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从城南走来
林海音简介_林海音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
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
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
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
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1990年,72岁的林海音回到了北京城南的胡同在不到一周的时间
1990年,72岁的林海音回到了北京城南的胡同在不到一周的时间1990年,72岁的林海音回到了北京城南的胡同。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她走了想去的地方,见了想见的人,也吃到了想吃的美食。
陪同人员带着林海音去一家熟悉的老店喝豆汁儿,林海音操着京味儿的普通话,让店员换上滚烫的豆汁,再来上一碟辣咸菜,说这才是最正宗的北京吃法。
闻讯而来的经理,看到正拿着碗转圈,一边转着圈,一边低头喝着咂嘴的林海音,吃惊地问陪同人员:“你确定这不是北京胡同里的那些姑奶奶?”林海音知道北京有烤鸭、烤肉、涮肉、谭家菜、宫廷菜,但最令她念念不忘的却是藏在小胡同小巷子里的民间家常美味。
林海音喜欢吃北京的羊肉。
烧饼夹炸羊肉,是用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烧出来的五香羊肉,夹在烧饼中,咬上一口,就再也不能丢下的美食。
吃烧饼夹炸羊肉,林海音喜欢再搭配一瓶冰镇酸梅汤。
她还爱吃羊肉包子,一年四季都吃个不停,经常在放学的路上买几个捧着,边走边吃。
林海音也爱吃烤肉:“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这也是林海音最常去的烤肉铺,去的次数多了也就和老板混熟了:“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
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
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
”因为烤肉铺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有时一到黄昏,林海音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半会也轮不上吃。
老五会告诉她,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林海音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
纵然没有登记簿,老五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林海音排队的次序。
林海音为此称赞道:“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林海音经常点一碗肉,就着一碟葱,一条黄瓜吃:“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
”有时她也会自己在家涮羊肉。
论林海音小说中“男性失声”现象
论林海音小说中的“男性失声”现象摘要:林海音在作品中用女性视角集中塑造出一批丰满的女性形象,笔法温暖动人。
但与之对立的是,林海音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通常十分单薄,甚至在文本中时常以被忽略的形态展现出来。
关键词:女性:失声;不在场;五四传统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林海音在作品中塑造的“被忽略”的男性形象时常带有“失声”倾向。
所谓“男性失声”是指在正常伦理条件与话语标准中,小说人物的创造者在小说人物在场的情况下,用单一或多种理由解构了小说人物在文本中的话语权。
使小说人物无法顺利表达自身观点,形成“存在”但“隐形”的情况。
在林海音的多数作品中,作者建构了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男性基本不具备在既定社会秩序下所应有的举动和话语权利,处在“失声”的状态中。
其中,“男性失声”在文本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男性形象的“不在场”甚至死亡。
例如:在作品《城南旧事》中,惠安馆秀贞的爱人思康,在全文中未曾真正露面。
但他一直存在于作品中,虽然这种存在感需要依靠旁观者与精神失常的秀贞的叙述来维持。
对于给予秀贞精神打击的思康出走原因(也是不在场的证据),也只有秀贞的转述“他不舍得我这个北边去的人吃那个苦头”①但这只是受到精神创伤的秀贞的一面之词,而它的转述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儿童。
这种不可靠叙述不能不使读者产生一系列质疑:秀贞的叙述是真是假,思康为何一去不回,是否真正存在,是死是活?这些作者并没有让思康本人出来揭示真相,他的存在仅局限于存在这个概念中,没有一点为自身辩护的机会,更谈不上男子应尽的义务。
思康的存在似乎只为映衬秀贞的悲剧结局。
作者在作品中彻底解构了思康作为男性的话语权,形成了男性因“不在场”导致“失声”的状态。
这种情况的绝对形态便是死亡。
这同样是林海音作品中多数男性形象的结局。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殉》中的方家麒。
从他出场之日起,便是一个“穿的是青缎子千层底的双脸鞋,雪白洋袜子”的“纸扎的人”,他是一个身体极度虚弱的无用之人。
林海音的台北家事
林海音的台北家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家喻户晓,而她的台北家事知者恐不多。
晚年的林海音出版了一本名叫《生活者》的书。
70岁后她特别钟情于画事。
笔者有幸读过一些她的画作,多系水彩画,不为发表,纯属自娱。
画作的题材单一,单一到画面雷同,几近全是“家”。
皑皑的白雪,萧萧的树林,不远的山坳里有个“家”;或青山迭翠绵长,碧溪流水潺湲,山水交汇源头有个“家”;或山南绿荫深处,竹篱扶疏之侧,有个“蛙声十里藏茅檐”的家……不论中式白墙灰瓦平房,还是西洋红色尖顶别墅,清一色的空屋不见人。
我问其二女儿夏祖丽,林先生的画怎么一个人都没有?祖丽莞尔:有啊。
我问:在哪儿?她说:在家里说话呀。
“家是人类的第一恩物。
”这使我油然想起林海音的一句名言:“家是看不厌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林海音,台湾苗栗人。
生于日本,幼年在台北,童年、青年时代生活在北平,尔后因战火踅回台北。
萍飘如絮,有种“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悲哀。
北平岁月,正值林海音的花季,丧父。
寡母带着林海音的6个弟妹,靠少得可怜的抚恤金生活。
林海音(小英子)挺起脊梁,用她稚嫩的双肩,肩起家的重担。
