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12大地震报道特色研究
5.12汶川地震总结
5.12汶川地震总结时间走到了今天,2010年6月6日。
离512那场地震已经过了将近一个月了。
可以说在这些天里中国没有欢笑,没有色彩,我想把我的经历和感想现在写下来。
5月12日那天下午,记得是周一,和往常一样无事的时候上起了手机新浪网,这时头条新闻是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可以说我当时是比较早得知这个消息的人了。
由于当时我真的没有关于地震级数方面的知识,并不知道7.8级在地震中算是相当高的一个级别了,当年的唐山大地震时7.9级。
更何况之后更正的级数变成了8.0级,这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了,在全球来看也是十分罕见的了。
在之后的地震知识介绍中我了解到地震的级数是呈级数倍上升的,就是说7级的破坏力是6级的10倍,每0.1级的增加,其破坏力就增加一倍,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次地震的能量相当于几千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总和。
之后我也没怎么把这条新闻放在心上,但是之后又看到新闻说上海徐家汇的写字楼也有余震,之后是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生了余震,我才渐渐意识到这次地震的危害性。
然后是xx紧急赶往灾区。
当天晚上我打给了家里电话,因为妈妈是在高楼里工作,结果妈妈说当时她正好在外面办事,回办公室后同时和她说了当时能感觉到有地震。
接着,第二天,地震的消息遍铺天盖地的出现在报纸,新闻和广播中。
预计伤亡是10万。
这下我可真正意识到这是一下多么灾难性的天灾啊。
我想接下来的发生的每一幕就不用我再多说了,总结一下可以这么说,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全中国的人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我们在一次次的震撼,感动,哭泣中度过了震后的日子。
整个中华人民的凝聚力瞬间爆发了。
在地震中我看到了中国人的情: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母子情,军民情,医患情,总理情等等等等。
一次次感人的画面和事迹让我不知落泪几次。
而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那位母亲,那位屈身保护自己才几个月大孩子的母亲,那个在临死前在短信中写下那段代表世间最伟大的母爱的语句的母亲。
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我又流泪了……我还是说说我们想学校的一些事情吧。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简称“5·12”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最为严重、影响最为深远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左右,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地震的震级为里氏8.0级,是近30年来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地震造成了汶川县及周边区域的严重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引起了全国和全球的关注。
为了对这次地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国家级的震情调查工作,由中国地震局牵头组织了一支地震科学家团队,对地震灾害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在国家和全国地震科技攻关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害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报告涵盖了灾害的方方面面,包括地震的基本震情特征,地震烈度分布及各种细节数据等,对地震烈度带、线和不同类型地表地貌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研究人员特别提到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机理。
地震原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种板块运动激发了川西的断层系反正断作用发生地震,导致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同时,报告中也讨论了地震路径、地震波传播、地震活动、岩石破碎和弹性反弹等方面细节内容。
此外,这份调查报告还介绍了地震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灾情十分严重,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人口流动性等社会问题也十分严重。
研究者呼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救援和修复工作,以尽力减轻灾害的影响。
报告还针对灾害后的复原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灾后重建时,应当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电、道路等,同时还要加强环境保护,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应加强山区人民的安全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总的来说,这份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提供了深入的科学数据和细节信息,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防扮演了重要角色。
希望在未来,中国地震科学家们能够继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在地震预测研究与提高预警系统的能力及效率方面迈进更大的步伐,将中国的地震科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5·12_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
第3卷第3期2008年9月震灾防御技术TechnologyforEarthquakeDisasterPreventionV01.3,No.3September,2008高孟潭,周本刚,潘华,2008.。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震灾防御技术,3(3):209-—215“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特点及其防灾启示1高孟潭1’周本刚劲潘华1’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本文介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与余震分布特点,认为该地震是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向运动并与四川盆地相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长330kin、宽52kin、深20kin的块体(震源体)内,能量释放时间长达100多秒。
地震在震源体内释放的能量极其不均匀,地面运动在震中区也具有强烈的时间、空间不均匀性。
高烈度区沿震源体分布,烈度分布具有明显异常特征。
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90%以上位于烈度Ⅸ度以上地区。
居民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交通、水利等生命线也遭受重大破坏。
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
巨大的地震灾害暴露出防震减灾管理、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技术研发应用,以及防震减灾宣传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害防灾1发生背景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内部,中国的西部地区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而中国的东部地区受太平洋板块插入与推挤的影响,因而强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
中国大致可分为西部、华北和东南沿海3个强震活动区,其中西部的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强震活动占中国强震活动的80%以上,而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高原隆起、变形和深部物质流动。
“5・12”汶川特大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地区。
