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教案
第一课时《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
在课前呢,已经有几位同学通过资料查找后做了一些发言的准备,下面就由这几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请三位同学分别介绍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秦汉-隋唐时期的中古音乐和宋、元时期的近古音乐。
)2.导入课题并介绍唐朝歌曲《阳关三叠》。
师小节: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谢谢你们!你们还记得吗?刚才有同学介绍了在唐代的音乐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入歌的创作手法,其中《阳关三叠》就是使用这一手法的佳作之一。
这首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愁绪的歌曲,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同学们,如果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要准确地理解这种离别的内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让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介绍走进教材这个单元推荐的唐朝歌曲《阳关三叠》吧。
(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阳关三叠》)二、新课教学1.教师演唱歌曲《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导言: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有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回答的很好.现在老师就来模仿古人抚琴而歌吧。
2.师生探讨原诗与歌曲歌词异同。
导言:同学们,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那么,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探讨结论: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阳关三叠-教案
8.请谈谈你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9.请谈谈你对《阳关三叠》这首曲子音乐特点的理解,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0.请谈谈你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阳关三叠》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阳关三叠》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阳关三叠》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4.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研究、讨论和实践,共同完成一个关于《阳关三叠》的音乐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实验,亲身体验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提高音乐表现力。
6.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阳关三叠》,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增强文化理解和审美感知能力。
7.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阳关三叠》,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增强音乐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阳关三叠》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阳关三叠》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阳关三叠》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阳关三叠》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聆听古曲《阳关三叠》,体验音乐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
2. 认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埙,体会其独特的音色。
3. 通过熟悉乐曲主旋律,感受“埙”音色的特点,初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音乐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1. 认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埙,体会其独特的音色。
2. 体验音乐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
教材分析欣赏合唱《阳关三叠》,埙、中阮重奏的《阳关三叠》。
在多声部的合唱中,由于高声部和低声部音色的丰富、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表现情感时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古朴、浑厚,具有独特的古风,善于表现内在深沉的感情。
用它演奏的《阳关三叠》多了几分古色古香和情绪的厚重感。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1. 师:这首古曲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句旋律?你能唱唱吗?(可能第一句、“遄行”句或“历苦心”句。
)2. 师:八度大跳的旋律,使歌曲情绪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心情。
“历苦心”句重复了三遍,说出了作者提醒友人前路非常辛苦,对友人无限关切的诚挚情感。
二、乐曲欣赏1. 初听乐曲。
师:上节课我们从歌曲《阳关三叠》和合唱曲《阳关三叠》中,都感受和体验到了歌曲中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欣赏曲《阳关三叠》,再次体验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歌曲的感受有何不同?(《阳关三叠》重奏音频)2. 谈听后的感受。
3. 复听乐曲。
师:乐曲有种深沉、悠远的情感和意境,请你再次仔细聆听这种意境,思考是用什么乐器表现的?4. 介绍埙及埙的历史。
师:大家的感受很独特,这些都是埙的特点。
这就是埙。
(出示埙图片)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阳光三折》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阳光三折》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中的三个元素:旋律、节奏和和声。
2. 掌握《阳光三折》这首歌曲的曲调和歌词。
3. 能够合唱《阳光三折》。
教学准备1. 《阳光三折》歌曲录音。
