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
愿你永远读不懂张爱玲(附应用范围和适用主题)
愿你永远读不懂张爱玲说起民国作家,就不得不说张爱玲。
要是单论女作家,素材君认为她可以排在第一位。
张爱玲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
但她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优裕、顺遂。
她少年时父母离异,鲜少感受到家庭温暖,成年后痴情错付,与胡兰成的情事只留下一声叹惜。
她曾是“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但是又迫于形势远走异国他乡,晚年时她在异乡孤独终老,去世一星期后才被人发现。
冰雪聪明的天资加上坎坷不平的命运,促成了她通透而苍凉的文风。
她把世俗生活写得情趣盎然,同时又近乎残忍地揭开其美丽的表象,露出背后的人性之“恶”。
在她的那双冷眼看来,“人生只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在她的作品中,“情、趣、理”水乳交融,其情动人,其趣悦人,其理启发人。
比如下面这些句子,里头既有奇思妙想,又有深刻哲理,写入作文都能成为提分亮点。
01.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句子解读:生命远远看上去美好而绚烂,但如果走近细看,其间也有许多伤痛和无奈。
应用示范:谁的生活能完全避免伤痛?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唯有咬紧牙关承受伤痛,面带微笑应对人生,才是一个勇者应有的姿态。
适用话题:挫折与伤痛、心态02.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应用示范:遇事不要轻易下判断,一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人和事,背后都有着合乎情理的动机和成因,如张爱玲所言,“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适用话题:理解与沟通、表象与本质、过去与现在03.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应用示范: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如果我们彼此之间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包容,生活必定更加美好。
适用话题:仁爱、理解、宽容04.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应用示范:张爱玲有句名言很形象,“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该如何面对生活?聪明的你肯定已经有了答案。
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
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第一炉香》内容简介】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当做诱饵来吸引男人,葛薇龙渐渐沉迷在纸醉金迷中。
后来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吸引,为了继续过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费尽心机嫁给了乔琪乔,最终沦为姑母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
结局不言而喻,当薇龙失去利用价值时就会被乔琪乔无情地抛弃。
【张爱玲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
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汤哲声先生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爱情小说最深刻的是张爱玲,这个判断是大块人心的。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处女作,此作一发表,张爱玲便名声大噪。
这部小说发表在《紫罗兰》杂志,这是鸳鸯蝴蝶派办的文学刊物,鸳鸯蝴蝶派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流派,是专写言情小说的。
从《第一炉香》这部小说的情节看,它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写了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个花花公子的爱情故事。
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流派的带头大哥周瘦鹃看了这部小说拍案叫绝。
这说明张爱玲写小说一开始就是走言情路线的。
然而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的言情小说中根本没有真诚的爱情,有的只是男人对女人的利用和女人对男人的依附。
她的言情小说由于加进了她的人生苦痛,揭示了女性依附性存在的悲剧,因此使得她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义,小说中剩下的只有对爱情的悲凉,对人生的悲凉。
张爱玲散文的创作综论
张爱玲散文的创作综论张爱玲,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旧官宦世家,祖母李菊耦为李鸿章幼女,父张志昕为前清进士、李鸿章幕僚张佩纶第三子,母亲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
出身不可谓不显赫,更不用说富贵了。
但经过过知暂的欢乐童年时光以后,她就开始了一生的孤苦日子。
父亲嗜毒成瘾,娶姨太太,对子女不负责任,甚至多次毒打女儿。
逃到离婚独处的母亲那里,她也未见多少快乐。
母女二人的作派都和对方的想象差距很大,这使她过早地成为一个郁郁寡欢的女孩子。
她曾在文章中用“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来形容让自己的不安全感。
这种环境也促使她多疑、内省的性情的发展,让她很早熟地用深刻甚至尖刻的思想分析人,研究人。
和钱钟书家学渊源式的人物不同,张爱玲显赫的出身并没有给她多少学养,如果硬说是这个家庭为她成名作家创造了什么条件的话,那首先应该说她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下养成了独特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看人、看事的方法。
但在她出生和成长时,无论整个时代和她的家庭,都是“繁华已经过去,穿着新鞋也赶不上了。
她自7岁开始阅读中国古白话小说并开始进行创作,熟读《红楼梦》、《海上花》等古文学名著,后随其母学习英语。
1930年张爱玲父母协议离婚,母亲再赴法国留学,张爱玲随遗少父亲生活。
1932年其父娶后母,冷酷凶悍的后母使本不和睦的家庭环境更加逆转,从物质到精神的欺凌深深伤害了少年张爱玲。
1937年因与后母争吵遭父亲毒打并被关押,后出逃投奔已回国的母亲,继续她的生活。
生存的困境,亲情的缺失,造成了她此后独立孤僻的性格。
这段经历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
1939年张爱玲考入伦敦大学,因二战全面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学读书,并开始发表作品。
因日军入侵香港,社会秩序崩溃,学业未完。
日军攻陷香港,她不得不中断香港大学的学业回到上海。
受惯家人白眼的她要过自食其力的日子。
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上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及至之后,中国文学始终是一股社会救亡的政治变革的洪流,作家们要么立于潮流之上摇旗呐喊,要么在完全对立的文艺争论中被击倒,退出这个舞台。
李鸿章独女李菊藕简介 李菊藕丈夫是谁?