本世纪以来,龙门山地区中小地震非常活跃,是西部地区中小地震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但大多以4级以下的地震为主,6级以上的强震比较少。
5.12汶川大地震震中的调查研究
5.12汶川大地震震中的调查研究新洋(私人地理网站,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两个民间人士从2008年8月31日开始,经过5次寻找,最终在2010年4月20日找到5.12大地震震中,关于震中的不实推论经行验证。
【关键词】地震;震中;震级【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9)11-0293-025.12汶川大地震,也叫5.12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此次大地震的里氏震级达8.0Ms,地震烈度达到Ⅺ度。
2010年5月20日,我去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现场,遇到WFSD项目总地质师李海兵研究员,李海兵研究员通过对地下钻探出来的岩层分析,认为5.12大地震最终释放的能量达到矩震级8.3Mw。
5.12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地震局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了震中的经纬度数据:东经103.4°,北纬31.0°。
加拿大地质学家嵇少丞教授写的书《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可以查询到中国地震局公布的经纬度数据,还有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范晓总工程师在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06期发表的文章《汶川大地震地下的奥秘》也可以查询到这个经纬度数据。
我跑遍了整个重灾区,最北到达青川县木鱼镇,最南到达汉源老县城,拍摄了4000多张灾区的照片,以《512大地震全程记录》的标题发在私人地理网站上。
新华网组织的“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专题”纪念活动,多次引用我在灾区拍摄的照片,并邀请我参加了一周年专题纪念活动的在线访谈。
这个期间,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委员会副理事长艾南山教授一直当我的地理指导。
我是2008年8月份从新闻里知道5.12大地震的震中已经被地震工作者找到,位置在漩口镇八角庙村,地震工作者在新闻里强调找到的震中基本看不到破坏迹象,需要去寻找“新的震中”。
我于2008年8月31日驾车来到漩口镇八角庙村想拍摄一下震中的基本情况,找到了当时给寻找震中的专家团队当向导的村民王跃富,邀请他当自己的向导前往震中。
5.12汶川大地震简报
5.12汶川大地震简报1.5.12汶川大地震文章为遇难同胞下半旗,中国挺住!5月18日14时28分,中国互联网发起了“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网络公祭活动”。
这恐怕是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虚拟公祭活动,数以千万的网友纷纷献花留言,通过网络对5?12大地震遇难同胞表达自己的深切哀悼和缅怀。
也就在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
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
”尽管如此,但是因为重大自然灾害而在全国下半旗,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个消息一经国务院公布,便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积极支持和响应。
此前,有网民提议应降半旗为遇难同胞致哀,海外侨胞也有类似提议。
甚至有网友提出将5月12日定为“中国地震哀悼日”,希望在这一天加强防震救灾知识宣传,进行防震抗震救灾演练,祭奠因震灾而丧生的同胞。
笔者看来,设立全国哀悼日,为遇难同胞下半旗,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举动所表达的不仅是哀悼,更是鞭策与激励。
设立全国哀悼日,为遇难同胞下半旗,寄托了国家和人民对遇难同胞的沉痛哀思。
这是对遇难者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忘不了震灾中罹难小学生那一只紧握铅笔的柔弱小手;忘不了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死死护住四个学生的感人瞬间;忘不了那位用身体护着婴儿的母亲留下“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最后一条短信……这样的镜头,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痛彻心肺。
在震灾突袭之下,很多灿烂的人生嘎然定格,成为人世间永恒的记忆。
他们被无情的自然剥夺了生存的渴望,剥夺了成长的权利,剥夺了人情冷暖,这何尝不是国家之痛、民族之哀?而在无情的自然下,我们谁又能保证灾难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呢?尊重死者,敬畏生命,愿我们的遇难同胞们一路走好!设立全国哀悼日,为遇难同胞下半旗,鞭策生者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鼓起勇气好好活下去。
众志成城——5.12汶川大地震中国展现大国姿态
众志成城——5.12汶川大地震中国展现大国姿态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北纬31°,东京103.4°中国四川省阿坝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
这场大地震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北京、天津、山东等地都有震感,地震波甚至传播到越南、泰国。
转瞬之间,这场地震成为了全部中国人、全球的华人华侨甚至不少外国朋友关注的焦点。
地震发生后,有不少人幸运地从地震中逃脱出来,但是也有不少人被压在废墟中,那些生还的人们并没有离开,而是尽最大的努力来救护那些被困于废墟中的人们。
有多少老师为了救护那些生还几率较大的学生,而没来的急救自己的孩子,结果他们却永久的离开了我们。
有多少领导干部受伤后,制作了简单的处理,就奋战到救援当中。
有多少人为救助自己在废墟中的同伴,舍命地扒开废墟中的砖瓦,结果手指差不多血肉含糊了。
有多少人为了帮助伤者到医院救助,冒着山雨和余震,在山区中走了几天几夜。
有多少人在灾害面前毫别退缩,有多少人在灾害面前大义凛然,有多少人让我们感动别已,有多少人让我们留下了心痛的泪水……被埋在废墟中几十个小时的人们被别断的就出,奇迹在别断的被制造着。
被埋在废墟中二十多个小时的怀孕八个月的准妈妈,双腿被压断的七岁的小朋友,超过“救援黄金时刻”——72小时,被压80个小时的老人……几个被压在废墟中的中学生为了保持乐观心态,别让自己睡过去,便在废墟中一起唱着喜欢的流行歌曲。
看到这个地方,泪水差不多止别住的夺眶而出。
无数认为别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发生了,相信,奇迹仍在!地震发生之后,国家中央政府赋予了极大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马上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组,温家宝总理任总指挥。
同时在灾难发生翌日,温总理便亲赴灾区,看望灾区群众,领导指挥灾后救援工作。
温总理亲赴灾区救灾前线,看望生还的百姓,激励救援的武警士兵、医护人员,了解前线灾情……一连四十多个小时没有歇息,坚持要和大伙儿并肩奋战在第一线。
四川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纷纷奔赴前线,指挥救灾救援工作,始终与广阔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站在一起。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2009-4-23)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2009-4-23)编者按:“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惨重。
灾害发生后,房屋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值此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报受“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委托,权威发布《“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
地震发生后,在国家住房和严重的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四川省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共计2500余人,持续时间达两个多月,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房屋震害第一手资料。
