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仕女画审美风格演变
论唐宋仕女画风格特征及其演变
04
唐宋仕女画风格的演变
演变的原因与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
唐宋时期,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女性地位 逐渐提高,这为仕女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艺术发展推动
随着绘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唐宋时期的画家们开始尝试新的绘画风格和 技巧,仕女画作为绘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经历了风格上的演变。
宋代仕女画的审美取向
追求婉约之美
宋代仕女画以婉约、柔美为主要审美取向,强调女性的内敛和含蓄 ,追求一种温柔敦厚的美感。
强调意境表现
宋代仕女画注重意境的表现,通过画面氛围的营造和人物情感的刻 画,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女性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变化。
反映社会价值观
宋代仕女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体现 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和性格的认知和评价。
02
唐代仕女画风格特征
唐代仕女画的题材与内容
题材丰富多样
唐代仕女画题材广泛,包括宫廷生活、民间习俗、历史故事等,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取向。
以女性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
唐代仕女画主要描绘女性形象,通过刻画女性的容貌、服饰、姿态 等,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婉约和优雅。
强调女性气质和内在美
唐代仕女画注重表现女性的气质和内在美,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现女 性的才情、品行和修养。
演变的影响与意义
艺术影响
唐宋仕女画的演变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宝 贵的经验和启示。
社会意义
唐宋仕女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女性地位的变 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05
唐宋仕女画风格特征的比较
题材与内容的比较
唐仕女画
论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演变
论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融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物画作品,其中仕女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其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汇聚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文化,仕女人物形象反映着当时的审美和社会生活,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兴起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仕女形象在当时大多没有正面形象,主要以纤瘦为主,体现了当时社会审美风貌和文化,但仕女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墓室壁画的一部分,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起源和产生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关联。
在《历代名画录》和《唐朝名画录》等文献中对仕女形象风格的兴起和形成都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形象开始从墓室壁画中脱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人物画表现形式,成为优美的艺术形象进行展示,对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审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对仕女形象的传神描绘,让人们对仕女形象风格有了清晰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形象风格多为长圆形,体态纤瘦婀娜,衣服穿着较为宽松,秀骨清像仕女形象成为当时的主要风格,这种仕女形象风格对后世对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和形象描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发展对于仕女形象风格进行记载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画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
唐宋时期的仕女形象创作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历代名画录》中对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翔实的记载,唐宋时期女性社会地位获得提高,仕女画作为单独画的种类进行表现,唐代的宫廷画家对宫廷仕女的描绘成为当时仕女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唐代以胖为美的仕女形象,浓重艳丽丰腴的仕女形象成为主要风格,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为张萱和周昉。
在《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于宫廷仕女形象的描绘,将当时女性的雍容华贵和丰腴体态较好地表现出来,唐代这种女性丰腴富贵形象的表现风格具有代表性,后世对女性形象研究只要看到丰腴富贵华丽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作品,但是这种雍容华贵的女性形象在唐代之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了五代时期仕女形象的表现风格更多与政治相挂钩,没有了唐朝时期的丰腴华美富丽风格。
