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

合集下载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知识归类整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知识归类整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定语后置句”略解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 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格式“中心词+而+定语+ 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4.《劝学》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 ? 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所以“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的作用,学习的作用能够弥补不足,“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 ③方法和态度。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
三 论证方法比较鉴赏
1.对照鲜明,立论严密。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明确】 《劝学》第四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 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 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 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 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 单元
《劝学》《师说》群文比较阅读
文言知识归纳+内容比较+写法比较+素材运用
一 文言知识归纳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锲而不舍:
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课件 (31张PPT)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课件 (31张PPT)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 学》 《师 说》
经典名言积累:--建议摘抄
目录
壹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贰 品味“劝学”,感悟学习 叁 品读“师说”,感恩师者 肆 与时俱进,拓展延伸
导入新课,遇见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 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 善论”作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 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 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 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 以改变人的本性。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每自称 “郡望昌黎 (今辽宁义 县),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 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 “韩文公”。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
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 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 《师说》《马说》《进学解》《原毁》《祭十二 郎文》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 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 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动词,符合,合乎 劲疾 借助 到达 横渡 起 功效 强健 因为
文言虚词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递进连词 并列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转折连词

《劝学》《师说》l理解默写及答案

《劝学》《师说》l理解默写及答案

《劝学》《师说》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荀子·劝学》一文开头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3、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积善成德__, __而神明自得__,___圣心备焉__”的观点5、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6、《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7、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__闻道有先后_ ,__术业有专攻__”。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__”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韩愈在《师说》中用“__师者__,__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和任务。

10、《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师不必贤于弟子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必修上第10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必修上第10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习题及答案】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

《劝学、师说》原文、课下注释【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原文、课下注释【部编版必修上册】

必修上第10课古文原文、课下注释【部编版高一】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师说、劝学知识点归纳

师说、劝学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今:表因果的连词。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从而师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四、重点虚词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次,它的用法如下:代词,有两种情况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这些” :郯子之徒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 表示宾语前置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句读之不知D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 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代词,有四种情况A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 复指,作主语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 作兼语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 作定语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 表猜测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 表感叹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劝学》、《师说》文化常识、文言挖空、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一篇通

《劝学》、《师说》文化常识、文言挖空、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一篇通

《劝学》、《师说》文化常识、文言挖空、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一篇通01文言挖空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然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故(所以)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对自己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取独)所学也;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望矣,不如登高之(取独)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上(向上)食埃土,下(往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表并列,可不译)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或者……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劝学、师说》原文、注释、翻译【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原文、注释、翻译【部编版必修上册】

必修上第10课古文原文、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下注释】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设喻
证明的道理
特点
效果
青、蓝
学习让人发展、提高
輮以为轮
木、金
跂望不如 登高
登高、顺风、 假舆马、假舟 积土、积水、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骐骥、驽马、锲而 不舍、锲而舍之
蚓、蟹
学习可以改变本 性,使人向善 推导结论,学习 可以提高自己
空想不如学习
通过学习弥补 不足
学习重在积累, 不断积善成德,
以备圣心
4.文化传承与理解:尊师重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探寻 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活动一:理解“学习之道”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要观点——读出你在《劝学》和《师 说》中所寻到的“学习之道”,完成下面表格。
学习活动一:理解文中“学习之道”
课文
学习的目 的和意义
学习的 作用
学习的方 法和途径
出人远 下圣人亦远 遵循师道 背离师道
批判不从师的人, 强调从师的广泛性
号召师道回归
效果
一正一反,清晰直 观地展现了师与耻 师的行为和结果巨 大的反差,有力地 批判了耻学于师的 社会风气,有效地 强调了从师学习地 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习任务三:分享“学习之道”
校园网络贴吧上高一新生吐槽高中学习生活,现在选出了一些典型的吐槽,结合所 学的《劝学》、《师说》及自身对学习的体悟,阐述自己的学习观,给予正能量的回复。 吐槽1:高中学习好苦、好枯燥、好无聊啊! 吐槽2:学习真难啊,老师讲的听不懂,勉强能听懂的部分也不会做题! 吐槽3:“宇将军”又来啦,我的单词还没背下来,英语太可怕了,完全是读不懂的天书 啊!无用! 注意:选择其中一个吐槽,有针对性、有条理地给予回复。
学习的 态度
比较分析,总 结学习之道

