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社会”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教学尝试
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教学尝试在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高中政治教学中还有这类现象存在:政治课堂教学采用师生问答、教师传授枯燥无味的理论,老师成了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无任何主体可言,这明显表现出与课改精神相背的不和谐之状,所以笔者认为高中政治教学迫切需要和谐教学之法,需要一种和谐之美,需要与课改精神相协调,才能奏响政治教学在课改中和谐之音。
笔者在长期教学中依据自身的实践就如何促进政治和谐教学浅谈以下做法,供各位同仁探讨。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在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沟通接纳、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
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
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
教师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老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二、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
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创造——高中政治教案教学要点
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创造——高中政治教案教学要点一、前言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希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学生,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方针政策,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对于我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谐社会强调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和谐。
不同于单纯的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在和谐社会中,文化价值、道德风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都以高于单纯的经济指标为前提和基础。
三、和谐社会的背景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复兴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发展快速的今天,由于先天和后天的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不完善、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异悬殊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成了当代中国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解决我国内部矛盾和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实现了社会的平衡和谐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平衡和谐,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尤其是在民生领域得到体现,这体现了人民的利益是和谐、稳定和全面的,这就要求各个层次的政策制定者关注民生,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注重提高全民的文化和素质水平,促进社会平衡和谐。
2.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产业,还是传统的民俗文化,亦或是地方特色文化,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切实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3.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共处和谐社会重视社会稳定和保持国内和平,进而从全球角度来看,不能忽视国际合作,尤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和平共处,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发展,建设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
五、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1.完善社会形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高中政治与和谐社会有机结合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政治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结合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宣传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而且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
在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学常识)过程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容都要有所涉及。
因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极其必要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运用经济常识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形成和谐社会的格局。
上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可以运用如下经济理论加以阐述:1、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一个社会如果两极分化,就不可能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已积累了一定财富,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来从事保障体制的建设,解决弱势群体的救助,进行医疗保障体制的建设等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之义(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杠杆)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但市场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和弱点。
完全让“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不能保证社会公正协调发展。
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尤其是要加强政府社会经济职能的作用(与政治常识国家经济职能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浅谈高中思政课中的“和谐”教学
浅谈高中思政课中的“和谐”教学提要:创设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以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育。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高职思政课;和谐教育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育的内涵和谐课堂是指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充分把握和巧妙运用各教学要素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优化教学行为,优化课堂中教学资源的配置,使各教学要素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使教学诸要素在对立中产生谐振效应,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学质量发展的综合效应的课堂。
二、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的特点情境教学是一种在和谐理念下的创新教学,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
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四大特点。
而在这四大特点中始终贯穿着“美”,是“美”让情境教学产生了巨大的魅力。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和谐教育。
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而创设、引入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和谐优美的场景或氛围,包含和谐优美的“形”、“情”、“意”、“理”。
三、创设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的价值教师运用好情境教学,创设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对实现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育具有重大价值。
1、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心理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会带来疲倦。
”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一旦被激活,内脏反应,特别是内分泌系统的参与,会加强和延续情感的产生。
因此,教师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提高教学实效,则必须“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心理状态”,即激活学生的情绪。
谈谈政治教学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解说
谈谈政治教学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解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深得党心、民心。
虽然高三政治常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只是提及,没有详细介绍,但系统学习,却很有必要。
那么,该如何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呢?1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引导学生了解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背景:一是当时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正确应对各种社会矛盾,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
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自然要提上日程,提到比过去更为重要的位置;二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教学策略浅谈
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教学策略浅谈作者:韩宏斌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5期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建设和谐社会呼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需要构建和谐课堂。
思想政治课和谐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体系,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创造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使教学诸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全方位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中政治课和谐教学模式,依托“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和谐互动—自我提高”四个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现就政治课和谐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备课,巧设教学实施过程1.依托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备课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在利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不断收集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尤其要紧密联系学生、校园、家庭以及社会实际,把基本观点、原理、方法等融入生活题材之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政治课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2.备好师生双边活动,精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政治课和谐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备好知识,还特别强调要备好师生的双边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实施过程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设计师生双边活动,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实现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有效策划。