中国仕女画的发展和演变
脸型显得更削瘦,但由于仇英平时注重学习与 临摹传统山水人物绘画,熟练地掌握了一整套 大青绿重彩设色技法,有很强的塑造形象能力, 所以这一点是当时其他画家所不及的。 唐寅的《王蜀宫妓图》中的美女结实、妖冶、 成熟;仇英的《修竹仕女图》中的女子苗条、 端正;而明末陈老莲的大头小身子仕女,已经 透露出病弱的神态,也可见他们个人化审美的 不同。
《虢国夫人游春图》(上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另一幅名作,画
的是虢国夫人在众女仆的导引和护卫下乘骑 踏青游春的浩荡气派。全图不画任何背景, 从画中人物陶醉于景的精神状态,可使观者 意会到这队骑从正沐浴在郊野明媚的春光中。 在张萱的画笔之下,不仅女性“呈丰肌”, 而且鞍马“尚轻肥”。他的走线精细而富于 弹性,设色均匀而明丽雅致,不仅表现出女 性肌体的饱和细腻,而且体现出张萱个人对 女性从容、稳重的偏好。在《宣和画谱》中 是这样介绍张萱的,说他的画“于贵公子与 闺房之秀最工”,“又能写婴儿,此尤为 难。”
在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也从实用到贵族
享乐,从文人梦想到世俗情绪,最终彻底地 成为观看、赏玩和消费的对象,也集中体现 了不同时代男性对女性的消费性审美。 “秀 骨清像”的女性形象也随着唐代仕女画的发 展而变的秾丽丰肥起来,以女人的丰腴、华 贵为美的审美观,在当时有着普遍的社会基 础。 唐代仕女画是以表现唐代上层社会的女性形 象为主要内容,以工整细致的线条、绚丽雅 致的色彩为特征的工笔画形式的绘画种类。
《王蜀宫妓图》《修竹仕女图》
《陈洪绶仕女图》
陈洪绶画他心
爱的美人,变 得头大身小, 奇骇怪状。常 见的是头大身 材短小 。
《十美图》
以仇英为代表的仕女画与唐寅 的仕女画相比,脸型显得更削 瘦,但由于仇英平时注重学习 与临摹传统山水人物画,熟练 地掌握了一整套大青绿重彩设 色技法,有很强的塑造形象能 力,所以这一点是当时其他画 家所不及的。
唐代仕女画的服饰美解读
唐代仕女画的服饰美解读唐代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大流派,以描绘唐代社会上层妇女为主要题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朝成就最大的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仕女画作品。
唐代仕女画的服饰美是唐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唐代上层妇女的优美体态、妩媚风姿和精致服饰,展示了唐代女性的美丽和品位,成为现代时尚的重要文化源泉之一。
唐代妇女的服饰具有多样性和时尚性,经历了两个时期的演变。
第一个时期:唐初时期,隋代的服饰风格还未完全淘汰。
唐初时期的妇女衣着多朴素,服装上装饰较少。
唐中期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唐代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此时女子服饰色彩丰富多彩、造型华美多姿。
而唐朝时期的在位皇帝武则天对妇女的服饰风格和款式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个时期:唐末时期的女子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胡服的影响开始减弱,早期汉服再次流行。
唐代末期的服饰更为丰富、绚丽多彩,妇女的服饰从更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况。
唐代妇女的服饰主要包括发饰、上衣、裙褙、鞋履等。
发饰:唐代发饰是妇女社会地位高低和贞操高洁的标志。
高等饰品包括发钗、发簪、发环、发箍等,低等的主要是头绳和头花。
上衣:唐代女性上衣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衣、窄衫、褡衫、背心、前襟衫、罗衣等等。
上衣的款式更推崇宽松、宽大的设计,套裙式、露肩式都很流行。
裙褙:唐代裙褙不仅受到贵族阶层的喜爱,也是大众化的。
唐代流行的裙褙有朝裙、曳裾、襦裙、长裙、窄裙等。
鞋履:唐代妇女的鞋履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有鸭口靴、月白靴、伦敦靴、桃核鞋等,每种鞋子都各自有特色。
唐代妇女服饰的色彩多彩斑斓,以红色为主,紫、绿、青、黄、黑等色也被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唐代仕女画的服饰美是唐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可以在今天的服饰设计中仍然得到体现。
唐代的服饰美不仅是一种文化瑰宝,也是一种传承至今的时尚美学。
由唐到宋的仕女画风格流变
大 众 文 艺39摘要:仕女画作为国画中人物画的一支,起源很古。
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后,仕女画在唐代终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繁荣兴盛。
在宋代,郭若虚用“近不及古”评价宋代仕女画。
文章主要从仕女画中仕女的改变,线条表现能力的增强以及对景物的描画增多三方面入手对其风格流变进行浅析。
关键词:仕女画;形象;线条表现力;景物仕女画,又名“士女画”,是国画中人物画的一支,以女性形象为描写对象。
它在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表现领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贵妇、贤妇、仙女等扩展到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各种处境的女子。
从唐到宋画仕女的画家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有盛唐的张萱和稍后的周昉,五代南唐的周文矩、顾闳中,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南宋文人画家牟益、民间画家王居正和宫廷画家陈居中等。
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以后,仕女画在唐朝终于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自中唐周昉之后,唐朝人物画(当然包括仕女画)已步入了顶峰,其后的画家在极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摆脱唐代人物画的桎梏。
人物画的发展,一度进入了平缓的低谷、呈滞积之势。
北宋中期的美术史家郭若虚曾说:“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
”(《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古今优势),说宋代人物画、士女画不及唐代,应该是就其发展速度与对风格的贡献程度而言。
