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我们的祖国早在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草原民族的族属﹑演化过程,以及漫长的几千年间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过程,对今天的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里谨作以下总结,粗浅地概括一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北方民族演化过程。
1.荤粥﹑酽恽时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西周三朝。
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夏后氏(夏代的开国国王夏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封到北方,其中一个人分封到“代”,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方,在那里和荤粥﹑酽恽游牧部落结为兄弟。
另一个人被分封到“幽都之山”,和那里的楼繁﹑林胡等部落结盟。
在1980年以前,人们一直不太清楚“幽都之山”在哪里。
有人说是肯特山,也有人说在大兴安岭。
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的一个山洞——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皇帝进山祭祖的石刻碑文,上面提到幽都之山就是大鲜卑山(大兴安岭),才破解了这个千年谜团。
2.匈奴﹑东胡时期——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到三国前期。
匈奴民族在最强盛的时候,他们控制的区域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黄河南岸,东至呼伦贝尔,西达青海省,几乎包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北方草原地区。
《汉书》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东胡民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他们和当时的羌族﹑丁零﹑贵霜都是受匈奴统治的民族。
到了西汉以后,匈奴发生分裂,南匈奴和汉朝结为同盟关系,结果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大量增长,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匈奴人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浪潮。
北匈奴在和南匈奴多次交战之后,也有一部分部落开始南迁,与汉朝结合。
另一部分人开始西迁,在两个世纪以后,他们的后裔出现在南欧平原,被欧洲其他民族称为“匈牙利”人。
匈奴衰落以后,原来在其治下的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大量南迁。
丁零人从贝加尔湖一直迁徙到阴山南麓,和当时正在从呼伦贝尔向西部地区迁徙的鲜卑民族相融合,他们“自号鲜卑”,匈奴人则称呼他们为“敕勒”。
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从何而来?一篇文章讲清他们的前世今生
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从何而来?一篇文章讲清他们的前世今生初中时学历史,有个疑惑,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总是割不完!这帮人是哪里来的呢?最初匈奴人跟汉人打了几百年,最终被打跑了,讲道理北方草原应该没人了吧,谁料陆续又冒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这些都是给汉人造成了生存危机的重量级选手,还有其他一些是友非友,是敌非敌的民族,比如鲜卑,回纥等,这些选手也给汉人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些民族不仅和汉人打架,彼此之间也经常打,一波又一波,没完没了的样子!今天认真查了资料,原来这帮人大部分竟然是同宗同源,追根溯底,大家都是熟人!最早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北方就有游牧民族,其中较大的两支是匈奴和东胡。
匈奴在今天蒙古地区,东胡在今天东北地区。
战国时期,靠北的中原王朝秦、赵、燕都修建了长城来抵御他们!后来,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和革新了匈奴部落,实力暴涨,而东胡在匈奴和中原的打击下,分裂成鲜卑、乌桓两支!先秦时期的匈奴和东胡匈奴和中原前后打了数百年,从秦代打到西汉、东汉,塑造了今天汉人祖先的血性和荣耀,但最终被击溃,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归化入汉朝,北匈奴西迁离开了中国北方(据说迁到了中亚,今天的土耳其国防军说自己是匈奴人后代,建军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的冒顿单于时期!不愧是土耳其,真舍得给自己贴金!)。
此时鲜卑趁虚而入,占据了北方草原!乌桓在鲜卑打压下,意图南下发展,从东北进入华北平原,谁料遇到狠人曹操!大家可能不知,曹操虽被称为曹贼,此时正在三国纷争中逐鹿中原,但对外相当生猛,对待外人二话不说就是暴打,乌桓被灭族!东汉时的少数民族接下来是鲜卑的表演!鲜卑各分支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政权,其中的一支鲜卑拓跋氏,消灭了这些政权并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期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悲惨事件,汉族女人被当做军粮,这里不做扩展,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后来,鲜卑内部的一名奴隶因犯罪带着一群人向北逃亡去了更远的地方,这群人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新的族群,自称柔然!最初鲜卑人看不起柔然,认为他们像虫子一样卑贱和愚钝,谁料柔然人壮大后直接端了鲜卑人在东北的老家。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
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
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
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
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
读书-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之源起
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 源起一、序1.中原与四夷中国古代史,一直以中原(大约是黄河流域的河东地区)为中心,是所谓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历史。
对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自周就有“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说法,合称“四夷”。
东夷主要指古代山东地区人民,是先秦时期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
西戎是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统称,商代称为羌或氐羌。
南蛮则是对南部(早起指江南,后期指岭南)部落的称呼。
