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唐代宴会

合集下载

盘点古今历史上五大名宴

盘点古今历史上五大名宴

盘点古今历史上五大名宴专题简介“吃”在中国有其特定含义,远远超出了吃的范畴。

中国人讲感情,或严格地说,是讲感情的外在形式,在饮食方式上则表现为集体主义,喜欢“群享”、聚餐,喜欢把饭桌当成重要的社交场合,即通过饮食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和睦感情。

烧尾宴古代名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足堪与“满汉全席”相媲美。

“烧尾宴”是唐代著名的宴会之一,“烧尾宴”的风习,是从唐中宗景龙(707—709)时期开始的,玄宗开元中停止,仅仅流行二十年光景。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公元705—710年)时,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尚书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设“烧尾宴”请唐中宗。

所谓“烧尾宴”,据《封氏闻见录》云,士人初登第或升了官级,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并把这类筵宴成为“烧尾宴”。

▲知道‘登科宴’为什么又叫‘烧尾宴’吗!文会宴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

一般多选在气候宜人的地方。

席间珍肴美酒,赋诗唱和,莺歌燕舞。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做出来的。

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兰亭文会上写的。

全鸭宴全鸭宴,顾名思义,每道菜都以鸭为原材料,全鸭宴是“全都有鸭”而非“全部是鸭”,以鸭为线索,展示厨师对菜肴的把握。

水煮鸭心走的是川味路线,干锅手撕鸭里的红辣椒摆出正宗湘菜的架势,萝卜丝饼是典型的维扬小点,可夹上一点点鲜美的碎鸭丁,滚烫地进嘴,鲜香无比。

▲北京全鸭宴价格▲“全鸭宴”英语怎么说?孔府宴孔府宴,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选料严格,制作精细,以北方菜为基础,是山东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百年来,经广泛吸取全国各地烹调技艺,不断充实创新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独具风味的家宴。

孔府宴烹调手法多样,以炸、烧、炒、蒸为主,其名菜主要有:神仙鸭子、一品海参、把儿鱼翅、霸王别姬、雪里闷炭、八仙过海闹罗汉、孔门干肉、花篮鳜鱼、一品豆腐等。

唐朝的社会风俗和娱乐活动有哪些

唐朝的社会风俗和娱乐活动有哪些

唐朝的社会风俗和娱乐活动有哪些?
唐朝的服饰和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服饰文化:
1. 衣着丰富多样:唐朝的宫廷贵族和士人阶层的服饰十分丰富多彩,包括华丽的袍服、长袍、饰带、头饰等。

2. 彩色丝绸:唐代以丝绸为主要面料,丝绸服装上使用了各种缤纷的色彩和花纹,如鞠袖、蟒袍等。

3. 文人雅士的穿着:文人雅士偏向于简洁朴素的服饰,追求自然舒适的穿着风格,注重材质的质感和剪裁的合理性。

饮食文化:
1. 外来食材的使用: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食物中出现了许多外来食材,如胡椒、茉莉花、番茄等。

2. 烹饪技艺的提高:唐朝饮食文化注重烹饪技艺的提高,多样化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的使用使菜肴更加丰富多样。

3. 宴会文化:唐朝宴会文化非常盛行,各种盛大的宴会场合,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起到了社交交际的作用。

总的来说,唐朝的服饰和饮食文化展现了繁荣与多样性,不仅表现了唐代社会的丰富与富裕,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唐朝宫廷宴会据《全唐志·膳》记载道:“宴分三级,下为‘韵宴’,菜鲜肉肥,羹药柔滑;中为‘诗宴’,翅羹多汁,玉盤上餐;上为‘文宴’,金碧集聚,鹿以肉鲜”(宴会分为三级,最低级的是“韵宴”,菜和肉都很鲜美,汤很滑;中等的是“诗宴”,鱼翅与汤都美味,在用玉做的盤子上用餐;上等的是“文宴”,餐具都用金和玉制成,能品尝鹿肉的鲜美),而根据《全唐志·宫膳》中提到说:“圣上後房共食,以後房妃子为裸,食材各异,皆置其上,圣上临之,食也”(皇上和後宫们一起用餐,後宫的妃子们必须裸体,往身上放各种美味的东西,让皇上品尝),这些都是比较基本的知识。

唐玄宗餐桌上的秘密盛唐时期的皇帝,品世间之美味,饮天下之琼浆,吃的是中华文明的成果,喝的是饮食文化的精粹。

谈起舌尖上的中国,不得不提及唐玄宗的餐桌,上面的美味佳肴不但能拴住玄宗的胃,而且能俘虏贵妃的心。

如果不管窥一下这桌美餐,简直是对古代饮食文化的阄割。

唐代帝王的御膳,由尚食局负责,除了奉御等管理人员外,单操刀掌勺的主食就有十六人,主膳有八百四十人之多,这些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的食神,拿出浑身的解数,为自己的主子奉上一桌桌精美的膳食,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禁。

唐玄宗的饮食习惯,与其执政风格相一致,前期会吃,后期胡吃,开元年间较为节检,天宝年间趋向奢侈。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他看到一个卫士将剩饭倒入下水道,差一点杖杀之。

