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巨碑考证
中国流芳千古的石刻碑碣
中国流芳千古的石刻碑碣作者:黄剑华来源:《月读》2022年第11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完成四海归一的大业。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采用小篆,统一文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以炫耀其文治武功。
其后,秦始皇又数次前往东方和南方地区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便祭祀名山,刻石竖碑,为其歌功颂德。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先后在泰山、琅邪台、芝罘、碣石、会稽、峄山六处七次刻石。
秦二世时,又补刻了诏书和从臣之名。
后人将这些刻石统称为秦刻石。
这些刻石均由丞相李斯采用小篆书写,字体潇洒优雅,备受赞赏。
秦朝的这些刻石群,虽然今天大都已被毁坏湮没,难窥全貌,却是书法与石刻艺术上的一件辉煌壮举,对开启和推动石刻碑碣风雅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朝建立统治后,废除了秦的苛政,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特别是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和中期汉武帝的蓬勃开拓,物产丰富,国力鼎盛,有力地促进了西汉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篆这时已被汉隶所取代,成为流行全国的书法字体。
汉隶灵气飞动,形态优美,风格多样,情趣盎然。
比起古朴的先秦篆书,汉隶贯注了人们更多的主观情感,显示了书法艺术的跳跃式发展。
西汉留下的石刻不多,目前所知,主要有《鲁孝王泮池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麃孝禹刻石》等。
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碑刻,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真可谓琳琅满目,蔚然大观。
东汉碑刻,种类繁多。
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石经等数种。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碑刻,形制大都为长方形石刻,由趺座、碑身、碑额组成。
碑刻内容,大体可分为颂功、记事、契约、墓志、经典等几类。
著名的颂功碑刻,主要有《裴岑纪功碑》《杨君石门颂》《刘平国碑》《西狭颂》《曹全碑》《张迁碑》等;著名的记事碑,有《乙瑛碑》《礼器碑》《张景碑》《史晨碑》等;著名的墓志有《鲜于璜碑》《孔宙碑》《袁安碑》等。
正定崇因寺明神宗圣旨碑
图一碑首拓片崇因寺坐落于河北正定城内北门里街路西,历史上曾是这座古城的八大寺院之一。
然而历经岁月风雨,偌大的寺院如今仅存南端的照壁和北端的藏经楼,其它的建筑及文物,除1959年将寺内重要建筑毗卢佛殿与毗卢铜佛迁至隆兴寺中轴线末端,一口明代铜钟和一尊韦陀铜像藏于隆兴寺进行保护外,大多均已坍毁和流散。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后经调查,发现了一些自崇因寺流散的石刻文物,明神宗圣旨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
此碑原立于崇因寺内,20世纪50年代移至寺外,被砌于今常山公园门前的桥上,1980年重修该桥时拆下,运至隆兴寺保存。
碑为青石质,座失,首身一体,高221厘米,宽76厘米,厚19.5厘米。
碑首部分高60.5厘米,阳面碑额刻正书“圣旨”二字,两旁线刻二龙戏珠,且辅以祥云纹(图一)。
碑身边饰亦为图二碑文拓片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
故谕。
」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吉旦」从圣旨内容可知,崇因寺全称为“敕赐护国崇因寺”,系明神宗赐额。
性定为其开山第一代住持。
碑文中记“况国初建置僧录司,职掌厥事”。
僧录司是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唐文宗开成年间置左、右僧录司;宋承唐制,设左、右街僧录司;后几经改制,元朝于各路设僧录司,后期废。
明政权建立之初,僧侣出身的明太祖对佛教进行整顿,洪武十五年(1382)仿照宋制,设各级僧司、僧官;在京设僧录司,为管理僧人之最高机构,隶于礼部,负责颁给僧人度牒、总理天下僧人以及统领地方各僧官衙门,即府之僧纲司、州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之著述。
明代的大藏经有“南藏”和“北藏”。
初刻南藏系洪武五年(1372)敕令点校,三十一年(1398)刻成,因版刻成后不久即被焚毁,故流传极少。
明成祖永乐年间又敕令雕印,称永乐南藏,亦即世所称南藏,刊成于永乐十七年(1419)。
