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延安市气象条件

延安市气象条件

XX市气象条件气象条件XX市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

XX市宝塔区地处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温度9.7℃,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XX市极端最低气温-28.5℃。

)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2%;年日照2472小时,年降水量550mm,57%集中在7~9月。

一日最大降雨量98.1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62.1mm。

平均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

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等。

夏天平均大气压90.03Kpa。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占年频率的24%。

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8.0m/s。

年最大降水量:741.0mm.全年雷暴日数:30.5天;最大冻土深度为790mm,最大积雪深度170mm。

平均海拔高度957.6m。

1、XX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连XX市,南接关中XX、、XX三市,东隔黄河与XX省XX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XX省庆阳市为邻,辖1区12县。

XX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XX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宝塔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宝塔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市带动、项目拉动、超常发展、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子长区划报告

子长区划报告

2006年度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普查项目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二O O七年十二月2006年度全国丘陵区地质灾害普查项目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编写单位: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处处长:张茂省项目负责人:魏兴丽、陈社斌、孙合家编写人:魏兴丽陈社斌薛强丁辉曾磊参加工作人员:魏兴丽陈社斌薛强丁辉黄玉华王佳运武文英孙巧银孙合家朱建新李庆营成林贾向军魏学华审核:张茂省主管副总工程师:侯光才所长:李向提交单位: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提交时间:二○○七年十二月目录0 序言 (1)0.1目的任务 (1)0.2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3地质灾害灾情 (4)0.4以往工作程度 (5)0.5本次调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5)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10)1.1地形地貌 (10)1.2气象与水文特征 (12)1.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15)1.4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19)1.5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19)1.6地下水类型与补、径、排特征 (20)1.7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22)2 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23)2.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23)2.2 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 (26)2.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32)3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35)3.1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35)3.2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37)4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58)4.1 划分依据及方法 (58)4.2分区与评价 (59)4.3乡镇地质灾害评价 (61)5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68)5.1 评估原则与方法 (68)5.2 经济损失现状评估 (69)5.3经济损失预测评估 (69)6 防治建议 (71)6.1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 (71)6.2防治要求与目标 (72)6.3重点防治分区的划分与评价 (76)6.4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建议 (80)6.5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 (98)6.6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建议 (98)7 结论 (102)7.1 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 (102)7.2 工作质量评述 (103)7.3 防灾减灾效益 (103)7.4 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104)7.5 下一步工作建议 (105)附表附表子长县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一览表附件附件1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附件2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及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建议稿)附图附图1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调查实际材料图附图2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附图3 陕西省子长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0 序言延安市子长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属典型的黄土梁峁地貌,区内黄土斜坡高陡,沟谷深切,坡体前缘多临空,遇强降雨,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子长县

子长县

子长县位于延安市北部,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腹地,清涧河上游,北依横山,东接子洲、清涧,南连延川、延安,西邻安塞、靖边,介于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之间。

西包公路横穿全县44.7千米,县城距延安市区95千米,距西安466千米。

下辖13个乡镇,全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0千米,面积2405平方千米,人口27万,耕地3.4万公顷。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1562米。

地形峁梁起伏,沟壑纵横,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名胜古迹有北钟山石窟、瓦窑堡会议旧址等。

土特产有荞面煎饼等。

区划人口子长县政区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1562米,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

设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辖358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6.9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1万人。

205省道和神延铁路穿境而过。

县城距延安93公里,距省城西安430公里。

基本概况子长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距西安466公里。

介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 之间。

全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0公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1562米。

地形峁梁起伏,沟壑纵横,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县人民政府驻瓦窑堡镇。

县辖8镇7乡,354个行政村,1295个自然村,总人口22.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万人。

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08万亩。

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烈士的故乡,万里长征的落脚地和红军东征的出发点,土地革命后期曾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先后有9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将军县”之美誉。

气候状况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低,温差大,境内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514.7毫米,无霜期175天,有清涧河、无定河、延河三大水系。

近40年长岭县气候变化趋势及干旱影响分析

近40年长岭县气候变化趋势及干旱影响分析

近40年长岭县气候变化趋势及干旱影响分析摘要利用长岭县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其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岭县近40年来的气候总体状况是气温升高,降水量明显减少,日照时数递减,而无霜期延长。

长岭县最近20年干旱出现频繁,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变化;趋势;干旱;吉林长岭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1-3]。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被各国气象学家所承认的不争事实,它对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严重影响,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所关注的重大问题[4]。

