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百家讲坛》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大众化分析

《百家讲坛》大众化分析

1、形式新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对于经典文化的接受和解读都是以文字为中介的,当电视媒体利用电视技术把传统作品搬上荧屏,进行摄像镜头的艺术性解读,把文学的语言艺术转换成声像艺术后,我们就可以发现,经典文学可以像戏剧、电影一样,以这样一种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配以声音、文字还有旁白,再加上讲解者设置的层层悬念,都很好地结合了电视媒体的特性。

2、抓住受众心理对经典文化进行现代式演义和具有个性见解的阐释,以满足大众学习知识、提高修养的社会化需求。

《百家讲坛》正是找准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栏目定位以传授中国历史文化、普及优秀中国经典文化为宗旨,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适应受众的认知结构,了解他们的愿望、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电视化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充分挖掘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

同时,要抓住传统经典文化与观众的距离近、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容易并适合演讲等特点,以便制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3、将学术话语变为大众话语要将经典文化的学术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的语态,还要在节目的叙述方式上下功夫。

传播者要从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姿态回归到与观众平等对话的状态。

这种叙述,是一种口语和书面语相互融合的表达方式,需具有口语浅显明白的特征,但要摒弃纯口语的随意性;需具有书面语的节奏感和正规性,但要摒弃书面语的教条、刻板和非灵活性,它是两者有机的融合。

4、“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走大众学术品味路线:放下“尊贵”架子,即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回归。

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一脉相承,“以天下为己任”,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着价值规范导向的功能。

5、学术根基是根本。

6、掌握了电视化的语言方式。

评价1、受众可以通过这个节目了解历史、文学等经典文化,同时在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代解读中,他们参与了经典文本的重新阐释,从而使经典文化典籍带给当代更多的意义与价值。

2、将现实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不光是“以史为鉴”,也不光是借古讽今,而是更多地把对普世价值的关怀贯穿到节目中去,向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去汲取丰富的资源,聚焦于当代人关注的命题。

《百家讲坛》节目分析

《百家讲坛》节目分析

《百家讲坛》一、节目概述CCTV—10的《百家讲坛》栏目创办于2001年7月9日,是一个讲座式栏目。

《百家讲坛》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栏目以传播中国历史、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引发广大群众对历史文化的喜爱。

栏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科教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

1、节目发展历程《百家讲坛》栏目2001年7月诞生,但收视率不是很高,到2003年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后来节目组实行了新的运行机制,对节目内容和形式都做了改变,收视率逐年升高。

到现在,《百家讲坛》已经走过了11年,正是这11年,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知道原来历史也可以用这种口述故事化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中午12:40首播,晚上23:12重播,播出时长38分钟。

2、节目受众定位与风格特征《百家讲坛》栏目面向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用朴实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场文化盛宴。

在节目风格上,《百家讲坛》将理论知识形成口语化,但又不缺少权威性,这是栏目做的非常成功的一个地方。

像历史这种严肃的东西,如果变得很口语化,加上讲者自己的话,权威性就会质疑,但是《百家讲坛》却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俗易懂,引发了大众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和兴趣,对弘扬中国文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百家讲坛》的收视人群主要是男性,以中老年人为主。

3、节目形式与结构《百家讲坛》的开始是一小段画面和旁白,作用主要是介绍本期的主题。

下面就是主讲人开始讲述,最后栏目结束时同样是一小段画面和旁白,作用是引出下一期的主题。

《百家讲坛》的内容每一期都会有一个主题,很多期节目又有一个大主题,就比如易中天品三国,大主题是品三国,第一期的主题是“魏武挥鞭”。

为了是观众不产生视觉疲劳,当主讲人讲到某些典故或精彩的故事时,会配有画面,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观众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尽可能的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百家讲坛》受众审美接受分析

