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看孔子的出世与遁世
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了什么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了什么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但是,人们对孔子的传记和他的教育思想了解的并不深入,甚至有很多误解和偏见。
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了什么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的影响呢?一、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孔子诞生在一个极其动荡的时代。
当时,周朝已经由盛转衰,各家诸侯争霸不休,战乱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混乱不堪,社会风气的恶性循环导致了社会的沉沦。
孔子生活的时代就是战国时期,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对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战乱频繁的现实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孔子始终坚持“仁义礼智”的教育观念,将其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价值。
孔子认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只有具备高度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才能在社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奉行的“仁者爱人,强者先礼”、“礼尚往来”等教育理念,对后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周朝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和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
由周朝的思想渐渐演变成孔子在后来的教育理念中的主要来源。
周朝奉行的“儒家思想”,为后世“仁义礼智”等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文化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受到了周朝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养料,从而培养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学问。
这一文化积淀,成为孔子成为伟大思想家的基础。
三、孔子个人的生命经历孔子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后经历了父亲去世、家庭落魄、师从苦学等不幸经历,而在人格上却愈加正直纯粹,耿直坚忍。
经历了艰辛和不幸,使孔子产生了内心的自我反省和审查,进而形成了其对教育思想的深刻思考。
在孔子看来,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生价值观,而不是仅仅关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
孔子很受当时一些苦学者的影响,他们潜心苦读,追求真理和文化修养,而非只是为了考取功名利禄。
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5篇)
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5篇)第一篇: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孔子为学观及其现实启示《论语》一书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行事,该书结构零星散乱但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伦理、教育、政治、哲学、经济、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观点,许多内容从量上来看并不多,但却非常深刻。
本文就孔子为学方面的观点进行论述。
孔子的为学观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和学。
教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教学实践当中,即孔子以怎样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对三千弟子进行教学。
《论语》中对孔子教学观点的反映主要包括四点,即因材施教、提倡教学相长、主张教育方法应该灵活多变、坚持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
在孔子以前,大奴隶主掌握着文化教育大权,一般人是无权接受教育的,只有那些大奴隶主中的少数人才有受教育的资格。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一些开明人士认为应该发展平民教育。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孔子将学在官府转向了学在民间,人们只要愿意学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来他这里求学,于是孔子三千弟子身份各异,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学生的文化背景也存在很大差异,应该按照学生们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
如《论语·颜渊》中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都向孔子问仁,孔子根据三人不同的个性以及身份给出三个不同的回答。
再如冉求为人谦虚,缺乏闯劲,遇到事情孔子便鼓励他;而子路遇事总是喜欢抢在他人前面,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孔子就告诫他要沉稳。
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观体现在他平时对学生教育中,这种观点在当今普及教育的潮流显出弊端的情况之下显得尤其重要。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非常喜欢和学生们相互切磋,讨论问题。
《论语·公治长》中体现了这一点。
一次颜渊和子路陪侍孔子,首先孔子让他们两谈论一下自己的志向,子路先回答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接着回答说:“愿无伐善,无施劳。
”然后子路又问孔子道:“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800
第一篇:《我心目中的孔子》我心目中的孔子孔子,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圣人,一代文化巨匠,在我心目中中,不似人们眼中圣人的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孔子更像是一个可亲可敬、至情至性,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正的人。
相比较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逍遥洒脱,孔子的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勇于入世的态度以及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精神,敢于不阿权贵发出时代的呼声,都表明孔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
