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含解析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1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
[教你读史]
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
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 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 [提示] 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 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自然经济的影响; 统治者(朱元璋) 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 市通则寇转为商, 市禁则商转为寇,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1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商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_______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
商鞅变法 ,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1)__________
(2)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3)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 不 时期 整个封建社会
“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
同
点
目的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 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护封建体制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
内容
活动
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
探究:(1)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 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所谓“帝王们也是经济人”意在强调
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任何经济 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史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
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 “限 山隔水, 僻在一隅,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下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B[表格中“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选种、育秧”等不属于生产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科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春秋战国借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形成并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都属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许多农业科技属于首创发明,故D项错误。
]2.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这体现出(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D[材料主要讲述的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民的毕生追求是什么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B.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A[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建立较为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旨在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捆绑到争霸战争的战车,谋求战争的胜利,故A项正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因户籍管理制度的强化身份差异更加固定化,故B项错误;户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完善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但不是制定户籍管理制度的初衷,故C项错误;贵族与平民身份差别不会因为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消除,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提升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1.(2017·郴州模拟)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弃商从政B.徽商追求虚荣C.徽商寻求政治庇护D.政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徽州朝奉”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商人希图通过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徽商弃商从政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追求虚荣反映的是一种表面现象,与题干“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州朝奉”是一种自我“加封”,不是官府封授,故C项错误。
答案:D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12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
课时作业12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勒索的对象,致使他们卖田卖地,甚至卖妻鬻子,而沦落为佃农,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B 项错误;协作是指相互之间协调与配合,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明朝中后期,故D项错误。
答案:A5.(2017·永州市高考模拟考试)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答案:C6.(2017·益阳市高三调研考试)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
这反映了(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中“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
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古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C7.(2017·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解析: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作业18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
课时作业18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省中原名校高三质量考评)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
故答案为D项。
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
答案:D2.(2018·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市高三调研考试)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
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
”这说明当时( )A.流民问题严重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D.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外流浪的人想返乡,进行农耕的,地方郡县要根据实数赈济粮食,而不是流民问题严重,排除A。
题干中没有提及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排除B。
根据题干可知,汉章帝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流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C项正确。
题干体现东汉皇帝诏令要求地方长官勤政以维护社会稳定,未体现地方政府的勤政,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3.(2018·某某高三统测)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幅示意图。
这反映了( )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铁犁发展到汉代耦犁再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图片无法体现人地矛盾开始缓解,故A选项错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图片也没有反映,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小农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作比较,故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选项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训练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训练1.(2014·浙江学考)南北朝时期,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草市”。
这个时期的“草市”是( )A.民间集市B.城市商业区C.商业都会D.草料专营市场解析“草市”是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答案 A2.(原创)右图是某历史书籍插页。
图中所说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解析A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指“草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C项夜市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期扬州等地,北宋开始较为普遍;D项清代时出现繁华的商业市镇,如汉口、佛山等。
汉代“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故选B项。
答案 B3.(2016·温州高一期末)《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这主要是说明( )A.唐代手工业经济发达B.唐代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C.唐代商业经济发达D.唐代对商业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解析史料显示唐代对“市”的管理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
故选D项。
答案 D4.(2016·绍兴高一期末)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下列关于唐代“草市”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它是自然形成的乡村城市B.它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C.它后来演进为地方性商业中心D.它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解析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到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大多在水运方便的地方,富室大户往往在这里聚居。
“草市”是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故A项错误;“草市尉”属于南北朝时期草市的状况,故B项错误;“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C项正确;它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在宋朝时出现,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件
[误区警示] 均田制并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给农民, 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并不否定或 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社会现实。
2.“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 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要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汉兴, 海内为一, 开关梁, 弛山泽之禁……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 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 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史料二
( 宋朝 ) 商业革命 …… 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
厉行海禁, 禁止官民私 自下海;不 许片板下海
另一方 面,使中 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 潮流
[误区警示]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 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 国是指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 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或市长,对 分开;按时开市、 九处; 唐长 市场交易进 闭市,闭市后不 安城设东坊的界限 打破, 市分散在城 中; 经营时间限制 被打破,早市、夜 市昼夜相接
市场交易 活动不再 受官府的 直接监管
出现数十座较 大的市镇, 其中 以汉口、佛山、 景德镇及朱仙 镇最著名
