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高中一年级教学设计美术 1-第三单元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宜昌市一中王鑫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能向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学习,甚感荣幸!今天,我进行的是课前说课,说课的课题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本课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实验教材《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说学情”、“说教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预期”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是想通过美术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是湘版教材《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按照美术作品自身所承载的审美、社会、自然等多类型的独特讯息分类,传达美术作品的魅力及其构建的美术世界;本单元既是第一单元各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运用,又是第二单元内容的推进和拓展,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完成。
本课包括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及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为了最终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重点,突出美术家的观点和视角,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对本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
即:从中选取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这一节加以拓展梵高的艺术世界,作为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后印象派艺术巨匠梵高的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勾勒出梵高浓缩的人生,解读梵高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概貌、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按照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定位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会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特性、风格、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探索,运用比较、感悟、讨论等方法初步了解美术家的表达世界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事物,并且适当的形式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获得成功体现,增强自信,升华情感。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2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视线》是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赏析四组美术作品,使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赏析能力。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无穷的创造力,对生活的激情、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过程:创设情景——引导分析——分配研究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总结、评价。
方法:创设情景法、情感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比较式鉴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对相同题材作品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视线”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平面镜、凹镜、凸镜学具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课本、画纸、画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理论指导。
体现新课程強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強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特别是在月夜下,月亮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欣赏: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片段)学生听、看,感悟其中的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播放背景音乐、欣赏月夜图片。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教案教学程序:一、提问:大家同学有没有看过电视、电影、照片,还有美术作品吗?导入主题:平时看到的电视、电影、照片、美术作品其实都是通过导演、摄影家、美术家通过他们的表现手法、他们的实现来给我们看到他们所展示的图像。
(补充,这些图像未必是我们日常所见、未必是现实,只是表现者的看法。
)二、提问:我们平常最直观的感官如何感受的(肢体接触、眼看、耳听、嗅觉、嘴尝。
)引出问题:那么在远方的文化,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可以如何理解当地?答:(看电视、照片、网站介绍、别人介绍。
)引出问题:那么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在各人眼里都是一样的感觉吗?答:(不一样,我们总会带着各人主观的想法来感受形容外界的事物,而每个人的感觉各异。
)三、导入分析美术作品的情感投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的艺术家视觉不一样。
欣赏课例——《手与镜面球》埃舍尔(荷兰),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的视线是否与我们一样。
1、图片导入《月华图》+《星空》提问: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者记忆中的夜晚有何不同提问:我们经历这么多个夜晚,为何有一个特殊的夜晚会被我们记住?小结——特定的情绪、情节会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
2、分析对比课例——形式语言的特点(相同点、不同点)小结:艺术家分别处在的环境和生活背景,油画与国画都是传统画种,所以表现语言差异是历史地域差异形成的;分别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意境。
四、对比同一题材不同表现——相似题材不同表现请学生分析《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草地上的午餐》与《乡间音乐会》;《圣母子》+《小考佩尔圣母》(对于同一题材,即便同一时代只要地域不同,艺术家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由于艺术家各人特质不同,在表现相似题材时,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视线在画面中呈现。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美术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深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材选取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鉴赏经验,但对于美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观察视角的理解还相对较浅。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分析和理解复杂的艺术作品时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美术家观察视角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术家的视线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对艺术的敏感度。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和艺术个性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
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美术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欣赏作品。
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家的创作意图。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家的视线和表现手法。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高中美术_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名称: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梵高印象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深入鉴赏《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自由梵高绘画的特点,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通过梵高作品的深入分析探究,理解梵高绘画特点,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置情景模式,回到过去)师:刚才我们对梵高的作品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今天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就是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跟随梵高的脚步,从《吃土豆的人》说起,到《向日葵》再到最后《麦田乌鸦》,自有总结梵高的艺术特点,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
(课件播放回到过去穿越画面,点击一组自动播放的幻灯片,对《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三幅作品的背景做介绍,便于同学们更深入的探究作品)设计目的:用情境模式,让学生能够融入鉴赏的情境,利于更深入的分析理解作品。
二、合作探究1.每个小组分发三幅作品的彩印图片,便于同学们看清作品的细节。
2.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小组深入讨论探究作品3.提示:同学们结合参观须知里提出的问题,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情感等方面分析三幅作品。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团队的力量,相互碰幢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交流每个小组发表自己对三幅作品的理解,总结梵高绘画的特点。
(提醒同学们要用鉴赏的专业术语)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老师点拨提升:1.构图方面,《吃土豆的人》是圆形构图,圆形构图饱满,一家人有很强的凝聚力。
使整个画面对比强烈,人物的繁多与空间的狭小对比,一点灯光与整个屋子的阴暗对比。
《向日葵》倒三角构图,更加突出向日葵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麦田乌鸦》水平构图,沉稳庄严,与飞起的乌鸦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蓝色与金黄的麦田的对比。