2001年IPCC第3次评估报告指出,186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 ℃,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 ℃,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

在此大环境下,该文对长岭县近4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无霜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通过掌握气候变化趋势规律,可以提前做好干旱预报、预防,为当地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开展人影作业、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原市西南部,属于北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由于水分收支严重失衡,造成该区旱灾严重,有“十年九旱”的农谚。

近20年中1993、1995、1996、2000、2001、2004、2006、2007、2009、2011年都出现严重的旱灾,其他年份也有不同程度的阶段性干旱,且干旱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由于长岭县春、夏、秋季经常发生不同时段和程度的干旱,对当地农业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

该文选用长岭县1971—2010年40年历年逐月地面观测资料,包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无霜期等,用最简单的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当地各种气象因素,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了解某一气象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出现的规律和特征。

吉林省近55年气温变化分析

吉林省近55年气温变化分析

吉林省近55年气温变化分析作者:山珊陈雷朴美花王爽王耸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09期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剧。

本文利用吉林省50个地面观测站点1961—2015年共55a较为完整的逐日气温作为基本研究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累计距平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近55a吉林省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吉林省气温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的变化。

关键词:吉林省;气温;变化特征中图分类号:S16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691 资料与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吉林地区气温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选用的资料为吉林省50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包括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逐日平均气温。

资料由吉林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提供。

吉林省的平均温度是由55站平均温度经算术平均求得。

四季的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气温在时间尺度以及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累计距平等方法计算各季节及年的直线回归系数,以此来研究气温的变化趋势。

2 气温变化分析2.1 空间分布特征吉林省多年(1961—2015年)平均气温为5.1℃。

从空间分布看,中西部地区以及南部的大部分地方和延边州东部平均气温为5~7.6℃,其他地方为2.8~4.9℃。

长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4.5℃。

全省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为白山地区东南部、延边地区西南部,以这一区域为轴,向东西方向温度逐渐升高;平均气温最高的区域为通化地区南部、四平地区南部。

从1961—2015年吉林省季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来看,春季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春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为白山地区东南部和延边地区西部,为3.7~5.0℃,以这一区域为轴,向东西两侧温度逐渐升高;春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区域也为通化最南部的集安地区和四平地区南部,为8.0~8.6℃;其他大部分地区为5.0~8.0℃。

延安市气象条件图文稿

延安市气象条件图文稿

延安市气象条件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延安市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延安市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

延安市宝塔区地处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温度9.7℃,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延安市极端最低气温-28.5℃。

)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2%;年日照2472小时,年降水量550mm,57%集中在7~9月。

一日最大降雨量98.1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62.1mm。

平均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

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等。

夏天平均大气压90.03Kpa。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占年频率的24%。

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8.0m/s。

年最大降水量:741.0mm.全年雷暴日数:30.5天;最大冻土深度为790mm,最大积雪深度170mm。

平均海拔高度957.6m。

1、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辖1区12县。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宝塔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宝塔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市带动、项目拉动、超常发展、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1986—2020年东北三省气候变化对水田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价

1986—2020年东北三省气候变化对水田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价

135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7)1986—2020年东北三省气候变化对水田格局影响的定量评价黄嘉彬,刘吉平*,马 兰,张 丽,赵丹丹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 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域,利用3期水田空间分布数据,并结合影响水田面积和格局变化的11个气候因子,定量评价不同时期影响水田格局气候因子的贡献大小。

结果表明:1986—2000年东北三省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呈现降低趋势。

2000—2020年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呈现升高趋势;水田面积呈增加趋势。

热量和水分条件是影响东北三省水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但不同时期影响水田的主要气候因子不相同,热量资源是制约1986—2000年东北三省水田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水分条件是制约2000—2020年水田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田;东北三省;偏回归平方和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135-03水田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种植物水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之一,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东北三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受气候变化、粮食需求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近几十年来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1]。

因此,研究东北三省水田变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许多学者已经开展有关气候变化对水田影响的研究,包括气候变化对水田面积、水田格局、水稻种植界限变化等方面的研究[2-6]。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积温等单个气候因子对水田格局变化的影响,缺乏多种气候因子对水田变化综合影响的研究,各气候因子对水田格局变化贡献的定量分析研究更少[7-9]。

定量评价不同时期影响水田格局气候因子的贡献大小,并找出影响水田格局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1986—2020年东北三省的气候数据和水田数据,利用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不同时期影响水田格局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定量评价影响东北三省水田格局气候因子的贡献大小,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田的合理利用、开发和规划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

