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写作
语朴情醇是正行——论季羡林的散文创作
语朴情醇是正行——论季羡林的散文创作近年来,中国的文学界不断掀起了季羡林的散文热潮。
季羡林的散文以其语朴情醇的风格与独特的思想内涵而受到众人的喜爱和尊重。
季羡林,字义化,号彩台,北宋贵宁人,曾任贺州司徒,晚年在洪州任教,属文宗布衣,清代,主要以散文著称于诗坛,被称为“散文圣人”。
他的散文禀承古今之长,既保留渊源,又融中古之大成,以“文章以意合,言词以情结”为宗旨,以“语朴情醇”为特色,以“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为原则,“大而不失其细,既能够抒发个人情感又糅合出文章的完整性”(《唐宋名家杂文》),被誉为“散文之冠”。
季羡林所创作的散文拥有高雅深刻的抒发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散文风格之一。
季羡林把古典文言文中的精髓收集起来,以一种贯通古今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才气凌厉,抑扬顿挫,结构谨严,情景优美。
”(《中国文言文传统研究》)的散文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人,至今仍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季羡林的散文创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朴情醇”的特色。
他融汇文章中的感情、思想和社会背景丰富多变,将经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其反映出的是令人倾倒的自然风景,也是一种具有丰富的的情感的山水诗意。
“精准的言论,清新的风格,层层深入的思维,深沉的情感,古老的思想,洋溢的活力,无一不体现了季羡林的‘语朴情醇’。
”(《散文的表现力》)语朴情醇的文字,才能折服读者,引领读者走进散文的海洋,让读者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历史深处,而这也正是季羡林才能脱颖而出的地方。
此外,季羡林也是一位无比深沉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取材于传统文化,不但坚持古典文化的思想,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深的认同,在他的散文中拙劣不堪的表达古代文化思想,充满了古代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山水同一渊”、“衣食之外的思想”等,这些思想也被人们广泛接受,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书写具有语朴情醇的特色,既反映出古代文化中的思想,又具有自然美景的情感,使他的散文创作成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风格,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季羡林谈作文
季羡林谈作文作文或写文章有什么诀窍吗?据说是有的。
旧社会许多出版社出版了一些《作文秘诀》之类的书,就是瞄准了学生的钱包,立章立节,东拼西凑,洋洋洒洒,神乎其神,实际上是一派胡言乱语,谁要想从里面找捷径,寻秘诀,谁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花了钱,上了当,“赔了夫人又折兵”。
据我浏鉴所及,古今中外就没有哪一位大作家真正靠什么秘诀成名成家的。
记得鲁迅或其他别的作家曾说过,《作文秘诀》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
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
清代的《古文观止》或《古文辞类纂》一类的书,大概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编选的。
结果是流传数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书,我们至今尚蒙其利。
我从小就背诵《古文观止》中的一些文章,至今背诵上口者尚有几十篇。
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前半,写作文用的都是文言。
在小学时,作文不知道怎样开头,往往先来上一句:“人生于世”,然后再苦思苦想,写下面的文章。
写的时候,有意或无意,模仿的就是《古文观止》中的某一篇文章。
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我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
现在有人主张,写散文可以随意之所之,愿写则写,不愿写则停,率性而行,有如天马行空,实在是潇洒之至。
这样的文章,确实有的。
但是,读了后怎样呢?不但不如天马行空,而且像驽马负重,令人读了吃力,毫无情趣可言。
古代大家写文章,都不掉以轻心,而是简练揣摩、惨淡经营、句斟字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这一点道理,只要你不粗心大意,稍稍留心,就能够悟得。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句,不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吧?元刘土熏的《隐居通议》卷18讲到:古人作文,具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这实在是见道之言。
这些间架、枢纽、脉络、眼目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只有一个:从惨淡经营中来。
对古人写文章,我还悟得了一点道理: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节奏和韵律,本来都是诗歌的特点;但是,在优秀的散文中也都可以找到,似乎是不可缺少的。
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
2023最新-季羡林日记(最新2篇)
季羡林日记(最新2篇)一天又结束了,你有什么总结呢?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2篇《季羡林日记》,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季羡林日记篇一我们过去把季羡林先生奉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俨然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其实,生活中的季羡林先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跟我等普通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会突然在脑子中产生多和几位漂亮的青年女孩发生性关系的念头。
季老的可爱和可敬之处在于,他不象某些道学家那样,却又想给后人留下故作高尚的名声。
季羡林先生在编辑自己的日记的时候,早年时代的那些青春的冲动,那些想多日日一些青年女孩的念头,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季羡林形象,而不是一具不食人间烟火的僵尸。
下文摘自《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红》作者:季羡林出版社:华艺出版社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
