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暴力的文献综述
国内校园欺凌现象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17-06-07作者简介:周冰馨(1989-),女,湖南岳阳人,2016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限于篇幅,本文参考文献从略,有兴趣的读者请与编辑部联系。
———编者注校园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日渐严重,极大地危害着校园安全。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5%的学生偶尔受到欺凌,6.1%的受访者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学生欺负。
有研究者于2016年对全国29个县的104825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学生占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
为了有效降低欺凌发生率,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2016年4月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整治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
这是我国首次将治理校园欺凌上升为国家行为。
同时,学术界亦围绕欺凌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就已有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而言,校园欺凌的成因、特征、现状、策略与对策等问题是学者们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就文献的研究视角而言,可分为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教育学等。
本文从校园欺凌的内涵与类型、成因与危害及应对策略3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研究共识,以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1校园欺凌的内涵研究1.1如何界定校园欺凌是研究者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刘天娥、龚伦军(2009)认为,欺凌行为是一种攻击、暴力的行为,一般表现为通过推打、辱骂等直接国内校园欺凌现象文献综述周冰馨(湖南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岳阳414000)摘要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亦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
该文通过梳理国内有关校园欺凌的重要研究文献,整理了校园欺凌的内涵与类型、成因与危害及应对策略相关研究的研究成就与代表性观点,并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后续的重要研究领域与研究主题,以期为该现象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资料 浅析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
浅析校园暴力案件发生的成因理
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成因是多元化的,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迅速的时期,他们的心智
尚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较为模糊,分不清真善美和假
恶丑,也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哥们义气。
这种情况
下,他们可能会因一时的冲动、爱逞能、鲁莽行事而采取暴
力行为。
2.家庭教育因素: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往往来源于家庭教育存在问
题的家庭。
这些家庭中,家长可能存在暴力倾向,这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
另外,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问青红皂白地认为是别人不对,无原则为孩子
撑腰,导致孩子唯我独尊,一旦有谁不顺眼,就会付诸暴
力。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会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例
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和压力大等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
在,这些因素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从而导致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社交媒体和网络暴力的普及也使得校园霸凌事件更加难以
遏制。
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容易引发其他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了一种“集体欺凌”的现象。
而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和暴力内容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模仿和传递这些不良行为。
4.学校管理因素:学校的管理也可能对校园暴力产生影响。
例
如,如果学校对暴力行为的态度模糊或者处理不当,可能会助长暴力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多元化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浅谈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现状与治理——基于文献综述研究
浅谈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现状与治理——基于文献综述研究摘要:校园欺凌是一个性的社会问题,它侵害了学生合法权益,严重扰乱和破坏了学校安全秩序和教学管理秩序,激化家庭矛盾,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发生地域范围广;频次多。
因此,加强校园欺凌的治理非常必要且迫切。
校园欺凌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就此问题,我翻阅相关文献,研究得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预防治理一、研究缘起1、研究背景目前,校园欺凌问题日益严重,屡禁不止,特别是在中小学的校园内,这种欺凌行为的趋势愈演愈烈。
为了治理此类现象的持续发展,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旨在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1]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和对问题题,不仅可以为教育中呈现出的热点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摆脱校园欺凌等问题行为的困扰。
[2]实践意义:高年级学生处于向青春期过度阶段,欺凌行为往往从无意的“吵闹”转变为故意的“施暴”,因此研究高年级校园欺凌行为,对于了解、化解校园欺凌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有帮助。