而到了天宝年间,他赏赐安禄山的美味,却无法用金钱衡量之。

不过,无论繁简,他的口味仍以胡食为主,面食多吃饼,肉食多吃鹿羊。

《旧唐书》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胡饼是唐玄宗不可或缺的餐桌食品。

这种以面粉、芝麻、洋葱为主料的食物,是当时餐桌上的时尚,唐玄宗更是陪爱有加。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玄宗西逃走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就是用“胡饼”充的饥。

《通鉴》说: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唐朝宫廷宴会据《全唐志·膳》记载道:“宴分三级,下为‘韵宴’,菜鲜肉肥,羹药柔滑;中为‘诗宴’,翅羹多汁,玉盤上餐;上为‘文宴’,金碧集聚,鹿以肉鲜”(宴会分为三级,最低级的是“韵宴”,菜和肉都很鲜美,汤很滑;中等的是“诗宴”,鱼翅与汤都美味,在用玉做的盤子上用餐;上等的是“文宴”,餐具都用金和玉制成,能品尝鹿肉的鲜美),而根据《全唐志·宫膳》中提到说:“圣上後房共食,以後房妃子为裸,食材各异,皆置其上,圣上临之,食也”(皇上和後宫们一起用餐,後宫的妃子们必须裸体,往身上放各种美味的东西,让皇上品尝),这些都是比较基本的知识。

唐玄宗餐桌上的秘密盛唐时期的皇帝,品世间之美味,饮天下之琼浆,吃的是中华文明的成果,喝的是饮食文化的精粹。

谈起舌尖上的中国,不得不提及唐玄宗的餐桌,上面的美味佳肴不但能拴住玄宗的胃,而且能俘虏贵妃的心。

如果不管窥一下这桌美餐,简直是对古代饮食文化的阄割。

唐代帝王的御膳,由尚食局负责,除了奉御等管理人员外,单操刀掌勺的主食就有十六人,主膳有八百四十人之多,这些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的食神,拿出浑身的解数,为自己的主子奉上一桌桌精美的膳食,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禁。

唐玄宗的饮食习惯,与其执政风格相一致,前期会吃,后期胡吃,开元年间较为节检,天宝年间趋向奢侈。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他看到一个卫士将剩饭倒入下水道,差一点杖杀之。

而到了天宝年间,他赏赐安禄山的美味,却无法用金钱衡量之。

不过,无论繁简,他的口味仍以胡食为主,面食多吃饼,肉食多吃鹿羊。

《旧唐书》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胡饼是唐玄宗不可或缺的餐桌食品。

这种以面粉、芝麻、洋葱为主料的食物,是当时餐桌上的时尚,唐玄宗更是陪爱有加。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玄宗西逃走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就是用“胡饼”充的饥。

《通鉴》说: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有人的地方就有聚宴——看唐朝的宴会之盛

有人的地方就有聚宴——看唐朝的宴会之盛

有人的地方就有聚宴——看唐朝的宴会之盛我国古代的宴会起源于先民们的聚餐和祭祀活动。

早在夏商时代,先民饮宴就讲究集体共享,大家一起进食,形成了“燕礼”风俗。

所以古代的宴会也被称作“燕会”,或者“筵席”。

到了唐代已经完全跨入了封建时期的高度文明阶段,人与人之间也更注重情义和交往,人们往往通过饮食手段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而宴会正是这样一种最完美的形式。

在宴聚之际,人们举杯送酒,谈笑风生,调节情绪,把人际关系推向融洽。

唐朝宴会形式多样,数人相聚即可成宴,每逢良辰、佳节喜庆之际,人们总要摆设酒席,还有很多人把宴会当作娱乐消遣的一种特有模式,通过传觞聚饮去寻求生活的趣味。

一、宴饮兴盛的背景宴会在唐朝的大量出现,几至形成一种当时的流行文化。

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唐朝国力的强盛,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又有饮食传统的源远流长及不断融合演变。

考诸典籍,简而要之,大抵有如下几点:第一,各种饭馆、酒楼等供应饮食的店铺目益普及。

隋朝的饮食店还大部分集中在都城的各个市内,但是到唐代就打破了“市”的界限,长安、洛阳的许多坊、里中都有店肆出现。

此外,除长安洛阳之外的都市如成都、扬州、金陵、广州等大城市中店肆也很普遍。

《通典》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情景时所说东到河南,西到岐州,一路上都有酒店待客,食物丰盛。

而南到荆襄,北到太原、范阳,西到四川,也都有旅店可供来往的商人行人休息住宿。

反映的就是这种旅店与饮食业发达的情况。

第二,这一时期饮食行业的经营更加多样化。

首先看经营的品种。

有卖粥、饭的,有卖胡饼、蒸饼的,有卖肉、卖浆水、卖糖的,还有卖酒、卖茶的。

名称或为“店”,或为“肆”,或叫“酒家”,或称“酒楼”,后二者其实也都提供饭菜,均属餐馆类。

若就饮食质量看,高级一点儿的是酒楼,其次是一般的店肆,再次就是推小车卖蒸饼之类的流动摊贩。

随着经营的竞争和发展,又形成了一些质量较高的名店名家,例如唐代长安辅兴坊食店的胡麻饼誉满京城;张手美家的食肄则专卖节日食品,有元日吃的“元阳脔”、正月十五吃的“油饭”、寒食节吃的“冬凌粥”、中秋节吃的“玩月羹”、重九节吃的“米锦糕”等。