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供职于《世界时报》当记者,与当编辑的夏承楹(何凡)共用一张办公桌,3年后,他们共同筑巢持家。
远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们举家刚到台湾,精神的困惑,经济的拮据,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事母至孝为先,林海音对母亲黄爱珍极尽孝道。
“唉,还有好多话儿想问我妈,拿起电话,一想她已不在了。
”暮年的林海音常唏嘘不已。
她在《城南旧事》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先母黄爱珍女士——一位中国的女儿,中国的妻子,中国的母亲。
”那时照顾丈夫何凡的生活是她的天职,家里人多屋小,林海音把朝阳的大房间给先生做书房,她自己在走道的尽头放一张书桌就心满意足。
林海音总把先生的饭菜安排到位后,再张罗全家的三餐。
林海音手巧,善烹调,会做多种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她一生从不夸自己的作品如何之好,但常向人宣称:“我做的‘蚂蚁上树’、‘十香菜’,是全世界的一流的。
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三重-情结
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三重"情结
作者:张丽芳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
刊名:
东京文学
英文刊名:DONGJING WENXUE
年,卷(期):2009(4)
1.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城南旧事>出版后记 2001
2.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 2003
1.邱培君《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创作比较[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2006(6)
2.李旭光不管别离抛开悲伤——《城南旧事》赏析[期刊论文]-初中生2010(8)
3.马雯.MA Wen记忆中的风景——林海音《城南旧事》和萧红《呼兰河传》的比较解读[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
4.许军娥论《城南旧事》的经典化历程[期刊论文]-理论月刊2009(11)
5.罗相娟.Luo Xiangjuan以质朴童心感悟人性之美--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儿童叙事视角[期刊论文]-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
6.李玲试论女性主体的自省与定位——以台湾作家林海音小说为例[期刊论文]-山花2010(4)
7.刘云斐淡淡的诗意,浓浓的情思——浅析《城南旧事》中的对话策略[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4)
8.安炳三真与假的战争:从《城南旧事》看真与假的世界[期刊论文]-理论与创作2005(4)
9.贺永芳论林海音独特的文学景观[期刊论文]-消费导刊2010(2)
10.潘梦丹论人生悲剧意蕴[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3)
引用本文格式:张丽芳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三重"情结[期刊论文]-东京文学 2009(4)。
浅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浅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摘要:在所有台湾的女作家中,林海音的声望是十分高的。
她所写的小说,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广为流传。
而且,通常都被归入到怀乡文学的范围中。
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个富有童心的作家,经常回忆起童年往事。
《城南旧事》就是她的代表作,这本书里作者运用了儿童视角去观察世界,描绘了一幅老北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情画。
作品共有五个部分组成,书中光阴的故事在演绎,作者在渐渐成长。
但是,记忆中的童年和对故乡的怀念却从未停止过。
关键字:乡愁儿童视角时光的故事怀旧绪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可以称之为最早出现的文学载体,从远古神话到明清的章回体小说达到一个高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步完善。
《城南旧事》,曾被选为《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小说以满含怀旧的的基调,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朴素而又清丽的风格,在静静诉说中体现出了作者对老北京是我怀念之情。
小说里将人·情·景·物完美的结合,好像是一首诗歌。
用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时光的追忆,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归。
一《城南旧事》中所体现的乡愁情结乡愁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恋乡情结”。
所谓的恋乡情结就是指萦绕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中偏爱和眷恋故乡的感情因子【1】,以索格的理论来分析,所谓的恋乡情结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它是一种包含了人类祖先往昔岁月生活经历和情感的体验的原始印象,深深地刻入到了我们的心灵结构中。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要给一个作家定位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个人认为林海音算是一个例外,因为大家比较习惯称她为台湾作家,因为她是台湾人。
在台湾写作,在台湾出名,当然,我们把她称为是京味作家也不为过,因为她最好的记忆都在北京。
在北京求学,就业,结婚,生子。
这里,是她最思念的地方。
