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层次分析法看1972年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7)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7)

单元评估质量检测(7)(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从而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中美建交于1979年,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1971年,D错;B与史实不符;中日建交于1972年,C错。

2.“‘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提出,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的。

”这里的“特定历史条件”不包括( )A.帝国主义国家反共反华的局势B.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不同寻常的亲近关系C.中苏意识形态相同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要求【解析】选D。

A、B、C均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

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外交实践中提出来的,不是“一边倒”政策实施的背景。

所以选D。

3.“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总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选B。

从材料中“中国和印度”“周总理”等信息,可知这是指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东南亚各国。

下列各项外交活动与东南亚国家有关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目以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目以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查试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对象:2010级全体学生交卷时间:6月22日以前一、简答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大政方针的迫切需要二是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三是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五是按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 2、为什么说中美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但未来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也随之上升。

美中两国将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中共同扮演关键的角色,两国关系必须提升到新层次。

两国的新一代领袖有机会实现这样的构想,使两国“成为世界进步与繁荣、和平与稳定的中流砥柱”。

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美中两国“同舟共济”,建立“生命共同体”,携手处理日益纷繁的世界性难题,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外交新局,也是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新格局。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许多国家要求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但中国内向型的经济增长转变,必然意味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将大大提高,中美关系也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二、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试结合这一论述谈谈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而如今,此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这种增长方式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南循环、低效率”的问题。

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点概括 北工大选修课

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点概括  北工大选修课

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点概括北工大选修课序言:认识日本——中日关系40年回顾一、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就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同年9月25日田中访华。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共同声明”。

中日邦交正常化。

迅速恢复邦交正常化的原因,1、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2、日本追求新市场与能源地。

3、中国急于打破孤立状态二、建交后的中日关系1、中日关系蜜月期这一时期,日本决定在技术与资金上给予中国援助,并先后三次决定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资金。

2、摩擦与合作时期因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提供的成套设备较为陈旧、日本的政治大国言行等在中日之间产生外交摩擦。

3、对立与合作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日本经济低迷,但中国进入市场体制下的经济高速增长,从而造成两国关系出现了不和谐之声。

4、对抗与合作时期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政冷经热”、历史教科书、日本争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使中日关系愈发紧张。

三、中日两国的相互关系合作的伙伴、竞争的对手,学习的对象。

第一讲日化的形成与特征一、日化的形成与特征 1、日本民族的日本的古代文明主要分为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时代。

2、徐福东渡的意义据说20XX多年前,徐福的船队到了日本,带来了秦朝文化,使停滞了数千年的绳纹文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徐福东渡为日本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接受中国文化,在日本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日化的特征 1、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日本总是不失时机地接受人类最先进的文化,从而加速了日明化的进程。

2、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日本在接受他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不是像朝鲜、越南这些与大陆接壤的国家一样,没有消化吸收的余地而是全盘接受,以至于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3、独特性首先,被神化了的天皇制,与中国的皇帝制度相比,日本的天皇制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与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中国皇帝不同,天皇是被神化了的一种象征,只掌握精神权力;二是日本的天皇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并不掌握日本国家的实质性的政治权力。

中日关系分析

中日关系分析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日美强化安全 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 至今通过各种法律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

5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 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 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6、日本遗弃在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 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 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 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 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两国政府有关部 门就如何尽快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

第二,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
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正在由地 区性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迈进,日本则正在从经济大国走 向政治大国。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都需要有一个好 的周边环境,都必须保持和平发展的心态,都必须在世界 政治和区域国际政治中肩负责任。总之,在达成各自战略 目标方面,双方关系尤其具有“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 性质。