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 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开”“弛”意 在放松、允许之意,这一政策对汉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史料二论述了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主要因素, 归纳要点时,注意运用标点符号进行分层归纳概括。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三
③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高三一轮总复习
史料四 《尚书· 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 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 ④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 黄壤,厥田惟上上。”
高三一轮总复习
高三一轮总复习
高 考 三 大 能 力 培 养 学 科 两 大 素 养 讲 练
高 考 主 题 知 识 串 讲
课 时 限 时 训 练
高三一轮总复习
农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 经济政策 (1)古代中国以农 (1)古代中国商业 (1)古代中国纺织 (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 立国,农耕文明 与农业、手工业的 业、陶瓷业和冶铸 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 长期居于世界先 发展紧密相连,相 业生产长期领先 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 进水平,精耕细 辅相成。城市、 世界,产品享誉海 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 作是我国传统农 “市”和商人等 内外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单 主要表 业经济的一个基 商业元素不断发 (2)在自然经济时 (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 元 现 本特征 展 代,官营、家庭和 “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 概览 (2)小农经济是我 (2)古代商业长期 民营手工业三种 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 国古代农业生产 受到“重农抑 经营形态并存,官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 的基本模式,是 商”政策的压制, 营手工业占有特 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促进 中国古代文明的 始终作为农耕经 殊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 济的补充而存在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 主旨 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方面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件
图片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 “审”。首先审图,要认清图片包含的要素和表 达的意思;其次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或解释的作 用,有助于理解图的深层寓意。
2.“联”。抓住图片中的文字、数据等关键信息, 将题目与教材相关内容相联系,以准确判断答题的重点 和方向。 3.“甄别”。一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不完全符 合历史事实,甚至与历史事实相背,因此审图和解读时 要注意甄别,以免产生错误的认识。
解析:由“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 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 的产出,故 A 项正确;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 的必然结果,故 B 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 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抑制农业的进步”不 符,故 C 项错误;
在北魏时期, 人地矛盾还没有达到尖锐的程度, 故D 项错误。 答案:A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 一时期④苏州民机不少于 3_400 张。“家杼轴而户纂组, ⑤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 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依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 的特点。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担负沉重的赋税 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 散经营。 (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史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
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 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 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 食货志》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结果影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 响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市”的发展 (1)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2)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3)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 商业中心。
二、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 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 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 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 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中外关联] 比较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地 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 生的 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 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
产生的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制制 不 同 点 分布地 区 背景 度空前强化的情况下出现的 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 和少数几个生产部门,没有深入农 村
经济政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 策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因素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 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三、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工商食官 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坊市制度 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 宋代以来被 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中期以后实行, 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 贸易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件:整合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整合· 优化提升
网络构建
时空定位
主线突破
素养提升 素养提升
对应训练 (2014 安徽黄山质检)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
单元整合· 优化提升
主线一 主线二
网络构建
时空定位
主线突破 主线突破
素养提升
2.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客观环境 :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 境。 (2)政治条件 :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 连续性。 (3)科技条件 :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外国先进 技术的引进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推动因素。 (4)国内外交流条件 :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互相交流、相互学习、中 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单元整合· 优化提升
网络构建 网络构建
时空定位
主线突破
素养提升
单元整合· 优化提升
网络构建 网络构建
时空定位
主线突破
素养提升
单元整合· 优化提升
网络构建
时空定位 时空定位
主线突破
素养提升
单元整合· 优化提升
主线一 主线二
网络构建
时空定位
主线突破 主线突破
素养提升
主线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发展原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单元整合· 优化提升
网络构建
时空定位
主线突破
素养提升 素养提升
解析: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民努力耕织,有利 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① 正确;军功爵制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但材料 无法体现,② 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 控制,③ 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经 济发展,④ 正确,故选 D 项。 答案:D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
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4.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后两个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8·孝义模拟)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 项错误。
二、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点1|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商业活动——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商代: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数量增加。
(3)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3.唐代(1)水路: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
(2)陆路:服务于商运的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明清(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2)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大。
二、“市”的发展(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1)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2)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杭州、湖州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1)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2)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轻巧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西周至唐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史料一①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②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行》夜雨③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史料二今朝半醉归④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训练
[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1.(2017·湖北孝感调研)《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
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
解析:选A。
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2.(2017·广东广州一模)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
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
解析:选B。
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
故D 项错误。
3.(2017·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下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4.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选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5.(2017·四川自贡一模)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 )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