3.巧设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设计预习提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通过编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设计预习提纲,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梳理知识结构,其次要指出重点和难点,点面结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民主和谐的课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兴趣激发起来。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引言: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在当今社会中,和谐的社会关系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教育课程,高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致力于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本文将围绕此主题,分为两个层面,探讨道德与法治对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设计提供指导。
一、构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1. 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和谐关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明确其所应承担的责任。
例如,在普通话语境下举行讨论活动,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独特观点同时尊重他人意见,在探讨社会问题时反思自身角色及影响力等。
2.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谐的群体关系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在小组项目中体验到互相信任、协同努力的乐趣。
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需要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友善待人和妥善处理冲突的能力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还需要建立在友善待人和妥善处理冲突的基础上。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他人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的意识。
同时,教导学生如何以理性平和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并引导他们掌握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
二、构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1. 强调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个体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离不开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加强对于国家法律制度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尊重法律并遵守法律。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于某些法律原则和条文的理解。
2. 培养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还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上。
通过教案设计可以使学生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当扮演的角色,并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精品文档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为基本特征。
而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
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就要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处理社会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并能将自身融于社会之中。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般来说,初中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佳时期,高中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科学规范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寻找中学道德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契合点,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以山西省忻州市的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了解中学政治课的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以便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为学生终生发展把握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观念基础,并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行为规范。
一、调查的内容与对象根据调查的需要并结合中学的实际情况,在参照已有问卷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经过多次试测和修改,制定了教师卷和学生卷两类问卷。
教师问卷包括以下九部分测验内容:学科的意义、教学的兴趣与动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观、德育实践活动、评价、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学的困惑与经验,共计61个问题。
学生问卷包括以下十一部分测验内容:对此课的态度、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评价、作业、德育实践、教师素质、多媒体的运用、能力培养、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共计65个问题。
2011年的8月至11月,在忻州市XX局,XX局以及忻州师院支教基地的配合下,笔者利用下乡的机会,与众多的教师、校长以及支教实习生进行了访谈,目的是了解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
同时,选择忻州市城区、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代县、五台县、繁峙县、河曲县、神池县为调研范围,对十七所高中、十八所初中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和谐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引言
和谐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其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协调各种教育因素来让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学生个人的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和谐的教育目标。和谐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动态的教育过程,教师可以将和谐教育当成是教学原则,也可以将其当成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确保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和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将和谐教育灵活应用其中。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实施和谐教育还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高中阶段的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快速发展,表现出自主性的观念,这时的学生追求平等,对于教师的灌输式说教容易产生排斥和抵触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并树立服务意识,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这种平等和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积极向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结合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事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良事件,可以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处理,轻松将矛盾化解,维持和谐的课堂秩序,给学生提供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自己将身心放松,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音乐、趣味小故事等来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协同原则
要实现和谐教育,要求教师要将各个教育因素协调好,要让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采取的教学手段都达到和谐的状态,形成良好的整体格局,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和谐教育,同时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2]。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爱好等因素出发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时政热点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来说,也要深入研读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出发来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各个教育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形成和谐统一的局面。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 目:广 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成果 ( 2 0 0 8 S Z 0 0 5 ) 作者 简介 : 何林 ( 1 9 7 5 一) ,男 ,玉林 师范学 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 ,法学硕士 ,研究方 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
・
1 2 4・
第9 卷・ 第2 想政治教育正是紧紧围 绕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灌输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 义精神实质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 为观察和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思
收稿 日期:2 O 1 3 . 0 1 . 1 2
高校 思想政 治教育 的主要对 象是 享有独立 人格 、
家庭美德教育 , 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 团结协作、 互 助友 爱 、 无 私奉献 、 积 极进取 精神 , 形成 正确 的道德
观念、组织观念 、制度观念、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 ,
在 全社 会形成 知荣 辱、讲 正气 、 促 和谐 的风 尚 , 营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对我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 社会 这一 重要 任务 ,为高 校思 想政 治教 育提供
了 良好 的发展 契机 。大 学 生是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 事
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增强对改 革开 放和 现代化 建设 的信 心 ,增 强对党 和政 府 的信 任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事业 , 确保和谐社会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2 . 凝 聚大 学生 追求和 谐社 会 的共 同理想 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 目标和任务 ,需 要在全国形成齐心合力 、同舟共济、团结一致 、不 懈奋 斗 的社 会局 面 。其前提 是使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和谐社会”理论