我认为日本是中国的重要的邻国,中国在召开的十七大明 确指出对日政策,总方针。近两年来的两国关系受到狭隘 民族主义的情绪的干扰。出现一些波折,使双方都没有从 中得到任何好处。风波之后,双方都更加清醒认识到,友 好相处是唯一正确选择,两国关系应该搞好,不应该搞坏。 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对 亚洲和世界有利和共识,就有动力,两国关系相向而行, 克服困难,使其出现新的良好发展势头。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
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 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 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 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 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 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 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 估计也不为过分。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A. “一边倒”方针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求同存异”方针D. 不结盟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的表述可知处理的是与邻国的关系进而发展成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准则可知B正确 A是苏联 C是在万隆会议上不符合”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D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新内容2.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的关键因素是A. 中国重返联合国B. 中美邦交正常化C.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D. 中美关系的缓和【答案】D【解析】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开始走向国际舞台C. 确立了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 开创了外交新局面【答案】D【解析】4.如表是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B. 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D. 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答案】D【解析】从表中可知 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绝大部分是亚非国家故A错误美国放弃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故B错误C是1971年排除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D正确5.从1965年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49个增加到111个其中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A. 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B. 使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 直接受益于中美两国建交D. 说明中国外交开始走向成熟【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1965年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增加而且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国际地位在提高故A项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故B项错误中美两国建交是在1979年故C项错误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D项错误故选A6.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大国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截至目前中国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20多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万余人次此外中国还多次派出文职人员参与监督大选和行政管理事务这表明中国()A. 积极开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 重视多边经济领域合作【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联合国” 材料“中国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20多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万余人次此外中国还多次派出文职人员参与监督大选和行政管理事务”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故选A7.1954年周恩来总理分别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 “求同存异”方针B. 不结盟政策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答案】C【解析】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据题干信息可知 C符合题意故选C8.20世纪60年代末沈阳、长春等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工作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东北地区出现的这变化的客观因素是()A. 边境局势持续紧张B. “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影响C.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D. 朝鲜半岛冷战局面的持续性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东北地区的紧张局势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文革” 客观原因则是中苏关系持续恶化导致边境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影响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安定故A项正确排除B项中苏关系恶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排除C项当时朝鲜半岛的冷战局面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排除D项故选A9.下图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干涉中国内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用频率图中变化反映了我国A. 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已趋于缓和B. 强烈反对苏联干涉中国的内政C. 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D. 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报纸上“干涉中国内政”的使用频率呈波浪式起伏“维护世界和平”使用频率在1953年后迅速增多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之后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等取得一定外交成就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以图示信息反映了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明显增强故D符合题意1949-1956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未缓和故排除A 1949-1956年正值苏联援助中国时期且材料不能体现“干涉中国内政”是针对苏联故排除B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故排除C.10.2013年1月6日美国举行了前总统尼克松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尼克松的长女帕特里夏认为尼克松的真正遗产是倡导自由、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材料中尼克松“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的做法()A. 宣告美国对华孤立政策破产B. 助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C. 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D. 直接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答案】D【解析】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宣告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B.尼克松并没有助推中国重返联合国C.关系正常化应该是1979年中美建交尼克松时期没有实现D.材料所反映的应该是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11.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法国外长乔治·皮杜尔曾表示法国政府在印支问题上急于找到“恰当解决方案”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立即表示“解决印支问题能给法国最好帮助的是中国”这表明()A. 苏联极力推动中法建交B. 中国主导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C.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D. 印支问题是日内瓦会议的核心【答案】C【解析】印支问题是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地区问题从材料看它的解决需要中国发挥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在此问题上有着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有利于中法两国发展关系但是没有涉及中法建交问题排除A项新中国在远东地区并不具备政治优势排除B项印支问题是日内瓦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D项所述不准确故选C12.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70周年之际为感谢中国等主要维和人员派出国联合国使用多种语言制作了一批图片和音视频作品“谢谢中国感谢您的服务和牺牲”是维和驻地民众对中国维和部队的深厚情谊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A. 始终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B. 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 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答案】C【解析】材料中说明中国为世界维和行动作出的贡献维和行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特点 C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 A错误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建国初期 B错误材料体现出是新时期外交活动不是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D错误故选C13.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011年4月14日第三届金砖国家领袖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签署了《三亚宣言》形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A. 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合作B.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C. 一直奉行友好结盟政策D. 在区域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中国、俄罗斯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签署了《三亚宣言》是外交活动并且还是多个国家参加的外交活动即多边外交活动所以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选B1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C. 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D. 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答案】B【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国际因素”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对中国外交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故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故A项错误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是在197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不是因素是影响应排除15.《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A. 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B.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推断此次国际会议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B项正确1953年处理中印边界问题时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故选B16.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B. “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C. “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D. “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答案】D【解析】17.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这样说是因为()A. 美国在越南战场取得了初步胜利B.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C. 美苏争霸中美苏互有攻守的局面D. 美国战前生产关系调整弊端凸现【答案】D【解析】由题意及所学可知此时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深故D项符合题意此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A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初排除B项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故排除C项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而采取的措施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答案】(1)措施努力促成日内瓦会议的召开谋求通过和平协商来缓和朝鲜半岛和印度支耶半岛的紧张局势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逐步同周边国家解决边界纠纷实现睦邻友好中苏结盟构建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参加万隆会议增进了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从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结盟及参加万隆会议进行回答【答案】(2)原因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陷人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借助中国来牵制苏联【解析】(2)根据材料二”美国失去了长期保持的对苏核优势…...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关键不在河内而在北京和莫斯科”从国际环境及美国国内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即可19.(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19.(2)请指出1972年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说明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原因19.(3)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领域呈现出什么新特点?【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解析】(1)结合所学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政府正确调整外交战略中美中日建交的推动等【解析】(2)结合所学可得出1972年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方面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政府正确调整外交战略中美中日建交的推动等【答案】(3)多边政治经济外交积极参与地区国际组织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社会影响作用日趋扩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解析】(3)结合所学可得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领域呈现的特点为多边政治经济外交积极参与地区国际组织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社会影响作用日趋扩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共中央对中美建交的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因素20.(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应对中美关系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立场坚持平等原则保持务实审慎影响因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民族独立地位的需要)“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指导世界格局的影响美国执行对华敌视和封锁政策【解析】(1)根据材料“就得按平等原则进行建交谈判”得出坚持平等原则“若是条件尚不成熟宁可把它放在下一步再说”体现了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保持务实审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的政策美国联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答案】(2)策略合作与斗争相结合历史意义有利于保持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了中国的根本利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美关系在波动中前进中国积极地合作共赢但是面对祖国统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斗争策略根据所学知识中美建交有利于保持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国际环境中国更多的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维护了中国的根本利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国合作更好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史料解读: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史料解读: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启动材料一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1970年10月5日)材料二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