《百家讲坛》受众审美接受分析
冀 三三三三三三
百家讲坛 受众审奠接受分析
【 摘要 】 《 百家讲坛 》诉诸 于电视这 个媒体 ,就要 更好地发挥 电视 这个大众传 播媒介 的作 用,将 艺术 与审 美充分的结合 ,同时要对 受众的心 理需求 、审美 取 向有更好 的把握 ,才能使栏 目越做越 有生命 力 ,才会使栏 目更 受观众青 睐。 【 关键词 】电视 《 家讲坛 》 接 受 关学 受众 百
足。 如果 《 家讲坛 》栏 目没 有作 百 用于 受 众 的需要 ,也 不 会使 受 众得 到 内心 的满 足 ,对栏 目来 说 可 能就
会失 去一部 分观众 。 《 家讲 坛 》有探 究 人 生价 值 百 系在 一 起探 究 是 电视 栏 目长远 发展 喜 欢 易 中天 的三 国 ,有 的人 喜欢 于 的 ,有提 高 经济 能 力 的 ,有评 析 社 会发 展 的等 等 ,这些 不 同 的 内容 要 的 必然 趋势 ,也是作 为精 英文 化 的 丹 的论语 ,还 有 其他 观 众 的喜 趣 , 《 百家讲坛 》栏 目在以后长期盛旺 这些都 在 一定 的时 间 内形成 了相 对 使观 众 乐于 接 受 ,首 先栏 目内容 必 的关键 所在 。 固定 的 收视群 体 ,每 一期 节 目都 有 须具 有使 用 价值 ,只 有 这样 才 能满
有观 看欣 赏 的 自由性和 灵 活性 ,喜 欢 看 什 么节 目,喜欢 看 哪期 节 目都


审 美心理 “ 用 与满 足 ” ,顾 名 思 义 , 使
在 于 观众 的操 控 之 中。从 这 方面 来 就 是把 受众成 员 看做 特 定 “ 求” 需 说 , 受 众 具 有 不 可 靠 性 , 并 不 是 的个人 ,把 他们 的媒 介接 触 活动 看 又 受 到环 境和 社 会 因素 的影 响 ,在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是一档备受观众喜爱的知识类节目,通过讲述历史、文化、艺术
等领域的故事和知识,向观众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深深被这档节目所吸引,不仅因为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更因为它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关怀。

在观看《百家讲坛》的过程中,我被节目主讲人的深厚学识和独特见解所折服。

他们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解构为易于理解的知识点,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同时,他们还通过引用典故、诗词等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画面和文化符号,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除了知识的传递,我在《百家讲坛》中还感受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滋养。

节目主讲人不仅注重讲述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表面现象,更注重揭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他们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文化现象的解读,向观众传递着一种珍视传统、尊重历史、追求真理的人文情怀,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观看《百家讲坛》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深
刻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滋养。

这档节目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慰藉。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关注《百家讲坛》,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人文的温暖和智慧。

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世界里,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范文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范文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范文《百家讲坛》是一档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通过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解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深受观众喜爱。

在观看这个节目后,我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感悟。

首先,通过《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节目中,每一位专家学者都带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各种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经典作品等等融会贯通地讲解出来。

他们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内涵感到深深的敬佩。

其次,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我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在这个节目中,专家学者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

他们不仅仅是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更为我们展示了历史事件的种种原因、背景和后果。

通过他们的讲解,我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我也对人生、命运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在这个节目中,专家学者们常常会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他们的品德、智慧和胆识。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启示我们,人生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但只有经历了苦难、失败和磨砺,我们才能够成长、进步、成功。

他们的故事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勇气,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综上所述,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我不仅仅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还深入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对人生、命运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我相信,《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让我们对生活和世界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知。

从大众文化批判角度看《百家讲坛》的娱乐性

从大众文化批判角度看《百家讲坛》的娱乐性

从大众文化批判角度看《百家讲坛》的娱乐性从大众文化批判角度看《百家讲坛》的娱乐性《百家讲坛》是一档备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通过一些著名的学者和专家为观众讲述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历史文化的背景和故事。

这档节目在中国广播电视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一直以来都备受欢迎。

然而,当我们从大众文化批判的角度来审视《百家讲坛》时,也许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娱乐性的问题。

首先,作为一档娱乐性质的节目,《百家讲坛》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娱乐性而非科学性。

节目选取的讲解对象往往是与大众文化相关的名人,也就是能够吸引观众的明星、演员或作家。

虽然这样做确实能够提高观众的兴趣和吸引力,但是在遴选嘉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由于嘉宾们不一定具备深入研究某一主题的学术背景,他们的讲解也比较浅显和一知半解。