五花八门的唐代宴会

五花八门的唐代宴会

五花八门的唐代宴会宴会对于今人来说,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不但婚丧大事、店面开张、个人生日等要办,就连单位升职、儿女考上大学等寻常事有时也得办上几桌,其名为结婚酒、生日酒、升职酒等等,不一而举。

与古人相比,虽然宴请的原因相同,但其名称似乎要比今人风雅得多,有趣的是一些宴会还和时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唐代为例,当时较为流行的就有宜春宴、曲江游宴、探春宴等。

宜春宴是唐德宗(公元780—805年)时根据李泌的建议举行的宴饮活动。

《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以学士知院士,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

民间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茫神,祈丰年.帝悦。

”唐德宗准奏,定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在全国执行。

此后,每年二月一日,皇帝在京城为在京官员赐宴,各地官员为下属官员设宴,村社等地也要酿制宜春酒,聚会宴饮。

唐德宗李适曾在曲江园林与众臣饮宴时赋诗: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

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

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表达了他祈望全国安宁的一片苦心。

但遗憾的是中和节与生产节气和人们的传统习惯没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只推行了几十年,就销声匿迹了。

曲江游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宴饮之一,自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僖宗乾符年(公元874年),1/ 4历时170余年。

唐代新进士的曲江宴,是从唐初朝廷赐落第举子的宴会而来的,当时的宴会带有抚慰的意思。

但到唐中宗时,就不再向落第举子赐宴,改为每年三月时分,在曲江为新进士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

宴会那天,新科进士身穿盛装,带着仆人,骑着高头大马,甚至还带着名妓伴游,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其游宴活动除了品尝美味佳肴,攀结权贵外,还要游览湖光山色,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其间当然也少不了吟诗。

有关曲江游宴的诗在唐诗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如王涯的“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殷尧藩的“鞍马皆争艳,笙歌尽斗奢。

”等词句,从各个方面描绘了一幅幅曲江游宴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生活状况。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论文5000字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论文5000字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论文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已相当繁荣,当时对不同燃料与烹饪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隋朝王劭曾说过:“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黄火,气味不同。

从理论上总结了烹调技术的基本准则。

烹调原料也越开越丰富。

这主要指各种海产品和各种牲畜禽类的下水脚料都已经入馔。

此外,调味品中还增加了从国外引入的蔗糖以及胡椒等调料,其中胡椒在唐代大受欢迎。

考古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粮食的种植和粮种培育,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的原始居民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

到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以“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代表的农业生产部门,并开始掌握了酒的酿造,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或“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

一、主食这一时期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饼、饭、粥、糕等数种。

从史籍的出现频率来看,饼最多,饭粥次之,糕较少。

(一)饼。

这是一个类概念,种类繁多。

它既包括现在的饼类食品也包括现在的馒头﹑包子、面条类食品。

他们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实在是居家旅行的佳物,也正因为这样成了隋唐时期的主食。

粗略计算,这一时期出现在史书上的饼就有胡饼,蒸饼煎饼环饼汤薄饼烧饼笼饼等。

胡饼类似烧饼,不过个儿比烧饼要大,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径9.5 厘米,的唐代胡饼。

当时又出现了胡麻饼,类似今天的芝麻烧饼,颇受欢迎。

长安城有名为“辅兴”的名坊,那的胡麻饼非常有名,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写下的《胡麻饼与杨万洲》“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毕罗(原文有食字旁),毕罗也是一种胡食,一种带馅的面点。

唐朝新传入的食品。

是一种北方流行的馅饼,尤其在关中地区大受青睐。

最早发明的人姓毕与罗,二位发明者将姓合二为一为之命名。

长安据说有专卖店,而且不止一家,竞争激烈,使得制作工艺不断提高,毕罗中的馅料五花八门,高手韩约的樱桃毕罗在做完后,其中的樱桃颜色不变更可谓一绝。

唐式婚礼有哪些流程唐朝婚礼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唐式婚礼有哪些流程唐朝婚礼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唐式婚礼有哪些流程唐朝婚礼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婚姻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能让我们一窥其背后的真实。

唐人的婚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唐人结婚有什么制度规定,有哪些规矩呢?唐人的择偶标准唐人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具体表现为:在物质方面,唐人注重女方的资财、男方的功名和家族的底蕴;在精神层面,尤其注重门第、阶层和礼法。

唐朝社会不允许不同阶层的男女通婚,同一阶层中如门第不对等,也不允许婚配。

门当户对是择偶的标准之一。

唐初的门阀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但门阀士族依旧自视甚高,不愿与富裕之家、唐朝新贵结为亲家。

那时的唐人心中,旧门阀士族的社会威望不减,一些风俗仍影响着唐朝社会。

虽然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着手抑制和打击门阀士族,但是时人仍以与旧门阀结亲为荣。