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
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
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
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
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
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从“写散文”的角度浅谈如何进行现在的写作。
写作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机会,有的人利用了这个机会,有的人错过了这个机会,有的人正在路上急急忙忙地赶过来。
写作是一种机会,这个大家不否认,好的写作者在这个时代仍有一席之地,虽有自己扎根的地方,但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下,不改变自己,就很难与时代很好的融合。
写作人要与时代融合,写作也要与时代共同进步。
现在是全民阅读时代,但仍有很多人在阅读这件事持有观望态度;现在也是一个写作的时代,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仅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逻辑的解决一个问题,会使我们生活更有序。
写作和阅读为互补关系,阅读要补给写作,写作需要阅读持续供给能量,在这样一个互补的关系下,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
然而问题是阅读相对容易,至少要比写作稍易。
写作需要我们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即使要呻吟,也要有技巧的呻吟。
今天主要从季羡林先生谈写散文的技巧上来分析如今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写作。
什么是写作上的灵感,写之前我们要怎么做:我们做一件事需要兴趣,打球要有打球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在写作方面,需要一种叫“灵感”的东西,通俗地说说“灵感”:当有了灵感的时候,我们对写作有一种迫切想要写下来的愿望,就像画家,在旅途中,突然灵光乍现,有了新的创作灵感,画家们通常在一个地方会完成新的创作。
写作的灵感也是如此。
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什么写东西的迫切愿望,在这样的时候,你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
这是写作上的灵感,下面要看看写之前我们需要如何看待生活。
季羡林先生说道:虽然自己写的东西非常少,水平也不高,但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却有不少感性的认识。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读书·治学·写作》谈到对写散文的一些见解。
我们看到这句话,要注意后面的酸甜苦辣四个字,还有一句“不少感性的认识”。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体裁。
下面请欣赏店铺带来的季羡林的《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
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
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
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
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 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
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
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星。
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
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
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
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导语:季羡林老先生说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从他的散文中就不难发现这一点,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
不同时期的散文表达了他真实的心路历程。
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季羡林的论述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散文一:《容忍与限度》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一百个“忍”字。
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
在旧社会,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
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
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前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四小时,由前苏联海关检查行李。
这是无可厚非的,入国必须检查,这是世界公例。
但是,当时的苏联大概认为,我们这一帮人,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到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
检查其他行李,我决无意见。
但是,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却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
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决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
我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
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virtue(容忍是很大的美德)。
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
我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
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
我们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