这样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在迎合观众的需求,以达到节目的娱乐目的,而非传递高质量的知识。

其次,虽然《百家讲坛》在内容上讲述了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但在形式上更趋向于讲述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

通过今人的解读和讲述,使得历史事件和文化人物产生了一种幻像,淡化了历史的真实性。

这种偏向娱乐的表现方式,很容易引发观众的错觉,认为所讲述的故事就是历史的全部,进一步追求轻松消遣,而非真正去了解历史的本质和背后的深刻内涵。

这样的故事化处理方式,实际上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商业利益。

此外,《百家讲坛》在娱乐性上的表现还表现在其内容的篡改和歪曲。

为了制造悬疑和戏剧性的效果,节目采用了一些夸大和曲解的手法,从而制造了一种娱乐效果。

这种演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真相,给观众带来了一些误导,影响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真实理解。

这种将历史与娱乐相结合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小打折扣了历史的价值和文化的深度。

虽然《百家讲坛》存在一些娱乐性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其传播知识的积极作用。

毕竟,通过这样的娱乐方式,观众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为一档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历史文化类节目,《百家讲坛》已经在中国电视界广受欢迎。

通过讲述历史人物、事件及文化底蕴,这档节目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看体验,谈一谈这档节目给我带来的启示与收获。

我认为《百家讲坛》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

主讲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把沉闷复杂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

在一片片漆黑的屏幕之上,主讲人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我们带回古代战争的现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的智慧,领悟到了战争与和平的道理。

同时,讲述了文化底蕴的部分更是吸引了我。

细听主讲人讲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名著中的文化内涵,让我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除此之外,第二个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就是这个节目的涵盖面。

从浩荡的神话传说、到千古一帝、再到唐诗宋词、每个人都能在这一百集的节目中找到知识兴趣的营养。

节目中涵盖的历史事件、文学艺术形式、流行经典等各个领域,覆盖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

无论你是历史迷、文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还是其他领域的爱好者,在这里你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和所需要的知识。

我觉得《百家讲坛》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了知识的壁垒,让不同年龄、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能同时获得知识的乐趣。

很多时候,知识的获取并不只是在学校里读书、听课,还需要在吸收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

《百家讲坛》节目中不仅仅让大众获取了知识,更让知识无边界,让我们不再局限于学科领域内的知识。

《百家讲坛》以其独特的讲解方式、广泛的知识涉及面和知识的普及为各届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视野。

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百家讲坛》的意义更在于启迪我们追求更高的学识、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背景下,更好地去认识、理解和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

同时,通过这档节目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人类历史文化的长远性和不朽性,引领我们积极学习、了解、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百家讲坛》选题策略的传播心理学浅析

《百家讲坛》选题策略的传播心理学浅析

_l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I D O N G&A N e鞠Ij A怼80学术平台一个案研究《百家讲坛》选题策略的传播心理学浅析@文/宋仪凯【内饔攫薹】本文试图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受众生理机制、心理机制的考察和对受众认知结构、接受规律的分析探讨《百家讲坛》的选题策略是如何针对受众的特点来提高传播效果的。

【关键词】《百家讲坛》选题策略传播心理学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一举打破了科教栏目低收视率的尴尬局面,其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成就,与其遵循传播规律、发挥自身优势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从《百家讲坛>前后发展过程和栏目自身的发展变化来看,其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根据受众的需要不断调整栏目的定位、选题的策略、主讲人的选择、讲述的方式、编排的策略、现代技术的运用等等,使栏目的发展符合受众的需求。

本文着重探讨其选题策略。

一、选题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栏目是否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受众,所以栏目每项措施的制定和实行都要考虑到受众的反应,栏目的选题也是如此。

没有好的选题就不能吸引受众的兴趣,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选题策略对一个栏目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选题策略对传播效果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制定好的选题策略就必须对受众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调查,因为“传播效果不是在传播者的心理系统中产生,而是在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中冶炼而成的。