大同市近50年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大同市近50年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大同市近50年气温及降水气候特征分析作者:周霄林徐远胜赵宝宏张玉剑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8期[摘要] 本文利用大同市1955-2004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气候趋势系数、累计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大同市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年、季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大同市年平均气温以0.3℃/10a速度略作上升,年降水量以6mm/10a略作减少。

夏季气候表现为明显的暖干趋势,冬季气候则具有明显的变暖趋势。

近10年来大同市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气温和降水分别在1986年、1987年表现出突变特征。

[关键词] 大同市气温降水气候变化引言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以来,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

研究表明,近百年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近地面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以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为明显。

最新权威结论认为,过去100a(1906-2005)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0.74℃(0.56-0.92℃),比第三次评估报告的百年变暖趋势要高。

大同市位于我国大陆内部,山西省最北端,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均温为6.5℃,年均降水量在400mm左右。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短暂且温热多雨,春秋凉爽,温差较大的半干旱气候,气候形势比较复杂。

本文对近50年大同市年季气温、降水要素进行了分析,主要讨论了其气候统计特征、变化趋势和突变性等变化特征。

1、材料与方法利用大同市1955-2004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年、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

按照习惯划分方法,把3-5月份作为春季,6-8月份为夏季,9-11月份为秋季,12月份到来年2月份为冬季。

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气候趋势系数、累计距平法、滑动t-检验等现代气候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大同市的气温、降水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找出其变化规律。

1.1气候趋势系数1.2累积距平法距平法的概念较模糊,如气温距平即计算时间段内气温与多年同期平均气温的差值。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部门经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编制日期:2017年12月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一、普查目的及内容(一)普查目的通过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查明隐伏在煤层及其围岩内、在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灾害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及其在采动应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灾变地质体,并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消除隐蔽致灾因素,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

(二)普查内容1.对相邻井田采空区进行普查;2.自然灾害普查;3.地表、地下含水体等水文地质情况普查;4.断层、裂隙、褶曲、冲刷带等地质构造普查;5.封闭不良钻孔普查;6.油气井及输油管路普查;7.瓦斯富集区普查;8.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普查;9.煤尘爆炸倾向性普查;10.地热灾害普查。

二、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领导小组(一)领导小组组长:陈义东副组长:王金国张明亮刘文辉纪章周润辉陈度军成员:安增勇张东贵王小泽李向伟芮阿智郭庆赵子葵屈海军夏书贵蒲元宏办公室设在地测部。

(二)领导小组职责1.组长职责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安排,组织制定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方案,监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进展情况。

2.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抓好分管范围的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具体工作,参加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对隐蔽致灾因素组织研究分析,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

3.地测部职责(1)具体落实各项工作,负责对资料的收集、调查,全面查找井上下存在的隐蔽致灾因素;(2)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3)研究制定针对性有效防范措施;(4)主持普查报告的编制。

4.安健环质部职责(1)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过程中,做好安全监督工作;(2)协助生产技术部完成各项普查工作。

5.机电管理部职责做好机电系统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6.调度指挥中心职责做好运输系统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7.生产部职责做好采掘工作的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8.财务部职责做好资金的保障工作。

延安市气象条件.

延安市气象条件.

延安市气象条件气象条件延安市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

延安市宝塔区地处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温度9.7℃,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延安市极端最低气温-28.5℃。

)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2%;年日照2472小时,年降水量550mm,57%集中在7~9月。

一日最大降雨量98.1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62.1mm。

平均早霜始于10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

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冰雹等。

夏天平均大气压90.03Kpa。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占年频率的24%。

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8.0m/s。

年最大降水量:741.0mm.全年雷暴日数:30.5天;最大冻土深度为790mm,最大积雪深度170mm。

平均海拔高度957.6m。

1、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辖1区12县。

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宝塔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宝塔区委、区政府坚持“产业富民、工商强区、城市带动、项目拉动、超常发展、建设小康”的发展思路,走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民营化的路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近40年来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

近40年来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

目录摘要 (2)1区域简介与资料 (2)2气温的空间分布 (3)3子长县气温的变化 (4)3.1日变化 (4)3.2年内变化 (5)3.2.1气温年较差变化 (5)3.2.2各季的增温情况 (6)3.2.3季节的划分 (7)3.3年际变化 (8)3.4极端气温变化 (10)4 气温变化对其他的影响 (10)参考文献 (13)Abstract (13)1近40年来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 *(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09级地理1班)摘要:利用子长县近40年来的年均温、月均温、极端气温等数据,通过气温时空变化的研究,揭示了子长县近40年来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