3、欺凌行为的界定:定义:欺凌(Bullying)一词最早是由挪威学者Dan.Olweus在1978年经过研究所提出的,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也称之为欺负、霸凌等,校园欺凌指以学校为场所,发生在学生群体之间的欺凌行为。
张文新、纪林芹围绕攻击性的角度来解释欺负,认为“欺负是攻击行为的.种特殊类型,其特殊性在于力量的不平衡性和反复发生性。
”[1]二、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研究知网搜索记录显示,大多数文章都是从教育角度论述中下学生在校园暴力中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来预防校园欺凌的产生以及对校园暴力进行一定的惩罚等的法律的法学类文献,而真正阐述校园暴力的心理成因和行为干预的文章并不多。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文献综述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摘要: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而语言就是体现一个教师道德修养的最直接体现。
但近年来,我国校园里出现的“语言暴力”现象日益突出。
随着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减少,有关新闻报道和研究报告却显示,在我国的小学校园中,教师采用侮辱谩骂、讽刺嘲笑、当中揭短、孤立冷落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施暴”的现象却在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因此,对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且迫切。
本文通过对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现状进行剖析,对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及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消除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师;语言暴力;对策概述:一: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分析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而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凭借制度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优势地位,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语言行为。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统计发现,51%的小学生认为,老师的“语言暴力”给其造成心理伤害。
调查显示,学生年龄越小“受害”越烈:16%的小学生、5%的初中生、2%的高中生表示经常受到教师的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现象在小学中主要集中在高年级阶段。
“小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的比例之所以高,跟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老师比较依赖、在心理还没有形成较深的权利意识等有关。
”二:教师语言暴力分类:1 有意伤害:有意伤害最主要的是侮辱谩骂型:有些教师对于屡教不改、品行恶劣的学生,很容易失去耐心,一气之下容易说出侮辱学生的话,有些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对于成绩差或者进步缓慢的学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如果学生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或者做错事情,他们就会否定或者贬低学生,对于顽皮捣蛋、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想不到办法对付,很容易出现威胁恐吓学生的情况,2 无意伤害学生在学习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如果表现出诧异和怀疑,往往会摧毁学生的信心。
进展 特征 趋势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第39卷第2期2020年3月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Vcl.39No2Mar.2020进展特征趋势!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宋南争(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当下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相关的理论研究日益发展但亟需加强。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描述性统计国内2006-2019年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研究进展、研究特征及研究趋势。
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研究历经迅速兴起阶段(2006-2012),多元视角阶段(2013-2017)以及深化拓展阶段(2018-2019),虽积累了丰富的文献数量,但究其学理性来说,研究视角相对狭窄,研究地域差别显著,研究主题多聚焦于校园暴力现象产生的显性归因,以传统思辨研究范式为主,研究方法相对单一。
因此加强实然层面的群体性特征研究,拓宽多学科的创新视角研究,关注新型暴力形式的微观研究以及开展具有理论关照的实证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基本趋势和着力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系统性文献综述法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79(2020)02-0102-07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求高职教育训育结合、德技兼修。
但反观现实,根据Q省统计,从2009年到2013年,该省各中高职院校发生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共计237件,涉案人员达331人。
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指出,2015年一2017年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中,81.02%抢劫罪的被告人中以16至18周岁为主102019年河南许昌、湖南郴0'N、山西晋中、四川自贡等多所职业院校相继发生校园暴力事件,手段恶劣,危害严重。
从这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校园暴力不可忽视,但是却被掩盖在校园暴力的整体问题当中,尤其是中小学校园暴力,忽略了其暴力多发性,现象特殊性,潜在危险性,成因复杂性,形式多样性,结果危害性大等特征。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23-10-29•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对策建议目•结论与展望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语言暴力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小学教育阶段中,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严重性日益凸显现有研究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语言暴力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发生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深入了解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02文献综述语言暴力的定义及类型语言暴力的定义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贬低、侮辱、威胁等语言形式,对他人或群体进行不公正的对待,导致其受到心理或情感上的伤害。
