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三种重要逻辑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一、考点解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是针对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
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察,也可以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客观题形式通常为新高考试卷中第三题。
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需要熟悉论述性文本论述性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性文本的常用结构。
二、知识储备(一)论述性文本“三要素”1.论点①概念: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观点和表示的态度。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分类: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③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论据①概念:是用来证实(明)论点的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②分类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的种类可分为:a事实论据→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包括个别事例、具体事例、概括性事实、统计数字、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亲身经历等等。
b理论论据→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以理服人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等。
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答题技巧
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答题技巧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是指在阅读一篇包含观点、论证或事实陈述的文章后,通过选项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类题型对于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就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答题技巧。
一、理解文章主旨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阅读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以及标题,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和核心论点。
这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心和作者的观点。
在回答客观题时,要始终围绕主旨进行答题,避免被细节或次要论点所迷惑。
二、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对于答题至关重要。
关键词往往能够用来解答问题,而关键句则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在考试时,在回顾选项之前,可以将问题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划出或圈出来,以便帮助理解和筛选选项。
三、注意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一篇文章往往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了解和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脉络和条理,并在回答客观题时准确选择答案。
例如,段落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这些关系对于推理和归纳出正确答案非常重要。
四、注意修饰语和副词修饰语和副词在文本中起到限定和修饰的作用,对于回答一些具体细节的问题非常有用。
例如,"全部"、"大部分"、"有时"、"或许"等修饰语可以帮助确定某个观点的程度或频率。
在答题时,要注意这些修饰语和副词的含义,以便在选项中找到与之匹配的词语。
五、注意常识和常见知识有些客观题可能涉及到常识和常见知识,而不仅仅是对文章的理解。
这就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积累和熟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例如,关于历史人物、科学原理等的问题可能需要考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总结起来,要想提高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答题准确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把握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和副词,以及提前积累常识和常见知识。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3. 递进式结构 层次段落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部分的论述是 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 对比式结构 把正反两方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强 烈的反差。
选择题常见的几种变式 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
述的角度。 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3.表述语言的变化。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
①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 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 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 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②借助“标志语”法。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 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 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 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 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 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选项句与原文区域中的句子 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 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 的”“了”等虚词以改变意 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 句子以改变意思。
我们在做题时,为了提高速度,可进行逆向思维, 即在做题时,看到某个选项具有某个特点,即判断其可 能是某类错因,再对照原文,确定其是否如此,从而得 出准确判断。
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 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 文章的主旨。
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 意思。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 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 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41议论文阅读:三要素
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 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步骤三:读完全篇画行文结构图 画出行文结构图,旨在厘清各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
破闭 送关 去主 主义 义( (排 媚外 外) )
拿来主义
破(三种态度)孱 昏头 蛋— —— —逃 虚避 无主 主义 义
抓关键词
理关系
就全文来说本段的内容是全文的“总”。本
①“文明弹性”点明了文章的 段共 3 句话,第①句,明确论题:城市社会
论题
治理中文明弹性问题,并指出“文明弹性”
②“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 的内涵;第②句,指出弹性不足或丧失的体
柔性与刚性之间”指出了具 现;第③句,指出关注文明弹性的必要性,
体概念的正反两面
考经常会利用未然和已然来 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第④⑤⑥句从反
设题
面论述空间弹性,第④句强调了公共性与私人性的
④“目前”表时间,通过这 有机统一的重要性,第⑤⑥句,提及空间被私人性
个词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 固化的现状
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
良好空间弹性的重要表现(正面)
向
空间弹性 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
证明论点
①以一般事物进行比喻论证,比喻应当贴切自 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比如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却不能比 喻成抹布、扫帚。②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 行论证 ①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②分析问题产生 的多重原因,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一直到显 示出最终的原因为止。③分析异因同果、同因 异果和互为因果等现象
2.主要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特点
论据类型/特点
举例论证 列举事例证明论点 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练案[1]
对应区间
(2018·全国卷Ⅲ·T2—A)文章在理 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 考查论证 的思路 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 向。 (2018·全国卷Ⅲ·T2—C)文章注重 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 考查论证 的方法 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 味。
对应全篇
对应段落
典型选项 命题角度 (2018·全国卷Ⅲ·T2—D)文章借助 “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 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2018·全国卷Ⅱ·T2—B)通过讨论 考查论点与论 据间的关系 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 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 入。
• D.“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理解错误。文章着重论 证的是大数据对个人权力的影响,文中虽然提及“我们的认同问题” 但并未“作出”“全新论证”。 • 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D项存在两个问题,其一, “分析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是矛盾的,也就 是说,从表面上看,作者立足的是已经呈现的客观事实,比如最后 一段开篇有一句话“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 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 全新论证”这句话的“我们的认同问题”含混不清,文中并未提及, 属于无中生有。 •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 【答案】 D