孔子对于文化学术的追求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学而不厌;孔子对于弟子谆谆的教导使我了解了什么是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鞠躬尽瘁。
而孔子的人格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更是在为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也许有人会说孔子的学说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捍卫者,而经过通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政治学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并非统治阶级的卫道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温和的叛逆者。
他为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诉诸于实践真正造福于天下苍生,也只能把这个社会的不满和自己对于黑暗时代的愤懑化作珠圆玉润的语句向统治者娓娓诉说,只为求得统治者的认同,让黎民百姓减轻负担,免于战争与苛政之苦。
作为一个文人,孔子既然不能用武力去对抗无道统治,用自己的言语身体力行来警醒各个诸侯,试图用“曲线”的方式最终达到自己政治理想。
一、从孔子的出身来说,孔子出身贫寒,孔子父母的结合也不被世人所认可,孔子母子也不为其父的正妻所容,年幼时就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从孔子的身世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孔子会成为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社会是不公的,而孔子并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破这个不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身和幼年的经历为孔子日后的“温和的叛逆”提供了可能。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800}.{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800}.二、孔子心系百姓,胸怀天下。
孔子讲求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理服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体恤百姓,真正考虑百姓的利益进行自己的统治。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第一篇: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
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
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
“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
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
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孔子,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历史,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助力。
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对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意义的反思,尤为重要。
一、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孔子生于春秋末期,是周朝的重要文化人物之一。
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被接受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核心。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孔子思想经过了多次的传承和演变,不断地发挥着其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被视为贵族和士人的必修课程。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教育之一,成为政治、文化和哲学的主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不断冲突和争霸,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变化颇大。
但不管怎样,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在中国,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广泛地敬仰和尊崇。
二、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和复杂的世界中,孔子思想仍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思想强调人类道德和个人的修养,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引领作用。
人类需要在自己的道德和修养上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真正地做到“人性”的本真。
孔子思想发扬了很多关于人类人性本质的理论,并给我们提供了榜样,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成为了人们共同倡导的价值观。
其次,孔子思想高度强调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家庭为基础,而社会为扩展”的观点。
这一观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亲情。
此外,孔子还高度推崇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交友之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深刻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人的社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孔子思想对于社交和人际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最后,孔子思想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结合现实总结孔子的思想
结合现实总结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正直而宽容的态度对待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体现。
例如,在家庭中,人们应该尊重彼此,互相关心和帮助。