北藏是明成祖朱棣敕命编撰的一部大藏经,永乐十九年(1421)为报皇考皇妣生育之恩而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完成。
后晋名将安重荣及其德政碑研究
内蒙古 和林格尔西 北部 ) 马步军都指挥 使 。 安德 裕 是安 重荣 的儿 子 ,字 益 之 ,于天 福 五年 ( 9 4 0 ) 的时 候 出 生 于 真 定 ( 今河北正定县 ) , 后 其 父 安 重 荣 举 兵 叛 乱被 杀 , 乳母 抱 着 安 德 裕逃 入 水 窖 中 。 出来 的 时候 , 被 守 兵抓 获 并 交与 管事 军校 秦 习 。秦 习与 安重 荣有 旧交 , 于 是 把 安德 裕 藏 了 起来 。秦 习 之前 收 养 了一 个 叫石 守琼 的 人为养子 . 到 了 中年 仍 然 没有 子 女 , 秦 习便 让 他 收 养 了安 德裕 , 并 且 为德裕 改 为秦姓 。 安 德裕从 小 便喜 欢读 书 , 熟读
为 了扩充 实力 , “ 使 张颖 阴招重 荣 ” ①。安 重荣深 知后 唐朝 廷 腐 朽 虚弱 , 人 心尽 失 , 灭 亡 已是 注定 的结局 , 于是 率领 千 余
骑兵 归附 了石敬 瑭 的麾 下 。清泰 三年 ( 9 3 6 ) 十一月 , 契丹 南
下 化 解 了 石 敬瑭 的危 机 , 大败后 唐 军 , 契 丹 主 册 封 石 敬 瑭 为
杀 。虽然有 点 残忍 , 但 听 说 的人都 觉得 大 快 人心 . “ 由此 境 内 以为 强 明 , 大得 民情 ” ②。天福 六年 ( 9 4 1 ) 六月 . 安 重荣 向 石敬 瑭 上表 , 陈 述 当今情 形 , 强 烈要 求 后晋 发 兵征 讨 契丹 . 石 敬瑭 随 后 亲 至邺都 ( 今 河 北 大名 县 西 北 ) 下诏 书劝 谕 安 重荣 。安 重荣 觉得 石敬瑭 一 心卖 国求 荣 , 后晋 危如 累卵 , 前 途 暗淡 , 于是决 定起 兵 叛 晋 。于天福 六 年腊 月 与 山南东 道
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碑考
正定古称常山、恒州、真定,是古代河北中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路、府、州、县的治所,建有府、县两级文庙。
正定府文庙位于今正定县城内常山东路路南,是古代河北境内规模较大的府学之一。
2019年6月,为配合府文庙外围环境整治工程,受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委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府文庙原址区域进行了文物勘察,在戟门南侧约50米处发现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石碑一通。
此碑为青石质,断裂为三块,碑座已失。
碑首高115厘米,宽134厘米,厚53厘米,雕三条龙互相缠绕,碑额正中阴刻“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9字(图一)。
碑身高315厘米,宽130厘米,厚50厘米,碑文为楷书,共21行,满行51字,共807字(图二)。
除碑体断裂处个别文字残缺外,保存基本完好。
碑文详细记述了明弘治八年(1495)至十年(1497)正定府文庙的修缮情况。
下面结合相关文献,对碑文所涉及的此次修缮情况进行考订,乞请方家教正。
一、碑刻录文该碑文在光绪《正定县志》中有收录,只是题名为《重修正定府庙学记》,且无撰文、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碑考岳改荣(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0)【关键词】河北正定;府文庙;真定府;明代【摘要】正定府文庙是古代河北境内规模较大的府学之一,宋以前建置不可考,宋熙宁三年(1070)龙图阁学士知府事吴中复创修,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金、元、明、清历代皆有修葺。
2019年6月,为配合正定府文庙外围环境整治,对府文庙原址区域进行了文物勘察,在戟门南侧约50米处发现明代《重建真定府庙学之记》石碑一通。
该碑主要记述了明弘治八年(1495)至十年(1497)正定府文庙的修缮情况,为研究正定府文庙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翔实而精确的资料。
书丹、篆额人及立碑时间[1]192。
与出土碑文相对照,县志录文略有差异,但不影响对碑文的解读。
为便于研究,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其中,加□文字为碑上残缺据县志补齐者,【】内文字为县志与碑不同者,()内为县志所缺录字。