比如,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就不顾皇帝的意愿,与旧门阀结亲。

多有聘资,讲究物质条件,是择偶的另一标准。

唐朝社会嫁女娶妻均有重钱财的风俗,有的人为了娶女出高额彩礼,有的对女儿嫁资明码标价,有的为了攀附门第,不惜出“陪门财”。

一句话,没有钱真的结不了婚。

礼部尚书许敬宗就因为嫁女儿换取高额彩礼的事情被弹劾了,最终被贬为郑州刺史,这段历史也就成为他的一段黑历史。

据《太平广记》记载,范阳卢氏女儿出家聘财明码标价,“聘财必以百万为约,不满此数,义在不行”。

普通百姓中,也有一些父母在为子女结亲时,重钱财而不顾对方年龄,把年纪轻轻的女儿嫁给年老的男子,以获取聘资。

唐代风俗中,若女家门第名望不如夫家,为了攀附门第,女方要不惜增加陪嫁的财物方可成婚,所谓“门第不够钱来凑”。

唐高宗质疑百官,有的官员竟然以卖婚为荣。

于是,唐高宗下诏,规定三品以上之家,不得收绢(唐朝流通货币之一,功能同铜钱)超过三百匹,四品和五品不得超过二百匹,六品和七品不得超过一百匹,同时也明确了夫家不得收陪门财。

事实证明,此类行为并未因诏令的禁止而有所收敛。

除了讲究门第和多求聘财,也有个别唐人重视郎才女貌,看重潜力和人才。

尤其是寒士参加科举考试以后,一些公卿家族也会到新科进士参加的曲江宴饮处择婿。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文化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文化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其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极具特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文化。

一、衣着与发型唐代人注重衣着的典雅和华丽,男性喜欢穿戴宽袍大袖,腰间束带。

女性则注重发型的梳理和装饰,常将头发梳成髻,并佩戴金银首饰。

二、食俗与饮食文化唐代人崇尚饮食的品味和美容,食俗丰富多样。

皇宫中的宴会通常是盛大的场合,菜肴丰盛多样,著名的将士酒是唐代宴席的特色之一。

三、娱乐活动唐朝的风俗习惯中,娱乐活动占据重要地位。

士人和文人喜欢组织诗社,举办吟诗会等文化活动。

此外,舞蹈、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也备受青睐,常在宫廷和庙会上举行演出。

四、节日庆典唐朝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庆典,例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等。

这些节日大多与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相关,人们会举行祭祀、祈福、献祭等活动,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仰。

五、礼仪与尊卑之礼在唐朝的礼仪文化中,人们特别注重尊卑之礼。

尊卑之礼包括不同级别的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礼节,尊长者、尊敬师长和官员等是重要的对象。

人们在交往中要遵守礼仪规范,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六、婚俗与婚姻观念唐朝的婚俗和婚姻观念也有独特之处。

当时举行婚礼时,通常会有盛大的仪式,比如嫁妆和婚车等。

唐朝人对于婚姻持有比较开放的态度,男女双方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尤其在文人士大夫之间更为普遍。

七、宗教信仰唐朝时期,宗教信仰多元化,佛教、道教、儒教并存。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在当时取得了繁荣的成就,佛教寺庙为当时的建筑亮点之一。

文人士大夫也对佛教文化感兴趣,有的甚至皈依佛门。

总之,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文化构成了其独特的文明特点。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了解唐朝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珍惜历史的遗产,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文化。

唐代文人的宴会文化研究

唐代文人的宴会文化研究

唐代文人的宴会文化研究1. 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文化水平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代,宴会文化成为了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文人作为社会精英,对于宴会有独特的参与和创造,这种宴会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唐代文人的宴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对唐代文人的宴会文化进行研究:首先介绍唐代宴会文化的概述,包括宴会的重要性以及盛行程度;接着详细描述唐代文人宴会的仪式和礼仪,涵盖了宴会准备过程、酒席布置和座次安排等方面;然后探讨唐代文人宴会的主题和内容,包括饮食品味、菜肴作品赏析、文学讨论和创作交流等;最后总结唐代文人宴会文化特点与意义,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交活动中的价值和启示,同时展望未来对唐代文人宴会文化的研究。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文人的宴会文化进行研究,探索宴会在唐代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同时,通过对唐代文人宴会仪式、主题和内容的分析,揭示唐代文人在宴会中所表现出的审美追求、创作意愿以及他们与社交关系的互动。

最终,本文希望能够为现代社交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促进对唐代文人宴会文化进一步研究的开展。

2. 唐代宴会文化概述2.1 宴会的重要性和盛行程度在唐代,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不仅是表达友谊、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自己身份地位和才华的机会。

宴会在唐代十分盛行,几乎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宴会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唐代的宴会多样且繁荣,根据规模大小可以分为私宴和公宴两种。

私宴常由文人士大夫自己或其好友邀请参加,以小而精致为特点。

公宴则是由政府或高级官员主办,通常规模较大且豪华。

无论私宴还是公宴,都讲究热闹喜庆、富有气派和艺术性。

2.3 宴会与文人身份及社交关系的关联性在唐代,举办或参加宴会被视为一项高尚品质和身份象征。

对于文人来说,邀请其他知名文士参加自己举办的宴会成了一种展示自己社交关系和人脉的方式。

唐朝的风俗习惯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唐朝的风俗习惯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唐朝的风俗习惯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时期,此时期间形成的许多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朝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一、衣着与容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朝代,人们的衣着与容貌往往反映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在唐朝时期,男女的穿着都非常注重细节和色彩搭配。

