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2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行星地球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课件
考向三 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判断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下图为P地所在 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
4.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 C ) 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解析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从题中材料可知,从P地出发的日期大 约为2月21日,距春分(3月21日)一个月,昼长为11小时;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P 地昼长为12小时,由此可见,出发日和春分时间相差1个月,昼长相差1小时;4月 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其时间和春分也相差一个月,故推出,返回P地时, P地昼长约为13小时,故C项正确。
(6)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一个 回归年 。
一、地球公转运动中的两个“注意点”
1.在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时,不管其公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均为 自西向东。当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时,地轴上端指向北,下端指向南;反之, 上端指向南,下端指向北。
2.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1)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 日为6月22日前后。 (2)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2)看“移动”,定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 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赤道全年昼
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日期上,越接近春秋二分日,昼夜长 短变化幅度越小)。如下图所示:
规律总结 (1)太阳直射点直射某地(除赤道外),该地昼长夜短,但不一定昼最长 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 是同样道理。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有哪些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因此,当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会更明显。
中国地理之时间地理第7篇:昼夜长短变化的产生及其计算
中国地理之时间地理第7篇:昼夜长短变化的产生及其计算
这是中国地理第7篇,时间地理第7篇。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一个地区白昼的的时间加上黑夜的时间等于24小时,其中白昼的时间等于这个地区从晨线自转到昏线的时间。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的存在,黄道和赤道在一个平面上,晨昏线所在平面就垂直赤道,那么地球上任何一点从晨线转到昏线的时间都刚好是半天,也就是12小时。
有了黄赤交角后,当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上的地区就会更早的越过晨线,更迟的到达昏线。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也就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昼长夜短,或者昼短夜长。
二.昼长夜短的计算
一个地区白昼的时间,等于该地区从晨线自转到昏线的时间。
计算上等于该地区纬度线中的晨线到昏线段(也叫昼弧,与之相应的是夜弧)除于整个纬度线长度,然后乘以24,就是白昼的时长。
也等于昼弧的弧度除于360°乘以24小时。
由此可以得出,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半球是夜长昼短;秋分到春分北半球是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晚越长,南半球是昼长夜短。
赤道由于一直都是昼弧等于夜弧,所以白天和黑夜一直都是12小时。
三.极昼极夜及其范围
由上面的公式可以得知,当一个地区纬度线全是昼弧的时候,那么就是极昼,一个地区纬度线全是夜弧,就是极夜。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会出现极昼,南半球高纬度地区会出现极夜。
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地区范围是极圈到极点,也就是纬度66°34′到
纬度90°的范围,具体范围等于90°减去直射点所在纬度到极点范围内。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1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昼夜长短、日出时间、五带范围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1)若黄赤交角变大——①地轴与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变小——②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回归线北进或南进——热带变大;直射点移动角度变大——晨昏线圈摆动角度同幅度的变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寒带变大;热带和寒带同幅度变大——温带变小(热带增大的度数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北温带或南温带减少的度数与热带相同,是北寒带或南寒带的2倍;总之热带和寒带等于温带减小的度数)——③(常识铺垫: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运动状况无关,因此黄赤变化时公转运动的轨道不变,周期不变,速度不变。
)一年(回归年)内太阳直射点与地心连线相对于赤道平面移动的总角度增大(原来是4×23°26′)——每一日内太阳直射移动角度增大——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季节,以下同),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已出现极昼范围除外)与原来相比昼加长夜缩短,昼夜比值变大——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推后;冬半年,同一日期同一纬度各地(出现极夜地区除外)与原来相比昼缩短夜加长,昼夜比值变小——日出时间推后,日落时间提前。
南半球类推。
——推论:无论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冬半年,与原来相比,同一纬度各地达到相同昼长或夜长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
——④一年内晨昏线圈的摆动与直射点移动同步调同角度——每日晨昏线圈摆动的范围扩大——同一日期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纬度变小)——原极圈内的出现极昼极夜的日期提前(原因:黄赤交角变大,相同日期内太阳直射点摆动的幅度变大,摆动相同角度的时间缩短)⑤太阳直射点北界北推或南界南推——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或南移幅度变大——副高及其它气压带风带同样。
(2)若黄赤交角变小与上面的情况相反,详细内容略去。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推理略,推测如下:赤道低气压位置不变,副高北推,极地高压南推,副极地低气压不变)2 黄赤交角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若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分别南北进推——①新回归线以北或以南地区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半年同一纬度各地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原来相比变大,冬半年相反;新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可类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行星地球第3讲地球
(1)黄赤交角为 24°1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 4 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 22°6′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据此完成 3~4 题。 3.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4.当天可能是( ) A.4 月 28 日 B.6 月 28 日 C.9 月 2 日 D.11 月 2 日 解析:第 3 题,根据材料可知,丁向北望去,看到极 光,说明北极地区出现了极夜,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丁 看到极光,说明位置在四人中最靠北;乙冬季临近,位置 在丁以南;丙快入秋,说明丙位于丁和乙以南,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_太__阳__的运动。
逆时针 顺时针
(3)周期: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叫作一个__恒__星__年。 (4)轨道与速度:
慢 南
冬
思考探究 1: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
文含义相同吗? 答案:不相同。远日点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离太阳