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污辱了谁,特别是谁的情人,被侮辱者一定要提出决斗,或用手枪,或用剑。
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枪打死的。
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发生。
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污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优秀作文
《季羡林谈人生》阅读后的优秀作文《季羡林谈人生》阅读后的优秀作文(一)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
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下他头上的三顶帽子,比如中文硕士。
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期阅读笔记。
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现在还不清楚在希望的第九年生活是什么。
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
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纪先生用非常简单的话来谈论生活的起起落落、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坐在圣殿里的哲学家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人类发展的前后衔接,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
季羡林说写作:炼字、炼句重要,炼篇尤其重要
季羡林说写作:炼字、炼句重要,炼篇尤其重要展开全文季羡林创意写作指南2017-05-01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光是炼字、炼句是不是就够了呢?我觉得,还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还要炼篇。
关于炼字、炼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著作中,也包括大量的所谓“诗话”,讨论得已经很充分了。
但是关于炼篇,也就是要在整篇的结构上着眼,也间或有所论列,总之是很不够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文人学士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炼篇包括的内容很广泛。
首先是怎样开头。
写过点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开头难。
古今中外的文人大概都感到这一点,而且做过各方面的尝试。
在中国古文和古诗歌中,如果细心揣摩,可以读到不少开头好的诗文。
有的起得突兀,如奇峰突起,出人意外。
比如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开头两句是:“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文章的气势把高塔的气势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让你非看下去不行。
有的纡徐,如春水潺湲,耐人寻味。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的一句话:“环滁皆山也。
”用“也”字结尾,这种句型一直贯穿到底。
也仿佛抓住了你的心,非看下去不行。
还有一个传说,欧阳修写《相州昼锦堂记》的时候,构思多日,终于写成,派人送出去以后,忽然想到,开头还不好,于是连夜派人快马加鞭把原稿追回,另改了一个开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这样的开头有气势,能笼罩全篇。
于是就成为文坛佳话。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几十几百。
这些都说明,我们古代的文人学士是如何注意文章的开头的。
开头好,并不等于整篇文章都好,炼篇的工作才只是开始。
在以下的整篇文章的结构上,还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有人写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后语,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在整篇文章的气势方面,也不能流于单调,也不能陈陈相因。
尽管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应该注意培养这种风格,这只是就全体而言。
写文章的技巧
装修也疯狂美女装修也疯狂金色华年国色金碧辉煌致青春装修工之死春暖花开家.春秋丫够能装的金木水火土文章的技巧季羡林四要:选材要“新”,忌俗气、雷同;感情要“真”,勿蜻蜓點水、敷衍了事;布局要“紧”,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语言要“顺”,如行云流水、勿辞藻堆砌。
写文撰章要前呼后应、左右辅助。
作文要像谱曲一般,应有一個主旋律,忌东拉西扯,言之无物。
季羡林讲作文季羡林老先生对作文的见解集中在他的《季羡林说写作》一书中。
第一个重要观点是“文得学养”。
他认为“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所以他鼓励多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提高艺术修养。
他指出“谚语是精炼的话”,“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成语和典故、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要潜心研究,要认真阅读,如《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篡》等;【感受】文是用来载道的,作者要有深厚的学识,写出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达到“文质并茂”的境界。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多思考,有知识基础和认识才能写出好文章。
青少年最起码应背熟五十篇古文观止中的名篇。
第二个重要观点是“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没有新观点不要写作。
新观点产生在对生活的思考中,也产生在报章杂志的间缝中。
【感受】写作不要总是拾人牙慧,没有新观点,文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三个重要的观点是“写作要为大众服务”。
年轻时总以为,如果能够就一个最小的问题,写出一部专著,而且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可以看懂,这就是真正的学问,现在以为这种观点是偏颇的。
【感受】文章是写给他人读的,不要板着面孔,要深入浅出。
当然,文章的形式也很重要。
做文章,要像古代大家那样,“简练揣摩、惨淡经营、字斟句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使文章有逻辑、有脉络,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在文章结构方面,他尤其强调要重视开头和结尾。