2.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播放《阳光三折》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旋律(15分钟)- 教师播放整首歌曲的录音,学生跟随听。
- 教师用手指标示旋律的升降音。
- 分段反复播放歌曲,让学生模仿跟唱。
3. 研究节奏(15分钟)- 教师敲击课桌,让学生判断敲击的节奏是快还是慢。
- 教师利用敲击面包板来演示节奏。
- 教师用手拍打节奏,学生跟随拍打。
4. 研究和声(15分钟)- 教师示范用手拍打节奏,并同时哼唱旋律。
- 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感受旋律和节奏的结合。
5. 合唱练(20分钟)- 教师分配不同的角色给学生,例如男声、女声和合唱。
- 学生根据分配的角色进行合唱练。
- 教师逐渐增加合唱的难度,例如加入合唱和声。
6. 评价与反馈(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 教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练《阳光三折》,可与家人一起合唱。
2. 可邀请学生表演《阳光三折》的合唱版本。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三个元素,并学习了《阳光三折》这首歌曲的演唱和合唱。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并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课题:《阳关三叠》一、教学目标1、艺术感知:欣赏聆听《阳关三叠》,感受古诗词格律美与古琴的音韵美,理解作品中的音乐风格与情绪变化,充分感知中国古代歌曲的魅力。
2、审美体验: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相关知识,学习演唱《阳关三叠》上阕。
3、文化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歌曲的探究兴趣,理解其文化精神,深入感受传统经典的高雅,体验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阳关三叠》音乐结构与演唱情绪分析,感受中国古代音乐诗与歌的魅力2、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投入歌曲氛围,将所学带入演唱中三、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我住长江头》师: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生:诗词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
自原始社会从诗、舞、乐同源而生到《诗经》到乐府的合乐而歌再到唐诗宋词的合乐而诗,诗词与音乐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今天,时光将倒流,让我们从一首中国古代音乐出发出发,一起拨开尘雾,回到那个世界,去感受诗与歌永恒的魅力。
二、新课教授(一)1、朗诵《送元二使安西》(1)感受全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答:描述了送别友人的场景。
教师补充并介绍诗作与时代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所以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还有相见不知期的惆怅及对有人前途的担忧(2)听辨音乐,为《送元二使安西》配乐(3)配乐诗朗诵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出对诗文的人物地点背景等介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来理解诗文,为后续诗乐的学习作好铺垫。
2、欣赏、体验《阳关三叠》(1)介绍琴歌琴歌,即抚琴而歌,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
许多琴歌就是文人雅士衬以琴乐曼声长吟诗词的产物。
琴歌的特点:琴歌以抒情为主,个别也有叙事。
演唱时,主要伴随琴声轻吟低唱,故曲调多吟诵性。
(2)介绍《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琴歌,歌词是根据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4篇《阳关三叠》教学设计1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
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
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
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
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歌曲。
为了让“友情”这根主线贯穿于整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一、激情导入二、诵读古诗通过对古诗的讲与诵读,去了解、体会诗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厚友情三、释疑、解决难点1、讲解“阳关三叠”的含义。
2、同音相连、八度大跳、切分音、强音记号。
四、新歌教学1、通过视唱、模唱旋律,感受音乐情绪。
2、通过有节奏地朗读歌词,有感情地演唱歌词,来体会诗人对元二那种伤感、悲凉、惜别、期待的内心世界。
3、通过齐唱、接龙唱、同桌深情对唱等形式的演唱,让学生熟悉歌词的同时,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师生情、同学情。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3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二、教学课题《阳关三叠》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三、教材分析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
初二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低沉古朴
※小组交流古琴知识:古琴的故事、构造等等。
3、——四四拍
——强.弱.次强.弱
4/4 |X X X X|,学生练习拍手、拍腿,体验节拍强弱规律。
这是一首王维的唐诗《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理解歌曲的含义去演唱。
歌曲的上半阙和下半阙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上:好像对友人千叮万嘱
学生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中步入教室。
发声要求口腔打开,轻声高位和吸气的状态以及小腹的弹跳和力度。
老师通过乐器的展示,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学生精神振奋,产生了极强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讲授】——歌曲教学
1、歌曲教学
初听歌曲《阳关三叠》,学生回答问题:
同学们唱着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感受、演唱和了解中国古代更多的民族音乐作品。
板
书
设
计
反
思
与
重
建
●这段音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它的音色是怎样的?
※关于古琴你了解多少?
3、乐理知识
A、师:歌曲的拍号、强弱规律?