李鸿章独女李菊藕简介李菊藕丈夫是谁?李鸿章是晚清四大名臣,其大名闻名后世。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领,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大骂他是卖国贼,因为他签署了不少求和协议,割地赔款,丧尽颜面。
也有人赞扬他忍辱负重,替清廷背锅,竭尽所能的保全国家。
相信正在看这篇文的朋友,对于李鸿章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不过本文并非要讨论李鸿章的是非功过,而只是抱着八卦的心思,给大家介绍一下李鸿章的独生女儿李经璹。
李经璹又名李菊藕,相比于本名,李菊藕更为人熟知,所以此文以李菊藕称之。
李鸿章有4个儿子,却只得了李菊藕这么一个女儿。
对于这个女儿,李鸿章是宠爱的,但也不是溺爱。
李鸿章注重对女儿的教育,所以李菊藕长大之后能诗能文,且对古今之事都有自己的看法,甚至于能与李鸿章一起谈论。
李鸿章宠爱李菊藕,但是最后却将这个女儿嫁给了一位结过三次婚,已经年过四旬的老男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丈夫还是流放边疆的犯人。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李鸿章是出于何种原因,给自己的女儿找了这样一位丈夫呢?李菊藕的丈夫名叫张佩纶,是晚清名臣,同治十年二甲进士。
张佩纶是清流官员的代表,以不惧权贵,用于弹劾上谏而为人称道。
后来法国侵略越南,张佩纶全力主战,强调中越相接,唇亡而齿寒。
如果法国成功侵占越南,那么接下来中国则势必成为其攻略之地。
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受命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后因法军侵略马尾港而不加戒备,福建水师覆灭,马尾船厂亦被毁。
张佩纶因为此罪而被罢职免官,褫职遣戍。
1888年获释,转为李鸿章幕僚。
也是从这时候起,张佩纶开始接触到李鸿章独女李菊藕的。
张佩纶本是罪人,但是李鸿章却收留了,为何?全因爱惜其才华而已!而嫁女给他,也是爱才心切,才促成了这桩婚姻。
张佩纶所作《涧于日记》,第一次记载李菊藕的名讳是在1889年。
李鸿章生日避客效阮傅茶隐,与赵夫人及余、菊耦清谈。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李菊藕最后是怎么死的?李鸿章之女李菊藕生平简介
李菊藕最后是怎么死的?李鸿章之女李菊藕生平简介本文导读:嫁张佩纶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时任船政大臣的张佩纶在与法国军队的海战中兵败闽江,被遣戍口外,释还后入李鸿章幕,在当时的天津府邸,时光绪十四年的年末。
据他的《涧于日记》记载,被遣戍口外的次年,即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三月初九,接到家书,他的妻子边氏夫人(小字粹玉)已于头一天病故。
他处境之恶、心境之痛是可以想见的,而李鸿章能在这样的关键处收留他,也是难以想象的。
故他在《涧于日记》中,凡提及李鸿章,均称“合肥师”,以地望而加之以“天地君亲师”的“师”,那是最崇仰的尊称了。
至于张佩纶是如何得到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芳心,并获李鸿章及夫人赵氏垂爱……在他本人的《涧于日记》中未见丝毫记载,而“菊耦”的名讳在《涧于日记》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正月初五日。
这天,恰是李鸿章66岁生日,为避客“效阮傅茶隐,与赵夫人及余、菊耦清谈”(在旧时代,凡世家名人都不轻易赞扬生日寿诞,称之为“躲生”,可免去送礼宴请等俗套)。
李鸿章的生日避客,只和夫人、女儿及张佩纶品茗清谈,《涧于日记》在这之后的十二日略记有“与菊耦略话家事……”二十五日则“与菊耦作贺仪,师(指李鸿章)赏《紫缰诗》”。
五月端午节那天记曰“自甲申后,余从未能从容过(端)午节也。
午后与菊耦清谈良久……”概言之,几无日不记“菊耦”之名,不胜枚举矣。
二人遂结为夫妇。
《越缦堂日记》对此事是这样记载的:“戊子十一月七日,合肥使幼女嫁张佩纶。
张年四十,已三娶;幼女年二十,敏而能诗,合肥爱之。
张入合肥署用二品顶带,合肥行数万金请于奕譞,谋以道员简放。
慈禧恶其闽江之败,未得行……”婚姻尽管披上了政治的袍子,可两个人的感情生活倒是美满笃实。
可张佩纶心里明了,一旦成为李鸿章的女婿,并非增进仕途复起的资本,反而设置了一块巍然的拦路石。
他曾告诉时为张之洞幕僚的樊增祥:“不婚犹可望合肥援手,今在避亲之列,则合肥之路断矣。
【人物介绍】张爱玲
人物评价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 说史》,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 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影响深远, 尤其对张爱玲倍加推崇。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 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 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 上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 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凤凰网
张爱玲
一个女 人
一座城 市
一种文
张爱玲
初名:张瑛
出生地:上海
婚姻: 胡兰成 (中) (1944—1946)
赖雅 (美) (1956—1967)
主要作品:《金锁记》 《十八春》 《倾城之恋》 《传奇》
1920.9.30 1995.9.8
生平介绍
本名张瑛, 1920年9月30日 出生上海公共租 界西区的麦根路 313号的一幢建 于清末的仿西式 豪宅中,原籍河
文学特点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
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 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 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 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 《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 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 《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意图计 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
