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湘西南路阳戏的传承与保护

合集下载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常德高腔,是湖南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剧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作为常德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常德高腔在当地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民间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常德高腔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常德高腔的历史与特点常德高腔是湖南地方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宋代,经明清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它以当地方言为基础,融入了湖湘地区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常德高腔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单弦、双弦、三弦、四弦等不同的唱腔形式,配以精彩的表演动作和精美的戏服,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常德高腔所涉及的剧目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历史传奇,也有民间传说,充分展现了湖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的民俗风情。

二、困境与挑战尽管常德高腔拥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但在当代社会中,它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

常德高腔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薄,导致了常德高腔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这给常德高腔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传统的演出场所逐渐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演出场所逐渐减少,常德高腔的演出空间也在受到挤压和限制,这给常德高腔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市场化经营和商业化表演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崛起,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都受到了商业表演的冲击,常德高腔也不例外。

一些商业表演以盈利为目的,忽视了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这使得常德高腔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水平受到了质疑。

三、传承与发展之路面对这些困境和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常德高腔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建立中国西部阳戏文化带的设想

建立中国西部阳戏文化带的设想

州来说 , 在黔东 、 黔北 、 黔南等地的土家族、 汉族 、 戏 。阳戏作 为傩 戏 的一个 分支 ,其产 生 可追溯 到远 苗族、布依族 、仡佬族 、侗族等村寨中都流传有 阳 古 的傩祭仪式。… 有学者将阳戏与彝族的 “ 撮泰吉” 戏表演 。贵州福泉的阳戏表演艺术和面具艺术 ,比 ( 变人戏 ) 、黔东北的傩堂戏 、安顺地戏进行 比较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2 5
基金项 目:2 0 0 9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建立 中国西部 阳戏文化带相关 问题研究 ”( 项 目编号 :0 9 X MZ 0 3 4)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 介 :罗剑 ( 1 9 6 3 一) ,男 ,贵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研究方 向:民族文化 。
俗。

界 的高 度重 视 。 有 学者 认 为 ,傩 是源 于古代 原始 宗教 的巫 文化

中国西部阳戏文化带的提 出
现 象 ,其 意为 “ 驱疫疠 之 鬼 ”或 “ 驱邪纳 吉 ” ,发端 盛 行 于 中原 地带 ,后 来流 向长 江流域 和西 南边 陲 。
阳戏是 覆盖 面最 广 的一种 民间信仰 戏剧 ,就贵 在漫漫历史长河 中,傩逐渐演变为傩仪 、傩舞 、傩
到人 类历 史 、民族 学 、宗 教学 、戏 剧学 、工 艺美术 的深层刻画 ,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中去体现出凝
等相当广泛的学科领域 。透过其戏剧表演窗 口,可 重神秘实感 ,流露 出原始古朴的神秘 、奇特 、独异 以窥 视 到 当地 不 同历 史 阶段 的 文 化 风 貌 及 古 风 民 的美 感 。 因此 ,贵 州福 泉 阳戏文 化现 象 已引起 学术
重要 的理 论 意 义 和 现 实 意 义 。

大湘西民俗风情[攻略]

大湘西民俗风情[攻略]
“阳戏”之“阳”,—说大庸位于澧水之阳,二说戏为阳春人传承发展,三说“扬花柳”与“阳”谐音,而“扬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为“阳戏”。
大庸阳戏与其他地方的阳戏有着较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真假嗓结合,前半句用本嗓,后半句高八度上去,大家叫它“金线吊葫芦”,难度挺大。全国唯独张家界的阳戏是这样唱的。大庸阳戏中“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能“与黄梅戏媲美”。不过,演员们要唱好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根据艺术风格的不同, 阳戏可以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艺术流派。历史上,南路阳戏流行于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以及贵州的松桃、铜仁、玉屏、天柱、锦屏、黎平等县市、北路阳戏则流行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鹤峰、来凤,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县市。阳戏还曾经以县定名,按照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等。
从民间歌舞发展成为戏曲剧种,阳戏经历了“二小”、“三小”,以及“多行当戏”等阶段。发展过程中,受到民间花灯、傩戏、辰河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阳戏传统小戏中,有不少载歌载舞的剧目,都具有民间花灯表演的特点,而《盘花》、《捡菌子》、《掐菜苔》等剧目,则直接来自花灯。不少阳戏艺人兼演花灯,溆浦一带甚至是白天唱花灯,晚上唱阳戏。
“茅古斯”一般以“扫堂”作为开场戏,用“烧山挖土”这场戏压轴,以表示新的一年阳春又开始了。
1959年,中央民族民间舞蹈考察团将“茅古斯”划入舞蹈范畴,并认定是中国舞蹈的源头之一。近年来,海内外游客在龙山旅游时见到“茅古斯”表演,无不称奇,都说是看到了人类远古文化的活化石,纷纷摄影、录像作为中国民俗珍贵资料保存。
另: 阳戏是一种流行于湘西的地方小戏剧种。湘西古为楚地边陲,楚文化的许多精彩积淀在那些僻远的丛山峻岭之中。湘西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着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多种民族。楚文化的余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都给阳戏以特别的艺术滋养。在湘西山野的樵歌、秧歌、炉歌、船歌、傩歌、采茶歌以及其他民族民间歌舞和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响下,形成了流行于湘西一带的地方小戏剧种阳戏。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传统音乐涵盖了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加强保护措施,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湖南传统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和形式。

