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合集下载

【推荐】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

【推荐】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2.(4分)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3.(4分)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4.(4分)《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5.(4分)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6.(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7.(4分)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8.(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2013年高考2013年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新课标II卷)解析版

2013年高考2013年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新课标II卷)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考点:史学理论。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记述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A项与题干“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排除C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

(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学数学题,呵呵!)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

A、C 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答案:D26.明朝有人描述在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B、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符。

材料可以体现岭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仅从南北运输数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

2013年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学生)

2013年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学生)

2013年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2013高考历史真题

2013高考历史真题

真题再现专题一2.(第2课第二题)(2013年高考(上海卷))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凭周”。

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制。

故应选D。

【答案】D1.(第4课第一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析】考点:东西方政治制度。

能力:基础知识,概括归纳能力。

解题关键:由建筑转移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对比。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专题二1.(第1课第一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 (第1课第二题)(2013年高考(上海卷))以下对上海租界的描述中,最能说明租界为“国中之国”的事实是A 租界内公园禁止让华人入内,引发华人抗议B 美英等国联手成立了工部局C 租界内租地建屋、开设店铺等事,须先由外国领事发给执照。

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A.西周结束后,天下战乱不断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C.人们的思想没有西周时淳朴D.各国纷纷效仿商鞅变法2.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导致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转变B.促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C.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3.“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者的普遍政治倾向4.《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孟子②荀子③庄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回答A.迎合了汉武帝仁政的意愿B.违背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C.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6.2007年,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7.(2012·湛江调研)《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8.(2012·宁德质检)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时引用的内容。

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大纲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大纲版)含答案

201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适用省区:广西)12.中国史上有察区行政区的象,如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体出A.中央集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迁B.展致地方行政地域整C.中央地方的察力度越来越弱D.国土化影响地方行政地域置13.文帝:“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重服以生,吾甚不取。

” 文帝在此的是A.无而治B.徭薄C.崇尚D.民君14.范仲淹倡的“ 新政”与王安石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北宋“ ”“ 弱”的状,而“ 新政”更重于A.增加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防15.《娥冤》揭示封建治的黑暗,《水》民起英雄富。

反响了A.封建社会的腐败衰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一般民众的理想与梦想D.商展冲念16.明初的役制度,将籍分若干,其中主若是民,有、匠、灶(煮)等几十,并格禁止更。

一措施有利于A.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化社会控制D.展商品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小薄,千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比清代更繁荣B.当两岸交往尚不亲近C.海峡两岸有着不相同的系统D.宋代今后台湾展18.1863 年,理各国事衙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海关税司,赫德拟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定。

表示A.中国关税自主一步失B.清政府加了海关的管控C.洋运正式张开D.外易完好被英国控制19.之洞在戊戌法期撰写的《学篇》,在知分子中生了极大影响,行百万册。

反响出A.保守力而支持改革B.洋派“中体西用”思想已C.清政府成革的主者D.洋派与新派思想有共同之20.从 20 世 60 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促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散的格局。

出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整了工布局B.人口急膨C.国家行城化略D.大运的张开21. 19 世 60 年代中期,普士政府提出事改革案,要求充常、延服役期、增加税收与,碰到会烈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

2 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考点】宋明理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C项。

【答案】C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数公民的认可。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4×12分)1.(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4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3.(4分)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4.(4分)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5.(4分)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6.(4分)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7.(4分)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3.(4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4.(4分)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5.(4分)“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6.(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7.(4分)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2013年高考真题(浙江卷)-历史(解析word版)

2013年高考真题(浙江卷)-历史(解析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历史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韩非反对私学,严格禁止“二心私学”,他认为私学和统治者不是一条心。

他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打击镇压“儒生”。

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从题意找关键词,得出考古可以判断史实的真实性。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禅让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无关。

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解析: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

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

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

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第15题图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解析:找关键句“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2013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3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24.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D.B参考答案:【解析】考点:史学理论。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项与题干A解题关键:“记述内容不一”,“常遇人传颂黄帝事迹”,“择其言尤雅者”。

