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包含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

其中,古诗文阅读包括《木兰诗》、《滕王阁序》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则包括了一些关于人物、事理、景物等方面的文章。

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的认读、句子的构成等。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

2.能够理解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

3.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等。

2.准备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如文章、问题等。

3.准备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的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

古诗文阅读材料:《木兰诗》现代文阅读材料: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方法: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香醇馥郁亲情水丝丝缕缕绕心柔——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的真挚动人感情。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个单元紧承上一单元的继续训练朗读技能,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节奏等,通过教师示范感染、学生反复练习、不断调动内心感受,从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文本简析:本单元四篇课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刚上初中不久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切近、平易。

《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两首》抒发对母爱的赞美;《散步》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能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主题丛书《亲情如水》的文章主题与课本一致,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补充解读,而且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会浓浓的亲情,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学情分析】一般来说,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亲情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

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情绪、情感、思维、意志、性格等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所以学生在成长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像让自己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报答之心,让生活中多些理解和宽容等都是学生应该深入思考的,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学习,这种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为人生成长奠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不同文章的不同的抒情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和品味细节、词语的情味、调动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赏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人教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人教版)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与本单元相关的教育资源,如教案、课件、素材 等 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中与本单元相关的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源
教学工具
黑板与粉笔
纸质教材与教辅材料
投影仪与PPT 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教学软件
多媒体资源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如在线词典、电子图书等 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势
导入方式:通过 故事、图片、音 乐等手段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
导入内容:与本 课内容相关的背 景知识或故事情 节
导入时间:控制 在3-5分钟内
导入目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好奇心,为后 续的教学打下良 好的基础
课文讲解与分析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 想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 授课文内容,引 导学生理解课文
讨论法:组织小 组讨论,分享观 点,加深理解
朗读法:通过朗 读,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语调
练习法:布置相 关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
教学手段
回顾本单元的教 学目标
总结本单元的重 点与难点
回顾本单元的教 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学生的学习 成果与表现
作业布置与延伸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或阅读材料,巩固所学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介绍分析人物的方法 分析《散步》中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
体会 分别圈点勾
补充
三、 四、
讨论并展示
勾画《散步》一文中景物描写, 与前一单元写景文中景物描写 进行比较,体会写法的不同, 并谈一谈本文景物描写的作 用。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 块……生命 。
通过初春景色的描绘,表 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使人感 到生命的召唤,暗示母亲熬过 严冬,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同 时为散步做垫底。景物描写, 烘托散步心情, 设置散步背景。 深化中心。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 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 的鱼塘。
勾画,分析 讨论,从内 容、启示、 情感等方面 进行分析。
板书 设计
课时
2、本文营造了儿女对父母孝心 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 敬老的美德。 3、本语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 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4、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 慨。 5、本文蕴含着 “人生无处不在 选择”的感悟。 分析人物的方法: 1、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侧而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要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去体会人物形象。 母亲: 顺从 善解人意 儿子: 活泼可爱 聪慧机灵 妻子: 贤惠 我: 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情; 四、展示人物性格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弄、捶打、絮叨、诀别、戚、
利用多媒
分歧、取决、一霎、粼粼、各
体课件检
得其所、蒂、梗、匿笑、菡萏、

攲斜、沐浴、祷告、姊妹、徘
徊、荫蔽
2、掌握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6、理想【学习指导】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基础知识精讲】一、作者介绍原名余勋坦。

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于成都。

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

幼习古文,做文言文。

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始发表作品。

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

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

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

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

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

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

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

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

1985年起专职写作。

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作品出版20种。

二、课文剖析1.写法精讲(1)体会诗歌的形象化语言。

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人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2.重点精讲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真”。

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1.积累生字新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3.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4.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1.注意朗读训练,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能够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单元以“天下国家”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的现代诗来读。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使家乡得到解放、使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歌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1.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2.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4.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5 黄河颂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片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有所感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品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并运用其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学习并掌握本单元涉及的文学知识,如文体特点、表现手法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提问和讨论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写作,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包括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以及它们在上下文中的具体用法。

文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包括文体的辨析、写作手法等。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深层次含义和隐喻的理解,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对于某些抽象或复杂的文学概念,如象征、反讽等,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作者及其文学成就,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预习检查与自主学习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大致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进行讨论和解答。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和发现,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3. 课文学习与探究分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难句、长句和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高平中学语文教研组主备教师:王绍明辅备教师:李晓平罗正武田昀陈丽6、黄河颂[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初一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知比较浅显,教师应设法使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来体会诗歌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

感情朗读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视,诗歌是训练朗读水平最好的题材,况且这首诗歌感情澎湃激越,尤其值得朗读,故确立第二个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过历史课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地理课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设计思路]《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集体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春》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济南的冬天》的朗读和理解。

3. 课文《古诗十九首》的朗读和理解。

4. 生字词的学习和巩固。

5. 优美语句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优美语句的深度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集体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文的美。

2.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大意。

4. 小组展示,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5. 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

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春》、《济南的冬天》、《古诗十九首》等。

2. 生字词卡片: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生字词。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素材。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学习课文《春》,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

2. 第二周:学习课文《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分析,欣赏优美语句。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5黄河颂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制作课件。