比如岳阳腔、花鼓戏、山歌等都是湖南地方音乐的代表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岳阳腔擅长表现粗犷豪放的男性情感,花鼓戏则以其欢快活泼的音乐节奏和富有戏剧性的表演形式而著称,而山歌则承载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民间传统。

这些音乐形式在演唱方式、曲调韵律、音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展现了湖南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被边缘化,一些传统音乐曲调和演唱方式濒临失传。

受到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流行音乐和娱乐化的表演形式,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针对这一情况,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传统音乐保护机构,建立了保护基地和传承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由于资源投入不足、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保护与传承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点和短板,亟需加强研究,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总结传统音乐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和传统特色的传承发展之路。

需要做好传统音乐的文献整理和考据工作,将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梳理,建立详实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撑。

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挖掘,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表演技艺、演唱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其艺术规律和技术要领,为后人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论张家界土家族阳戏的传承与保护

论张家界土家族阳戏的传承与保护

调】 、 【 悦调] 、 [ / J 、 丑 调] 、 【 金 钱调 ] 、 [ 蛤 蟆赶 钓] 、 [ 阴调] 、 【 潼 关 调】 、 [ 七 字 调] 、 [ 慈悲 调】 、 [ 北 河调 ] ,其 中以 [ 正 宫调 ] 为
主。 小 调常 用男 磨 子歌 、 女磨 子 歌 、 香 灯调 、 梁 山调 、 佛句子、 二 十八 宿等 。 正 调作 为张 家界 土家 族 阳戏 中最具 特 色 的 唱腔 , 其 真 假 嗓相 结 合 的 “ 金线 吊葫 芦 ” 唱法 是 张家 界 阳戏 区别 于其 它任 何 地方 阳戏 的关 键 之 所在 。 这 种 真假 嗓 的巧妙 结 合 和 运用 , 不 仅 把 土 家 山歌 很好 的融 进 戏 曲 中体现 土 家人 的粗 犷豪 放 的性 格 , 还 展 示 了阳戏 唱 腔 的独特 风 格 , 在 全 国 的各类 剧 种 中是绝 无 仅有 的。 中 国戏 曲研究 院 副 院长张 庚看 了 阳戏后 评 论 说: “ 阳戏 唱腔 很有 特 色 , 稍 加 整理 可 与 黄 梅戏 媲 美 。” 阳戏也 一 度被 专 家 和学 者誉 为 “ 三湘 一绝 ” 、 “ 五 溪 奇
张家界 土 家族 阳戏特 殊 的地方 风情 和地 域之 美 。


二、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 的发展与现状
张 家 界 阳戏 班 俗 称 “ 堂子 ” , 阳戏 艺人 多为 巫师 和农 民 , 其 早期 堂 子堂 主 , 均为 傩 坛掌 坛师 , 多 以掌 坛 师 的
3 、 演 出 居q 目
张家 界 土家 族 阳戏具 有 民众 性 , 更 富有人 情 味 。演 悲 剧剧 目是 张家 界土 家族 阳戏 所擅 长和 适应 的 , 剧 目
内容 多 以 反 映 家 庭 伦 理 道 德 观 念 的 “ 三小 戏 ” ( 小生 小旦 小 丑 ) 为 主 。有 完 整 的 故 事 , 有 曲折 的 故 事 情 节 , 有 鲜 明 的人物 角 色 ; 歌 颂 人 间善 良, 鞭 挞社 会 丑恶 , 有 血有 肉 , 有 魂有 魄 , 普通 百姓 人人 爱看 , 个 个 喜 欢 。这 也 是 张

张家界阳戏发展及传承现状研究

张家界阳戏发展及传承现状研究

张家界阳戏发展及传承现状研究作者:张颖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0期摘要:张家界阳戏作为一种地方小戏,在张家界土家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时全球化加剧,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阳戏的生存样态正在发生剧烈变革,其传承形成官方与民间双重维护的局面。