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22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改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建设标准和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地震局组织成立了“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在已掌握的资料基础上,针对本次地震中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震害分析(一)对导致房屋破坏的本次特大地震特点研究表明:1.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本次8.0级特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是该断裂带发生的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地震的32倍。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四川卧龙地区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达到10度),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为9度)的区域达到350平方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特讯
2 灾后兔场防疫要点( 林毅研究员建议) 因地震 灾 区生态环 境遭受 破 坏 ,一 些兔 场圈舍 不
同程 度垮 塌 , 有兔 只被压 死 、 并 吃料 不足 等情 况 , 容 这
易引起 一些疾 病 的发生 。 因此 , 区规模 化养 殖场应 采 灾 取 以下 主要措 施进 行疫病 防控 :一 是严 密监视 本场 家 兔 的精 神 、 食状 况 。发 现病兔 立 即隔离 , 时作 出诊 采 及 断 , 采取有 效 的防治措 施 。 并 二是 做好 舍 内外 的清洁 卫
饲 料 预 防幼 兔 球 虫病 ; 时接 种 疫 苗 : 按 兔瘟 .5 4 3 ~ 0日 龄 用兔 瘟单 苗 和瘟 巴二联 苗 1 2 L首免 .0 7 ~m 6 ~ 0日龄
安 、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 邑等地 的本会 理事 和会 员打 电话 了解 情
况 , 愿他们及 其家 人平安 。 5月 3 号 , 祝 至 1 除个 别理 事
生 , 持每天 消毒 1 2次 。三是 搞好无 害化处 理 。因垮 坚 -
后 重建 。让我们 擦干 眼泪 , 极投 身到恢 复 家兔 生产 , 积 促进 我省 畜牧业 持续 发展 的战斗 中去 !在此 推荐 本会
常务 理事 、养兔 专家 唐 良美研 究员 以及 兽 医专家林 毅 研 究员有关 恢 复家兔生 产 的建议 , 参考 。 供
运 输受 到影 响 , 因而应选用 新近 生产 的疫 苗进 行 免疫 , 以确保 免疫效 果 。五是药 物预 防 。 防治 出现腹 泻等 , 为 可 在饮水 中加 入葸诺 沙 星等药 物 . 续 喂 3 5天 。 连 ~ 六是
家 兔是 食草 动物 , 繁殖 力 强 、 产周 期 短 , 生 肉质优 良, 而笼 舍 建设 可 因地 制 宜 , 资 相 对较 少 . 后恢 复 投 灾
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全国多个省区有明显震.
请问: 这个事例对你 有什么启发(启示)?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 求(意义)。
(1)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目标
↓
依据
整体处于统率、主导地位
(1)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2)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依据
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 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有什么联系?
(1)系统和要素
在一定意义上是。
指它们具有共同处。
(2)系统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
②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素有哪些特点呢?
A、个别性、局部性 B、多样性、差别性 C、不可分割性 D、不稳定性
探究与共享
我们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呢?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 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 系
探究与共享:
侨中高二(4)班是积极向上的班级,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同学们在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如:梁海燕、 梁嘉慧等同学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宏扬;在学校举行的 多次考试中,全班成绩都名列前茅;练梓涛、梁海燕、李秀 雅等同学在校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班级争了光;在向蕾 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中,全班同学组织去打扫街道及其居民区, 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好评。这 些荣誉和成绩的取得,是同学们共同努力、团结一致的结果。 然而,少数几个同学乱扔垃圾、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 有发生,这也严重影响了班风班貌。
(1)田忌运用了综合的思维方式 (2)从这样的思维方式上受到的启发是: 既要着 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 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 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5月12日的大地震
“失”与“得”张远聪5月12日的大地震,给我省汶川、都江堰、北川等市县造成了巨大灾难。
人员死亡,失去亲人;房屋倒塌、失去住宅;致伤致残,失去健康;良田被毁,失去家园。
还有失去财产,失去事业等等,昔日的欢歌笑语,天伦之乐,被撕心裂肺的呐喊和痛心疾首的哭声取而代之。
“失去”,这个倒霉的字眼,让灾民们肝胆俱裂,悲痛欲绝,也使十三亿中国人民“似和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
然而,在大千世界活着,不管你愿意与否,都将与“失去”结下不解之缘。
无论你是大权在握的风云人物,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黎民百姓,富翁也好,乞丐也好,男人也罢,女人也罢,不管你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襁褓,都要在失去中度过一生。
青年要失去天真浪漫的儿童时代,中年要失去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老人们最终要失去宝贵的生命而归于黄土。
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躲避。
当官的要失去权力,男人要失去强壮,女人要失去美丽是终究要发生的事,谁也无法阻挡。
意外的灾害,让失去来得匆匆忙忙,使人们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而感到惊惶失措,痛不欲生。
那位在废墟上哭干了眼泪,仍在嘶哑呼唤亲人名字的中年男子,那几位在总理面前失声痛哭的妇女,不用问,一定是他们失去了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或是失去了相濡以沫,肝胆相照的伴侣,再不然就是失去了心爱的儿女……。
但逝者已长眠,家园已废墟,即便你悲痛得泪飞顿作倾盆雨,也唤不回亲人的亡灵,哭不来温馨的家。
只有擦干眼泪,昂首挺胸,正视痛苦,直面人生,坚强起来,顽强的生活下去。
即是对死者的告慰,也是对幸存者生命的尊重。
有失必有得,失与得相伴而行。
失去虽让人寒心,获得却让人欢欣。
党中央对灾民无微不至的关心,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无私大爱,让饱受失去的灾民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物质上的满足。
乃至于失去生命的亡灵,也享受了哀悼人民领袖时的最高礼仪。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忱援助下,在子弟兵忘我帮助下,有灾区人民的奋发努力,一个崭新的汶川,一个更加美丽的都江堰在不久的将来将拨地而且起,人们的生活将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汶川抗震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数十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
这场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震灾害,我国在汶川地震后开展了大量的抗震实验研究。