B、歌曲的情绪、思想感情、内容。
4、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5、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歌唱的状态,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注意音色优美和乐句的呼吸。
教学设计表
课题
《阳关三叠》
课型
唱歌
年级
初二
一的“送别”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而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画面,看看这幅图表达的是什么情形?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诗与歌是不分割的,假如现在要为刚才这幅画面配乐,你会选择什么样情绪的曲子为其配乐。
(学生想、答。
)师:请欣赏下面两首乐曲,感受其乐曲情绪,并选择一首为其配乐。
(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欣赏了《阳关三叠》,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
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阳关三叠》这首歌曲,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师介绍“阳关”。
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
)3、学唱《阳关三叠》。
A、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B、师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教案标题:阳关三叠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阳关三叠音乐,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奏演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阳关三叠音乐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阳关三叠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
3. 合奏演奏阳关三叠音乐。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2. 音乐器材:古筝、二胡、笛子等。
3. 音乐录音资料:阳关三叠音乐的演奏录音。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音乐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的录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阳关三叠音乐的乐器组合和演奏技巧。
2. 分别介绍古筝、二胡、笛子的基本演奏方法和技巧。
示范演奏:1. 教师示范古筝、二胡、笛子的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每个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风格。
2.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奏演奏阳关三叠音乐的片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合奏的乐趣和挑战。
分组合奏: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古筝、二胡、笛子的演奏。
2.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奏排练,注意协调和配合。
3.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合奏演奏,展示他们的成果。
总结活动:1. 回顾阳关三叠音乐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合奏过程中的困难和成就。
3.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的完整演奏录音,让学生欣赏并回味他们的合奏表演。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他中国传统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2. 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奏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音乐技巧和协作能力。
2.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理解和满意程度。
教学延伸:1. 在音乐课堂中增加更多的合奏演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设计】阳关三叠_音乐_初二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导入:1、欣赏动画,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在教师带领下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诗的吟诵,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华夏古韵的良好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歌曲做好了铺垫,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
】一、歌曲教学1、欣赏琴歌《阳关三叠》。
2、了解古琴,介绍琴歌。
3、再听歌曲,为歌曲划分音乐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为歌曲划分结构,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为下一步分段学唱歌曲做准备。
】4、学唱上阕。
(1)视唱上阕旋律。
(2)试着随琴填入歌词。
(3)带着吟诵古诗的感觉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上阕。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古诗词的吟诵感觉,更好地体验歌曲的韵味。
】5、学唱下阕。
(1)再次欣赏下阕,提问: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迸发?(“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八度音程跳跃,旋律跌宕起伏,突出强调了作者的不愿分离之情。
)(2)理解“遄行”的含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遄行”就是急行,快快地走。
作者仿佛看到前方道路的艰险,表达了诗人激动的心情。
)(3)教师范唱第一乐句,提示力度记号与连音线,带领学生用手画出节拍。
【设计意图:通过体现力度记号及用手划节拍,更好地为演唱做准备。
】(4)分析第二乐句,思考:旋律进行、节奏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有什么作用?(两次重复的旋律再次强调不愿分离之情,附点四分音符更增强了音乐的推动感。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情感引领,达到唱好歌的目的。
】(5)有感情地跟琴演唱第二部分歌词。
6、完整演唱古曲《阳关三叠》。
二、拓展延伸欣赏合唱《阳关三叠》。
思考:合唱版阳关三叠带来什么感受?(更加的丰满、有层次感,情感更细腻。
)2、简单尝试分声部演唱歌曲,感受合唱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分声部演唱,亲自体验合唱与齐唱的不同,更进一步地巩固了歌曲。
】3、欣赏现代版《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对比欣赏中提升学生的音乐辨别、分析能力。
】三、教师小结,下课。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教学设计《阳关三叠》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结构及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演唱《阳关三叠》并理解其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阳关三叠》,理解其音乐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古曲的演唱技巧,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作品背景介绍讲述《阳关三叠》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故事,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分析作品结构分析《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
4.感受音乐情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感受《阳关三叠》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
5.学习演唱技巧讲解古曲的演唱技巧,如呼吸、咬字、韵味等,并示范演唱。
6.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7.合唱展示学生进行合唱展示,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阳关三叠》的演唱水平。
2.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五、教学资源1.《阳关三叠》乐谱。
2.相关古曲视频、音频资料。
3.教学课件。
六、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结合作品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曲的情感内涵。