正定新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普化寺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正定新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普化寺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作者:刘友恒来源:《文物春秋》2017年第01期【关键词】河北正定;东天宁寺;容公长老;塔铭;普化寺;晦岩禅师【摘要】2016年8月,正定古城墙修缮工程施工中,于西城墙内城门南侧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刻于元至治二年,记载了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的生平,它的发现,为正定天宁寺、邢台开元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普化寺,正定史志不见记载,“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的发现,可补志书之缺。
绵延12公里、府级规制的正定城为我国现存十大城墙之一。
由于明代拓建时将大量的早期石质文物用于砌筑墙基,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墙动土时便陆续出土了一些碑刻、塔铭、经幢、墓志等。
2013年,南城墙月城基址的发掘拉开了正定古城保护标志性工程——古城墙修缮的序幕。
施工过程中,继2015年7月在正定南城门瓮城发现元至元四年(1267)临济禅寺预建寓庵坚公禅师寿塔塔铭[1]和原置于真定府文庙,与金代著名墨工、正定人刘法相关的诗文刻石[2]后,2016年8月,又在正定西城墙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
二者的发现,为研究正定乃至河北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一、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为容公长老石塔之塔身部分。
青石雕制,方形柱式,高 180 厘米,自下而上渐次收分。
正面下宽46厘米,上宽43厘米,四周以线刻卷云纹为饰。
上部线刻坐式佛像,高15.5厘米。
佛像饰双线身光和头光,面形方圆,下身着裙,外穿右肩半披式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双手叠置于腹前。
中部阴刻正书大字“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2行12字,其上端横向阴刻梵文1行7字。
下部线刻仰覆莲须弥座(封三,1)。
第二面下宽43厘米,上宽38.5厘米,第三面下宽46厘米,上宽42.5厘米,上端均横向刻梵文1行8字,梵文下面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每面刻字均为11行,满行30字(图一)。
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是我国隋代重要碑刻。
在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阁东侧。
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撰文,未著书丹人姓名。
但也有撰、书均为张公礼之说。
编辑本段特色: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
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
碑为龟趺。
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
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
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及恒州诸县名,分5截30行,行字数不等,亦为楷书。
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兴寺。
”编辑本段历史:我国的石刻文字萌芽于商代,碑的名称见于东周,而刻文纪事之碑则最早见于西汉末期,到东汉桓帝、灵帝时,建墓树碑又蔚然成风。
就碑刻的书法艺术来看,我国石刻发展史可分三大阶段,即汉碑、魏碑、唐碑。
汉碑多波磔奇古,魏碑多瑰丽雄奇,唐碑则秀丽高雅,隋碑则正是由魏碑体到唐碑体发展的过渡时期。
龙藏寺碑就正是体现这一变化的代表之佳作。
它的字体结构朴拙,方正有致,虽为楷书,但仍留有隶意,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编辑本段评价:碑系隋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命为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造龙藏寺而创立的石碑。
它不仅高大庄严,而且书法艺术上向称隋碑第一,既无北魏的寒俭之风,又不致唐碑的全失隶意,不仅字体结构朴拙,用笔忱挚,给人以古拙幽深之感,而且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它是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在书学之递嬗上具有颇大影响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关于此碑,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
