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苗族“自发移民”的困境与对等
浅析苗族跨境流动的现状及成因——以田蓬镇与苗旺县为例
、
简 要 概 述 中越 苗 族 的跨 境 流 动
居 住 在 长 达 10 公 里 的 中 越 随 地 边 界 上 的 数 十 种 跨 境 民 族 , 3 0多 从 古至 今 , 进 行 着 频 繁 的 跨 境 流 动 , 中 , 族 的 跨 境 流 动 是 最 具 代 表 都 其 苗
族 大 多 居住 在 远 离 城 市 的 边 远 山 区 , 境 以 高 山 为 主 , 天 然 地 势 来 区 环 以
性的流动 , 但在历史上却有过 几次较大的跨境流 动。除此之外 , 田蓬 在 镇 有 许 多 从 苗 旺 县 非法 婚 嫁 过 来 的 妇 女 , 样 便 使 双 方 家 庭 形 成 了 血 这
界 的 存 在 而 遭 受影 响 , 些 边 民 甚 至在 国 界 两 边 来 回 迁 居 。 使 在 中 越 一 即 两 国 关 系处 在 非常 化 的 阶 段 , 没 有 完 全 中 断 过 。这 主 要 来 自 于 世 世 也
代 代 跨 境而 居 、 日积 月 累 、 长 地 久 形 成 的 民 族 同 宗 、 化 同 源 、 水 天 文 山
前 居 住 于 黄 河中 下 游 的 黎 ” 落 和 尧 、 、 时 的 “ 九 部 舜 禹 三苗 ” 苗 族 的 分 。 布面广而散 , 人数上看 , 居的人多 , 从 聚 散居 的 人 少 , 要 以大 杂 居 小 聚 主 居 的 分 布 特点 在 贵 州 、 南 、 南 、 云 湖 四川 、 西 、 北 、 东 等 省 分 布 。 苗 广 湖 广
性 的 。 该 地 带 的 苗族 跨 境 流 动 仍 一 如 既 往 的 活 跃 着 , 直 以 来 , 地 苗 一 两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
03
苗族经济发展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
01
修建和维护公路、桥梁,提高交通通达性,促进与外界的经济
交流。
通讯设施
02
加强通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促进信息交流与合作
。
水利设施
03
建设和完善水利工程,提高农业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
优化产业结构
01
02
03
农业现代化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特色 农业和绿色农业。
工业转型升级
优化工业结构,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和绿色制造业, 提高工业附加值。
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物 流等服务业,提升第三产 业的比重。
培养和引进人才
人才培养
加强教育投入,培养本土人才,提高苗族地区的 人才素质。
人才引进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到苗族地区工 作和生活。
人才激励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 新创造活力。
人,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向了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 问题。
资金不足
投资规模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苗族地区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制 约了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实施。
融资渠道有限
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得许多有潜力的项目因资金问题 而无法实施。
03
重视教育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04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地区经济发 展潜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苗族地区教育水平较低 ,劳动力素质不高,缺 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 力。
西双版纳“直过民族”精准扶贫仍任重道远
西双版纳“直过民族”精准扶贫仍任重道远原标题: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精准扶贫依然任重道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现有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等5个“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24个乡(镇)的92个行政村、912个自然村,涉及贫困人口17529人。
作为脱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直过民族”的脱贫成效直接关系着西双版纳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整体成效,关系着全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当前,西双版纳州在“直过民族”脱贫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扶贫新亮点、新举措针对“直过民族”贫困因素复杂多样,条件型、素质型贫困叠加等特点,西双版纳州着力实施了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并编制了《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5个“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直过民族”扶贫开发攻坚新格局。
各“直过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涌现了一些新亮点、新举措。
1.认识贫困,从娃娃做起。
部分“直过民族”群众生活在边境沿线或偏远山区,与外界交往过少,导致贫困群众对于贫困问题和自我改变的意识薄弱,甚至不以为然。
由此,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政府实施了“脱贫攻坚从娃娃开始”的新举措。
即通过对布朗山乡在校学生进行脱贫知识的普及,了解“直过民族”孩子强烈的脱贫欲望,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孩子的脱贫志向。
“直过民族”孩子从小就对贫困有深入认识,不仅能激发其脱贫意识,更能提升其学习动力,改善教育状况,为有效阻断隔代贫困提供保障。
2.稳步推进安居建设,协调实施文化传承、技能拓展等举措,全面丰富安居新内涵。
在推进安居建设的过程中,一些“直过民族”注重文化保护传承和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注重项目成效,做到效益倍增。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一些禁忌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一些禁忌:⑴傣族村寨里有以竹或木编的台子,并树木桩,称为“哉曼”,意为“寨心神”,不能坐踏或拴马。
⑵不能移动或触弄神树下送鬼的鬼匾、鬼篮、鬼台、竹竿等祭品。
⑶旱地或菜园里,不能大小便;坟场上的森林不能砍伐。
⑷佛寺里的鼓不能随便敲打,神像及作赕用的戈矛不能触摸。
⑸到傣族家中至楼口要脱鞋,进去后脚步要轻些,不能用脚跺楼板。
⑹房子内的中柱(傣族屋里,一般都有四根大柱,侧面较矮的两根代表女性,中间高大的两根代表男性。
中间靠里面的一根楼上一端贴有色纸,插有蜡条,是老人死时才靠的)一般人不能靠,不能挂东西,楼下的一端不能拴马。
⑺楼下的磨不能空转,碓不能空踩。
⑻正在燃烧着的柴不能用脚踏,烧过的火炭不能用脚搓或扫。
⑼在傣族家中,不要吹口哨。