本报告将对汶川抗震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汶川地震的震害情况,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 分析汶川地震房屋建筑的震害原因,为改进房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3. 研究汶川地震应急救援措施,为提高抗震救灾能力提供借鉴。
三、实验方法1. 现场调查: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
2. 实验室实验:利用地震模拟台、结构试验台等设备,对房屋建筑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不同结构体系、材料、施工工艺等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
3. 数值模拟:运用有限元分析、动力学分析等数值模拟方法,对房屋建筑进行抗震性能分析,预测不同地震作用下房屋的破坏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震害分析:- 汶川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强。
- 房屋建筑破坏主要集中在结构体系不合理、材料强度不足、施工质量不高等方面。
- 部分房屋建筑因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而出现倒塌。
2. 房屋抗震性能研究:-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
- 混凝土、钢材等材料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但施工质量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较大。
- 砌体结构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较差的抗震性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3. 应急救援措施研究:-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行动迅速、有序,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 应急救援队伍在灾区开展了大量的搜救、医疗、物资供应等工作。
- 信息化手段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救援效率。
五、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 汶川地震震害情况复杂,房屋建筑破坏原因多样。
汶川大地震地震报告
汶川大地震地震报告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属于7.9级地震。
这次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立即就开始研究该次地震,以期能够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发展规律,为今后更好地应对类似灾难提供参考。
地震的起因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汶川大地震则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
在地壳活动的过程中,板块之间出现相对运动,而近代重大地震则是因为板块边界发生了过错滑动和断裂,导致地震释放能量。
而在汶川地震中,印度板块向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两板块边缘发生了滑动和压缩,最终在汶川附近断裂并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这一地震对于四川地区来说,乃至整个中国,都是近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强度和震级被广泛用于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强度是根据地震震感反应的强弱来进行划分的,而震级则是根据地震能量来进行评估的。
在汶川大地震中,震中附近的地面震感非常强烈,许多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严重,土石流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造成了更多的破坏。
根据专家们的测算,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9级,能量释放相当于24颗“大威力原子弹”。
可见,这一次地震的威力是相当可观的。
地震灾害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这次地震造成了约7.6万人死亡、37.6万人受伤,另有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废墟中的悲痛和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人心碎。
此外,地震还造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受损,道路中断、桥梁塌陷、房屋倒塌等都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面对这次突发的地震,中国政府采取了迅速行动,派出了大批救援人员和物资参与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为地震灾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
回顾这次地震,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的发生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们无法预测地震,但是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地震监测体系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
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汶川地震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于地震引起的强震动记录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强震动记录在工程中的应用、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的启示以及结论与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此次地震的震级高,震源浅,造成了严重的地震灾害。
通过对地震台网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大量的强震动记录。
这些记录包括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加速度等参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地震灾害的重要数据。
强震动记录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通过对强震动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从而评估其安全性。
这对于旧建筑的加固和新建筑的抗震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灾害预测和评估:通过对强震动记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预测和评估地震灾害提供依据。
工程结构的改进:通过对强震动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工程结构中的弱点,从而对其进行改进,提高其抗震性能。
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重视地震灾害的应对:汶川地震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地震灾害的应对工作。
这包括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等方面。
加强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表明,不合理的工程结构会在地震作用下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高其抗震性能。
促进地震科技的进步: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要求我们不断推进地震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地震预测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
本文从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入手,探讨了强震动记录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的启示。