家世背景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 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 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廷 重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字逸 梵)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
张爱玲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 学习四书五经,有了深厚的古典
曾祖父李 鸿章
曾祖母赵 小莲
祖母李菊 耦
祖母李 菊耦
祖父张 佩纶
张爱玲
张爱玲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
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世人所有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
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其实细细分析来,张爱玲本身就不是一个世俗之人,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
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而不是汪伪政府的汉奸;对于胡兰成的妻室,她也不在乎,因她似乎并不想到天长地久的事。
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
”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
历史趣谈:张爱玲的凄凉结局 民国才女张爱玲人生结局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爱玲的凄凉结局民国才女张爱玲人生结局如何导语:夜夜笙歌,灯红酒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极尽了世间繁华。
虽然与贫瘠落后的中国大背景格格不入,但有着“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大上海汇夜夜笙歌,灯红酒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极尽了世间繁华。
虽然与贫瘠落后的中国大背景格格不入,但有着“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大上海汇聚了各界名流,在民国政府“黄金十年”的烘托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繁华绮梦。
1920年,上海,贵族府邸,张爱玲出生了。
张爱玲的祖辈乃官宦人家,历代书香门第,她的祖母李菊耦更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长女。
在家族没落,父母离婚的重重阴云之下,少女时代的张爱玲于1931年入读了上海圣玛丽亚女校,此时,大上海繁华正盛。
早在幼年,张爱玲就展露了文学天赋,及长,更是文出不穷。
1943年,张爱玲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使她在文界崭露头角,也引起了多方关注。
张爱玲一生著作颇丰,《金锁记》和《倾城之恋》最为我们熟知。
其中《金锁记》得到了傅雷先生的大力褒扬。
总之,才华横溢的张爱玲就这般在如歌似梦的大上海灿烂的绽放了。
繁华和美好的背后,张爱玲的悲剧也暗自滋长了起来。
张的不幸源于她的两桩失败的婚姻。
1942年张爱玲初识胡兰成,两人话语投机,长谈不歇,两年后二人成婚。
然后胡兰成一直粉饰汪伪政府的卖国行径,是千夫所指的汉奸。
不知张爱玲为何身许胡兰成,恨屋及乌,张爱玲也因此被戴上了汉奸的高帽子。
日本投降后,胡兰成逃亡日本,张爱玲也唯有独自哀伤。
独自漂泊的张爱玲于1955年来到了美国,并于次年与大她29岁的美国作家赖雅结婚。
当时张爱玲36岁,赖雅65高龄。
十一年后,赖生活常识分享。
上海有名的家风故事
上海有名的家风故事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以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著称,更以诸多有名的家风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上海,许多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风,流传至今。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上海有名的家风故事。
一、张爱玲家族:传承文学世家张爱玲,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家族可追溯至清朝名臣张之洞。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文学家,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的长女,家族背景十分显赫。
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张爱玲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继承了家族的文学基因。
张爱玲家族的家风以重视教育、尊重文学创作为主,家族成员大多从事与文化、教育相关的事业。
这种家风对张爱玲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二、杜月笙家族:诚信为本的商界传奇杜月笙,民国时期上海滩的著名商人、慈善家,其家族的家风以诚信为本,讲究道义。
杜月笙白手起家,创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得益于他坚守诚信的原则,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
杜月笙家族的家风教育子女要诚信待人,讲究道德品质,这种家风为家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为杜月笙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荣氏家族:低调、务实的商业精神荣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商业家族,以低调、务实著称。