那么,要提炼出能提高传播效果的理论,考察的重点理所当然应该放在受传者的心理系统上”,q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受众的种种需求并对传播策略作出调整。

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说,传播活动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影响以实现传者的传播意图,那么,如何更为清晰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如何对受众作出更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受众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分析受众的心理,只有对受众的心理需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大众传媒才能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论《百家讲坛》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的论文

论《百家讲坛》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的论文

论《百家讲坛》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的论文【摘要】《百家讲坛》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知识的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但也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文章探讨了《百家讲坛》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的主要影响以及解决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对策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大众化的冲击。

【关键词】《百家讲坛》;大学生;认知心理自《百家讲坛》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以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普通民众的狂热吹捧与学术界的冷眼不屑相互对立,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文化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对立。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接受它的读者群产生复杂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最具权威的高等教育三段论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时为普及阶段。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原定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提前到2002年实现,实际上2003年已达到17%。

对照这一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大众化阶段,并将不断步入文化普及阶段。

”[1]作为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一代,大学生对外界的文化刺激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心理。

在高校,《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喜爱的栏目,《百家讲坛》的相关书籍在大学生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作为电视传媒,《百家讲坛》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影响是深刻而直接的。

大学生是国家科学进步的关键。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大众化时期树立正确的认知心理显得至关重要。

一、《百家讲坛》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影响(一)对未知的渴望,学习兴趣增强作为中央电视台最有学术水准的一档节目,《百家讲坛》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名家学者的机会。

不可否认电视媒体的播放形式也是吸引大学生倾心于《百家讲坛》的重要原因,新闻媒体的作用就是将最深奥的东西通俗地传递给它的观众,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对知识敏感度较好的时期,《百家讲坛》的出现,为其提供一个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与不同学术见解的渠道。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三、《百家讲坛》等讲坛类栏目成功的经验(一)受众意识1.电视需要受众意识电视是否应该有受众意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最近兴起的受众研究充分说明受众的重要性。

我们正在学习的课程就是最好证明。

但是作为讲坛类电视节目,作为所谓的文化人的阵地,迎合观众的需求是否就是媚俗了呢?现在的文化界、学术界争议最多的事情就是这个。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事实胜于雄辩,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证实这样做是正确的。

《百家讲坛》无疑是电视讲坛类节目成功的典型。

它成功的首要原因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准确定位。

“受众即市场”。

在这个以受众为主导的时代。

忽视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一味地附庸风雅,就必然导致节目无人问津,甚至被停播的境地。

《百家讲坛》在节目开播初期因为沿袭了讲座节目的传统模式,曾经一度在困境中徘徊。

2004年底经过调研发现自己的受众群主要集中于“拥有初高中学历的成年人”,这部分受众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很完善但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如何把握这个受众群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制作出适合他们口味的节目才是栏目把握受众的最大的问题。

因此,改变电视讲坛类节目传统的单向的、呆板的讲播方式,尝试用新的传播语态和新的表达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2】2.讲坛类栏目可以实现学者与电视的共赢进一步想,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人反对,是因为那些反对的人都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是知识分子。

而真正需要并且有很大的求知欲的受众却因为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显得社会上支持《百家讲坛》的声音就小一些,退一步说,支持的声音报道的也比较少,因为这些声音不适合炒作和吸引眼球。

但是,实践证明了这个栏目的影响。

在“百家讲坛”上亮过相的学者名家出版的相关图书都一跃登上畅销书的排行榜。

阎崇年老先生很有感触地说,他研究了一辈子清史,出版了20多本学术专著和几百篇学术论文,但他的知名度仅仅是在学术界。

出的书也从没有卖火过,但“百家讲坛”让他火了,《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就发行了几十万册之多。

《百家讲坛》电视栏目赏析

《百家讲坛》电视栏目赏析

《百家讲坛》电视栏目赏析作者:康文惠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12期《百家讲坛》栏目2001年7月9日开播以来,不断茁壮成长,九年来收视率逐步攀升,影响力迅速扩大,享受智慧人生。