本文以官方阳戏剧团及纯民间阳戏剧团作为个案,来探讨阳戏当下的存承现状。

关键词:张家界阳戏;发展与传承张家界市各族人口比例中,少数民族比重很高,为湖南省土家族和白族人口主要聚居地,其中以土家族居多,大庸阳戏、慈利武陵戏、桑植花灯戏成为张家界人民最喜爱的民间戏曲剧种。

其中,阳戏主要流传于沅水、澧水流域的湘、鄂、川、黔交界诸县(市)的广大城乡,盛行于湘西张家界、凤凰、吉首一带。

它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至清朝中叶,阳戏臻于成熟,广泛流传,成为湘西群众喜爱的民族戏曲剧种。

现今,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阳戏的表演形式、表演曲目等都在发生变化,下文将在对官方及民间剧团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分析阳戏的变迁现状。

一、张家界市阳戏剧团——专业阳戏剧团①(一)张家界市阳戏剧团概况张家界阳戏剧团创建于1956年,此后阳戏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一大批阳戏剧目。

阳戏剧团成立以后曾在湘、鄂、川、黔、滇、闽、赣巡回演出。

随着阳戏剧团的成立,阳戏也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阳戏表演者也是人才辈出,并逐渐形成了以庹松霞、李跃胜、李贤臣、吴三洋、李银国、丁祖雪、朱丽珍、胡维星、郑菊庄、田桂明、赵学英、林秀华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阳戏表演艺术家;以周志家、吕贵平、樊世雄、符奇男、龚飞燕、金曾玉、张婵浓、张金婵、覃伯雄、欧辉平、向霞、陈彪、徐春华等为代表的中年演员;以陈静、赵芳浓、李赛勇、周海燕、龚宝真、张洁、邹勇龚、召勇等为代表的小字辈演员共同组成的老、中、青三代的传承梯队。

②现任团长为欧辉平,在他的带领下,张家界市阳戏剧团正不断创新,编排新戏,并与时下的一些新政策及张家界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努力为张家界阳戏及张家界市阳戏剧团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湖南传统音乐作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剧,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南传统音乐,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保护现状和传承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湖南传统音乐的特点湖南传统音乐是湖南民间音乐的统称,主要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通常以歌唱、器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

湖南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反映了湖南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湖南传统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包括山歌、花鼓戏、木偶戏、竹马戏、赶山会、踩歌场等形式。

山歌是湖南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湖南传统音乐还包括舞蹈和器乐等形式,这些形式在表达情感和展示文化内涵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为湖南传统音乐增添了丰富的魅力。

湖南传统音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是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保护湖南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湖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音乐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和现代音乐来获得娱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了解逐渐淡化,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传统音乐表演场所逐渐减少,艺人流失,传统文化环境受到破坏,传统音乐的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湖南传统音乐的保护还面临着资金、人才和机构等方面的不足。

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持,但目前相关情况还比较薄弱。

传统音乐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机构支持,但相关人才和机构也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传承和保护的需要。

傩堂戏、阳戏的历史追溯及发展现状

傩堂戏、阳戏的历史追溯及发展现状
现 雏 形 。 阳戏 ,主 要 流 播 于 川 、 渝 、 黔 和 湘 西 的 广 大 农 村 。其 名 称 源于 上
傩 堂 戏表 演
古 时期 的 “ 乡人 裼 ” ,最 初形 态 亦属 于驱 傩 活动 。 以后历 代 不见 “ 阳
戏 ” ,直 到 明正德年间,又在方志文献中重现 ,其时 ,阳戏的演 出旨在 “ 驱
} 价 值 ,傩 堂 戏 、 阳戏 也 逐 渐 走上 了商业 化 的发 展 阶段 。 一 些地 方结 合 本地 旅 游 业 的 发展 规 划 ,纷 纷 成 立傩 堂 戏 、 阳戏 艺 术 团。 如 贵 州
: 县2 0 1 0 年在 “ 傩堂戏艺术演出团”的基础上成 立 “ 傩戏艺术演出协 会”,湄潭县文化局在2 0 1 1 年成 立 “ 湄潭县傩文化艺术团”,贵 】 天柱县 、福泉市和湖南的张 家界永定 区、怀化市、凤凰县、武陵源风景 区等地也相继成立专业 的阳戏剧 团。有些地 方已形成规范的表
鬼逐 疫 、祈 福 攘 灾 ,酬 神还 愿 ”。 时 至 今 日 ,阳戏 已演 变成 为 傩 戏 系 统 中 戏 剧 因素最 趋 于 完 备 的剧 种 。 傩 堂 戏 、 阳 戏 虽 然 现 在 我 国西 南 地 区富 集 ,但 其 文 化 源地 则 在 中原 地
区。两宋 期间 ,传播至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的江南地 区。明清时期 ,由于 西南地 区与内地政治、经济联 系的加强 ,包括傩堂戏 、阳戏在 内的多种 民 间文化随着大规模的人 口迁移传播到西南地 区。傩 文化传 播的主流 方向是
隹 堂 戏 阳 戏 的 历 史 追 溯 及 发 展 现 状
傩 堂 戏 、 阳 戏 是 傩 戏 的两 种 具 体 形 态 , 它们 分 别 处 在 祭 祀 仪 式 向传 统