以张萱、周昉为代表创造的唐代仕女画,成为后来画家画仕女的典范。
五代在继承了唐代仕女画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作风更加细密精丽,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精妙入微。
而宋代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之势又有所创新。
毫无疑问,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图示,由唐到宋的仕女画存在着风格的演变。
一、仕女画中仕女之改变从形象上看,由唐・曲眉丰颐、丰肌秀骨到宋・俊俏秀丽、窈窕修长。
从初唐开始,描绘贵族生活的人物画日益发达,且出现了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称为“绮罗人物”。
在画史上,首先以此类题材知名的画家是张萱和周昉,另外还有陈闳、杨昇、周古言、谈皎、李凑等。
浅析传统“仕女画”中的古代女性美
。彭莱《古代画论》节选朱景玄《唐代名画录》第83页“周防……又工士女,为古今冠绝”,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3
硕士学似论文
女画在古代的地位逊于山水、花鸟,但其呈现的文学性和诗意性极其强,笔者就 认为“仕女画”极具魅力。其情感心绪复杂而细腻.表现出了一种“画中有诗.诗 中有画”的新意境。在仕女形蒙刻画上,也趋向于美人的外在美,姿态是静中见动, 表情是含蓄委婉,思想是沉深内向,风度是秀雅义静,这种绘画中表现的女性美称
古代艺术家们在表现女性题材画时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不易遮掩的。如 东晋顾恺之的洛水之神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女性美,尽管是依曹植的 赋而画,但画家自己情感的注入不可避免,画家在画的过程就不自觉地参与审 美及被审美。所以与其说是曹植的洛神,不如说是顾恺之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再者我国古代女性题材画颇多,研究“仕女画"同时也是解决古代传统人物画 的关键。再如深入研究“仕女画"也可发掘艺术家不易表现的隐秘情感,对传 统画家的思想进行深一步的挖掘,更加准确地解释古代文人画家的两性思想。
ofthe emofional world.As well as reflected in the female aestheric,and the female
浅析传统仕女面部塑造的变化
浅析传统仕女面部塑造的变化传统仕女面部塑造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仕女的面部塑造也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浅析传统仕女面部塑造的变化。
古代的传统仕女面部塑造主要侧重于美化和凸显女性的柔美和温婉。
在古代文人画中,仕女一般被描绘为眉目扁平,眉妩媚微弯,眼睛大而有神,鼻子小巧而挺直,嘴唇红润而微微翘起,下巴尖细。
这种面部塑造强调了女性的温柔和优雅。
宋代的仕女面部塑造开始强调女性的气质和内在美。
宋代仕女的面部塑造更加注重表现女性的纤细和柔和。
画家常用纤细的线条描绘女子的眉、眼和唇,强调女性的温文尔雅、柔顺和含蓄的个性。
明代的仕女面部塑造开始多样化。
明代的仕女面部塑造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丰满。
明代的仕女面部形象丰满而富有光泽,眼睛大而有神,眉毛浓密而有弧度,在眼和唇的描绘上注重凸显女性的神秘和魅力。
第四,清代的仕女面部塑造注重细腻和娇美。
清代的仕女面部塑造更加注重女性的外貌和美感。
清代仕女的面部形象重视细腻的线条和精致的化妆,尤其是眉毛的形状更加细腻,眼影和唇膏的运用更加丰富。
现代的仕女面部塑造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
现代的仕女面部塑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的表现。
现代仕女的面部塑造在保留传统元素的更加注重突出女性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传统仕女面部塑造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
从古代强调女性的柔美和温婉,到宋代注重女性的气质和内在美,再到明代和清代的多样化和细腻娇美,最终到现代的个性化和时尚感。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形象的不同期望,也反映了女性自身在社会地位和价值认知上的变化。
论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观的形成
显示出积极的
一面
。
在大唐皇室中不乏异族的血统
,
如唐高祖李渊的母亲
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
;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出自鲜卑族纥
豆陵氏
;
长孙皇后父系
、
母系皆鲜卑人
③
。
皇室如此
,
平民中与
异族通婚的也很常见
。
在少数民族的影响下
,
唐人不仅气质
上
“
大有胡气
中
,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歌舞的极盛时期
,
初盛唐时
“
健舞
”
尤为盛行
。 “
健舞
”
的动作矫捷
、
刚健
,
由于统治者的喜好
,“
健
舞
”
中的
“
胡旋舞
”、“
拓技舞
”
常用于表演
。
从白居易的
《
胡旋
女
》
诗中可知
,
胡旋舞是疾速如风
,
刚健奔放的舞蹈
,
,
体现
了唐代崇尚
“
健美
”
的审美观
。
2、
自由
、
开放
、
华丽的着装
。
唐代仕女题材的绘画作品
中
,
不乏对华丽暴露服饰的描绘
,
女性的颈部
、
胸部和手臂裸
露在外
,
或在轻薄的纱衣下若隐若现
仕女画美术史名词解释
仕女画美术史名词解释【导言】仕女画是中国古代画作中的一种常见题材,它描绘了优雅而富有礼仪的女性形象。
仕女画的美术史地位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对古代社会风貌、审美观念和人物形象的重要记录。
本文将为您介绍仕女画的美术史名词解释,了解其起源、演化和艺术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文】一、什么是仕女画?仕女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种以美丽的女性形象为主题的绘画体裁。
通常,这些女性形象展现出高雅的仪态,经常身着华美的服饰,以及讲究的妆容。
仕女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宋代日趋独立,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二、仕女画的起源1. 宋代的仕女画宋代的仕女画主要是绘制宫廷中的女性形象,这些画作承载了宫廷文化的审美观念。