”《龙藏寺碑》楷书,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它不仅记载了隆兴寺的始建,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
被誉为“隋碑之冠”,视为“隋朝第一碑”。
《龙藏寺碑》碑阳30行,行50字,约150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
古城正定历史
我可爱的家乡正定!听听央视的《走遍中国》是怎么介绍她的吧!2012-11-17 16:51阅读(88)帥帥,zhou从石家庄市往北大约15公里,就是古城正定。
这座宁静祥和的北方小城,浓缩了无数历史风云,在坎坷和沧桑中走过了两千年。
公元前197年,一个叫赵利的将领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叛军。
叛乱很快被平定,第一次站到太行山的最高峰,俯视脚下的这片土地,刘邦一声叹息:?就把这里取名真定吧!?他希望这块土地真的能安定下来。
四年楚汉相争,他把强大的对手一代枭雄楚霸王项羽都赶进了乌江,一个小小的叛将却让他如此震惊,以至于要御驾亲征,他担心的是真定的战略位置。
真定就是今天的正定,它位于华北平原的心脏地带,向北可以直捣大漠草原,向南可以深入中原腹地。
而且它西靠太行山,南临滹沱河,凭借这水陆两道天险,在和平时期是沟通南北的交通中枢,一旦战事来临,则可以轻松便当地转换为攻守兼备的大本营和后方基地。
有诗人描述道:“华北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对于这样一个战略要地,任何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都不可能忽视。
虽然已经取名为真定,但它真的能安定吗?刘邦带着这样的疑虑回到长安,他一定不会想到,恰恰是他的****之战,撕开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往来攻杀拉锯战的序幕!1600年前一个冬日的黄昏,强劲的西北风席掠过滹沱河畔。
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率40万军队打垮了真定守军,那时河水刚刚解冻,溃逃落水的真定士兵被淹死和冻死无数,尸体堆满了整个河床!富有军事眼光的拓拔圭,对真定的战略地位极为看中,因为这是鲜卑大军穿越太行山直捣中原腹地的前进基地。
但他也发现年年泛滥的滹沱河,给这里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他下令重建真定城。
从那时候起,真定城的位置就从滹沱河的南岸移到了北岸,一直到今天。
这是一种神秘的骑术,它技巧复杂,据说脱胎于当地一个古老的狩猎部落。
这种骑术在这块土地的大量出现,以至于发展出一支剽悍的骑兵部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后晋名将安重荣及其德政碑研究
后晋名将安重荣及其德政碑研究作者:李琼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2期(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摘要:安重荣是五代时期后晋名将,公元前941年起兵反后晋,于宗城之战败绩,被杜重威擒斩。
公元2000年于河北正定县出土的安重荣德政碑,经考证确定立碑之时安并无僭伪称帝之意。
对安重荣及其德政碑进行介绍,能够给予安重荣一些比较正面的评价。
关键词:安重荣德政碑晋安寨之战宗城之战安重荣作为后晋的开国功臣,受晋高祖器重,史料中关于他的资料不是很多,虽然在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中有他的传,但在其他史料中均是略微提及。
关于安重荣,樊志勇的《河北正定巨碑考证》对其德政碑做过一些考证;陈尚君教授对其德政碑做过一些研究。
但是对于安重荣其人却没有人做过更深入的研究,并且现在史学界大多对武将群体进行研究,个案研究的虽不少,但都不是很全面。
本文对安重荣做了相对全面的研究,对了解五代武将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安重荣生平与家世(一)安重荣生平安重荣,生年不详,为五代时期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
原是后唐的一员武将,于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年间担任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部)西北巡检使。
曾因犯法获罪下狱,差点被杀,其母亲千里迢迢奔赴洛京(今河南洛阳市),找族人安重诲求情。
安重诲当时担任枢密使一职,便上奏明宗李嗣源并为安重荣说情,安重荣才被释放。
后唐清泰二年(935),石敬瑭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后唐,为了扩充实力,“使张颖阴招重荣”①。
安重荣深知后唐朝廷腐朽虚弱,人心尽失,灭亡已是注定的结局,于是率领千余骑兵归附了石敬瑭的麾下。
清泰三年(936)十一月,契丹南下化解了石敬瑭的危机,大败后唐军,契丹主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