结果表明:①子长县近40年来气温变暖趋势空间上差异不大,各地气温变化趋势有其差异,但整体变化并不是很明显;②气温日变化显著,日较差变化因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六月变化最大,八月最小;③季节平均气温普遍呈升高趋势,冬季的升温趋势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冬、春季比夏、秋季明显;④子长县近40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是波浪式上升的,增温趋势非常明显。

其中,第二阶段升温更为明显,同第一阶段相比,增长幅度为0.79℃。

但每一阶段内部也有变化,有些年份甚至出现明显下降;⑤在子长县1970~1990年极端气温变化分析中,得知极端气温变化差异也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数值做上下波动;⑥气温变化间接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通过举例子长县历年记录的旱涝冰冻事件,说明气温变化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气温;变化;子长县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1], 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4]。

在全球气温升高,气候日渐暖干化背景下,全球变暖会引发海平面上升、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等,进而导致资源危机,环境危机[5]。

全球气温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陕北地区气温变化却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陕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青藏高原东北侧,为东亚季风边缘活动带,是季风气候的敏感区。

吉林西部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吉林西部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心, 地处东北平原中部 , 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 植被类型以羊草草甸 和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为主、 其 有记录以来气候资料的分析研究 , 对认识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趋势, 以及在生态省建设 中充 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对西部 自 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影响等 , 具有重要意义、
1 吉林省长岭气象站及其地理位置
来的重大问题给予 了极大的关注 J . 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 , 全球变化研究 是关于
区域 及全球 气候 变化趋 势 、 因、 原 机制 和效应 的研 究 对 于 近代 全球 气候 变 化 的认识 , 在 变暖 、 冷 3、 存 变
和波动 3 种主要观点 , J也有人认为气候变化的表现有时并不在平均值的变化上 , 而在于极端气候条件 的变化 , 如高温、 水灾 、 风暴等【 、 5 实际观测资料和模型模拟研究均表明, J 全球气候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 性差异 , 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 , 以及与这两个主要气候参数相关 的变暖或变冷 、 变湿或变干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利益的差异l . 4 因此 , ] 区域性气候变化方向和幅度的分析研究 ,
维普资讯
第 3 第 2期 9卷
20 0 7年 6月
东 北 师 大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 o m ̄o otes oma Unvrt N trl c ne d i ) f r at r l i s y( a a Si c io N h N ei u e E tn
2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2 1 平均气 温变化 .
5 0年来 吉林 长岭 的气温变 化趋 势见 图 1 图 1 表 明 , 15 . a 自 93年 长岭 气 象站 有记 录 以来 , 年平 均气

子长煤质分析报告

子长煤质分析报告

5 号和3 号煤均呈黑、灰黑色,条痕色为褐黑色。

玻璃光泽,沥青光泽,阶梯、参差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局部垂直节里多被方解石薄膜充填,燃烧浓烟。

条带状结构(ji égòu),层状构造。

视密度:5 号煤层为l.28 ~ 1.43g/cm3 ,平均1.36 g/cm3;3 号煤层为l.26 ~ 1.39 g/cm3 ,平均1.31 g/cm3。

煤岩组分为亮煤和暗煤,多呈条带状分布。

少量镜煤以条带或者扁平透镜状夹于亮、暗煤之间,丝碳含量较少;煤岩类型:5 号煤以半光亮型、半暗淡型为主,光亮型少量,3 号煤以半光亮型为主。

根据煤的物理性质、宏、微观煤岩特征、镜煤最大反射率等特征表明,区内煤层为ll 变质阶段的低变质烟煤,属气煤范畴。

5 号煤层元煤全水分含量(hánliàng)为2.7 ~ 5.2%,平均3.61%;水分含量1.70 ~ 3.77%,平均2.51%;浮煤水分含量l.17 ~ 3.30%,平均l.97%。

3 号煤层元煤全水分含量(hánliàng)为2.8 ~ 5.8%,平均3.79%;水分含量1.91 ~4.45%,平均2.86%;浮煤水分含量0.97 ~ 2.86%,平均l.92%。

两层煤属低水分(shuǐfèn)煤。

.5 号煤层(méicéng)元煤干基灰分产率(A )变化在3.13 ~d23.18%之间,平均13.49%;浮煤干基灰分产率(A )变化在2.37 ~d9.76%之间,平均5.93%。