宋徽宗赵佶本人也是一位喜爱绘画的皇帝,他的创作和收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宋代仕女画的发展。
2. 元代的仕女画元代的仕女画受到了南宋画风的影响,加入了新的元素,呈现出更加立体感和空间感。
元代的仕女画着重于表现女性情感,画面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而富有魅力。
3.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明清时期,仕女画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流派。
明代的仕女画展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场景,形象更加真实自然;而清代的仕女画则更加注重描绘女性的美态和丰满的体魄。
三、仕女画的艺术特点1. 形象多变仕女画的形象多变,既有婉约秀丽、清纯可人的少女形象,也有丰腴美妇、娴淑端庄的成熟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的表现通过线条的轻重、形态的丰满、服饰的富丽以及表情的细腻来展现。
2. 构图精湛仕女画的构图注重平衡感和流畅感,以呈现出优雅和和谐的美感。
画面中经常出现播种、犁地、针线、弹琴等表现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3. 色彩丰富仕女画的色彩通常采用鲜明而丰富的调色,尤其是在宋元时期,色彩更加醒目。
仕女画的色彩表现了画家对自然和女性的独特观察,同时也代表了艺术家对美的追求。
四、仕女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仕女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仕女画的比较研究
唐代仕女画的比较研究唐代仕女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其以绘制美丽、娇媚的女子形象为主题,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妇女的生活状况。
本文将对唐代仕女画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意义。
唐代仕女画在题材上丰富多样。
唐代仕女画的题材内容涉及了宫廷妃嫔、民间美人、宴会游玩等多个方面。
宫廷妃嫔形象的描绘较为正式庄重,以御仙园花团锦簇、和光忽闪的服饰为特点,展现了唐代宫廷中女性的华贵和高贵。
而民间美人的形象描绘则更加生动活泼,呈现出唐代女子的婉转娇柔与悠闲自在。
这种多样的题材内容使得唐代仕女画在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多样化。
唐代仕女画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唐代仕女画注重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线条,通过精细入微的描摹构图形象,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细腻与柔美。
在色彩运用上,唐代仕女画以明快炫丽的色彩为主,通过对比鲜艳的色彩和柔和的色调的运用,表现了唐代女子的妖娆和俏丽。
唐代仕女画还注重空间的运用,通过将人物置于具有透视感的背景中,提供了观众与画面的距离感,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和深度。
唐代仕女画对唐代社会的生活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仕女画的创作源于对唐代女性的关注和生活状况的反映,它将女性的美与贞淑作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推崇。
唐代仕女画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繁荣,描绘了唐代女子的教养和生活场景,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华景象和女性的社交生活。
它为后世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参考。
唐代仕女画是唐代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多样的题材内容、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对社会状况的反映,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唐代仕女画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同时也能深入探讨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女性的生活状态。
仕女纹的发展趋势
仕女纹的发展趋势
仕女纹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题材,在唐代开始出现,并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唐代仕女纹以曲线流畅、姿态优美的形象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柔美和婉约的气质。
宋代仕女纹则更加注重细腻的笔触和表情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女性的内心情感。
元代仕女纹开始出现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包括细腻的装饰细节、线描的丰富变化等。
明代以后,仕女纹的发展更加多样化。
明代初期,以洪承畴为代表的画家注重了仕女形象的表现,画面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给人以丰富和深沉的感受。
明代中后期,仕女纹在主题上更加注重了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的写实,注重了仕女纹作品的实际生活性和具体情景的表现。
清代的仕女纹则更加注重了文人气质和格调的表现,画面更多地以山水背景和文人雅士的相会为背景,传达了文人士子对美好生活和仕女气质的向往。
近代以来,仕女纹在中国美术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并继续发展和创新。
一些现代艺术家通过结合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仕女纹的题材,创作出了独具个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总体来说,仕女纹的发展趋势是从唐代的优美、宋代的细腻、元代的多样,到明