第四个重要的观点是“不要相信‘写作秘诀’”,大凡作家,都没有什么写作秘诀。
【感受】若说写作有秘诀的话,就是多读,多写,多改。
季慕林教我写作文
季慕林教我写作文季老是知识分子精神高地人格感染北大学子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11时30分,灵堂右侧大门开启,所有人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灵堂,在白色的本子上写下悼词,走向季老先生的照片鞠躬致哀,随后默默离去.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国贸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季老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季老在301医院时,我还曾去看望过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爱心与胆识十分醒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他是20世纪到21世纪转折点上,一个象征性人物.”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人格污点或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大千世界平等的思想与不争而无可与之争的智慧,在季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独特人格感染北大学子“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
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导语:认为的“真”就是要写真事、诉真情,而且真情还必须是使自己感动的真情。
他认为散文的结构“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
”季羡林在散文写作中追求饱含“真情”的“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季羡林关于散文的创作思想散见于他的各个文集的序言中,而集中在《作文》、《散文的光谱》、《漫谈散文》等文章之中。
一、关于散文的“真”季羡林在他的散文里说真话,抒真情。
这里有他表达对动物、花草树木的喜爱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与小猫、小花、小草、树木可以相互对话,同喜同悲,牡丹、香橼可以令人振奋,而枸杞、夹竹桃又可以增添许多诗情画意;这里有家与国的爱与恨,也有凡世间的情与爱,这里有许多师友之情谊,也有许多念母之恩情。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对于散文的“真”,不同的散文作家有不同的看法。
卞毓方就说:“讲起‘虚构’的问题,我以为散文就是可以虚构的。
散文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现实的真实。
”可见卞毓方认为散文是可以虚构的,是艺术的真实。
这种观点与杨朔的散文观有相似之处。
散文创作应该是读者与作者平等的对话,所以作者在散文写作时要充满真情实感,要保持善良的心地。
如果一篇散文缺少真挚的情感,不管辞藻多么华丽,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
而散文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宣泄自己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思索。
对于散文要写真实,要表达真情,季羡林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真情是散文的“精髓”。
他说:“我对散文提出来的标准是一个‘真’字。
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有真感情,连叙事散文也必须‘真’,不能捏造,不能胡编。
”这种散文思想与卞毓方所说的“散文可以虚构”的观点似有不同。
季老还说;“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
即使是叙事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
”由此可见季老对于散文的“真”解释为:要写真事、诉真情,而且真情还必须是使自己感动的真情。
季羡林给我的启示作文
季羡林给我的启示作文
季羡林给我的启示作文
季羡林,一提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大家可能都会说:“季羡林?他不仅是一个大学生,还是一个优秀的数学教授。
他的名气可不小!理所当然,季羡林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作家。
我真的非常崇拜他,对他有着崇高的敬仰。
他和昕薇的谈话给了我很多启发。
他告诉我如何写一篇好作文。
首先,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多读闲书,多积累好的单词和句子。
季羡林就这样成了作家。
季羡林的启发有很多。
一定要写真实的感受。
表达你写作文的目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观察,细细留心,仔细发现。
不要胡编乱造,这样就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定要透露一下为什么这样写。
你觉得写这篇文章怎么样?全部说出来,在你的日记里倾诉。
让它带你去一个你从未去过的地方。
他会为你找到幸福;追求梦想;想飞。
耶!有些学生会讨厌写这篇作文。
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他们不太喜欢读书。
但是,有些孩子就不一样了。
他们非常喜欢写作文,因为他们热爱阅读。
让我们多读书,记住季羡林爷爷教给我们的东西!
1。
季羡林《谈写作》第一段的作用
季羡林《谈写作》第一段的作用
季羡林在谈写作第一段中告诉我们虽然写作没有秘诀,但写作中却可以悟出一些道理。
古代大家写文章,都不掉以轻心,而是简练揣摩、惨淡经营、字斟句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元代刘熏的《隐居通议》讲到: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这实在是见道之言。
这些间架、枢纽、脉络、眼目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只有一个:从惨淡经营中来。
古代散文大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节奏和韵律,本来都是诗歌的特点,但是在优秀的散文中也都可以找到,似乎是不可缺少的。
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
好比谱乐谱,有一个主旋律,其他旋律则围绕着这个主旋律而展开,最后的结果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读好散文,真如听好音乐,它的节奏和韵律长久萦绕停留在你的脑海中。
古人写散文最重韵味。
细读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甚至读英国的优秀散文,通篇灵气洋溢,清新俊逸,绝不干瘪,这就叫做“韵味”。
统而观之,中国散文的风格大体上只有两派:一派平易近人,不求雕饰;一派则是务求雕饰,有时流于做作。
我自己是倾向第一派的。
我追求的目标是:真情流露,淳朴自然。
有一些文章则一片真情,纯任自然,读之如行云流水,毫无不畅之感。
季羡林写作经历3篇,大师风范!