⑽在傣族家中睡觉时,头的方向最好不朝向主人的内室。
睡前不用小篾树最好侧放在一边。
⑾不能跨过妇女的脚和触摸妇女的发髻。
⑿有丧事的村寨,寨内的人禁止到其他村寨。
吃饭时要有礼貌,不能抢着吃,不能在别人筷子下面挟菜,不能用筷子打猫、打狗,饭吃完后再添,不能将锅端起来。
吃饭时不能随地吐痰。
不能用脚踢凳子给别人坐,不能用脚踢烧着的木柴,添柴不能在灶里添,烧柴时必须先烧大的一端。
家长的床铺(多在火坑旁)任何人不能往上坐。
家长有一瓶“圣水”放在床边,任何人不能动。
睡的床不能头向门,认为这样不吉利,因为人死了才头向门外。
衣服破了不能用裤子补,认为这样会受穷;不能用上衣改做裤头;衣服也不能用来当枕头,枕头不能坐。
女子的衣服不能晒在高处。
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弯腰细步,以示尊敬;不能摸别人的头。
不能在别人面前放屁,如实在忍不住放了要马上跑开,不能站在别人面前。
杀鸡不能先砍头,吃鸡腿不能只吃一只而只能吃一对。
不能在家里剪指甲,否则认为不吉利。
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随意移动。
进佛寺必须脱鞋;看见佛爷必须跪拜;走路时不能踩着佛爷、和尚的影子,不能摸他们肩膀以上的部分;在佛寺询问物件,只能嘴说,不能用手指或脚踢;妇女在经期或刚生过小孩不能进佛寺。
苗族历史太惨了
苗族历史太惨了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然而,苗族的历史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光辉,他们也经历过很多不幸的遭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苗族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
宗族迁徙与分裂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这是苗族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苗族是一个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历了多个迁徙的阶段。
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苗族曾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定居,并形成了不同的苗族分支。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苗族的宗族经常迁徙和分裂,导致苗族社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文化的消失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历史中的一些苦难也导致了他们独特文化的消失与演变。
苗族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迁徙和分裂中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传统的苗族文化元素逐渐消失,包括语言、服装、宗教等。
现代化的影响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渗透也加剧了苗族文化的消失。
苗族人民在继承和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困难,他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
宗族习俗的消亡苗族的宗族习俗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苗族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宗族习俗也逐渐消亡。
这些宗族习俗包括传统婚礼仪式、祭祀活动、节日庆祝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一些苗族人民选择放弃传统的宗族习俗,接受现代社会的观念和习俗。
尽管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意味着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正在逐渐消亡。
社会地位的边缘化苗族在中国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也是苗族历史中的一个痛苦之处。
在长期的历史中,苗族人民常常被排斥在社会边缘,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这种边缘化反映在教育、就业、卫生等方面,苗族人民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改善苗族的社会地位。
维护苗族文化的努力尽管苗族历史太惨了,在面临各种困难的同时,苗族人民一直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设立文化机构等,苗族人民积极参与到维护苗族文化的努力中。
西部地区苗族群众自发迁移的动因及现实条件——基于对云南K县的调查
西部地区苗族群众自发迁移的动因及现实条件——基于对云
南K县的调查
陆海绂;吕付华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卷),期】2012(004)004
【摘要】苗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徙最为频繁的民族之一。
根据对云南K县的调查发现,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大部分民族都停止了迁徙步伐,但在部分苗族群众中至今还存在着自发迁移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行为之所以发生,不仅与苗族群众的经济理性有关,还是其长期以来所习得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延续。
此外,“公地管理悲剧”的存在既为苗族自发迁移活动提供了现实条件,也埋下了未来隐患。
【总页数】7页(P141-147)
【作者】陆海绂;吕付华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边疆少数民族自发移民的边缘化处境及其成因分析——基于对云南K县的调查[J], 陆海发;白利友
2.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体化与民族群体的特殊性何以和谐——基于对云南K县苗族
自发移民问题治理的个案分析与讨论 [J], 陆海发
3.民族自发秩序需包容于国家制度秩序\r ——对云南M县苗族自发移民社会处境的调查与研究 [J], 陆海发
4.易地搬迁自发随迁移民社会处境问题研究——基于云南S区的调查 [J], 陆海发
5.秩序冲突与统合:易地扶贫搬迁自发随迁移民治理研究--基于对云南省S区的调查 [J], 陆海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苗族现状分析报告