1课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1.反复朗读,抓关键字词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2.小组交流,老师点拨,师生讨论突破难点。
五、课时安排
5、《黄河颂》:2课时
6、《最后一课》:2课时
7、《土地的誓言》:1课时
8、《木兰诗》:2课时
排比:1课时
写作:3课时(讲+写+评)
六、知识结构
(1)会读会写课后“读读写写”中字词。
(2)学习精读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多数学生上课做笔记的习惯、背诵习惯已养成,但是学生书写很差,阅读理解能力也很欠缺。另一方面,少部分学生作文水平还很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文。阅读、作文是目前制约语文成绩进步的两个短板。
四、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
课标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选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4.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互学,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括引入新课,作业布置。

) 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5.诗歌是怎样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的? 6.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7.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明确):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4.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本诗塑造了一个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黄河形象,给人以雄壮豪迈的美感。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这样的气势多么雄伟;“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的气度和力量无坚不摧;“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这样一条金色的巨龙源远流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伟大坚强!诗中的这些语句,刻画出黄河气势雄伟、源远流长的壮美形象,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壮阔的雄伟图画,营造了歌词的画面之美。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内容主题来看,都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散步》表现了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世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本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另外,从文章写法的角度看,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特点也是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散步》《荷叶·母亲》等课文,抒发的情感比较显豁明了,可以让学生直接把握,而《秋天的怀念》表达的感情则非常深沉含蓄,需要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本单元的写作“学会记事”旨在教会学生理清记叙要素,条理清晰地叙述事件,并引导学生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

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分为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探讨交友之道”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资料搜集的方法;“展示个人风采”意意在引导学生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培养策划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气相求,广寻良友”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友观,引导学生选择能共同成长的益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第13、14课时。。
第二部分: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1、老王的形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 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 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 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 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 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中,学术权威被认作“反 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 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 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 受到任何污染,他自有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
2、作者的态度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 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 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 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 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 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 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 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 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等等。老王在 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 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 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 爱不够。
第五部分:当堂达标测试题
(一)阅读“望父买橘”一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 几句?其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2.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 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轻松似的”表 明了怎样的心理? 3.“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 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现了“我” 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二)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原句略)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设计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 感情。 2 .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 材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自学活动
(一)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文章是如何具体 描绘出来的?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三、拓展延伸活动
跟你的朋友一起,观察生活里的普通人,看看有 没有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还可以 整理成一篇文章。
第五部分:当堂达标测试题
(一)阅读“我把他包鸡蛋的”至“我却拿钱去 侮辱他?都不是”,回答问题。 1.“看着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 下楼梯摔倒。”“直着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将文中描写老王外貌的句子画上横线,说说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的内心活动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自学活动
(一)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二)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 作者是怎样连缀成文的?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二、精讲点拨活动
(一)请注意作家一家是如何与老王交往的,具 体写了交往中的那些事。 (二)老王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的? (三)通过这些交往表现了作者一家和老王怎样 的品格? (四)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
第一部分:课题名称
《台阶》,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第12课时。。
第二部分: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1.情节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 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 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 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 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 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父亲”形象的特点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 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 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 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 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 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 坐上去。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三、拓展延伸活动
阅读下面一段话,体会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是怎 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 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能 帮我出出主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 高明!‛ 六十五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 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3.意蕴 ①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父亲 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 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 的精神。 ②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 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 篇。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设计
1 .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学习老王及作者一家等普通人身上的善良品格, 学会关爱他人,特别是社会上的“不幸者”。 2 .熟读课文,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 .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体会并学习本文组织材 料的方法。 4 .体会并学习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特点,理 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第五部分:当堂达标测试题
阅读“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至“破草鞋堆得超过 了台阶”回答问题。 1.上面画线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 么么不直接写人物心理呢? 2.父亲为了盖新房,一点一点积攒财物。财务又是 一份一份血汗换来的,请注意“草鞋”细节的安排, 体会一下有什么好处呢?
第六部分:本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或疑点
初中语文集体备课
备课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台阶》《老王》 课标和教材关于本单元内容的要求: 从人教版全套书来说,共分三个阶段。七年级上、下册为 第一阶段,不分文体安排单元,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八年级上; 下册为第二阶段,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安排现代文单元, 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的阅读能力;九年级上、 下册为第三阶段,按文学体裁安排现代文单元,培养阅读、欣 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处于第二阶段,单元主要由记叙类 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单元课文的内 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 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那么再安 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 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 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 “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六部分:本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或疑点
一、整体把握内容宜从理清全文脉络入手。 二、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长期以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失之笼统,只是简 单地归纳为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其实这一点学生很容 易感知,无须多教。这一点又过于笼统,从整体把握上 看,也不无偏颇。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 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相反觉 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见爬月 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那一回之后,八年间,父子 关系也不是一向很好,也有波折。朱自清坦诚地告诉读 者,在对待父亲的行为方式上,他有许多后悔的地方。 他叙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就是要说,作为儿子,在父 亲面前自以为是不对的。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 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设计
1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 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 然的语言。 3 .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和父亲对儿子的一 片深情。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自学活动
(一)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 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二)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 展开。请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三)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 的感情?
(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精讲点拨活动
(一)作者为什么在老屋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 笔墨? (二)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 却写得详细? (三)该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的形象? (四)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的。
第四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三、拓展延伸活动
父辈的梦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今天的现实。回 头看,父辈的那些梦想,在今天看来,有的显得有 些简单可笑。你如何理解那时的梦想呢?
一、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二、抓住关键的一句。 全文关键的一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 高”。抓住这个关键句,就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和人 物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课题名称
2.体会“我”当年的感受与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 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 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 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 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20岁的朱自 清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是,就出于这种心理。虽然 也在望父买橘时多少体察到了父爱。 28岁朱自清真正成熟了 ,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 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所以一再自责“那时真是 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 , 对自己当时的自以为是后悔莫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