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一、情境导入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

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

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

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说说文中写的鲁迅和你印象中的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用哪一些片段来写鲁迅的性格品质的?每一个片段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设计:刘斌审核:黄海辛钰执教:七年级语文组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

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板书作者)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二、自主学习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教师核对。

)调羹.()草率.()舀.()揩.()咳嗽.()校.对()阖.()碟.()三、合作探究主问题一整体感知1.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学法指导-------1.自学指导:(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

2.互学要求:组长主持有序交流。

最后组长归纳组员想法并督促组员整理笔记举手展示。

3.展学要求:身体立直,表达清晰,声音洪亮,观点合理,依据充分。

每位组员展学后邀请全班同学补充或者质疑。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默读课文,思考:主问题二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结合细节进行分析)过渡语: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

《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

2013-2014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导学案编号:审核人:日期: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好()良()加油()课题:《回忆鲁迅先生》【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明确、拓展练习自学案.1,关于鲁迅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文章和,请说说自己对鲁迅本人及他的作品的了解。

,2、标明本文的18个小节。

(每小节以自然段之间所空一行为标志)3、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自主合作第 1 页共 2 页交流展示4、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5、读完课文,鲁迅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探究案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2、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3、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检测案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 )诚紊()乱肋()膜噢()的一声抽屉()解剖()遭殃()踌躇()()喘()着窘()迫鉴()赏阖()一阖眼睛,2,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

其代表作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选做题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5、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自主合作第 2 页共 2 页交流展示。

(完整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2018.3)【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调羹.()草率.()舀.()揩.()咳嗽.()校.对()阖.()碟.()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忧郁明郎角落安静B.藤椅幻想稀奇稍微C.咳嗽间断校样鸡鸣D.疙瘩起劲悠然翻译答案:A3、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咳嗽.(sòu)刊载.(zǎi) 深恶.痛绝(wù)碧波.(bō) 翘.首(qiáo) 高屋建瓴.(línɡ) 驯.良(xùn) 胚.胎(pēi)人才济.济(jǐ) 炫.耀(xuàn) 字帖.(tiè) 津.津有味(jīn)(2)词义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第八课《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导学设计:说明: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读: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 )诚紊.()乱肋.()膜噢.()的一声抽屉.()解剖.()遭殃.()踌躇..()()喘.()着窘.()迫鉴.()赏阖.()一阖眼睛2.解释词语明朗:旷代:阖:3、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

其代表作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4、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二﹑整体感知: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小事来表描写鲁迅先生?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三﹑课堂检测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十八件小事,请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分析从这些细节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和精神?2.本文除了些鲁迅,还写了其他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3.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的记叙他生活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品味语言1.请选择文中一二处鲁迅说的话,领会其隐含的妙趣或道理.2.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领悟加粗的词语的深刻意蕴。

3.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地蹲.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请许先生付给的。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1.易错字舀(yǎo)轻捷(jié)校对(jiào)藤躺椅(téng)抹杀(mǒ)调羹(tiáogēng)绞肉机(jiǎo)悠然(yōu)喘着(chuǎn)腻(nì)摘掉(zhāi)阖一阖眼睛(hé)揩(kāi)疙瘩(gēda)深恶痛绝(wù) 2.多音字肋塞恶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吩咐①嘱咐;②口头指派或命令。

“吩咐”是指上级对下级交代的话。

“吩咐”侧重于上下级。

“嘱咐”无“口头指派或命令”这个意义。

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嘱咐”是指长辈对晚辈交代的话。

5.词语释义安顿:安详,安稳。

揩:擦、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然,是,对。

旷代:历时长久。

抹杀:彻底勾销;完全去掉。

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校对:查对、订正。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疙瘩: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等。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文题解说】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表明是一篇回忆人物的散文。

【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10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10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教案(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2. 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风格;3.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主旨和意义;4. 培养学生对伟人的崇敬和尊重之情。

【导学步骤】导学一:导入新课1. 老师与学生简单交流,了解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程度;2. 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主题和内容:这是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了他的形象、风貌,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贡献;3.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导学二:阅读导引1. 给学生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 用简洁的词语描述一下鲁迅先生的形象和风貌,让学生对他的外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3. 引导学生阅读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描写文段,让学生对他的个性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4. 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阅读这篇文章有什么可以收获的地方?导学三:思考探究1.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形成自己对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感受和敬仰之情;3.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表达对他的敬意和尊重之情。