因此,林海音曾经形象的称北平是她的“乳娘”,称北平是她的第二故乡,可见那段岁月对她的重要性,作者在小说《婚姻的故事》结尾处写到:我是抱着怎样茫然的心情离开我的第二故乡北平啊!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成长,读书,结婚,做了三个孩子的母亲。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简介林海音林海音(lin hai yin)林海音,台湾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后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2001年因患突发心肌梗塞、脑中风被送医急救,最终在2001年12月1日去世.林海音生平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代表作:《城南旧事》.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并且她的《城南旧事》节选——《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小学教材参考资料:国家数字文化网已出版书《城南旧事》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林海音回忆童年的课文
林海音回忆童年的课文林海音的回忆童年散文是《冬阳·童年·骆驼队》。
以下是部分课文内容: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空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沉甸甸的煤块,拉骆驼的人,担着从它们的颈项上就垂到脚踵的长长的串铃,一步步走来。
“好,我要买一匹。
”爸爸解完便袋上的搭扣,把里子翻出来给它们看。
“你要买它们中的哪一匹呢?”拉骆驼的人操着旱烟锅问。
爸爸指指了指靠得最近的那匹。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着它们把头埋进草里,越埋越深,甚至伸到腹部底下,拉出便来……看着他们(指骆驼)的耳朵尖冻得通红,腿也冻得红黑色的肿起来,真觉得他们可怜可笑。
“爸爸!”我嚷着,“爸爸,它们为什么要系上那根铁链?是不是怕它们跑掉呢?为什么不给他们带个铃铛?呜(口欧)——(口欧)——该有多么好听!”“不是的,孩子,”爸爸笑了笑说,“软软的黄沙地,引领着骆驼——(口欧)——(口欧)——它们也不肯快走一步。
所以人们要给这软绵绵的黄色的沙漠地带系上串铃。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林海音简介50字
林海音简介50字《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
林海音,女,中国台湾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中文名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外文名无类别《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林海音目录1作者简介2工作作者简介编辑(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工作编辑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林海音作者简介《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
林海音,女,中国台湾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中文名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外文名无类别《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林海音目录1作者简介2工作作者简介编辑(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工作编辑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城南旧事
她从城南走来——记‚台湾文坛保姆‛林海音姓名:师帅军学号:20114130111 院系:社会学系1、城南的旧事林海音,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一提到她,大家的眼前必会浮现一个圆圆的脸蛋上镶着一双大大的会说话的圆圆的眼睛的叫小英子的女孩,耳边也会回响起她常挂在嘴边的诗: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风帆。
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林海音先生无疑是大陆读者最熟悉和喜欢的台湾作家之一,这就是她给我们带来的最初的深刻记忆和心灵的震撼。
《城南旧事》是由五个单元组成的小说。
在这篇故事里,林海音试图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和成长,看成人世界的故事。
她以儿童的口吻,透过富于正义感、童稚可爱的小英子的眼睛,展现20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
它以朴实的写实风格,超越了悲欢的童年回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简朴的写实,它在暴力、罪恶和污秽占满文学篇幅之前,抢救了许多我们必须保存的东西。
‛故事中的英子苦恋着北平!她怎能忘自己最爱吃的豆汁儿、扒糕、灌肠,想想都要流口水;街头那些个抑扬顿挫、妙语连珠、和谐悦耳的吆喝声,到老都在脑海里打转;骑着小驴到香山双清别墅看金鱼,那金鱼的美丽游姿和小驴儿的丑怪鸣嘶,是多么地难忘。
‚人生百岁几日春,休将黑发恋风尘,去年此地君曾至,想见莺花待故人。
‛英子一闭上眼,她住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便会浮现眼前。
童年的冬阳随着骆驼队的远去一去不返,那缓慢悦耳的铃声,却始终萦绕在心头。
童年过去了,可心灵的童年永存。
她默默地想,默默地写,就从生命里真和性情里,亲切自然地流溢出了不朽的《城南旧事》,有一股让人觉到热乎乎的亲和力,充满了生气。
在《城南旧事》的代序里,林海音说:‚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是啊,疯女人秀贞,藏在草丛中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毛驴回家的宋妈,最后瓷慈爱的爸爸,一个个离英子而去,父亲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里包含着作者多么深切的离别恨,相思情,刻骨铭心的痛惜和思恋。
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
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第一篇: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摘要:《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性作品。