在社会中,人们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当我们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暴力或武力。
孔子提倡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体现。
例如,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和需求,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
对于成年人来说,孔子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孔子提倡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体现。
例如,一个良好的政府应该关注人民的利益,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
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此外,孔子还提倡君子之道,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境界,以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体现。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保持诚信和谦逊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爱弱者,并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定。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总结起来,孔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仁爱和道德的实践,人们在家庭、学校、社会和政治中可以更好地互相关心、学习和帮助。
孔子的感悟和心得(优秀8篇)
孔子的感悟和心得(优秀8篇)孔子的感悟和心得篇1我是抱着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
孔子,万世之师,多好一题材,再(厚脸皮地)说,孔子是我老乡,都是齐鲁人氏,晚辈我应该去膜拜一下。
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导演多超水平发挥,能达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对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
让孔子那些美丽深邃的诗词名言,配合古典唯美的电影画面,再度绽放光芒。
没想到,没想到,拍的是如此之差,差的让人伤心。
活脱脱一主旋律片,还不是中规中矩无伤大雅的主旋律片,就是一拍失手了的三流主旋律片。
就算有发哥跟那儿苦苦撑着,也是hopeless。
看的我巨困无比,就在要昏睡过去的最后一刻,我以残存的一点意志力逼自己睁开眼睛,扭头一看旁边,我娘已经昏睡过去了,我碰她一下,“你还真睡着了啊”,我娘惊醒,不好意思地端正了一下坐姿,作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状继续看。
后面我没注意,不知道她有没有再度睡过去。
连我娘这种一向宽容不怎么挑剔的人都觉得很差了,出了影厅就发出一连串感慨,“孔子还是个武林高手!能文能武啊。
”“孔子一辈子没干别的,就到处流浪了。
”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编剧太扯了。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讲学,传道授业。
可惜导演对这一点并不感兴趣,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表现孔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曾经意气风发然后悲惨动荡的后半生。
影片的前半部分孔子忙着和朝中大臣斗嘴忙着和敌国国君斗智斗勇,后半部分一直带着几个弟子on the road,走过一个村又一个店,走过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穷,战乱,没饭吃,弟子不是跟错了主子战死沙场就是为了捞竹简溺死冰河(看到这里老娘怒了,胡导您自己智商不够,就可以这么污蔑颜回么!复圣颜回是病死的,不是为了捞那几个竹简淹死的!再说了,你家竹子掉水里会沉啊,科盲到令人发指),最后好不容易回到鲁国了,跟鲁国国家领导人说他以后不参与政治了,要安心教书。
我心说,好,终于要讲一讲孔子是怎么为人师表弟子遍天下了,结果,导演根本没理这茬儿,给发哥化了个耄耋老妆,一袭白衣,倚在门口,身子一歪,over了,连个临别遗言都没来得及说。
孔子的理想与实践
孔子的理想与实践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以其理想与实践为特点,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理想与实践,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孔子的理想孔子的理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人伦的思考和教育观念上。
他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和修养,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德、忠诚、诚实和谦卑等美德。
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强调人际关系的和睦。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和谐的人伦关系,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二、孔子的实践孔子的实践体现在他对教育的努力和政治活动中。
孔子致力于教育,他开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将儒家思想传承下来。
他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启发性和实践性,主张“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孔子的教育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尊为后世教育家的楷模。
在政治上,孔子为了实现他的理想,曾经担任过几个国家的官职。
他努力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倡导礼仪,推崇孝道,一方面通过制度和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注重道德修养。
孔子的政治活动并不是空谈理想,他努力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来改变社会。
三、孔子的理想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孔子的理想与实践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世的政治和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理想与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子的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自身利益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理念强调个人道德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注重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其次,孔子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主张个性化、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现代社会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些都与孔子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