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要点

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要点

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要点摘要:花鼓戏作为诞生于清末民初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就以湖南花鼓戏最负盛名,因此当下花鼓戏多指湖南一带的花鼓戏剧种。

花鼓戏本身剧目丰富,从最初的一丑发展至三小戏和生活小戏,本身有深厚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基础,在湖南民间多称之为灯戏、咔咔戏、杨打子等,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多分布于常德、澧县、临澧、桃源、津市、汉寿、石门,流行于沅水,澧水一带,是我国重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词:花鼓戏;地方剧种;文化传承1.花鼓戏历史形成与发展脉络花鼓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根据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浏阳县志》记载,当地已有元宵时节万龙灯的民间表演形式“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这一记载说明一丑一旦的花鼓戏早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的花鼓戏多为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后经打锣腔、川调等的传入,花鼓戏才有了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输题材剧目,并且花鼓戏在后续持续吸收湘剧、阳戏、苗剧、巴陵戏等多剧种表现形式后,逐步形成了现有的湖南花鼓戏。

过去的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多为半职业性班社,即农家子弟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自光绪年间开始这种班社发展快速,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数十副行箱,艺人总量接近200人。

但过去基于花鼓戏长期受到歧视和打压,各地的花鼓戏班社不得不以当地大曲目为掩护兼演花鼓戏,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半台戏、阴阳班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相继重视对花鼓戏的保护和发展,形成了专业的花鼓戏剧团,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善,能够实现在城市乡村等公共场所公开演出,发展至今湖南花鼓戏已经有多个专业剧团并成立有专门的花鼓戏剧院和戏曲院校专业课程,在曲目上也基于各传统戏的整合和新剧种的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迹象,已经成为在湖南当地乃至于国内外均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剧种。

2.花鼓戏的艺术特色2.1花鼓戏表演特色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注重行当、动作和角色的搭配,现阶段的花鼓戏表演形式依然有传统花鼓戏的一旦一丑形式,也有改良发展后的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的表演模式,而基于花鼓戏的发展,当下的花鼓戏表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表演程式,例如花旦表演中的小碎步、小跳步、一字步云步等动作要求,小丑表演中烂布丑、短衫丑、长衫丑不同丑角的不同表演要求等,都是当下花鼓戏戏剧正规化程式化发展下的动作规定和表演要求,总的来说当下的花鼓戏表演注重服装、动作、装扮的不同规定,通过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展现不同剧目的不同角色性格特征,力求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浅谈张家界阳戏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歌曲

浅谈张家界阳戏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歌曲

浅谈张家界阳戏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歌曲摘要张家界阳戏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是流行于张家界一带的地方小戏。

它经历了“二小”(小丑、小旦)、“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及多行当的形成、衍变和发展阶段,音乐上吸收当地的民歌、花灯、傩戏等音乐元素。

本文从阳戏的生态环境、简史、传承谱系入手,对阳戏的旋法、唱腔和伴奏音乐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进行阐述;希望能增加对阳戏的感性认识,为其传承和保护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亦为笔者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地方小戏;张家界阳戏;阳戏乐队;金线吊葫芦Exploring the Tea Song of XinyangAbstractZhangjiajieyangxi i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it is a playlet which is very popular in Zhangjiajie. Zhangjiajieyangxi is a drama evolved from t he folk songs and dances ,and it has went through many businesses’ transformative stages of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periods of "Er xiao" (clown, XiaoDan), "San xiao" (clown, XiaoDan, niche) and so on.Zhangjiajieyangxi absorbed different kinds of elements such as ballads, festival lanterns and NuoXi .Zhangjiajieyangx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ujia culture arround Zhangjiajie. This thesis bas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rief history, and inheriting lineage of Zhangjiajieyangxi . It is trying to analyze its raotary methods, tone, rhythm beats, singing and accompaniment music and so on, and elaborate its unique arts in ca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inging voice skills. The author made a great number of interviews with experienced actors and troupes, and also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Zhangjiajieyangxi truly and objectively. Therefore, the thesis aims at enhancing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is unique art and doing some preparations for Zhangjiajieyangxi’s protection and succession, and also assisting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Local opera;Yangxi orchestra;Zhangjiajieyangxi;Gold thread hanging gourd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 张家界阳戏的自然文化环境及发展 (1)2 张家界阳戏的艺术特征及唱法.................................................... (2)2.1 张家界阳戏的艺术特征............................................................. (2)2.1.1 构造组成.................................................................................. (2)2.1.2 旋律 (2)2.1.3 表演特征.................................................................................. (4)2.2张家界阳戏的唱法...................................................................... (7)2.2.1 真声唱法.................................................................................. (7)2.2.2 假声唱法.................................................................................. (7)2.2.3 金线吊葫芦....................................................................................... . (8)2.2.4 呼吸技巧 (9)3 关于张家界阳戏现状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 (10)3.1张家界阳戏的现状...................................................................... . (10)3.2张家界阳戏的保护措施 (11)4 结论 (11)参考文献............................................................................................ . (13)致谢 (14)浅谈张家界阳戏的艺术特色及演唱一、张家界阳戏自然文化环境及发展在美丽的张家界地区有一种地方戏,在民间广为流传,来源于本地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外坛所唱傩戏,所以得名张家界阳戏。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湘西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都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两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湘西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的源流、发展历史、表现形式等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两个戏曲流派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地位。