通过强震动记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地震灾害,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和应对工作,包括加强地震监测、推进地震科技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5.12”汶川大地震,以其震级之高,破坏性之大将会在中华民族灾难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然而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消极情绪很快便得以缓解,并迅速转化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积极行动,这其中新闻媒体可谓功不可殁!事实证明,这次我国新闻媒体的震灾报道获得了巨大成功。
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及时、准确、权威、生动、丰富地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斗争,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1]汶川地震报道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果断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从而成功地把握了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迅速地组织起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强大舆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局面。
因此可以说,“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这次震灾报道的制胜法宝。
5月12日14:45,即在大地震发生17分钟后,在当时对震中、震级和损失情况尚不知晓和把握的情况下,新华网便开始滚动发布震灾消息。
紧接着,各大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发此条新闻。
新华社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
第一张地震图片也由新华社在地震发生28分钟后迅速发出。
而地处灾区的成都广播交通台在14:55就已进入直播状态。
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32分钟后即15时,在新闻频道口播第一条新闻;15:02插播“突发事件”片头,并播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15时20分,打破原有节目安排,推出汶川地震直播;22时,新闻频道和第一套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滚动播出抗震救灾有关消息和工作进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时起在“中国之声”中推出特别节目《汶川紧急救援》,反映和报道灾情与救灾工作。
浅析“5·12”报道中的情感表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位农 民只是众多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 中的极为普通 3 的 1 个 人 ,但是他们 代表着 1 中国人 的共 同心态—— 3 3亿 情系灾 区。这个角度的选取 , 很有特色 。首先 , 从数字来说 , 它是 1 3亿的缩影 , 是巧合 ; 其次 , 他们是志愿者 中的一个特
凡人 身上 的人格 的高 尚一面 ;而地震灾 区的恢 复重建从根
本上来说 , 需要 当地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 , 政府 的统筹 在 下, 通过 自我救助实现的。这虽然是 地方媒体的报道 , 但在
殊 群体 , 经历 过唐 山地震 、 做过南方雪 灾 的志愿者 , 成了 结
一
个英雄群体 ; 又由于唐 山地震 的经历与汶川地震 的相像 ,
整个抗 震救灾 的报 道 中, 以其独特 的视 角、 敏锐 的洞察力 ,
发经过 。用同学的话来说 , 他是一个极其调皮 的孩子 , 经常
民。他们曾因在年初 自发奔赴湖南郴州 , 当地抗击冰雪 支援
灾害 ,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唐 山“ 十三义士” 08年 5月 1 。2 0 2 日,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 ,十三义 士” “ 再次 紧急奔赴 灾区。带头人宋 志永说 , 山经历过大地震的苦 , 唐 也感受过 全国的爱 ,如今正是唐 山回报这份爱心 的时候 。到达灾 区 后, 仅在北川一地 , 山志愿者直接抢救 出伤员 2 唐 3人 , 协助
分, 整整 三 分 钟 , og G ol 国的搜 索数 据 显 示 的搜 索 量 为零 , e中
“ 闭绝之境 ”“ 望之手” “ 、希 、悲剧之 容”“ 、草根 之力 ”“ 、希望
5·12大地震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5·12大地震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筮!!鲞箍!期2009年3月防灾科技学院J.ofln—s—f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ScienceandTechnologyVb1.11NO.1Mat.20095?12大地震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冯海成,刘彬,王倩,陈蒿(1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2天津地震局宝坻地震台,天津301800)摘要:本文通过5?12大地震这一特殊的灾害对人类体适能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人类抗灾体适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认为人类抗灾体适能是人类在经历灾害时,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具体指个体维持自身与灾害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理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健康,减少灾害损失的能力.关键词:人类;抗灾;体适能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47(2009)O1-o118—04前言5?l2大地震是人类经历的一次巨大的灾难.这次地震的主要特点是震级大,范围广,灾害重.灾后2小时,温总理到达了灾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灾区人民迅速开始了自救与他救行动;国际救援队和国家地震现场工作队当晚到达现场开展震后紧急救援和现场工作,军队,武警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人民的面前】.这些行动感动着全人类.但本次灾害范围非常广,震后救灾非常困难且时间长,救援现场非常危险,灾后重建时间长,当我们面对灾害发生时,次生灾害继续发生,还可以找出人类在抗灾过程中自身的规律与特点, 人类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类可以放大灾害的影响也可以减小危害J.我们提出人类抗灾体适能正基于此,是在此过程中进行自救与他救时人类自身的主要影响因素.1灾害中人类抗灾体适能的主要相关因素分析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后,通过自救互救脱险占被压埋者的80%以上,约有48万人.汶川I灾区人民主要靠自救与他救抗灾,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县城全部转移到安全地方.在黄金救援的72小时内有组织有秩序的自救.至今余震仍不时侵袭着灾区, 泥石流,堰塞湖严重阻塞与外界的交通,地震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抗灾体适能还要经受三个月以上的考验.军队,武警,救援队,志愿者等大批的外来人涌入灾区,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这对灾区人民自救的信心与社会的稳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救援者本身的饮食,住宿,后勤保障与交通等成为抗灾者除地震之外体适能的重要威胁【2】.表3说明专家们科学的指导救灾与灾后科学的重建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些专家们的体适能也经受严峻的考验.综合有关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影响抗灾体适能包含内容非常广泛.一方面包括内环境的改变,其中有:正常生理性变化,由生物,化学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改变,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变化:另一方面还包括外界环境的适应,其中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此,我将人类在面对灾害时的适应能力总称为人类抗灾体适能,以区别生理学中提到的生理适应和心理学中提到的心理适应及社会适应;并给出了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人类抗灾体适能专指个体在灾害发生时,次生灾害发生中,灾后自救与他救过程中,对其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及自身生理状态的适应,这样定义有利于后续研究中对人类抗灾体适能结构维度的研究.