不久后唐被灭,后晋王朝正式成立,改元天福,并且石敬瑭如约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天福二年(937)正月,安重荣因追随高祖石敬瑭征战有功,被授予成德(今河北正定县)军节度使。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
福门里生活区北侧一户居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通石碑。
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闻讯赶到,将碑石及时征集并运至隆兴寺保存。
碑为青石质,残为四块,一块碑首,三块碑身。
碑首近方形,高109厘米,宽104厘米,厚40厘米;正反两面均为二龙相交雕饰,两龙相对昂首于额题上端,前肢三爪托举火焰宝珠;碑额周边及碑首两侧均饰如意云纹,两侧顶部分别雕饰日月;笏形额内阴刻大字篆书“建文昌神祠记”两行六字(图一)。
碑身上半部缺失,下部残存三块,约占碑身的三分之二。
通残高161厘米,宽100厘米,厚39厘米。
残存碑文29行,凡585字,均为楷书,无边饰(图二、三)。
碑阴素面无字。
现将残存碑文录文于下:1.……(延)前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奉2.……抚山东河南佥副都御史吏科都给3.……4.……许守谦篆图一碑首5.……6.……7.……野应星文在昴毕间其风俗重农务本其人习文武□□□表著□□顾城池□□辽阔厥内中隆为□□□□□□□□□四8.……易潜聚堪舆家谓民罔阜安而文风亦未畅盖坐此□□□斯议□□久然□□□也嘉靖己酉绵州□□□□□□部□9.……内见四隅荒芜湫洼状怃然太息深以昔议为确亟用荒度议□□□□□□□□□□□依附成□以□□□□□□央遂□10.……报可乃分委贤能卜吉经营工始于艮隅次及乾及坤及巽艮建□□□积草若□□□以备军需□为□院□三□□□□□髦现清风美政既奏最绩于是议毅然引为己任捐金□□□□守备葛九章畦地十余□□□守□□□□□□□□15.……郡理富顺王君讳纳言邑侯江都徐君讳天宠指画规模计□□□□□□□羡力藉之配徒……16.……安邑李君讳圭郡理阳城贾君讳之凤继下车□□厥成守□□□□□指挥体统行事李君讳一……17.……(文)昌神像肖自梓潼台址高耸殿宇巍峨(不)雕刻粉饰□□□□□□□□□□有堂有□东西有□□□□□□□□□□□□……18.……公主之其号舍听诸生肄业每月三校文字(郡)□暨邑侯□□□□□□□□□□视之公□调……图二碑石残块拓片之一. All Rights Reserved.19.……厥左东城屹然如藩其左辅也厥右新街沙水联接□□□□□□□□□□□廒及诸庙宇……20.……如列星斯三隅中央所无矣如康节所称乍圆明月夜者□之□□□□□□□□□□在云霄而……21.……有瑞雪祠内外遍地瑶华而神祠民居两城楼□有如玉妆更……22.……公有23.……余曰是举也因执事者获悉往议今告工……24.……定□无而今有(之)……25.……士庶之幸前贤之光也然自嘉靖壬子……26.……口碑不可殚述兹盖其大者乎余初归拟以俸余易此地……27.……拜记之系之词曰维神之尊兮星之精于赫昭回兮……28.……29.……后学罗文瑞摹勒上石从录文可以看出,因残缺不全,碑文内容不甚明了。
正定山西会馆遗存碑刻
余年,而有盐商蒲坂」张子辈同心发愿,载亩
顺治二年岁次乙酉三月谷雨日」
赡僧之举,意綦善矣!先是庵始即设田若干,
钦差分守河东道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郡
每香火岁月,计未尝不周。后祲灾频仍,
」二
三阇黎,鹄癯鸟散。诸商人忧之曰:将见白衣
人吴嵩胤沐手撰」
款下钤“吴嵩胤印”朱文印和“丁丑进士”
堂绝海潮音耶!土地究能养人,沧桑终有实
《晋宁庵白衣堂置买香火田地
流动,会馆这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逐渐成为
碑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重修晋宁庵
同乡、同行业的商人在异地寄居、议事、联乡
碑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重修会馆过
情、笃情谊的场所。
庭碑》,内容均涉及坐落在正定南关村的山西
明清时期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足迹
会馆及其前身明代晋宁庵。现三碑分置隆兴
纳税契银壹两三钱二分。崇祯拾陆年拾壹月
像以祈庇佑,以壮观瞻。更增抱厦、川廊、旁
二十七日。”从中可知,当时地价为每亩用银
2.4 两,纳税比例为 5%,这为研究明末地价、
税制提供了一条可靠资料 。
殿、□房,且将失迷香火地亩尽为倍价归赎
有」数。遂延僧住持于中,以为朔望香灯之
奉。于三十年□□鸠工,于三十一年十月告
《正定县志·灾祥》知,自明崇祯元
纹,身部刻施银者姓名、商号名号及数额等 7
年(1628)至清顺治二年(1645),正定一带的
列(录文略)。此碑现存隆兴寺龙腾苑碑廊。
自然灾害有“崇正(祯)元年夏旱,五行志所谓
碑阳文字移录如下:
畿南赤地千里是也;十三年正月数风霾,风至
重修晋宁庵碑记 」
[2]
四月方止,又大旱;十四年大旱” ,寺院可能
正定发现的欧阳玄撰文碑
一
5 — 3
维普资讯
文物春 秋
20 年第 4 06 期
文物介绍与研究
图
二
庳
身
拓 片
一
正
面
局
部
碑 出土 于正 定县 中 医院 内 ,此处 为真 定 ( 正定 ) 今 府学 所 在 地 , 应 为府 学 遗 物 。清 碑
一