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百家讲坛》是个开放的节目。

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

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

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从2001年成立之初的收视率几近为零,到现今央视科教频道有口皆碑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走过了一个优秀电视栏目所必须经历的生长、挣扎、成熟、壮大的阶段,它的发展道路和生存策略,不仅为其它精品栏目提供了可参照的路径,也是对电视“泛娱乐化”倾向的有力驳斥。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名师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

选择目前大家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

形式不拘一格,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1)节目内容知识丰富性、人物的生动性普及了大众的历史知识,《百家讲坛》中于丹讲《论语》,孙立群之春秋时代,王立群解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等都让历史变成样年华,宛如一个女子的青春,虽然隔了几千年的时光桎梏,仍然令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

《百家讲坛》栏目观后感800字《百家讲坛》观后感1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

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

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

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2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

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评《百家讲坛》

评《百家讲坛》

最学术――王立群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 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 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 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 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 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 《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 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 《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 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 《吕后》, 赢得满堂喝彩。
3、节目结构:本片是以 一段对论语中什么是真 正的智慧以及怎样寻找 智慧方法等一连串疑问 作为节目的开篇,并在 节目接下来的发展中都 以每一个新问题和一个 动画小短片带出下一节 所要讲述的内容且一环 扣一环,承上启下,使 人感觉节目的结构在起 承转合上十分紧密,逻 辑性强、线索清晰。
境外媒体眼中的《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的传播受众
• 《百家讲坛》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 传播于民众之中,其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 究相比较为平易,将学术的考究以故事的形式讲 述,使得文化层次及知识水平不齐的亿万观众都 能看懂。
• 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压力的增大, 越来越多的新型知识分子忙于生计,看电视的时 间越来越少。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理轻文的传 统观念使得现在绝大多数人依旧重视传统、重视 历史,对历史及传统文化有着极大地兴趣。因此, 《百家讲坛》的观众大多数是普通民众,其中又 以初中拥有以上学历者居多。
最奇迹——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 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 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 《形象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 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 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 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 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2006年10月黄金周期间,在职业生涯中似乎 从未与孔子和孔子研究发生过任何关系的于 丹当代中国媒体之王——中央电视台上解说 《论语》,并且眉飞色舞地一连讲了7天, 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并掀起了一场《论 语》热。

从《百家讲坛》看受众心理

从《百家讲坛》看受众心理

从《百家讲坛》看受众心理宋雯雯【摘要】《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以来,栏目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05年栏目改版之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收视率日创新高,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百家讲坛》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节目从遭遇末位淘汰的尴尬到后来的收视率攀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本文将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1页(P52)【关键词】百家讲坛;受众心理【作者】宋雯雯【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22.3《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题范围包括大学专业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

但是,《百家讲坛》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曾经有遭遇“末位淘汰”的尴尬。

开播伊始,走高端专业路线的央视“百家讲坛”广纳名家主讲,囊括自然科学、人文历史、养生保健,当时的收视率并不高,不过是一档随时会被人遗忘的夜间节目,收视率最低时只有0.02%。

2004年前后,节目制作和策划人达成共识:主讲人文,并偏重史学。

节目调整思路,主要集中在人文历史领域,才赢得了关注。

以清史专家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为转折点,然后是刘心武“解析红楼”的争议,易中天的“品三国”的火暴,于丹以“心得说论语”的讨论等等,《百家讲坛》收视率迅速攀升至央视10套的冠军宝座。

为什么讲座以人文历史为主题后节目收视增高,这和电视节目受众心理有何关系?从本质上说,传播活动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影响以实现传者的传播意图,那么,如何更为清晰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如何对受众作出更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受众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分析受众的心理,只有对受众的心理需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大众传媒才能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透析《百家讲坛》

透析《百家讲坛》

透析《百家讲坛》——兼论经典文化的电视媒介传播文:陈小奇钱丹丹时间:2008-8-8论文提要:《百家讲坛》开播以来,以在学者和大众之间搭起桥梁的功能,让学术借助大众传媒走近了大众,受到观众的欢迎。

在节目成功的同时,《百家讲坛》更是显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开了中国经典文化所蕴涵的品牌价值,为经典文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而关于“百家讲坛”现象的探讨也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讲座节目理清了思路,更为电视人的节目制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百家讲坛”现象的研究或是泛化性的,或是单角度、单侧面的,缺少有针对性课题的全面研究。