06/2016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和谐社会”理论◆尤云辉(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光明乡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创新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政治教学之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政治教学的时代脉博,在教学活动之中有效渗透“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需要我们广大的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思索与探讨。
政治教学和谐社会渗透政治学科本身就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在教材的编写之初,为了有效保持我们政治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在教材内容的编写时就简化与淡化了很多在教学中无法避开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感受到教材内容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实状况总是先于教学内容的编排。
这种现实给我们的政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我们广大的政治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政治学科中涉及的现实问题较以住而言越来越多。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之中,有效渗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相关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专题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和谐社会理论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形成一定的热点问题。
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之中,首先,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些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
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要时刻聚焦社会热点,并把握这些热点问题选取典型的热点材料进行课堂教学训练的设计,帮助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正确了解热点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其次,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把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的重点内容有效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切入点,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并有效拓展政治教学知识的内容,联系当前政治教学要求中的考点加强政治相关知识的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注重对学生运用政治相关知识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的政治学科试题都注重考查学生在陌生的社会情境之中有效获取信息与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特定情境下所解读的信息应用原有知识进行阐述与论证,最终形成自己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正确看法。
浅谈高中政治课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浅谈高中政治课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杨斌摘要:高中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不仅是因为高考,而是这个阶段是学生个人的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刻。
在高中接受的教育对于人的一生中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学生未来的开展都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所以在高中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良好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的政治学科也是重要的学科,在政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开展也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需要政治老师能够对这一点重视起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开展,整体的经济上升,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使得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受到不良网络和周遭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心开始急躁,只追求外表的东西而忽略了实质。
很多人出现了拜金、虚荣、享乐等这些心理状态。
而高中阶段作为非常重要的时期,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关键性作用【1】。
所以在高中就需要注重学生们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中生未来的开展都有非常大的益处和帮助。
本篇文章那么针对在高中政治课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探析。
一、高中生自身的情况要求高中生虽然接近成年,但是由于一直生活在校园中,对于很多事物的价值观念还是认识不够充分,自身的眼界和思想仍然不够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干扰,同时在这个信息兴旺的情况下,很多高中生都能够在网上看见许多不良信息,从而影响到他对人对事的客观性思考,而且在这个阶段,正是高中生最迷茫的阶段,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中感受到压力,一方面在面对社会上也有很多的困惑,所以高中政治课需要积极发挥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高中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和心理,政治老师一定要有这个责任意识,帮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学生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打下良好的根底。
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和谐社会观与社会团结教育
社会团结教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和谐社会观在高中 政治教育中的重要 性
Part Three.
高中政治教育中和 谐社会观的内容
Part Four.
高中政治教育中社 会团结教育的内容
Part Five.
高中政治教育中和 谐社会观与社会团 结教育的关系
结教育的内容
社会团结的概念和内涵
概念:社会团结是指不 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认 同、相互支持、相互依 存、相互协调的关系。
内涵:社会团结教育旨 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集体意识,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它包括爱 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 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 方面。
社会团结的重要性
社会团结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 基石,能够促 进社会稳定和
和谐社会观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民主法治:强 调依法治国, 保障人民当家
做主的权利
公平正义:维 护社会公平, 保障人民的合
法权益
诚信友爱:弘 扬诚信精神, 促进社会成员 之间的互信与
友爱
充满活力:鼓 励创新和竞争, 激发社会活力
和创造力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和谐社会观与社会团结教育在政治教育中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和谐社会观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为社会团结教育提供思想基础。 社会团结教育旨在培养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和谐、团结的方向发展。
高中政P治ar教t 育Fi中ve和谐社 会观与社会团结教育的
和谐社会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探微
和谐社会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探微【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和谐社会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文章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引出了正文内容。
在分别分析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
总结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与措施,并指出了和谐社会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展望未来,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重要性、关系、路径、方法、措施、密切关系、未来发展、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和谐社会构建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之一。
而在这一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不断强调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贯彻,更需要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要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的积极参与。
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民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
在这个背景下,和谐社会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也更加值得深入研究。
1.2 研究意义在现代社会,和谐社会构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重要的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密切相互关联的。
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和谐社会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现实,有助于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途径和方法。
浅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浅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中本身就包含有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知识,作为教师,应学会吃透教材、创造教材,不断挖掘时事政策资源,将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补充新知识,新教材,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使教材显示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把课本上枯燥的条条与现实中活生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恰当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理念呢?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作一介绍。
1.用时政热点及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导入新课每节课如果能运用适当的词语、故事,加以引导,则可能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一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材料一: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科学发展观等一些新的理论成果,被写入党章。