男子一般穿着襦袴,外罩裘衣或锦衣,注重衣着的材质和款式。

女子则喜爱长袍和褙子,并且经常佩戴饰品如金饰、玉饰等,旨在突显自己的美丽与华贵。

在唐代仕女画中,我们能够看到唐朝女性重视妆容的情形。

唐朝女性善于运用妆容来提升自己的美丽,通常会使用胭脂、口红和粉饰等妆品。

这种对妆容的重视也反映了唐朝人们对美的追求与追崇。

二、食品与饮食文化在唐朝,人们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唐朝人喜欢品尝各种美食,尤其是宴会中的精致菜肴。

唐宴是唐朝文化的一大亮点,宴会时会有丰富的菜品和各种糕点供应。

宴会过程也十分讲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以推杯换盏、戏作和诗词对唱来增进交流。

除了宴会,唐朝人们也非常注重日常饮食。

他们喜欢吃各种水果、蔬菜、鱼肉和米面制品。

酒的种类也非常多样,有以酿造的陈年佳酿,也有以作曲和蔬果酿制的清酒。

通过饮食,人们享受着味觉带来的愉悦,并且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三、社交与娱乐活动在唐朝社会,人们非常重视社交活动。

每逢佳节、年底团聚,人们常常邀请亲朋好友一同欢聚。

在聚会中,人们会分享美食、共赏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同时还会互赠礼物以表达彼此的关心与祝福。

音乐和舞蹈是唐朝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通过音乐和舞蹈来传递情感和沟通交流。

除了社交活动,唐朝人们也喜欢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草市和华表。

草市是唐代的购物场所,人们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商品,并且可以品味到各地的特色美食。

华表则是一种演艺形式,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看各种表演,如戏剧、杂技、马战和民间故事等。

通过这些娱乐活动,人们放松身心,增添生活的乐趣。

唐宋时期的礼仪文化与宴会风俗

唐宋时期的礼仪文化与宴会风俗

唐宋时期的礼仪文化与宴会风俗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的礼仪文化和宴会风俗影响深远。

唐宋时期的帝王、文人和士人们都非常重视礼仪文化,宴会则成为了社交、政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首先,唐宋时期的礼仪文化是严谨而庄重的。

在这个时期,重视礼仪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许多官方文献和典籍都强调了恪守礼仪的重要性。

德行、仪容、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了礼仪的要求。

人们要遵守各种礼仪规范,如穿着整洁、言行得体等。

在朝廷和官方场合,还有许多繁琐的仪式需要遵守,例如朝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之礼。

其次,唐宋时期的宴会风俗非常繁荣。

宴会是唐宋社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宴会和私人宴会都是人们展示自身地位、人脉和才艺的重要场合。

宴会的举行与规模和内容有关,从简单的茶宴到豪华的盛宴都有。

宴会的流程通常包括宾主相见、招呼宾客、宴席开始、饭菜上桌、诗词歌赋表演、宴席散去等环节。

在宴会上,人们会招待客人、交流观点、合作议事等。

此外,宴会上还有许多特色食品和饮品,如美味的糕点、精致的佳肴、芳香的茶酒等。

然而,宴会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的场合,更是文人士大夫施展才华的平台。

在唐宋时期,很多文人士大夫喜欢在宴会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以吟诗、赋诗、作曲等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来宴之士共赏文艺作品。

与此同时,不少文人士大夫还在宴会上进行文学讨论和学问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切磋。

此外,唐宋时期的宴会还经常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如赏花饮酒、观戏听乐等。

赏花饮酒是一种流行于春末夏初的活动,人们赴花田或登山游览,观赏盛开的花朵,品尝美酒,互相赠花、赠酒以表情谊。

观戏听乐则是一种娱乐方式,人们聚集在一起欣赏戏剧、音乐、杂技等表演。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宴会的内容,也增加了欢乐和娱乐的氛围。

总而言之,唐宋时期的礼仪文化和宴会风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礼仪文化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整体秩序和价值观。

而宴会则是人们展示自己地位、情感和才华的平台,也是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

蟠桃盛宴仙界举行的盛大宴会许多神仙参加

蟠桃盛宴仙界举行的盛大宴会许多神仙参加

蟠桃盛宴仙界举行的盛大宴会许多神仙参加在仙界的盛夏,一场盛大的蟠桃盛宴在凤仙花园隆重举行。

数不尽的神仙们纷纷前来参加这一盛会,共度欢乐时光。

举世闻名的蟠桃园自古以来就是仙界的一块宝地。

这些蟠桃树高耸入云,枝繁叶茂,结出的蟠桃赤红鲜美,被誉为仙界之果。

蟠桃盛宴便是为了庆祝这一丰收,也是神仙们展示厨艺和品尝美食的良机。

由于规模庞大,仙界盛宴的布置可以说是庄严而美观。

通天大殿被临时改造成了宴会厅,无数花朵和彩带装点其中,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每张宴会桌上,都摆放着迷人的花卉和瑞兽雕刻,为宴会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华丽。