总而言之,都行。

──《毛泽东外交文选》材料三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

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一国家。

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

因为我们不应该认为已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

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

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材料四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人民日报》1971年7月16日【解读】为了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斗争中的不利处境,缓和国内不断加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后决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日益强大的中国进行接触,改善两国关系。

1970年10月5日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向中国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息。

为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打开中美关系长期以来的僵局,中国也表达了同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ありがとう ございます!
谢谢!
中日甲午战争
南京大屠杀
3.中日关系的今天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
联合声明》,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 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 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日本。 ●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 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 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破冰之旅”。 ●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 “融冰之旅”。 ● 2007年12月,福田康夫“迎春之旅”。 ●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展开对日“暖春之旅”,这是中国国 家主席10年来首次访日。胡锦涛同福田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 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
田中角荣访华
江主席对日国事访问
胡主席对日“暖春之旅”
● 2008年, 512汶川地震日本派出救援 队,中日关系缓和。 ● 2010年9月7日,钓鱼岛撞船事件钓鱼 岛附近海域,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受到日本 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后又受到日 方另外两艘巡逻船跟踪、冲撞、截停、登 船、检查。 ● 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国的即时援助, 改变了很多日本本土人民对中国的看法。 国家形象显著提升。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 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 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 和尚东渡日本。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 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 化观念和社会结构。“两千年友好”,使 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 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日 本 遣 唐 示 意 图
三、我们应从什么角度看待中日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见考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见考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答: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基于国情。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强国富民之路,一条希望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来自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完善发展,愈来愈显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和时代魅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利于复兴。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经济上看,国家代表人民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能够对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进行支配。