代的丰富和清代的文人情怀,近代以来又在结合当代艺术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古代仕女画人物形象流变浅探
古代仕女画人物形象流变浅探
内容提要:人物画在中国美术史上起源较早,渐渐又分出各类分支,其中仕女画占据了独特的位置。它通过不同的场景、仕女身形等,来 表现和表达人物的特征和内心。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仕女画展现出了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仕女画;形象;流变
文_余静洋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家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形象等方面的精细描 宫廷妇女制作丝绢的景象,画中妇女面部 确,人物形象柔美秀丽。如苏汉臣的《靓妆
绘。它的表现对象也不断扩展,从仙女、烈 饱满,气质高贵,称为“绮罗人物”。张 仕女图》中的仕女脸偏圆长,线条流畅,安
女等慢慢扩展到各个阶层、不同环境的女 萱笔下的仕女“圆润丰肥,曲眉丰颊”, 静的外表下略显忧伤。其表现出的精致、细
的趋势;明清仕女画更是在文人画家的参与
五代仕女画的人物形象沿袭了唐韵而
文人画在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女画
下,有了别开生面的发展。总而言之,每个 有所变革,发展了晚唐以来的世俗化倾向, 中男性视角得到加强。如唐寅笔下女子有空
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古代的仕女画人 呈现儒雅含蓄、精致旖旎的面貌。与唐代的 灵的感觉,仇英笔下女子有着圆脸小眼,陈
的繁荣;而由于政权的稳定,宋代仕女画的 的一种自信与健康的思想,被视为仕女画 得稍许清雅。受文人画的影响,这一时期出
创作承袭了唐和五代之长而有所创新;元代 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现了诗书画印结合的仕女画作品。
由于画家大多醉心于山水,仕女画呈现衰落
(三)五代仕女画:丰肌秀骨
(六)明清仕女画:弱不禁风
起着“成教化,助人伦”(唐张彦远《历代 秀丽典雅;阮郜《阆苑女仙图》中仙女们身 得弱不禁风,动势也不大。但含蓄中可见婀
论文人审美下的明清仕女画
论文人审美下的明清仕女画明清时期的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大流派,其表现了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社会人文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这也反映在了明清仕女画中。
本文将以明清仕女画为切入点,探讨人审美观念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影响和塑造。
以下将从明清时期的审美观念、仕女画的审美特点以及仕女画人物形象的审美塑造等方面展开论述。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在明代初期,国家逐渐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兴盛促进了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
封建社会的士人们开始主张“礼乐文雅”的审美标准,即注重礼仪规范和德性修养,以文人雅士为审美典范。
这种审美观念在仕女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画面中的仕女形象多以文雅端庄的姿态示人,强调内在的品性修养和气质,而非外在的妆容服饰。
明代的仕女画在审美观念上注重内涵的价值体现。
而到了清代,社会变革和思潮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的转变。
清代的仕女画更注重形象的外在美和装饰性,明忽略了内涵的价值,相对注重物质财富的彰显,因此清代的仕女画更加注重绘画技巧和工笔的运用。
画家通过细腻繁复的勾线和色彩的运用,巧妙地表现了仕女的妆容服饰以及繁复的场景布置,突出了世俗的浮华和富贵的象征。
清代的审美观念与明代相比更注重个体的欣赏,追求独特与个性化的审美享受。
明清仕女画在审美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对女性美的追求。
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审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明代的仕女画强调的是女性的德性修养和文雅,注重展示其内在的美。
而到了清代,仕女画则更多地表现了女性的外在美。
画家们通过精细的绘画技巧,展示了女性婀娜多姿的身姿,突出了她们的曲线美和面容的细腻。
明清仕女画中,女性的美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成为审美观念中的核心。
在明清仕女画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塑造也是十分重要的。
画家们通过绘画手法和场景的安排,塑造了具有特定审美特点的仕女形象。
明代仕女画中,画家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和内涵的诠释,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学识修养和文雅风度的仕女形象。
汉唐绘画仕女形象之演变
汉唐绘画仕女形象之演变作者:邵世缘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7期摘要:汉唐之际,时代变迁,仕女画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故此以汉唐绘画中仕女形象的演变为切入点,阐述不同时期仕女形象的特征,分析仕女形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变化,揭示仕女形象背后隐藏的审美、社会、文化等信息,从而对汉唐仕女画的变化与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梳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仕女画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仕女画;仕女形象;审美一、汉唐仕女画艺术形象的变化两汉时期,表现女性形象的绘画多见于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之上,多为宴乐、采桑、杂技表演等内容,作品中频繁出现侍女、农妇、歌舞伎等艺术形象,但并未成为艺术表现的主体。
据记载,东汉蔡邕曾画《小列女图》,顾恺之评价“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以自然”[1],说明此时仕女画形象塑造较为质朴。