北狄是对居于漠南北方人群称呼。
我们熟悉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均以中原是正统,而周边的少数民族,一直被认为是蛮夷,即非我族类,虽然事实上三皇五帝也发端于“古夷人”(但与突厥、东胡、通古斯等不同源),古夷人走出部落文明定居中原进入农业文明后,才逐渐形成了中原人(汉之后称汉人)。
历史上中原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发展相伴的,不管是相斗还是相融,尤其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纠缠最甚,从秦汉抗击匈奴、到西晋五胡乱华、到鲜卑建立北朝、到隋唐(都有鲜卑血统)抗击突厥、到北宋与辽对峙、到南宋联金灭辽、到元灭宋金西夏、到明抗击瓦剌、到后金灭明建清。
虽然中原文化的正统地位从未动摇,中原经济的发展也一直遥遥领先,但经济力不等同于战斗力,相反一直垂涎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此消彼长,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辽、金占中原半壁,元、满一统中原。
严格说,元、清时期中原都是被外族统治的,只不过满族统治者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做得比较好,所以在把元和清都作为中原正统王朝看待上,对清的认同感要明显高于元。
2.中国人的来历关于中国人(包括中原人和少数民族)的来历,应该也是源自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智人(世界人种同源说)。
在贴吧看到一种说法,即从中亚分三路向东迁徙而来。
一部分经向东到黄河流域,形成汉藏部落;一部分向东南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进入中国南部、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形成百越部落。
北方少数民族变迁史。第一讲
一、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
1.面向未来,了解中国历史,以史为鉴 2.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3.借鉴历史,古为今用 4.学习外国经验,洋为中用 5.形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中国历史讲座
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 2.文化具有很强时代保守性 3.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几经兴衰 4.中华文化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 5.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讲座
一、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 1.面向未来,了解中国历史,以史为鉴 2.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3.借鉴历史,古为今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镇雄一中教师:黄海【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继秦汉统一之后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各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时代,而这一时期里的民族融合, 是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因此,本文主要从该时期北方民族迁徙与融合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迁徙融合影响【正文】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历代都有,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活动, 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迁徙动机来看, 还是从涉及到的民族数量和迁徙区域而言, 都是中国古代其他历史时期难以比拟的。
三国以来, 政权频繁更迭, 尤其是自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后,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首领纷纷起兵, 在中原及西南、东北和西北等地先后建立政权并大规模内迁, 边疆各族向中原的汇聚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此而掀起了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迁徙的又一次高潮。
一. 北方民族内迁概况1、鲜卑族的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 无论从建立政权的数量还是从迁徙规模及其历史影响来看,鲜卑族在五胡中都是最为活跃的一个民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弄清了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状况,就可以了解该时期胡族内迁的概貌。
《后汉书》中记载“亦东胡之支也。
别依鲜卑山, 故因号焉”。
综观鲜卑族的发展史, 实质上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迁徙史。
自东汉以来, 随着匈奴内迁并逐步瓦解, 鲜卑人亦大规模成扇形南趋西进, 到东汉后期, 鲜卑南接汉边, 北拒丁零, 东却夫余, 西击乌孙, 尽据匈奴故地, 东西万四千余里, 南北七千余里, 逐步控制了塞北草原及中原北地。
这种分布格局一直延续至魏末晋初。
其中拓拔氏鲜卑建立的北魏, 并以此奠定了北方统一大业的基础。
至太武帝拓拔焘时, 北魏逐步统一了北方, 拓拔鲜卑以平城为中心, 散布于北方各地。
鲜卑迁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
为了尽快摆脱鲜卑旧势力的严重束缚, 加速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 孝文帝力排众议, 于太和十八年(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原在平城的鲜卑人大多南迁, 前后迁洛和南徙的贵族、官僚、军队及民众, 总数在一百万左右。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hui mo四声),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
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
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
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
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
[转载]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
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而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
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
但伴随着匈奴政权的是对外掠夺的贪婪性,在战国秦汉时期,与中原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战国末期,由于秦国进行统一战争,与赵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进驻了河套地区。