从政治制上看,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这些两方面的结合,就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集中力量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灾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集中力量办大事。

利用这一优势,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把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好了中央的积极性,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发挥好了地方积极性。

揭秘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内幕

揭秘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内幕

揭秘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内幕2013年,中国东海的一座小岛,屡屡牵动人们的神经。

从去年的“购岛”,到前不久提出与中国在钓鱼岛的对立将长期化,日本政府在其右翼势力的怂恿下,一再作出伤害两国关系的事,引发国人之怒。

和平不易,友谊难得。

在岁末之时,《解放周末》专访80岁高龄的林丽韫,请她讲述1972年作为周恩来总理翻译全程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往事。

忆昔抚今,林丽韫语气沉重:“日本应该正视历史,不能开倒车!”在林丽韫平缓的讲述中,听得到历史涛涛,更有那期许切切——田中角荣主动帮周总理脱风衣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便开始为毛主席、周总理担任日文翻译。

1972年,我全程参与了中日建交的谈判,亲历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全过程。

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投降,蒋介石逃往台湾,国际社会处于冷战对立的态势。

就在1972年2月,中美关系打破坚冰,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

战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是紧跟着美国的,美国的外交政策怎么样,日本就跟着怎么样,不敢超越一步。

所以,尼克松同中国进行秘密外交的消息一传出,日本就紧跟着开展行动。

对于中日建交,他们外交界有一种“越顶外交”的说法,说的是日本越过美国抢先和中国建交。

1972年9月25日,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到中国。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北京的天气特别好,天湛蓝,晴空万里。

当田中角荣走下飞机舷梯的那一刻,中日双方的朋友们都很高兴,感觉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周总理先向田中表示欢迎,田中回应:“很高兴能来到中国。

”两个人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周总理后来一直把田中送到钓鱼台国宾馆条件最好的18号楼。

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

到宾馆后,周总理要脱掉自己的风衣。

总理因为战争时期胳膊受了伤,脱风衣的时候有些不太方便。

这个时候,田中角荣就抢在我们工作人员前面,主动过去帮周总理脱风衣。

总理当时就说:“不行,不行,怎么能让你来替我脱风衣呢?”田中角荣讲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话,他说,“你把我安排在国宾馆18号楼,这几天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你就是我最尊贵的客人,我应该为你服务。

-原因类题型特点及解题方法

-原因类题型特点及解题方法

材料二 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 美的巨大失策。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 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 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 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 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 其政治根源。(4分)
例:(2006年江苏卷)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 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 治体制改革
例:(2009 年江苏单科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62年,约翰· 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 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 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 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 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 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 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法
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舒曼计划》的主要 目的和内容是什么?(6分) ②根据材料二,从内外两个方面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 同体的主要目标。(2分)
答案:(1)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中的法德冲突。建立
欧洲煤钢联营,防止法德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逐步使 欧洲走向统一。(6分) (2)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 由交流,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2分)
答案: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美国对日本 投放原子弹。

近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走向

近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走向


从鸦片战争到侵华战争再到中日建交,中日关 系一直在不断的改变,下面介绍下中日邦交正常 化后两国关系的发展。
打破冰、螺旋上升的“攻坚期”
• 1972年到1978年是改变 中日关系,打破百年坚冰 的时期。1971年尼克松对 华政策的改变是日本知道 与中国建交的重要性。日 本也需求进一步打开中国 市场。 •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 合声明》标志着着中日两 国邦交正常化。 • 1978年10月23日《中日 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与 生效更是从国际法意义上 确定了两国和平友好的基 调和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
面临考验、重新定位的“调整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由于国际风云急剧变幻,加 上两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转 换等诸多因素影响,1972年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之间共 同确立的关于、历史问题、 台湾问题、和平友好的诸项 原则频频受到日本一些势力 的挑战,中日关系在迭起的 政治摩擦中出现了滑坡局面。 这种情况表明冷战后中日关 系进入了重新定位的阶段。
第一阶段:1989-1994年,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接连出现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等二战后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冷战结束。西方国家开始对中 国制裁,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劣。同事,美国抽出空闲数落自己的盟友所 欠的债务,日本成为其敲打主要对象,日美贸易摩擦加剧。这是日本开 始调整亚洲政策,这一时期日本对华表现出态度积极、友好的姿态。以 借助中国力量实现其政治大国目标也是重要原因,同事,中国又是一张 可被利用来对付美国的“牌”。 宫则内阁时期在中日关系全面恢复基础上积极推动其进一步发展。邀 请江泽民总书记访日。同时中日经济交往迅速扩大:(1)日本成为中 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贸易出口占中国技术进口 的28%居于第一,(3)日本企业界对中国投资资金到位率也是第一, 日本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读书报告