时间到了,众神仙们络绎不绝地进入宴会厅。

他们个个仙风道骨,仙气缭绕。

大厅中央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和美食。

烤仙鸽、煮鲤鱼、炒仙茸、炖仙丹等等,色香味俱佳。

宴会桌上的仙酒更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仙界中的桃树精灵也在盛宴中把最美味的蟠桃搬上了宴会桌。

这些蟠桃外皮晶莹剔透,肉质饱满多汁,入口即化,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享誉仙界。

盛宴现场,气氛热烈,神仙们边享用美味佳肴,边交流天地间的奇闻趣事。

他们分享着自己研究出的法术和功法,彼此切磋着争霸仙界的本领。

仙界的名利与权力在这个盛宴上无关紧要,所有人只是纯粹地享受美食和友谊。

仙界盛宴虽然盛大,但是神仙们也注重礼仪。

在宴会进行之初,主持者发表了一个简短而庄重的开场词。

他感谢各位神仙前来共襄盛举,祝愿大家永远保持年轻和无忧无虑的心态,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

神仙们齐声回应,祝愿主持者福寿双全。

除了美食和美酒,盛宴上还有着美妙的音乐和舞蹈表演。

神仙们变幻着形态,化身成美丽的仙鹤或者轻盈的风儿,演绎着天籁般的音乐和华丽的舞蹈。

观众们陶醉其中,对着舞台喝彩。

盛宴中最后的高潮是仙界的歌唱比赛。

众多歌手尽显自己的才华,用婉转动人的歌声吟唱着仙界的美好和纯洁,歌颂着宇宙间的自然和真理。

随着夜幕的降临,盛宴进入尾声。

神仙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满怀欢乐和满足的表情,彼此道别,期待下一次相聚。

归纳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方式

归纳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方式

归纳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方式唐朝那个时代,真的是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时期。

你要知道,唐朝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代,还是一个多民族交汇的时代。

怎么个交汇法呢?你看啊,唐朝那时候的疆域可不小,西边有突厥,南边有吐蕃,东南有东南亚的各种小国家,甚至远到波斯,阿拉伯的商人也纷纷来中国做生意。

所以说,唐朝的民族交往和交融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形式都有。

先说说那时候的民族交往吧。

想象一下,一个大大的茶馆,里面坐满了各路英雄好汉。

汉人、回纥人、吐蕃人、甚至还有佩尔西亚的商人,这场面你觉得是热闹还是别扭?反正我觉得肯定是又新鲜又有趣。

唐朝相关部门对待这些外来的民族,基本是“宽容大度”——是的,就是你能来就给个面子,大家一起喝茶吃饭,讲讲笑话,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这么慢慢建立了。

你看,唐朝不仅接纳了这些不同的民族,反而通过各种渠道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你看,吐蕃那时候的王子,来唐朝学习,像个小留学生一样,一边学习,一边搞联谊。

那可真是两国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当然了,唐朝的民族交往可不仅仅是和这些周边的小国家搞“友好互动”,你还得看看唐朝人怎么和自己的“邻居”交往。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怎么唐朝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会这么顺利呢?说白了就是唐朝的“包容心”太大了。

你看,唐朝的官员,尤其是那些高层人物,不管是汉族的,还是突厥的,甚至是回纥的,大家都有机会当官,互相之间那种不分种族的合作氛围,能想象到吗?那种感觉就像是个大家庭,不管你是哪国人,最终都是为了一块好吃的美食而努力。

人家回纥人来唐朝做官,带着他们的传统,慢慢地和汉文化结合在一起,吃饭、穿衣、说话,都有了些许变化。

再说说唐朝的民族交融,这个话题更有意思了。

就拿唐朝的文化来说,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看,唐朝的诗人,唐代的李白,杜甫他们诗里写的风景,那个诗情画意,简直能让你感受到大草原的风吹过,也能让你听见丝绸之路的马蹄声。

文化的交融也不仅仅体现在诗歌上,还体现在饮食、艺术、服饰等等方面。

唐朝饮食风俗记|去大唐长安城里吃个肉喝个酒?

唐朝饮食风俗记|去大唐长安城里吃个肉喝个酒?

唐朝饮食风俗记|去大唐长安城里吃个肉喝个酒?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的一天,刚刚“官拜尚书左仆射”的韦巨源家中一片忙碌,厨房里更是热火朝天,一幅大摆宴席的样子,要宴请哪位大人物呢?韦大人请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天子,唐中宗李显。

韦巨源面子这么大,能请皇帝吃饭?其实这倒不是面子大,而是唐朝的一个传统,明陈绛《辨物小志》记载:“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

”原来这是一个大臣升官后例行答谢天子的宴席,这次宴席特殊之处在于它留下了一份残缺的食单,上有58种唐朝的菜名,来看看都有什么好吃的吧:仙人脔、八仙盘、汉宫棋、甜雪、长生粥、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巨胜奴、贵妃红、七返糕、金铃炙、光明虾炙、生进二十四气馄饨、同心生结脯、冷蟾儿羹、金银夹花平截、火焰盏口、水晶龙凤糕、双拌方破饼……名字倒是眼花缭乱,但能看的明白的没有几个,所以唐朝到底有什么好吃的啊?!别急,下面就为君一一道来。

