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群众路线抑或精英路线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篇: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章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使同学们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λ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一)我国历史上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西方社会有关和谐思想λ在西方,和谐思想也渊源流长。

从古希腊的“和谐是一种美”到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全世界和谐”再到现代社会学的秩序论、功能论、冲突论,从一个哲学范畴到一种社会管理理念再到一种社会理想,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浩瀚的西方文明之中。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λ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λ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四)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建设理论λ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精神各个方面良性互动,人民群众和谐生活,全面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胜利的新社会形态。

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理论的认识,也是对实践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必须把人民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中共享改革成果。

同时,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全过程的一种发展观。

它是指在统筹协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推动全面发展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观。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和谐社会必须是一种符合本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精神的生态环境。

当代中国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国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而且是坚持可持续的必然选择。

要坚持资源环境文化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探索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新的背景下,必须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科技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水平,优化创业环境,打造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新发展模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构建和谐社会的介绍和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的介绍和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的介绍和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2020 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其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一综合实践活动 第1课:构建和谐社会

高一综合实践活动 第1课:构建和谐社会

4
4. 全民参与构建和谐社
PA R T
会的重要性
4. 全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提高社会凝聚力
增强公民责任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 全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提高社会凝聚力
全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当每个人都参 与到社会建设中,共同追求社会进步和发展,就能够形成一个 更加团结和谐的社会。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感会促进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
2023
高一综合实践第1课:构建和谐社会
CONTENTS
1. 社会和谐的定义与意义 2.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3. 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4. 全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
1. 社会和谐的定义与意
PA R T

1. 社会和谐的定义与意义
和谐社会的定义
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途 径
3. 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还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公 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通过投 入资金、建设设施、组织管理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 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通过提供 公共服务,政府能够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和稳定性。
3. 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还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责 任。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政府还要加强对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的调解和解决,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政府能够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 境,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以上是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三个重要作用,包括制定和执 行法律法规、提供公共服务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政府在 这些方面的努力和作用,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治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知识点梳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知识点梳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知识点梳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梳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方向和目标。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和安全、公正和效率、群众和创新等内在要素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安居乐业、充分享受和谐生活、生态环境良好、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

其中,1.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2.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基点;3. 公正和效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轮驱动”;4. 群众和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5. 生态环境良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6. 国家长治久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问题。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各类市场机制,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 社会建设问题。

以完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推动制度创新和社会文明进步;3. 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成治理、保护、修复和建设等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全面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4. 文化建设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文化,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政治体制和制度建设问题。

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6. 国家治理问题。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和能力建设。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措施为了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推进以下方面: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领导和政治保障;2. 科学制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和有效的制度安排;3.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 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质;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6. 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国家竞争力;7.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条件。

学习党的群众路线 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党的群众路线 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党的群众路线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 131班

思考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国共军力的投入:国民党军队80万人,共产党军队60万人。 兵力相差悬殊,共产党何以取得胜利?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群众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洗洗澡
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 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 本色。
治治病
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 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 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
为民 务实
清廉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
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 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 题、找差距、明方向。
照镜子
正衣冠
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 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 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 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人际关系的发展模式
• 以需要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交往为 手段,以自我暴露为标志的逐渐加深
互不认识
开始注意
表面接触
建立友谊
亲密关系
有效沟通的基础

说 听 看



其它(如肢体语言等)
①说
对方更关心你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
你說甚麼?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情况(一)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

(二)内容及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第15课《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第三目内容,从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入手,着重讲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提出了人人都应负起责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变化发展。

(2)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原因:当一提到“和谐社会”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只是“人与人”关系良好,其实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

要全面把握和理解这六个方面,同时知道这些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而学生只有在弄清楚这六大特征之后,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基本的认识,并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之中,因此很重要。

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和谐社会是指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和谐统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走向和谐社会呢?一、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建设1.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强高端产业引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

此外,要保障基本民生,解决贫困问题,落实“共同富裕”目标,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调配。

2.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新时代新文化,培养全民的审美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3.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必要环境。

要坚持绿色发展,治理污染,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同时,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1.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制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落实“六个代表”要求,推动乡村自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居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民主组织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2.多元化的信访工作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信访体系,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加强公正司法,强化人民调解,加强对权益保护和宣传的力度,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社会公信力。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观念认识1.强化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打造地域文化、创意文化、数字文化等特色文化,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先进文化理念,培养国家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文化共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2.教育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教育能够有效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要加强教育教学,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全面素质和民族精神的人才,强化职业教育,使劳动者获得更多就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的能力。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社会建设,构建制度保障,促进观念认识的不断提升,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针对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作出的战略决策。为此,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成为摆在 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课程正是基于对如上问题的 思考而展开的,具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基本内容;二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和急待解决的 主要问题;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和要求即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方向和出路。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基本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传统思想资源 (二)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国 共产党人对和谐社会理论的 思考和实践探索 (三)当代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根据
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内容
(一)社会系统内部诸种基本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 1.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之间的和谐 2. 城乡发展的和谐 3. 区域发展的和谐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一)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的文明发展 (二)维护公平正义,营造人与社会和 谐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人的身心和 谐的精神世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一)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 (二)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 (三)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 (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 (五)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 (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 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新形 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 群众的共同愿望以及利益诉求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国 际环境挑战的必然要求