《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读书报告

《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读书报告财政金融学院2009级金融三班2009200193 王昊远日本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经济大国,以及其与中国长久而复杂的历史关系,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清朝后期之前中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一直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而和平的水平,但由于十九世纪后期日本政治被部分军国主义分子控制,使得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最低点。

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重建。

但作为美国的重要战略盟友,日本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起着制衡亚洲两大共产主义阵营——苏联和中国——的重要作用,在此时期中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日关系始终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以六十年代美国全球战略收缩和苏联全球战略扩张的开始为契机,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日的关系开始改善。

终于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1972年9月25日日本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访华,双方于29日发表联合声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二十年间,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虽然不时有小摩擦,但总体上中日关系一直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前进。

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日关系却出现了一段波动期,这个时期的中日关系被大家称作“政冷经热”。

本书就针对这个时期产生的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剖析。

本书分别从此阶段中日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影响中日关系的国际政治环境进行分析,以探究此阶段出现“政冷经热”现象的原因。

而其中又尤其着重从日本方面所面临的各种状态来阐释“政冷经热”现象以及发展方向。

一、“政冷”现象国际关系中最基础的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

这一关系可以说决定了两国之间的最基本的外交走向。

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日关系却并未在七八十年代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

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国际环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建交相当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即为世界政治环境。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发展作为同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对华政策深刻地影响着两国关系及周边亚洲地区的局势。

自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30多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给两国带来了重要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日关系仍然存在着消极点,新老问题并存。

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处理双边关系上,政治领导人的外交银行作用至关重要。

而纵观日本历届首相的对华政策,不难发现,中日之间一直冲突不断。

首相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其强硬的对华政策一再使中日关系陷入紧张局面。

而他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更是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使得中日关系降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

而此后上任的安倍晋三,曾一度致力于改变小泉时期与邻国的紧张关系,并开始了访华的“破冰之旅”,但这一切政策的出现,也仍然是基于日本急需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予以协调。

而此后,由于各任首相对华政策的一度强硬,中日关系一直没有出现较大转机。

而事实上,日本的对华关系与对美关系是同步快速调整的。

从历届首相的对美政策应该看到,中日关系的背后确实因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而受到美国因素的长期影响。

近几年来,日本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配合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使得双边关系变得日趋紧张复杂。

而事实上,中日矛盾是由来已久的,国际形式的变化和中日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中日矛盾愈演愈烈,新旧问题层出不穷。

而在这些矛盾中,钓鱼岛问题,无疑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

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公示,但日本还是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对于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的岛国日本而言,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资源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就钓鱼岛的价值而言,它不仅涉及到海洋国土和一半以上东海海底资源的归属,而且将可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上经济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日本力图保持东亚唯一海洋强国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七单元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案(2)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七单元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案(2)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翻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教学方法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根本领实有根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

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请大家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它引领中国不断地取得新的跟大的成就。

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探析——以层次分析法为视角

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探析——以层次分析法为视角

Analysis of the USA factor in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 Japanese Relationship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erarchy analytic process 作者: 王会鹏
作者机构: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53
出版物刊名: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37-3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中日建交;美国因素;国际形势;国家利益;尼克松主义
摘要:二战以后,冻结了20多年的中日关系能够在1972年峰回路转,迅速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这与美国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是分不开的。