著名影评人凌梦说它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功利心,可谓深中其指。
学生早年略读,今日重观,历事与物,不禁心有戚戚然。
拙作愿以鄙见,俗谈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藉此管窥林海音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童心质朴不落窠臼任性自然一、美有道《城南旧事》是台港文学之中一部比较有特色的作品。
我们说台港文学,是据今日社会意识形态而言的文学分区。
抛去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偏见,这一个形态的文学其实质上代表了传统的中国文学走向,回归人性,追求崇高。
林海音自己曾说,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她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她不尽的创作灵感。
我们总说,作家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得益于作家自身的艰苦努力,辛勤耕耘,作品又远远地高于生活,显现出比生活茫然不知所措的无目的性更强的导向性,指引性。
《城南旧事》便是这应运而生的一部优美作品。
美,总要讲究个美在何处。
德国古典哲学大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批判,以此明确引出在人的内心的审美观念。
康德此说实质上是为了沟通自由与自然,并没有后世美学家穷途暮路般为其美学原理寻根溯源的歪曲解读。
的确如康德所说,美就在于,我们处之于安全的地带去仰望去敬畏,依靠自身的才华去展示,反观本心的欲求去体认美。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于无声处妙极得道,让读者们在早已不是童年的成年世界,怀着安全的心理去反观曾经的童年,自然给人的冲击和共鸣极大。
我忖度,这部作品的美在其要旨上大体如此吧。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她从城南走来——记林海音
她从城南走来——记林海音她从城南走来——记林海音肇新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
台湾人,生于日本。
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漂泊到北平。
爸爸英年早逝。
25年后(1948年)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国学功底深厚,在一家报社谋了一个饭碗。
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
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辑。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
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
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
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
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
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
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
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
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身。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在离别中成长:《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城南旧事》是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透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回忆了童年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这是一本十分适合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书。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的陈晓霞老师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一堂细腻的《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
选文内容《城南旧事》各章节的结尾选段设计说明若干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就提出,应该让孩子读整本的书。
新课标要求五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要达到100万字。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的学习,其中“我对自己说,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这一句颇费思量。
只有阅读完整本的《城南旧事》,才能真正理解林海音所言的“心灵的童年”。
另外,课本中也要求孩子阅读这本书。
基于以上想法,我选择了《城南旧事》做整本书阅读。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的代序中说:“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这句话暗示着这本书的潜在主题——成长永远伴随着离别,而离别何尝不是另一种出发和长大呢。
基于这样的理解,结合五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离别·成长”这一主题,用群文的方式,做整本书的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下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童年岁月"。
本单元的第二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一书的序言。
所以,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是阅读《城南旧事》的基础,是整本书阅读的先行;而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是对教材的延伸,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补充。