贵州苗族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苗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民族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苗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贵州苗族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其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 经济发展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是其主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加大了对苗族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产业扶贫等措施,不断改善苗族地区的经济环境,并提升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3. 教育状况苗族地区的教育状况相对较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很多苗族孩子因为交通不便和贫困等原因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政府通过投资教育设施建设、提供教育补贴等举措,致力于提高苗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同时,加强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苗族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4. 文化保护与传承苗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苗族民歌、舞蹈、服饰、节日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政府加大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苗族文化传承中心和苗族文化展览馆,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苗族文化。
5. 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同时,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完善,为苗族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6. 总结与展望贵州苗族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然而,随着政府的扶贫政策的落实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贵州苗族的现状有了积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关注苗族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对贵州苗族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期待贵州苗族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直过区”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直过区”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摘要:云南省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或阶级社会初期跨越集中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有20个民族,66万人,在扶贫攻坚的大环境下,“直过民族”聚居区域是贫困高发地区,面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发展,只有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改善扶贫攻坚措施,补短板促发展,才能让“直过区”社会经济获得发展,就西双版纳“直过区”而言,如何改变农户观念,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才是实现脱贫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直过区;直过民族;贫困;改善措施1 引言“直过区”是以“直过民族”为主要人口的地区,是未经历民主改革,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或阶级社会初期跨越集中社会形态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聚集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景颇等13种民族。
在云南省实行“直接过渡”的民族主要是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基诺、德昂8个民族,及部分拉祜、苗、瑶、布依、纳西、阿昌、哈尼、彝、傣、白、藏等共20个民族及尚未确定族属的“克木人”共66万人,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中,布朗族、基诺族、佤族、景颇族属云南省主要直过民族,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也是直过民族性质。
2 “直过区”贫困的基本特征2.1 环境文化条件限制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处于亚热带和热带边缘,与缅甸、老挝接壤,边界线长966.3公里,约为云南省边境线总长的1/4。
全州山区多于坝区,山地丘陵面积约占95%,热带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14%。
“直过民族”聚集村寨大多属于山高坡陡箐深的山区、边境,距离县城、乡镇远,交通晴通雨阻,村内道路狭窄,村寨分散,生存环境偏差。
给经济创收带来一定困难。
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和个人因素,“直过区”跨境婚姻情况历史就存在,部分男性因为文化程度低、大龄化、经济条件差等原因,选择与境外同等甚至更差条件的女性结婚,形成“弱弱结合”的婚姻。
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贵州苗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苗族人民生活在贵州省的山区,他们自然环境艰苦,但是文化却充满了生命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苗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苗族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冲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苗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少。
2. 教育中对苗族文化的缺少关注学校教育是人们从小接受的基础文化教育,但是贵州省的学校教育中,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苗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学生了解并尊重苗族文化。
3. 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信息化也会带来消极的文化影响,一些非法有害的信息会对苗族文化传承产生负面的影响,需要借助法律和公共教育的力量进行反制。
二、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对策研究贵州苗族文化传承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策是保护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从法律和资金等多个层面进行保障。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苗族文化传承。
2. 加强教育和宣传加强教育和宣传,是深入人心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苗族文化的教育,在教师培训和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社会媒体,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传播苗族文化的魅力。
3. 传统文化节日的振兴苗族人民拥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如花山节、龙船节等。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振兴这些传统文化节日,让年轻人了解苗族文化的魅力。