语言暴力的类型根据研究,语言暴力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言语侮辱、间接言语侮辱和威胁恐吓。
直接言语侮辱是指直接使用贬低、侮辱性的语言来对待他人;间接言语侮辱是指使用暗示、冷嘲热讽等方式来侮辱或嘲笑他人;威胁恐吓是指使用威胁或恐吓的方式来控制或强迫他人。
语言暴力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语言暴力会导致小学生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和焦虑状态中,影响其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与焦虑自尊心受损学习成绩下降社会适应困难语言暴力会严重损害小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其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受到语言暴力的小学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受到语言暴力的小学生可能会难以适应社会,导致其社交能力受损,进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1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原因分析23部分教师的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容易在使用语言时出现不当情况。
教师教育水平及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对于成绩不佳的学生容易采取贬低、侮辱等不当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不当部分教师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在教育过程中发泄情绪,从而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
情绪控制不当0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小学教师和学生关于语言暴力的看法和经历。
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观察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以揭示语言暴力的根源和影响。
师生差异视角下的校园欺凌及其干预——基于国外文献综述的研究
4总第479期 2021·4B青春期学生探索新的社会角色和在同龄人中的地位,可能会激发攻击性行为。
奥康奈尔等人调查了学校操场上的欺凌事件,发现与年龄较小的男孩(1~3年级)和年龄较大的女孩相比,当学生在学校遭遇欺凌时,教师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成人。
教师能够在班级中创造积极的、体谅的氛围,能够监控学生之间的欺凌,并作为教育者在促进学生之间的健康关系方面发6总第479期 2021·4B当教师没有察觉到欺凌的发生,他们对欺凌就会表现出被动的态度。
二是很多教师对欺凌存在认识偏差或者误解。
一些教师认为,欺凌是儿童时期的正常现次或以上”学生的百分比并未下降[21]。
主要原因是芬兰国内缺乏广泛的教师培训,使得校园欺凌干预的成效不尽如人意。
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教师既不掌握校园欺凌干预的相关知识8总第479期 2021·4B方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深入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从而让师生之间的对话走向深入。
三是在欺凌发生之后,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成人处理层面,而要分别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2]Besag V. E. Understanding Girls’ Friendships,Fights and Feud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Girls’ Bullying [M].New York, NY: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38.[3]Hunter S. C., Boyle J. M. E. Appraisal and CopingStrategy Use in Victims of School Bullying [J]. British Journal10总第479期 2021·4B。
对教育暴力情况的文献综述
对教育暴力情况的文献综述张中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 教育暴力的出现,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对此做了大量分析。
本文试图从教育暴力的概念、类型、出现的原因及如何防范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对预防和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教育暴力有所启示。
[关键词] 教育暴力;文献;综述学校教育暴力是人们广泛争论而又意见纷呈的话题,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倡导“赏识教育”以来。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分别以“教育暴力”、“教育惩罚”、“语言暴力”等为主题进行检索,选择了多种国内教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教育暴力”的文章和数篇优秀硕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发现教育暴力研究文献2000年前总数不到2000篇,其后每年都有上千篇文章。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选取检阅了上世纪末至今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
在此基础上从教育暴力的概念界定、类型、产生原因及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析,为教育暴力研究理清思路。
由于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暴力事件,笔者按期产生前后将其分为两个阶段:高发期和关注期。
高发期,由于上世纪末国家为解决“两基”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人才需求而给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
1关注期,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并修订了《义务教育法》(2006年)目的是为学生减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教育暴力的界定(一)教育暴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暴力”的解释:一种是强制的力量:武力;一种是特指国家的强制力量:军队、警察、法庭对于敌对阶级是一种暴力。