元年 (5 年 ) 5o ,日用上丁起于隋开 皇元年
(8 年 )然国学与州县异。 51 , 宜唐贞观中复有
四时致祭之诏 , 至开元而制乃定 , 后因之 。” 碑文回顾 了叔孙通作礼 、 王褒作乐 、 何武 演乐的历史。 叔孙通 , 秦末汉初儒生。 汉统一 天下后 , 下令废除秦的仪法 , 代之以简易的规 范 , 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 , 但 叔孙通便 自荐为 汉王制定朝仪。他采用古礼并参照秦朝的礼
创 修 , 以前 建 置 不可 考 , 末 毁 于 战乱 , 宋 元 明 洪武 四年 (3 1 ) 修 , 17 年 重 清代 又 扩 建 。现 在 大多 建筑 已失 存 , 仅存 一座 戟 门及东西 配 房 。 既 为真定 府 学 ,碑 文却 称 “ 真定 路学 ” 、
—
定府 、 真定路 的治所。 真定设府始于唐朝建中 三年(8 年 )唐末五代时真定府时设时撤 , 72 , 直 到北 宋时 才稳 定下 来 ,成 为河朔 中西 部 的
塔 于镇 阳 ”I 阳之 塔 即今正 定临 济寺 内 【 l 。镇
仪而制礼后 , 带领弟子百余人 、 国儒生 3 鲁 0 人及皇帝身边 的近臣到郊外编练礼仪 。汉高
祖七年( 20 )长乐宫成 , 前 0年 , 诸侯王大臣依 朝仪行礼 , 次序井然 , 高祖大悦 , “ 日:吾乃今 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 其 弟子皆进封 为郎阁 汉书》 8( 。《 卷 6 何武列传》 载 :何武字君公 , “ 蜀郡郫县人也。宣帝时, 天 下和平 , 四夷宾服 , 神爵、 五凤之间屡蒙瑞应 ,
正定发现修建滹沱河浮桥的宋代古碑
正定发现修建滹沱河浮桥的宋代古碑作者:于平兰郭玲娣来源:《文物春秋》2011年第01期[关键词]正定;宋代碑刻;滹沱河;浮桥;程防[摘要]2008年4月,在滹沱河河道内发现了两通宋代碑刻,其中的《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碑记述了宋熙宁六年(1073年)程昉创修滹沱河中渡浮桥的缘由及过程,是正定首次发现的修建滹沱河桥梁碑记,为研究滹沱河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文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2008年4月22日,石家庄市西兆通乡店上村(原属正定县)村民在清理村西北的滹沱河河道時,于地下约8米深处发现两通宋代古碑,一为刻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的《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碑,一为刻于宋景祜二年(1035年)的《永安堤诗并序》碑。
两碑现已运至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保存。
《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碑为青石质,首、身一石,通高153厘米,宽85,5厘米,厚19,5厘米。
碑首呈圆拱形,篆刻“创修滹沱河浮桥记”两行八字,两侧为剔地牡丹花纹(图一)。
碑身阴刻楷书25行,满行41字,总计895字,四周饰缠枝牡丹花纹(图二)。
碑阴无字。
碑座呈梯形,上宽110厘米,上厚40厘米,高52厘米。
碑文由登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张之才撰,详细记述了宋熙宁六年(1073年)皇城使、端州刺史程防创修滹沱河中渡浮桥的原因及过程。
出土時碑文的字迹清晰,纹饰线条也很完整,推测应是立碑時间不久即被大水冲走掩埋。
为将史料翔实示人,以备方家探讨与指正,现将碑文移录如下,并略作注释。
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记登仕郎守秘书省著作佐郎张之才撰皇帝圣虑深远,永惟四方,治定滋久,民物蕃阜,吏习偷简,功职不建,乃亲举贤相,任以天下之责。
于時中外百工,无有小大,莫不修举,人罔遗才,士无废功,政令典章,辉光巍峨,日益新大,惟其有为,以底清净。
历古圣帝哲王,盖未有发挥清明,采泽文藻,愈美愈固,若斯之盛者。
皇城使、端州刺史带御器械程侯始以才选,兴修水利。
既塞二股河,泄恩冀之患,开淇水通漕以给边。
世界之最在正定:驮碑龟它最大——开元寺赑屃
世界之最在正定:驮碑龟它最大——开元寺赑屃正定之行的第一个景点是开元寺。
事前对开元寺一无所知,也没有上网查资料做功课,只是走在正定的南北中轴线上,正好路过它,并且早餐店就在它对面不远处,所以就停车吃饭而后进门参观。
进门左顾右盼,立刻眼睛就不够用了。
向右看,不远处大唐盛世的方形密檐砖塔傲然挺立,仿佛来到了小雁塔下。
左看,真真是吓到了我,一座山一样硕大宏伟的石雕撞入眼帘,让我不敢相信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大的赑屃!这是真的吗,不会是现代人为吸引旅游而新造的吧?在目瞪口呆中,我来到了这世界之最——正定开元寺赑屃旁。
先说点赑屃相关的知识——龙生九子各有特长,又各有其名,名字千奇百怪不好记,所以只记住旅游景点常见的几个,说不上那会儿就能显摆显摆,假装有学问骗骗纯情少女、多情少妇什么的,那一定能换来崇拜,因此而发生什么艳遇也未可知?所以务必记牢背会,以备到时显摆时急用;琴把上的是长子,名囚牛;刀把上的是次子,名睚眦(yá zì);洪钟提梁的兽钮是四子,名蒲牢;六子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驮碑的龟;九子螭吻(chī wěn),喜喷水, 取其灭火消灾的作用,所以成为大殿正脊两端的吞脊兽。