2、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把匈奴势力驱逐出河套地区。
秦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3、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自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利用楚汉战争、中原混乱之际,屡屡入侵掠虏,在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33年之间,匈奴骑兵更是连年侵扰汉朝的边境,使汉朝北方地区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5、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进攻汉朝,刘邦带兵迎战,刘邦在平城被冒顿单于战败,被围7天7夜才脱险。
此后,汉初各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而且每年还要向匈奴进贡大量的酒、米、食物等。
6、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均获得了巨大胜利,尤其第三次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上述几次战争,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原地区自战国以来的边患得以解除,生产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7、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接受汉朝的册封,归附西汉。
呼韩邪单于归汉,结束了匈奴政权和西汉王朝之间150年以来的对立状态,促成了大漠南北与中原的统一,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05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的意章义节副和标题价值
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对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促进民族团结:传 承少数民族历史与 文化,有助于增强 各民族之间的认同 感和凝聚力。
维护国家统一:传 承少数民族历史与 文化,有助于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丰富中华文化:传 承少数民族历史与 文化,有助于丰富 中华文化的内涵和 表现形式。
政府政策:政府出 台了一系列保护少 数民族文化的政策
教育传承:在学校 开设少数民族文化 课程,传承民族文 化
民间组织:民间组 织积极参与少数民 族文化的保护和传 承
现代科技:利用现 代科技手段,如数 字化、网络化等,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 族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全球化 为北方少数民 族提供了更广 阔的市场和发
中国北方少数民 族的历史与文化
传承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
03
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04
北方少数民族的现代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的
05
意义和价值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
章节副标题
北方少数民族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北方少数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如匈奴、鲜卑等
推动经济发展:传 承少数民族历史与 文化,有助于推动 当地经济的发展和 繁荣。
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对于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研究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研究作者:白丽杰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04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在5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其中古代北方民族更是经历了多民族的变迁与融合,成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那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是怎样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将就此为中心,通过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沿袭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多民族特色文化的形成有着较高的贡献。
根据地理位置划分的原则,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指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理区位部分。
其中汉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以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为主。
因此,本文对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研究主要以这三个少数民族为例,从其民族起源、发展沿袭进行其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研究。
1 中国古代满族历史文化沿袭满族也被成为满洲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且人口众多,仅次于汉族,现主要集中居住在辽宁地区[ 1 ]。
据考证,满族最早起源于肃慎新开流文化时期(时间上几乎同于中国古代西周时期),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并先后经历了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的演变,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间称为“满族”,并在新中国建国至今依然延用简称满族。
在政治文化方面,古代满族最著名的政权制度就是八旗制度,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
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
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国,体现了以军事为重的政治文化特点[ 2 ]。
在语言文化方面,满足最初是以学习契丹文为开始的,并没有自己的文字。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突厥族(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演变【导读】中国古代史,一直以中原(大约是黄河流域的河东地区)为中心,是所谓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历史。