本文运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对这一时期的美国因素从国际、国家和领导人三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深入阐释了美国因素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为当下处理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日关系的三个阶段

中日关系的三个阶段

91页~ 日本对过去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从对日友好的大局出发放 弃战争赔偿。 两国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促进双方健全的关系。
72年体制的另一项主要内容
93页~ 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不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 72年体制不可逾越。不论内外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72年体制的核心内容都是 不能改变的。

1972.7 后半期 周恩来“就赔偿问题向人民作说明的要纲”的制定
拿出比蒋介石更大的度量来、日本对台湾断交的一张牌、违反人民友好的精神 10月以前,拿着这个周恩来指示和有关尼克松访华的毛泽东指示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宣传 【朱建荣《外交论坛》】 民间赔偿问题 1997年张香山论文 “我国的中央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包括放弃民间赔偿” 20世纪90年代,要求民间赔偿的议案提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童增→→向一种非政府组织发展
①美军从日本撤退、反对美军基地、②平等互惠的中日关系、阶段性地 实现正常化、③以日本国民为朋友、促进两国国民的友谊、④促进日美 关系疏远、促使美国孤立化、⑤给予日本国民的反美、和平与民主运动 以影响 【张香山《中日关系的管见与见证》】 →1972年9月29日 赔偿要求
中日政府联合声明
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
廖承志的决定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权决定的根据台湾和美国都不要求赔偿不能希望通过赔偿获得经济的飞跃性发展违反把军国主义者与人民加以区别的毛泽东思想如果要求高额的赔偿的话将会拖延邦交正常化的谈判朱建荣外交论坛199210张香山舆论工作不充分19727后半期周恩来就赔偿问题向人民作说明的要纲的制定拿出比蒋介石更大的度量来日本对台湾断交的一张牌违反人民友好的精神10月以前拿着这个周恩来指示和有关尼克松访华的毛泽东指示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宣传朱建荣外交论坛民间赔偿问题1997年张香山论文我国的中央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包括放弃民间赔偿20世纪90年代要求民间赔偿的议案提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童增向一种非政府组织发展双重标准的破绽中日间的认识差距双重标准的破绽中日间的认识差距日本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中日邦交正常化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中日邦交正常化

高中历史《新中国时期》: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②日本为取得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

③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2)过程
①1972年9月,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

②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签订了一系列协定。

(3)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 页共1 页。

【推荐下载】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特征与课题

【推荐下载】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特征与课题

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特征与课题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特征与课题”,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说,在两国关系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今天这样的和平对等、联系紧密和交流频繁的时期。

但是,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却出现了疏远、冷淡甚至恶化的现象。

如何化解两国国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改善相互印象,增进相互理解,已成为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要课题。

 本文将梳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国民相互认识的变化,分析中日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的基本特征,探讨今后中日文化交流的方策。

 一中日相互认识的历史轨迹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

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为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阶段。

总的来说,每20年左右为一个时期,每十年左右为一个阶段,从邦交正常化到现在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恶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相互接近的阶段。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对立的状态,两国关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从此,友好和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由于中日关系的这一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对全国民众开展“中日友好”的教育,两国间友好交流的信息也不断增加。

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文革”时期,中日两国虽然恢复了邦交,但仍处于各个方面不能自由交流的闭塞时代,两国国民之间的交流很少,信息来源也比较单一,普通的中国民众无法了解日本的真实情况。

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的对日印象,仍受到战后及“文革”期间的电影、文艺作品的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3期 JOURNA L OF QINGHAI NATIONA L ITIES INSTITUTEV OL.30 N O.3 2004年7月(social sciences)July.2004 收稿日期:2004202201作者简介:黄生秀(19732),女,青海西宁人,青海民族学院社科部讲师。

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从层次分析法看1972年中日邦交的正常化黄生秀(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 810007) 摘 要:1972年9月,长期处于胶着状态的中日关系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本文从体系结构、互动过程、单位属性三个层次入手对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447(2004)0320075203 从新中国建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3年时间里,两国关系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戏剧性的变化。