荣氏家族的创始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20世纪初创立了申新纺织公司,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巨头。
荣氏家族的家风强调低调、务实,注重家族成员的品德修养。
这种家风使得荣氏家族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商业精英。
四、周璇家族:艺术传承的家族传奇周璇,民国时期著名电影演员、歌手,其家族以艺术传承为家风。
周璇的祖父周信芳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父亲周履安是音乐家,家族中艺术气息浓厚。
周璇家族的家风注重培养家族成员的艺术修养,尊重个性发展。
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周璇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小姐楼”:张爱玲祖父母偕隐于此_诗酒风流
城事34“小姐楼”:张爱玲祖父母偕隐于此 诗酒风流 273刻有“张佩纶宅”、“小姐楼”字样,这小姐,不是别人。
她是李鸿章的女儿、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
西花园遗址曾长着一棵植于清代的罗汉松,守着老宅的陈年往事。
直到1995年,戛然停止生长。
也是在这一年,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孤单辞世。
或许只是巧合,这幢张爱玲爷爷奶奶曾经居住过的屋子在张爱玲逝世20周年之际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大修。
1912年建成的它,已有103年历史。
这座极为讲究的中西合璧外廊式建筑,青砖红砖包裹下的是木质房屋,廊柱和窗子之间的立柱里也都是木材,非常少见。
底层的走廊绕楼房四周相通。
东南西北每个朝向的房间均设有高挑的窗户,可以想像住在里面一定光线通透。
二层的楼梯开在了西北角,层层向上,直通到楼上的房间。
虽然人去楼空,透过厚重的砖瓦回廊,依然能看出昔日的豪华与曾发生过的故事。
文、摄/阿澄版式设计|许娇阳责任编辑|陈莉 ****************.com城事35话说李鸿章当年把死了两个老婆、比女儿大20多岁的张佩纶招为女婿,看中的不仅是他有才,而且正直敢言。
不过,张佩纶的仕途并不顺利,中法战争中他任福建督军,结果因海战惨败遭流放。
结婚6年后遭弹劾,被驱逐出北京。
来到南京后,他买下白下路的这座大宅院。
夫妻二人寓居南京2年后,儿子张廷重出生。
1918年,22岁的张廷重在这里迎娶了黄逸梵,父辈的老房子又成为他们的婚房。
后来,张廷重夫妇举家迁往上海,两年后张爱玲出生。
虽然张佩纶、李菊耦年龄悬殊,经历不同,这段婚姻也颇有政治含义,但二人的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
写了本食谱,还合著了一本武侠小说,自费付印。
张爱玲深信祖父母伉俪感情尤笃,吟咏之乐,甚于画眉。
晚年在《对照记》中说:“与她妹妹比起来,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满的了,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
”“我姑姑对于过去就只留恋那园子。
她记得一听说桃花或者杏花开了,她母亲就扶着女佣的肩膀去看”,这段文字同样可以窥探到她对祖上辉煌的尊崇之情。
张爱玲的生活故事
张爱玲的生活故事张爱玲的生活故事张爱玲一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提起自己的旧作,经常做齿冷状——从牙齿缝里嘶嘶地吸着冷气,比如她的那篇小说《创世纪》,多少年后,她自己都不明白紫薇的孙女和陌生男子谈恋爱,怎么谈着谈着就无疾而终了,笔调一转,开始用截然不同的语调讲老奶奶紫薇的生平。
对此,我倒可以理解,假如我有那样一个深邃起伏的家族背景,有那么多有故事的亲戚,我可能也无法抗拒讲述他们的诱惑,即使话题原本是不相干的,搭着一点半点,就会津津有味地讲下去。
紫薇的原型是张爱玲的姑奶奶,她祖母李菊耦的妹妹李经寿,李鸿章就这俩女儿,皆是如花似玉才貌双全,加上豪门背景,理应配得乘龙快婿,无奈李中堂择婿不按牌理出牌,大女儿李菊耦嫁给了大自己二十来岁的老女婿,李经寿偏偏比老公大上六岁。
《创世纪》讲的是李经寿(也就是紫薇)嫁了窝囊的小女婿,一辈子窝心,但她私下里和姐姐一比,虽然姐姐和姐夫感情很好,但那男人毕竟太老太落魄,自己不见得不如她。
别管紫薇得出的结论如何,张爱玲的祖父母感情好,已经成为家族中人的共识,张佩纶日记里亦写到他和李菊耦持螯对饮,下棋品茗,还合著武侠小说《紫绡记》及食谱一部,虽然在张爱玲眼中,那小说枯燥无味,食谱也乏善可陈,但旧时婚姻,能够如此和谐美好,已经难得,所以,当姑姑跟她说“我想奶奶一定是不愿意的”时,罗曼蒂克的张爱玲简直听不进去。
但这一句煞风景的断言,很可能是实情。
多少年之后,张爱玲长大成人,不再迷恋传奇,甚至更喜欢打破传奇,她的祖父母的婚姻生活,亦不复是一派诗情画意,她没有明说,只在字里行间每有流露。
比如说,李菊耦喜欢给儿子穿花鞋,却给女儿着男装,要家人喊她毛少爷,这样阴阳颠倒,在亲戚眼中都成了怪癖,张爱玲猜测,给儿子打扮成女子模样,是怕他跟男人学坏了,至于把女儿打扮成男子模样,大概潜意识里希望女儿自强,将来婚姻上能自己拿主意。
这是一种补偿心理,一如现在有那么多父母逼着孩子学钢琴,就是因为从物质匮乏时代走过来的他们,曾经那样眼巴巴地羡慕过那种优雅。
张爱玲作品更衣记简介
张爱玲作品更衣记简介《更衣记》在其散文名作中,她以炉火纯青的独特语言,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时装流变,寄以深切的人性感慨和对时尚的绝妙讥讽。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张爱玲作品更衣记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张爱玲作品更衣记简介1942年,张爱玲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上发表了散文《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后重写成中文,名为《更衣记》,刊于1943年12月的《古今》上,1945年收入散文集《流言》中,全文五千余字,记录了中国时装三百年来的变化。
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及独特的生活阅历赋于张爱玲散文一股强烈而独特的文化气息,古典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双重渗透,使《更衣记》具备了双重美学品格。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切把握与扬弃,使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张爱玲作品更衣记全文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来的甬道。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着的明代遗风。