对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自周就有“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说法,合称“四夷”。
东夷主要指古代山东地区人民,是先秦时期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
西戎是西周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统称,商代称为羌或氐羌。
南蛮则是对南部(早期指江南,后期指岭南)部落的称呼。
北狄是对居于漠南北方人群称呼。
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大体上可以按地域划分为两大块,即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
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都是居住在蒙古草原或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在冷兵器时代,驽马弓射的游牧民族骑兵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大刀长矛的汉民族步兵战斗力,因此他们成立的政权就多。
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有的学者称之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
关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研究,一直存在三个系统的说法: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系)、东北游牧民族(东胡系)、东北渔猎民族(肃慎系)。
也就是说历朝历代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几乎都出自上述三个民族系统。
匈奴系一、匈奴支脉01.鬼方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少数民族应该是鬼方了。
鬼方是商周时期居住在中原西北方向的大部落,其渊源是跟黄帝部落联姻的氏族——大隗氏。
漠南地区曾多次出现过大规模讨伐鬼方的战争。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时,古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称为“鬼方”,武丁时,曾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
《诗经·商颂》中也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武丁所伐之鬼方,即是生活在西北的羌人,有人认为,武丁讨伐羌人时,和羌族的大战发生今天的平凉到固原一带。
甲骨文中大量记载“鬼方易”,也就是鬼方部落迁走或逃走的意思。
经过中苏联合考古发掘研究,最终确定鬼方迁徙到了西伯利亚,大致范围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
北方民族史
一:名词解释部落: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作为华夏民族自称也是他称的“华夏”、“诸夏”等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
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古代汉族的自称。
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包括中国全部领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聚居区内,逐步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秦汉以后,华夏族这一称谓先后为“秦人”、“汉人”乃至“唐人”所代替,但“华”作为中国民族的概念,并未消失。
近代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后,遂以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可汗:可汗,又称大汗,简称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北亚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
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萨满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
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
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
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它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
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初中历史】北方的民族汇聚ppt12 北师大版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女真族建立的金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 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边疆民族的内迁
游牧民族 鲜卑 (胡人) 匈奴 羯 羌 氐
中原
农耕民族 (汉人)
一、边疆民族的内迁 1、时间:东汉以来 2、原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被征服后被迫 内迁 3、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历 史 上合称“五胡” 4、内迁后分布地区: 匈奴、羯: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境内 鲜卑:长城以南
氐:山西、甘肃、四川一带 羌:甘肃、陕西一带 5、影响: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 方面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敕勒族民歌产生于北魏时期 。
《敕勒歌》原本为鲜卑语,后译为汉语。
现存铭刻的 文字共201字, 与史籍记载的 祝文基本相符, 证实为北魏王 嘎仙洞刻石拓片 朝承认的拓跋 内蒙古呼伦贝尔 鲜卑发祥地。 鲜卑族发祥地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 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 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 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同为游牧民族,为了争夺草原和水源,东胡和匈奴互相征伐。
最后,匈奴人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把东胡逼进了大兴安岭里面。
在那个时候,大兴安岭北麓被称为鲜卑山,而南段被称为乌桓山。
东胡人就因此分裂成了鲜卑和乌桓两个民族。
匈奴人惹毛了中原王朝而接连遭受打击,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生存空间一步步压缩,最后一部分投降了汉人,被同化了;一部分向西跑到了欧洲捣了一通乱之后和马扎尔人一起留在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区。
匈奴人称霸蒙古草原的历史一去不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匈奴人走后,蒙古草原上的权力真空很快被填补。