(应当)与口头传“记述不一甚至荒诞”矛盾;史学著作历史文献记录没有要求说“一定” C说相印证,排除项;历史文本记录具有主观性,排除D项。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 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自耕小农衰退C. C.土地兼并缓和 D. D.D参考答案: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解析】解题关键: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土地是一定的,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多,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就少。

小学数学题,呵地减少。

C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不过,该项推测也属合理)。

A、呵!)B 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公然与题干冲突。

悉“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26. .这表明当时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参考答案:解题关键:北货皆金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解析】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与史实不CB帛轻细之物,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南北互通有无。

、但仅从南北运输数量,无法直接体现南北符。

2013全国高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3全国高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 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號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九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 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 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 有玄循J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 而不宰,之谓玄镶』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 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 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 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J“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洸饥民,抚安流移。
• •
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
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 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穡艰难,此何为者? ” 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 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 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 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綫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書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漏罢,倪岳 代滴・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 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分浙江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分浙江卷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浙江卷)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3.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4.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 .②③①⑤B .②①⑤⑥C .①③⑤④D .④③⑤⑥5.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 .经济地位优越 B .政治地位低下C .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 .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6.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 .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 .居住及租地权D .“门户开放”政策 7.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这一现象说明 A .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 .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 .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8.下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

【精校】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

【精校】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历史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 4 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战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解析:由上图可知,孙刘联军驻扎在长江以南偏东,曹操大军驻扎在长江以北偏西,故周瑜要火攻曹操,必须借助风向把东南点燃的火船吹响西北才行,因此,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从东南方向刮来的风。

故选B。

A项表述出现了科学性错误。

C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B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人富贵了就容易“骄”,贫穷了就容易“忧”,如何使富贵者不“骄”,贫苦者不“忧”呢?唯有“调均之”,才能“上下相安”,达到天下大治。

因此,董仲舒在此认为大贫大富,一样对于人生无益,而且一样有害,贫富各应有它的限度,才能维护国家稳定,故选A。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劫富或者济贫的主张,故BCD都是对题干的曲解。

答案:A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本题侧重于考生对材料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A.西周结束后,天下战乱不断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C.人们的思想没有西周时淳朴D.各国纷纷效仿商鞅变法2.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导致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转变B.促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C.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3.“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者的普遍政治倾向4.《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孟子②荀子③庄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回答A.迎合了汉武帝仁政的意愿B.违背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C.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6.2007年,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7.(2012·湛江调研)《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8.(2012·宁德质检)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时引用的内容。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10.(2012·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

下列为古钱币的拓片,就你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甄别其真伪。

哪一枚不是赝币()11.(2012·辽南协作体期中考试)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12.(2012·南昌模拟)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盛行B.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C.商业经济的繁荣D.理学的兴起13.(2012·日照调研)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

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14.(2012·滨州期末测试)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说话,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A.“存天理,灭人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致良知”15.(2012·北京西城区期末测试)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A.发明造纸术B.发明司南C.发明火药D.发明活字印刷术16.(2012·淄博一模) “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

”“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

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观是()A.全球史观和唯物史观B.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C.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D.现代史观和唯物史观17.(2012·烟台期末考试)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8.(2012·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19.(2012·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B.地位尊卑C.长幼有序D.先帝遗愿20.(2012·菏泽模拟)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21.(2012·长郡二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而有惭色。

”材料表明汉初()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尚未确立B.规劝谏诤的政治传统开始出现C.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刚刚形成D.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全面推广22.(2012·扬州高三质检)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

”材料主要反映出()A.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B.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C.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D.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23.(2012·开封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24.(2012·北京东城区练习)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就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的审美愉悦。

下列文学作品,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A.《离骚》B.《子虚赋》C.《论语》D.《诗经》25.(2012·潍坊四县一校联考)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50分)21.(2012·赣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

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

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

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材料2: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

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概括材料1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7分)(2)结合材料2,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8分)22.(2012·苏北四市三模)“孝”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挖掘“孝”的传承价值对今天的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材料2: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义者,故曰《孝经》。

——《汉书·艺文志》材料3:故有孝亲之心,既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既无孝亲之理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