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学法初级培训精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氏教学法初级培训
第一部分蒙氏教学法理论部分
蒙氏生平:
世界上称她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而闻名世界的教育实践家”
1949年——1951年连续三次被提名为世界诺贝尔奖候选人
1870年在意大利安科纳省卡拉法镇出生
1952年逝世,享年82岁
成长阶段:
1870年——1886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父亲是军人,所以玛利亚·蒙特梭利从小学会关心别人1886年——1890年进入达尔奇工业技术学校,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
1890年——1892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罗马大学,学习医学
1892年——1896年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毕业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准备阶段:
1896年——1906年罗马大学附设院任助理医师
1899年在意大利开始两星期的演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新女性》第二部分《儿童与和平》
1898年——1899年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
1900年辞去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学习哲学
1904年——1908年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得教授
启蒙阶段:
1907年——1909年在罗马的罗伦斯开设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不久,相继开了第二所儿童之家
1908年开设了第三所米兰儿童之家
拓展阶段:1910年——1952年
1911年经意大利与瑞士政府认可,督促公立幼儿园正式采用蒙氏教学法
1912年美国得麦克劳杂志发变了,以《在美国出发》为主题的文章,长篇介绍蒙氏教学法
1914年荷兰儿童之家成立
1922年受意大利政府任命,为学校督导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柏林成立
第一届蒙特梭利会议在丹麦举行,主题为《新教育》
1936年《儿童之秘》
1948年《吸收性心智》
《了解你的小孩》
《发现儿童》
1949年——1951年三次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
1951年第九次(也是蒙特梭利最后一次)在伦敦亲自主持蒙氏会议
1952年5月6日病逝于荷兰,享年82岁
教育活动
1906年放弃大学教授的工作,正式开始了她教育家的生涯
1907年创建了儿童之家,开始了蒙氏教学法的实践
1913年先后应邀前往美、法、荷兰、西班牙、瑞典、丹麦、印度等国,推广创建了教师培训中心
蒙氏教学法的传播
在中国的传播:
1949年北京大学张雪门先生吧蒙氏带到了台湾
1985年台湾教育部门正式成立蒙特梭利教育基金会
在大陆得传播:
20世纪蒙氏教育传入中国
1915年江苏成立蒙特梭利教学法研究会
1916年美国巴士第夫人来奖蒙氏教学法
在世界
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一个世纪得风风雨雨之后,风靡世界132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日不落的教育”。
蒙氏的主要贡献:
一、六大基础理论
1.环境适应理论:
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人际,自然显性环境、稳性环境。
环境能主宰人得耳聪目明。
2.独立成长理论
儿童在生长中所作出的努力,全部都是为了实现独立的目的,而往往被成人(教师、家长)剥夺。
3.生命自然发展理论
生命是自然而然发展的,老师和家长都是在辅导这一成长。
4.吸收性心智理论
内在的助力使儿童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刺激,满足孩子的需求快速的储存并进行编辑,在特定的时期以爆发的形式表现出来。
5.工作人性理论
蒙氏教育是以工作为核心形成的教育体系,让孩子在玩中学,以动手为主。蒙氏提倡的工作是,
让孩子在儿童之家通过工作,提高孩子的自控,建立秩序感、专注力、注意力。
6.奖惩无用理论
奖惩只是一种刺激手段,产生于非自然和强迫的力量之下,蒙氏说:奖惩只会误导孩子的价值观,只为名利而做事。
二、创办儿童之家的教育模式
1907年1月6日在罗马罗伦斯的贫民窟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
三、研制教具
在理论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因为有教学意义,所以成为孩子的工作材料。
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
一、有教具的教育内容
(一)日常生活
培养幼儿独立工作,确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喜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耐心、专注力、秩序感,合作与创造的能力。
(二)感官
培养幼儿的适应力、辨别力、智能概括形成(思考力、专注力、独立),也是语言的预备。(三)数学
直接目的:透过幼儿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熟悉数量,认知逻辑的数量概念,系统的进行学习。
间接目的:培养幼儿对整体文化的吸收、学习,以及形成人格是所需要的抽象力、理解、力和判断力。
(四)语文
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的表达。
语文是人类沟通思想,传递意念,表达感情和陈述需要的内在抽象行为得具体表白方式,也是推销自己的最佳方法。表达者借助说写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想法,接受者因了解得程度来作回应。无论是表达者或者接收者,都需要掌握语文的共同特性,才能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
(五)科学文化
在教给孩子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中,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并透过自发性的学习,让孩子体验自然与真实。以及自身的责任,并且激发孩子耐心、细心、爱心和信心。
(六)其他:音乐、美术、手工、英语
二、教具以外的教育
(一)健康教育
(二)安全教育
(三)道德教育、爱、宽容
(四)性教育
(五)美感教育
(六)和平教育
(七)大自然教育
(八)想象力与创造力教育
(九)宗教教育
(十)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