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体会和建议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体会和建议——弓长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

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不断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如何努力创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此。

具体讲就是要做到生者有其屋、劳者有其利、学者有其校、病者有其保、老有所养、困有所帮。

这才是百姓所希望的、充满活力、充满友爱、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目前,我们国家地域之大,人口之多,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需要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认识。

生者有其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属于或适合自己居住的小屋,这本不高的要求实现起来却很难,过高的房价很难实现人们的愿望,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解决。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也在《重视房屋潜在过剩的矛盾》的报告中指出,同期住宅空置面积占商品房空置面积的%,住宅成空置主体,房屋潜在过剩风险出现。

央行此前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去年12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升至亿平方米,同比增长%,比11月份又猛增了近3000万平方米。

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83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既然过剩,按照常理,房价就应该下降,但是,实际上,房价却逆势上涨。

进入2016年,房价涨幅继续加快,在国家统计局对70个大中城市06年1月住房价格的监测中,北京以%的增幅成为当月价格上涨最快的大型城市。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把握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展是硬道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 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 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 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1)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2)必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 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 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执政 理念上的新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新形势、 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 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 然要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
(1)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 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 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 主要任务。

2021年最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第四节

2021年最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第四节

2021年最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第四节一、课程概述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内容。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意义。

2. 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措施。

3.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与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

其特征主要包括:1. 民主法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2. 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公平,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3. 诚信友爱:弘扬传统美德,培育社会文明,增进人际关系和谐。

4. 充满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发挥市场作用,提高社会创造力。

5. 安定有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与措施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保障人民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3. 推进民主法治: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风尚。

5. 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6. 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措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今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重要思想依据。

究其根本,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本、以家庭为根基、以民族为基础、以重视公共利益为要求、以尊重人权、促进各社会阶层间合作共赢和协调发展为理念的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公正、平等、自由、博爱、求同存异的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我们还要深入学习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史和道德规范,努力改变思想观念,营造行为礼仪文明的氛围,提高道德素质,构建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体系。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从微观层面上来着手。

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社会多元文化,提倡爱国主义,提高文明礼仪,发扬优秀传统,营造和谐氛围。

充分认识和尊重社会的多元文化和进程,不否定任何文化的尊严,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实现和谐共处。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合作共赢的和谐氛围,在政府、企业、公众和个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和谐社会只建立在各方都愿意做出贡献的基础上,它不仅是政府和社会共同负责实现的一种愿景,更是一种主动态度,一种对真理的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基本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基本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基本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公平和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一提法为开创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容,是我们党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大理论贡献。

这一新的命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应然特征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发展的和谐状态一直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理想目标。

180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1842年,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把社会主义视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未来社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以及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形成和谐关系,和谐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诉求的合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社会个体的自主与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自我作为具体的存在是这个总和的聚焦点,并由此展示其丰富性。

马克思认为作为个体的自我是具体的存在,“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1]社会的发展要以个人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社会正是在无数个人有目的的活动中展开的,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展开和实现的。

因此,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

”[2]社会发展的活力与置身其中的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始终不渝地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 的个人 ” 并不 是特 指社会 精英 . . 而是从 群众 的 角度
对个 人进行 历史 定位 . 认为推 动历 史发展 的是 每一 个
现实 的个人 的联 合 的物质生 产实 践 恩格斯 也进行 过 深刻 的描述 :历 史是 这样创 造 的 : “ 最终 的结果 总 是从 许 多单个 的意 志 的相 互 冲突 中产 生 出来 的 . 而其 中 的 每 一个 意 志 . 又是 由于许 多 特殊 的 生活 条 件 。 才成 为

为是 人 民群众在社 会 发展 中起着基 础性 、 决定 性 的作 用 . 调在 社会 主 义 的 中 国 . 强 构建 和谐社 会 不 是某 部 分 人 的事业 . 而是 人 民群 众作 为 一个 整 体 . 个人 以 每 主 人翁 的姿态 投入 到建设 当 中 可 以看 出 . 这两 条路 线争 论 的实质 . 是在 争论精 英与 群众之 间谁是 历 史 的 创 造者 . 在构 建社 会主 义和谐 社会 中处于 主体 地位 谁
构建 和谐社舍 : 群众路线 抑或精英 路线
陈 道 庆
摘 要 : 对 新 编 《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理 概 论 》 三章 “ 类社 会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 针 马 第 人 中关 于 “ 民群 众在 历 史发 展 中的 作 用 ” 人 这