操作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对灾害发生后生活中自然,社会及生理病理的适应能收稿日期:2009—02—27作者简介:冯海成(1970一),男,学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与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研究.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体育培养大学生抗灾体适能的实践研究》(08120064).第l期冯海成,等:5?12大地震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力,是指个体与相对稳定的环境问的协调能力;第二,当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调节自身,努力与环境协调一致的能力,既有主动适应也有被动适应钔.表15月12日后汶川地震发生时汶川县受灾人民的抗灾体适能影响因素一周一览表主要影响因素12日~l9日汶川县受灾人民的抗灾体适能影响因素分析强震温度湿度光照海拔纬度污染噪音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受伤情况生活习惯耐饥渴抗疲劳8级以后一月持续多次的余震,山岩崩塌,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中断12至14日以l6—2O度(夜)阴有阵雨,白天l7—23度为主;15日至19日气温回升湿度较大12至l4日阴;15日至19日光照强烈海拔在1500到2800米间,自然条件恶劣,山路崎岖陡峭,难于攀爬纬度:31.0.N经度:103.4.E大气环境污染,恶臭,特别是颗粒物,如扬尘,总悬浮微粒,Mo,夹杂着细菌和病毒,每天余震不断,噪音隆隆家庭经济困难,房屋大面积倒塌,家庭成员关系大部分稳定全部灾区遇难69181人,受伤374171人,失踪18498人,受灾人口2983万整个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644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度停工停产机关,学校,医院等严重受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危难时刻见真情全县死伤过万,药品缺乏严重,主要是消炎类,消毒类,肠道类,骨折类等已全天候投入抢险救灾行动,生活习惯全部破坏.33小时出现一个个"孤岛",净水,食品,药品帐篷紧急.灾民转移,开展自救与救他.3天恢复供电供水,4天恢复通信,5天有路可通表2中国国际救援队抗灾体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览表(与上表相近的不重复).主要影响因素12日~l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抗灾体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工作量人际关系受伤情况生活习惯耐饥渴抗疲劳22:4O分到达成都,共在4城镇48个作业点抢救49人,遗体1080具;队员们团结一致,很多的志愿者帮助,从灾民的责难到理解救援技术与特点,到支持工作5月l3日中午有队员累倒:已全天候投入抢险救灾行动,生活习惯全部破坏.没吃没喝连夜苦干,共在灾区7天共148小时的救援,从到达现场后持续工作120小时没有休息,表3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抗灾体适能主要影响因素一周一览表(与上表相近的不重复)【3】主要影响因素12日~l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抗灾体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由此我们认为,人类抗灾体适能应达成五大重要目标:身体适能:包括灾后要了解身体发展,对.120.防灾科技学院第11卷身体照顾,发展促进体适能的身体活动与能力;情绪适能:包括灾后要思考清晰,情绪稳定,成功的调适压力,保持自律与自制:社会适能:包括灾后要关心配偶,家人,邻居,同事和朋友,积极地救助和发展友谊;精神适能:包括灾后重建个人生命的意义,设定人生的目标,拥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文化适能:包括灾后对生产生活重建做出努力,注意文化和社会事件,能接受公共救助J.2人类抗灾体适能理论模型的建立通过我们对5?12地震后灾民的自救与救他体适能的分析,结合救灾队伍的抗灾体适能特点的分析,将人类抗灾体适能理论模型调整为:人类抗灾体适能(一级指标)的结构维度划分为3个二级指标:(1)对自然环境及变化的适应;(2)对社会环境及变化的适应;(3)对自身生理性改变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续分为4个三级指标:1)对气候变化的适应;2)对地理因素变化的适应;3)对环境污染的适应能力;4)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又续分为3个三级指标:1)对家庭环境及变化的适应;2)对工作和学习变化的适应;3)对其他社会环境关系变化的适应.对自身生理性改变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又续分为4个三级指标:1)患病及恢复情况;2)生活习惯改变;3)耐饥渴及适应其他生理性改变的能力;4)抗疲劳能力(如图1)I6】对待传染疾病情况对灾害周期造成的自身生理周期适应抗疲劳,抗饥渴能力图1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结构图对生理改变的适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3人类抗灾体适能价值的实现人类在面对灾害时我们如何行动?日本体力人们为从容应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需经常学会测定评价专科分会对"体力"所下定义为:指保持的行动能力和抵抗力.所谓行动能力,主要由第i期冯海成,等:5?12大地震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121.发动行为的能力(由肌肉力量,速度,投掷力,爆发力等素质指标反映),持续行为的能力(由心肺功能,运动系统耐久力等反映)和控制行为的能力(由平衡能力,灵敏性,协调能力反映)组成,它们都是抵抗力发展的内在影响因素.而日本学者所说的"抵抗力"即我们研究的抗灾体适能【6】.笔者认为:抗灾体适能就是人类在应对偶然的灾害发生时所必需持行动能力和进行自救与救他的能力.结束语研究人类面对灾害时的体适能特点及规律,对灾后的人类本身抗灾能力的关注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依据抗灾时间延续分成三个主要的过程:在灾害发生80秒及三小时左右,我们需要人体的抗灾体适能的行动能力;在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或至七天左右,救援队等要求有很强可持续行动能力;而在灾后自救与救他,灾后重建过程中则需要灾区人民较好调适能力.通过人类抗灾体适能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理想模型的建立,希望找出提高人类抗灾体适能的重要途径,以提高人类抵抗灾害的能力.参考文献[1]杨柏芳,胡志良.人文关怀语境下的自然灾害本质探析l-J].自然灾害,2007,8:154—155.[2]回良玉.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报告[EB/OL]./gnlnews/2008/06—241291185.shtm1.[3]中国地震局5?12汶川8.0级大地震专辑[髓/oL].:99/manage/html/8a8520balaO4b8fO01la04cdf697O0O4/index.htm1.[4]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5]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6]冯海成,李容恒,乔佳.人类抗灾体适能的理论架构的研究[J].自然灾害,2008,8:142一l44. FeaturesandRulesofHumanPhysicalAdaptationtoDisaster ResistanceduringMay12恤EarthquakeFengHaicheng,LiuBin,WangQian,ChenHao(1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ScienceAndTechnology,Sanhe,Hebci065201;2BaodiSeismicStation,Tianjin301800)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stheinfluencesofMay12thearthquakeonhumanphysicalada ptation,deeplyanalyseshumanphysicaladaptationtheories,andconcludes:humanphysicaladaptation,indisasters,referstotheabilitiestokeepbalancebetweenthephysicalpowerandenvironment,i.e.one'Sabifitiestoadapthim/herselftothenatural,socialandphysiologicalenvironment,SOas tokeephealthyandreducethedisasterlosstothelargestextent.Keywords:human;disasterprevention;physicaladaptation。