2按照《辞海》的解释是:一种是政治范畴的,指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另一种是法律范畴的,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3由上可知对暴力定义主要从政治和法律层面界定的,但从这两方面可看出暴力是发生在个体或群体之间,具有强制性和强暴的行为性,对人的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3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精神和身体具有约束性和伤害性的一种行为。
校园隐性欺凌文献综述
校园隐性欺凌文献综述摘要: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来关心他们。
然而,当前我国校园隐性欺凌问题仍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隐性欺凌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隐性欺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关键词:校园隐性欺凌;成因;综述引言: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国家、社会、学校都开始重视学校的欺凌行为,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试图从根本上减少校园隐性欺凌的发生。
当然,这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高度重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1隐性欺凌的特点1.1隐蔽性强在隐性欺凌中,被欺凌者只是感受到自己被孤立、被忽视,但具体是哪些同学、哪个时间、哪句话、哪种行为,都不能很具体地说出来;或者只是靠近人群的刹那间众人的躲避,或者是举手回答问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哄堂大笑……这种不确定性,像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罩住被欺凌者,让他无法呼吸,甚至找不到根源。
1.2群体性行为无论是社交欺凌还是网络欺凌,大多会是群体性行为。
这种群体往往由个别比较强势的同学牵头,其他同学附和;这种站队行为符合青少年的从众心理,因为你是否从众,直接决定着你是否还有朋友。
1.3时间长、伤害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恐惧心理往往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猜测。
无论是社交欺凌还是网络欺凌,因为其隐蔽性,让被欺凌者无法确定事情根源,无法确定是哪位同学在牵头,更无法确定未来会在哪些事情上被欺凌;因为无法确定,所以被欺凌者没办法告诉家长和老师,被欺凌者整日处在一种猜测和不安中,这种伤害极易造成被欺凌者失眠、多疑、胆小怕事等易感性格。
2校园隐性欺凌的成因2.1社会因素近几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尽管总体上发展得很好,但是难免会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比如暴力、抢劫等。
而校园暴力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教育惩罚是一种经常被用于改变儿童行为的方法,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用,但研究表明,教育惩罚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本综述将回顾与教育惩罚相关的文献,探讨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教育惩罚可以分为体罚和非体罚两类。
体罚包括打骂、拧耳朵、拉头发等身体上的惩罚方式,而非体罚则包括责骂、剥夺特权、禁止参加活动等非身体上的惩罚方式。
一些研究发现,教育惩罚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项对20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体罚和非体罚的使用显著相关。
研究还发现,接受教育惩罚的儿童更有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自杀行为。
教育惩罚还可能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项对幼儿的研究发现,经常接受体罚的幼儿在智力发展方面表现较差。
教育惩罚还可能对儿童的学习动机产生负面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受到频繁体罚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厌恶、逃学等问题。
并非所有研究都支持教育惩罚与负面结果之间的关联。
一些研究认为,轻度且适度使用教育惩罚可能对儿童行为的纠正有益。
一项对300个家庭的研究发现,适度使用非体罚可以帮助父母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
一些研究还发现,家庭环境可能会影响教育惩罚的效果。
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家庭的支持程度可能会减轻教育惩罚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以往的研究还发现,替代教育方法如正面教育和积极激励可能比教育惩罚更加有效。
正面教育注重鼓励和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而积极激励则通过奖励机制来促使孩子改变行为。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育惩罚对儿童发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和认知发展问题。
适度使用教育惩罚可能有益于改变儿童行为。
家庭环境和替代教育方法可能会影响教育惩罚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教育惩罚的影响,并寻找替代教育方法。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教育惩罚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教育惩罚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教育惩罚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体罚、言语惩罚、逗留惩罚等。
而对于教育惩罚的效果和影响也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对教育惩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教育惩罚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教育惩罚在教室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度使用教育惩罚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教育惩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体罚和言语惩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
体罚会导致学生产生恐惧、抗拒和逆反心理,而言语惩罚则会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损、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过度使用教育惩罚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