•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 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 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 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 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 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 权利。 •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 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 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 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 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核心素养探究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
核心素养探究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是一种以论点、论据和论证为主要内容的文本形式,通过分析和论述来阐明观点、表达观点、解决问题或引发讨论。
核心素养探究分析旨在培养人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时,需要注重逻辑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
一、结构特征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通常可以分为引言、论点、论据和结论等几个部分。
1.引言: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篇,通过引入背景信息、提出问题、阐述主题等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产生阅读欲望。
2.论点:论点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或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部分,并通过一句话或一个段落来明确表达。
3.论据:论据是用来支撑论点的事实、数据、案例、观点等,通过合理的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4.结论:结论是整篇文章对于论点的总结和归纳,通过提出建议、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等方式来结束文章。
二、论证方法论述类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比较对照。
1.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即从普遍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
它通过三段论的方式,包括前提、中项和结论,通过逻辑关系来进行推理。
例如,通过提出一个普遍原理,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得出结论。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即通过具体的事实或例子推导出普遍规律。
它通过收集一系列个别事物或观察结果,归纳出一般规律。
例如,通过列举多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共性特点来归纳出一个普遍规律。
3.比较对照:比较对照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得出结论或引发思考。
它通过对事物的特点、优劣、优缺点等进行比较,进而进行论证和阐述观点。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决方法等来得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是培养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逻辑和论证的合理性;通过对论证方法的分析,可以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推理的能力,提高人们对于观点和论据的判断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章、学术论文等等。
阅读论述类文本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本文将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方面,讨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
一、阅读前1.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文章主题、作者立场、相关概念等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防止出现理解偏差。
2.预设阅读目的在阅读前,我们可以预设自己的阅读目的,如了解某种技术的最新发展、探究某种社会现象的原因等等。
预设阅读目的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
3.阅读重点标注在阅读前,我们可以根据预设阅读目的,标注出文本中与目的相关的信息,例如重要名词、观点等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获取所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阅读中1.注重段落结构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注重段落结构。
文本中每个段落往往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其它句子都是为了论证、解释等服务于主题的。
通过理解段落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
2.注重语句逻辑关系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等。
通过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看清事物的本质。
3.识别关键词在阅读中,我们需要识别文本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所在,其它句子都是为了论证、解释等服务于关键词的。
通过识别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阅读后1.总结文章主旨阅读结束后,我们需要总结文章的主旨,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文本中可能有许多观点和信息,但只有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才能真正懂得文章的含义。
2.评估信息可靠性阅读后,我们需要评估文本中的信息可靠性。
文本中的观点和数据是否准确、数据来源是否可靠等等。
通过评估信息可靠性,我们可以判断文本的价值和信用度,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3.思考文本意义阅读后,我们需要思考文本的意义。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在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此类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观点阐述以及辩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
一、文章结构分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文章的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论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一般用于引出文章的话题,论述主体是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述,结论则是对论述主体进行总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引言是否能够准确地引出文章的主题,论述主体是否能够围绕主题有条理地展开,并且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结论是否能够简明扼要地总结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
二、观点阐述技巧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据来支持这些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分辨观点的合理性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可信。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特别是在阅读辩论性质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中立性,是否能够多方面地考虑问题。
另外,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是否充分解释了背后的原因和因果关系。
对于支持观点的论据,我们需要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否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专家的研究成果。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观点,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三、辩证思维的运用在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时,能够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的能力。
当我们阅读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观点、论据以及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还可以思考作者是否考虑到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作者使用的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反对意见。
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扩展我们的思维边界。
总结:通过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对论述类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重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角度三 比对依据和结论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 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 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 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 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 结果一样, 但选项把原因给
加、倒置不当。
换了。
因果颠倒 强加因果 变换原因
用关系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 学问题。 【原句】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 学问题。 【比对结果】 × 【理由】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解题指津
角度一:比对词语 高考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运用以下手段设置干扰项: 删——删减定语、状语等,改变语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词语时,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 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混淆范围 程度不当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 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原文】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 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 的间的个别关联。 【比对结果】 × 【理由】 原句中的“个别”“并不是”等词语在选项中被偷换成了“普遍” “是”,造成了语意错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采用选择题的考察形式,如何快准拿下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一、阅读方法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