3 号煤层元煤干基灰分产率(A )变化在2.66 ~ 22.51%之间,平d均8.62%;浮煤干基灰分产率(A )变化在1.84 ~ 7.99%之间,平均d4.80%。

两层煤均属低~中灰分煤,根据区内l 00 多个煤样统计结果,元煤灰分低于10%的样品占73%,以低灰分煤为主。

经1.4 比重液洗选后的浮煤,灰分较元煤有大幅度的下降,平均降幅达到55%,灰份值均降到10%以下,全为特低灰级煤。

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

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

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长江源区位于川藏高原的北边游,地处青藏高原的最高点高原的海拔超过5000米,是重要的水源之一。

近44年来,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的环境影响深远,本文利用近44年来的气候记录,对长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1.江源区气候变化特征从气候记录可以看出,近44年来,长江源区的气温较1975年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7摄氏度,其中年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增加了3.3℃和1.9℃。

同时,降水量也呈现增加趋势,1975年到2018年,长江源区年均降水量增加了90.7毫米,其中春季增加最多,增加了67.3毫米。

此外,近44年来,长江源区风速也有明显变化,风速比1975年增加了2.3米/秒,风向从1975年的以西北风为主转向以东风为主。

2.江源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近44年来,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温度,增温使得长江源区的冬季更暖和,可以使得长江源区生物的繁殖期变长,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水的增加,增加了许多植物的生长,但也对水文系统带来威胁;随着风向的变化,降低了长江源区的蒸发量,而且使得雷暴更多地发生在夏季,带来了洪水暴雨的威胁。

3.江源区气候变化的管理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雨量和风向三个方面。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长江源地区的气候安全。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维护长江源区的自然状态;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措施避免水资源浪费;最后,要加强气象预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近44年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若干统计分析的全部内容,从气候记录分析,长江源区的气温、降水量和风速均有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给长江源区的环境带来了许多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强对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长江源地区的气候安全。

张家川县近40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研究

张家川县近40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研究

张家川县近40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研究作者:冯祥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1年第07期摘要根据张家川国家气象观测站1980—2019年每月气温和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张家川近40年的温度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基于此,统计分析了张家川气候变化的特征。

结果显示:张家川气候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过突变,张家川的气温逐渐升高,但是降水量开始减少。

根据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天数可知,全年气温偏冷的概率逐渐降低,相反高温概率逐渐上升,降水量偏少的概率与气温偏冷的概率变化存在相似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突变;气温;降水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7–0064–03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人们对气候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

根据国内一些气候学家对我国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出现升高趋势,降水量则出现减少趋势。

例如,林学椿等[1]通过研究我国气候变化规律可知,我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倾向率上升,但降水量以每10年12.66 mm的速度减少。

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不仅会导致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还会导致荒漠化,侵占农作物种植土壤。

因此,研究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有利于提高气候预报的准确率,同时还能防灾減灾。

1 资料与方法1.1 工程概况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平均海拔2 011.4 m,正常年景年降雨量约519.3 mm,年平均气温8.1℃左右[2]。

基于张家川国家气象观测站近4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张家川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分析张家川不同季节和时段的气温与降水变化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当地农作物的影响,为当地开展农业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

1.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资料主要来自张家川国家气象观测站数据。

统计方法如下:(1)将张家川近40年的气象数据按照季节统计分析,作出平滑曲线图;(2)以10年为一个阶段,对张家川不同年代、不同季节的要素特征变化趋势进行统计作图;(3)对历年变化趋势采用多项式(3阶)的非线性拟合,且计算得出趋势线具体表达结果[3]。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西部是中国干旱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气候特征受到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

近40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干燥,降水分布不均衡。

该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仅在100毫米以下,且呈现明显的年降水量梯度差异。

西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且降水不稳定,多集中在夏季。

东部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多,且分布较为均匀。

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波动较大,季节差异明显。

夏季气温高,其中7月份是最炎热的月份,平均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冬季气温较低,其中1月份是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但昼夜温差较大。

河西走廊西部的年均气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近4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河西走廊西部的年均气温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

第四,河西走廊西部的高温天气频发,且高温天数逐年增加。

近年来,河西走廊西部的高温天气频繁发生,夏季高温现象明显,高温天数较多。

这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河西走廊西部的低温天气也相对较多。

冬季气温较低,寒冷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且极端低温天气时有发生。

这对该地区的农业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候干燥,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波动较大,年均气温逐渐升高,高温天气频发且高温天数逐年增加,低温天气相对较多。