在大兴安岭蛰伏了几个世纪的鲜卑人很快就取代了匈奴,游牧在中国北方。
为什么乌桓不出来呢?跟匈奴一样,乌桓惹毛了汉人,被曹操灭了,乌桓人被拉到河南,河北学种地了。
西边争地盘争得火热,肃慎人也没闲着,不过他们是向东发展,还把名字改成了挹娄。
注意北边,丁零人出现了。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
t y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0的历程孔毅在北魏前期k即自道武帝拓跋皀至孝文帝元宏前lo北方世族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以后o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以夏变夷0的道路o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o然而北朝民族融合大业未必不因之而成∀笔者以一孔之见o不揣浅陋o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华夷之别0面前的痛苦与抗争早在春秋战国时o华夏诸族与蛮夷戎狄的区分就已经存在o但那时主要是从地域来划分∀秦汉之际o汉族进入比较成熟阶段o对民族的区分o已开始接触到民族实质性的差异o 诸如/夷狄0之与/华夏0在语言!服饰!习俗!饮食!生产方式方面的不同∀5汉书#匈奴传上6云}/夷狄之人贪而好利o被发左衽o人面兽心o其与中国殊章服o异习俗o饮食不同o语言不通o辟居北垂寒露之野o逐草随畜o射猎为生o隔以山谷o雍以沙幕o天地所以绝内外也∀0汉末魏晋o各族内迁o与汉人混居杂处o彼此接近o致使汉人对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意识o那就是西晋江统5徙戎论6所说的o除班固所论之外o再加上/种类乖殊0和/夷狄志态o不与华同0两条∀魏晋南北朝时汉人持/华夷之别0论者o无不都存此种看法∀尽管今人已将魏晋南北朝时期视为民族大融合的伟大时代o 早已消泯了所谓/夷夏之防0和/华夷之别0的观念o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里o面对/漠北淳朴之人o南入中地o变风易俗0≠这一已成定局的事实o自以为是华夏文明血统上和文化上传承者的北方世族o其痛不欲生然而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和痛楚o今人恐怕是难以体会到了∀本来汉末以至魏晋十六国o/家有奔亡o国有吞灭o君臣固无常分0 ∀留在北方的世族于颠沛流离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o早已意识到/父兄不可常依o乡国不可常保o一旦流离o 无人庇荫o当自求诸身耳0这个痛苦的现实≈o故而于时世族已多不能遵从/不屈二姓o夷!齐之节0之信条o虽然其/思晋之怀犹盛0o却也多裂冠而从/拥毯裘饮酪者0o所谓/神旗所经o衣冠之士靡不变节0…∀于是有了张宾任遇优显于石赵o王猛权倾内外于苻秦∀而五胡统治者于杀弱坑降o苦役晋人之余o尚存在汉族正朔面前的民族自卑心理o并有/不得侮易衣冠华族0之禁o崇尚儒学之举∀对于仕于五胡之士人来说o这恰可使他们以此为理由去/以夏变夷0o并获得因仕于五胡而产生的心理不安和道义自责的精神解脱∀u y中国史研究t||{年第u期到了拓跋鲜卑成为北方霸主之际o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拓跋鲜卑为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中开化最晚者o挟金戈铁马之威o以胜利者之姿态君临华夏o自然不把汉人及其文化放在眼里o更不愿意放弃本民族/淳朴为俗o简易为化0的风尚o他们/每言北人何用知书0 ∀为了保守自己民族风尚的纯正性o他们曾经将/风彩被服o同于南夏0的太子沙漠汗以/不如在国诸子o习本淳朴0的理由o废黜并置于死地 ∀而在中原长期培育出来的汉文化氛围里o他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本民族文化已受到汉文化的严峻挑战∀于是在北魏前期鲜卑统治者那里o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本能的对汉文化及其传承者的北方世族的猜忌!怀疑乃至敌视的心态∀承受着北魏统治者这种心态的世族o又岂无民族耻辱感和对异族的仇恨心 加上江南汉族政权的存在o以及北方士族与南渡士族在宗族上!文化上的一脉相承o重新唤醒了那被/永嘉之乱0以来o五胡的铁蹄所踏平了的/华夷之别0的观念o使他们再一次扎牢了/夷夏大防0的心理篱笆o于是民族隔阂愈深o鲜汉矛盾渐剧∀在鲜卑统治者这一方面o初入中原o/专以刑杀为政令0 ∀首先是奴役和屠杀汉人o /每以骑战o驱夏人为肉篱0 o/赵!魏旧族o往往以猜忌夷灭0 ∀魏初守宰无禄o专事聚敛o人民/穷苦备罹o征调赋敛o靡有止已o所求不获o辄致诛殒o身祸家破o阖门比屋0βκ∀道武帝晚年o性更暴戾o猜忌心更重o不但滥杀朝臣无数o且信神巫/当有暴祸o惟诛清河o杀万民o乃可以免0之言o乃灭清河一郡∀常手自杀人o欲令其数满万βλ∀明元帝时o安乐王长乐出为定州刺史o/鞭挞豪右o顿辱衣冠o多不奉法o为人所患0βµ∀其次是残酷镇压和屠杀造反的汉族士人∀如北魏讨平中山后o中山太守仇儒不乐内徙o亡匿赵郡o推举江湖起义者赵准为主o自任长史o聚众二千余人o声势浩大o/扇动常山!钜鹿!广丰诸郡0∀魏遣长孙肥率三千骑讨之o/破准于九门o斩仇儒∀诏以儒肉食o准传送京师o于市o夷其族0βν∀又明元帝时o/南巡幸邺o至湖陆o高平民屯聚林薮o拒射官军∀k娥l清等因诛数千家o虏获万余口0βο∀咸阳民赵昌受刘 署龙骧将军o扇动讄!銩稨二县o聚党数百人据赤谷以叛∀,,始平!石安!池阳!灵武四县人皆应之o卢真等讨昌o/斩昌及贼首三千余人o并诛其党与七百余人o获男女一千余口∀雍州民夷o莫不震伏0βπ∀太武帝时o /高阳易县民不从官命o讨平之∀徙其余烬于北地0βθ∀在汉族士人这方面o中原名门望族于北方大乱之时o或举族南逃o或因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o难以逃避江南o特别是距江南路途遥远的河北!山西!关中等地的世家大族o无法逾越五胡控制之区域o安全抵达江南o于是留在故地o沦陷非所o诸如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氏o赵郡李氏!河东裴氏!北地傅氏!范阳卢氏!京兆韦氏!杜氏等皆北方高门o他们为求生和自保o曾不得已而入仕于杂居中原已久o多习中华文化的十六国政权o然其匡复华夏之心未尝或忘∀如范阳卢湛k卢毓曾孙l与清河崔悦k崔林曾孙l!颍川荀绰k荀勖孙l!河东裴宪k裴徽孙!裴楷子l!北地傅畅k傅嘏孙!傅祗子l均魏晋流高门后裔o滞留北方o/虽俱显于石氏o恒以为辱0βρ∀所以褚裒伐北o/北方士民降附者日以千计0βσ∀桓温攻前秦o/三辅郡县皆来降o,,自持牛酒迎劳o男女夹路观之o耆老有垂泣者o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0βτ∀而进至北魏o拓跋鲜卑原本极少受汉文化之染o入主中原后o作为征服者的他们o于汉文化有着一种本能的排拒o对汉族士人o心怀疑虑o防范甚严o 戒备很深o 甚至进行有意识的打击∀第一o 凡是军国重要权柄o 将相大臣高职o 均牢牢控制于鲜卑贵族之手o 尽量避免汉人和士族染指∀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职位o 才用汉族士人担任∀即使有入中枢者o 聊备咨询而已∀如拓跋皀时的进入中央层的汉族士人尚书吏部郎中邓渊!仪曹郎中董谧!三公郎中王德!太史令晁崇!吏部尚书崔玄伯等o 不过是替北魏政权作些设计门面的工作罢了χκ∀而对于那些因种种原因降魏的南人o 北魏均心存疑虑o 不仅不给予任何实权o 而且对他们处置甚恶o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戒备心∀如王慧龙合家为刘裕所诛o 为报家仇而北投魏o 请效力南讨o 但朝廷一致认为/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0而未能如愿χλ∀刘宋辅国将军青州刺史沈文秀据历城o 势迫降魏o 北魏待之甚薄o 境遇窘迫χµ∀而一旦得罪o 特别是触及拓跋鲜卑的民族自尊o 轻则受责罚o 如卢度世出使刘骏o 与柳无景对接o /应对失衷o 还被禁劾o 经年乃释0χν∀/魏初法严o 朝士多见杖罚0χο∀重则被屠戮}如崔逞讥讽拓跋鲜卑为鸱o 拓跋焘/衔其侮慢0后因逞答书失旨而被赐死χπ∀邓渊在拓跋皀时为尚书吏部郎o /谨于朝事o 未尝忤旨0o 其从父弟晖被怀疑送因罪被诛的和跋子弟出奔长安o 于是拓跋皀/疑渊知情o 遂赐渊死0χθo 又有窦瑾!