教学类型整本书读后交流课教学目标1. 通过回忆、浏览、细读等方式,阅读选文,对比五次离别事件,紧抓小英子的表现,回顾章节内容,反复追问,感悟本书揭示的伴随着离别的成长体验这一主题。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林海音《城南旧事》读书笔记林海音《城南旧事》读书笔记1每当我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歌时,我就想起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作者林海英的一本自传体小说。
她五岁时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城南居住,一住就是二十五年,老北京城南幽幽的小巷,残阳骆驼、城垛古墙……这一切都让童年的林海英感到新奇入迷。
1948年30岁的林海英才返回故乡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
童年的记忆让林海英在1960年推出了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故事是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透过一名伶俐的'小女孩英子纯稚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温馨动人,启发人性。
我很喜欢书中的主人公英子,她纯真善良,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愿意用真诚去接触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书中《惠安馆》这个章节里,记叙了英子和妞儿纯真的友谊。
她俩真快乐,胡说胡唱胡玩,西厢房是她们快乐的窝,连做梦都想着它。
英子对疯子母女的亲近与同情帮助,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而疯子母女悲惨的命运又让我痛心。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还观看了20世纪80年代由导演吴贻弓拍摄的同名电影,这部影片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
小演员沈洁出色的表演获得了林海英的称赞,后来她们成了“忘年交”。
林海英在《出版后记》中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我想正是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广受读者欢迎的佳作。
20世纪90年代初,林海英重返北京,晚年更投入到两岸文学交流及出版,是最早推动两岸文学交流的人。
《城南旧事》这本书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讲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又像首悠悠的思乡曲,唱说着童年的酸甜苦辣。
我喜爱《城南旧事》,它让我懂得了爱心,善心,真心;我喜爱作者林海英,她让我了解了文学的趣味;我喜爱活泼可爱的英子,她让我学会了坚强。
她从城南走来——走近林海音与她的《城南旧事》
她从城南走来——走近林海音与她的《城南旧事》
舒银霞
【期刊名称】《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最初读林海音的文字.我看到了小英子牵着骆驼悠然地从城南走来。
这部作品是《城南旧事》,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忆深刻。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舒银霞
【作者单位】江西南康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我的母亲林海音,从“城南旧事”中深情走来
2.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思想内涵
3.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思想内涵
4.从《城南旧事》看林海音的乡愁文化
5.林海音《城南旧事》里的童年印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城南”寻觅林海音的“旧事”--王苗
在“城南”寻觅林海音的“旧事”--王苗点击标题下蓝字关注“文汇雅聚”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用诗意的笔触、纯挚的情感和儿童的眼睛把老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春华秋实、生老病死……像卷轴一样一幕幕呈现出来。
因为《城南旧事》的巨大成就,林海音也与老舍一样,成为一位非常重要的记录和描绘老北京风俗画卷的作家。
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老舍对北平所知之深、所见之广,恐怕没有一个别的作家可以与他相比了。
但是他偏偏没有看到林海音所看的、没有写到林海音所写的。
林海音是从一个小女孩的眼光来看北平,她的视野、见地和情感,就与成人的老舍大为不同了。
”《城南旧事》有林海音鲜明的自传色彩,很多情节都是以她幼时在北京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作的。
林海音祖上是从广东蕉岭迁到台湾的客家人,曾祖及祖父几代在台湾当地很有名望。
到了她的父亲林焕文这一代,仍旧是书香之家。
林焕文不仅日语好,还有着丰厚的中国国学功底。
他先是在台湾教书,后到日本做生意,生意失败后又回到台湾。
林海音的祖父林台是个很有骨气的怀念故国的老派儒生,他不愿意后代在日本的统治下受教育、长大,便鼓励儿子林焕文回国,正是如此,林海音一家和叔叔一家都先后来到北京谋生。
林海音五岁到北京,三十一岁离开北京,二十六年的北京经历并不像凌叔华、林徽因、冰心那样京城富贵之家的大小姐一样优裕。
林家顶多算是一个具有小康水平的“平民”家庭。
林海音的父亲去世后,林家生活一度陷入了窘境。
因为是“外来进京人口”,林海音一家在北京的立足并不是特别容易,曾搬过好多次家。
椿树上二条、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南柳巷、西交民巷、永光寺街等地方都曾经有过林海音的家。
或许正因如此,《城南旧事》的平民色彩更鲜明,也更具有底层社会的烟火气息。
正如林海音在自传《家住书坊边》一节中所说的那样,她在北京的住处大都在琉璃厂范围内。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胡同的大拆大建,她之前的家大都已经不存在了,但仍有一丝痕迹可以追寻。
城南旧事作品内容简介