孔子的议论文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通用24篇)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应用极其广泛的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的议论文篇1我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你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那是一个科技与网络遍布的世界,与你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了。
如今,儒家思想影响着历历代代的人们,因为它令我们受益匪浅,你知道吗?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由您弟子整理和编纂的《论语》,我们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最喜欢你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它使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
每当我空闲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来温习一下功课,把不太熟或者错过的题认真地看看,想想,做做,记记。
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大的提高。
您那诚实守信的态度,为人民着想的思想和教育学生诚实,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多么值得后人去学习啊!你创立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时期最正统的学派,培养了许许多多报效祖国,诚实守信的弟子。
您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仁”和“礼”两大类,如今的教师也是这样来教导学生们的。
现在有许多电视剧和动画片都在上演你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孔子》。
《秦时明月》等。
好多国家也创办了《孔子学院》,可见你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
孔子爷爷,您还不知道电视机是什么吧?它就是能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通过立体图像在一个小方快的盒子里播放,怎么样,神奇吧?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享有免费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权利。
封建时代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吃得饱,穿的暖,不再受劳役和赋税的巨大压力了,整个社会安居乐业,人民自由幸福。
孔子爷爷,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文化传承和人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其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阐述其与现代社会的接轨与脱节,并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其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仁、义、礼、智”等思想,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精神领袖”。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品德教育,他认为培养人的品德比学习技能更为重要。
他的具体做法包括:1. 学习礼制和道德规范,强化个人自我约束和社会公德意识。
2. 培养人的修养和文化素质,重视诗词书画和音乐舞蹈的教育。
3. 推崇师长制和传统文化,重视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
4. 强调具体实践和个性发展,鼓励青年人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
5. 重视“教育为本”,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古代,但是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适用性。
首先,孔子强调的是人的品德教育,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取得更多物质财富”相比,具有更加深刻的精神内涵。
现代社会的工商业发展带来了物质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的现象,这需要我们回归孔子思想,强调“自我控制”和“责任心”等品德教育。
其次,孔子提倡的“实践育人”和“个性发展”等思想,强调了学习和工作的直接联系,这与现代教育的“职业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十分相似。
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人才,更是思维开放、勇于创新、具有实际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最后,孔子所强调的“教育为本”的理念,可以启示现代社会,强化教育发展和教师的地位。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基础,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脱节然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存在一定的脱节和不适应现实的问题。
我对孔子人生经历的感想的看法作文
我对孔子人生经历的感想的看法作文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我对孔子人生经历的感想的看法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细品圣人语,我思及孔子博学多闻、周游列国、坎坷一生,不禁感慨万千。
孔子幼时家境贫寒,勤学奋进,眼观世俗之变,耳闻圣哲之言,心思细腻,触觉敏锐,大脑飞速运转。
少年时,孔子拜师求学,口鼻尝百家之艺,手记万卷经典,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成年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却屡遭挫折。
面对现实的残酷,他毅然返鲁,兴办私学,桃李满天下。
其晚年著作《论语》,集一生思想之精华,后世奉为圭臬。
孔子的坎坷经历,像一幅斑驳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展开。
我以眼目观其风采,倾听其教诲,仿佛置身于那个纷乱的春秋时代。
我用手触摸卷帙浩繁的经典,感悟其思想的厚重。
我以口舌品味《论语》中的智慧,心潮澎湃。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不断思考孔子的人生哲学。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旨在弘扬仁义之道。