最新关于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
最新关于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2022年5月12日是中国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此次活动旨在向全国人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做出贡献。
本文将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
一、活动背景5月12日被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是为了纪念汶川大地震十年祭。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成为中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每年的5月12日,中国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同时,也会开展一系列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防灾减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活动组织本次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由国家减灾委员会组织,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各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活动内容1.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中,各地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座谈会、宣讲会、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地震、火灾、洪水、台风等灾害的防范知识和应急处置方法。
同时,还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了特定的宣传活动,如学校举办地震应急演练、社区组织火灾逃生演练等,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2. 灾害防治设施建设活动中,各级政府加大了灾害防治设施的建设力度。
着重加强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和响应速度。
同时,也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 组织应急演练活动中,各地组织了一系列的应急演练活动。
通过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的逃生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同时,也提醒公众在灾害发生时要保持冷静,按照应急预案行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救灾经验交流活动中,各地举办了救灾经验交流会议。
与会者分享了各地区在灾害救援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和推广了一些成功的防灾减灾经验,为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四、活动成效1. 提高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本次活动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灾害防范的重视程度,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并学会了一些应急处置方法,提高了自救能力。
“5·12”救灾工作的新特性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民政
页码: 45-45页
主题词: 救灾工作 特性 信息高速公路 多媒体技术 中央军委 抗震救灾 民政工作 应变能力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军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再一次体现了民政工作的政治性和群众性等诸多特性。
四川省合江县民政局赵智明认为,“5·12”救灾工作呈现出以下新特性。
一是舆论导向考验救灾组织者的应变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完善,大众媒体在传播党委、政府理念与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5.12大地震报道特色研究【摘要】:5.12灾难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重要转折点,它突破了以往灾难报道的模式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特色体现为:准确呈现灾害实情,满足公共知识情;”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必须继承的新闻遗产;体现”以人为本”媒介价值追求;为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关键词】:地震;灾难报道;特色2008年5月12日,是全体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四川灾区死伤惨重,经济损失巨大。
灾难发生后,作为社会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对灾区的救援还是对灾后的重建等方面者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它必将被载入我国新闻传播史。
透过这次灾难报道,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此次灾难报道的特色。
一、准确呈现灾害实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勇敢正视建国以来最惨重的自然灾害,迅速通过官方媒体将灾害事件实情告诉人们,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灾区的持续采访报道将灾区的实情呈现给公众,它沟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
知情权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①。
国务院2007年4月24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根据条例,中国公众有权依法获知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政府信息。
条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②。
汶川大地震是涉及国人自身环境变化、人生安全的重大事件,对于公共来讲,这就是他们的生存权之一,他们有权知道客观环境发生的变化,有权要求我们的政府准确、及时、全面公开地震灾害信息,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而在当今信息社会,公共知情权的传达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的。
我国2008年5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实现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灾情的及时、准确发布正是为实现公民知情权的具体表现。
反之,对以前的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我们的报道策略通常表现为“堵”、“捂”,原因就是我们对灾害报道认识的不足,担心灾害报道会影响社会稳定等。
它产生的影响也是比较严重的,侵犯了公共的知情权,丧失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在以前的一些灾难报道中,很多公众通常把注意力转向了凤凰卫视等媒体,而反观这次灾难报道,公众首选的是大陆媒体,发现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等的信息量不仅大,而且全面、客观、真实,大陆媒体在公共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像。
另外2003年“非典”初期,由于对疫情信息“堵”、“捂”,造成的社会恐慌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2005年“禽流感”的爆发,我们采取的是疏导的策略,将疫情如实告诉公共,没有引起社会恐慌,正常的生活秩序得以保持。