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领圈很低,有等于无。
穿在外面的是“大袄”。
在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红或水红。
旷世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位民国时期的女作家,是四大才女之一,也是《民国四女子》这本书的四大女主角之一。
张爱玲是名家之后,她的奶奶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女子。
23岁嫁给张佩纶即张爱玲的爷爷,那时候张佩纶大李菊耦20岁。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李菊耦与张佩纶生的第一个孩子,张茂渊是张爱玲的姑姑,直到80多岁才与年轻是仰慕的男人结婚,而张子静是张爱玲的弟弟,他也是一辈子独身。
张爱玲的母亲叫黄逸梵,是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孙女,广西盐法黄宗炎的女儿,是一个有西方先进思想,有才华的女子,她去过英国、法国、瑞士、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等国,最后是一个人死在英国。
张爱玲的童年是寂寞的,不过她与弟弟张子静在上海有母亲的陪伴下度过几年愉快的时光。
她的家后来在1922年搬到了天津。
她在四岁的时候就上学了,当她五岁时,她的母亲离开了她们去了英国。
在张爱玲九岁时她的母亲回来了,并且教她学习钢琴、唱歌、画画等。
之后,她的母亲送她到天津女子学校就读,这时她的名字才改为张爱玲,她出生时的名字叫张煐。
之所以说她的童年是寂寞的、悲惨的,是因为她母亲在她五岁的时候离去,她的父亲张廷重娶了一个小妾,并且开始吸用鸦片。
之后她的父亲又再娶了一个姨太太,她叫孙用藩,她与张廷重都有共同的嗜好即吸食鸦片。
孙用藩奢侈、华丽、嫉妒、心狠,从此张爱玲便开始了后母之下的悲惨生活。
有一次,因为张爱玲与孙用藩顶嘴,孙用藩便打了她,于是张爱玲就本能的还手,还没打上去呢。
孙用藩就哭哭啼啼的跑到楼上向张廷重诉苦,张廷重穿着拖鞋啪啪啪的冲下楼来对张爱玲便是拳打脚踢,此后张爱玲便被她的父亲关在了小黑屋,即使张爱玲生了重病要死了,她的父亲也不曾过问。
她在床上躺了一年多,后来她意识到不能就这样死去,于是就鼓起勇气逃了出来去投靠了姑姑。
在张爱玲初中时期,她就被认为是一个文学天才,她的处女作被发表在学校的报刊上。
后来她在香港大学就读文学专业,她连获得两年的奖学金,为去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打下了经济基础。
2021高考人物素材:张爱玲_描写人物的作文
2021高考人物素材:张爱玲20xx高考人物素材:张爱玲一人物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
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二、奇闻轶事1、张爱玲在上海时,好奇装异服。
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给同时期在上海活跃的著名女作家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2、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胫而走,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面”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3、香港大学文科就读时有位好友炎樱,张爱玲书中屡有描述,并录下一些炎樱语录。
张爱玲对炎樱的描述有:“炎樱姓摩希甸,父亲是阿拉伯裔锡兰人(今斯里兰卡),信回教,在上海开摩希甸珠宝店。
母亲是天津人,为了与青年印侨结婚跟家里决裂,多年不来往。
炎樱的大姨妈住在南京,我到他们家去过,也就是个典型的守旧的北方人家。
炎樱进上海的英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学生长,品学兼优外还要人缘好,能服众。
我们回到上海进圣约翰大学,她读到毕业,我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辍学,卖文为生。
”[4]4、张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1]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生病的;身体不舒服的;体衰的。
张爱玲笔下的自己
张爱玲笔下的自己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香港大学肄业,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
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学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
张爱玲很小就表现出编故事的才能,40年代以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蜚声上海文坛,一时无出其左右者。
解放后离开大陆,先到香港后又去美国,其间曾去台湾收集写作资料。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
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
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
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就这样,他们成了夫妻。
这段时间,也是张爱玲的创作高峰期,她陆续写出了《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倾城之恋》、《金锁记》、《心经》、《琉璃瓦》、《散戏》《封锁》、《公寓生活记趣》、《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论写作》、《有女同车》、《走! 走到楼上去!》、《说胡萝卜》、《诗与胡说》、《写什麽》、《忘不了的画》、《等》、《年轻的时候》、《花凋》、《爱》等佳作。
其中《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爱》都成为了她的代表作。