2.情感方面:《吃土豆的人》最能够与梵高精神和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因为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这幅作品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作品,当时梵高把米勒作为自己精神的航标,梵高临摹了大量米勒的作品,如《播种者》。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学生开展,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湘美美术的起源、发展,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历史背景,顺着美术家的视线,感受他们对世界和生活的独特见解,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道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代表性艺术家;2.能够理解湘美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3.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如线、形、色、背景等;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美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本节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图片和视频,通过语言文字、视觉形象等多维度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湘美美术的精神内涵,感受湘美艺术家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本节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1.课堂讲授:讲述湘美美术的起源、发展和代表性艺术家;2.形象教学: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湘美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3.互动体验:通过讨论、交流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美术创作和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施1. 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湘美美术是中国现代美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以湖南为中心,以艺术复兴、创造性写生、现代派等艺术思潮为特征。
湘美美术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了湖湘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精神。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述湘美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代表性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让学生对湘美美术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2. 湘美美术作品的鉴赏湘美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
2.1 线的运用线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湘美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表现手法多样,运用灵活。
通过展示作品中线的运用,提高学生发现并理解线的表现力和艺术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1-第三单元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2、小组内的研究讨论内容:
①表现内容的比较与分析。②形式语言的理性分析。③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④利用直觉感受尝试对作品情感内涵进行分析。
3、全班内的交流内容:将小组研讨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内容均可保留个人的独特见解,尽可能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述);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发表不同见解。
西方传统绘画多强调写实性,运用明暗的转折关系、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规律、透视原理与解剖结构,以及笔触、肌理等艺术效果,再现客观物象和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而西方近现代绘画则以单纯的点、线、面和色彩组合的图形表现形象,或以变形、夸张、怪诞的形象表现画家内心的情绪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两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法,接下来我们以“贴近美术家的心灵”为主题,利用沙龙的形式来认识更多的美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希望大家能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贴近美术家的心灵”沙龙研讨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扮演及轻松的沙龙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较完)整地分析美术家在创作相同或相似主题时的不同表现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版本:湘版
模块:美术鉴赏
单元: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
课题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
2.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3.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解读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案立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了解到美术家的视角和对美的理解;并且通过学习美术家们的画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美术家的视角和对美的理解;2.分析美术家的画作,学生能够提炼出美术家的思想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美术家的思想和特点的提炼;2.学生对于画面的分析和写作。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和教师提问;2.分组讨论,组内交流;3.文本阅读,分析文章和画作。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让学生们通过一个小游戏了解到美术家们的视角是如何不同的。
2.教师以一张画作为例,让学生说出对于画作的第一印象。
第二步:学习1.教师给学生们分配任务,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篇与美术家相关的文章,并写下各自对于美术家视角的理解和提炼出美术家的思想和特点。
2.分组讨论,组内交流学生们的理解。
3.教师以美术家的画作为例,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分析,介绍美术家的思想和特点。
\t\t\t4.学生们现场选择一幅美术家的画作分析,并且以此为材料,编写一篇文章。
第三步:教师让学生们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用自己的语言答题。
作业学生们需要完成分析文章,编写文章的任务。
笔记学生们需要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记在笔记中。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了解美术家对于美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以及对于美术家的画作进行分析和写作,教师可以督促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意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案-高中美术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不同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的抗疫作品的创作内容和创造方式进行赏析,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看待世界和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之中,激发同学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美术家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及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如何从作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上。
三、教学准备1、教具粉笔、教材、多媒体课件。
2、学具教材。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短视频,视频内容是抗疫战士一张张满是伤痕的脸。
并讲述:在全国人民共同面对新冠疫情的时刻,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人民陆军的微博的视线,去感受在这次疫情中美丽的逆行者。
引出新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了解美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视线表达他对疫情的关注。
2、讲授新知①展示岳阳青年艺术家张琼辉的报道,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岳阳青年艺术家张琼辉疫情时期,看到全国上千名医务人员主动写下请战书支援武汉,创作之情油然而生,看中老家唯一可以画画的外墙,手中没有任何绘画工具,就找来了厨房的木炭作画,耗时两天终于在粗糙的墙面上完成了创作《义无反顾》。
师提问: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画面通过描绘医护人员请愿抗疫出征时感人瞬间,表现了画家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及他自己对疫情的关切之情,画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情感投射到创作的作品中。
②展示第一组抗疫作品:厉国军的《风雪中的坚守》及霍尧的《战“疫”》,并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分别从主体、场景、情节、色调、构图、材质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师提问:同样是抗议题材的绘画,为什么会有这么的差异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由于艺术家的个人特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表现相同题材的时候,会有意识的将自己的视线在画面中呈现,所以表现风格也就不同。
(完整word版)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设计(word文档良心出品)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单位:湖州市埭溪中学教师:张利华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导入:艾舍尔《手与球面镜》问是艺术家手执球面镜还是镜中人观看艺术家?很显然,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视线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欣赏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请学生思考它与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那我们仔细看这个球面镜,它是不是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不是,他扭曲了我们所看到的。