囚牛图片来自网络睚眦图片来自网络蒲牢图片来自网络但是切记,并非所有的石碑底座都是赑屃,只有官碑才允许使用,民间立的碑不能用赑屃。
原因很简单,龙是皇室象征,龙的儿子也是龙,怎能为民间所用?此外,碑的年代不同,驮碑的龟叫法也不同,北宋之前,驮碑的龟它就叫龟。
那时候也有赑屃,但它不在石碑下面,而是在石碑上部的碑额上。
你看有些石碑碑额上雕有几条龙形,石碑貌似被这几条龙叼着一样,这几条龙就叫赑屃,而下面驮碑的就叫龟。
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北宋有本书叫《营造法式》,它是规范官式建筑的样式、规制、用料、以及建筑构件的名称、用途、尺寸等的标准手册。
这其中就有关于官碑的样式、比例,构建名称、尺寸的标准,上面明确将驮碑之物称为龟,而叼碑之物被称为赑屃。
正定隆兴寺金铜大悲菩萨像铸造工期考
正定隆兴寺金铜大悲菩萨像铸造工期考正定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刹。
隆兴寺建于北魏太武帝永熙元年(公元493年),是北方佛教的一大重镇,历经沧桑,经历了多次修建和重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金铜大悲菩萨像是寺内的重要宝物,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大悲菩萨像已经进行了多次修缮和加固,其中最近一次甚至动用了现代科技,使工序更加科学、精细、高效。
本文旨在通过对隆兴寺金铜大悲菩萨像铸造工期的考察,探讨我国古代艺术造像技术的发展和演变。
隆兴寺金铜大悲菩萨像高6.06米,重达24.7吨,是世界上目前保留最完整、最具规模的金铜大悲像之一。
它是由北魏皇室的工匠铸造而成,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但保存状态良好,仍然能够展现出当时工艺的丰富内涵。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悲菩萨像具有多种造型美学:头部呈三角形的几何形式,胸前的盘绕琐纹的梅花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传统图案,在手臂、腰悬和缀上的珠串和香佛手串,都是中国古代佛教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大悲菩萨像的垂衣和飘带与尊容,还体现了中国大型造像艺术中最具吸引力和魅力的细节处理和动态感。
但是,与其艺术价值平行的是,这座金铜大悲像的铸造工艺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据考证,金铜大悲菩萨像的制作历时7年之久,时间跨越了北魏、东魏和北齐三个朝代。
其间,除铸造各个零部件外,还进行了精细的拼装、修地等工序。
这一过程在当时被视为一项难以完成的神话,被誉为金铜铸造的杰作。
尽管如此,由于技术和工具的限制,那个时代的铸造工艺往往是相当低效的。
例如,现在我们可以用机器和电力工具来帮助铸造容易变形的金属,以保持精度和质量稳定。
但在古代,工人们无法使用这些工具,造像时只能默默地依靠传统的手工技术。
因此,在高质量的制作过程中,必须遵循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各个零部件的制作和拼装时间,精度以及偏差等因素的影响。
河北正定,千年贔屓衝破迷霧
河北正定,千年贔屓衝破迷霧河北正定,千年贔屓衝破迷霧作者:樂浪浦江渡 2012-10-30 07:46 星期二晴【正定开元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赑屃碑座。
2000年6月,在正定的府前街一处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尊巨大的赑屃碑座。
长8.4米,惨宽3.2米,高2.6米,残重就107吨。
在这个赑屃出土之前,世界上保存最大的石碑,是河北省大名县的《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也称为《五礼记碑》。
这座巨碑,原本是唐代何进滔的记功碑,北宋把何进滔的功德记内容磨平,刻上五礼记。
所以就称为《五礼记碑》。
碑座赑屃高2.2米,重61吨多。
碑身高6.45米,宽3.3米,厚1米,重58吨。
正定出土的这个赑屃,比大名府何进滔的巨碑大得多,碑座赑屃比何进滔赑屃大一倍,是“天下第一赑屃”。
当时轰动全国。
此后,陆续发掘出十多件残碑断块。
考古工地吸引了全国许多学者专家。
这是一通怎样的巨碑,碑的主人是谁?雕刻这么精美的巨大碑刻,为什么会被砸毁深埋于地下呢?这座巨大的赑屃和这通残碑,除了碑座赑屃保存基本完整之外,碑文中所有涉及的人名,全部刻意被砸毁。
就是说,凡是有人名之处,都是砸断处。
因此,一个人名都没有,这就为确定碑主人增加了难度。
只能从碑刻残留的一些帝王年号、庙号、官职爵位、所记事件,对照相关史料分析,在相关的历史人物中查找可能相关的线索。
当时发现这通巨碑后,正定县文保所的刘友恒老师、郭玲娣所长,都给學者梁勇(以下為“我”)打电话,希望一起探讨。