城南旧事作品内容简介《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城南旧事作品内容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城南旧事作品内容简介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
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林海音城南旧事作品创作背景《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城南旧事文章赏析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褂裤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擦.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宋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宋妈,我跟你去买菜.”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做晤得!做晤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便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擦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妈正低头嘴里念叨着,准是在算她今天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好跟无事不操心的爸爸报帐,所以妈没留神已经走到了“灰娃馆”.我跟在妈的后面,一直看疯子,竟忘了走路.这时疯子的眼光从洋槐上落下来,正好看到我,她眼珠不动地盯着我,好像要在我的脸上找什么.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忽然她的嘴唇动了,眼睛也眨了两下,带着笑,好像要说话,弄着辫梢的手也向我伸出来,招我过去呢.不知怎么,我浑身大大地打了一个寒战,跟着,我就随着她的招手和笑意要向她走去.可是妈回过头来了,突然把我一拉:“怎么啦,你?”“嗯?”我有点迷糊.妈看了疯子一眼,说:“为什么打哆嗦?是不是怕是不是要溺尿?快回家!”我的手被妈使劲拖拉着.回到家来,我心里还惦念着疯子的那副模样儿.她的笑不是很有意思吗?如果我跟她说话我说:“嗯!”她会怎么样呢?我愣愣地想着,懒得吃晚饭,实在也是八珍梅吃多了.但是晚饭后,妈对宋妈说:“英子一定吓着了.”然后给我沏了碗白糖水,叫我喝下去,并且命令我钻被窝睡觉.这时,我的辫子梳好了,追了宋妈去买菜,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她的那条恶心的大黑棉裤,那么厚,那么肥,裤脚缚着.别人告诉妈说,北京的老妈子很会偷东西,她们偷了米就一把一把顺着裤腰装进裤兜子,刚好落到缚着的裤脚管里,不会漏出来.我在想,宋妈的肥裤脚里,不知道有没有我家的白米?经过惠安馆,我向里面看了一下,黑门大开着,门道里有一个煤球炉子,那疯子的妈妈和爸爸正在炉边煮什么.大家都管疯子的爸爸叫“长班老王”,长班就是给会馆看门的,他们住在最临街的一间屋子.宋妈虽然不许我看疯子,但是我知道她自己也很爱看疯子,打听疯子的事,只是不许我听我看就是了.宋妈这时也向惠安馆里看,正好疯子的妈妈抬起头来,她和宋妈两人同时说“吃了吗?您!”爸爸说北京人一天到晚闲着没有事,不管什么时候见面都要问吃了没有.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的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屁股推车,车子吱吱口丑口丑的响,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井窝子有两个人在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来倒在一个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井窝子旁住着一个我的朋友和我一般高的妞儿.我这时停在井窝子旁边不走了,对宋妈说:“宋妈,你去买菜,我等妞儿.”妞儿,我第一次是在油盐店里看见她的.那天她两只手端了两个碗,拿了一大枚,又买酱,又买醋,又买葱,伙计还逗着说:“妞儿,唱一段才许你走!”妞儿眼里含着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我有说不出的气恼,一下窜到妞儿身旁,插着腰问他们:“凭什么?”就这样,我认识了妞儿.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地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等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摸她那条小黄辫子了,她又向我笑了笑,指着后面,低低的声音说:“你就住在那条胡同里?”“嗯.”我说.“第几个门?”我伸出手指头来算了算:“一,二,三,四,第四个门.到我们家去玩.”她摇摇头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叫我去.”“怕什么,她又不吃人.”她仍然是笑笑的摇摇头.妞儿一笑,眼底下鼻子两边的肉就会有两个小漩涡,很好看,可是宋妈竟跟油盐店的掌柜说:“这孩子长得俊倒是俊,就是有点薄,眼睛太透亮了,老像水汪着,你看,眼底下有两个泪坑儿.”我心里可是有说不出的喜欢她,喜欢她那么温和,不像我一急宋妈就骂我的:“又跳?又跳?小暴雷.”那天她跟我在井窝子边站一会儿,就小声地说:“我要回去了,我爹等着我吊嗓子.赶明儿见!”我在井窝子旁跟妞儿见过几次面了,只要看见红棉袄裤从那边闪过来,我就满心的高兴,可是今天,等了好久都不见她出来,很失望,我的绒褂子口袋里还藏着一小包八珍梅,要给妞儿吃的.我摸摸,发热了,包的纸都破烂了,粘乎乎的,宋妈洗衣服时,我还得挨她一顿骂.我觉得很没意思,往回家走,我本来想今天见妞儿的话,就告诉她一个好主意,从横胡同穿过到我家,就用不着经过惠安馆,不用怕看见疯子了.我低头这么想着,走到惠安馆门口了.“嘿!”吓了我一跳!正是疯子.咬着下嘴唇,笑着看我.她的眼睛真透亮,一笑,眼底下就像宋妈说的,怎么也有两个泪坑儿呀!我想看清楚她,我是多么久以前就想看清楚她的.我不由得对着她的眼神走上了台阶.太阳照在她的脸上,常常是苍白的颜色,今天透着亮光了.她揣在短棉袄里的手伸出来拉住我的手,那么暖,那么软.我这时看看胡同里,没有一个人走过.真奇怪,我现在怕的不是疯子,倒是怕人家看见我跟疯子拉手了.“几岁了?”她问我.“嗯六岁.”“六岁!”她很惊奇地叫了一声,低下头来,忽然撩起我的辫子看我的脖子,在找什么.“不是.”她喃喃地自己说话,接着又问我:“看见我们小桂子没有?”“小桂子?”我不懂她在说什么.这时大门里疯子的妈妈出来了,皱着眉头怪着急地说:“秀贞,可别把人家小姑娘吓着呀!”又转过脸来对我说:“别听她的,胡说呢!回去吧!等回头你妈不放心,嗯,听见没有?”她说着,用手扬了扬,叫我回去.我抬头看着疯子,知道她的名字叫秀贞了.她拉着我的手,轻摇着,并不放开我.她的笑,增加了我的勇气,我对老的说:“不!”“小南蛮子儿!”秀贞的妈妈也笑了,轻轻地指点着我的脑门儿,这准是一句骂我的话,就像爸爸常用看不起的口气对妈说“他们这些北仔鬼”是一样的吧!