导学四:延伸拓展1. 学生可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狂人日记》等,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学生可以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朗读鲁迅先生的名篇,观看相关电影或纪录片等,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导学五:小结归纳1. 学生通过导学活动,对《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内容和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对鲁迅先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3. 学生通过延伸拓展,对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和贡献有了更多的了解。

【课后作业】1. 跟家长和亲朋好友聊一聊鲁迅先生,了解他们对鲁迅先生的看法和评价;2. 回顾一下导学中提到的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选择一部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案:《回忆鲁迅先生》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回忆鲁迅先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巨匠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回忆鲁迅先生》的基本内容。

2.通过文本分析和讨论,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鲁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话题引出鲁迅,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程度。

Step 2:阅读《回忆鲁迅先生》(3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带着以下问题:文章主要讲了什么?鲁迅的思想和风格有哪些特点?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简单的标注和笔记。

Step 3: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笔记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意义,并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是怎样的?鲁迅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是否仍然具有现实价值?Step 4:写作(30分钟)要求学生就鲁迅的思想发表个人见解和感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

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一个或几个方向进行写作:1.鲁迅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鲁迅的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人生观的影响。

Step 5:展示和点评(20分钟)学生可选择代表性的作文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针对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同时可以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或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鲁迅及其思想。

教学资源准备:1.《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复印件。

2. PowerPoint或白板,用于导入和讲解。

3.学生笔记本或纸张,用于写作和讨论。

教学评价:1.教师可通过学生的笔记和讨论情况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在细腻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的品质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在细腻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提起鲁迅,我们头脑中总会浮现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的印象。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而事实上,伟人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走近鲁迅先生,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的散文文笔亲切细腻,抒情色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其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出了场景性的小说结构,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

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等。

2.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有改动。

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是鲁迅忠实的读者。

鲁迅说过:“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萧红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鲁迅的大力帮助。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创作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佳作。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

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学生自由发言。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3.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 内容:展示胃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真实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感人、可敬可爱的形象。

2. 写作方法: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3. 感情: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自主学习——新知引导资料概览——拓宽眼界和视野1. 走进作者《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萧红(1911-1942 ),原名张逎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 世纪30 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散文集《牛车上》等。

其中《呼兰河传》在香港《亚洲周刊》评的“20 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位列第九。

2. 走进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又名周樟寿,字豫才。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知识预习3. 生字注音调羹(gēng)草率(shu ài )舀(yǎo )揩桌子(kāi )咳嗽(sou )校对(ji ào )深恶痛绝(w ù)疙瘩(gēda )4. 读拼音,写汉字xīn(薪)金疙da(瘩)di é(碟)子zh ǚ(嘱)咐轻ji é(捷)ji é(竭)力忧yù(郁)ji ǎo(绞)肉机5. 多音字(wù)深恶痛绝(mǒ)抹杀(l òng)弄堂恶(è)恶人抹(mò)转弯抹角弄(ě)恶心(mā)抹布(nòng )弄巧成拙(j ìn )起劲(s huài )草率劲率(j ìng )劲敌(l ǜ)效率6. 通晓词义(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017.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案 教师版

2017.回忆鲁迅先生教学案 教师版

【导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计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一、资料浏览:1、文学常识回忆录:(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3)一般以自述为主,力求真实。

2、走进作者萧红(1911~1942),现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原名张迺nǎi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她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于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二、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咳嗽()轻捷()嘱咐()()调羹()舀()绞()肉xīn()金瞿qú秋白喘()深恶()痛绝()校()样揩()栏杆()阖()抹()杀捆()疙瘩()()草率()2.按照解释写出词语。

(1)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深恶痛绝)(2)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不以为然)(3)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 3 课《回想鲁迅先生 ( 节选 ) 》导授课方案1.易错字舀(y ǎo) 轻快 (ji é) 校正 (ji ào) 藤躺椅 (t éng) 扼杀 (mǒ) 调羹(ti áogēng) 绞肉机 (ji ǎo) 安闲 (y ōu) 喘着 (chu ǎn) 腻(n ì) 摘掉(zh āi) 阖一阖眼睛 (h é) 揩(k āi) 疙瘩 (g ēda) 深恶痛绝 (wù)2.多音字肋塞恶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样样点巧辨嘱咐①嘱咐 ; ②口头指派或命令。