党章确定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二:草原超载放牧,森林过度采伐,植被被破坏,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绿洲消失,沙尘暴肆虐等,可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导课问题,为什么要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内容,加深理解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生、共荣,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条件等相关知识。
又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2006年7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完善机关人员工资制度,渗透和谐理念的相关知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重在经济利益的均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和谐理念下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学
和谐理念下高中政治的有效教学一、师与生、生与生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赖,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这是形成和谐政治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前提保证。
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功能,更需要采用和风细雨的方法,遵循情感渗透的原则,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实践证明,专制或放纵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构建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的。
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亲切的微笑、饱满的精神、期待的眼神代替辱骂和严厉的批评。
课余时间可以发挥政治教师的特长,与学生谈心交流,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教师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引领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钥匙了,这种师生和谐的氛围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当然,这种和谐不是无标准地迎合,不是无原则的溺爱,不是课堂上嘻嘻哈哈,松松垮垮,课后总结,脑中空空。
如果是这样的话,与我们的有效教学是南辕北辙的。
和谐的课堂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需要和谐的生生关系,即生生之间要形成有效的互动。
和谐的生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实现的,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相互间的讨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共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大胆地将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使学习成为轻松之事。
二、教与学的和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2010年秋季政治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就是以生活为主题统筹教学内容,积极体现和反映时代精神;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知识的促进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将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政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和发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和谐教育的理念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和谐教育的理念发表时间:2012-11-28T10:21:46.920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洪超[导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高级中学李洪超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指的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研工作,谈谈和谐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启示。
1 高中政治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教育,从根本上应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用科学的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会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别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个性,认真地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 高中政治教学应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在学校各种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谈“和谐社会”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和谐社会”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政治学科本身与时俱进,但是为了保持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有许多在教学中无法绕过的问题在教材中却被简化、淡化了,课本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状况。
这给教师的教学操作、学生对社会实际的理解及资料的试题材料的分析造成困难。
而且近年高考涉及现实问题较多。
这样,对于学生,无论面对社会,还是面对高考,都难以适应。
当前,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搞好相关热点专题的训练。
一、通过新授课的热点链接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剖析当前的时政热点。
教师要随时收集运用国内外重大事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例子,引进课堂;然后把热点和教材巧妙结合,剖析热点,深化教材。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眼,又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涉及的教材知识相当广泛,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常识中的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紧密相连,与政治常识的民主建设、依法治国、对人民负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紧密相连,与哲学常识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紧密相连。
二、通过综合课专题训练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1.热点专题训练。
在进行热点专题训练时,首先要聚焦热点,选取典型热点材料设计专题,了解热点的来龙去脉。
其次要设计问题的切入,将热点与考点相结合。
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透视、拓展。
紧密结合当前高考的考试特点与要求(立意高、落点低),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运用,注意能力立意。
2.试题训练。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都强调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大量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在新情境下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基础不牢,固然是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失分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和谐社会”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政治学科本身与时俱进,但是为了保持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有许多在教学中无法绕过的问题在教材中却被简化、淡化了,课本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状况。
这给教师的教学操作、学生对社会实际的理解及资料的试题材料的分析造成困难。
而且近年高考涉及现实问题较多。
这样,对于学生,无论面对社会,还是面对高考,都难以适应。
当前,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搞好相关热点专题的训练。
一、通过新授课的热点链接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解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剖析当前的时政热点。
教师要随时收集运用国内外重大事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例子,引进课堂;然后把热点和教材巧妙结合,剖析热点,深化教材。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眼,又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涉及的教材知识相当广泛,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常识中的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紧密相连,与政治常识的民主建设、依法治国、对人民负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紧密相连,与哲学常识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紧密相连。
二、通过综合课专题训练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1.热点专题训练。
在进行热点专题训练时,首先要聚焦热点,选取典型热点材料设计专题,了解热点的来龙去脉。
其次要设计问题的切入,将热点与考点相结合。
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透视、拓展。
紧密结合当前高考的考试特点与要求(立意高、落点低),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运用,注意能力立意。
2.试题训练。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都强调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大量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在新情境下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基础不牢,固然是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失分的关键因素。
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前提是夯实基础,把基础知识掌握好,重要条件就是了解热点背景,这有助于对问题情景的理解;可行的途
径是通过适量的训练题,巩固知识、驱动思维、提高能力。
三、通过其他辅助方式渗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近年来,在一些省、市的高考试卷中,或在一些自主选拔学生的高校面试中,出现了活动与探究题、实践与探究题、实践与探索题等题型。
这些探究题就是通过给出鲜活的材料(国内外政治经济中的大事与地方特色、社会现实问题的相结合),设置问题产生的情境,给出一定的任务条件,提起某种话题,要求学生进入角色,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呈现形式如小论文、策划活动方案、小演讲等。
目前,市场上配套的高中政治可谓种类繁多,但有些试题往往不够规范,甚至有科学性错误;有的题目、材料陈旧;有的结构欠佳,不实用等等。
这就需要教师作好试题的筛选,搞好提炼,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采用渗透方法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点材料须与教材主干知识密切相连,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2.明确把握热点的目的和着眼点。
一方面把握热点的精神实质、主要观点,从而容易理解试题材料,进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把热点问题作为进一步理解整合教材主干知识和训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不要把热点问题弄的过深。
3.高考题的热点问题倾向于隐性介入(即改过去简单直白式为以生活化为取材的热点介入)。
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隐性渗透到学生熟悉或能接受的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原型材料中,既真实可靠,又有大背
景;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克服了假、大、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