3.注重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演唱,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了古曲的背景、结构及情感表达,培养了学生对古曲的欣赏能力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讲解古曲的演唱技巧,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和合唱展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讲解古曲背景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讲解效果不佳。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阳关三叠》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
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奏)三次。
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
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得深入而彻底;而《阳关三叠》的曲调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的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地糅合在其中,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
这首琴歌曲调运用了商调、宫调、羽调等调式交替的表现手法,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长短句的诗句以丰富琴歌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两个段落。
歌曲完整演唱了三遍,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的诗句中包含了依依惜别的情绪。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阳关三叠》的学唱和赏析,初步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最终准确地表现歌曲。
2、运用气息控制声音力度的变化,并借助多媒体、、蓝牙音箱等电子设备唱准歌曲旋律。
3、能够熟练准确地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了解中国古代五声调式的特点,体会其独有的情感色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合唱曲《阳关三叠》,从音乐要素角度分析感受歌曲的内容、结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感受和体验琴歌的韵味,进一步感受方言与音乐旋律的紧密关系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生合作朗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合唱曲《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诗句《送无二使安西》谱写而成,是现代合唱与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因此以古代诗词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题《阳关三叠》。
(二)分段欣赏1、初次聆听,感受情绪,并思考以下问题:(1)乐曲的曲名是什么?(2)歌曲中的叠指的是什么?(3)歌曲的词作者是谁?(4)歌曲以哪首古代诗词为唱词?2、复听歌曲,随音乐挥拍,了解歌曲的历史由来及“叠”的含义。
3、随教师的陶笛吹奏,再听歌曲,进一步感受乐曲旋律,并思考以下问题:(1)歌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2)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3)歌曲的旋律有怎样的特点(五声调式)?(三)整体欣赏1.音乐知识——琴歌琴歌介绍:琴歌是指有歌词的琴曲,它的特点是演唱者随琴声轻吟低唱,是我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中的篇目《阳关三叠》。
该篇目是中国传统音乐经典,著名的流行歌曲。
歌词简短、优美,曲调优雅、悠扬。
学生通过学习本曲,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提高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阳关三叠》的旋律,并能辨认出乐曲的基本音乐要素;2.了解《阳关三叠》的背景、故事和意义,领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3.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表达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预备知识: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认识基本的音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2.导入环节:让学生听一段简单的中国传统乐曲,让学生先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3.学习主题: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详细解析曲调及歌词;4.基本技能:让学生练习听辨基本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5.探究主题:全班合唱《阳关三叠》;6.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7.提升评价:评价学生练习的成果,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1.前置导入:通过展示视频、播放音乐等方式,让学生先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2.讲解法:以故事形式,讲解《阳关三叠》的背景及歌词解析;3.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与伙伴一起探究《阳关三叠》中的基本音乐要素;4.基本技能:利用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听辨基本音乐要素的能力;5.合作探究:通过全班合唱《阳关三叠》,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及对音乐的理解;6.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唱歌的表现能力和对《阳关三叠》的理解;7.提升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色;2.歌曲的基本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和声;3.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4.学生自我表达和分享的技能。
六、教学评价方式1.监测渠道: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学习笔记、作业任务;2.评价标准:掌握基本音乐元素;掌握《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色;掌握合唱技巧;能够表达对《阳关三叠》的理解和感受;3.评价方法:评分制、小组互评。
第一单元唱歌:阳关三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4.演唱练习:请学生跟随音乐教材或视频学习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并尝试演唱这首歌曲,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5.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阳关三叠的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阳关三叠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源自中国古代,经过多次改编,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3)判断题:
1.阳关三叠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源自中国古代,经过多次改编,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2.阳关三叠的旋律优美,节奏舒缓,能够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简答题:
1.请简述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请简述如何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提高音乐素养。
(2)改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音乐游戏、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巧。
(3)完善教学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通过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1.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唱歌、听音乐,对音乐有较高的审美能力。
2.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的音乐知识,能够通过模仿和练习提高演唱技巧。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阳关三叠-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三叠》这首著名的古代民歌,掌握其基本唱法和节奏特点。