除了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外,教育惩罚也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教师过度使用教育惩罚可能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抗拒心理,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甚至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并不是所有关于教育惩罚的研究都认为教育惩罚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指出,适度使用教育惩罚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适度的教育惩罚也可以维护教师的教学权威,有助于教师有效地管理教室秩序。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惩罚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行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保持教室秩序。
在实际教育惩罚的使用中,如何避免过度使用教育惩罚,如何使教育惩罚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对学生和教师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些研究提出,应该改变教师的管理思路,通过积极的教育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遵守规则。
一些研究也提出,应该通过培训和研讨会来加强教师的管理和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教师在教育惩罚中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
法律论文暴力方面的文献综述_论文格式_
法律论文暴力方面的文献综述法律论文暴力方面的文献综述一、暴力的对象国内关于暴力对象有以下几种观点,崔希泽在其《刑法各论》中就指出:“暴力的对象就是泛指人或者物。
”王作富的《刑法分则务实研究》这本书中以抢劫罪为例,认为“抢劫罪中暴力的对象应当只局限于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持有人。
”他的这种观点为一部分学者所反对,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暴力的对象还可以包括其他的“在场人”。
但是王作富对此的观点是:对其他在场人实施暴力,是当着控制财物所有者、保管者、持有者的面,对其他在场的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暴力打击,迫使前者交出财物或者做某事,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暴力已经对前者起到了胁迫作用,对在场的其他人实施暴力要求财物所有者、持有者、保管人交出财物或者做某事属于胁迫行为,而不能认为是在抢劫罪中对财物所有者、保管者、持有者实施暴力。
如果在抢劫现场对和被害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实施暴力,则不构成抢劫罪。
在《刑法中的暴力研究》这篇文章中,作者和崔希泽的观点一致,也认为暴力的对象包括人和物,高铭瑄教授的《刑法专论》中也提到:“暴力指使用非法的有形力,包括对人身的暴力和财物的暴力。
”林山田在他的著作《刑法特论》中提出了间接襁褓的概念,间接强暴指的就是:“行为人间接地对行为客体之外的第三人,或行为客体之所有物施以强暴。
”《法学词典》中也对暴力的解释分为两个层次,其中一个层次为:“泛指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强暴犯罪。
”英国的判例也认为暴力犯罪中对物的强制,表明行为人有施暴于人的直接故意,已经形成了暴力。
综上,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犯罪中暴力的对象应该包括人和物,在我国的刑法中很多关于暴力的法律条文的规定也基本都包括了对物的暴力,比如妨碍公务罪。
二、暴力的程度关于暴力的程度,由于罪名的不同,因而暴力程度的要求也不同,有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很大,即使犯罪中的暴力没有造成被害人的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损害也会被刑法处以重刑比如:马克昌教授的《刑法学》中,关于劫持航空器罪,由于航空器本身的特殊性,其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对航空器上的人员或者对航空器本身造成任何损害,都有可能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马克昌教授认为,只要犯罪嫌疑人在航空器飞行过程中对航空器上的人员或者航空器实施了任何损害行为,不论其是否造成损害后果,都会被处以重刑,如果致人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造成任何损毁的可以判处死刑。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教育惩罚是指教育工作者以体罚、辱骂、训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惩罚行为。
尽管教育惩罚在过去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但随着教育理念的演变和社会认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教育惩罚的负面影响和替代方法。
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探讨了教育惩罚的弊端以及实践中的替代方法。
教育惩罚被发现会对学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受到体罚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体罚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抵触情绪,甚至引发学生的反叛行为。
教育惩罚也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接受过体罚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方面表现更差。
鉴于教育惩罚的负面影响,研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替代方法。
教育者关注学生的积极行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积极行为指的是学生的良好品德、学习动力和社交交往等积极表现。
通过关注和奖励积极行为,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发展为自主学习者。
人际关系教育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人际关系教育是指帮助学生学习和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方法。
通过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相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巧,从而提高社交能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合作也是实施替代方法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形成联动,互相支持和补充。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
这可以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教育惩罚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有负面影响,而替代方法也开始被提出。