4. 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是一种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有力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苗族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苗族文化。
苗族大迁徙
苗族大迁徙苗族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在战国时期被纳人了楚国。
后由于部落联盟的长期战争和封建王朝的压迫,苗族不得不进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远距离、大规模的迁徙,时间长达l700多年,忍辱负重,艰难跋涉。
苗族史诗《盘古开天辟地歌》、《跋山涉水歌》、《龙与苗族迁徙歌》对此有着翔实的记述。
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大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
苗族先民从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龙江、岷江、巴江、嘉陵江的中上游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
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到达江汉平原。
苗族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了很久之后,势力逐渐壮大,号称“九黎”部落,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战争并打败了炎帝,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多年以后,蚩尤勇敢善战,九黎族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与来自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
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黄帝联合炎帝族,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
此次由南向北的迁徙大约发生在45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苗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败多年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其中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
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在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时期)。
苗族历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渐渐强大起来。
尧很惧怕三苗、共工等,舜即位后,即马上“分化三苗”。
流共工于幽州,窜三苗于三危。
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
被流窜到三危山的一支,一直斗争不止,至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
这次是分途迁徙,时间大约在4000年之前(虞舜到夏禹时期)。
苗族历史上的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
他们整体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进入贵州。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
关于苗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对策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由战争和历史的原因,苗族四处迁徙奔流。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苗族才定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也随着新中国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苗族人民和苗族乡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的更加好了起来。
但是,由于历史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原因,苗族地区经济社会还是较落后,面临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机遇,苗族地区将如何更加快速的跟上发展地区的发展步伐,或者将如何引导他们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呢?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科技适用技术,种植养殖水平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农业生产才有效益。
现在的发展状况是:居住靠近城镇的苗族同胞,距离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相对较近,生产理念、经营理念、发展理念就相对先进一些,因而种植水平、养殖水平就高一些,农业生产就有好效益;居住距离城镇远的、住在山区的苗胞,基本上不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水平、养殖水平几乎没有科技含量,纯粹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生产是很难有效益的。
效益与生产能力、成本投入相辅相成,生产能力与知识水平相辅相成。
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有知识、有资本、有姿色的“三知(资、姿)”们都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打工,成了农民工。
留在农村的几乎都是所谓的“三八六〇六一部队”(即妇女、老人和儿童群体),在边远苗族地区尤为典型。
所以,农业生产的经营理念仍然是传统的,种植技术仍然是传统的,养殖技术也仍然是传统的。
所以,就谈不上生产效益。
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新世纪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一号”文件给农业、农民、农村带来的机遇,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的力度,在苗族地区办培训班,促进苗族地区生产技术紧紧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苗族地区的发展。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苗族起源:荡气回肠的迁徙史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
——格迪斯《山地民族》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是指远古“中华三祖”的后代,包括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而苗族正是出身于蚩尤部落。
苗族其实不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有苗族的分布,地球背面的美国也有近20万的苗族,他们仍说着自己的言语,在东南亚国家,苗族的分布更是广泛,这就不得不追溯一下苗族的起源了。