李o 时称良才o 而瑾女婿司马弥陀以选尚临泾公主o 瑾教弥陀辞托o /有诽谤咒诅之言0o 于是瑾与弥陀及四个儿子k 均中书学生l 皆被诛~李受宠于世祖!高宗!显祖o 权倾内外o 因结怨于人o 在文明太后执政时o 为人告发欲/外叛0o 于是与三子同时被杀χρ∀而作为北朝盛门的清河崔浩o 事拓跋皀!嗣!焘三世o 竭智尽忠o /然浩为一代儒宗o 于五胡乱华之后o 欲效法司马氏以图儒家大族之兴起o /卒以此触怒鲜卑o 身死族灭0χσ∀不但如此o 而且清河崔氏无远近o 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o皆浩之姻亲o 尽夷其族o 甚至自浩以下o 僮吏以上tus 人o 同修史者皆被诛戮o 至为惨烈∀第二o 自汉末以来o 世族豪强在地方上的势力愈演愈烈o 乃至于与中央分庭抗礼∀至北魏o 士族豪强势力聚族而居o 既与北魏政权争夺劳动力!土地o 又往往成为地方上造反和南奔的肇事者∀为削弱这批人同本土人的联系o 北魏对他们采取了迁徙政策o 特别是对新征服地区的世族豪强及其依附人口更是如此∀拓跋皀天兴元年k 公元v|{年l 二月o 徙山东六州吏民杂夷十余万人以充平城∀十二月o 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0∀献文帝平青!齐o 徙其民于平城o /置升城!历城民望于桑乾o 立平齐郡以居之~自余悉为奴婢o 分赐百官0χτ∀这些豪右!民望们往往沦为奴婢!兵户!客户!僧祗户等o /时诸士人流移远至o 率皆饥寒0δκo 无以自存∀如刘芳处境窘迫o /昼则佣书o 以自资经0δλ∀崔亮十岁时为平齐民o /居家贫o 佣书自业0δµ∀崔光十七岁随父徙代o /家贫好学o 昼耕夜诵o 佣书以养父母0δν∀高聪/徙入平城o 与蒋少游为云中兵户o 窘困无所不至0δο∀傅永/入为平齐民∀父母并老o 饥寒十数年o 赖其强于人事o 戮力佣耕o 得以存立0δπ∀拓跋鲜卑对北方世族的态度o 自然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敌视情绪o 从而使他们或南奔o 或拒绝与其合作∀如房伯玉o /坐弟叔玉南奔o 徙于北边o 后亦南叛0δθ∀高允弟燮o 太武帝每诏征o 辞疾不应δρ∀常爽/不事王侯o 独守闲静o 讲肄经典二十余年o 时人号为−儒林先生.0δσ∀太武帝时o 以范阳卢玄等wu 位冠冕之胄o 旷官以待之o 悬爵以縻之o 然其就命者o 仅vx 人∀有的人即或就命o 亦常思归乡∀如刘僧利o /轻财通侠o 甚得乡情o 迁沛郡vy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0的历程w y中国史研究t||{年第u期太守∀后遂从容乡里o不乐台官o朝廷虑其有二志o征拜轻车将军o羽林监∀0δτ儒者刘献之o /本郡举孝廉o非其好也o逼遣之o乃应命o至京o称疾而还0εκ∀拓跋鲜卑对于不愿为官者o 都十分恼怒o必采取强硬手段∀每当辟召贤良o无人应征时o州郡官吏便多逼遣之o并常常因逼遣闹出些事来∀如明元帝时o/以郡国豪右o大为民蠹o乃优诏征之o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于是轻薄少年o因相煽动o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o守宰讨之不能禁0ελ∀因此o到太武帝时o不得不下诏说}/诸召人皆当以礼申谕o任其进退o何逼遣之有也d0εµ有的人因为逃避州郡逼遣而流亡在外o如宋隐o太武帝以为尚书吏部郎o而隐/屡以老病乞骸骨o太祖不许0∀后以母丧为借口o/固辞以病o而州郡切以期会o隐乃弃妻子o间行避焉∀后匿于长乐之经县o数年而卒0∀临终前谓其子侄不要远仕台阁o甚至说}/若忘吾言o是为无若父也o使鬼而有知o吾不归食矣∀0如此临终嘱托o则非于异族统治有切肤之痛者而不能言之εν∀这样的人o或许很多o以至于太武帝时下诏说}/自今以后o亡匿避难o 羁旅他乡o皆当归还旧居o不问前罪∀0εο但直到北魏末年o这种事情都未禁绝∀在冀州o还有州人张孟都!张洪建!马潘!崔独怜!张叔绪!崔丑!张天宜!崔思哲等{家o皆屯保林野o不臣王命o州郡号曰八王επ∀有的世族豪门干脆造反于山泽o聚众于坞堡o联络江南o 誓清中原o恢复华夏∀请看数例}拓跋皀时o/博陵!勃海!章武诸郡群盗并起o所在屯聚o 拒害长吏0εθ∀明元帝时o白涧!行唐民数千家负险不供输税ερ∀造反而外奔江南o与南朝里应外合者也不胜枚举∀明元帝时o上党人劳聪!士臻聚众造反o杀太守令长o相率外奔εσ∀太武帝时o南来降民五千余家于中山造反o州军讨平之ετ∀刘裕进攻慕容超o/北方之民执兵负粮归裕者o日以千数0φκ∀王玄谟围滑台o/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o操兵来赴者o日以千数0φλ∀至于震撼北魏的盖吴起义o不仅网罗了大批北方世族o而且数次上表江南o示归顺正朔之心o表收复神州之意o将包括世族在内的反魏抗争运动推向了最高潮∀二!走上/以夏变夷0的道路自永嘉之乱至北魏孝文帝前o历时已过百余年o而北方士大夫o在五胡境内已传数代o 为何对拓跋鲜卑仍怀介然 陈寅恪先生5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6中有段为人熟知的话}/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o为此文化所化之人o必感痛苦o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o则其所受之痛苦亦愈甚∀0这段话正可为这个问题的注脚∀笔者数年前的拙文5北朝的经学和儒者6曾对北儒何以在汉晋之际经学衰落之后复又重振于江之北的原因稍有提及o惜乎未深φµ∀受陈先生之语启发o现试进一步析之∀辗转漂流!艰难困苦倍尝的北方世族们o丧失了昔日优裕的生活环境o没有了过去展示风度的情趣o失去了挥麈清谈的场所o被剥夺了以往的政治经济特权o特别是他们赖以安身存命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o学校毁于战火o经籍灭于兵革∀民族精华竟由此要消失在一片/神鸦社鼓0之中了o这尤使他们痛心疾首∀念念不忘的是华夏文化o难以释怀的仍是故国情思∀从北魏建国到孝文帝改革以前的一百多年里o虽然不乏开明之举o然而萦绕在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头脑中的o仍是那/天苍苍o野茫茫o风吹草低见牛羊0的漠北雄浑气象~推崇和欣赏的仍是那金戈铁马纵横驰骋之勇气与胆力∀故直到孝文帝改革之前o 也未曾完全习染华风o 平等对待汉人o 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地奉行汉文化以改造北魏政权o 重塑拓跋鲜卑之民族形象了∀然而o 对于那些世家大族来说o 民族文化早已一代一代地扎根于其内心世界中∀孔孟为他们界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注定要在这/运锺丧乱o 宇内分崩o 群凶肆祸o 生民不见俎豆之容o 黔首唯睹戎马之迹o 礼乐文章o 扫地将尽0的乱世里o 担负起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于是o /高才有德之流o 自强蓬荜~鸿生硕儒之辈o 抱器晦己0φν∀虽羁旅贫窘o 而著述不辍o 诲人不倦∀如平恒/安贫乐道o 不以屡空改操∀,,廉贞寡欲o 不营资产o 衣食至常不足o 妻子不免饥寒0φο∀刘兰/家贫无以自资o 且耕且学0φπ∀袁式/虽羁旅飘泊o 而清贫守度o 不失士节0φθ∀到此之时o 即令是内心仍荡漾着正始之音的余波o 还醉心于名士风度o 也无那种兴致和环境让他们饱食终日o 重挥麈尾o 再作清谈了∀这样一来o 北方士族代代传习的o 就不再是那魏晋玄学o 而是汉族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了o 在此情势下o 才出现经学的复兴∀故经学之复兴于北方o 实则北方世族为保存民族文化精华而修筑的一道心理防线和精神屏障∀肩负着传承和振兴华夏文化的一代文化世族o 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o 则不可避免地要投身于政治中去∀在颠覆北魏遥遥无期的情势之下o 使他们可以自慰的o 是他们脚下所踩的o 仍是华夏古老的大地o 而非蛮夷洪荒之土∀这足以使他们有理由想象北魏立国o /虽曰旧邦o 受命惟新0φρ∀从孔子开始已成为一代知识分子思维定势的悲壮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从政欲望o 逐渐地压倒了夷夏之大防o 加上儒家自来认为o 夷狄若能习中华文化o 则应视为华夏∀故而北方世族在山穷水尽之时o 被迫投身于北魏政权o 走上了/以夏变夷0的道路∀/以夏变夷0的理想o 是他们羞辱心态的一剂安慰药方∀于是有了欲因风云之会o 而建腾跃之功的张衮~一意孤行o /以夏变夷0太急切而/死于非罪0的崔浩~稳妥而沉毅地推进鲜卑汉化的高允∀尽管他们个性相异o 境遇不同o 命运有殊o 但他们冒死维系和尽心扶掖则同是中华传统文化o 即以儒学为中心o 以政治经济制度和礼乐文明为内容的生活模式∀第一o 文化上的/以夏变夷0))让拓跋鲜卑/知书0拓跋鲜卑起自漠北o 为进入北方的五胡中开化最晚者o 其远祖/不为文字o 刻木纪契而已o 世事远近o 人相传授o 如史官之纪录焉0φσ∀入主中原后o 对汉文化又有一种强烈的排拒心态∀如前所引/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0之语o 则鲜卑汉族之文化上的区别在于知书与不知书∀世族欲/以夏变夷0o 当务之急必须让拓跋集团知书o 即了解和习染儒学o 给他们的鲜卑血统注入汉文化基因o 让他们以汉族传统文化为尺度去思维!