一、湘西南路阳戏源流湘西南路阳戏是湖南省南部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它在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记载,尤以唐代《山家傀儡记》中有关益阳、郴州侯青晋温坐庄上的“桃花穗队角宴图”,有明确记载。

在宋元时期,南路阳戏流入湖南,渗润了湘南地区的地方剧种,随后又得到长期的生长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湘西南路阳戏。

据《道光岳猷县志》记载:“南路阳戏自宋元时期流入本县,渊源已久。

”二、北路阳戏源流北路阳戏又称为“赣剧”,是江西省赣州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

北路阳戏虽然名称中带有“路阳”二字,实际上与湘西南路阳戏并无关联。

北路阳戏源流较早,相传始创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由先民根据当地的民歌、舞蹈、杂技发展而来,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表演艺术。

湘西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的源流虽然地域相隔,但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剧种特色比较湘西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在表演形式、音乐、服饰、道具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

在表演形式方面,湘西南路阳戏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正剧、武戏、京腔、湘腔等。

武戏部分以太极拳和降龙十八掌最为著名,而湘腔则是湘西南路阳戏中的主要表演形式,它的音乐、唱腔、演唱风格独特、时而粗犷激昂、时而细腻柔情。

而在北路阳戏中,戏曲音乐方面主要以民歌为基础,唱腔清亮明快,演唱风格多变,极具地方特色。

北路阳戏的表演形式更注重形体艺术,舞蹈动作和身段要求较高,以表演技巧见长。

在服饰方面,湘西南路阳戏的戏服以素色为主,注重细节和刺绣工艺,色彩淡雅,不失华贵。

而北路阳戏的戏服则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为主,造型古朴大方。

在道具方面,湘西南路阳戏的道具较为简单,以木偶和布景为主,注重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是湖南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其源流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对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它们的源流渊源、发展历程以及艺术特点。

一、源流比较湘西南路阳戏起源于湖南省南部的邵阳、永兴等地,而北路阳戏则是源于湖南省北部的岳阳、宜章等地。

两者的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湖南地区盛行戏曲艺术,戏曲文化渗透于民间,南北两地形成了各自的表演传统。

南路阳戏以邵阳文化为代表,是湘西南地区特有的地方剧种。

它吸收了湘剧和滇戏的特点,具有独特的乐曲、唱腔和表演方式。

北路阳戏则以岳阳、宜章地区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演出形式,其表演特色受到荆楚地区文化的影响。

虽然南北两路阳戏的源流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戏曲音乐、唱腔和表演方式上都深受本地区域文化的熏染,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戏曲艺术风格。

二、发展历程比较南路阳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受当时的宗教庙会活动和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在清朝时期,南路阳戏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20世纪初,南路阳戏在湖南各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艺术群体和表演团体。

南北路阳戏的发展历程表明,它们在不同地区得到了相似的发展轨迹,但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演出形式。

三、艺术特点比较南路阳戏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上。

南路阳戏的音乐乐器主要有二胡、琵琶、笛子等,这些乐器在戏曲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戏曲演出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南路阳戏的唱腔以明快、婉转、情感丰富而著称,表演技巧上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形象的生动刻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北路阳戏在音乐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上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地域文化的风貌和历史传统的熏染。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是湖南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它们在源流渊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上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又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两个重要剧种,它们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湖南省,南路阳戏主要流行于湘西地区,而北路阳戏则主要流行于岳阳地区。

两者虽然都属于湘剧的范畴,但在剧情、唱腔、表演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它们的历史渊源和艺术发展轨迹。

