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古诗练习
姓名:班级:学号:
一一、白居易诗二首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选自,作者,字,号是代著名的主义诗人。
放言五首(其三)
一、写出相应诗句
(1)诗中点明此诗是赠送给好友的句子是
(2)诗中借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辨别别人的真伪的两句诗是
(3)写出《放言五首(其三)》中,表达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过早下结论,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的句子
二、诗文理解
(1)诗歌中“放言”的意思是
(2)诗人用“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比喻
(3)诗歌中引用两个典故,作用是
(4)诗人想借助本诗说明什么道理?
卖炭翁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卖炭得钱何所
..营( )
(2)翩翩
..两骑来是谁( )
(3)手把文书口称敕.( )
(4)宫使驱将
..惜不得。()
(5)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按要求填写句子
(1)写出《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的句子
(2)写出《卖炭翁》中描绘出卖炭翁外貌的句子
(3)诗中形象地刻画了官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的诗句是
和两句三、诗文理解
(1)谈谈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理解
(2)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揭露了,
表达了诗人之情。
一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文学常识填空
刘禹锡,唐代家、家,诗歌中的“乐天”指的是,号“”居士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二十三年弃置
..身()
(3)到乡翻似
..烂柯人()
(4)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翻译下列句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写出相应诗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五、古诗理解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诗中“凄凉地”和“弃置身”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运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诗人意图何在?
(3)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现在常用来表达什么道理?
(4)结合整首诗谈谈对诗文尾联的理解
一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文学常识
这首诗选自,作者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初日
..照高林()
(2)竹径
..通幽处()
(3)山光悦.鸟性()
(4)万籁
..此俱寂()
(5)但.余钟磬音()
三、按要求填写句子
1、写天光、山色、橙波不仅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2、描写佛寺禅院曲径通幽、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4、“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5、“钟磬音”中的描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6、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四无题
一、文学常识
这首诗选自,作者,字,号,代诗人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心有灵犀
..一点通()
2、青鸟殷勤
..为探看.()()
三、.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四、诗文理解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属双关语,暗指。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诗句
(1)重点写相思之深的两句,。(2)重点写相思之苦的两句:,。(3)始终运用比喻,表达了两人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是
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4.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5、“春蚕到死丝方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句诗句在今天常用来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