02《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02《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 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等。 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
关 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 知 《捕蛇者说》。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识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
“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
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
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劝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

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

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

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学习目标
1.复习掌握《劝学》《师说》中的重点 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梳理思维导图,准确把握作者的 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的说理论证思路, 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 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3.辩证地思考作者的观点,领会学习的 重要性,理解古人有关学习的观点在当 下的现实意义。
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 极大的鲜明性和说服力,能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 稳固。
赏析二文高超的论证技巧: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活动1.在《劝学》中,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作 者做了哪些正反对照?
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 在一连串的比喻中。课文末段做了以下四组正反对照:①积土成山,风 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②骐骥一跃/驽马十驾③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④蚓/蟹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

《劝学》《师说》群文阅读课件《劝学》和《师说》两篇文言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劝学》和《师说》详细内容:《劝学》:本文是《荀子》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

《师说》:本文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师道的意义、师的责任和师的选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深入理解并实践儒家文化中的“敬师重道”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两篇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重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辞典3. 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学习的重要性”为主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2. 文章讲解:先讲解《劝学》,再讲解《师说》,重点讲解难点词汇和句式。

3. 比较阅读: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学习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尊敬师长,热爱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劝学》主要内容板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

2. 《师说》主要内容板书:师道的意义、师的责任、师的选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敬师重道”的理解和体会。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学习态度和师道文化的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劝学》和《师说》群文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中的“敬师重道”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

全文。
劝 任务一:温故而知新
学师

通过学案及课文注解,利
用5分钟的时间,独自翻译
全文。


任务二:探究文章结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蓝——青 提高
水——冰
輮——轮
改变
木——直
第二段:分论点1
完善
金——利
学习的意义
博学——向外
学习过程
参省——向内
智 明
行无过
第三段: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 ——借助外物弥补不足
第四段:(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习的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结果
劝 任务二:探究文章结构
学师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分论点1——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完善自己
第三段: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 ——借助外物
弥补不足
第四段:(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习的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任务三:探究文章议论方法
不与同列
反问语气词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学师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这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介词,比
不一定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专门研究
代词,此
懂得道理

宾前,不知句读
指示代词,那些
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劝学》《师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劝学》《师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劝学》《师说》原文及译文赏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5.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非加疾也(洪亮)其出人也远矣(超出)B.而闻者彰(清楚)或师焉,或不焉(或者)C.假舟楫者(借助)作《师说》以贻之(赠送)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君子不齿(不屑一提)1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7.下列四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是()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 或师焉,或不焉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9、下列四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马之千里者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二、读写解意
1.自学文本(教材p84,5分钟完成) 2.自学自检(暂停视频,5分钟完成)
《劝学》检测
1. 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輮( )以为轮 其曲中( )规 槁( )暴( ) 跂( )而望矣 假舟楫( )者 不积跬( )步 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2. 解释下列标红的字词
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 )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
——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一、《劝学》与荀子
作者简介: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 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 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
一、《劝学》与荀子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劝”是“勉励”的意思; “劝学”意为勉励学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分乎己
点1
学习的意义:提升 自我
第3段分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学习的本质:假借
点2

外物
第4段分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学习的方法/态度:
作业布置
1.《劝学》新续 借鉴《劝学》比喻论证方法,就学习方面的感悟,自选一个 切入点,写一段文字。 2.背诵《劝学》全文 3.《师说》字词自检
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 习
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 象化;
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关系的相似 或是道理的相通。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 习
2.使用比喻论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喻体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 的。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 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可“引喻失义”。 (3)任何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 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必须同其他 论证方式结合起来。

劝学、师说翻译

劝学、师说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用之所驱异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

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劝学+师说

劝学+师说

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文:先贤曾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原文: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烘烤,使其弯曲,把它制成车轮。

它的弯曲度符合圆规的标准。

原文: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原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原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

原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文: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原文: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文: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译文:堆积泥土形成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原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精神得到提升,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原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
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
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