苗族起源读过中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先在黄河中下游开发繁衍的是夷人;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黄河中上游生活;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
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先是发生了几次战争,简单说就是蚩尤打退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炎黄打羸了蚩尤,蚩尤战亡。
然后,黄帝又战胜炎帝,出现了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没有融合的狄繁衍成现代的阿尔泰语系各个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等);没有融合的羌繁衍成现代的藏缅语系的藏族、彝族等;没有融合的夷,其中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苗瑶语系各民族,另一部分繁衍成了现代的壮侗语系各民族(壮族、傣族等)。
苗族的迁徙据考证,数万年前(原始初民社会),由于羌人南下,苗族先民从发源地(今天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此后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第一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势力开始增大,与其他民族部落联盟,以蚩尤为首,号称“九黎”。
九黎君号蚩尤。
——孔安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之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并打败了炎帝族,并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
而后就是我们所知的涿鹿大战了(这就是成语“逐鹿中原”的出处)。
傣乡移民幸福多
,
卷 展现 在记 者 眼前 。 曼贺 回村 委 会 有一 栋 三 层 高 的办 公楼 , 楼 前 是一 个 近 2 o 0 平 方米 的民族 舞台, 左 侧是 一个 活动场 。
大 方地 接 受 我们 的拍 照 邀 请 , 还 请 我 为 28 吨, 年 收入 达 1 0 多万 元 。 “ 这里 将 们 吃杨桃 , 并 邀我们 到她 家里 坐坐 。 成 为我 们 村 未来 的石 斛 种苗 和 技 术推 闲 聊 中得 知 , 搬 迁 前 她 家 以种 水 稻 为 广基地 。 ’ ’ 曼点村 委 会主任 彭 建华 说 生, 生活 比较 拮据 。搬 迁 后 , 自家投 了 为 了打 破 移 民 经济 结 构 单 一 的 现
,
。
此 外 景 洪 市 移 民局 还 在 勐 养 镇 每 周三和周六下午都 会来这里跳舞 , D  ̄t 4 4 户1 9 4 人搬迁到 2 0 0多米 外 的 大 河 边 村 委 会 江 边 大河 边 和 莲 花 塘 节 日活 动 也 有 了去 处 。 ” 村 妇 女 主任 玉 新 安 置 地 。 搬 迁 前 , 江 头 曼 咪 村 不 通 3 个移 民村 发 展小 耳 朵猪 养 殖 产业 让
境, 让 一 个 个 移 民村 变成 了 宜 居 舒 适 好 , 不仅 家家 户 户盖 起 了新楼 房 , 一 些 移 民还 购 买 了皮 卡 车 和 小轿 车 。 “ 现 在
我 家住着 4 0 0平 方米 的房 子 , 种有6 0 0 0
会, 全程柏油路, 不到1 个小时就到达
目的地 。
设施建设 , 大大改善 了
—■■圈
■∞ ■E ■ i| z■ … … ● ●■ ■■_ _ __ --- ●■ ■ ■■■■ ■■■ ■一
贵州千户苗寨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贵州千户苗寨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贵州千户苗寨,这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聚居地,以其独特的苗族风情、古老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然而,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千户苗寨发展的重要因素。
千户苗寨地处偏远山区,道路崎岖,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虽然近年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与外界的连接仍不够便捷,这不仅增加了游客的出行成本和时间,也限制了当地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千户苗寨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大量的商业资本涌入,许多传统的苗族建筑被改建成商铺、客栈,原有的苗族生活风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过度的商业化使得千户苗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宁静,游客体验大打折扣。
文化传承的困境也是千户苗寨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愿逐渐降低。
苗族的传统技艺、语言、习俗等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对于千户苗寨独特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地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未能跟上。
一些客栈、餐馆的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讲解不够专业,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
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问题日益凸显。
过度的开发和游客活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保护和治理,将影响千户苗寨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淡旺季差异明显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旺季时游客众多,服务设施和资源紧张;淡季时则游客稀少,商家经营困难,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此外,千户苗寨在旅游营销和品牌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
虽然千户苗寨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塑造方面的力度还不够,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营销策略,导致其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和受益程度也有待提高。
子清博士说苗家发展系列|云南苗族当前面临的3大问题
子清博士说苗家发展系列|云南苗族当前面临的3大问题苗族第一互联网平台:每天发布苗族资讯,宣传苗族文化,建立无界交流与互助平台,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
(广告合作:186****1202)1引言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熊子清,云南苗家人。
在他眼里,通过点点滴滴的故事,凡事总能针对苗家现状,找到事情解决和突破的办法。
我们将系列发表子清博士关于苗家发展的建议。
你想在微信群里(三苗网·云南群)及时听到子清博士的高见和大家的讨论吗?请联系你身边的云南籍朋友或者三苗网云南工作人员,拉你进群。