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首先要从它们的发展历程入手。

南路阳戏,又称湘西路阳戏,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

它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主要流传地区,主要包括怀化、娄底、吉首等地。

南路阳戏以讲究腔调婉转、唱腔悠扬、表演细腻而著称,曲目主要有《桂香莲》、《卖富山》、《天仙配》等。

北路阳戏,又称湘北路阳戏,兴盛于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

它以湖南省岳阳地区为主要流传地区,主要包括岳阳、平江、临湘等地。

北路阳戏以唱腔豪放、表演豪迈、喜剧性强为特点,曲目主要有《玉梳台》、《魁星阁》、《望贤山》等。

从发展历程来看,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流传地区和表演特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还需关注它们的戏曲家族。

南路阳戏的创始者是明代湖南籍知名戏曲艺术家薛凤。

薛凤是明代戏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将湘剧曲艺中的湖湘腔引入湘西地区,催生了南路阳戏。

而北路阳戏的创始者是清代湖南籍著名戏曲艺术家刘公子。

刘公子是清代湖南省知名作曲家和戏曲表演家,他将湖湘腔的表演特色和唱腔风格融入湘北地区的戏曲表演中,形成了北路阳戏。

从戏曲家族的角度来看,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是由不同的著名戏曲艺术家引领而形成的,它们在创始者、流传地区和传承发展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还需考察它们的表演特色和发展现状。

南路阳戏以唱腔婉转、表演细腻而著称,它在表演艺术方面追求的是柔美和端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风格。

北路阳戏以唱腔豪放、表演豪迈而著称,它在表演艺术方面追求的是粗犷和豪放,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风格。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湘西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两个重要剧种,它们在戏曲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湘西南路阳戏,即湘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个地方剧种,发源于湖南省西南地区。

北路阳戏,即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

从源流的角度来比较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

湘西南路阳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元代的南戏,又受到明代的贵州班戏等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湘剧的基本形态。

而北路阳戏的源流则可以追溯到元代的秦腔和汉剧,经过明代的曲剧和杂剧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京剧这一独特的剧种。

从表演形式和风格来比较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

湘西南路阳戏以戏服绚丽、表演热情、音调高亢著称,注重调子的变化和唱腔的表达,演员们的表演方式较为自由灵活。

而北路阳戏则以丰富多彩的面谱和谐调的唱腔为特点,注重形态的刻画和舞蹈的表现,演员们的表演方式较为规范严谨。

从剧目内容来比较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

湘剧的剧目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讲述人生百态和社会风情,以及一些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展现了湘西南地区的独特风情。

京剧的剧目内容则以历史戏为主,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

从影响和传承来比较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

湘西南路阳戏在湖南省内的影响力较大,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相对来说传承较为困难。

而北路阳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影响力较大,且有较明确的传承途径和系统的培养机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在源流、表演形式和风格、剧目内容以及影响和传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丰富中国戏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这两个剧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们的艺术魅力。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新文化背景下常德高腔的传承与发展高腔,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

常德高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常德高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在新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常德高腔,成为了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常德高腔的历史与特点常德高腔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湖湘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湘剧、川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常德高腔的表演特点主要有高亢、豪放、激昂的唱腔,婉转、妩媚、细腻的唱腔,以及节奏明快、激烈有力的表演动作。

它以明快的腔调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喜爱,并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20世纪初,常德高腔曾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成为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之一。

二、新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在当下,常德高腔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认同感减弱,导致了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打击。

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和剧情内容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改革,导致了传统戏曲的市场受众面临收缩和老龄化的问题。

由于传统戏曲表演艺人队伍的老龄化和人才断层,导致了传统戏曲的传承渠道受限,新生代艺人的培养和引进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新文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常德高腔,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需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戏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加强中小学校戏曲教育,培养年轻人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

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直播、移动音频平台等,开展戏曲艺术的推广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戏曲表演和传承工作中来。

可以借鉴国外的文化传承模式和经验,积极引进和培养新生代戏曲艺人,不断拓展戏曲市场受众的群体,推动戏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大湘西阳戏研究综述

大湘西阳戏研究综述

大湘西阳戏研究综述摘要:阳戏流行于大湘西地区等,文章阐述了阳戏与阴戏的区别,研究了大湘西阳戏的语体、艺术形态、唱腔特征以及传承发展等。

希望能够为相关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大湘西阳戏;语体;艺术形态前言湘西也被称作“湘西地区”,“大湘西”是一种统称,通常指的是包括湘西州、张家界市、邵阳市、怀化市等在内的湖南西部地区。

大湘西阳戏由湘西地区的花灯歌舞戏演变而来,受到外来艺术形式和湘西地区宗教傩戏的深刻影响。

1阳戏和阴戏的区别刘阳琼指出,阳戏和大湘西阳戏受到当地戏曲的影响,但又和当地的傩戏、阴戏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

