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目的。同时,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能够判断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2. 设计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用照相机拍摄风景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放大镜能放大图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5. 作业小结的设计:本节课的作业小结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样的设计既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三)小组合作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在讲解中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二)问题导向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和大小?”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等。

《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程的学习主题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学习,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性质,掌握其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凸透镜的基本概念,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技能与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变化,分析并总结规律。

3. 思维与运用: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规律总结能力,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凸透镜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2. 技能评价:通过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 应用评价: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的作用和成像规律。

2. 新课学习:(1)讲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通过实验器材展示实验装置,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变化。

(4)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交流总结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实践应用。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凸透镜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并阐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小型凸透镜并尝试观察不同距离的物体,记录观察结果,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九.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请学生完成《物理练习册》第5章第3节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以巩固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2. 请学生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数据记录准确,并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3. 请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相关物理概念。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我发现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然而,在课堂管理方面,我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维持课堂秩序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和耐心。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凸透镜和光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3.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教师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理论讲解,巩固知识
-第6题:运用凸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给定物距或像距时的成像情况,并分析结果。
-第7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4.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公式。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首先,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最后,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巩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5.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提供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梳理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有两大特点:概念性强、综合性强,因此学习相对比较困难。

对应试题多在物距、像距、焦距和成像规律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学生在概念形成阶段充分理解这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本节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也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通过探究过程,更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但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变化。

4.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一下教学目标:1.利用F型光源,分组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利用excel整理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比较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对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描述像的位置和像的大小,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3.通过flash动画,移动蜡烛的位置,改变物距,观察像距和像大小的变化,论证像与物距的关系,能解释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的不同。

二、教法学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采用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性教法和学法,并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

首先通过将课堂重点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学习,娱乐与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光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我一直在努力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我还希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是如何让幼儿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凸透镜、蜡烛、光屏、尺子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一步,我会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入凸透镜成像的概念,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凸透镜成像的存在。

第二步,我会向幼儿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幼儿能够观察到这些规律。

第三步,我会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将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和例子,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中,我会鼓励幼儿回家后观察和思考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家长分享。

同时,我也会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活动目标的设计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从课程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想】基本思路:凸透镜成像是本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个难点。

本节也是中学物理中适合于学生用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知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学习本节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采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的学习理念。

环节设计:本课计划通过“问题导入”、“实验探究”、“结论归纳”、“规律应用”、“边学边练”和“评价小结”6个教学环节完成:1、问题导入:通过与本节内容相关问题的提出,展开探究情景,导入课题。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归纳出结论。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结论归纳: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分析讨论,对实验的结论进行定论和归纳;4、规律应用: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学习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特点;5、边学边练:知识掌握的直接目的就是应用,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学生的训练过程;6、评价小结:引导学生及时对所掌握内容进行评价、小结。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设计;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

加深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3、比较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实验数据的特点,从中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创新说课稿标出像高;改进后的光屏:光屏中间画有刻度尺;优点:既可以承接像,又便于测量像的高度。

2.记录物、像位置和像高(三)数据记录方式的创新点:四、实验设计思路:1. 根据生活现象,做出科学猜想:凸透镜成像性质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的焦距有关;2.安装与调节仪器:3.练习找到实像,认识物距和像距,并学会在纸条刻度尺上标记物点、像点和像高;4.分配任务,分组实验:安排持有不同颜色笔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和5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标出各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每个小组都各找两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并标记此时物体所在位置;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收集不同小组记录实验数据的纸条刻度尺,放在一起观察纸条刻度尺上所记录的成不同性质像时物体所在位置,分别找到实、虚像的分界点以及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的分界点:(2)通过分析讨论和演示实验分别得出当物距u=f时不成像和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的结论;(3)根据两个分界点分别归纳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和正立放大虚像时物距和像距所在范围:(4)换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的小组的纸条刻度尺的数据进一步检验所得出的物距和像距所在范围是否符合表格中归纳的物距、像距规律,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凸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5)进一步观察物点和像点的排列顺序,以及像高的变化,还能发现什么规律?6. 原理解释:利用特殊光线作图法,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

五、实验教学目标:课标依据:2.3.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六、实验教学内容:七、实验教学过程:分配任务:(1)拿有黑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蓝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5cm)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大小不同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描点标出每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并用不同的字母区分。

(2)拿有紫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红色笔(凸透镜的焦距为5cm)的小组,分别找到5个大小不同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并在纸条刻度尺上分别描点标出每个像对应的物点、像点和像高,并用不同的字母区分。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主要从物距和像距的角度,介绍了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当物距u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小于v小于f;2. 当物距u等于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等于2f;3. 当物距u在f到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大于2f;4. 当物距u小于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投影仪、放大镜等,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照相机、望远镜等,引导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凸透镜成像有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 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 < v < f2. u = 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 = 2f3. 2f > u >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 > 2f4.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距离凸透镜10cm,凸透镜的焦距是5cm,求成像情况。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一、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是__的核心内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