又有武梁祠列女画像石,内容出自刘向《列女传》。
画中仕女形象塑造极具特色,画像石大量使用正、侧面形象强调平面性和抽象性,排斥对三维空间和人物服饰妆容的具体写实,排斥对个人和个性的视觉性艺术表现,具有“剪影”式的艺术效果[2]。
此时仕女形象塑造并不倾向姿容外貌的表现,人物形象多端严肃穆。
魏晋南北朝仕女画在两汉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绘画中的仕女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视觉欣赏的需要在仕女画中得到体现。
以顾恺之《女史箴图》为例,画像题材取自张华的《女史箴》一文,该文记载了春秋至汉代贤妃事迹。
《女史箴图》画面已不见武梁祠列女画像中符号化、剪影式的女性形象,用精妙的笔触表现女性的服饰、妆发以及生活场景,线条流利绵延,色彩艳丽浓重,女性身姿柔软曼妙,衣袂飘飞,给观者充分的视觉审美感受。
此时仕女画承袭人物画秀骨清像的审美特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传世作品中的仕女形象,皆容貌秀丽,身材颀长,举止端庄,富丽精致又古朴典雅,庄重中透出浪漫风情,观赏性更加突出。
至唐代,仕女画发展达到高峰,作品众多,技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历代仕女图,看中国几千年来审美变化
从历代仕女图,看中国几千年来审美变化中国画里最美的人物画,莫过于仕女图。
如果你循着朝代看过来,会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的审美变迁。
尽管每个时代千姿百态,但在今天我们的眼中,都美得婀娜多姿,各自动人。
魏晋南北朝 | 超凡脱俗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画家描绘的女子多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所以更多地张扬出内在的气质。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当属顾恺之的《洛神赋》,洛神超凡脱俗的高逸美,正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玄学,追求超脱。
▲「清丁观鹏《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唐代 | 雍容华贵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
画家们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
张萱、周昉是这一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
他们笔下的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周昉《髻花仕女图》局部」▲「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晚唐及五代 | 清瘦娇媚继唐代之后的五代是个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画家们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变革。
最明显的区别是,他们开始注重表现女性身段线条的曲线美及娇媚之姿,一改盛唐时期臃懒的体态画风。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宋代 | 清新婉约宋代时期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昌盛,仕女画的题材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宽泛地步。
除宫廷贵族妇女、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仍被描绘外,生活中最低层的贫寒女子也开始为画家们所关注。
画风也更为写实自然,造型严谨。
▲「南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明代 | 典雅恬美明代是是仕女画的艺术成熟阶段。
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人物的造型带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
吴伟的《武陵春图》和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分别代表了白描仕女画和淡彩仕女画的最高境界。
▲「吴伟《武陵春图》」▲「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局部」清代 | 病态娇美仕女画发展到了清代,已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
论清代世风影响下的仕女画与女性审美
论清代世风影响下的仕女画与女性审美中国仕女画有悠远的历史,但自元代以降。
随着人物画的衰落而日渐式微。
清代中后期,由于吏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思想统治的严酷,造成了民生凋敝、万象萧疏残破的景象。
文人当志不得展,悲观失望之际常常出入青楼、沉迷粉黛,以美女为表现对象的仕女画,引起了士大夫和其他阶层的欣赏兴趣,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仕女画的需求和发展,这在中国画史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现象。
而且仕女画居花鸟山水题材之上,如清高崇瑞《松下清斋集》所言:“天下名山盛水,奇花异鸟,唯美人一身兼之,虽使荆、关泼墨,崔、艾挥毫,不若仕女之集大成也。
”而且“巍然为画中独立之一科”。
在当时,不论是宫廷画家还是文人画家,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并且形成了这种程式化的“病态美人”的仕女形象。
这种仕女画风引领了后世仕女画的创作模式,直至海派画家任颐等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一种绘画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人文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
一、“理”与“欲”的矛盾冲突清代正值中国封建社会濒临崩溃的时代。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但是理学思想统治严密顽固,在“六经尊孔孟,百行发程朱”的背后,却隐藏着“儒者颜益厚”的现实。
文人士大夫处于社会衰变的环境中,他们茫然无路,想逃离时事的纷扰,寻求心灵的慰籍,迫切的希望避开扰嚷困顿的世界,却又缺乏彻底归隐山泉的勇气,于是对园林幽静安雅的环境产生了眷恋。
“林亭佳处尽勾留,泉韵花香静里收。