去讲话!去行动∀于是他们极尽所能o 劝说和辅助文化低浅的鲜卑统治者提倡儒学o 恢复学校∀道武帝问李先}/天下何书最善o 可以益人神智 0先对曰}/唯有经书∀0于是经籍稍集φτ∀随后又倡建学校o 立教授博士∀经过几代帝王之后o 学业始兴o 经术弥显∀因为处于高势位的文化对低势位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吸引作用o 故而北方世族在文化/以夏变夷0的作法虽遇到了一些抵触o 如贵族穆崇谓其子师曰}/但令吾儿及我o 亦足胜人o 不须苦教之0γκo 但那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恃位任的特权思想在作怪o 还不足以构成对世族在文化上/以夏变夷0计划的威胁o 因而其得以较为顺利的施行∀其后果o 一方面逐渐将不知书的拓跋鲜卑变为知书达理的汉化鲜卑~另一方面o 则为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o 光大了儒家文化∀从此o 拓跋鲜xy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0的历程y y中国史研究t||{年第u期卑开始踏上了汉化之路o而北朝之民族融合亦由之而起步∀第二o政治上的/以夏变夷0首先o将拓跋鲜卑的国家政权汉族模式化∀拓跋鲜卑/世为君长o统幽都之北o广漠之野o畜牧迁徙o射猎为业o淳朴为俗o简易为化0γλo离国家模式甚远∀欲要/以夏变夷0o 则要让其接受汉族的国家政权模式∀由于汉族的高度发达的国家形态对于落后的鲜卑氏族部落形态有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力o加上拓跋鲜卑深知o要使他们对汉人的统治天长地久o 无法不选择汉人的成熟的统治模式∀因而在进入中土后o拓跋鲜卑几乎是插不上一点手地眼睁睁地任凭世族将北魏从头到脚加以包装o而成为汉族式的正统王朝政权的模样∀道武帝时o许谦/上书劝进尊号o帝始建天子旌旗o出入警跸o于是改元0γµ∀/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制o立爵品o定律吕o协音乐~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社稷!朝觐!飨宴之仪~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o申科禁~太史令晁崇造浑仪!考天象~吏部尚书崔玄伯总而裁之0γν∀特别是崔玄伯o人称有王佐之才o近代所未有∀不幸生于乱世o陷于/五胡0境内∀祖父仕于石虎o父亲仕于慕容o苻坚征玄伯为太子舍人o辞以母疾不就∀后苻坚亡o玄伯欲避地江南而本图不遂o终为拓跋鲜卑军士执送军门∀道武帝与之语o悦之o以为黄门侍郎o与张衮/对总机要o草创制度0o连/魏0这个国号亦是由他倡议而定的o实在是北魏的第一功臣∀然而故国之思o孤怀遗恨o始终深埋于其心o乃至于发为诗篇o藏于家中o/而不行于时o盖惧罪也0γο∀由此而论o不知当时有多少崔玄伯似的/身在曹营心在汉0的世族o怀抱着挥之不去的江南情结o致力于/以夏变夷0∀其次o促成世族进入北魏政权o进而改造其政权的种族构成∀陈寅恪先生曾有名言} /北朝胡汉之分o不在种族o而在文化∀0γπ这实在是近人考察北朝历史的不移之论∀然而北魏前期o胡汉结合未深o民族隔阂尚存o/非我族类o其心必异0则必是鲜卑!汉双方的共同心态∀故无论是当权的拓跋鲜卑还是为臣的汉人士大夫无不都是以种族分亲疏o定远近∀拓跋鲜卑自不必论o请看崔浩o每与范阳世族卢玄言o辄叹曰}/对子真o使我怀古之情更深∀0溢于言表的是其世族惜世族之情怀∀当自云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慧龙由南投北后o崔浩之弟崔恬闻慧龙出身太原王氏o便不分真伪o以女妻之∀崔浩见慧龙o结论是}信王家儿也∀为什么呢 原来太原王氏的种族特征在其鼻子上o/王氏世鼻o江东谓之王0∀想必崔浩极为熟悉当世各家高门的家族源流!特征等o故而一见而知其真伪∀这还不算o崔浩还情不自禁地称赞慧龙}/真贵种矣∀0数向诸公称其美∀其在意于种族之分的情绪极为浓烈∀乃至于鲜卑权贵长孙嵩闻之o/不悦o言于世祖o以其叹服南人o则有讪鄙国化之意∀世祖怒o召浩责之0γθ∀可见无论鲜汉o其民族自尊心都是很强的∀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使得先进入北魏政权的世族有意识地从各种渠道引进同类o欲因之改变北魏的种族构成o乃至于不惜冒犯皇帝∀如张兖数次向道武帝谈荐范阳卢溥o又未尝与崔逞相见o闻风称美∀不料以后卢溥聚众造反o崔逞又冒犯了太武帝o/并乖本言o k帝l故忿之0o张兖因而被降了职γρ∀崔浩推荐士人o惟恐不及∀景穆帝拓跋晃时o崔浩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o各起家郡守∀晃谓浩曰}/先召之人o亦州郡选也o在职已久o勤劳未答∀今可先补前召外任郡县o以新召者代为郎吏o又守令宰民o宜使更事者∀0拓跋晃此言倒不存什么歹心o但崔浩却不计后果o /固争而遣之0∀这事作得太急切太露骨了o 所以头脑比较清醒的高允听闻此事后说}/崔公其不免乎 苟逞其非o 而校胜于上o 何以济胜∀0以后高允闻闵湛劝崔浩将所撰北魏国史刊于石o 则谓人曰}此举/恐为崔门万世之祸o 吾徒无类矣0∀高允这种对崔浩命运的担心o 明显已延伸到对世族群体的忧虑o 种族的认同感是那么强烈∀果然o 以后崔浩欲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施于北魏o /大欲齐整人伦o 分明姓族0o 改造北魏政权性质的意图极为明显o 卢玄就劝之}/夫创制立学o 各有其时o 乐为此者o 讵几人也 宜其三思∀0而崔浩/当时虽无异言0o 但其最终还是没有采纳卢玄的意见o 为什么呢 他太想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以夏变夷0的结果了o 乃至于不能自己o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o 而最终被谗致祸o 同时也牵连了一大批源远流长的北方世族o 使其同遭灭顶之灾γσ∀当太武帝敕高允为诏o /自浩已下!僮吏已上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o 频诏催切∀0高允在太武帝盛怒之下o 竟然冒死直言}/浩之所坐o 若更有余衅o 非臣敢知∀直以犯触o 罪不至死∀0高允之所以能犯言直谏o 其根本原因o 是欲保存/吾徒0的领袖和本族的精英∀以后/浩竟族灭o 余皆身死0∀太武帝曰}/无此人忿朕o 当有数千口死矣∀0γτ因高允之口而活的这数千口o 无疑成了以后孝文改革依靠的力量∀世族欲以门阀制度来改造北魏政权的民族属性的情结是很深的o 但其受到的阻力也最大∀即使到了孝文帝以铁腕手段推行汉化改革之后的宣武帝时o 张仲蠫/上封事o 求铨别选格o 排抑武人o 不使预在清品0o 立即酿成羽林虎贲将近千人暴乱的恶性事件o 而这已是北魏末年的事了ηκ∀它说明了即使孝文改革后o北方民族融合亦尚未完成o 还有待于以后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改革ηλ∀然而o 世族通过政治上的/以夏变夷0o 已将北魏政权烙上了深深的汉族国家模式的印迹o 疏通了南北汉人对北魏政权的/异己0感和心理障碍o 北朝民族融合开始成为势不可挡历史趋势了∀第三o 生活习俗方面的/以夏变夷0拓跋鲜卑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o 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o 它是鲜卑文化的组成部分o 也是鲜卑民族的一面镜子o 既反映了鲜卑民族心理状态内在的共同性o 又表现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采风貌的外在特征o 从而升华为代表鲜卑民族的标志∀鲜卑族十分珍惜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o 并把它作为区别于汉族的特征和抵御汉文化侵袭的武器∀如前所述皇太子沙漠汗因习染汉族风气而死即是一例∀又如皇族拓跋丕/雅爱本风o 不达新式o 至于变俗迁洛o 改官制服o 禁绝旧言o 皆所不愿0ηµ∀至于民间o 更是胡风强劲∀而最为突出的表现o 即是高允所归纳的/婚娶丧葬o 不依古式0o 诸如婚娶作乐o /及葬送之日歌谣!