通过关注学生的积极行为、人际关系教育和家校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行为,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尽管替代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但它们无疑是建设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教育惩罚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不当行为采取的惩罚措施,旨在引起学生的反思和改正。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育惩罚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而非预期的积极效果。
本综述将对教育惩罚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对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教育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头批评、体罚和剥夺奖励等。
体罚被认为是一种最常见、最极端也最有争议的惩罚方式。
早期研究认为体罚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问题行为,但随着对教育惩罚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负面影响也逐渐被揭示出来。
研究发现,教育惩罚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受到体罚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且对学校的积极认同感下降。
教育惩罚还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抗和逃避行为,以及对惩罚者产生敌对情绪,破坏师生关系。
教育惩罚还可能对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受到体罚的学生在学业方面表现较差,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表现和成绩。
研究还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在教育惩罚的效果上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惩罚方式存在差异,如某些国家和地区存在合法化的体罚现象。
这些研究也表明,无论文化背景如何,教育惩罚都会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禁止教育惩罚,鼓励采取更加积极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行为。
研究表明,积极的教育方法,如奖励、鼓励和设置合理的规则,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
教育惩罚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但研究发现其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工作者应该摒弃过时的教育惩罚方式,转向更加积极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积极行为。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教育惩罚是指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的一种惩戒措施,旨在通过适度的惩罚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惩罚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问题。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探讨教育惩罚的现状、影响以及改进方法,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教育惩罚的现状教育惩罚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教育惩罚的定义和执行方式存在着差异。
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一般对过度体罚行为持零容忍的态度,采取严格的禁止措施,例如美国已有30多个州禁止在学校实施体罚。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教育惩罚仍然存在着普遍的体罚现象,学校和教师往往以体罚的方式对待学生,这种做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和谴责。
教育惩罚的使用,虽然旨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教育惩罚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导致他们的行为更加偏离规范;过度从事体罚行为还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损,甚至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教育惩罚也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针对教育惩罚所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要加强对教师和学校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避免过度使用体罚。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惩戒制度和规范,明确规定何为适度的教育惩罚,禁止不当的体罚行为。
学校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对学生的全方位的教育管控。
结语教育惩罚是教育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实践中,教育惩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对其的管理和监督。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教育惩罚的关注,促进教育惩罚的改进和完善,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教育惩罚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行为不端进行的一种处罚或惩戒措施。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是对相关学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探讨教育惩罚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教育惩罚策略的思考和探索。
在本文中,我们将综述一些国内外关于教育惩罚的研究论文,探讨教育惩罚的定义、类型、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教育惩罚的定义和类型教育惩罚是学校对学生不当行为进行管理和纠正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通过口头警告、体罚、挂低分等形式展现。
研究表明,教育惩罚可以分为正向惩罚和负向惩罚两种类型。
正向惩罚是指对学生进行一些积极的奖励或激励,以增强学生良好行为的发生。
负向惩罚则是对不当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教育惩罚对学生的影响对于教育惩罚对学生的影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些研究发现,教育惩罚会导致学生的主观压力增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出现自卑、逃避和反抗的行为。