本文即由此缘引,欲对《百家讲坛》的社会背景、衍变策略、文化意义和由其引发的热点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

并以此研究为基本材料,进一步探索电视媒介如何更好地进行经典文化的再传播。

关键词:百家讲坛经典文化电视媒介传播传承一、研究的缘起近年来,一档电视讲座节目火爆荧屏,并在中国电视节目榜上一度跃居年度节目黑马,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

这是一档时长43分钟、具有学术性质的电视讲座类节目。

该节目迅速窜红并持续升温。

自2001年7月开播伊始,《百家讲坛》便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之一,演讲者大多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都是各自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

从2004年开始,《百家讲坛》的内容定位开始转向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从阎崇年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到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百家讲坛》的影响逐渐扩大。

2005年邀请作家刘心武讲《揭谜〈红楼梦〉》,《百家讲坛》的受众迅速增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收视率大幅度提高。

《百家讲坛》以0.57%的收视率成为CCTV-10最受关注与喜爱的栏目。

2006年易中天《品三国》在《百家讲坛》播出,收视率一路飚升。

继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又有于丹讲《论语》、《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等等,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经典文化高潮。

简要评析《百家讲坛》

简要评析《百家讲坛》

始播于2001年的《百家讲坛》最初将其节目宗旨设定为:“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以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大学为定位,注重主讲人的名声,并坚持学术的品味。

然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事件在给电视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使电视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包括卫星、数字化、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电子媒体间的竞争与较量,各类媒介为聚积资产、壮大实力、扩充影响而在行业内外扩张兼并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百家讲坛》硬邦邦的说教和讲课方式及其过度学术和专业化的论调显然成为了节目参与竞争的硬伤。

因此,在之后激烈的节目收视争夺战中,它节节落败,甚至濒临末位淘汰!2004年.对于《百家讲坛》而言,实可谓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随着栏目领导班子及有关国家政策(如<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改进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制作管理办法的通知>等)的变动,《百家讲坛》转化了思路,进行了重新包装,实施了新的定位,也将节目宗旨改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形式由原来的大学讲堂转入演播室录制,无论是从拍摄的画面上,还是主讲人的风采方面都力求创新。

正是这种转变,使世人对其刮目相看。

《百家讲坛》节目收视率也节节攀升,甚至一度在CCTV-10的综合排名中仅次于《周末讲述》,位居第二!那么,这场转变究竟赋予了它什么,竟使它在世人眼中完成那般华丽的转身?1.故事式讲述《百家讲坛》最为纯熟的叙述技巧就是对悬念的营造和使用。

它往往在一讲时就设置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分悬念。

总悬念一般在节目开始时出现,蕴含在片名之中,并统领着一讲的主要内容和走向。

而分悬念大体依附于总悬念,它们不断地出现、加强、丰富总悬念。

2.影像化呈现《百家讲坛》中电脑软件的运用、有效视频补充、图标制作、动画制作等电视的视听元素的巧妙融合使得节目结构变得更加紧凑,节奏变得更加明快,传播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百家讲坛观看心得10篇

百家讲坛观看心得10篇

百家讲坛观看心得10篇百家讲坛观看心得1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

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

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

之所以此刻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看心得2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

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百家讲坛》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作者:陈晓青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9期[摘要] 现今,电视媒介已彻底完成了从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过渡,《百家讲坛》传统文化主题的热播让我们对这些转变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

业界人士的评论多种多样,要么把其捧上天,要么全盘否定。

然而,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百家讲坛》巧妙地把握住受众的收视心理并运用电视媒介特有的优势将其与受众的沟通扩大到最大化。

该文对《百家讲坛》这一成功经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关键词] 电视媒介百家讲坛受众心理1 《百家讲坛》的准确定位对于电视栏目而言,定位准确是其成功的基础。

2001年,央视十套开播了《百家讲坛》。

该栏目最初将观众群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味不俗的知识阶层,主讲人选也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

第一个在《百家讲坛》亮相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之后有李政道、丁肇中等学术名流,但是收视率却并不理想。