温馨提示:这个群只加云南籍苗族、在云南生活工作的苗族。
咱们云南苗族当前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有三:一、重视子女教育。
特别是身处乡村的同胞在意识上必须认识到培育子女的重要性,俗话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务工收入可以富足一代,但是把子女培养成才了,就彻底改变子孙后代的命运。
国内外众多著名学者的研究及案例说明,教育才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二、发展经济。
子女教育、家庭的全面小康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所以咱们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积极投入到相应的经济活动中。
有基础、对市场把握较好的,可以在熟悉的领域把生意做大。
没有基础的,可以尝试从小本生意开始积累经验和积攒资本,或先学一门实用技术并逐步积攒资本。
三、谋求合理的政治待遇。
依据国家民族政策,咱们云南苗族人口规模,应该有相应的省级领导干部,因此咱们要团结一致,向中组部和省委请求落实国家民族政策,培养苗族省级领导干部,以此助推苗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苗族人口较多的市县,也请求依据政策政策在党委政府配备一定名额的苗族领导干部(本人在异乡务工,不存在啥私心哈)。
另,在乡村的同胞要有信心,就算外出务工,也要有决心把孩子培养进入重点大学读书。
他族能做到,咱们也能做到。
就为何要争取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子女培养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想必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并在为之努力。
而对于获取政治话语权,在从各个苗族群里的聊天就感受到同胞们的想法和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共识。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西双版纳州防灾避险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西双版纳州防灾避险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0.15•【字号】•【施行日期】2021.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西双版纳州防灾避险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试验区、合作区管委会,各区管委会,州直各有关部门:为进一步做好防灾避险移民搬迁工作,州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西双版纳州防灾避险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组长:傅希常务副州长常务副组长:赵家信副州长副组长:曾永州政府副秘书长罗伟州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州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苟彪州自然资源局局长李忠华州应急局局长马双明州政府督查专员成员:王敏州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张苏云州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魏学善州民政局副局长李林州财政局副局长冯浩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姜明昌州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东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献忠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郭杉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岩书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元稀州水利局副局长陈海平州商务局副局长刘洪兵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岩罕州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国庆州应急局副局长刀建红州林草局副局长岩三书州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常云州搬迁安置办副主任李仕豪州地震局副局长王伟东州税务局总会计师刘骥州银保监局副局长李湘云州气象局副局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应急局,办公室主任由李忠华同志兼任。
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职责(一)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有关防灾避险移民搬迁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州级统筹、县市负责”的原则和要求,指导县、市人民政府对不宜或无法采用工程治理且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居民点统筹实施防灾避险移民搬迁工作;研究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成州委、州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浅析苗族跨境流动的现状及成因
浅析苗族跨境流动的现状及成因---以田蓬镇与苗旺县为例黄芝联(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摘要】苗族是一个起源于中国并散布于世界各地的跨境民族。
本文以中国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田蓬镇与越南河江省苗旺县的苗族跨境流动为例,探析跨境流动的历史根源、现状及成因。
苗族跨境流动的原因,首先是“民族同宗、文化同源、山水相连”的历史、人文、地理因素:其次是同血缘的姻亲来往;第三是两边相差悬殊的经济条件引起的经贸活动。
希望该研究能对我国跨境民族的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苗族;跨境流动;现状;成因引言苗族是一个古老而人口众多的族群。
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和尧、舜、禹时的“三苗”。
苗族的分布面广而散,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主要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等省分布。
苗族大多居住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环境以高山为主,以天然地势来区分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居住地域,形成大大小小的“地缘圈”,并且很少和其他民族合村共寨,只有少部分的苗族与其它民族形成区域性的犬牙交错式的杂居格局。
一、简要概述中越苗族的跨境流动居住在长达1300多公里的中越陆地边界上的数十种跨境民族,从古至今,都进行着频繁的跨境流动,其中,苗族的跨境流动是最具代表性的。
该地带的苗族跨境流动仍一如既往的活跃着,一直以来,两地苗族的跨境流动主要以经济交往和感情交往两种方式为主,其中,感情交往又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为主。
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并不会因国界的存在而遭受影响,一些边民甚至在国界两边来回迁居,即使在中越两国关系处在非常化的阶段,也没有完全中断过。