阳戏与阴戏都是红白喜事与祭祀活动中的还愿仪式。

阴戏戏台摆设于主家内堂,宗室宗亲才能观看,阳戏摆设于门前,由所在地区的戏班上演本土戏剧,邀请广大相邻前来观看[1]。

就其归属而言,阳戏是阴戏的一种延伸与附属产物。

在同一仪式中,阴戏、阳戏分别主内和主外,表演空间不同,就展示对象而言,阴戏、阳戏分别是敬神、取悦人。

双方表演的本质和目的存在较大差异。

双方的表演差别非常显著:傩戏依附于傩仪活动而得以存在;尽管其行当和角色划分出现了戏曲化的雏形,然而其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祭祀活动,不会追求作为具备更多艺术性的独立形式而存在。

阳戏的祭祀活动成分逐步被摆脱,不断对各地方戏的长处和优点进行吸收,使其朝着独立戏曲的方向稳步发展。

2大湘西阳戏的语体研究吴电雷、刘奇指出,阳戏语体主要采取了唱述性质的对话和叙述语体,抒情语体所占比例不大,而且阳戏中部分固定唱段、唱词说白等的语体特点非常独特。

从仪式性阳戏文本的相关叙述方式来看,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还有第一人才和第三人称混合的方式。

阳戏文本的很多主体内容涵盖说白以及唱词。

唱词成为了仪式性阳戏文本的重中之重,说白只是阳戏文本中的一个小部分,演出提示语所占比例更小。

世俗性阳戏文本高度重视唱词与说白,有着丰富的舞台提示[2]。

从固定唱段的相关语体特点来看,世俗性阳戏和不少神话故事戏,大部分剧情都是唱述相关的世情俗事,生活气息非常浓厚,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张家界传统戏曲叫什么名字

张家界传统戏曲叫什么名字

张家界传统戏曲叫什么名字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是张家界阳戏,张家界阳戏是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的地方传统戏剧,目前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朝时期,属于北路阳戏。

张家界阳戏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发祥于永定十三都,在刚开始时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剧种,只是由民间音乐加上唱腔组合而成的草台戏,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家界阳戏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戏剧,有着固定的唱腔和演出的题材。

张家界阳戏起初大多为乡民为了祈福、驱鬼辟邪而演出,在演出之前有着宗教的仪式,但是随着阳戏的发展,娱乐功能逐步的加强,也削弱了宗教迷信的作用,阳戏在这种祈求到民间娱乐的过程中不断的演绎不断的蜕变,一直到清朝中期达到成熟,对舞台、音乐、唱腔、化妆、服饰、道具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张家界阳戏的以小生、小旦、小丑的小三戏为主,题材也大多是农村生活、平日的家长里短等更贴近生活方面的为主,主要宣扬积善积德、惩恶扬善等思想。

目前张家界阳戏的剧目已经有100多出,其中极具代表的有《桃花装疯》、《劈山救母》《秋江》等。

张家界阳戏传承着土家族的文化、是张家界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传统文化之一,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
向往。

也承袭着湘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阳戏对张家界乃至湖南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

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源流比较研究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代表作品,两种戏曲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然而,虽然两种戏曲都属于阳戏,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针对湘西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进行源流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湘西南路阳戏,又称为湘南路阳戏或湘南番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曲。

该戏曲起源于湖南省娄底市湘西南路一带,并在后来的演出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形式。

湘西南路阳戏的特点在于,它融合了湖南传统音乐元素和粤剧、京剧等戏曲元素,具有高昂激越的节奏和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唱、念、做、打,以及舞蹈和器乐伴奏。

北路阳戏,则是指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和景德镇市交界处的北路戏。

北路阳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但该戏曲的正式形成是在元代。

北路阳戏在元代时期引进了蒙古戏曲和阿剌伯戏曲等外来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北路阳戏风格。

与湘西南路阳戏不同的是,北路阳戏的表演形式更为细腻、柔和,较少使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北路阳戏除了表演方式外,还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比如唱腔、剧情等。

通过对两种戏曲的比较可以发现,在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上,湘西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两种戏曲源于中国传统戏曲,秉承了中国的戏曲传统,而且以地方特色为基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此外,在表演形式上,虽然两种戏曲的风格、技巧不同,但它们都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身体语言,艺术表现力强。

总结起来,湘西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虽然都属于阳戏,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两种戏曲在表演形式、唱腔、剧情、音乐元素等方面有所不同。