不羡太行秋色好,登山毕竟逊临流”,所以环境期刊/hjqk/就在另一方面寻求精神的慰籍,他们躲进精巧的园林中穷奢极欲。
悲观失望的情绪也致使他们出入青楼,沉溺粉黛之间,“寄情醇酒妇人,以泄其块垒不平之怀。
萧索无聊之况。
”“选色谈空”的风气弥漫在文人画家中,所谓“托物起兴”、“因物喻志”成为士大夫,画家们表现自我的手段。
在诗文雅士、书画名流所组织的各种雅集活动中,往往也少不了“美人捧砚”、“声妓佐酒”,以此来助兴。
论文人审美下的明清仕女画
论文人审美下的明清仕女画明清时期的仕女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浓厚的审美特色。
在明清时代,仕女画开始以表现女性的美丽和典雅为主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这一时期的仕女画不仅注重描绘女性的外貌和服饰,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传递女性的内在品质和思想境界,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智慧。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主要分为宫廷画和民间画两种类型。
宫廷画是由宫廷画家以皇宫内的仕女为题材绘制的,它以表现仕女的尊贵和娴静为主要特点。
宫廷画通常采用平面构图,人物形象为主,物件和背景相对简单,整体画面呈现出静谧、高贵的氛围。
而民间画则更加注重生活场景的描绘,一方面表现了仕女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样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繁华和多彩。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注重绘画的技巧与写意的结合,将写实和抒情相结合,营造出了宁静而富有情感的氛围。
在仕女画中,画家通过对人物的轮廓、肌肤、眉目等细节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画家还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光影的处理,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明清时期的仕女画中,女性的形象多样且充满魅力。
画家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女性的婉约、典雅和自信。
在仕女的衣饰方面,画家通常采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装饰,体现女性的品位和审美追求。
而在仕女的表情和姿态方面,画家则通过动态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表现了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画家还注重展现女性的心灵世界,通过女性的眼神和微笑等表情,传递了女性的感情和智慧。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这些画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和女性的地位。
它们以女性的美丽和智慧为主题,呈现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也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演变【摘要】中国仕女画历史悠久。
仕女画作为传统人物画的一种,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审美价值。
仕女画经历了六朝的秀骨清像和面短而艳,隋唐时期的浓丽丰肥,宋元时期的端庄秀丽以及明清时期的风露清愁,可谓风格迥异。
有人说仕女画好比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社会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审美风尚。
本文结合相关作品与史料论述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演变,从而揭示出仕女画所蕴含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代;仕女画;风格
中国绘画史涵盖了许多画科类别,其中人物画的历史最为悠久。
仕女画作为传统人物画的一种,专以描绘封建女性形象为题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审美价值。
公认为现存最早的、带有仕女画性质的画作是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其中的细腰女子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除此之外,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帛画中也有女性形象,但大部分不作正面描绘,这些帛画在当时都只是作为丧葬用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而非供给生人欣赏……由此可见,仕女画在最初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科,只是伴随着绘画形式的出现而一并出现的。
仕女画从它的起源、发展到概念的真正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从古典书籍中,我们可得知仕女画这一名称的来源。
最初还没有仕女画一称,“士”和“女”既包括了男性,又包括女性。
直到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才出现“仕女”一词,但
是还没有相对普及。
[1]而这一词见于典籍中的画作主要是来源于北宋时期,如徐崇矩的《采花仕女图》和黄居寀的《写真仕女图》。
直至唐代,仕女画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并逐步形成且日渐成熟。
六朝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较于早期的帛画,开始逐渐脱离了鬼神宗教的范畴,陪葬的功能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绘画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画家们标榜女德,并开始关注艺术本身了。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东晋顾恺之,他的传神论在当时影响颇深,“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他的《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所作,画面上的女子长圆脸型、娥眉细目,发髻多样,体态婀娜纤瘦,广衣博带,有迎风飘举之感。