的最远位置,发生在每年 7 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 北回归线之间,而夏至日是指每年 6 月 22 日前后,太阳 直射北回归线。近日点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离太 阳的最近位置,发生在每年 1 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与南回归线之间,而冬至日则是指每年 12 月 22 日前后,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 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 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 期;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 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修改)
秋分日,太阳直 射于赤道
从夏至日到秋 分日,太阳直 射点往南移动, 北半球昼变 短夜变长,但 昼长仍然大于 长,到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 长,各为12小 时
冬至日,太阳直射 于南回归线
从秋分日到冬至 日,太阳直射点 仍然往南移动, 北半球昼继续变 短,夜继续变长, 昼长小于夜长, 至冬至日,正午 太阳高度达到一 年中的最小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地 区,出现极夜现 象。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
南半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总结
春分
北半球:昼>夜 夏季 南半球:夜>昼 昼 大 于 夜 夜 大 于 昼
昼增长夜缩短 昼增长夜缩短
北半球:夜>昼 冬季 南半球:昼>夜
夏 至
夏 半 年
冬 半 年
冬 至
昼缩短夜增长 昼缩短夜增长
秋分
再见
南半球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夜等长 昼<夜 纬度越高 昼越短 昼> 夜 纬度越高 昼越长
极地四周
北极圈以北极昼 南极圈以南极夜 北极圈以北极夜 南极圈以南极昼 昼夜等长 北极极昼 南极极夜 北极极夜 南极极昼
北半球夏至 北半球冬至 春分、秋分
春分至秋分 (北半球下半年) 北半球下半年) 秋分至春分 (北半球下半年) 北半球下半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Leabharlann 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昼夜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如何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地球的公转轨道和黄赤交角
地球的运动
黄赤交角
春分日
冬至日
夏至日
秋分日
两分两至地球在轨道中的位置
D
春分日 夏至日
春分日
冬至日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提示】
五· 一劳动节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与太阳升起的时
间同步:日出时间到夏至日最早。到冬至日最晚。五· 一劳动节 与夏至日之间的时间间隔比国庆节短,故五· 一劳动节天安门广 场升国旗早。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理解背诵 1.黄赤交角与几种数据的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结 地球的公转 (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理解背诵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束 时间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 变化特点 特殊节气 北半球夏至日,北 北半球 夏半年 (春分日至 秋分日)
北
图示
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昼 夜短,纬度越高, 越长, 夜 越短
高考达标练
点拔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是:赤道地区最 小,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 夜现象。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时间是五·一劳动节早还是我国国庆节早?
【参考答案】 (1)C (2)A (3)D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冲关演练]
结 束
1.(2014· 江苏高考)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 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 1 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 2 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
第六讲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8:49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 D.③①②
()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读图析图中落实双基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2.(2017·天津高考)我国 A 市某中学(图 1 所示)的旗杆影子在束北京
时间 14:08 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
时(北京时间 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在讲练结合中突破考点
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结
束
[典例]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 据此回答(1)~(2)题。
时间
当日
地点
日出
日落
次日
日出
日落
①
9:00 23:00
8:58
23:02
②
7:19 18:41
7:20
18:40
③
5:40 18:48
5:39
结
束
4.读““二分二至”日时的昼夜长短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 a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
律是北半球昼 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 长,北极圈内
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
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考回眸】
1.(2008年山东卷)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 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 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 B )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 (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 (5月8日) 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 (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的那 天(8月24日)
(3)距二至日时间相等的两个日期,地球上 任意纬线的昼夜情况在这两日正好 相同 (太 阳周直射的纬度也 相同 )。 (4)距二分日时间相等的两个日期,地球上 任意纬线的昼夜情况在这两日正好 相反 (太 阳周直射的纬度也 相反 )。 (5)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纬度值相等的两地 昼夜情况正好 相反 (即一地的 昼长 等于另 一地的 夜长 )。
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 ) A、66 5°N、66°N、40°N、40°S B、66 5°S、66°S、40°S、40°N C、66 5°N、66°N、0°、40°S D、66 5°S、66°S、0°、40°N
月份 b
a
①②
③
④
0 2 4 6 8 10 12 14 16 昼长/时
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D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 化为零
昼夜长短的有关计算 (1)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 昼长= 昼弧所跨经度数/150,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150
(2)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24-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
(3)昼夜长短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考点(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计算
课时跟踪检测
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忆下列问题。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赤道
66°34´N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全球昼夜相等
66°34´S
秋分日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66°34´N
23°26´N
23°26´S
太 阳 光
66°34´S
从秋分到冬 至,太阳直射 点从赤道向南 回归线回归, 北半球白昼时 间逐渐短于黑 夜,黑夜时间 逐渐变长, 南半球则相反
(
)
(
)
解析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016· 海南期中考试)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 3~4 题。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第三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在 D 处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