这些特征与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该地区的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河西走廊西部的气候变化加强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分析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其西部地区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河西走廊西部位于我国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特点:干燥、少雨、多风、气温变化大。

这些特点使得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在近40年的观测数据中,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夏季是该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

冬季气温最低,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年际变化方面,河西走廊西部的气温在近40年的观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上升趋势。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变化趋势中,年际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年份的气温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非一成不变的趋势。

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还受到地形和气候系统的影响。

该地区地势高低起伏明显,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气温差异较大。

山地地区气温较低,而平原地区气温较高。

河西走廊西部还受到干旱风和草地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因素也会对高低温气候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河西走廊西部近40年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

在年际变化方面,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

地形和气候系统的影响也对高低温气候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河西走廊西部的高低温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子长天气_精品文档

子长天气_精品文档

子长天气引言:子长是一个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县级市,地处江淮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子长的气候特点是明显的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春秋温和。

本文将对子长的天气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春季天气春季是子长的气候过渡季节,从三月到五月,温度逐渐回暖,日照时间也开始增长。

春天的子长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气温逐渐回升,但仍然较为凉爽。

春季的子长经常出现大风天气,气温波动较大,有时甚至会出现昼夜温差过大的情况。

此时,子长的早晨可能还很寒冷,而中午的阳光却能让人感到温暖。

二、夏季天气夏季是子长最炎热的季节,从六月到八月,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

夏季的子长天气潮湿,多雨,气温普遍在30摄氏度以上,高温多在35摄氏度左右。

夏季午后,子长常常会有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所以在外活动时需要注意防晒。

夏季子长的降水量较多,经常出现雷雨天气。

夏天的子长天气热浪持续时间较长,对人体带来一定的不适感。

三、秋季天气秋季是子长的收获季节,从九月到十一月,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天气逐渐转凉。

秋季的子长天气干燥,温度适中,是人们非常喜欢的季节。

世界遗产永利国际注册官网的秋天是最美的,浓郁的秋叶将整个子长装点得如诗如画,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秋季的子长天空湛蓝,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照射下来,温度适宜,适合户外活动。

四、冬季天气冬季是子长的寒冷季节,从十二月到二月,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有时甚至会下雪。

冬季的子长天气湿冷,气温在零下的情况并不常见,一般在零上五度左右,但是由于湿气较重,体感温度较低,所以人们需要加强保暖措施。

子长的冬天除了偶尔下雪,还经常出现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子长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空湛蓝,冬季寒冷多雪。

在不同季节,子长的气温、降水和湿度都有所不同,人们在不同季节需要做好防护措施,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了解子长的天气特点也能让人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出行和活动,增加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近40年延安市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

近40年延安市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

近40年延安市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杨秀英;强艳【摘要】通过对1970 ~ 2010年子长县气温数据的分析,揭示了近40年来子长县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1970~2010年子长县气温空间差异不大;气温日较差因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6月最大,8月最小;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0~2010年增温明显.【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23【总页数】2页(P9686-9687)【关键词】气温;变化;子长县【作者】杨秀英;强艳【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陕西省多河流湿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渭南714000;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1],日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3]。

陕北地处西北地区东部,是东亚季风的边缘带和敏感区。

近48年陕北年均最高温呈升高趋势[4],而气温渐暖的子长县是陕北地区的代表。

笔者利用1970~2010年子长县气温资料,对近40年子长县气温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

1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子长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总面积2 405 km2。

子长县深居黄土高原腹地,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度差630 m;地表破碎,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资料来自子长县气象局1970~2010年地面气温观测数据,以及子长县县志相关资料。

2 子长县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子长县气象站的分布情况,选取5个气象站(子长站、涧峪岔、史家畔、李家岔、余家坪)作为样点,所用资料为1970~2010年月平均气温实测数据(表1)。

由于各站地理位置距离较远,气温年内分布相似,但从各月气温来看有细微差异。

由于该县地形和纬度的差异,西部李家岔各月气温均比同期其他站点低,而南部余家坪则较其他站点高(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近40年来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专业:地理科学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年份:2013姓名: * * 学号:091441024指导教师: * * * 职称:讲师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目录摘要 (2)1区域简介与资料 (2)2气温的空间分布 (3)3子长县气温的变化 (4)3.1日变化 (4)3.2年内变化 (5)3.2.1气温年较差变化 (5)3.2.2各季的增温情况 (6)3.2.3季节的划分 (7)3.3年际变化 (8)3.4极端气温变化 (10)4 气温变化对其他的影响 (10)参考文献 (13)Abstract (13)近40年来子长县气温变化分析* *(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09级地理1班)摘要:利用子长县近40年来的年均温、月均温、极端气温等数据,通过气温时空变化的研究,揭示了子长县近40年来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

