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 .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 .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目标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

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

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资源分析】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在本单元中介绍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使学生所学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完整化。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核外电子的排布”(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它的教学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展开讨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准备】1.自制的有关投影片、离子形成的动画片、复印的课文插图;2.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归纳小结形成结论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________。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3.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设计

3.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问题推进法、自主阅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导学案
2、学生:根据导学案作有效预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2、学生自行对答案
3、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让学生既能对之前所学知识巩固,又能较快的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导学
一、
自主学习
节选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元素,让学生回忆周期表所缺元素有哪些,并归纳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学生填写空缺的元素,并区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能力训练】中的练习多为本节课的变式练习,能让学生更灵活地使用所学知识。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掌握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的画法2、认识离子的概念及离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点: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难点:离子的形成,阳离子阴离子的区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预设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展示目标
通过课前的知识回顾,设置问题,引出课堂学习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课前的知识回顾
通过亲自动手绘画,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三、
自主提升
将前三周期元素进行分类,区分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要求学生观察其最外层电子数的相似与区别,逐步引出离子的概念。
学生按要求归纳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观察最外层电子数得只两者均为不稳定结构。
通过总结,深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自主观察,将知识点构建更趋完善。
课堂检测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自主评价】的题目,并进行评讲。
完成练习册上【自主评价】的题目,并听教师评讲。
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
抄写1-20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一遍并默写一遍;
完成【能力训练】练习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常以大题的形式出现在中考题中,所以要求学生对该示意图进行抄写默写以掌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内粒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
2.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提醒学生注意理解。
3.感悟与收获: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化学知识的感悟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电子排布规律。
3.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3.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加强对原子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一道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能够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3.查阅资料,了解一位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简介,介绍该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5.作业小结: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实验导入、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的设计和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如何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然后,我会强调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4.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实验、问题、合作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交流、成长。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时,我会问学生:“为什么原子会有电子层结构?电子层结构与原子的性质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采用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交流心得,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启发性:本案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合作性:本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பைடு நூலகம்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的相关图像,如原子核、电子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原子的内部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二)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我采用了以下方式进行讲授:
1.生动有趣的语言: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2.直观多媒体展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原子结构的图片、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
3.互动式教学:在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下几种情景:
1.生活情景:通过介绍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原子的衰变、化学反应等,让学生感受原子结构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问题情景:提出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如“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元素周期表是如何反映原子结构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问题导向教学策略:通过提出一系列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采取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鼓励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巩固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2.教师归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和应用。
3.知识点梳理: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作业小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本节课中,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用途。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师生互动,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作业要求:
-书面作业要求字迹清晰,答案准确,步骤详细。
-实践作业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分工明确,作品美观实用。
-思考作业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具有科学性。
-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不断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2.电子排布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奥布恩规则。
3.元素周期表的记忆和使用,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教学设想:
1.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模型、动画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原子的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电子排布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什么?
-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根据原子结构进行排列的?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子、中子的组成和性质。
2.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概念,认识核反应中能量的释放与吸收。
3.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
4.学会使用粒子模型来表示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直观认识原子核结构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核结构、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3.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认识。
4.通过对核能利用的讨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核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和电子等。本课时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中子以及原子核的结合能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环节,我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3.答疑解难: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3.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的重要性。
4.预习作业:
a.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离子和离子的形成过程。
b.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思考作业和预习作业需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习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质组成知识,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原子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新课:在学生初步了解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原子结构、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等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电子层分布规律、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等。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在通电时会发光,如霓虹灯?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原子的微观结构,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3.回顾之前学过的分子、原子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绘制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氢(H)、碳(C)、氧(O)、铁(Fe)。通过此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根据以下元素的信息,计算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解释计算过程:氮(N,原子序数7)、氯(Cl,原子序数17)、钙(Ca,原子序数20)。此作业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意义。
3.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原子的电子层分布会有规律?这个规律对原子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子层分布规律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每位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例如,电视屏幕为什么会显示彩色?这个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

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

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人教版化学九上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3.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2一、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通过探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引入】回顾旧知:原子的构成【问题】不同的原子有不同数量的电子,那么这些电子在原子中是怎样运动的呢?会不会发生碰撞?【过渡】我们在上节课学习原子的发现史时讲到了玻尔原子模型,他的电子壳层模型详细的讲解了核外电子的运动模式,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学生观察】氢原子和钠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模拟动画,结合教材总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总结与交流】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

2.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中,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3.每个电子层所排布的电子数是不同的,第一层最多为2个,第二层最多为8个,最外层最多为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问题】为了简明、方便的表示出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科学家们引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PPT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说出各个部分各表示什么含义吗?【总结与交流】【讨论】(PPT展示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这是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规律可循吗?【总结与交流】1.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排满了8个电子(氦为2个),这种结构叫做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是比较稳定的。