)
5.9 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 C.丙 6.太阳处于丁位置时 A.北半球昼长夜短 B.日地距离最小 C.赤道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D.地球公转速度减慢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此图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线上昼弧均 大于夜弧,故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而南半球则是昼短 夜长
地理
此图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各地纬线上昼弧均大于 夜弧,故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而北半球则是昼短夜长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1.(2009·福建高考)读图,完成(1)~(2)题。
(1)若 EF 为赤道,P 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B.0°~20°S
()
C.20°N~23°26′N
D.20°S~23°26′S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半球的昼渐短,夜渐长,且由夏 至的昼最长,夜最短,变为冬至的昼最短,夜最长;南 半球相反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 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 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 长短的变化
结束
3.周期
一个恒星年,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4.轨道与速度
温馨提示 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 1 月初,冬至日为 12 月 22 日;远日点 为 7 月初,夏至日为 6 月 22 日。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 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规律:从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二分日光照图
夜弧
昼弧
思考:1、太阳直射点直 射的纬度是多少?
赤道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特 点怎样?
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夏至
冬至
直射点 位置
北半球 昼夜平分 赤道 昼夜平分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 越往北昼越长 北极圈内极昼
昼夜平分
昼最短夜最长 越往南昼越短 南极圈内极夜
昼最短夜最长 越往北昼越短 北极圈内极夜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 越往南昼越长 南极圈内极昼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1)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
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 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昼长夜短 直射点南移 昼渐短夜渐长
秋分日9.23
0° 春分日 3.21
全球昼夜平分
全球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直射点南移
昼渐短夜渐长
春分日 3.21 全球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直射点北移 昼渐长夜渐短
23°26′S
冬至日12.22 昼最短夜最长
·P
北半球:
春分日
昼夜等长
夏至日 昼最长 夜最短
有昼 极〉 昼夜
,
(3)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B
日出时刻=夜长/2 =12-昼长/2
C
D 日落时刻=24 - 夜长/2
=12 +昼长/2
A
昼夜长短的变化
计算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刻:
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六讲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1.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下列有关地球公转方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地球公转方向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B.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C.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D.从南极上空俯视,自东向西运动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恒星年。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比较公转速度在不同位置的变化[特别提醒]近日点、远日点与二至日不同,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1.黄赤交角的含义A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B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完成图b,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1)(由图c可以看出)与黄赤交角相关的角度及其关系: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若黄赤交角出现变化,则引起如下变化:(2019·如皋模拟)读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β角的数值相等的是()A.热带所跨的纬度数B.极昼(夜)跨的最大纬度数C.两极上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数D.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数2.若图中α角变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带范围将扩大,热带范围将缩小B.伦敦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C.武汉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更大D.北京夏季天气将更加炎热解析:1.D 2.B第1题,图中β角是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为66°34′,这一角度和黄赤交角互余,即和北(南)半球热带所跨的纬度数互余,和极昼(夜)跨的最大纬度数互余,和两极上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数互余,等于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数。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源。
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导致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
下面简单分析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产生的影响:一、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或变小。
二、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圈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余角。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极圈的度数减小,极圈到极点的范围扩大,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扩大;而如果黄赤交角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极圈到极点的范围减小,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范围也随之减小。
三、五带的范围变化热带是指地球上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寒带是指地球上有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温带是指没有太阳直射及极夜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即: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划分界线。
因此黄赤交角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的范围缩小;黄赤交角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将减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由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取决于距直射点的纬度差的大小,即假设为角a。
角a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由于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大,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变小,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减小。
五、昼夜长短的年变化由于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越大,昼夜长短的差值越大。