“在这玩不要紧,你家来了人找,可别赖是我们姑娘招的你.”“我不说的啦!”何必这么嘱咐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都知道.妈妈打了一只金镯子,藏在她的小首饰箱里,我从来不会告诉爸爸.“来!”秀贞拉着我往里走,我以为要到里面那一层一层很深的院子里去找上大学的叔叔们玩呢,原来她把我带进了他们住的门房.屋里可不像我家里那么亮,玻璃窗小得很,临窗一个大炕,炕中间摆了一张矮桌,上面堆着活计和针线盒子.秀贞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那画的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秀贞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那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饭都不吃,就这么淘……”“行啦行啦!不害臊!”秀贞正说得高兴,我也听得糊里糊涂,长班老王进来了,不耐烦地瞪了秀贞一眼说她.秀贞不理会她爸爸,推着我脱鞋上炕,凑近在画下面,还是只管说:“饭不吃,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老是急着找她爹去,我说了多少回都不听,我说等我给多做几件衣服穿上再去呀!今年的衬褂倒是先做好了,背心就差缝钮子了.这件棉袄开了领子马上就好.可急的是什么呀!真叫人纳闷儿,到底是怎么档子事儿……”她说着说着不说了,低着头在想那纳闷儿的事,一直发愣.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她妈不是说她胡说吗?要是过家家儿,我倒是有一套玩意儿,小手表,小算盘,小铃铛,都可以拿来一起玩.所以我就说:“没关系,我把手表送给小桂子,她有了表就有一定时候回家了.”可是,这时我倒想起妈会派宋妈来找我,便又说“我也要回家了.”秀贞听我说要走,她也不发愣了,一面随着我下了炕,一面说:“那敢情好,先谢谢你啦!看见小桂子叫她回来,外面冷,就说我不骂她,不用怕.”我点了点头,答应她,真像有那么一个小桂子,我认识的.我一边走着一边想,跟秀贞这样玩,真有意思;假装有一个小桂子,还给小桂子做衣服.为什么人家都不许他们的小孩子跟秀贞玩呢?还管她叫疯子?我想着就回头去看,原来秀贞还倚着墙看我呢!我一高兴就连跑带跳地回家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从城南走来作者:赵小峰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0年第02期人生的悲剧,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读林海音的文章,泪水常常不自觉地涌出来,可我却说不出缘由。
是痛苦、感伤、忧郁、悲愤,还是激动?都不是。
它们是这样温暖,忽然之间,我们狭小的胸膛感受到苍穹般的宽广。
那便是悲剧中最感人的东西:无论你那隐秘在心灵中的痛苦在现实中怎样遭到漠视,在林海音的眼中它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胜于一切廉价的英雄主义、伟人梦想和政治光荣。
在她笔下,那看似像海水一样宁静的平凡人生总是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无论人们是否能借以战胜或逃避命运的压迫,在我们的一生中它们都是最宝贵、最真实的。
因而,林海音的故事虽然都带有悲剧色彩,但她笔下的人物却不是孤独的;在林海音的爱和关注下,没有人会是孤立无援的,何况还有那么多热爱她作品的读者。
被人生风雨拍打得疲惫不堪的身体仿佛得到了陌生小屋中炉火的温暖,悲剧的苦涩由此添加了令人欣慰的淡淡的甜意。
我们从中也更深切地认识了生活,更重要的是,恢复了对现实生活和世界的信心和热忱。
而这些,也正是林海音最大的魅力所在。
(编者)作家档案林海音,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1918年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随夫携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晚年的林海音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小学教材的编辑工作。
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并发肺炎和败血症,病逝于台北。
林海音以写作和编辑出版名世。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
该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迄今为止,已出版八十本书。
主要有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其中,《窃读记》《爸爸的花儿落了》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作品在线虎坊桥林海音常常想起虎坊大街上的那个老乞丐,也常想总有一天把他写进我的小说里。
他很脏、很胖。
脏,是当然的,可是胖子做了乞丐,却是在他以前和以后,我都没有见过的事;觉得和他的身份很不衬,所以才有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吧!常在冬天的早上看见他,穿着空心大棉袄坐在我家的门前,晒着早晨的太阳在拿虱子。
他的唾沫比我们多一样用处,就是食指放在舌头上舔一舔,沾了唾沫然后再去沾身上的虱子,把虱子夹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儿上挤一下,“贴”的一声,虱子被挤破了。
然后再沾唾沫,再拿虱子。
听说虱子都长了尾巴了,好不恶心!他的身旁放着一个没有盖子的砂锅,盛着乞讨来的残羹冷饭。
不,饭是放在另一个地方,他还有一个黑脏油亮的帆布口袋,干的东西像饭、馒头、饺子皮什么的,都装进口袋里。
他抱着一砂锅的剩汤水,仰起头来连扒带喝的,就全吃下了肚。
我每看见他在吃东西,就往家里跑,我实在想呕吐了。
对了,他还有一个口袋。
那里面装的是什么?是白花花的大洋钱!他拿好了虱子,吃饱了剩饭,抱着砂锅要走了,一站起身来,破棉裤腰里系着的这个口袋,往下一坠,洋钱在里面打滚儿的声音叮当响。
我好奇怪,拉着宋妈的衣襟,指着那发响的口袋问:“宋妈,他还有好多洋钱,哪儿来的?”“哼,你以为是偷来的、抢来的吗?人家自个儿攒的。
”“自个儿攒的?你说过,要饭的人当初都是有钱的多,好吃懒做才把家当花光了,只好要饭吃。
”“是呀!可是要了饭就知道学好了,知道攒钱啦!”宋妈摆出凡事皆在的样子回答我。
“既然是学好,为什么他不肯洗脸洗澡,拿大洋钱去做套新棉袄穿哪?”宋妈没回答我,我还要问:“他也还是不肯做事呀?”“你没听说吗?要了三年饭,给皇上都不当。
”他虽然不肯做皇上,我想起来了,他倒也在那出大殡的行列里打执事赚钱呢!烂棉袄上面套着白丧褂子,从丧家走到墓地,不知道有多少里路,他又胖又老,还举着旗呀伞呀的。
而且,最要紧的是他腰里还挂着一袋子洋钱哪!这一身披挂,走那么远的路,是多么的吃力呢!这就是他荡光了家产又从头学好的缘故吗?我不懂,便要发问,大人们好像也不能答复得使我满意,我就要在心里琢磨了。