“嘱咐”是指上级对下级交代的话。

“嘱咐”重视于上下级。

“嘱咐”无“口头指派或命令”这个意义。

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样 , 不应该怎样。

“嘱咐”是指长辈对晚辈交代的话。

5.词语释义部署: 平易, 安稳。

揩: 擦、抹。

不以为然 : 不以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样样意或否认。

然, 是,对。

旷代 : 历时长久。

扼杀 : 圆满勾销 ; 圆满去掉。

草率 :( 工作 ) 粗枝大叶 , 搪塞了事。

校正 : 查对、校正。

安闲 : 安闲、安闲的样子。

深恶痛绝 :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憎恶、恼恨。

疙瘩 : ①皮肤上流行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②不简单解决的问题等。

萧红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 年为了抗争父亲母亲承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 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 年和萧军一同到达上海。

抗战爆发后 , 上海塌陷 , 萧红到了香港 ,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 : 《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文题讲解】以人名为题目 , 郑重简短 , 表示是一篇回想人物的散文。

【创作背景】鲁迅说过 : “想看好花 , 必然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 “只需能培一朵花 , 就没关系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 , 鲁迅甘做春泥 , 甘为人梯 , 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优秀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优秀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优秀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教学设计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1.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

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

(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格)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为这不仅仅是*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1.自己读课文。

2.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1.朗读全篇课文。

2.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1.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念给大家听一听。

3.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目标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格的写作方法。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1.回忆录:主要是对回忆的整理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 得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带着某种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 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切。
2.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 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 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 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 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 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回忆鲁迅先生》不仅是鲁迅回忆 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 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 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 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富于文学性。
1.课文为什么先从鲁迅的笑声写起?
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瞬间拉近 了伟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本文作者也用了不少的笔墨写鲁迅的妻子许先生,这是为什 么?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者说侧面描写。写许先生的担当表现了鲁 迅工作如山、不得休息,真实再现了生活片段,令人信服。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饮食起居
线上。
3.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1)深恶痛绝 解释——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
物极端厌恶痛恨。
造句——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2)不济 解释——指差,不好。 造句——几个兄弟中他是最不济的一个。
(3)校样 解释——根据原稿排版后印出供校对用的样张。 造句——我还有二十页小册子的校样就做完了。
(4)展读 解释——阅读。 造句——家里来了客人,我赶快到无人的空室里开始展读了。 拓展:我还有其他不理解的词语,请写在下面并通过查工具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2018、3)【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得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得智慧,广阔得胸襟与可亲可敬得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得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得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瞧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得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得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得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与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得鲁迅回忆录中,萧红得《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就是鲁迅回忆录中得珍品,而且就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得典范,就是敬献于鲁迅墓前得一个永不凋谢得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就是鲁迅先生得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就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得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得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得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咳嗽.( ) 校.对( ) 阖.( ) 碟.( )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得一项就是( )A、忧郁明郎角落安静B、藤椅幻想稀奇稍微C、咳嗽间断校样鸡鸣D、疙瘩起劲悠然翻译答案:A3、鲁迅,原名 ,又名周樟寿,字豫才。

中国伟大得无产阶级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 ;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 ;杂文集、等。

答案: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合作探究】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得认识?答案:平易近人乐观开朗博学……2、鲁迅先生既然瞧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得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她不太注意人得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瞧不见得”?答案:说明比较尊重别人。

说明她得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

(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独到得见解)3、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得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答案:说明鲁迅先生就是一位慈父。

说明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她得慈父形象。

4、萧红从先生得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答案: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得性格。

让人觉得她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得距离。

5、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就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答案: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6、文中“贩卖精神”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得身份?答案:就是隐晦得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

说明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默。

7、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得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得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答案:走路得姿势。

戴眼镜瞧字迹潦草得书信。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得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可亲可敬得鲁迅形象。

【精简精练】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就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得时间,鲁迅先生都就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就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就是睡觉得时候了,可就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她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也在三楼与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就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 在那绿色得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得时候,鲁迅先生还就是坐着,街上得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就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瞧着玻璃窗白萨萨得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得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得背影就是灰黑色得,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她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得门前,保姆总就是吩咐她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得人家,明亮亮得;照着鲁迅先生花园得夹竹桃,明亮亮得。