在经过了一系列对受众的分析,通过对受众心理的揣摩,《百家讲坛》抓住了现代人在文化上的危机感,对信息需求的短、平、快等心理诉求,寻求到了节目与受众的契合点。

如今的《百家讲坛》开始走起了大众路线,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同时,选择了把历史内容人物化、事件化、个性化的处理,并将栏目定位为“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力图通过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目前人们最感兴趣、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都引入到节目中,充分满足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收视需求。

准确的定位使节目迅速窜红,《百家讲坛》也成为了央视十套的品牌栏目。

2 《百家讲坛》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主要表现《百家讲坛》以受众为王的做法为自己找到了良好的生存方式。

类似《百家讲坛》这样的科教知识类节目有众多(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等),但是为什么《百家讲坛》一枝独秀?关键就在于它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40年代的H.赫卓格就对受众心理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发现尽管是同一个节目,人们的收听动机、欣赏的层面以及获得的满足是不同的。

并据此得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

与最初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魔弹论”不同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

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中国人自古一直认为自己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的优质文化之一。

尤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中国人在孔、孟思想的影响下培养出了东方文明所特有的谦逊内敛、含蓄深沉的带有地域和宗族色彩的心理特征。

社会的心理状态随之也被确立了下来。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或许被压抑太久了,国人现在迎来了自己的“狂欢时代”,开始提倡创新、弘扬个性和思想解放。

人们渴望“沟通”,渴望新知,媒介必须充分把握受众的这种心理,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这种心理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百家讲坛》的成功,正是满足了受众需求信息的五种心理模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样板。

2.1 求真心理信息的传播所要满足的第一大要素便是真实。

只有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才能吸引受众、感染受众、打动受众。

每位受众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都不同,受到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的影响,受众通常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出了自己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

但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误区。

因此,受众最需要的是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历史形象。

《百家讲坛》巧妙的把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受众喜爱的“娱乐”形式,让大众对历史史实的理解走出误区,在娱乐受众的同时,澄清史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满足了受众对信息求真心理的需求。

例如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品读《三国志》的时候,就为受众分析了许多被误传的历史事件,重新还原了文学形象中的历史人物。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片段,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然而易中天教授通过品读三国,告诉大家,诸葛亮设计的如此精彩的“空城计”毫无史实根据,仅仅是文学作品杜撰出来的。

真正的“空城计”的发明者是曹操。

据《三国志》记载:一次吕布大军进攻曹操,曹操的军队刚好出城收麦子去了,曹操便心生一计,让随军家属在城墙上站岗,城内乐手们奏乐起舞。

吕布见城内歌舞升平,城外树林树木幽深,产生了怀疑,便退兵了。

第二天,吕布想想不甘心,又领兵来攻打曹操,被曹操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这才是三国历史中真实的“空城计”的原形。

2.2 求新心理受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信息,了解新事物,增长新知识,创造新生活,因而受众欲知而未知的传播内容,是最能引起受众兴趣的。

心理学原理表明,受众对“第一印象”最富有刺激性,能使受众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迅速集中。

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最感兴趣。

因此,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都应当最大限度的为受众提供新信息,提供新人、新事、新知、新论,同受众一起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

比如在分析关羽这个人物的时候,易中天不仅仅讲他众人皆知的“义”,而是从另一些侧面去分析关于世人所罕知的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

他是这样分析关羽的民间形象的:“首先,民间剃头行业尊奉关羽为祖师爷。

关羽没有剃过头,而且东汉的时候中国人不兴剃头,留的是全发,想来想去,有关联的无非是剃头匠和关羽手上都有一把刀。

其次,关羽是民间的财神爷,很多企业都供奉着关公像。

关羽是历史上的军事家,把他列为战神还说得过去,把他奉为财神,就不大好理解了。

难道说财富都是抢来的?”在分析的过程中,易中天教授就是这样应用诙谐幽默的话语,用现代语言诠释了名著中的人物为观众所罕知的性格,行为,充分调动了受众求新的心理。

在娱乐受众的同时,让受众从中获取了新的信息,了解了新事物,增长了新知识,因而获得众多观众的喜欢。

而先后登上《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都保持着这样的一份幽默,在娱乐受众的同时,让受众从中获取了新的信息,了解了新事物,增长了新知识。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讲述东方朔这个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时,也力求从“新”字入手,挖掘鲜为人知的史料,向大家展示一个全新的历史人物形象的,他是这样分析的:东方朔一直以来都被说成是一位靠智慧博取金钱,靠金钱迎娶美女游戏人生的另类。