他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信念,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享乐,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晚年著书立说,传播自己的思想。
他以口鼻将智慧传达给后世,用手笔将文化传承下去。
这让我明白,知识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继承前人的智慧,不断学习,开拓创新。
孔子坎坷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人生哲学,至今仍能给我们启迪。
他以眼观世,以耳听音,以口鼻尝味,以手触物,以大脑思考。
他用自己的五感,感知世界,探索真理,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最新孔子观后感800字大学范文
最新孔子观后感800字大学范文《孔子》比我们预想的效果还要好,是著名女导演胡玫拍摄的,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十分受欢迎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孔子观后感800字大学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孔子观后感800字大学范文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
一向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
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齐,很安静地看完。
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必须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
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期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期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梦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
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明白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此刻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能够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我眼中的孔子作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我眼中的孔子,欢迎阅读。
篇一:我眼中的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不失智慧光芒的教育理论。
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
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但是,最值得我们所关注的,无疑是其教育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使我对孔子崇敬与热爱。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作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成为后世的楷模。
孔子很注意了解自己的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并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针对高柴智力较差、曾参较迟钝、子张较偏激、子路行为粗俗的`特点实施教育。
《论语.为政》篇载:针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四人的不同情况,同是关于“孝”的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
《论语.颜渊》篇还载:针对颜渊、仲弓、司马牛的不同情况,同是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给的答案也各不相同。
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问,要忠于职守,勤于教导学生,不辞辛苦。
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
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孟子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句旨在体现中庸思想观的名言几乎贯穿了儒家经典的整个学科体系。
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几千年来,大多中国文人对此顶礼膜拜,甚至视之为为人行事的箴言,而作为儒家先圣的孔子却并没有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
纵观论语十则,孔子在思想与行为上的唯一矛盾突出的体现在关于入世与遁世的观点上,这也是孔子在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
在孔子看来,“穷”时真的要独善其身吗?在研究《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子是既主张出世,又主张入世;既认为自己在困窘不达时应隐身遁世,又赞同穷尽时仍坚持救世的行为。
这样的观点体现在很多矛盾之中。
矛盾之一体现在孔子关于邦有道与邦无道时的出世入世观。
众所周知,孔子在言论上是主张君子之道,认为君子应当邦有道则积极出世,匡扶天下,救济众生;邦无道则清心寡欲,遁入山林。
孔子赞许宁武子“有道则智,无道则愚”的难得糊涂;钦佩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的明达与机敏。
孔子认为“贤者辟世”,君子应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常常自我告诫“不行,乘桴浮于海”,“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在邦无道时,他不停重述“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而能无诲乎?”。
他劳碌的一生中做了大量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徒劳。
当有荷蒉者告之“深则历,浅则揭”的隐者处世观时,孔子竟叹息对方的不悟:“果哉!末之难矣。
”由此可见现实中的孔子不管邦有道或无道,他都积极的寻求出世,救济天下。
另一矛盾体现在孔子对“礼”的态度上,其对于“无礼”也有矛盾的出世入世观。
众所周知,孔子推崇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在他看来,礼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支柱。
孔子认为凡事“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
