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

文件第二章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ppt
这种转型并不是指要离开制造业,甚至并不是离开劳动 密集型产业,张燕生强调,关键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品牌 和营销渠道。
张燕生提醒说,由低价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 争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对于当前大部门加工贸易企业 完全依赖贴牌和国外的贸易销售渠道,自己本身没有任 何转型准备。“如果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大转型遇到障 碍,中国可能要面临像日本一样较长时间的经济低速期 甚至停滞期。”
素)
二、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基础)
三、国际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四、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五、资本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兴起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六、人口、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七、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演示课件
一、社会生产力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 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贸易商品 结构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 式、广度和深度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P28
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国 际贸易和世界
市场的基础
演示课件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P28
(一)国际分工萌芽阶段(16-18世界中叶)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第 二次世界大战)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了门类比 较齐全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工 业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 而宗主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工 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际分工指的是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在特定领域内进行专业化和专长化的生产活动。

而国际贸易则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买卖货物和服务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贸易理论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国家的优势产品。

比如,一国在生产汽车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和技术水平,而另一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更有竞争力,两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相互交换,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不仅有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生产者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量和效益。

消费者也能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优质产品。

此外,国际贸易还能够促进技术和知识的跨国传播,推动全球创新与发展。

然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国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优势地位,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面临竞争压力甚至贸易逆差的困境。

这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的出现。

其次是资源过度依赖的问题。

国际分工的加深可能会导致一些国家对特定资源或产业过度依赖,一旦该资源或产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冲击,国家的经济将遭受重大损失。

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与协调。

首先,各国应加强经济政策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出现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行为。

其次,各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升竞争力和资源优势,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强贸易规则和机构的建设,提高贸易体制的公正和透明,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环境。

资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资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2.1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分工,通常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分工,即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中专门从事不同的活动。

当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就发展成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二是自然条件,其中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等。

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为尽管自然条件是发生国际分工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自然条件并不能自动地生成国际分工。

1不仅如此,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还能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甚至改变自然条件的表现。

国际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处于不断演化的发展过程之中。

从历史上看,16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第一阶段。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开拓,大大扩大了销售市场,并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使工业和产量迅速增长。

那时,西欧殖民者因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他们开矿山、建立甘蔗、印度兰、烟草等种植园,发展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生产的农场制度,形成了以宗主国生产工业品和殖民地生产甘蔗、烟草等农业品为特点的早期国际分工。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推动下,英国等少数国家垄断了先进的工业部门的生产,并把落后的农业部门的生产转移到海外。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落后国家的农民被迫为世界市场生产原料和粮食,并变为先进国家工业品的消费者。

这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渐演变成世界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与对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可以称为垂直一体化模式的国际分工。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 •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生产情况如表2-1(a)
所示。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对两国都 有利,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2-1(b)所示。分工后,两国均以各 自的绝对优势产品进行交换,即英国用毛呢与葡萄牙的葡萄酒以1: 1的比例向交换,交换后两国拥有产品的情况如表2-1(c)所示。
W1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三、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的研究发现,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与事实不符,因而得出了 相反的结论,所以里昂惕夫之谜也叫里昂惕夫反(悖)论。
• 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对外 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按照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是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 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 度。
国际贸易O理h论l与in实(务1(8第949版-1)9陈79岩)
一、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赫-俄理论被称作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使用生产要素禀 赋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
毛呢产量 (单位)
2.7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90
葡萄牙 2.375
190
--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表2-1(c) 交换后拥有产品的情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三)奖出限入政策。
(四)保护关税政策。
(五)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政策
2021/3/10
8
三、重商主义的三大缺陷
第一,片面强调了出口会增加贵金属的流入的作用,忽视 了在没有货币储存、国内商品供应没有增加的条件下会出 现相反的结果。
(过多的出口 →国内市场供应减少 →国内物价上升 →出 口商品竞争力减弱 →出口减少 →贵金属流入减少。过多 的出口 →国内价格上升, 即国际价格下降 → 进口增加 → 贵金属流出增加)
2021/3/10
7
二、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以贸易差额
论的政策主张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以下 几种:
(一)货币政策。不是主张严禁金银出口,而是想方设 法吸引外国金银,寓对货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 求之中。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通过贸易垄断,西欧国家在 其殖民地取得廉价的原料,运回本国加工成制成品, 高价向殖民地或其他国家出售。如英国的东印度公 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
第二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2021/3/10
1
[开篇导读]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 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 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结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 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 论”。
2021/3/10
13
绝对利益学说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而世界市场 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场所。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美国
中国
小麦(Wheat) 100
25
布 (Cloth)
50
40
在上表中,贸易能否发生?能!但非绝对成本论所能解释。 实际上,该理论被证明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一个特例。
二、比较成本论(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模式分析(课本上例题,P67)
两国 单一要素投入 两种商品 单位: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量(人·年)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品。
C.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从专业化生产及贸易中获益,贸易是 一非零和游戏。因此,自由贸易应该给予鼓励。
局限性:只能解释当今贸易中很少一部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没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 势,若据此理论,则贸易无法发生。如下例)。
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2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促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 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6-18世纪中叶)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 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 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的趋势.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 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 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四)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 势加强. (五)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分工向水平 型分工过渡.
了解几个分工的概念:

劳动分工:每个人只对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负责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 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 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 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 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 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一)比较优势论提出的背景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成因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国际分工学说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二)影响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水平因素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 起来以后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 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 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生产关系因素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 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 统治殖民地、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3、自然条件因素 不同国家的地理 、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 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 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 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 二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
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 分工。这类分工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它分为两种。
(1)一种是指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具有较高技术 水平的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技 术水平较低的农矿业初级产品。垂直型国际分工 仍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结: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三)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 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 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组织方面, 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 现了跨国公司。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 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 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 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产业间水平分工后者则是指不同产业所生 产的制成品之间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由于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 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 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 分工日趋重要。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 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工业制成生产 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 国际分工。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后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后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

1.绝对成本论的内容是: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初一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个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2.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比较成本说是大卫。

李嘉图剔除的一种国家分工学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

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3.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是:①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或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②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见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③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的)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吸血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果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一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一俄原理相反。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5.什么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他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6.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所以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7.论述题:国际分工形成阶段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什么?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 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 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者就只好闭关 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
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 际贸易的发展实况不一致。
剩余出路说
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 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 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 品提供了“出路”。
变化:工农——工业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发展领域各不同。 6.跨国公司内部与外部分工的发展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和地区 不断增多。
(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 。(各产业)
(三)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垂直、水 平、网状)

8
3
英国
布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1/4 1/8
酒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1/8 1/4
葡萄牙
布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1/6 1/3
酒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1/3 1/6
=2 =1/2
=1/2 =2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 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 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Y
5
A
4
B
为获得一 种收益而 放弃的另 一种收益
O
34
X
最大产量组合不等于最佳产量组合,确定最佳产量,要引入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
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Y
UA=UB
A(10,40) B(25,15)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60 年代);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 段(19世纪中叶——二战);
4.国际分工的发展迅速,并 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居主导地位。 其次,战后发达国家之间除了工业部门的 分工,还发展了工业内部的分工。 第三,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也有了变化。 第四,战后参加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日 益广泛,国际分工呈现多样化趋势。 第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二)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 或产业内部分为两种:
1.产业间国际分工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三)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来 划分,可将国际分工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三、影响国际贸易区与分布和地理方向 四、发达国家成了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角色 五、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 分配 六、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末端 七、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2020/8/10
断提高 六、国际分工成为推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2020/8/10
第五节 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 二、国际贸易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实现 三、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制约着国
际分工的发展 四、国际贸易可以协调参与国际分工主权
国家的分工利益 五、国际贸易引导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
• 定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 发展简况 :
产业革命 二战后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20/8/10
第二节 战后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国际分工向广度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性质发生变化 三、国际分工的形式出现的新变化
代化的客观要求 六、战后贸易更加自由化
2020/8/10
第四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使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贸易地区分
布和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中所出地位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利
益分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不均等 五、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使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形式有变化 2、发达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的变化 3、前苏联、东欧国家间的国际分工 4、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
四、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下降,水平型和混合型的 国际分工上升
2020/8/10
第三节 战后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的主要 原因
一、技术革命连续发生
二、资本国际化 三、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增长 四、交通与通讯的现代化 五、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人。代表作: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简称《国富论》)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 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 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 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 于每个国家。 时代: 18世纪,英国正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 过渡时期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基本内容 第二节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节 新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1、国际分工的含义 指世界各国生产货物与服务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 的结果。 一国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产生了国内的社会分工,进行商 品和服务的交换。当一国的生产发展,有部分商品和服务在 国际市场上交换,就形成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的作用 1)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推动世界市场扩大 4)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主要为:一是宗主国与殖民地垂直分工 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二是工业国之间发展成一种水平式分工
(四)二战后国际分工的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产业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①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②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③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①发达国家高新尖的复杂的加工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简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
垂直型国际分工 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 低,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 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 展。特别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上期的“地理大发 现”和殖民地开拓,开拓了市场,促进了手工业向 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
因素 人口与生产规模:影响国际分工的规模 资本国际化: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生产关系影响: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经济贸易政策: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五、国际分工的性质——两重性?
一方面可节约社会劳动,另一方面又带来国际 分工利益的不平等。
我国的国际分(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 战)
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了机械、电气工业的迅速 发展,石油、汽车、电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 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1869)和巴拿马运河(1913)的建 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 特征之一。过去,亚、非、拉美国家只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而 现在则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使宗主国同殖民地、工业 品生产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 新体系。
水平型国际分工 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它有专业 化与规模经济的特点。一般也体现为产业内贸易。
混合型国际分工
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包括一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的水平分工和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
6.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服务业发展领域各不同。
绝对优势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赫——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一)产生背景 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德国、美国和日本,它们都成了国际分工的中心; 其次,更多的殖民地、附属国和落后国家,也都先后
参与国际分工,成为外围。 (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各产业) (三)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垂直、水平、网状) (四)构筑国际分工的纽带增多(货物、资本、服务)
四、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
7.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8.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 在国际分工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间出现第三类国家
,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如日本的雁行模式
以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形成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规律
(一)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 首先,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增多,从英国扩大到法国、
(二)主要内容
原理: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 产品的生产条件,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 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他认为各 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 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 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