不过,这些差异并不妨碍它们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和影响。

无论是湘西南路阳戏,还是北路阳戏,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1 1 7 X. 2 0 1 5 . 0 5 . 0 2 3
社 会 变 迁 中的 湘 西 南 路 阳 戏 的传 承 与保 护
刘 阳 琼
( 湖南工业大学 音乐学院 , 湖南 株洲 4 1 2 0 0 7 ) [ 摘 要] 在 新型城镇 化进 程这一社会 变迁 中, 湘西南路 阳戏 出现 了观众群减 少, 传承人 断层 的局 面 , 针对这些情 况因地制 宜
t h e c u l t u r l a i n h e r i t o r d i s a p p e a r e d .S o m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s h o u l d b e p u t f o r wa r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l o c a l
第2 0 卷 第5 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 o L 2 0 N o - 5
O c t ・2 0 1 5
2 0 1 5年 1 0月 J OURNAL OF H UNAN UNI VERS I TY OF TECH NOLOGY S OCI AL S CI ENCE EDI TI O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湘 西南 路 阳戏 是 湘 西 地 区 影 响力 最 大也 最 受 欢 迎 的一 种 地方小 戏 。 因多演 种 阳春 人 的故 事 , 从 而 被命 名为 “ 阳戏 ” 。种 阳 春即指 种水 稻 、 小 麦 等农 作物 , 种 阳春人也是农村人 的代 名词。阳戏的代表
市、 乡 村 表演 时场 面 也 十 分 热烈 , 受 欢迎 程 度 不 亚
( S c h o o l o f mu s i c ,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Z h u z h o u , H u n a n 4 1 2 0 0 7 , C h i n a )
c o n d i t i o ns f o r t he Na n l u y a n g x i i n Xi a ng x i . Ke y wo r d s: Na n l u y a n g x i i n Xi a n g x i ,s o c i l a c ha n g e,d e v e l o p i n g s i t u a t i o n,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n e w ~t y p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o f s o c i a l c h a n g e ,t h e a u d i e n c e o f t h e Na n l u y a n g x i r e d u c e d s h a r p l y a n d
作品如《 谢文 清耕 田》 《 尉迟恭 学耕》 《 捡 田螺》 和 《 雷交锤》 等等都是 以种 阳春人为主角的剧 目。因 此, 种阳春的人 , 编种阳春人的戏 , 演给种 阳春的人 看 。传 统 的农 耕 社 会 为 湘 西 南路 阳戏 的产 生 和发 展提供 了温床。湘 西南路 阳戏源远 流长 、 贴近生 活、 极受 人们 的欢 迎 。通过 采访 凤 凰县 阳戏 剧 团 的 当家花 旦廖 观珍 老师 我们 得知 在 解放 初 期 , 特别 是 在五 、 六十年代 湘西南路 阳戏的传播十分火热 , 几 乎 每晚都 有 演 出 , 并 且 场场 爆 满 。老一 辈 的 湘 西人 无论是谁都能哼上几句 阳戏或者是唱上几段。“ 宁 舍饭 和酒 , 不 舍杨 花柳 ” ( 杨 花 柳 即 阳戏 ) 更 是 对 当 时 阳戏 发展 盛 况 的一 种 最 贴 切 的诠 释 。湘 西 南 路 阳戏不 仅在 当地 特别 受欢 迎 , 就是 在 临近 的其 他县
Th e I nhe r i t a nc e a nd Pr o t e c t i o n o f Na n hy a n g x i i n Xi a n g x i i n S o c i a l Cha n g e
L I U Ya n g q i o n g
地 对湘西南路 阳戏的传承与发展提 出相应对 策。 [ 关键词 】 湘西南路 阳戏 ; 社会 变迁; 发展现状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J 6 1 7 . 5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6 7 4一 l 1 7 X【 2 0 1 5 ) 0 5 — 0 1 1 5 - 0 3
于当地本土剧团的演出。据廖观珍老师回忆 , 当时 在湖北来凤演出时不仅一天演八小时 以上而且连 续演出了半个月。著名戏 曲专家 、 中国戏 曲研究院 副院长张庚也 曾这样评价过湘西南路阳戏: “ 此剧 种很 有特 色 , 稍 加整 理 即可与 黄梅 戏相媲 美 ” 。 然而随着 社会 经 济 的 发展 , 新型 城 镇 化进 程 的 推动使 得越 来 越 多 的农村 人 走 进城 市 , 在农 村 出现 了越 来 越 多 的“ 空心村” “ 留守村 ” 。 中 国文联 副 主 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席冯骥才 2 0 1 2年 2 0日在 天津接受媒 体采访 时表 示 : 他援 引官 方公 布 的数 字 , 在过去 十年 , 中 国总共 消失 了 9 0万个 自然村 , “ 比较 妥当的说法是 每 一天 消失 8 O至 1 0 0个村 落 ” 。I 1 1 传 统耕作方式中的“ 田间” 消失了, “ 村 口” 消失了, 这样 的社 会 变迁 给 阳戏 的传 承 与 发 展 带 来 了巨 大 的 冲 击 。乡村社会 的“ 空 心化 ” , 使 阳戏 的演艺 活 动难 以 开展 , 阳戏 的 演 出 人 员难 以 为继 , 曾 经 民 间 流传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