其实负向惩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它会让学生感到不被尊重,降低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感,影响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持续性积极参与。
而积极的教育惩罚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教育的功能。
三、教育惩罚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一些学校,教育惩罚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校管理学生不当行为,维护校园秩序。
但也有学者指出,教育惩罚并不是解决学生不当行为的最有效手段,因为它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
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学生,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管理学生不当行为,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惩罚。
四、结语关于教育惩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有待深入探讨,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更科学、严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教育惩罚是指教师或校领导对学生的不当行为采取的惩戒措施,旨在通过惩罚学生的不良行为来达到纠正、教育的目的。
教育惩罚作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学生遵守学校的纪律,维护校园秩序。
教育惩罚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过度惩罚、无差别地对待学生、缺乏个性化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教育惩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教育惩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教育惩罚的理论基础教育惩罚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外部刺激和环境影响的结果,通过惩罚和奖励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
在教育领域,这种理论被应用于学校管理和学生行为的调节。
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对行为的刺激和反应,可以形成目标行为模式。
基于这种理论,教育惩罚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行为调节手段,可以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惩罚,来促使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
社会学习理论也对教育惩罚的理论基础产生了一定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社会交往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通过观察他人受到惩罚的后果,来认识和理解不良行为的后果,从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教育惩罚被视为一种通过后果来引导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
二、教育惩罚的实践状况三、教育惩罚的影响教育惩罚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研究表明,过度的教育惩罚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对学校管理的不满,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些学生因为受到过度惩罚而产生逃学、辍学等问题,从而对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惩罚会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无法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
教育惩罚的不当使用会对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是指教育工作者采取某种形式的惩罚手段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在过去的
几十年里,教育惩罚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综述
有关教育惩罚的相关文献,包括教育惩罚的定义和分类、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以及教育惩罚
对学生发展的长期影响等方面。
教育惩罚可以分为体罚和非体罚两大类。
体罚包括体力惩罚和殴打惩罚,如打、捆绑、罚站等;非体罚包括口头惩罚和精神惩罚,如责骂、威胁、羞辱等。
教育惩罚的目的是惩
罚学生的不良行为,以期通过惩罚来纠正他们的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教育惩罚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被教育
惩罚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另一项研究发现,教育惩罚会引起学生的
厌学情绪,降低他们对学校的参与度。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惩罚可能会导致负面的行
为结果,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适度的教育惩罚对学生的行为纠正是有效的。
这些研究认为,教
育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好地遵守校规校纪。
一些研究还
指出,教育惩罚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后果的认知,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
教育惩罚文献综述教育惩罚是指针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佳时所实施的一种行为管理方式。
它旨在通过惩罚行为来制止学生不当行为的发生,促使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规定。
教育惩罚的使用和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对教育惩罚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教育惩罚的定义、类型、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教育惩罚并非一种统一的行为,它包括多种形式和方式。
常见的教育惩罚方式包括体罚、责骂、写检讨、留校、停课、降级等。
这些惩罚方式往往是根据学校的纪律条例和教师的个人意愿而确定的。
对于这些不同形式的教育惩罚,学者们对于其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一些研究表明,教育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维护学校的纪律和秩序。
体罚被认为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惩罚方式,可以让学生迅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避免再次犯错。
一些研究还指出,适度的责骂和批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激发他们积极改正不良行为的愿望。