2.能够用正确的音高唱出《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了解歌词的意义。
3.呈现学生自己所理解到的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信息,并分析、鉴赏其音乐特点。
二、教学准备1.音乐教学课件。
2.乐器:口琴、尤克里里等。
3.相关音乐知识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先播放一段《阳关三叠》,让学生们在听歌的同时,通过谈论古代民歌、古代文艺、以及“古老”的文化财富,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阳关三叠》丰富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2. 正文(35分钟)1.历史背景1.(10分钟)老师先简单介绍《阳关三叠》的历史背景和流传情况,使学生们全面了解这首歌曲的文化内涵。
2.音乐分析1.(10分钟)学习《阳关三叠》的音乐特点,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们学习歌曲的基本唱法和节奏特点。
2.(10分钟)让学生们用乐器合奏《阳关三叠》,并自由发挥、巧妙搭配,充分展示个人的音乐素养。
3.(5分钟)学生通过尝试唱《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让情感和音乐自由地融合。
3. 活动设计(20分钟)教师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阳关三叠》和古代民歌。
1.古代勾玉游戏老师准备一份精美的勾玉,同学们围成一圈,传递勾玉,每个人在歌曲响起的时候,需要说出自己刚才传递玉的次数(用英语)。
2.古代问答游戏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有关古代音乐的问答游戏,增加学生们对中国古代音乐的了解。
四、作业1.让学生自己体验学过的歌曲,并回顾音乐知识以及《阳关三叠》的文化内涵。
2.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制作音乐作品,加深对音乐创作的理解和热爱。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该按照孩子的掌握情况合理调节每一个环节,既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要确保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应该加强抽象思维的激活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达到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
老师还可以多挖掘和展示音乐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情感精髓,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唱歌《阳关三叠》教案3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强调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
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阳关三叠》教案3篇
《阳关三叠》教案《阳关三叠》教案3篇《阳关三叠》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
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
“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
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
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
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
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1单元唱歌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
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
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
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
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
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
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
“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
初中音乐 教材同步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华夏古韵 唱歌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教材同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唱歌阳关三叠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 欣赏古琴曲《流水》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歌曲《阳关三叠》中第一部分。
难点:唱好《阳关三叠》能够按照歌曲的意境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方法:欣赏法、听唱法、体验法、分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音乐文化,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殿堂,一起去领略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赏评1、介绍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古琴”2、闭目静心聆听古琴曲《流水》,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及古琴的音色。
3、讲古琴曲《流水》的音乐故事,问音乐故事对同学们的触动。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给予鼓励。
)三、唱歌——《阳关三叠》1.简介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和《阳关三叠》。
2.让学生朗诵《阳关三叠》。
3.老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及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
4.再次聆听,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5.学唱歌曲:(1)老师弹奏旋律,让学生用“wu”,“la”来模唱。
(2)加入歌词演唱,直到唱会唱准。
(让学生说出自己感觉难唱的部分,重点教唱)(3)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比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旋律质朴,及歌曲中最有激情的部分,八度大跳、符点音符、连音线等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
(4)全班集体演唱,注意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创作与实践。
让学生采用分工合作的形式来表现歌曲,丰富歌曲内容。
五、知识链接和创作(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阳
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画面,看看这幅图表达的是什么情形?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诗与歌是不分割的,假如现在要为刚才这幅画面配乐,你会选择什么样情绪的曲子为其配乐。
(学生想、答。
)
师:请欣赏下面两首乐曲,感受其乐曲情绪,并选择一首为其配乐。
(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刚才我们已经初步欣赏了《阳关三叠》,这次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
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阳关三叠》这首歌
曲,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师介绍“阳关”。
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
)
3、学唱《阳关三叠》。
A、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B、师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
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C、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4、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
5、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模仿,为后面的创编打基础。
6、认识古琴这种乐器。
辨析其音色,感受这种乐器一般表现什么样的情绪。
三、拓展与延伸。
在古琴由《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看书的想象力,自由创编情景剧。
四、评价与总结。
下面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