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
这里的读包括两点: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
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2013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与训练】行文脉络+论证结构+概括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并分析作用讲解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分析材料论证方面的特点,考生既要对文本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提炼,还要辨明论点、论证思路结构、论证方法等,然后才能分要点组织出规范的答案,与原论述类文本考查论证的客观选择题侧重于信息的比对判断相比,更具有深度,综合性更强,更加凸显了整体阅读分析把握文本的能力。
一、选择题·题型设置题型1——判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选项可能给出的是一种观点,也可能给出的是一个事例。
考生需要将选项所述与材料的主要观点进行匹配,以得出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选项与材料的主要观点可能有如下五种关系:与材料主要观点相符、与材料主要观点相反、属于材料提及的次要观点、推论偏颇或推论过度超出材料所说、所述与材料无甚关联。
考生应排除与材料主要观点不相符的其他干扰项。
【示例】1(2021·全国新高考 I 卷)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题目分析】本文观点“诗画异质”就是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
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ABC“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说的是画诗相得益彰,并非“诗画异质”;D项“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表现时间上的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正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高考语文大一轮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高考命题点三观点推断题__“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
[解题指导] 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 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 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注 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
四、目的推断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分句中一个分句表
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 行为,常见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 省得等。
其二, 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
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
平衡的制度。城市 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 ,对一
找原文 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 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
定题源 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
(请标识 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 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
与选项 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
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 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找原文 定题源 (请标识 与选项 对应的 关键词)
其二, 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 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 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 一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 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 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 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 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 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 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 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 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 ,过于注重城市制度 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 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二、条件推断 就是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contents
目录
•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 论述类文本的解题策略 • 论述类文本阅读实例分析
01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论述类文本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 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 内容,以说服他人接受某种观点或思想为 目的的一类文本。
理解语境含义
关注上下文
通过分析上下文,理解文中词汇和句子的深层含义和隐含意义。
把握转折
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前后转折和对比,这往往意味着作者观点的变化或者是对立观点的提出。
推断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推断能力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和上下文,推断出作 者未明确表达的含义和隐含观点。
VS
想象能力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 对文章中未提及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和补 充。
梳理文段的论证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其论 据之间的关系。
3
论点与论据的关联
分析作者使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式及论点与 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评价推断题
01
02
03
观点评价
推断评价
论证评价
对作者在文段中表达的观点进行 评价,判断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分析作者在文段中的推断是否合 理,是否符合逻辑。
对作者在文段中的论证进行评价 ,判断其论证的严密性、有效性 等。
探究文本意义
01
思考文本的社会意义
论述类文本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阅读时需要思考文本对于社会、文 化等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02
分析文本的局限性
任何文本都有其局限性,阅读时需要 分析论述类文本的局限性,并思考如 何克服这些局限性。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基本概念三大要素课件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逻 辑严密。
论述类文本在高考中地位
高考语文中的重要考点
论述类文本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归纳概括等能力。
与其他考点的联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历史知 识和文化背景等,因此与其他考点如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 魂和统帅。
论点的位置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位置出现 ,需要仔细寻找和识别。
论点的特点
论点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客观性、新颖性等特点, 需要符合逻辑和事实。
论据
论据的定义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数 据、理论等。
论据的种类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 括具体事例、统计数据等,理论论据包括科学原理 、名人名言等。
答题技巧总结
理解文本
论述类文本阅读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结构
注意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思路。
提炼信息
从文本中提炼出重要信息,包括关键词、中心句和论点等。
规范答题
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答非所问或漏答要点。
05
备考策略与建议
复习重点及难点突破
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概念
找出过渡句
注意文章中的过渡句,它们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 路转换和逻辑关系。
ABCD
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文章的内容,合理划分段落层次,有助于理 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分析论证方法
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论证力度和深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3重比对”-突破内容理解题(第1题)
第4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选项错误并非到处是错,其错误往往 是一两个点,多体现在词语概念的不准确、某种关系的错乱、结 论与依据的不一致。因此,考生在运用题文比对时也要注意从这 三个角度进行。
生的结果,注意关 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
键词:假设、如果、 系。
若等。
无中生有
注意原文是充分
不合逻辑
条件还是必要条 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
条件关系 件。注意关键词: 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是把必要
只要……就,只 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
有……才……。