结果表明:①子长县近40年来气温变暖趋势空间上差异不大,各地气温变化趋势有其差异,但整体变化并不是很明显;②气温日变化显著,日较差变化因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六月变化最大,八月最小;③季节平均气温普遍呈升高趋势,冬季的升温趋势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冬、春季比夏、秋季明显;④子长县近40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是波浪式上升的,增温趋势非常明显。

其中,第二阶段升温更为明显,同第一阶段相比,增长幅度为0.79℃。

但每一阶段内部也有变化,有些年份甚至出现明显下降;⑤在子长县1970~1990年极端气温变化分析中,得知极端气温变化差异也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数值做上下波动;⑥气温变化间接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通过举例子长县历年记录的旱涝冰冻事件,说明气温变化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气温;变化;子长县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1], 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4]。

在全球气温升高,气候日渐暖干化背景下,全球变暖会引发海平面上升、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等,进而导致资源危机,环境危机[5]。

全球气温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陕北地区气温变化却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陕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青藏高原东北侧,为东亚季风边缘活动带,是季风气候的敏感区。

陕北气温显著升高是这次增暖主要特征之一,根据1961~2008年陕北地区气温变化研究结果,陕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变化,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上升了0.9℃,1994年年平均气温发生突变同时,冬、春季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夏、秋季各地气温的升幅较冬春季要小,近48年陕北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90年后迅速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在2000年开始迅速升高,比年平均最高温度要晚1个年代 [6]。

而子长县气温渐暖的变化更是陕北地区的代表。

事实上,平均气温的变化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子长县1970~2010年逐年逐月平均、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资料一些基本事实和特征,为子长县的气温的变化做一些探索。

1区域简介与资料陕西省延安市位于我国黄土高原中东部,子长县位于东经109º11´58"~110º01´22",北纬36º59´30"~37º30´00"之间,延安市北部,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腹地,清涧河上游,北依横山,东接子洲、清涧,南连延川、延安,西邻安塞、靖边,全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0公里,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

子长县远距海洋,深居内陆,纬度较高,四季冷暖干湿变化分明,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表绵延起伏,支离破碎,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区内黄土梁峁地貌分布面积约1924km 2,占全区总面积的80%。

加上流水作用的强烈侵蚀,地形破碎,形成梁、峁并存的地貌景观。

本文资料来源于子长气象局1970~2010年地面基本情况气温观测资料,运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分析,对子长县近40年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2气温的空间分布图1 子长县5个气象站点及子长县所处位置空间分布所用资料为子长县5个气象站点1970~2010年逐月平均气温实测数据以及各站点年平均气温资料。

结合当地气象站在全县各个区域的分布,重点考虑五个气象站(子长站、涧峪岔、史家畔、李家岔、余家坪)气温在同一时期空间分布的差异。

各站点地理位置见图1。

本县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630米,地形复杂,下垫面起伏不平,纬度位置南北略有差异,造成各地气温有一定差别,见表1,绘制成折线图,见图2。

表1 子长县各站点月平均气温(℃)地点 1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长站 -7.0 -3.43.9 11.0 17.1 21.5 23.0 21.4 15.4 9.3 1.6 -5.3 涧峪岔 -7.3 -3.63.7 10.8 16.8 21.9 23.5 21.7 15.2 8.9 0.9 -5.5 史家畔 -7.1 -3.54.3 11.3 17.4 22.0 23.4 22.0 15.6 9.3 1.4 -5.3 李家岔 -8.1 -4.32.7 9.9 16.1 20.9 22.4 20.8 14.2 8.0 0.3 -6.4 余家坪 -6.1-2.5 4.3 11.6 17.9 21.823.5 21.7 15.8 10.1 2.5-4.8图2 子长县各地月平均气温(℃)从图2可以发现,总的来说,由于各个站点地理位置相差不远,环境相似,各个站点所测气温差异不大,变化趋势相似。