首先要交代个重要事儿,如果你去长安城赴宴,可千万别跑错时辰,比如大中午的去朋友家吃午饭什么的,等你到了地儿,你的唐朝朋友只会一脸疑惑地看着你:“干啥呢?”不要怀疑人生,你的唐朝朋友也没有耍你,因为唐朝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九点左右吃一顿“朝食”,傍晚吃一顿“晡食”,环保节约没毛病。

好了,进入正题,吃啥呢?很多人是无肉不欢,不过到了唐朝,电视剧里那句经典台词“小二,来两斤牛肉!”是行不通的,农耕时代,牛马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唐朝法律禁止宰杀牛马,主人如果杀掉自己养的马或者牛,是要服一年苦役的。

猪肉呢在古代社会大多处于鄙视链的底层,剩下的选择就不多了,所以唐朝最流行的肉是:羊肉。

《大唐六典》里面有一条朝廷每个月给亲王供给食材的记载:“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一个月羊肉的消耗量是猪肉的几十倍。

另外,唐朝人还有个很时髦的吃食是“切鲙”,对,和鱼有关,不过他们既不是红烧也不是清蒸,而是生吃,也不是海鲜,而是将河鱼的肉切成薄片或者细丝儿,淋上香油,拌上葱丝芥末,就可以开吃了,和唐朝人的切鲙比起来,日本的刺身那是小弟了。

古代宴会场景《韩熙载夜宴图》

古代宴会场景《韩熙载夜宴图》

古代宴会场景《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

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

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

分节场景一:琵琶独奏描绘的是韩熙载与到访的宾客们正聚精会神的倾听演奏琵琶的场景。

可以看出演奏之前,屋内经过一场动荡,画家着重表现弹奏已经开始,全场空气凝注的一瞬间。

此段出现的人物繁多,场景复杂,床上的红袍青年是新科状元郎粲,端坐在状元左侧戴着高高的纱帽之人便是主人公韩熙载,弹琵琶的女子是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李嘉明则在她左边并扭头望着她,听得入神且一直关心她的弹奏手法。

长案的两端坐着韩的朋友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紫薇郎朱铣,另有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分节场景二:观舞描绘的是韩熙载站在红漆揭鼓旁,两手抑扬地敲鼓。

韩熙载右手举起鼓捶,使人感觉仿佛这二捶敲下去就能听见鼓的声音似的。

郎粲侧身斜靠在椅子上,一边可以照顾到韩击鼓,一边可以欣赏王屋山的舞技。

画中还有一位青年在打板,应是韩熙载的门生舒雅。

在这一场景里,明显发现添加了一位新面孔,有一个和尚参加了夜宴,是韩熙载的好友德明和尚,他拱手伸着手指,谦卑的低着头,好像感觉和尚出现在这种场合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眼看着“施主”击鼓而不看舞伎,再看旁边为韩熙载打着节拍鼓掌的人,恰恰与和尚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分节场景三:宴间休息描绘的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边洗手边和侍女们谈话。

此时的琵琶和笛箫都被一个女子扛着往里走,随后还跟着一位端着杯盘的女子。

两位女子好像还在对今晚的宴会津津乐道,更加烘托出了轻松的氛围。

红烛已经点燃,床帖拉开,被子堆叠,枕头也已放好,以便随时可以躺下休息。

此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古代宋人宴会的场景,他们遮窗夜饮,载歌载舞,累了就歇一会儿,常常忘记了昼夜的变化。

中国古代宴会礼仪

中国古代宴会礼仪

中国古代宴会礼仪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当然也是包括我们的饮食方面的,那么古代的宴会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宴会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古代宴会礼仪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

中国宴会的礼仪, 至迟在周代, 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由于周礼受到孔子的称赞, 一直沿用至今, 并有所变化和发展。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 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 互致问候, 延入客厅小坐, 敬以茶点导客入席, 以左为上, 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 以左为首座, 相对者为二座, 首座之下为三座, 二座之下为四座现代中餐宴会, 为斟酒布菜便利, 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 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 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 变通处理。

客人坐定, 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 导客入客厅小坐, 上茶, 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 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 先主宾, 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 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一、座次之礼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

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

酒令简介

酒令简介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

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

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通令的行令方法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

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

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

因此,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历史渊源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

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

负者饮酒。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

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钟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