第15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5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技法一 “3 重比对” 一、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 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 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
第6页
第三部分 专题十 第3讲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
三 部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
第1页
第三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专
题 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页
第三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语文
第3讲
“3 重比对”——突破内容理解题(第 1 题)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一、考向分析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对应新高考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2题。
从选项设置来看,此题是对文本内容的合理推导与判断,不仅考查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的能力,而且考查合理运用联想,从旧知中获得新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分析、推导与判断文本观点的设误方式有三种,与之相对应,命题选项也有三种考查方式。
考向(一) 推断前提有无依据推断前提是否有依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要判断于文无据错误项,就要在解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典例 1】(1)原文信息: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
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
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
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
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
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
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
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
至于沈佺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
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
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选项设置: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条件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一卷第三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B项表述虽用“如果……那么”连接,其实等同于“只要……就”,即完全可以表述为“只要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也即,此选项将条件“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与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关系,表述成了充分条件。
但是,很明显地,从“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一结果出发,可以推知得到“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也即,“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必要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这个条件,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之一”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唯一”条件。
C项表述,用关联词“只有……才”连接,显示出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
注意:关联词“只有……才”显示的逻辑关系,是必要条件。
即,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之一”条件。
结合原文及生活经验,C项表述的关系是正确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从结果“避免‘生态赤字’”出发,可以推出“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这个条件。
所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使用表述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连接,当然是对的。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三题: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A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从“能留住乡愁”这个“唯一”条件出发,就可以推知“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这个结果。
此项中有“可能”一词,使得充分条件关系成立。
B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只要具备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一定能证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结合原文及生活体验,很一.条件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一卷第三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B项表述虽用“如果……那么”连接,其实等同于“只要……就”,即完全可以表述为“只要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也即,此选项将条件“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与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关系,表述成了充分条件。
但是,很明显地,从“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一结果出发,可以推知得到“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也即,“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必要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个条件,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之一”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唯一”条件。
C项表述,用关联词“只有……才”连接,显示出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
注意:关联词“只有……才”显示的逻辑关系,是必要条件。
即,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
的“之一”条件。
结合原文及生活经验,C项表述的关系是正确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从结果“避免‘生态赤字’”出发,可以推出“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这个条件。
所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使用表述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连接,当然是对的。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三题: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A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从“能留住乡愁”这个“唯一”条件出发,就可以推知“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这个结果。
此项中有“可能”一词,使得充分条件关系成立。
B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只要具备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一定能证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结合原文及生活体验,很显然,这两句表达的充分条件是不对的。
虽然从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出发,不能得到“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这个结论。
但反过来,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出发,却可以得到“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这个条件。
也就是说,“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这个条件,只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这个结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1题: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A项中,“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从原文中“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化来。
原文中说: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可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这个条件,只是“不会留下‘乡痛’”这个结果的条件之一,而不唯一条件。
所以,选项用“如果……就”这个表述充分条件的关联词表达,即错。
正确的表述是: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只有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才不会留下“乡痛”。
二.因果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二卷第三题: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
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B项表述,显示出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该项关系失当。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不必然得出“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这个结论。
原文表述是“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原文有“一般来说”这个限定,所以,而选项如此表述,就忽略了这个限定。
C项表述,“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这个原因,可以得到“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这个结果。
正确。
三.主次关系
D项内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对应的原文是“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很明显,原文意思,“乡村记忆”是“主”,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是附属的,是“次”。
但
是选项的表述,却将主次关系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