就像一面哈哈镜带给我们的效果。
展示哈哈镜效果图片。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额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那我们思考一下,艺术家他所展现的是不是就是我们日常所见呢?出示范画思考。
你认为这样表现,对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独特的方式呢?教师总结,画家这么画是带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想借画面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高一美术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湘教版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求美术家的视线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含着画家的情感。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材分析: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
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
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第三单元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学设计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
2、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3、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2学情分析本课安排了了大量与学生讨论思考的内容,导入时因此我选择了几张“夜空”的图片作为导入,让学生觉得其实这个世界的物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在不同视觉的观察下是如此的精彩纷呈。
在此基础上进入课题,体验欣赏+比较欣赏让学生切身感受课程内容,分组讨论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总结。
3重点难点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难点: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课题课堂刚开始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这一组图片,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的主题中。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
活动2【导入】导入总结教师总结: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不一样,往往能带给我们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艺术家的一些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
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通过学习,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的同时,我们也能懂得用多个角度去发现美、欣赏美。
那么艺术家又是如何在来描绘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呢?接下来开始导入书本中作品,带同学们去欣赏、介绍艺术家如何从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都能看的到物体。
活动3【讲授】进入正课(本节课有5组对比美术作品,教师进行有选择性地灵活使用。
)体验欣赏并比较《月华图》和《星夜》:画面表现的都是夜空的景象,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回忆、体验自己对夜晚的印象。
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并尝试让学生口头描绘。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寻美术家的视线(出示课题)
1.观赏美术作品:《月华图》和《星夜》(出示作品)
美术家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环境和生活,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艺术家的潜质,只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已。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通过学习,还是可以理解美术家特有的观察和表达方式。下面我们一起对以上两幅作品进行分析:
油画
构图
空虚
饱满
笔触
轻松
急促、运动感
色彩
单纯
丰富
意境
孤寂、冷漠
狂躁不安
相同点
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
社会文化的差异:
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两者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形成的。
如中国画承袭着以线造型、讲究笔墨、追求神韵和气韵、重视在书画中表现学养、品格、情操等等特征。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思考活动布置:
1.观赏图片:《地中海》、《斜倚的女人体》,比较二者
2、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题材;形体;表情、动作或姿势;人物的神情气质;作品内涵。
教学反思:
1、分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以下三组中选择组别,人数不限
2、小组内的研究讨论内容:
①表现内容的比较与分析。②形式语言的理性分析。③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④利用直觉感受尝试对作品情感内涵进行分析。
3、全班内的交流内容:将小组研讨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内容均可保留个人的独特见解,尽可能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述);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发表不同见解。
2、作品赏析
(本环节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探究不同的美术家在创作相似主题时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及差异的根源是什么?解决教学重点)
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出示表格内红色部分、黑色部分由学生补充)
比较内容
《月华图》
《星夜》
不分配:发言人---学生代表(两至三人)、主持人---美术科代表、嘉宾顾问---教师(协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恰时评述)。
5、“嘉宾顾问”---教师进行小结:
在艺术史上,有很多主题都被不同的艺术家反复表现过,比如中国文人画中的“四君子”,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基督教题材的作品“圣母子”、“最后的晚餐”、“十字架上的耶稣”等等都是如此。但是从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他们作品中的构图、形象处理、作品的内涵都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异性也是使艺术保持恒久魅力的原因。而我们如果要去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就要理解这种差别的存在以及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从而学会去理解不同艺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版本:湘版
模块:美术鉴赏
单元: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
课 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
2.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3.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解读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法,接下来我们以“贴近美术家的心灵”为主题,利用沙龙的形式来认识更多的美术家及他们的作品,希望大家能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贴近美术家的心灵”沙龙研讨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角色的扮演及轻松的沙龙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较完)整地分析美术家在创作相同或相似主题时的不同表现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2、感悟、联想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观、听、忆、画、赏”等方式去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去感悟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
观月球:“阿波罗”登月
听音乐:贝多芬的《月曲》
忆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画月夜:让学生尝试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月夜的感受,纯属体验不作评述。
美术家个体的差异:
学生讲述两位作者相关的传记材料和创作背景。
③教师小结:
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带有主观性的,这种主观性来自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精神气质等许多因素对他的影响。艺术家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也是如此,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所出现的各种主题、各种事物,都反映了他对于世界的理解,因此这些作品都比较明显地带有一种个性化的痕迹。这些主观的因素会在他们对于题材的选择、对主题的理解、对形象的处理、艺术风格等方面体现出来,这就差异存在的根源。
西方传统绘画多强调写实性,运用明暗的转折关系、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规律、透视原理与解剖结构,以及笔触、肌理等艺术效果,再现客观物象和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而西方近现代绘画则以单纯的点、线、面和色彩组合的图形表现形象,或以变形、夸张、怪诞的形象表现画家内心的情绪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两位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
授课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教具、课件。
2、学具:作业纸、课本。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手与球面镜 艾舍尔
是艺术家手执球面镜,还是镜中人观看艺术家?以我观物,物与我同为一体。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其实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他的视线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事物的看法。世界精彩纷呈,一旦我们能寻找到艺术家的视线,其实就叩开了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