1995年9月8日,曾经备受中国文学界瞩目的才女张爱玲卒于洛杉矶一公寓内,死时身边竟无一人,时年七十五岁。
张爱玲好似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是曲调里的抑扬顿挫,点点滴滴都是才情,清冷的幽光,暗藏一生辗转几多忧伤。
终其一生,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听天由命地走。
张爱玲离开二十几年了,但是她的那些带着灵魂香气的文字却一直流传于世,并且时时散发着。
她笔下的灵魂、文字中的孤傲,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余味。
下面,良子摘录出张爱玲作品中代表性的那些话,这些话都是她的灵魂。
关于张爱玲小故事
张爱玲小故事关于张爱玲小故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
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张爱玲作品里面有对女性命远的精妙体察,对世道人心的一语洞穿,加之与生俱采的骨子里的傲与冷,使读者仿佛五脏六腑变换了一个全新格式,如她的《倾城之恋》《红致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但它们似乎有些过于华丽,带有她年轻时代的色彩和底调。
长篇小说《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
作品中的顾曼贞,永远穿着暗蓝旗袍,因为她姐姐曼璐蜕变为二流交际花的缘故,她这样的穿着多少有些自卫的意味。
然而在沈世均眼里,她却是“纤细而坚强的,笼统的`好”。
世均回南京的家,曼贞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里想起她,“故乡就变成异乡了”。
于是他忍不住一大早下了火车就来厂里,恰在门口遇见她。
他急道:“曼贞,我有话对你说。
”曼贞看他着急的样子,上下打量他,一连串猜测在她脑里闪过——他订婚了,他家里出了事,他辞职……他却道:“我有好些好些话要对你说。
”张爱玲的笔仿佛是有神灵指使的。
事情越是千钧一发,她却越是漫不经意。
这种千百年来世间男女所痴心的一桩事,若放在俗家笔下,不知要制造多少哆嗦、琐屑而无聊的语言幻像呢,并且还往往纠结于外围,深入不到内里。
而她三言两语,全都着了精要,一下子呈现了事情的真相,直抵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此的精妙、确切与传神。
这样的工作,真非天才而不能。
《十八春》最要紧的好处还是作品的内在本身,它写出了人的命运由鲜亮变为黯淡之必然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显得练达而老成。
美的形式在技术上是可以复制的,它如叶片的暗影。
叶子连结了枝蔓,枝蔓连结了枝条,枝条连结了枝干,许多根线条形成一个走势,颇着某一种逻辑秩序,终结于根脉核心。
张爱玲家族影像: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被慈禧发配军台赎罪
张爱玲家族影像: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被慈禧发配军台赎罪幼年的张爱玲与弟弟合影。
我们都熟悉著名作家张爱玲,很爱看她的小说。
她才华横溢,跟她强大的家族基因有紧密关系。
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
本文选取的老照片集合了张爱玲家族里的一些重要人物。
(来自:小历史)1880年,李鸿章与儿孙辈合影,后排女性左三是李菊耦。
按辈分算下来,李鸿章是张爱玲的外曾祖父。
(来自:小历史)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
张佩纶,直隶丰润县人,1871年进士,曾任左副都御史、船政大臣等职,著名的“清流派”大臣。
其人学问渊博,才华横溢,深受李鸿章赏识。
1888年,李鸿章将爱女李鞠耦许配给张作续弦夫人。
(来自:小历史)李鸿章的续弦夫人赵小莲与女儿李菊藕(站立者)合影。
张佩纶虽然有学问,但是军功方面乏善可陈。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张主战,但在福建前线会办海疆事宜时,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将其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1888年获释,进入李鸿章幕府办事。
不幸的是,甲午战争期间被劾“干预公事”,慈禧太后旨令其回原籍。
他56岁郁闷而死。
(来自:小历史)李菊藕与儿子张志沂、女儿张茂渊。
张佩纶与李鞠耦结婚时,张40岁,已结过两次婚;李22岁,风华正茂。
二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夫妇下棋抚琴,唱和吟咏,颇得闺中之乐。
李菊藕生下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女儿张茂渊。
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
(来自:小历史) 张爱玲与父亲张志沂和弟弟合影。
张志沂属于遗少型的公子哥,曾在津浦铁路局担任英文秘书,没有什么大作为,沉迷鸦片,有狎妓恶习。
1915年与黄素琼结婚,1920年生下张爱玲。
张志沂与黄素琼感情不和,吵闹不断,1928年离婚。
(来自:小历史)1920年,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
黄素琼是新式女性,虽然缠着一双小脚,却推崇西式教育,留学英国多年。
她家里也是门庭显赫,爷爷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父亲黄宗炎曾任广西盐道。
她离婚后常年漂泊在国外,生活惨淡。
张爱玲的家庭背景
• 童年时受旧式家庭的影响,读的是家庭 “私塾”学的是古文言,后来去了美国人 办的圣玛丽亚女子学校,学英文、数理、 西洋史等课程,其母又想把其培养成“西 式淑女”教她画琴。她的成长也伴随着中 国的殖民史,有着东西的交汇融合。
• 其自小聪慧8岁就投稿,9岁写小说 ,中常 时还有不少的作品被发表。但其生活是不 幸的,父亲和继母天天吸鸦片,自然对她 是没有什么教育和照顾的了,其下又有小 弟,继母仍一无甚修养之人,对其时有拳 脚相加之举,其父也因其母的反叛而加怒 于她。
她有三个家,一是父亲的,一是母亲的,一 是小姑的。她就在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着。一 方面由于历史的变迁,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 代一去不复返,张家日渐衰败;一方面这些 旧世家旺族仍撑着门面,过着表面优裕,浮 华的生活,方面殖民文化又带来西方社会的 糜烂倡导的浪漫自由。一边是吸鸦片,养姨 太,逛堂子,一边是钢琴、舞会,女性解放 。 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着。