最富有戏剧性的,莫过于1972年前后的中日关系变化。

在1972年7月以前,佐藤荣作任首相时,日本政府一直执行着敌视中国的政策。

1972年2月,佐藤发表“施政演说”,继续追随美国执行反华政策。

6月24日,允许蒋介石集团的两艘军舰去日本活动。

①但在佐藤离职两个月之后,中日两国就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日邦交正常化虽然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在何时建交却极具偶然性。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重新探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偶然性根源,从而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行为主义革命的影响下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并很快成为体系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

层次可从两方面来加以界定: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体系是指一个结构内相互作用的不同单位的组合,层次即是不同的分析单位;从认识论角度看,层次意指解析一个特定单位的行为的不同变素。

最早提出这一方法的是美国学者肯尼思・活尔兹,1959年在《人,国家与战争》(War ,the State and War )一书中最早指出了有关国际关系分析的三个层次:系统层次、国家层次和个人层次。

他认为不同的层次涉及不同的问题,只有把三个层次的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对国际关系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1961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著名学者戴维・辛格发表了《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分析问题》,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参与国际关系的诸行为者和诸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不同层次上发挥自己的功能,明确指出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他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包括两个层次:国家系统和国家。

③之后詹姆斯、罗斯诺提出了5个分析层次变量:个人、角色、政府、社会、国际系统。

④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在《世界政治》一书中再次将分析层次细化为世界系统、国际关系、社会特点、政治结构、决策者角色和决策者个人。

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一般来说,有国际体系结构层次、国家间关系层次、国内单位属性层次(包括国内结构层次、国内过程层次、政党和决策者个人等人性层次)等。

用芝加哥大学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 )教授的话来说,即体系的“结构”、互动的“过程”和单位的“属性”。

⑤结构(Structure )是指体系构成单位之间的排列以及这种排列所依照的原则。

过程(Process )是指体系构成单位之间联系和互动的方式,尤其是那些经久不衰、反复出现的方式,如外交。

属性(Atf 2fributes )是体系构成单位的内部特征,如国内政治环境、领导人等。

这三个层次应该是一个整体:“过57程”影响“结构”和“属性”,而又受制于“结构”和“属性”。

研究国际关系问题时,研究者虽然可以突出某个层次变量的重要作用,但是,又不能完全忽视其他层次变量的影响,必须做到分析层次的多元化。

因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或事件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分析对象层次和分析来源层次是交错的。

国际关系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过程,作为一种科学认知活动,国际关系研究必须以客观的理性分析来代替主观的经验猜想,以验证的命题和假设来取代那些基于直觉的论断和臆测,使国际关系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二、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层次分析1、体系结构的峰回路转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雄争霸”的格局。

在整个国际体系结构的大背景下,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从来就不仅仅是中日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日本政治的基本走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方针一直与世界体系的结构变动相联系。

受制于美苏两极格局,日本追随美国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20世纪60年代,美苏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苏联实力大大增强,而美国却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认识到苏联是它的真正威胁。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破裂,为美国“提供了使世界均势朝有利方向转移的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

⑥因此,美国总统尼克松决意“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与最强大的国家之间重新建立接触”。

⑦从1971年7月基辛格的北京之行到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

20世纪50至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日本、西欧和美国经济上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局面的形成必然会导致上述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60年代的日美纤维之战就是一个例证。

“尼克松冲击”使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同时,外交也陷入了被动。

于是日本开始感到完全依赖和追随美国的时代即将结束,迫使其不得不认真考虑“自助努力”的问题,开始着手摸索一条更加独立与自主的外交路线。

这样,在体系层次上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条件已经具备。

2、单位属性的终极作用单位属性的终极作用就好比是登上高山的最后一步,如果在万分疲惫下不用最后一点力气跨出最后一步,一切将前功尽弃。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最后关头,单位属性起了终极作用。

(1)日本国内复交的呼声。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国内要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不断高涨,在野党在推动日中邦交的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执政的自民党形成了很大压力,迫使一些自民党议员态度发生变化。

佐藤下台以后,田中角荣审时度势,积极主张改变对华政策,打出了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旗号,从而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获胜。