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

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

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

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

历史来源《东洋文库》“今人饮酒,不醉不欢,古人皆然,唯醉必由于劝酒。

古人习以冠带劝酒,劝而不从,饮不尽兴,自生佐饮助兴之趣。

所谓“酒令”,即由此而生,沿习成俗,并流传至今。

刘向《新序》云:“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成军:隋唐百戏表演概述

成军:隋唐百戏表演概述

成军:隋唐百戏表演概述2017年第五期戏剧与影视栏⽬主持⼈:张慧瑜军:博⼠,中原⽂化艺术学院⾳乐学院副教授,研究⽅向:⾳乐表演艺术理论。

成军:隋⽂帝登基之初,可能由于南陈等少数政权还未平定,国库尚⽆闲散资⾦供养⼤量百戏从业⼈员,遂下令将先代百戏优伶“放遣”民间。

但隋炀帝反其道⽽⾏之。

不仅“总追四⽅散乐,⼤集东都”,⽽且将其置于太常寺以进⾏管理和教习。

为了顺利开展百戏展演⼯作,⼜在京师专设“戏场”与“乐棚”等表演场所。

如此举措极⼤促进了隋代百戏歌舞的繁荣发展。

《隋书·⾳乐下》载: 《隋书 始齐武平中,有鱼龙烂漫、俳优、朱儒、⼭车、巨象、拔井、种⽠、杀马、剥驴等。

……及⼤业⼆年,突厥染⼲来朝,炀帝欲夸之,总追四⽅散乐,⼤集东都。

……⼜有神鳌负⼭,幻⼈吐⽕……建国门内,绵亘⼋⾥,列为戏场。

……其歌舞者,多为妇⼈服,鸣环佩,饰以花毦者,殆三万⼈。

……乃于天津街盛陈百戏,⾃海内凡有奇伎,⽆不总萃。

……⼤列炬⽕,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

⾃是每年以为常焉。

依其记载,隋代百戏⼤体继承汉魏六朝民间表演的各种技艺,并效仿汉武⼤帝每逢重⼤节⽇或万国来朝,在京都奉例举⾏盛⼤的百戏表演。

历代皆相沿习的节⽬主要有:拟兽表演的鱼龙烂漫、黄龙变,俳优、朱儒表演的各种戏弄,驯兽师率团表演的舞马、舞象,杂技演员表演的吞⼑、吐⽕等各种特技以及魔术演员表演的⼭车巨象、种⽠拔井、杀马剥驴等幻术,可谓五花⼋门。

隋炀帝时,百戏之盛,亘古⽆⽐。

⼤凡海内奇伎,⽆不总萃于京都。

为顺利开展百戏活动,隋炀帝⼜任命亲信加强管理与后勤服务,关西以安德王杨雄总管,东都则由齐王杨暕负责。

不仅如此,隋代百戏表演优伶之多、场⾯之⼤、耗资之巨乃是前代⽆法⽐拟的。

唐代百戏更是继承中原、四夷及其外国散乐的精华,⽆论节⽬内容还是表演形式均有了长⾜的发展。

明代胡震亨《唐⾳癸签》详细记载了活跃于唐代的百戏名⽬,其主要包括歌舞戏(⼤⾯、钵头、踏摇娘、苏中郎)、傀儡⼦、参军戏、假妇⼈、排闼戏、杂戏(天竺断⼿⾜刳剔肠胃伎、泼寒胡戏、倒舞伎、拔河戏、竿朩伎、⽺头浑脱、九头狮⼦、弄⽩马、益钱、寻橦、跳丸、吐⽕、吞⼑、旋盘、觔⽃、蹴球戏、击踘、⾓⼒戏、瞋⾯戏、五⽅狮⼦、⾻⿅舞、胡旋舞、舞盘伎、长桥伎、跳铃伎、掷倒伎、跳剑伎、舞轮伎、透三峡伎、⾼縆伎、猕猴缘竿伎、弄椀珠伎)以及象⼈表演的动物戏等。

【唐朝历史】唐朝“春晚”:演员言语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

【唐朝历史】唐朝“春晚”:演员言语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

【唐朝历史】唐朝“春晚”:演员言语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看“春晚”联欢,已成许多现代人过春节的必备节目,其实此习俗颇有渊源,唐代是其高峰。

唐代春节同样放假7天,与冬至、千秋节(皇帝的生日)同为最重要节日。

唐代宫廷除夕有大筵,通宵达旦,重臣、亲属均需陪伴皇帝“入阁守岁”。

宴席共持续10多个小时,吃喝退居其次,看歌舞表演成了重点。

虽然叫歌舞,但涵盖内容远比今天丰富。

有语言类的滑稽节目,比如优人表演;有竞技节目,比如相扑、角抵;有杂技节目,比如顶竿、走索;有魔术节目,比如吞火、手技;有功夫节目,如射箭、耍刀……此外还有驯兽、舞狮、口技等。

在唐代“春晚”上,最让人称奇的是“舞马”,高头大马们会按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口衔酒杯,半跪送至客人桌前,最多时百匹同时表演,蔚为壮观。

“安史之乱”后,许多“舞马”落入藩镇,此表演渐次失传。

据史书记载,一匹“舞马”偶然听到音乐,便下意识地舞蹈起来,藩镇军官不明就里,以为它中了魔,便下令将其杀掉。

由于“舞马”传说太离奇,后人多以为是人扮演的马,直到考古发现唐代酒壶上雕有衔杯“舞马”,才让人释然。

唐代是个胸襟开放的时代,“春晚”歌舞来自两方面,一是本土传统技艺,一是西域的舶来品。

两者颇有重叠之处,比如顶竿、舞狮、顶盘子、抛坛子等,本土可追溯到汉代甚至春秋时期,但西域也有传入。

西域文化对唐代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幻术(魔术的一种),它伴随佛教而来,可展示各种奇迹,吸引信众,但有当场剖心摘肺、断臂再接等血腥表演,曾一度列入宫廷的节目单,但唐高宗李治患有高血压,受到惊吓,遂下令取缔。

唐代“春晚”并不好演,因为当时演员身份低,言语不慎会招致杀身之祸,特别是优人取乐,决不能映射朝政,或拿圣人开玩笑。

此外官员四面围坐,表演者稍有不慎就会穿帮,需要很高的技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