季羡林写作经历3篇,大师风范!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在新育小学三年,斑斓多彩,内容异常丰富。
我是不喜欢念正课的。
对所有的正课,我都采取对付的办法。
上课时,不是玩小动作,就是不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脑袋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常常走神儿,斜眼看到教室窗外四时景色的变化,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柳成荫,秋天风卷落叶,冬天白雪皑皑。
旧日有一首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迟迟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可以为我写照。
当时写作文都用文言。
语言障碍当然是有的。
最困难的是不知道怎样起头。
老师出的作文题写在黑板上,我立即在作文簿上写上“人生于世”四个字,下面就穷了词儿,仿佛永远要“生”下去似的。
以后憋好久,才能憋出一篇文章。
万没有想到,以后自己竟一辈子舞笔弄墨。
逐渐体会到,写文章是要讲究结构的,而开头与结尾最难。
这现象在古代大作家笔下经常可见。
然而,到了今天,知道这种情况的人似乎已不多了。
也许有人竟以为这是怪论,是迂腐之谈,我真欲无言了。
有一次作文,我不知从什么书里抄了一段话:“空气受热而上升,他处空气来补其缺,遂流动而成风。
”句子通顺,受到了老师的赞扬。
可我一想起来,心里就不是滋味,愧悔有加。
在今天,这也可能算是文坛的腐败现象吧。
可我只是个十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文坛,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完全为了好玩儿。
但自己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才愧悔,从那以后,一生中再没有剽窃过别人的文字。
……有一年秋天,新育小学组织全校学生游开元寺。
开元寺是济南名胜之一,坐落在千佛山东群山环抱之中。
这是我经常来玩的地方。
寺上面的大佛头尤其着名,是把一面巨大的山崖雕凿成了一个佛头,其规模虽然比不上四川的乐山大佛,但是在全国的石雕大佛中也是颇有一点名气的。
从开元寺上面的山坡上往上爬,路并不崎岖,爬起来比较容易。
爬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就到了佛头下。
据说佛头的一个耳朵眼里能够摆一桌酒席。
我没有试验过,反正其大可想见了。
从大佛头再往上爬,山路当然更加崎岖,山石当然更加亮滑,爬起来颇为吃力。
季羡林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季羡林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
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得鱼可忘筌,见月当忽指。
季先生并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
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
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读《季羡林说写作》对教学的启示
论语I编辑岳菲花读《季羡林说写作》对教学的启示黄瑞夷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福建厦门361000一、要时常有一点不平静,过一下“特殊”的生活大家都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再现),是有生活才有作文,而不是因为要作文才去生活,如是这样,就违背了生活与作文的本末。
其实,这未必是违背,为作文而生活也是生活常理。
这一点,我彳'河以从季老先生那里获得启示。
在《季羡林说写作》一书中,季老先生说:在生活平静的情况下,常常是一年半载写不出一篇东西来。
原因是很明显的。
天天上班、下班、开会、学习、上课、会客,从家里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课堂,又从课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三点一线”。
这种点和线都平淡无味,没有刺激,没有激动,没有巨大的变化,没有新鲜的印象,这里用得上一个已经批判过的词儿:没有灵感。
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什么东西的迫切的愿望。
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呢?学生以学习为主,每天都在学校里、家里,而且是十多年都如此,想要让心灵敏感,从平淡中获得新鲜感,真的是不容易。
所以生活还是需要制造一点不平静,不平静才会给人留下印象。
学生生活的不平静通常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中偶然遇到的,这种内心的波澜完全取决于生活事件的大小与学生心灵的敏感度;另一方面便是需要教师用心设置事件,教师创设的生活变化则是一种必定会让学生心灵感受到的生活趣味,对学生的写作具体有特定的心灵唤醒之意义。
季老的话启发教师教学写作,不能只从书本到书本或从书本到作文本,而应适当地改变一下学生的生活,如外出学习、班级活动、变课堂学习为娱乐等,让熟悉的生活陌生化一下,让学生回到家里不平静一下,总之,抖动一下生活的直线,使之波澜起伏起来,学生就不会产生”就没有写什么东西的迫切的愿望”。
二、忌率尔操AE,应反复酝酿当生活起了波澜,有了新鲜感,也不要急着下笔,而要对生活有审视,对作文有酝酿。
季老在《我怎样写散文》一文中说:写散文虽然不能说是“难于上青天”,但也绝非轻而易行,应当经过一番磨炼,下过一番苦功,才能有所成,绝不可掉以轻心,率尔操弧。
季羡林谈写作编订
素材归纳不易,仅供学习参考季羡林谈写作下面是从《季羡林谈写作》(季羡林著季羡林研究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摘录的有关写作的一些箴言和方法。
写作的箴言1、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
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作者不难自己去体会。
2、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
3、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4、我个人觉得,文章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
5、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如何去构思写一篇文章一、文章的题目。
题好一半文。
二、写文章要惨淡经营。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惨淡经营的,将结构,将节奏,字斟句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
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惨淡经营的基础上,才能信手拈来。
拿书法和绘画来打比方。
书法必须先写正楷,横平竖直,点画分明。