梁勇应邀进行了实地考察,刘友恒老师把碑文中残留的所有文字给我抄录了一份。
學者梁勇开始翻阅唐书、五代史等文献典籍。
寻找与真定相关的各类人物的蛛丝马迹。
首先,这通碑刻,不是立在墓地前的神道碑,而是立在成德军牙城门前的纪功碑。
和现存于东侧的李宝臣记功碑属于同类的碑刻。
但是,这通碑的形制、体量都远远超过历代帝王将相的纪功碑,显示了碑主人标新立异、目空一切的野心。
这是谁留下的东西呢?首先我想到了会不会是王镕呢。
燕赵之宝隋碑之冠——正定隆兴寺《龙藏寺碑》考察记
作者: 薛婷[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
页码: 52-5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1期
主题词:�龙藏寺碑》;隆兴寺;考察记;中国书法史;大佛寺;河北省;楷书;古朴
摘要:�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之冠,隋代楷书之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现保存在河北省正定市的隆兴寺(又称为大佛寺)内,有碑亭护之。
《龙藏寺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
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
碑为龟趺。
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
正定历史文化之最
正定历史文化之最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荟集着唐、宋、元、明、清各代不同风格的古代建筑,故而被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另外,境内还发现了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在这些地上和地下文物中,有不少绝世珍品。
它们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述说着正定有过的辉煌。
世界之最1、世界上古代铜铸立式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观世音像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内供奉的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通高21.3米,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971),铜像身躯高大,比例适度,其形体之巨、雕工之细实为罕见,是世界上古代铜铸立式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2、世界上最大的赑屃现位于正定开元寺的巨型赑屃,是2000年6月22日在正定府前街出土的。
赑屃为青石质,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首径2.5米,鼻孔直径0.21米,残重107吨。
为五代时期遗物,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俗称“天下第一碑”的西岳华山铭碑,其碑座残长4.8米,而正定赑屃座残长8.4,可称现存碑座之最。
有关专家皆称其为“天下第一赑屃”。
3、世界上最早的佛教临济宗道场正定临济禅院,是佛教临济宗发祥地。
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
唐大中八年(854),义玄和尚在此创立临济宗,咸通元年(860),太尉墨君和于城内舍宅建寺,仍以临济寺为名,迎请义玄住持,临济禅院遂迁今址。
因临济宗风机峰峻峭,故在海内外名声大振,每年亚、欧、澳乃至北美等地临济宗高僧咸来朝拜祖庭。
4、世界佛教临济宗的始祖义玄,俗姓邢,唐朝曹州(今山东东明)人幼即出尘,参黄檗,谒大愚,得真传。
公元854,行脚镇州临济院,提出“三玄”、“三要”,首创“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并以寺额为名,创建临济宗后,广接徒众。
由于宗风大机大用,骏烈机峰,声震神州,播扬海外,世界各地从学者风靡。
5、世界上最早的蚕蛹陶器1981年,在正定县城东南南杨庄村出土的5400—5500年前的陶质蚕蛹,是仿照家养蚕蛹烧制的陶器。
重刻龙藏寺碑记
重刻龙藏寺碑记
佚名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12(000)015
【摘要】龙藏寺原碑在河北正定隆兴寺内,立于隋开皇六年。
该碑记叙隆兴寺兴建过程,碑文为楷书,骨法洞达,风神独特,但存隶意,凡一千五百余字.【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1
【相关文献】
1.刘坤一重修绳金塔碑记解读 [J], 蕗苫
2.黄任重《重刻泰山刻石》跋 [J], 何崝
3.重立东华山碑记 [J], 孙启善
4.《碑记赠言合刻》版本篇目互校 [J], 纪建勋
5.长江上游历史洪水题刻、碑记考察 [J], 胡人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