这主要来自于世世代代跨境而居、日积月累、天长地久形成的“民族同宗、文化同源、山水相连”的特点。
二、田蓬镇与苗旺县的苗族跨境流动通观苗族从未停止过的迁徙历程,面对其活跃而频繁的跨境流动,不禁让人为之感叹。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苗族的跨境流动亦然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
西双版纳不宜作为异地开发扶贫的移民接收区域
西双版纳不宜作为异地开发扶贫的移民接收区域
周永华
【期刊名称】《云南农村经济》
【年(卷),期】1999(000)002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周永华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74
【相关文献】
1.论异地开发扶贫移民迁入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思茅市大沙坝移民村为例 [J], 段青松;吴伯志;字淑慧
2.做好水库移民和水利扶贫工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访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局长唐传利 [J], 韦凤年
3.移民多重空间重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实践——基于德江县跨区域移民调研 [J], 向芳青;陈秀珍;王友云
4.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治理路径探讨--以贵州铜仁移民社区为例 [J], 王友云
5.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治理路径探讨——以贵州铜仁移民社区为例 [J], 王友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偏远苗族发展现状
偏远苗族发展现状
近年来,偏远地区的苗族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经济方面,许多苗族地区的农民开始逐渐转变种植方式,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苗族地区逐渐兴起了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如茶叶、中草药种植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教育是推动苗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加大了对偏远苗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建设了许多学校和教育设施,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
同时,也加强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支持,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苗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为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健康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偏远苗族地区的医疗条件一直是发展的薄弱环节。
但近年来,政府通过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卫生事业投入,修建了许多医疗卫生设施,改善了医疗条件。
同时,也加强了对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这为苗族地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提供了保障。
此外,旅游业也成为偏远苗族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许多苗族地区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加大了对苗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
这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增收机会,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偏远苗族地区的发展在经济、教育、医疗和旅游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
推动苗族地区实现更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提高苗族人民的幸福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双版纳苗族“自发移民”的困境与对等
熊玉有苗族由于居住地区生存条件恶劣,造成不少苗族寻找新的生存之地,从而形成了“自发移民”。
西双版纳自然条件好,与其接壤的老挝﹑缅甸边境地区也有苗民居住,因为不少苗民移居西双版纳。
2011年8月,笔者利用到西双版纳出差的机会,对这里的苗族自发移民问题进行了调查,情况不容乐观。
西双版纳州苗族的现状
苗族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确认的12种世居少数民族之一。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西双版纳共有苗族19055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68%.主要分布于该州景洪市和勐腊县,其中景洪市有5999人,约占苗族总人口的32%;勐腊县有12382人,约占苗族总人口的65%,剩余的约3%分布于勐腊县的勐遮等地。
从居住情况来看,西双版纳苗族分为定居的﹑相对定居的和不定居的三大部分。
定居的苗族主要聚居于勐腊县尚勇镇的苗寨(又名纳龙)﹑龙塘村和老陶寨,三个苗家村寨共有苗民234户,1190人,占该县苗族人口总数的近10%.相对定居的称之为苗族集中点,主要居住于勐腊县的勐远﹑勐棒和勐海县的勐遮。
所谓的集中点是指有苗族集中居住,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村。
其他的就属于不定居部分。
他们没有固定的村子,没有固定的家,有的甚至是没有户口的“黑人﹑黑户”。
在公路旁﹑村寨边﹑橡胶林中﹑香蕉地头……随便搭个简易棚子,就是他们的“寨”,他们的“家”。
看着令人心酸﹑心寒。
定居的苗族是小头,不定居的是大头。
这是西双版纳苗族人口状况最为突出的特点。
西双版纳的苗族都是由外地自发移民迁入的。
迁入的时间有长有短。
从了解的情况看,迁入的苗寨和老陶寨的时间最长。
据一些年长者介绍,他们的祖辈原居住地在贵州,后迁入文山,一两百年前经红河﹑普洱进入勐腊,起初主要在勐腊北部易武﹑勐棒生活,后才搬迁到南部的尚勇。
现址居住的时间也不长,就一两代人时间。
龙塘村建村时间也只有30年左右。
不定居的苗民大多数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文山州的丘北﹑广南﹑马关﹑砚山﹑麻栗坡,红河州的屏边﹑金平﹑蒙自和曲靖市的师宗等县迁入的。
西双版纳苗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远远落后于当地其他所有民族,且差距越拉越大。
定居的3个苗族村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稳定,但发展不平衡。
苗寨条件较好。
寨子距尚勇镇8公里,离国家级口岸磨憨仅3公里,地势平缓。
全寨有耕地805亩,人均2.55亩,另有林地446亩。
2010年全寨经济总收入124万元,人均纯收入2427元。
龙塘村在一个山冲里。
全村有耕地126.42亩,人均0.62亩,另有林地112亩。
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7万元,人均纯收入1303元。