但从各地月平均气温折线图看出,各地还是有细微的差异。

由于本县地形和纬度的差异,西部李家岔各月份同一时期平均气温均比其他各站点月平均气温低,而南部余家坪在同一时期各月份气温在本地区较其他地方高。

冬季各月均温最大气温较差为2℃,夏季则为1.2℃。

冬季月均温变化幅度变化大于夏季。

除过李家岔,其他各月份各地区变化趋势时高时低,有时相互交错。

李家岔年平均气温约为8℃,比东部史家畔年平均气温9.2℃低1.2℃;南部余家坪一年内在同一时期的气温也都不低于北部的涧峪岔,涧峪岔年平均气温8.9℃,比余家坪年平均气温9.7℃低0.8℃。

位于中间的子长站,气温在同一时期基本介于南北部、东西部之间。

各站点的气温变化符合同一经纬度气温的变化规律。

全县各地气温年变化范围8~9.7℃,最大差值1.7℃。

3子长县气温的变化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

空气中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与绝对温度T 成正比。

因此气温实质上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表现。

气温变化特点通常用平均温度和极端值—绝对最高温度、绝对最低温度表示。

地理位置、海拔、气块运动、季节、时间及地面性质都影响气温的变化。

3.1日变化 -10.0-5.00.05.010.015.020.025.030.0123456789101112月份气温/℃子长站涧峪岔史家畔李家岔余家坪大气主要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又取决于地表面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辐射量。

太阳有日变化,气温也相应出现日变化特征。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太阳辐射最强。

但地面储存的热量传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气温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是前后。

其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地面温度和气温也逐渐下降。

清晨日出前地面储存热量减至最少,所以一日之内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时间随纬度和季节不同,因而最低气温出现也不相同。

日出后太阳辐射加强,地面储存热量又开始增加,气温也开始相应回升。

一日内,子长县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3~15时,最低气温出现在6~8时。

一天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日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等密切相关。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因此气温的昼夜差值也随纬度增加而减少。

据统计,低纬度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2℃;中纬度地区为8~9℃;高纬度地区为3~4℃。

就季节而言,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且白天较长,因而太阳辐射日较差和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冬季则反之。

这一季节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显著。

地表性质对气温的日较差也有显著影响,内陆地区可达15℃以上。

天气阴晴变化也对气温的日较差也产生影响。

子长县下垫面凹凸不平,纬度较高,处于内陆黄土高原腹地,据资料统计,境内最高与最低气温的日较差,历年平均为13.1℃。

6月最大,为14.9℃;8月最小,为11.5℃。

一年中,≥10℃期间的日较差在11.5~14.9℃之间。

3.2年内变化3.2.1气温年较差变化表2 子长县1981~2010气温年较差年份年较差(℃)年份年较差(℃)年份年较差(℃)1981 30.7 1982 28.4 1983 29.6 1984 30.1 1985 29.4 1986 27.8 1987 28.8 1988 28.2 1989 29.8 1990 29.41991 28.91992 29.91993 31.61994 29.51995 30.41996 29.31997 30.41998 30.91999 28.92000 32.42001 30.72002 28.92003 29.32004 28.42005 31.82006 29.42007 28.32008 31.52009 29.82010 29.5 年较差=年内最热月-年内最冷月(℃)气温年变化幅度称为年较差,是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太阳辐射年变化与气温年较差均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赤道约为1℃,中纬度约为20℃左右,高纬度约在30℃。

子长县位于中纬度,处在中国西北地区,位于第二级阶梯,下垫面绵延起伏,相对高差大,植被覆盖率近年也有所改善。

气温年较差随下垫面的性质、地形、高度以及植被覆盖情况而不同。

图3 子长县1980~2010年气温年较差由表2、图3得知,子长县气温年较差较大,最低年较差为27.8℃,最高气温年较差为32.4℃。

在近30年,气温年较差变幅在4.5℃。

在上世纪80年代,气温年较差稍低,变幅也较小,为2.9℃。

到90年代,气温年较差稍微有点上升,但变幅有所下降,为2.7℃;进入21世纪,气温年较差突变,尤其是2000年,气温年较差为32.4℃,整体上看年较差还是较高,变幅升降在4.1℃。

3.2.2各季的增温情况子长县冬季易遭西伯利亚寒流侵袭,并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冬季气温较低,寒冷干燥;春季,显著升温;夏季与春季气温变化并不显著;夏季气温日较差较大,白天温度一般较高,午后多雷雨等现象,夜晚则比较凉爽。

秋季,气温下降,秋季暖湿海洋性气团为秦岭所阻,南退迟缓,极地冷性大陆气团畅行无阻,南进快,秋高气爽和阴雨连绵天气交替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