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学生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同时,本节以及__的知识,都是对第四章光现象的进一步延伸与细化。

也对后面的《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1.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按课标要求共设2课时完成,其教学环节如下:2.教学过程实施第一课时(1)巩固旧知——生活中的几类透镜成像特点以及实、虚像【学生活动】完成学案表格内容【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物距(u),像距(v)【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特点的像,并知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时,像的特点如何去看。

(2)模拟体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教师活动】介绍所用实验器材,并带领学生通过一次次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位置(由远到近),找清晰的像,并观察像的特点,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光屏上看不到像时(成虚像时),如何去观察像的特点。

在此之前,提出问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如何调节实验器材?并指导学生调节仪器。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引领,每次移动光屏找最清晰的像,并读出此时的物距,像距,并会表达此时像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使用实验器材,并会读,会看(物距和像距)。

知道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3)提出问题——成像不同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活动】通过上述体验模拟生活中的三类透镜,提出既然这三类都是凸透镜,那么它们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有不同?引导学生,在上述模拟时,在改变着什么?【学生活动】进行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设计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案)

八年级物理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回顾】1、照相机镜头是一个镜,它能成、的、像。

2、投影仪上也有一个相当于的镜头,它成的是、的像。

3、放大镜是一个镜,它能成、的像。

4、实像:能在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而成的。

(也可用眼睛观察到)5、虚像: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课堂探究案】1.实验器材摆放。

注意: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上蜡烛、凸透镜、光屏。

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2.提出问题,进行探讨:a、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b、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3.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A、像的虚实: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B、凸透镜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哪儿?有没有缩小的虚像?C、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D、小组讨论还能得出哪些规律?【当堂训练案】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3.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4.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30 cmB、15 cmC、10 cmD、 5 cm5.一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0 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25 cm处,在透镜另一侧可以得到()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6、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使物距依次为6cm,18cm和24cm,分别得到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和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关系式()A.f<6cm B.6cm<f<18cm C.9cm<f<12cm D.18cm<f<24cm。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

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系?2.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设计实验: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了解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物距下成像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物距、像距的关系。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物体(如蜡烛)4. 刻度尺5. 实验报告册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凸透镜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光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解: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聚在一点上,形成实像。

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距和像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一个凸透镜、光屏、物体(如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测量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观察。

五、应用拓展:1. 学生根据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放大镜的原理、照相机的成像等。

2.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板书设计: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2. 请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了解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重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
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

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设计实验:
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比如,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参照课本P97图5.3-1)。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5.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将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填入表格。

探究一:在光屏上找到物体完整清晰的实像
请学生代表讲解找到清晰完整像的方法:①物体、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②光屏上的像最亮最清晰时,光屏所在位置就是像所在位置。

学生总结:光屏上可以找到倒立、缩小实像和倒立、放大实像。

探究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

(1)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2)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此点为成实像
大小的分界点。

(3)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4)
当u=f时,不成像,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5)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表格
物距成像性质像距应用
u>2f 倒立、缩小
的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
大的实像 v=2f
2f>u>f 倒立、放
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
大的虚像与物同侧放大镜
5.分析与论证:
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1)像的虚实;(2)像的大小;
(3)像的正倒。

问题思考:
(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3)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成实像时,物像在透镜的什么位置?虚像呢?
(4)像的放大与缩小的条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5)像的大小变化:当物体成实像时,物体逐渐靠近透镜时,像距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当物体成虚像时,物体逐渐靠近透镜,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6)实像和虚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

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
缩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

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

(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

(4)u>v,像是缩小的,u<v,像是放大的。

(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

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

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

即成虚像时,物近像小,物远像大。

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6)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实像可以是缩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规律总结:
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实像异侧倒(成实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两侧,且像是倒立的);
物远像近小(物体离透镜越远,所成实像离透镜越近,且像越小);
虚像同正大(成虚像时,物和像总在透镜的同侧,且像是正立、放大的);
物近像变小(物体离透镜越近,所成虚像越小)。

典例解读
【例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 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把凸透镜固定在50 cm处。

(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

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
①第1~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选填“大”或“小”)。

(3)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解析】从装置图可知,此时蜡烛在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蜡烛在C点时,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此时成正立、放大的
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蜡烛越靠近焦点像越大,所以为得到更大的像,应将蜡烛向左移动靠近焦点。

【答案】(1)左(2)缩小大(3)左
【例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a、b、c、d四个不同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蜡烛放在处所得到的实像最小;放在处得到正立的虚像;在处的成像规律就是幻灯机的原理。

【解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考查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首先应明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由此来判断像的大小、虚实、倒正。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在一倍焦距以外,物距越小则像越大,且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的实像,所以a点像最小;d点成虚像,c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a d c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