六朝画家很注重表现女子的品德操行,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封建道德。
陆探微秀骨清像的风格曾一度成为当时人物画坛的主流。
张僧繇创造的面短而艳的女性形象,为人物画注入了新活力。
故有人将他们三个人的风格概况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 [2]
唐代人性开始解放,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仕女画成为了独立画科,这一时期,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主要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
从题材上来看,唐代仕女画家不再只局限于传统的礼教和佛道题材,他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
且唐人以胖为美,这在仕女画作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浓丽丰肥是这个时期的风格特点。
如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宫女染织的场面,画中的女子无不以丰腴为美,冰肌玉肤,
粉妆玉琢,其中熨烫的场面,将一个小女孩安置在面料下方,使整个画面轻松活泼。
周昉将这种美升华到了极致,一度成为当时的女性时尚。
如他的《簪花仕女图》中,女子丰容靓饰,雍容华贵,与张萱不同的是,他注重表现女性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中的女性虽然华丽富贵,但人物形象十分慵懒,反映了宫廷贵族妇女精神上的空虚和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这与他生活的特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周昉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人们沉迷于安平享乐,社会危机四伏,画家希望通过对这类题材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
五代仕女画进一步发展,由于当时政治混乱,仕女画传达出一种惝恍迷离的心绪和阴柔含蓄之美。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虽然不是以女性题材为主,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已然没有了唐代的丰肥,转而趋向于纤瘦。
宋元时期,仕女画开始逐渐衰落,文人们崇尚雅致,喜欢描绘四君子,但也不乏有描绘女性的画作。
这一时期的画家心理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如唐代豪放雄劲,追求细腻微妙。
险恶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对国事漠然不关于心,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很多画家无意于仕女画,因为画家很难从仕女画创作中找到心灵的寄托,所以仕女画作品很少。
仕女造型相对于唐代来说更接近生活,设色清淡雅致,静谧谐韵,甚至还出现了白描手法。
代表作有李公麟和张渥都描绘过《九歌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牟益的《捣衣图》等。
明清时期,仕女画开始复苏,仕女画作从数量上来说超过了前代。
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离不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人性开始解放,人们将人性当作天理,追求享乐主义和精致生活。
文人们仕途不得志后,不像前代文人们一样从此郁郁寡欢,转而积极投入到市井生活,给市井文艺注入了新血液。
及时行乐的思想深入人心,即便遭遇人生不测,当时的人们都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除此之外,出现了许多烟柳之地,供人们消遣。
文人们整日寻欢作乐,把酒言欢,不问世事。
正是由于文人们的这种处境,使得仕女画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前代,呈现出一种弱不禁风的病态美。
明清仕女画开始市井化,画家常用仕女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如他的《秋风纨扇图》,画中女子曲眉小眼,柔桡轻曼,妩媚纤弱。
她手拿扇子,眉宇间流露出淡淡忧伤,独自站在瑟瑟秋风之中,时过景变,给人一种黯然销魂的穷酸之感。
画家托物言志,除了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更多的是不得志后的怡然自得。
画面左侧有题跋:“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
[3]点明了整幅画的主旨。
清代改琦、费丹旭的仕女画代表了文人画家的一种末世情结,为了弱化女性,极力将女性塑造成一种弱不禁风的病态美,一度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仕女画开始程式化,缺乏活力。
综上所述,仕女画经历了六朝的秀骨清像和面短而艳,隋唐时期的浓丽丰肥,宋元时期的端庄秀丽以及明清时期的风露清愁,可谓风格迥异。
我们不难发现,仕女画的创作者大部分都是男性,当
然也有一些佚名的闺阁画家。
由此,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
仕女画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反映了男性的审美风尚。
与之相对应的高士画,它以描绘男性为题材的绘画,而它主要是描绘男人的性情,这一点跟仕女画完全相背离,历来仕女画家大多是从容貌上来描绘,使其沦为了男人们眼中的玩物。
正确把握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演变,有利于我们进行仕女画创作,我们应当吸收传统仕女画的优点,汲取新的技法营养,使之融会贯通,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而促进仕女画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宗英.中国仕女画艺术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彦远.论顾陆张吴用笔.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3]唐寅.《秋风纨扇图》画面题跋.
[4]中国历代仕女画集[z].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