鼓舞!杀牲!烧葬0等等o 高允一一用5礼6为标准o 加以批评∀高允也看到了o 鲜卑习俗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居上者未能悛改o 为下者习以成俗0∀老成持重的高允也有如此急切直率的话o 实在是对汉族的礼乐文明爱之甚深之故∀汉族的礼和乐密不可分o 礼乐文化成为汉人公私生活中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涉及到各阶层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生!成年!婚嫁!飨宴!狩猎!朝聘!会盟!祭祀!出师!即位等∀虽然在封建社会里的礼乐主要是统治阶级行为的规范o 而且受到统治阶级意志的支配o 但是o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与礼乐有密切的关系o 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汉族文化的标志k 即所谓礼乐文明!礼义之邦lo 从而成为区分华夏与夷狄的一种标志∀世族要zy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0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
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
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
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
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
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
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
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游牧的就是东胡人。
再往西,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就是匈奴人的活动区域。
同为游牧民族,为了争夺草原和水源,东胡和匈奴互相征伐。
最后,匈奴人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把东胡逼进了大兴安岭里面。
在那个时候,大兴安岭北麓被称为鲜卑山,而南段被称为乌桓山。
东胡人就因此分裂成了鲜卑和乌桓两个民族。
匈奴人惹毛了中原王朝而接连遭受打击,从西汉汉武帝开始生存空间一步步压缩,最后一部分投降了汉人,被同化了;一部分向西跑到了欧洲捣了一通乱之后和马扎尔人一起留在了今天的匈牙利地区。
匈奴人称霸蒙古草原的历史一去不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匈奴人走后,蒙古草原上的权力真空很快被填补。
在大兴安岭蛰伏了几个世纪的鲜卑人很快就取代了匈奴,游牧在中国北方。
为什么乌桓不出来呢?跟匈奴一样,乌桓惹毛了汉人,被曹操灭了,乌桓人被拉到河南,河北学种地了。
西边争地盘争得火热,肃慎人也没闲着,不过他们是向东发展,还把名字改成了挹娄。
注意北边,丁零人出现了。
丁零人历史也很悠久,一直居住在匈奴北边的贝加尔胡地区,被匈奴人压制着,没有什么发挥空间。
现在他们开始南迁。
后来西晋大乱,已经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造反,在汉人的土地上建立了少数民族的王朝。
而当时中国气候逐渐转冷,草原不再丰饶,北方的少数民族在这个时候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其数量不断增加大,有取代汉人之势。
当时,民族矛盾激化。
汉人不堪欺凌,汉族将军冉闵颁布《杀胡令》,号召汉人起来复仇驱逐胡人。
胡人很快被杀了几十万,三百多万迁入的胡人又迁出中原,中国北方才重新姓了炎黄。
虽然冉闵很快被胡人联军打败,但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少数民族统治者加快了汉化进程。
除了前秦短暂统一北方,其余时候都是各族在混战,直到鲜卑人建立北魏。
鲜卑人,就是在匈奴面前退居大兴安岭北麓的东胡人,占领了蒙古草原后开始南下,参加了中原大混战,冉闵就是鲜卑人杀的。
有一部分鲜卑人留在了大兴安岭成为室韦人,
而进了蒙古草原却没随大部队南下中原的被称为柔然。
历史重复了,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掠夺中原王朝,而中原王朝不断反击游牧民族,只不过这次游牧的是鲜卑拓跋部,而统治中原王朝的也是鲜卑拓跋部。
鲜卑的一支,吐谷浑部在在西边南下,过了陕甘之后,爬上了青藏高原,定居在青海湖地区。
期间,在小兴安岭,长白山狩猎的挹娄改名勿吉,并灭了在东北平原农耕的夫余。
而丁零,也称为敕勒,不断扩张地盘成了一个占地辽阔的大国。
北魏破了柔然之后,柔然东西南北迁徙,一部分西迁,去西方捣乱然后留在那儿,一部分内附被同化,一部分并入新兴的游牧民族,东北迁一部分到了外兴安岭,并入室韦,东南迁的一部分到了辽河上游,形成契丹。
草原上的权利真空这次是谁填补的呢?突厥!突厥人哪儿来的?突厥人很早以前也是匈奴人,只不过当匈奴人在大漠纵横驰骋的时候,这一支留在了阿尔泰山,也就是突厥山,也就是今天新疆的阿尔泰山,自然隔离的时间长了,一个新的种族都能出现,何况是新的民族!后来柔然人称霸草原的时候,突厥人成为柔然的奴隶,专门负责打铁。
后来柔然被灭。
突厥人抓住时机,迅速占领了蒙古草原,成为一大汗国。
一直徘徊在草原北部的丁零,又称敕勒,铁勒,高车,臣服于突厥。
突厥文化对铁勒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北方还有一汉人王国,即高昌,这是当年汉魏时候的西凉驻屯军后裔建立的国家。
后来依附于西突厥。
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不过很快被宇文氏北周和高氏北齐取代。
高氏北齐也是汉人王朝,不过是鲜卑化了的汉人。
宇文氏的北周鲜卑王朝被外戚汉人杨坚取代,成为大隋。
隋灭了陈,统一了全国并成功分裂了突厥。
勿吉开始称为靺鞨。
突厥的命运和匈奴一样,被唐朝打击之后,一部分西迁到西边捣乱去了,一部分内附,被同化。
铁勒人和唐联盟,打败突厥后拿下了整个草原。
铁勒的薛延陀部实力强大,后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唐朝就和同为铁勒的回鹘灭了薛延陀。
回鹘也有游牧民族的通病,占领了草原之后同样骚扰大唐,最后也同样西迁,被同化,在被铁勒道行军总管薛仁贵打败后,十几万人被坑杀,实力严重衰落,后来被北边的黠戛斯灭掉,回纥西迁到了新疆建立高昌国,成了今天的维吾尔人的祖先。
这也就是为什么新疆是个维吾尔族的自治区的直接
原因。
中原王朝战乱不休的时候契丹人从辽河流域出来打败黠戛斯,征服室韦(蒙古)和靺鞨(女真),成了蒙古草原新的霸主。
历史不再重演,因为没有了一个强势的中原王朝。
由于中原王朝的孱弱,汉人已无法推动蒙古草原的历史更迭。
女真,蒙古先后崛起,直至元朝。
元朝时契丹已经汉化,被元朝政府视为“汉人”,从此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实体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民族分布基本
不再变化。
明朝时,蒙古分裂成鞑靼和瓦拉,女真被明朝并入国土。
后来女真成为满族,发动叛乱灭了明朝,征服了蒙古,新疆,西藏。
附上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