• 她曾被囚数十天,后终于逃离,跟随母亲生活, 幻想过西方那种自由的生活,其母便教她西洋 的一切生活,但很快发现她不适应那种“西式 淑女”的作派,又加无生活来源终于放弃了她。 • 上海沦陷后她就读于香港大学,在此让她地感 觉到了许多的变帮,家事,国事,世俗文化冲 突,人发的暴露等,都让她对这个社会,这个 世界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最突 出的就是这两个字,这些在她的散文中尤为突 出。
【名人故事】张爱玲的传奇成长故事
【名人故事】张爱玲的传奇成长故事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下面是关于她的成长故事,欢迎阅读: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
她于1995年去世(75岁)。
她的祖籍是河北丰润。
她出生在上海。
她的原名是张颖。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
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个有天赋的孩子。
她6岁时上了一所私立学校。
她一边读诗歌和背诵经文,一边开始写小说。
如果第一部小说写的是家庭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女孩失恋自杀的故事,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
此外,她还写了一本乌托邦小说《快乐村》,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1927年,7岁的张爱玲携家人返回上海。
不久,她的母亲回家了。
她跟着母亲学习绘画、钢琴和英语。
张爱玲曾说,她对颜色、音符和文字极其敏感,“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
我从小就被视为天才。
除了发展我的天才,我没有生存的目标……当我九岁的时候,我犹豫了,不知道我应该选择音乐或艺术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看了一部关于一个穷画家的电影后,我哭了,决定成为一名钢琴家,在一个华丽的舞台上演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读《涧于日记》琐话萍庵人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被时下的书法家们写成横卷,挂贴在各类办公室或厅堂,更有刻为闲章作装帧或座右。
殊不知这句名言源出于《淮南子·主术训》,其原文是“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用这话来训诫儿辈,见其《诫子书》。
这一脉传,我是从《涧于日记》中获知的,而关于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也正是从《涧于日记》里了解到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涧于日记》的撰者张佩纶即张爱玲的祖父,字幼樵,号绳庵,河北丰润人,清同治十年进士。
至光绪初即以直言敢谏立朝,与陈宝琛(号弢庵)、宝廷(号竹坡)、邓承修(字铁香)号为“四谏”,遂成“清流党”之中坚,名满京师,见《清史稿》本传及《碑传集补》卷五。
自张爱玲逝后,纪念文章及专书甚多,涉及身世多谈到其祖父,很少见语及其祖母,即有亦不详,往往一笔带过,仅提到其为清末名臣李鸿章之幼女云。
这里,我先引一则《越缦堂日记》,这是未见他处用过的材料:戊子十一月七日,合肥使幼女嫁张佩纶。
张年四十,已三娶;幼女年二十,敏而能诗,合肥爱之。
张入合肥署用二品顶带,合肥行数万金请于奕(xuān),谋以道员简放。
慈禧恶其闽江之败,未得行……“戊子”指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闽江之败”指中法战争中福建闽江海战,满清海军败绩,张佩纶由此革职遭遣。
而奕则指道光皇帝第七子而当朝光绪帝之生父,时封醇亲王,其为人谦谨,《清史稿》有传。
李越缦之《记》虽嫌简略,但相比于《清稗类钞》一类野史来要实诚可靠,更不用说曾孟朴之《孽海花》小说,与历史相隔(“隔”字用王国维语),几全如时下的“戏说”或新编旧题材的文艺影视作品一流,读者万不可上当受骗。
这只需对勘一下《涧于日记》就会明白。
闽江之败,张佩纶被遣戍口外,释还后入李鸿章幕,在当时的天津府邸,时光绪十四年的年末。
据他的《日记》,被遣戍口外的次年,即光绪十二年的三月初九,接到家书,他的妻子边氏夫人已于头一天病故,可谓屋漏偏遭连夜雨。
他处境之恶、心境之痛是可以想见的;而李鸿章能在这样的关键处收留他,也是难以想象的。
于张佩纶说,怎样感恩戴德都不为过。
故他的《涧于日记》,凡提及李鸿章,均称“合肥师”,以地望而加之以“天地君亲师”的“师”,那是最崇仰的尊称了。
与今日时下到处皆称某老师固非可同日语也。
至于张佩纶是如何得到李鸿章爱女李菊耦的芳心,并获李鸿章及夫人赵氏垂爱……《日记》中未见丝毫记载,而“菊耦”的名讳在《日记》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正月初五日。
这天,恰是李鸿章66岁生日,为避客“效阮傅茶隐,与赵夫人及余、菊耦清谈”。
容我借此插一句闲话,即旧时代,凡世家名人(暴发户贪官污吏除外)都不轻易赞扬生日寿诞,称之为“躲生”,可免去送礼宴请等俗套。
以愚见,生日是“父忧母难日”(应是唐太宗说过,见《贞观政要》),怎么能大吃大喝以示庆祝呢!起码在有唐一代是没人敢于大操大办生日寿宴之类的。
最雅的生日纪念,莫过于以诗、以文、以书画,古代文籍中不乏例证。
李鸿章的生日避客,只和夫人、女儿及张佩纶品茗清谈,何等闲雅高致而有逸趣……好了,再回到《涧于日记》。
这之后的十二日略记有“与菊耦略话家事……”二十五日则“与菊耦作贺仪,师(指李鸿章)赏《紫缰诗》”。
五月端午节那天记曰“自甲申后,余从未能从容过(端)午节也。
午后与菊耦清谈良久……”概言之,几无日不记“菊耦”之名,不胜枚举矣。
张佩纶的《涧于日记》是分阶段而各有标名,如“葆石斋日记”“篑斋日记”“出塞日记”等,唯光绪十六年庚寅(公元1890年)以后则标之为“兰骈馆日记”,以后再未更改过。
为什么要称名“兰骈馆日记”?张佩纶旧藏有定武本《兰亭帖》,且有阮元手书于道光二十四年的题跋;李菊耦“酷嗜《兰亭》”而家藏神龙本《兰亭帖》乃乾隆三十四年进士王秋坪原藏,帖后有翁方纲手书于嘉庆辛酉长文《神龙兰亭考》,如今合二为一,可谓二美具,弥足珍贵。
李鸿章特亲笔书“兰骈馆”三字横额“悬之闺中”,这应为张、李缔姻的明证,也是兹后署名“兰骈馆日记”的缘故。
而且再提“菊耦”,往往时称“内人”“内子”,如光绪十八年壬辰四月初三日“晴,午后阴,夜听内人弹琴”;十二月十五日“晴,在兰骈馆半日,与内人茗谈遣闷而已”,不赘举。