二、“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必须继承的新闻遗产“我们所说的‘正面’,所说的‘为主’,就是要着力去宣传报道鼓舞和启迪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往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热爱伟大祖国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东西。
总之,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加以报道。
”③实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并不是不要、减少、并不是排斥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
这里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的关系,处理好歌颂与揭露的关系。
新闻既要讴歌伟大的成就,也要对存在的问题展开批评;既要赞颂时代的壮举,也要对消极丑恶现象进行揭露。
这里,正面宣传必须占有主导地位,批评与揭露性的报道只能占次要位置,并且要注意把握分寸④。
5.12灾难报道就是对“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方针的继承。
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围绕“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一主题进行的,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心连心、手拉手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
歌颂解放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解救群众,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一些普通人因灾难而表现出的伟大壮举,华夏儿女奉献爱心等等。
一处处感人画面的呈现,让全体国人经历着心灵的激荡、洗礼,体现出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的真情实感。
无论对于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救援和支持灾区建设,还是倡导华夏儿女奉献爱心,“正面宣传”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正如我们对“正面宣传为主”的正确理解那样,我们也要对抗震救灾中的丑陋的现象加以揭露,如党员干部的渎职、发国难财的不法份子等,当然,这些不是主体。
三、体现“以人为本”媒介价值追求“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人为本”是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一种需要、一种体现、一种目的⑤。
“以人为本”的媒介价值追求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它具体表现为尊重人、关心人、了解人、一切为读者、观众、听众着想,努力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
透过这次灾难报道,我们看到更多关注的是灾区中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灾难的搏斗和抗争。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我们的媒体更多呈现的是救人的感人场面。
为了一个个还有生存可能的幸运者,救援人员在钢筋和水泥废墟下夜以继日地工作。
镜头对准的是救人的感人现场,它体现的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时代精神,显示的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报道那些为了他人,舍己救人的优秀个人;那些与灾难进行抗争从而创造生命奇迹的个人。
新闻报道唱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媒介还追踪报道那些受灾群众灾后的真实生活,那些转移到外地治疗伤员的康复状况,到外地求学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
当然也包括灾区的救援队伍、志愿者的报道。
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受灾人民的关心和关怀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为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公共危机管理是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可回避的,对于很多西方国家而言,他们积累起了很多公共危机管理的知识,在真正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时,他们能够应付自如。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出现社会公共危机。
另外,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潜在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大量基础设施,年代久远、老化严重,缺少及时的维护和更换,安全隐患非常多。
因此,在今年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将受到突发公共危机的影响。
目前,社会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是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⑥。
透过这次灾难报道,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才初步形成。
5.12救灾报道,它给我国危机管理的启示是: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教育,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⑦。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当公共危机发生后,应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对把危机真实情况告诉公共,避免紧急事态之下流言、谣言的传播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的危害,有利于社会和安定团结、有利于组织全社会与危机事件作斗争。
五、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浏览西方新闻媒体网站,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报道中国政府和媒介对四川灾难的反应用了很多褒义词,如“全面”、“公开”、“透明”等。
加拿大华文报纸发表了题为《震灾救援彰显现代中国能负起相应的责任》,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地震后中国经济无大碍》,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地方官员为人民服务》,路透社发表了《地震引发青年爱国热情》这样的评论,而这一切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由于种种原因,西方媒体以前更多地是用一种批评、教训的口吻对中国进行报道。
海外媒体广泛采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信号。
另外,在西方世界拥有强大影响力的CNN、BBC等大量引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相关国内媒体的报道。
这些说明,中国媒体呈现的信息是真实、全面、可信的。
灾情信息的真实、全面、透明和公开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同时也为中国政府和媒介赢得了良好了的国际形象。
今日的中国已不是西方媒体眼中改革开放前或者改革开放初的形象。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发展、民主、进步的中国,是一个能肩负起国际重的一个负责任的东方大国。
中国灾难报道已经突破了旧有模式,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了传播全球化,“以人为本”的新局面。
注释①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8页.②中国公布首部政府信息公开法规确保公民知情权, /legal/2007-04/24/content_6020431.htm③《新闻工作文献汇编》,1版,新华出版社, 1990. 第202页.④童兵. 《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第118页.⑤徐龙福. 《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及现实价值》,湖北日报(理论周刊), 2004-02-05.⑥⑦中国的危机管理机制/yjgl/2005-09/23/content_69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