2.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这种结构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而使次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3.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这种结构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因此说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会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此外,我还会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以及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原子结构的组成和性质。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够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我会要求学生严谨治学,培养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此外,我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 教案 (2)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  教案  (2)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第3单元课题2第1课时内容。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排布,本节课我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

在课前学习中,我制作微课视频“原子结构示意图”并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观看微课视频,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部分学习内容,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我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任务单。

在课前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媒介,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学习中我安排了四个环节,首先答疑解惑、梳理知识,通过小组内交流讨论修改完善学习任务单;其次检测内容、巩固知识,利用自主检测系统进行学习效果检测;再次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小组讨论能有效帮助有疑问的学生,在学生检测之后我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与解答,不将问题留在课后,在探究铜生锈的条件中,学生能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设计思想迁移其中,逐步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将问题带到了课堂,老师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解决困惑,问题留在了课堂内,下课时学生收获的是学习的成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2 原子的构造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构造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构造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文章内容描述,画出原子的构成。

运用教材,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有关知识。

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根底。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学生猜测,并发表意见:〔1〕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2〕好似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运动速度特别快……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核心内容。

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1〕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2〕〔投影〕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

倾听,理解:〔1〕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2〕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1〕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根本规那么〔略〕。

域运动;〔2〕从里到外,依次记作第一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K、L、M、N、O、P、Q七个符号表示。

倾听,理解,记录。

【讲述】用原子构造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计算
问题:
(1)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
原子种类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1
0
1
1

6
6
6
12

8
8
8
16

11
12
11
23

26
30
26
56

92
146
92
238
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有何规律吗?
点评小结
核外电子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 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投放图片:(提示K层是第一层,向外以此类推)
过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更为了简明、方便的表示原子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引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渡:通过分析P54图3-12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初步认识1-18原子的名称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是, 你有没有发现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呢?
由于电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质子和中子决定,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提示:根据表头信息,横向对比、分析,结合原子的构成和数值的等量关系进行考虑。便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等等。
)。
课堂检测
1.(2012·泰安)右图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4.原子有质量,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我们却常用其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确定的?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视频播放:核外电子分层排布flash动画(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它的运动情形怎样?与电子能量的关系是怎样的?
(2)化学上把电子运动的区域叫什么?已知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少的几层?最多的几层?
原子的结构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知道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2.知道 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 系。
3.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会用离子符号正确的表示离子。
重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1、构成原子粒子之间的关系。
2、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认识,以及离子形成和构成物质过程的理解。
(3)若m-n>10,则该粒子属于(选填“原பைடு நூலகம்、阳离子或“阴离子”);
(4)若m=12,n=2则该粒子核内质子数为;它在化学反应中易个电子而带上个单位的电荷,变成了离子(填名称),它属于离子(选填“阳或阴”)。
3.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是53,相对原子质量是125,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自主学习
1.核外电子是排 布的。
2.找到并画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部分表示的含义:①圆圈表示、②圆圈内+表示、③数字表示、④弧线表示、⑤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3.仔细研究1—18号 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是 :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一层后排第二层,第二层后排第三层;最外层最多排个电子。
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个电子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D.硫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2.某粒子(即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请思考 回答下列问题:
(1)若m=11,n=1则该粒子的名称为;
(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且n=8,则该粒子的名称为;
A.质子数是53 B.核外电子数是53
C.中子 数是53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125
4.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个某原子的质量为n 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m/12n B.mn/12 C.12 n/m D.m/n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现在发现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的不超过 2个)
从表3-2可知原子中质量最小的粒子是电子。众所周知,一个原子的质量=构成原子的所有质子的质量+所有中子的质量+所有电子的质量。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例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Kg。这样的数值太小了,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
三、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由于原子质量很小,国际上一致同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多少个?
分析:核外电子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科学家把这 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现在发现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最 多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的不超过2个)。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启发式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新课导入
读《漫游原子世界》,猜想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我是一个小、小、小的电子,在原子内部很大的空间中围绕着原子核这个小老头不停地转动;我们在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因为这老头长得很特别:虽然占据原子中央很小的地盘,却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因此,这小老头也带正电,很有能耐,正好把我们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所以我们很难脱离原子核的怀抱。”
3.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和相对稳定结构
问题:
(1)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什么样的结构属于“稳定结构”?
(2)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通过什么方式可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呢?
(3)什么叫离子?它可分为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强化训练二】
完善学案上的学习过程中的导学提纲“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