因此孔子在政治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特别的重视“礼”,即君臣,父子之礼,尤其痛恨犯上作乱,僭越礼法者。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入世、出世与遁世”三元关系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入世、出世与遁世”三元关系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
“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
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三元关系型作文,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入世”“出世”“遁世”。
材料中也明确指出了三个概念的内涵,“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审视自身,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遁世”则是心灰意冷、消极逃避。
三者的关系颇类似于2022年高考“本手”“妙手”“俗手”的关系,也相对容易建构。
需要指明的是,我们在界定概念的时候,不仅要界定概念的内涵,也需要界定概念使用的范围。
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但如果我们会能够理解“入世”的姿态更适宜用来做事,而“出世”的姿态更适宜用来修心,那么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入世”和“出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找到写作这篇文章的最佳切入点。
【佳作赏析】1做事入世,立身出世人生奋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如何从“入世、出世、遁世”这三种人生姿态中选择并加以躬身亲践,便显得尤为关键。
入世是积极担责、当仁不让,是做事时的进取心;出世是保持距离、从容审视,是做人时的理智进退;遁世则是逃避消极、不见天日,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出世与入世并非略域分明,交替选择可助我们在人生不同的维度上皆有所成;而遁世是出世的过度延伸,并非正确的处世姿态。
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一)
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一)大道颓废,孔子不仅周游而不遇,而且遭遇了如何弘道与如何保身的生存困境。
孔子是如何思想和应对困境的呢?后人又当如何思想和应对困境呢?都说孔子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是否一以贯之了呢?让我们看看夫子的另一面。
面对“世丧道矣,道丧世矣”(《庄子·缮性》)的时势,孔子首先从政治入手,力挽将倾之大厦,周游列国,以求见用而为王者师,“以道莅天下”(《老子·六十一章》)。
然而,生活并不那么有情,政治更是残酷。
夫子忧道谋道,奔走于诸侯,却累累如丧家之狗。
此情此景,此际此遇,夫子会作何感想?孔子似乎想退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治长》。
凡引《论语》,只注篇名)。
或许我们可以说,这仅是孔子一时之感叹。
若参照孔子的其它言论,就会发现面对大道的颓废、现实的混浊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危难,孔子也在思量自身。
思量自身不是把自己纳入利益的斤斤计较,而是把自己与时世相观照,在时世的旋转涌动之中考虑自身。
不思量自身,一味盯着那个外在的目标,冲啊,冲啊,勇而无谋,仅是莽夫之勇而已,决非智者。
所以,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表明孔子并非一味地没头没脑地入世。
为何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显然,危乱之邦,民无安宁,性命难以苟全,轻易入居,恐怕不仅无济于时势,还会祸及自身。
诚然,孔子不入居危乱之邦,不是简单地因为自己的安危利害而逃避,而是历经苦难得出的经验,是哲人的存身存道之法。
《论语》、《荀子》、《孟子》、《庄子》、《史记》等讲了不少孔子遭遇困境和危险的事件,尤其《庄子》之《天运》、《山木》、《让王》、《渔父》、《盗跖》等篇多次言及孔子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夫子当然是圣者,当时就有人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罕》)?“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但纵为圣贤,未必就能以道得位,列身庙堂,治国平天下。
太公不遇文王,何处成就功业?而以道得位并不是个人所能完全左右的事情,更取决于时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FOREIGN ENTREPRENEURS
2009年第6期(下)总第327期
依凭《论语》,我们可以还原两种对立的维度,这两种维度即现实和理论,或者说是社会现实和孔子的理想人格、理想社会。
这两种维度的互相矛盾和冲突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借以考察这种冲突,我们也许可以还原孔子的生命历程所承载的非凡的意义。
一
我们首先可以从理论的维度来考察孔子的生存态度。
关于出世抑或遁世,《论语》中已经有相当明晰的表述:治世则仕,乱世则隐。
在“邦无道”的境况下,通晓权变之理,置身浊流之外,“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在孔子看来,才是君子所应奉行之道。
明哲保身——
—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这一点是君子的内在品格为思想之基所构建的生存方式。
关于“保身”,我们可以作两层理解:其一,是要保全生命。
保全生命,即出于对生命的慎重和珍悯。
《述尔》曰:“子之所慎:齐,战,疾。
”这三件事都关乎人之性命,足见孔子是贵生之人;同时,性命也关乎孝之人伦。
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孔子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生命不仅关乎自身也关乎双亲,对自己生命的谨慎与珍视也便具有了伦理实践的意味。
其二,是要保全内心之道。
在《泰伯》中,孔子云:“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不将己身置于乱邦、危邦,其目的除了保全性命之外,也是为了其行不违内心之道。
乱邦之中邪僻之道必然横行于世,若想有为于这汹汹乱世,其结果若非处于囚徒般窘境甚至丢了身家性命,便是委身于暴戾强力、被浊流裹卷着前行。
因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便是为了保全“道”之清白独立。
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种转向:面对危邦乱世,孔子并不提倡个人的“螳臂当车”之行,而是倡导将道德理想由经世用世转向个体精神的坚守。
二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可谓是孔子对于进退之理想状态的一种阐释。
但是,当孔子试图将构建于理论的治世变为现实之时,他遭遇的是几近不可调和的对立与矛盾。
首先是孔子之理想盛世与现世社会的强烈反差。
孔子所处时代已是春秋末期,周王的威权早已分崩离析,历史即将进入诸侯征伐、杀戮纷纷的战国时代。
孔子期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但现实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毋庸置疑,对于世之险恶无道,孔子已有深刻洞察。
参照自身理想,孔子否定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这种否定固然可以驱动实践,却也带给自己深深的怅惘失落与生不逢时的悲凉感。