家住在虎坊桥,这是一条多姿多彩的大街,每天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事事物物,使我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
我的心灵,在那小小的年纪里,便充满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怀疑、同情、不平、感慨、兴趣……种种的情绪。
如果说我后来在写作上有怎样的方向时,说不定是幼年在虎坊桥居住的几年,给了我最初的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吧!没有一条街包含的人生世相有这么多方面;在我幼年居住在虎坊桥的几年中,是正值北伐前后的年代。
有一天下午,照例的,我们姊弟们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便跟着宋妈在大门口上看热闹了。
这时来了两个日本人,一个人拿着照相匣子,另一个拿着两面小旗,是青天白日旗。
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刚刚成了过去。
小日本儿会说日本式中国话,拿旗子的走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妹妹的照相的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和妹妹直向后退缩。
他又说:“没有关系,照了像的我要大大的送给你的。
”然后他看着我家的门牌号数,嘴里念念有词。
我看看宋妈,宋妈说话了:“您这二位先生是——?”“噢,我们的是日本的报馆的,没有关系,我们大大的照了像。
”大概看那两个人没有恶意的样子,宋妈便对我和妹妹说:“要给你们照就照吧!”于是我和妹妹每人手上举着一面青天白日旗,站在门前照了一张像,当时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照。
等到爸爸回家时告诉了他,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玩笑着说:“不好喽,让人照了像寄到日本去,不定是做什么用哪,怎么办?”爸爸虽然玩笑着说,我的心里却是很害怕,担忧着。
直到有一天,爸爸拿回来一本画报,里面全是日本字,翻开来有一页里面,我和妹妹举着旗子的照片,赫然在焉!爸爸讲给我们听,那上面说,中国街头的儿童都举着他们的新旗子。
这是一本日本人印行的记我国北伐成功经过的画册。
对于北伐这件事,小小年纪的我,本是什么也不懂的,但是就因为住在虎坊桥这个地方,竟也无意中在脑子里印下了时代不同的感觉。
北伐成功的前夕,好像曾有那么一阵紧张的日子,黄昏的虎坊桥大街上,忽然骚动起来了,听说在选学生,而好客的爸爸,也常把家里多余的房子借给年轻的学生住,像“德先叔叔”(《城南旧事》小说里的人物)什么的,一定和那个将要迎接来的新时代有什么关系,他为了风声的关系,便在我家有了时隐时现的情形。
虎坊桥在北京政府时代,是一条通往最繁华区的街道,无论到前门,到城南游艺园,到八大胡同,到天桥……都要经过这里。
因此,很晚很晚,这里也还是不断车马行人。
早上它也热闹,尤其到了要“出红差”的日子,老早,街上就涌来到各处看“热闹”的人。
出红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桥那一带去枪毙,枪毙人怎么能叫做看热闹呢?但是那时人们确是把这件事当作“热闹”来看的。
他们跟在载犯人的车后面,和车上的犯人互相呼应地叫喊着,不像是要去送死,却像是一群朋友欢送的行列。
他们没有悲悯这个将死的壮汉,反而是犯人喊一声:“过了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群众就跟着喊一声:“好!”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唱一句,下面喊一声好一样。
每逢早上街上涌来了人群,我们就知道有什么事了,好奇的心理也鼓动着我,躲在门洞的石墩上张望着。
碰到这时候,母亲要极力不使我们去看这种“热闹”,但是一年到头常常有,无论如何,我是看过不少了,心里也存下了许多对人与人间的疑问:为什么临死的人了,还能喊那些话?为什么大家要给他喊好?人群中有他的亲友吗?他们也喊好吗?同样的情形,大的出丧,这里也几乎是必经的街道,因为有钱有势的人家死了人要出大殡,是所谓“死后哀荣”吧,所以必须选择一些大街来绕行,做一次最后的煊赫!沿街的商店有的在马路沿摆上了祭桌,披麻带孝的孝子步行到这里,叩个头道个谢,便使这家商店感到无上的光荣似的。
而看出大殡的群众,并无哀悼的意思,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流露出对死后有这样哀荣,有无限羡慕的意思在。
而在那长长数里的行列中,有时会看见那胖子老乞丐的。
他默默地走着,面部没有表情,他的心中有没有在想些什么?如果他在年轻时不荡尽了那些家产,他死后何尝不可以有这份哀荣,他会不会这么想?欺骗的玩意儿,我也在这条街上看到了。
穿着蓝布大褂的那个瘦高个子,是卖假当票的。
因为常常停留在我家的门前,便和宋妈很熟,并不避讳他是干什么的。
宋妈真奇怪,眼看着他在欺骗那些乡下人,她也不当回事,好像是在看一场游戏似的。
当有一天我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时,便忍不住了,我绷着脸瞪着眼,手插着腰,气势汹汹地站在门口。
卖假当票的竟说:“大小姐,我们讲生意的时候,您可别说什么呀!”“不可以!”我气到极点,发出了不平之鸣,“欺骗人是不可以的!”我的不平的性格,好像一直到今天都还一样的存在着。
其实,对所谓是非的看法,从前和现在,我也不尽相同。
总之是人生世相看多了,总不会不无所感。
也有最美丽的事情在虎坊桥,那便是春天的花事。
常常我放学回来了,爸爸在买花,整担的花挑到院子里来,爸爸在和卖花的讲价钱,爸原来只是要买一盆麦冬草或文竹什么的,结果一担子花都留下了。
卖花的拿了钱并不掉头走,他会留下来帮着爸爸往花池或花盆里种植,也一面和爸爸谈着花的故事。
我受了勤勉的爸爸的影响,也帮着搬盆移土和浇水。
我早晨起来,喜欢看墙根下紫色的喇叭花展开了她的容颜,还有一排向日葵跟着日头转,黄昏的花池里,玉簪花清幽地排在那里,等着你去摘取。
虎坊桥的童年生活是丰富的,大黑门里的这个小女孩是喜欢思索的,许是这些,无形中导致了她走上以写作为快乐的路吧!作家故事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舒乙听到林海音先生在台湾病逝的消息,我在心里感叹:“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走啦。
”12月7日,在她病逝后的第七天,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思活动。
逝世前,林海音先生因糖尿病已经卧床3年。
今年年初她躺在医院病床上,已不大认人。
但面容依然相当漂亮,甚至还化了淡妆。
我到台北,由她的公子夏烈陪同去看她。
她竟脱口而出:“这不是舒乙吗!”这是她最后对我说的一句话。
它勾出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
在当代台湾作家中,林海音的名字不仅是最早被人们所知的,而且也是最响亮的。
我说的,当然是指在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