与此教育惩罚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教育惩罚往往只关注行为的表面,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机。
体罚和责骂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一些研究还发现,过度的惩罚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增加他们犯错的机会。
由于教育惩罚的主体往往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偏见可能会导致不公正的惩罚,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关注,学者们开始转向寻求替代的行为管理方式,以减少教育惩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向教育、奖励制度、心理辅导等方式被认为是更加积极有效的行为管理方式。
这些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进行激励和强化,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些研究还表明,积极的行为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素质。
教育惩罚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行为管理方式。
它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维护学校的秩序,又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造成学生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本文就教育暴力作简要探讨 。 对于什么是“ 教育 暴力 ” ,持不 同认识观和教育哲学观 的人有不 同见 解 。有 论者 认 为教育 暴力 是按 照某 种利 益 的要求 把 受 教 育 者作 为 要加 以型 塑 的对 象 进行 处 置 的意 志 ,
这 种 意志要 求必 须 消灭个 人 自主 』 生,训 练个 人被 使
、
教育暴力 的界定
( 一) 教育 暴力 在《 现代 汉 语 词典 》 中对 “ 暴力 ” 的解释 : 一种 是 强制 的力量 : 武力 ; 一种 是 特指 国家 的 强制 力 量 : 军 队、 警察 、 法庭 对 于 敌对 阶级是 一 种暴 力 。 c 照《 辞 海》 的解 释是 : 一 种 是政 治 范 畴 的 , 指 阶 级斗 争 和政
( 西北师范大学 [ 摘 教 育学 院,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要] 教 育暴 力的 出现 , 对 学校教育产生 了较大影响 , 一直备受关注 , 相关研究对此做 了大量分析 。 本文试图从教育暴
力的概念 、 类型 、 出现的原 因及如何 防范等方面进行综述 , 以期对预防和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 的教育暴力有所启示。 [ 关键词 ] 教育暴力 ; 文献 ; 综述 [ 中图分类号]G 4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5 3 9 一 ( 2 0 1 4 ) 0 3 — 0 0 4 6 — 0 4
由于教育暴力事件 的曝光 , “ 赏识教育” 和“ 无批 评教育 ” 的提出 , 教师误把教育暴力等同教育惩罚 ,
致 使 在教 育 教学 中出现 谈 ” 惩“ 色变 的现 象 。 关 于 它 们 的异 同 , 有 论者 认 为 , 所有 建立 在 支配 、 隶属 、 屈 服
治活动中使用 的强制力量 ; 另一种是法律范畴的, 指 侵犯他人人身 、 财产等权利 的强暴行为 。 ③ 由上可知 对暴力定义主要从政治和法律层 面界定的 , 但从这 两方 面可看出暴力是发生在个体或群体之间 , 具有
教 育 暴力 研 究 文献 2 0 0 0 年 前 总数 不  ̄ 2 0 0 0 篇, 其 后
强 制性 和强 暴 的行 为性 ,对人 的精 神 和身体 具有 约 束 性 和伤 害性 的一种 行 为 。 按照暴 力 发生地 点 和表 现形 式不 同 ,可 以将 暴 力 分 为校 园暴 力 、家庭暴 力 、语 言暴力 和 网络 暴力
2 0 1 4 年5 月
西 北 成 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No  ̄h we s t Ad u l t Ed u c a t i o n
Ma v . 2 01 4 No . 3
第
3 期
对教育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文献综述
张 中伟
用的特定功能 ,它把支配和服从作为教育关系的模 式。 @ 有 论 者认 为教 育暴 力是 教师 对学 生实施 过度 体
罚行 为 , 如 拳脚 相加 、 用 火钳烫 手 掌等 。 c 还有论者 认 为教 育暴 力是 教育 者有 意或无 意 、经 常性 或 习惯 性 发 出的任何 影 响学 生人 格正 常发 展 ,伤害 心理健 康
46
等方式之上的教育都是暴力的, 所有包含着这种 目 的和关系的教育力量都是教育暴力 。 ‘ 论者从心理 学上认为 ,教育惩罚是为减少某种行为出现概率而
在 此行 为后 伴 随 的不 愉 快事 件 , 有两 种类 型 : 在行 为 后 施 加某 种 痛 苦 或恶 性 刺 激 , 以减少 受 罚 行 为 再 次 发 生 的可 能性 ; 在行 为后 取 消某 种 喜爱 的刺 激 , 以减 少 受罚 行 为再 次发 生 的可 能性 。 ‘ 论 者认 为 教育 惩 罚 与奖 励一 样 , 是学 校 教育 中常 采用 的教 育方 式 , 目 的在 于制 止 学 生个 体 和 集 体 的不 良思 想 和行 为 , 并 预 防其再 次 发 生 。 还 有论 者 从 程 度不 同 、 手段 不 同 、 影 响不 同等 三 方 面 比较 了教 育惩 罚 和教 育暴 力之 间 的 区别 。 ⑨ 程 度不 同 : 教 育惩 罚 是引 起 一种 不愉 快 感 ,
学 校教 育暴 力是 人们 广泛 争论 而 又意见 纷呈 的 话题 , 特 别是 推 行 素质 教 育 、 倡导“ 赏识 教 育 ” 以来 。 笔 者 通过 中国知 网 ( C N K I ) 和 万方 数据 库 分别 以“ 教 育暴力” 、 “ 教育 惩 罚 ” 、 “ 语 言暴 力 ” 等 为 主 题进 行 检 索, 选择 了多种 国内教育 类核 心期 刊 中有关 “ 教 育暴 力” 的文章 和数 篇优 秀硕 博论 文作 为研 究对 象 。 发现
每 年都 有上 千篇 文章 。 鉴 于这 种情 况 , 笔 者选 取 检 阅 了上 世 纪末 至 今 的文 章进 行 整 理 分析 。 在 此基 础 上 从 教育 暴力 的概 念界 定 、 类型 、 产 生原 因及 如何 预防
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析 , 为教育暴力研究理清思路。
由于 这一 时期 主要 表 现 为学 校 教 育暴 力 事 件 , 笔 者 按 期产 生前 后将 其 分为 两个 阶段 : 高发 期 和关 注期 。 高发期 , 由于上 世 纪末 国家 为解 决 “ 两基 ” 和 实现 国 家 现代 化建 设 发展人 才 需求 而给 学校 带来 的负 面影
恐吓等方式对学生造成一定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 主要 体 现 在对 学 生进 行 “ 身体 虐 待 ” 、 “ 精神虐待” 、 “ 心理虐待 ” 和“ 情感虐待” 等, 是一种身体上和精神 上 的伤 害 。 研 究者 除从 上述方 面 对其定 义 外 , 还 可 细
化从 教师 言语 、 肢体 、 态 度等 方 面对其 补充 。 ( 二) 教育 暴力 和教 育惩 罚 的关 系
的言 行 。 ⑥
响。 c 注期 , 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基础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2 0 0 1 年) , 并修订 了《 义务 教育法) ( 2 0 0 6 年) , 目的是为学生减负 , 促进学 生心 理 健 康发 展 。
一
综上 可知 ,研究 者认 为 教育 暴力 是教 师在 教育 教学 中 , 站 在 主体 而 非 主导 地 位 的角 度 , 通过打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