而孔子对自身理想纯粹性的坚持,更是进一步扩深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裂痕。
当孔子厄于陈蔡之时,子贡曾劝孔子:“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盖少贬焉?”然而此言却遭孔子反驳:“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史记·孔子世家》)善于经商的子贡显然通晓人情世故,此时他的建议显得更具现实性——
—然而孔子的态度也很明确:不因世俗标准降低理想。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便已隐隐看到了孔子政治理想的现实结局:一个哲人的理想国,是无法原原本本复制到现实社会中的。
哲人所定下的原则与行为必须有所增减、有所歪曲才能为现实所容。
然而,孔子却坚持“不能为容”,越是坚持这种纯粹,来自现实的阻抗力也就越大。
我们以“即凡而圣”来评价孔子,孔子对自身悲天悯人的救
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看
孔子的出世与遁世
王晓凡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根据《论语》,后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还原出孔子的形象。
孔子一生满怀救世情怀,立志恢复东周之志,但这一愿望却遭到了现实强蛮之力的无情打击。
因此,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出世与遁世的选择之间徘徊,而这种徘徊恰恰体现了孔子的卓越智慧与真实情感。
关键词:孔子;仕隐;理想;现实
中图分类号:I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2-0209-02
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简介:王晓凡(1988-),女,湖北宜都人,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Work Reflections·工作思考
209
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6期(下)总第327期
世情怀的欲罢不能,既是其“凡”的一面,亦是其“圣”的一面。
孔子一生虽热衷于政治,但显然“干禄”并非其目的所在。
政治活动只是手段,孔子的真正目的在于救世。
在历史的某一阶段,大多数人的思想不免受时代所,但如孔子一般清醒的思想者却能敏锐的觉察出时代的弊端,使思考超越时代而触及某种终极关怀。
孔子出生时家道已衰落,他自己也曾说“吾少也贱”(《子罕》),再加上其长期的颠沛生涯,他对社会动荡、民间疾苦自然深有体察,并因此希望统治者能够“胜残去杀”(《子路》),而切勿“不教而杀”(《尧曰》),“以不教民战”(《子路》)。
他既认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又痛感“天下无道”(《季氏》),“知德者鲜矣”(《卫灵公》),清醒者的敏锐与强烈的道义感及使命意识共同驱动着孔子不断地试图去改变现世,这种悲悯的使命感以及期盼天下大治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是孔子的信念。
孔子曾说“守死善道”(《泰伯》),这隐隐然告诉世人:某些处世方法可以变通,但终极目的、终极的“道”却是难以撼动的。
因此,孔子能做到“辟地”,即“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但却始终无法做到完全的“辟世”。
只不过,孔子没有抛弃时代和社会,现时社会却漠视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平心而论,子贡所说的“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的确是现实写照。
孔子所期盼的社会是以其“道”为核心的理想构建,一个强力和实际利益逐占上风的社会的确是包容不了孔子的理想。
因此,孔子在政治上的失落便格外沉重、令人嗟叹。
三
在孔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中,孔子也曾多次产生遁世之念,尤其是在孔子的晚年,其遁世倾向越发的强烈。
据《先进》记载,孔子让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各抒其志,曾点答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对于其它三弟子的回答孔子均未作评价,唯有曾点之志让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其它三人的志向均涉及到为政治国,唯有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描述了一副超然与世外的逍遥图景。
从孔子的喟然而赞中,我们不难觉察到在历尽坎坷之后孔子对隐逸之乐的倾心向往。
“道不行”的挫败失落以及对“明哲保身”之理的通晓均是孔子产生遁世念头的推动因素,但也许还有其他更为深层的因素
在起作用。
我们看到,儒学虽为用世之学,但它并非仅是剖析当前局势而提取出来的关于治国为政的具体学问,在其背后有更具超越性的精神范畴在驾驭着具体的实践方法。
孔子的理想在现实之前屡屡受挫,同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孔子的超越性思考,思考自身生命与理想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归鲁后曾叹道:“知我莫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为何大志不得施展却“不怨天,不尤人”?原因便在于“知我者其天乎”。
若怨天尤人,便是怨恨社会之不公、时代之不公。
显然,孔子心中的郁结是难以在自身时代社会的现实中得以消解的,若想要消解,就必须将理想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来考虑。
宋国桓魋欲杀孔子时,孔子曾说过“天生德于予”(《述而》),这种对自我德性的体认既衍生了孔子悲悯的救世情怀,也使得其思想有了摆脱现实困境的束缚、指向宇宙洪荒的可能性。
在自身坎坷的生命历程中,孔子已隐然体悟到了自身追求的某种超越现世的价值意义。
既然“知我者其天乎”,这也便意味着孔子思想与“天”相连,承载的是超越当下历史表象的更为恒久的意义。
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的整理、学说的传授以及《春秋》的著述,这不能不说是孔子在饱经挫折之后对超越时代的普世意义的追求方式,即将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寄托于后世、寄托于不断流逝的历史长河中。
然而,这种消解是不完全的。
孔子并非是超逸于芸芸众生之外的庄子,他的位置始终在众生之中。
在整部《论语》中,处处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人的深厚情感。
他的智慧足以使他的思想飞升,但他的仁爱怜悯却让他对现世念念不忘、欲罢不能。
因而,我们才会听到孔子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泣涕而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可以说,在生命即将落幕之时,孔子也没有能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事实上,孔子的苦楚似乎不可能完全消解,这是由于他纯粹的理想信念、以及饱含感情的智慧所决定的。
这种难以化解的矛盾给孔子的一生赋予了悲剧性的色彩,却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哲人的伟大。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张玲)
工作思考·Work Reflections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