他娶妻有三条原则:一是专娶京城长安的女人,二是专娶小美女(好女、少妇),三是一年一换妻。

皇上赏给他的钱财,他全都用来告别旧美女,迎娶新美女。

然而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增加了大量文献,使我们看到了东方朔不玩幽默的另一面。

他阻止汉武帝扩建上林苑,他赞扬汉武帝杀婿执法,他坚决不许窦太后的男宠进入宣室。

这一条条,一桩桩,都使人看到了东方朔的价值标准与正统文人并无二致。

不同之处唯在于东方朔将自己的真相隐藏在另类的表相之中。

东方朔其实是中国文人中最早感到被边缘化的人,这种痛苦是深层的,不为一般人觉察的痛苦。

他的各种搞笑、另类,只是这种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方式的发泄。

2.3 求短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讲,短而精的报道,能给受众提供视觉、听觉和思维上的方便。

广播电视瞬间即逝,观众求短心理就更强烈了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这样一个追求高效的时代,年轻一代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拜读长篇大论的经典,尤其是艰深晦涩的古文作品。

这就使得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难以有市场。

正是由于这种时代的特性,观众渴望短而精的作品的出现。

《百家讲坛》栏目的出现并走红,正是适应了观众这种求短心理。

例如一本10万字的《三国志》,通过专家几期45分钟《百家讲坛》的精彩解读,让受众把生涩的原著体味透彻,给受众搭建起一个重新温习历史的桥梁。

《百家讲坛》每期的时间虽短,但专家凭借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取其精华,通过短短的几期节目的精彩论述,将复杂的情节描述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

在一个事事讲求效率的氛围中,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无疑更容易被受众所欢迎。

2.4 求知心理求知是人类的本能,出于主体生存的需要, 受众为了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对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的渴求十分迫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这种心理要求更强。

受众消费媒介产品是为了获取大量新鲜、生动、有益的信息,获得能够指导生活并能提供消遣娱乐的丰富多彩的新闻,受众对欲知而未知的传播内容“欲知其新,欲知其快、欲知其广、欲知其详”《百家讲坛》就充分满足了受众的这个心理。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流传千古,被誉为“诗仙”。

同时,李白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遐想空间。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康震,就给我们破解了许多世人心中的谜团。

首先是李白的长相,康震教授就引用了李白《与韩荆州书》中的句子,“虽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即可得知,李白外貌并不出众,但神采飞扬。

另外还引用了道士司马承桢对李白的评价“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

也可充分说明了李白气度不凡。

李白自己也做出了评价:以天为容,以道为貌,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从来不求别人。

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作诗,而是从政。

李白的理想很大,实现理想的途径也很大,他不愿意参加科举,不愿意走寻常路,象普通人一样从底层做起。

而是想“一飞冲天”直接当上宰相。

然而也正是这种思想,造成了李白的政治悲剧。

在陪伴皇帝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唐玄宗给予了非同寻常的礼遇,但李白并无任何的建树,仅仅得到一个“翰林待诏”的职位,而李白的这个“翰林待诏”只是闲职,而是陪伴皇帝作诗享乐的随从。

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沉浮,终究是含恨千古。

2.5 求深心理受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不但想知其然,而且更想知其所以然,以便从中得到启迪,要满足受众的这一要求,就必须多播发有深层次内容和深刻思想的信息。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理天下。

可见,《论语》这部著作在古代受到的推崇。

许多受众认为,孔子的《论语》深不可测,必须仰视它。

再加上文言文的深奥难懂,使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就是这样的一部著作,通过《百家讲坛》的重新解码,而获得了新的生命;《论语》的真谛通过于丹的解读,让受众明白了,孔子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所要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

孔子还为君子下了定义,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何谓“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我们无法左右纷繁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更强大。

当我们明白该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子要告诉世人的“智者不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