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任意发挥。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浮躁浅薄,急于求成,这样的书法只能是鬼画符。
三、怎样写作文。
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
必须把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在心中酝酿成熟,浑然一体然后写出来。
就是说要细致观察,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写文章不能平铺直叙,象记流水帐,枯燥单调。
首先要注意选词造句。
要象写诗歌那样来写作文。
写文章还要炼篇。
首先是怎样开头。
文章开头难,有的起的突兀,如奇峰突起,出人意料。
有的纡徐,如春水潺潺,耐人寻味。
……好的开头,并不等于整篇文章都好,炼篇的工作刚开始。
在以下文章的结构上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
整篇文章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
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有的同学写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后语,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季羡林:散文的真精神
季羡林:散文的真精神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
自从有了文学史以来,散文就好像是受到了歧视。
一般人谈论起文学类别来,也往往只谈诗歌、小说、戏剧这“老三样”。
即使谈到散文,也令人有“敬陪末座”之感。
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然而有其原因。
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
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邻近小说。
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
在文学大家庭中,仿佛成了童养媳,难乎其为文矣。
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散文的真精神在于真实。
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
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
文学作品真实与否,在所不计。
即使是胡编乱侃,只要情节动人,能触他们灵魂深处的某一个并不高明的部位,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点也并不高明的快感,不用费脑筋,而又能获得他们认为的精神享受,在工作之余,在飞机上,在火车中,一卷在手,其乐融融,阅毕丢掉,四大皆空。
散文担当不了这个差使。
于是受到歧视。
倘若把文学分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话,散文接近阳春白雪。
真要欣赏散文,需要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艺术修养。
虽然用不着焚香静坐,也要有一定的环境。
车上,机上,厕上,不是适宜的环境。
你是不是想把散文重新塞进象牙之塔,使它成为小摆设,脱离广大的群众呢?敬谨答曰:否。
我只是想说,文学作品都要能给读者一点美感享受。
否则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社会意义。
但是,美感享受在层次上是不尽相同的。
散文给予的美感享受应该说是比较高级的美感享受,是真正的美感享受。
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洗涤人的灵魂。
像古希腊的悲剧,它能使人“净化”;但这是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净化。
写到这里,我必须谈一谈一个对散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身边琐事问题。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
即以本书而论,入选的中国散文中有《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别赋》、《三峡》、《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陋室铭》、《钴潭西小丘记》、《醉翁亭记》、《秋声赋》、《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宋或以前的散文名篇,哪一篇不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又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或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触?我们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
季羡林作文600字5篇
季羡林作文600字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羡林作文600字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作文600字篇1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
回往过去的日子,留下很多的遗憾,但的是自己的稚嫩带来的种种困惑。
他说“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种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是处理好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冲突。
”我个人认为,第一件事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因为我们总是以强盗式的姿态,来对待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第二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处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们就是这样,喜欢活在别人的嘴边,为了那一句并不是发自真心的称赞,我们为之付出的是时间,那些本应该和亲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呢?宁愿浪费大把的时间在陌生人或者仅仅是见面点个头的家伙的身上,却不愿意将部分时间用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呆在一起呢?我们这是怎么啦?第三种,会因背景、阅历、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是与年龄成正比的。