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昼夜长短的差值也更大。
因此,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
反之,黄赤交角变小,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小,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也随之变小。
六、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际变化。
初一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初一地理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一、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基础1.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约为一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其大小约为23.5°。
-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1.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全球昼夜平分。
这是因为在这两天,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弧和夜弧等长。
- 例如,在这两天,北京(40°N)的日出时间为当地地方时6时,日落时间为当地地方时18时,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2.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 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 例如,在夏至日,北京(40°N)的昼长大于12小时,日出时间早于当地地方时6时(大约4时46分),日落时间晚于当地地方时18时(大约19时14分);而北极圈(66.5°N)及其以北地区全天都是白天。
3.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 例如,在冬至日,北京(40°N)的昼长小于12小时,日出时间晚于当地地方时6时(大约7时34分),日落时间早于当地地方时18时(大约16时26分);而北极圈(66.5°N)及其以北地区全天都是黑夜。
三、昼夜长短变化的纬度差异1. 赤道地区- 全年昼夜平分,昼长始终为12小时,夜长也始终为12小时。
这是因为赤道始终被晨昏线平分。
2. 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例如,当北半球昼长夜短(如夏至日时北半球),南半球则昼短夜长;当北半球昼短夜长(如冬至日时北半球),南半球则昼长夜短。
难点7 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
难点7 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键,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四季。
纵观上海卷和广东卷及全国综合卷,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常常涉及到,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重视。
●难点磁场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图7—1),回答4~6题。
图7—14.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A.①B.②C.③D.④5.若②扩大到9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将不存在的是()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温带海洋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6.若图中①扩大2°,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同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A.扩大B.缩小C.不变D.随意●案例探究[案例1]若黄赤交角变为23°31′,则引起的地理现象是A.极圈的范围缩小B.地球上直射的范围增大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命题意图: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黄赤交角的影响来推断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以此为依据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依托:黄赤交角的构成和黄赤交角的影响。
错解分析:对直射的范围,极昼、极夜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理解不清;也可能把极昼的范围与极昼的天数等同;还有可能对同一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理解不清。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之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夜
昼
弧
弧
5
观察课本19页的光照图,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如何?
夏至日
1.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 长 夜 短 ,纬度越 高,昼越 长 ,夜越 短 ,北 极圈及其以北为 极昼 ;南半
球昼 短 夜 长 ,纬度越高, 昼越 短 ,夜越 长 ,
a c b
11
三、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规律
【活动探究】 1.按下列顺序观察课本19页的光照图,该
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说出此 内乡县(33°N)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
(1)图c 图a 图c
a
1 该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内乡县昼长夜短。
c
2 (2)图c 图b 图c
b
3
分布规律:
12
三、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规律
2.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20,°N 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 高,昼越短。70°N及其以北为极昼, 70°S及其以南为极夜。
3.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 最低纬度互余
10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要求: 1. 小组在5分钟内完成导纲上的合作探究部分。 2. 组长组织组员积极参与,组内选出发言代表。
地球的公转之昼夜长短变化
说明了什么现象?
学习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掌握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规律。 3.理解生活中与昼夜长短的变化相关的现象。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 太阳直射点 会 南北移动。 2.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 昼弧 和夜弧。太阳 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引起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从而导 致 昼夜长短 的变化。 3.同一条 纬线 上,昼长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 夜 长 短
昼半球和夜半球
三、探究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与太阳直射点运动的关系
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的季节变化规律 N 北京 N 北京
6.22 9.23 12.22
6.22 3.21 12.22
S
S
6.22 3 3.21 23.5° 12.22
昼夜长短时空变化规律:
空间: 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 昼_夜_,且纬度越高,昼越_,其 半球的极地地区出现__现象。 时间: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 球昼渐_,夜渐_。
四、讨论昼夜长短的变化对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原育英中学
裴琳艳
学习目标
• 1.绘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与黄 赤交角的关系。 • 2.以升旗的时间变化为例,探究昼夜 长短的时空变化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 动的关系。 • 3.通过讨论昼夜长短变化对地理环境 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关注生活中的地 理现象。
一、绘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与黄赤交角的关系
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丁
甲 乙
丙
6.22 23.5°
0°
3.21 9.23 3.21 23.5° 12.2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位置:3.21——9.23
3.21和9.23
直射北半球
直射赤道
9.23——3.21 直射南半球
移动:6.22——12.22 一直向南移
12.22——6.22 一直向北移
日照图中确认昼夜长短(昼弧和夜弧)
太 阳
光 线
二、探究同一日期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同一日期北京与广东汕头升旗的时间差异 北京 汕头 北京 汕头
北京 汕头
夜弧
极昼
昼弧
直射点 23.5°N
昼长 夜短
昼夜 等长 极夜 昼短 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