老陶寨偏远,地势高。
全寨有耕地710.3亩,人均1.7亩,另有林地440亩。
2010年全寨经济总收入117万元,人均纯收入1255元。
不定居的苗族多数靠打工挣钱生活,主要是帮当地农户收割橡胶,管理香蕉,也有少数搞建筑﹑经商的,收入不高。
笔者在磨憨公路边遇到两位来自麻栗坡董于的苗民,他们说到磨憨打工已有7年,生活还算过得去。
这里的苗族仍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苗寨和老陶寨的苗民,可讲苗语同老挝﹑泰国苗族可讲的苗语口音一致,但借词不同。
俩寨多使用汉语借词,如“危险﹑医生﹑老师”等词汇。
国外的苗族则使用他们国家的借词。
这是受不同主体民族的影响所至。
龙塘村
的苗族多为文山﹑红河迁入,苗语口音与两地保持一致。
不定居的苗族,语言情况也大致如此。
特别要指出的是,3个定居村寨的苗族,有的懂国外使用的苗文,与其联系较为方便,随着国家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内外往来日渐密切。
苗族的婚姻仍按自己的传统习俗办理。
由本村寨内﹑同不定居苗族﹑其他民族通婚的,跨国通婚的情况也存在。
仅苗寨就有10多人从老挝嫁入,也有个别嫁到老挝去的。
婚嫁的突出特点是礼金数额统一,如苗寨定为人民币1200元,大家按规定执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婚娶嫁负担。
丧葬办理也按苗族传统吹笙﹑敲鼓和杀牛等。
笔者到老陶寨时,正碰上有人去世,周围定居﹑不定居的苗族都前来帮忙,体现了苗施的团结互助。
西双版纳苗族的教育只能说是起步,谈不上人才培养。
虽然义务教育有所普及,小孩有机会上学,但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很少。
老陶村没有一至二年级小学,三年级以上要到村委会或镇中心学校就读。
在一些苗族集中定居点,父母不忍心让下一代变成文盲,只好自筹资金举办简易小学,也就是请人教孩子认几个字而已。
不定居苗族中的孩子,因为没有户口,不少孩子上不了学。
村民中包括组长在内,实际文盲不少。
受过教育学历最高的一位,是在昆明师专读过书,回乡当上老师,现在是南勇镇主管教育的副镇长﹑镇中心学校校长,也是西双版纳本地唯一的苗族干部。
其他只有几个人读过卫校,现有一人读大专。
族群事实上被边缘化
西双版纳苗族的严峻事实是族群事实上被边缘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政策照顾偏小。
这里的苗族没有划进“少﹑小”民族,国家也没有把他们确定为特困民族,因而即使他们再贫困,也享受不到国家有关照顾人口较少民族,特困民族的政策优惠,只能干瞪眼。
特别是未定居部分更是自生自灭,很少有人过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
他们的情况,远不如作为特困群体划归布朗族的克木人境况。
当地领导干部对此一清二楚,但优惠政策实施规定覆盖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样干瞪着眼,任随差距越拉越大。
苗族也认为政府不会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也不找政府反映情况。
苗族地区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
在定居的苗族村寨中,只有苗寨交通便利,村内主干道硬化。
龙塘村和老陶寨,依然是高低不平的土路,一般车辆根本进不去,且队时面临塌方中断的可能。
两个村寨道路都没有硬化,村中也未建排水沟。
老陶寨吃水还困难,大多村民住的是木楞石棉瓦房,个别家庭住草房,其他村寨住房也简易。
对未定居的绝大多数苗族,就更谈不上政策投入建设基础设施了。
这部分苗族生产生活流动性大,没有基层组织,也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有的失去户籍变成“黑人﹑黑户”,事实上也就丧失了基本的公民权利和公共服务,造成文盲﹑法盲日渐增多,问题成堆。
苗族是一个迁徙性农业民族,流传着“桃树开花,苗施搬家”的农谚。
这种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因为不敢也不愿种植生长周期较长的经济作物,比如橡胶。
就是3个定居苗族村寨,看到其他村寨种植,他么也不敢也不愿种,是看到别人种成功了,这几年才开始种植,已经晚了许多年,影响了经济收入增长,导致总体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境外影响大,往来联系又方便,苗族同胞虽怀爱国热情,长期坚持守土固边,但长期生活贫困,一些问题若不处理好,谁也保证不了情况发生,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西双版纳苗族自发移民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严峻问题,事涉民族团结进步,边境稳定安
宁,苗族群众福祉。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不要再像当年金平县的苦聪人一样,等新华社实地调查后写内参,把问题反映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后才亡羊补牢,陷于被动。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
一﹑西双版纳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洲,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完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发扬我党一贯坚持的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的优良传统作出决定,把当地苗族列为“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深度贫困群体”。
这样就把他们覆盖进优惠政策照顾的范围内,顺理成章,其他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自发移民即使没有户口,他们依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理应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义务。
因此,要开展专题调查,摸清当地各行政村﹑自然村迁来没有户籍或户籍不在当地的苗族人口户数﹑人数。
在苗族同胞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凡迁入多年且有收入维持生活的,如果原居住地有户籍的,办理迁徙手续;如果无户籍的,新办落户手续。
他们的子女无户籍的,补办手续,是他们落户安家,融入当地经济社会中,让他们享受同当地居民同等的低保﹑医保﹑教育﹑培训等等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
三﹑协同省民委﹑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提出专题报告上报省政府,申请专项经费,比照扶贫开发中异地搬迁的政策措施,将流动的苗族集中起来,建立定居点,设立基层组织,构建行政平台,实施有效管理。
同时按照国家“四通五有三消除”的扶贫办法,加大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加快对苗家村寨,集中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差距奔小康。
四﹑紧邻老挝﹑缅甸边境地区的苗族,应作为“不穿军装的共和国卫士”对待,给予特殊的照顾和适当的生活补助,使他们的生活条件优于境外的苗族,提高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向心力﹑凝聚力。
对他们守土固边的好人好事,应大力表彰奖励。
五﹑大力开展苗族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人才。
在公安﹑民族﹑宗教等政府相关部门,设立专门岗位招录苗族工作人员,认真进行传﹑帮﹑带,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以方便处理涉及苗族的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