鲁迅先生得书桌整整齐齐得,写好得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得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1、用简洁得语言概括选文所写得三件事。

答案:、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写作到清晨家人都起床了才上床休息;家人为让鲁迅先生休息好会很小心不打扰她。

2、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答案:不能简化,连用“7个陪会”起到强化感情色彩得作用,给人以更深得意境,使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产生更强烈得反响。

3、作者写鲁迅得夫人与儿子海婴睡觉得原因就是什么?答案:这里起到对比得作用,以此反衬鲁迅先生因为陪客人不得不把工作时间调到后半夜到清晨,同时也起到表达鲁迅先生得敬业与辛苦;4、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得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得爱戴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辛苦写作得同情。

5、如果您所在得班级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您会向大家推荐鲁迅得哪一部作品?为什么?答案:推荐《呐喊》吧!这就是鲁迅早期得重要著作,就是鲁迅得出版得第一部小说集,里面收有《阿Q正传》等经典之作,成功刻画了当时社会那一代人得形象,以至于出版后很多人都以为鲁迅就是在谩骂自己。

此外,《<呐喊>序》更就是记录了鲁迅先生得心路历程,导出了自己惬意从文得缘由。

即:凡就是愚弱得国民,不管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得示众得材料与瞧客,病死多少都就是不必以为不幸得。

因此,中国社会最需要得兴起文艺,唤起中国人民得觉醒!!【主题阅读】鲁迅先生记萧红鲁迅先生家里得花瓶,好像画上所见得西洋女子用以取水得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得纹痕,瓶口得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得就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瞧到这花得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得家里去,那时快接近黄昏得时节,而且就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 同时鲁迅先生得纸烟, 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得地方,那烟纹得卷痕一直升腾到她有一些白丝得发梢那么高。

而且再升腾到就瞧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她在花瓶旁边得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得灰烬,那红得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得,与她得袖口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就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得,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瞧到了花瓶得底边就是一些圆石子。

以后, 因为熟识了得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瞧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就是常常摆在客厅得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就是来自寒带得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得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瞧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得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得前面。

花瓶就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瞧得到淡黄色得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与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得花草。

瞧一瞧叶子就是不就是黄了,该剪掉得剪掉,该洒水得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就是她得习惯。

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她得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得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

我所瞧到得就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 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得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

当然那墓草就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得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得草埋没到她得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得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得荒草?我们就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就是要记在心上得。

1、在“抖掉了纸烟上得灰烬,那红得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得,与她得袖口距离着”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鲁迅先生得“烟”,这样写有什么寓意?答案:①鲁迅先生喜欢抽烟(或答抽烟对鲁迅来说就是用以祛除疲劳提神醒脑以便连续工作得一种手段)。

②用象征手法,赞美鲁迅先生永不熄灭得劳动热情与“火红”鲜艳得伟大生命。

2、根据您得体会,谈谈“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句话在文中得作用。

答案:①准确、精练地概括“万年青”得特点。

②就是鲁迅先生坚贞不屈、永不休战得战士性格得生动写照。

③从鲁迅口里说出, 与作者得侧面描写互为补充,紧密照应,从而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生命常青、永垂不朽得崇高形象。

3、题目就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并没有记叙鲁迅先生得几件事,这样写离题吗?请您谈谈自己得想法。

答案:没有离题。

①写“万年青”采用得就是象征得手法,用寓意深长得形象表达真挚得感情。

②写鲁迅先生得“话”以及抽烟得细节,就是用画龙点睛得方法来刻画人物。

用象征性得事物从侧面描写鲁迅,突出其精神品格。

③写墓地得状况就是巧妙地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她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4、联系全文, 谈谈您对鲁迅先生得印象。

答案:一位朴实、坚韧、勤奋、崇高得思想家得形象,一位令人无限景仰与永志不忘得伟大战士得形象。

【拓展提高】1、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为开头,运用排比得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如灯塔一般得文学家,照亮了中华民族得夜行路;您就是以笔为枪得革命家,大刀阔斧地开辟了中华民族得新天地;您就是作为中华民族守夜人得思想家,教会了中华儿女要以国之复兴为己任【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