小时候几乎很少会在这些事情上烦恼,长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会去权衡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这转瞬间的思考,让我们经历了的心灵上的折磨,情感上的无奈。
三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辈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浅显,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季羡林作文600字篇2我眼中的季羡林是平易近人的。
他虽然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他甚至一直想去掉自己头上的“三顶帽子”——国宝、国学大师与学界泰斗。
季羡林《怎样写作文》
季羡林《怎样写作文》1. 怎么写好关于季羡林的作文正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的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写了一本《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
昨日,记者看到了这本尚未出版的图书书稿,发现其中披露了季老小时候的很多趣事。
钱文忠说:“倘若要从初中以前的季羡林先生身上,看到今天作为学术泰斗的季羡林先生,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影子,基本上都是痴人说梦。
”读小学就知道赚差价季羡林6岁时离开老家山东省清平县(今聊城临清市),投奔济南的叔父。
书中写道,在济南第一师范小学就读期间,季羡林心里“压根儿就没有‘规矩’两个字”,顽劣成性,“学校规定要写毛笔字,他就和同学互相往脸上涂墨汁……回家以后还乐此不疲,在堂妹脸上画画,也让堂妹为他画胡子。
”季羡林十分聪明,但都没有用到学习上,“他把零花钱攒起来,在上学的路上看见有卖花生的铺,就买一大包,然后分装成小包,到学校里加价卖给同学,赚了点钱。
”带头组织策划打老师季羡林小学时候,最厉害的是打架。
钱文忠写道:“季先生因为个子小,岁数小,常被人欺负,但是他一直要把欺负他的人打服了为止。
”更严重的是,季羡林还组织策划轰老师。
当时有一个姓孙的老师对学生很凶,季羡林就带头策划,说等孙老师一进教室,一拥而上把课桌踢翻,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果子扔向孙老师的脑袋,把他打跑。
不过,因为大多数同学临阵脱逃,“起义”失败了,季羡林被揪出来,挨了一顿板子。
怕作文怕得出毛病除了打架,季羡林还喜欢看“闲书”,特别是武侠小说,并且学着书里的招式瞎练武功。
“他听说只要把手指在米缸里经常插,时间一长,把米换成沙子,接着再插,到最后可以练成铁砂掌,一棵树都可以戳倒……他就猛练起来,一直练到五个手指鲜血直流。
”季羡林玩耍有一套,对学习可不怎么上心,极其害怕的是写作文,特别怕用文言文写,“大家难以想象,他怕到怕出一个毛病来。
只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作文题目,不管什么题目,季先生就马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写下四个字‘人生于世’,下意识地写这四个字,接着就没词儿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谈写作
郇宜文搜集
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就要来了,作文作为语文试卷的重头戏,能否在考场上拿高分是关系到语文考试成绩的关键,因此,在大考就要来的时候,有必要对考生作一些必要的提醒,下面是从《季羡林谈写作》(季羡林著季羡林研究所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摘录的有关写作的一些箴言和方法,希望能给考生以启发,在考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写作的箴言
1、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
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作者不难自己去体会。
2、在中国古代,抒情的文或诗,都贵在含蓄,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结尾处,把读者的心带向悠远,带向缥缈,带向一个无法言传的意境。
3、文章之作,其道多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4、我个人觉得,文章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
5、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能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如何去构思写一篇文章
一、文章的题目。
题好一半文。
二、写文章要惨淡经营。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惨淡经营的,将结构,将节奏,字斟句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丝不苟。
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惨淡经营的基础上,才能信手拈来。
拿书法和绘画来打比方。
书法必须先写正楷,横平竖直,点画分明。
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任意发挥。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浮躁浅薄,急于求成,这样的书法只能是鬼画符。
三、怎样写作文。
如果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
必须把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在心中酝酿成熟,浑然一体然后写出来。
就是说要细致观察,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
写文章不能平铺直叙,象记流水帐,枯燥单调。
首先要注意选词造句。
要象写诗歌那样来写作文。
写文章还要炼篇。
首先是怎样开头。
文章开头难,有的起的突兀,如奇峰突起,出人意料。
有的纡徐,如春水潺潺,耐人寻味。
……
好的开头,并不等于整篇文章都好,炼篇的工作刚开始。
在以下文章的结构上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
整篇文章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
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有的同学写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后语,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文章的中心部分写完了,到了结束的时候,又来了一个难题,文章的结尾更难。
结尾要首尾呼应,构成一个整体,要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要象写交响乐那要来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