问题 的 阐释 . “ 高运 用 历 史唯 物 主 义正 确 认 识 历 史和 现 实 、 - 以 提 a 确认 识 社 会 发 展规 律 的 自觉性 和 能 力 ” 要 求 , 联 Y 为 在
系 当前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现 实 需要 、 握 历 史唯 物 主 义 的 基 本 原 理 的 前提 下 .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建 构 中关 于人 民群 众这 把 对

Hale Waihona Puke 因素 进 行 了分析 关 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理 ; 马 和谐 社会 ; 众路 线 ; 英 主 义 群 精
的问题 。
哪 种路线 在何 种意 义上符 合唯物 主 义历史 观 呢?
唯物史 观 的出发点 和落脚 点都 是现 实 的个 人 . 是现 实
的个 人 的联 合 的物质 资 料生 产 活 动构 成 了历 史 . 由 “ 此 可见 。它 ) ( 一开 始就 表明 了人们之 间是有 物 质联 系 的 这 种联 系是 由需要 和生 产方式 决定 的 。 和人 本 它 身有 同样长 久 的历 史 这种 联系不 断采 取新 的形式 ,
它所 成为 的那样 这 样就有 无数 相互 交错 的力量 . 有
是一 种理解 政 治和历史 的方法 。 其最极 端 的形式 认 为
社会 总是 处于 少数人 ( 精英 ) 的统 治之 下 , 是他们 在 社
会 中起 决定 作用 并把 权力 集 中在 自己的手 中。 ” …因 此 . 种 争论 就表 现 为 : 这 一方 面 , 会 精英 认 为 , 构 社 在 建和谐 社 会 中起 决 定性 作 用 的是 掌握 各 种 资 源和 能
究方 向为 国外 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 收 稿 日期 :0 1 1 — 4 2 1 — 0 1
十六届 四 中全 会 以来 . 和 国家积 极进 行构 建 和 党 谐 社 会 的探 索 。和谐 社 会 应该 是 “ 主法 治 、 平 正 民 公 义、 诚信 友爱 、 充满 活力 、 安定 有 序 、 与 自然 和 谐 相 人 处” 的社会 . 主体显 然是 广大 人 民群 众 . 其 然而 目前 的 局 面却 表现 出 以少数 精英 为主体 的倾 向 。 究竟 是走 群 众路 线还是 精英 路线 ? 者认 为这是 关 系到构 建和 谐 笔 社会 成败 的问题 。 为此 . 本文结 合 《 马克思 主 义基本 原 理概 论》 三章 关于 “ 民群众 是历 史 的创 造者 ” 一 第 人 这 历 史唯物 主义 的基本 观 点 . 来谈 谈 当前构 建 和谐社 会 的路 线 问题 . 深化对 本章 内容 的理解 。
中图 分 类 号 : 6 6 D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9 9 2 1 ) 4 0 2 — 2 1 7 —19 ( 0 1 2 — 0 2 0
作 者 简 介 : 道 庆 (9 5 ) 男 , 建 宁德 人 , 侨 大 学 ( 建 厦 门 3 12 ) 学 与社 会 发展 学 院 20 陈 18 一 , 福 华 福 60 1哲 0 9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1 第2 期 0 年 4 1
Ju a o C ogi nvrt o c nead Tcnl ySc l i csE io) N .4 2 1 or l f hnq g U i sy fSi c n eh o g (oi e e dtn o2 0 1 n n e i e o aS n c i
力 的优 秀人 才 ,从 其 对社会 发展 的特殊 贡献 出发 , 他
无 数个 力 的平 行 四边 形 . 由此产 生 一个 合 力 . 历史 即
结 果 而这个 结果 又可 以看作 一个整 体 的 、 自觉地 不
因而 就表现 为 ‘ 史 ’ [ 1 历 ” 1 很显 然 . 2 8 马克思这 里 的“ 现

群 众 路 线 与 精 英 路 线 的 争 论 : 我 们 在
现 时代 的语 境 中
当前 .在构 建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的实践 过程 中 ,
存 在着 群众 与精英 两条 路线 之间 的争论 。 这里 的精英 指 的是 . 在社 会 政治 权 力体 系 中 , 社 会经 济 资 源 和 在 社 会 文化 资源上 占支配 地位 的人 。 大利 社会学 家 帕 意 累托 首次提 出 了精英 主义 的概念 。 布莱克 维尔 在政 治 学百 科 全 书 中对 “ 精英 主义 ” 阐释 是 : ( 的 “ 精英 主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