其夫妇闺房琴书之乐,与宋代赵明诚、李清照相比较,亦不少让。
前所举李越缦《日记》之云“戊子十一月七日”以及“张年四十”“幼女年二十”等或有误。
但“敏而能诗”一句绝非虚语,从《兰骈馆日记》中不时记有夫妻间相互唱和“联诗”等即可以坐实。
所憾恨者,《日记》中只记事而不具录其诗。
晚清民初笔记,尝语及李鸿章幼女李菊耦有《绿窗绣草》,应该是她自录存的诗词原稿,惜未见刊刻传世。
《孽海花》小说中借张荫桓之口绍介的《基隆》两首七律,且说得有鼻子有眼,说这诗竟还是张、李联姻的媒介。
愚以为,只能视作小说家言,实不足征信。
自晚清迄于民初的闺秀诗人不在少,何独遗漏此一家?憾恨之余,只好从《涧于日记》拈出数事,以一窥这位大家闺秀才具背后的卓识之一隅。
光绪十五年己丑五月二十一日,夫妻俩阅宋人笔记《清波杂志》而及北宋理学家胡瑗的“嫁娶说”,也即今天的所谓“婚姻观”吧。
胡瑗的观点是“嫁女须胜吾家,娶妇须不若吾家”。
菊耦大不以为然,批之曰:此矫世之言也,非圣贤之言也。
夫其所见似与世之求援系者稍异,然充类尽致则贵家之女将无可嫁之士,而贫士可以乞丐之女为妻矣,岂理也哉!夫嫁女须胜吾家,娶妇须不若吾家,第以防其骄而亡。
其妇女平日若教以三从四德,何至入门而骄其尊,傲其夫婿哉!不清其源,治其本,而于姻戚之家斤斤计较其贫富贵贱,所以似高而实陋耳。
这段话中,只将“三从四德”改为“读书明理”,那么即便放之四海亦称实用。
最后,她归总一下,说:“胜之一字,包孕无穷,或其德胜,或其才胜,均可。
而娶妇以承宗祧,正宜讲求门第族望,讵可草草!今安定专就势分论之,殆非古人婚嫁之法耳。
”按,胡瑗,字翼之。
以世居安定(今甘肃宁夏一带),随父任官而生于江苏泰州。
他以教书为业,讲“明体达用”之学,开宋代理学先声。
范仲淹曾力荐,故景祐初,宋仁宗接见于崇政殿。
也即是说,他既无官阶级别并亦无职称,乃“白衣对崇政殿”。
北宋庆历中振兴太学,朝廷明令以他的教授法为“太学法”。
著名的“程朱学派”的程颐对胡瑗礼敬崇仰备至,虽然曾从学于周敦颐,往往称字曰“茂叔”(周字茂叔,号濂溪),而于胡瑗则非“安定先生”不称也。
这即菊耦所说“安定专就势分论”,也仍含敬义。
胡瑗逝后,宋神宗尝问“胡瑗与王安石孰优?”回答道(全文较长,仅录末段):……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
臣师(指胡瑗)当宝元、明道间(均为宋仁宗时年号)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
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圣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可比也。
说这话的时候,正是王安石行“熙宁新政”之际,廷对者不知何人,应为胡瑗弟子无疑。
即说明胡瑗逝后,其学术地位无可动摇。
唯有这“嫁娶说”遭人诟病,《清波杂志》的著者就在这则笔记的末尾以小字注曰:“见老先生言,安定为此说必有谓,岂其男女婚嫁用此说皆得所归而然欤?”表示了怀疑。
清代冯班对此说不以为然,见《钝吟杂录》卷一,不具录。
似都没能如菊耦之说取道以正,能尽事理,对于今天时俗的婚姻观念也不能不说是很好的参照。
据《涧于日记》,光绪十七年辛卯正月初九日,全家促膝品茗闲话,偶及明代永乐朝的旧案。
李鸿章认为明成祖朱棣是高丽石贡妃所生,而菊耦断然判为“高皇后所生”。
这颇让张佩纶为难,一边是恩师加岳丈,一边是爱妻。
不过他的表态也颇有意思:“余曰:皆有据。
”修于明代天启三年的《南京太常寺志》,有清初朱彝尊的长篇跋文,其中引了明末谈迁的《国榷》及《枣林杂俎》,云孝慈高皇后无子。
按《枣林杂俎》义集“彤管”第一则的标目即“孝慈高皇后无子”,文中又明言“石贡妃生成祖文皇帝”云。
这应是李鸿章的主要根据。
不过,据《太常寺志》,殿中设高皇朱元璋和高皇后的正位,其左边为生子之五妃,右边则仅高丽石贡妃一人。
在京郊明十三陵的“长陵”,也即明成祖朱棣的陵墓的陵阙上大书“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明史·成祖纪一》开篇即曰:“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云云。
张佩纶的“皆有据”诚所谓持两端,而菊耦之论,借用近十数年一句时髦话,以正式文件为准,大约不差吧。
修《明史》的总裁张廷玉,是清代前期重臣,比朱彝尊年岁要晚三十四年,上面提及的资料文献他不可能没有过目。
诚若《涧于日记》所说,“史局初竣,尝质诸总裁。
前辈总裁谓:宜依实录之旧”。
像这类问题,史家似没有必要避什么讳的。
同年的九月二十六日,天朗气清,李鸿章对女儿女婿又有赐赠,是明末渐江和尚的画册,有张芑堂的手书题跋。
“午后,与菊耦展旧藏画卷观之。
菊耦以法黄石所画《海市图》及诗雄阔可爱。
余则以《桃源》一幅为佳,笑曰:吾实畸人,卿其虎女也。
”从鉴赏的视点看,虽然是各有偏好,但我们万勿遗忘“细节”的重要,张佩纶以“虎女”界定之,更显其超卓不凡。
就在这天的日记中,记载了夫妻俩谈及宋代“烛影斧声”的千古悬案,即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是手足情深还是弑兄篡位?要想从传世文献或史籍中找到明确答案实为徒劳,正史之外可资参考的笔记、考证也不在少数,但都无确证。
可李菊耦却断言:“太宗直弑耳!”且看她的剖析:以《春秋》之法,必书“弑君”明甚。
何以言之?《通鉴长编》宋皇后夜召德芳(按,赵德芳为皇子,宋皇后所生),继恩(宫内大太监)以太祖传位晋王(即赵光义)之意素定,乃径趋开封召晋王。
王犹豫不行,继恩促之。
(皇)后见(晋)王愕然!遽呼“官家”(按,古称皇帝,如《水浒传》就有称“赵官家”的)。
据此即见瑕隙。
夫太祖果欲立弟,何当时寂无一言?然则帝自遗命立子,而晋王阴结宦官直入,突然夺之孤寡,其后乃以“金匮”之说愚天下耳。
宋后之丧不成,德芳、德昭之死,其无兄之迹已不待书而自显,初何烦考《湘山野录》哉!且以湘山之说证之,则是夜帝本无疾,忽焉而崩,尤可疑怪。
《谷梁》谓郑伯克段,处心积虑成于杀。
太宗本建陈桥之策(按,指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被拥戴为皇帝建立宋朝),导兄以不臣,旋即报兄以不弟。
盖代周之日,兄已显而己尚微故,如商人之让于惠公。
及海内小康,威名已立,则弑其兄杀其子而代之,视齐之武成等耳,亦处心积虑而成乎杀者也。
宋臣文字缘饰弥缝,使弑兄之罪不彰,均不足据耳。
有关这一历史积案,自北宋以后就有不少记载和议论。
如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第39则,袁文《瓮牖闲评》卷八第10则,释文莹《湘山野录·续录》第15则,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开宝九年》,明代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十“金匮之盟”,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不胜举,故亦不具录,因为总觉诸家笔下把捉不定,难于定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