出任首相后田中立即着手进行日中复交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邦交正常化的步伐。

所以说,田中的努力为中日两国能在其组阁后不久实现邦交正常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中国政府推动邦交正常化的积极举措。

1972年7月3日即田中内阁成立的前4天,中日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东京联络事务所第2任首席代表肖向前到东京赴任。

这是中国政府为了配合日本田中新政府的诞生,实现邦交正常化而采取的一个步骤。

在无邦交的状态下,联络事务所实际上起着“小大使馆”的作用,承担了复交前的许多联络工作。

田中政府成立3天后,中国政府派孙平化率上海芭蕾舞团2百余人到日本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访问演出。

在日期间,共4次会见大平外相,详细磋商了田中首相访华事宜。

8月15日田中首相在东京帝国饭店会见孙平化和肖向前,这是战后日本现任首相首次正式会见中国政府官员。

同时,孙平化与肖向前在东京的上层社会中展开了广泛的外交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会见了国务大臣官员和在野各党首脑、财界首脑及有关各社会团体的负责人。

孙、肖二人的东京之行也为田中首相访华铺设了道路。

凡此种种表明,两国国内单位属性的最后努力,是两国邦交正常化得以迅速实现的终极力量。

3、互动过程中的共识从体系结构层次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单位属性层次上两国国内的终极力都给中日邦交正常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能否复交成功,关键就在于谈判是否顺利,即能否在互动过程中达成共识。

复交前夕,日本在野党为中日复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田中组阁成立5日后,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佐佐木更三访华。

临行前了解到田中首相接受中方的“复交三原则”,并及时向周总理转达了这一重要信息。

周总理对田中首相来访表示欢迎。

这一信息也由佐佐木更三及时转达给田中首相。

佐佐木更三回到东京一周后,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访华,行前就中日复交谈判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听取了日本政府的意见。

竹入委员长到北京后与周总理举行了三67 第30卷 黄生秀:从层次分析法看1972年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次长时间会晤。

周恩来提出为照顾日方困难而不写入联合声明的三个口头协议。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竹入笔记”中的主要内容。

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研究了中方的提案之后,提出了日本的方案。

大平外相委托自民党议员古井喜实等于9月9日直飞北京,向中国政府提交了“日中共同声明纲要日方基本方针要点”。

日本方案与中国方案有些距离,周总理表示,一些具体意见分歧可以同田中首相直接谈判解决。

古井来华5日后,田中首相又派小坂善太郎率自民党日中邦交正常化协议会访华代表团访华。

周总理接见访华团并经过双方的积极协商,使意见趋于统一。

这样,为田中首相访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9月25日田中首相来华访问。

从25日下午到28日下午,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共举行了4次会谈。

尔后双方外长又进行了细致的磋商,9月29日上午双方就恢复两国邦交的《中日联合声明》达成共识。

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是经过两国政府首脑多次会谈,两国外长反复磋商而制定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件。

它对中日两国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充分体现两国人民要求复交的强烈愿望。

这种互动过程中共识的达成使战后中日两国长达23年的不正常关系宣告结束,中日关系史终于揭开了新的篇章。

注释:①杨正光.当代中日关系四十年[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3.3032309.②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9.③[美]戴维・辛格.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分析问题[J].Prinleten Unsverstty④James Roseman.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ress,1961.policy[M].London:Frances printer, 1980.1152169.⑤[美]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2 ternational 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2 niversity Press,1999)Chapter4.⑥[美]乔治・R・帕卡德.政策论文[J].美中关系未来十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1.⑦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1.7)[Z].北京:时事出版社,1984.100.(责任编辑 陈柏萍)Level of Analysis and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2Japan Diplomatic R elations in1972HUA N G S heng2xi uAbstract: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2Japan diplomatic relations had become true on september1972,after the abnormal situation appeared for a long time.Analyzing with the level of analysis,the causes can be easy to see in three levels:the system structure,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and groups character in the process of recover2 ing the friendship relations.K ey w ords:levels of analysis;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2Japan diplomatic relations77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7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