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经_治神理念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_陈欢

合集下载

《灵枢》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概况

《灵枢》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概况
筋有寒 , 急 , 则 引颊 移 口 , 热 则 筋 弛 纵 , 不 胜 有 缓 收, 故僻 ”“ 厥 阴 之筋 …… 其 病 …… 阴 器 不 用 , ,足 伤 于 内则不 起 , 于寒 则 阴缩 入 , 于 热则 纵 挺 不 伤 伤 收” 。而“ 少 阳之筋 … …从左 之 右 , 目不开 , 足 右 上
毒— ・
(展 苎



。 . № 9
灵枉 经奠理 逾在针 灸簟床 的应用概
金 星 指导: 陈 捷
福建 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 00 501 [ 摘 要]对 ( 枢 ・ 氓 经筋》 中相 关理论 的分析 , 篇 结合现代对 于经 筋实质 的研究 以及 经筋理论在针 灸临床
Ap l ai no ‘ f n p i t f‘ c o Co i ”M u c lt r e r u u cu eCl ia s u au eTh o yi Ac p n t r i c l n n
JN Xig Di co: HEN I n r trC e
Fjo U i r t o C F zo ui, hn 50 1 ui nv sy fT M,uh uFj ,C i 3 0 0  ̄ e i  ̄ a
9 2


—— —
中国 科 技 \
/ 牲 m 期 利
两I呻I 2J 第 第 期 羞 ” 灯 用 。张 介 宾 《 类 经 》 :燔 针 , 针 也 。劫 刺 , 火 气 而 劫 散 寒 邪 日 “ 烧 因 也 ”“ 针 者 , 纳 针之 后 , ,燔 盖 以火 燔之 使 暖 也 。 ” 可 见“ 针 火 针 ‘ 刺 ” 为 一 种 刺 法 , 要 用 于 燔 焯 实 主 逐 寒邪, 治疗 筋 寒 转 筋 之 病 症 , 如 《 正 灵枢 ・ 筋》 经

基于《黄帝内经》针刺理论探讨新九针疗法的优势与特色

基于《黄帝内经》针刺理论探讨新九针疗法的优势与特色

基于《黄帝内经》针刺理论探讨新九针疗法的优势与特色
冀来喜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摘要 古九针首见于《黄帝内经》,被历代医家推崇。后师怀堂先生对古九针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创立了“新九针疗法”。
“新九针”在针具、针法、治疗思路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锋勾针将锋针、勾针、毫针三者结合于一体,泻热放血、
面部的神经及血管的通行;血管方面,颈内动脉颈 治腰”论提供了有力的解剖依据。
段稍直,后 6 段迂曲,椎动脉亦走行迂曲,尤其在 2.3 “从腰治膝”论
九针之名,《内经》中早有记载,后世医者,虽 有继承,但渐流失。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 怀堂阅古籍,参新论,将中国古代九针与现代医 学、科学技术融合起来,创立了一套独特的针灸疗 法,即“新九针疗法”,九针才重归大众以及临床应用 上都与古九针有很大区别。“新九针疗法”实用,可 操作性强,易于推广。医者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 选用最为合适的针具和针法,取各种针具针法之 所长,并加以合理的组合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15213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国中医药办新函[2020]50 号) [作者简介]冀来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tyjilaixi@
157
2021 Vol.22 No.3
医史文献
灸的疗效。
1 新九针针具的创新
古有九针(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 针、毫针、长针、大针),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 经》。今有新九针(镵针、磁圆梅针、鍉针、锋勾针、 铍针、员利针、毫针、火针、梅花针),首创于师怀堂 先生。与古九针相比,新九针不仅针具有了改进, 且治疗范围扩大,其突出优势和创新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点。 1.1 锋勾针分层施治,松解粘连

《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养生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养生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养生学的贡献《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总结了当时我国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吸收了多学科知识的成就,内容涉及哲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历法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渗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1]。

本文仅就其基本观点、医学心理学思想,以及对养生学等方面的贡献进行初步的探讨。

1基本观点《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内经》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2]。

1.1“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3],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

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

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4];“得神者昌,失神者亡”[5],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

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6]。

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

《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

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

但是否“死于冬”,笔者认为其科学性还需探讨。

1.2“天人相应”观《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

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的应用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包含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涉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中医治疗的指导作用。

黄帝内经对中医临床的应用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中医师在诊断疾病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环境、情绪等因素,全面分析病因病机,从整体出发寻找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强调“因病治病”,即要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在治疗感冒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来选用不同的方剂,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这种因病治病的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阴阳平衡”、“五行调和”、“气血流通”等治疗原则,这些原则对中医临床中的药物选择、针灸疗法等方面提供了指导。

比如在治疗肝炎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状态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潜阳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以恢复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加快康复速度。

黄帝内经对中医临床的启示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和应用,中医师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可以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黄帝内经提倡“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强调个体化治疗,这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医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中医师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预防为主,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师们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等方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这种预防为主的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也备受重视,中医师们可以通过黄帝内经的启示,更好地引导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总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针灸疗法被广泛提及,并详细阐述了其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针灸疗法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1. 气血运行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运行,贯通全身。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气血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阴阳平衡理论《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人体也不例外。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的平衡,使阴阳相互协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经络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1. 针灸治疗疼痛针灸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局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缓解头痛、颈肩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

2.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耳穴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3.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脐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4. 针灸治疗皮肤病针灸疗法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译文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译文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译文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

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故祝由不能己也。

帝曰:善。

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

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

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翻译:黄帝问:我听说古代时候治疗疾病,都是使人转移情志,强壮体力来抵抗邪气,都是通过祝由术来实现。

而现在治疗疾病,医师都会使用毒药来内服,用针灸砭石来外治,有的治愈了有的没有治愈,这是为何?岐伯回答说:以往古人居住在野兽中,需要运动来避免寒冷,在阴暗的地方居住来躲避酷暑,内心中没有眷恋贪慕虚荣的劳累,对外面的社会没有寻找飞黄腾达的心愿,这是恬淡虚无的环境,邪气无法攻击进入人体内部深处。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九针十二原》是一篇讲述针灸理论的文章。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我对于中医针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在《九针十二原》中,作者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应用。

针灸是中华医学的三大疗法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针灸的基本原理是刺激身体的穴位,通过调节经脉和气血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文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各种技巧、针灸的适应症以及针灸的注意事项等。

通过阅读《九针十二原》,我深刻认识到针灸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多种好处。

而且针灸可以针对多种疾病,如风寒、中风、变态反应、内脏病变等,非常有效。

此外,我还了解到,中医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保健作用,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阅读《九针十二原》,我认为中医针灸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医学疗法。

尤其在现代医疗领域中,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而中医针灸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仅可以减少医疗经费的使用,也能让患者获得更细致的人
文关怀。

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中,针灸疗法仍然能够引领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介绍和探讨。

《黄帝内经》认为心理与身体是相互关联的,心理状态的不良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身体的疾病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聚焦于调整人的情绪和心态,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气施三针、调心施六气和调情施八宫等。

调气施三针是通过针灸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

《内经》中提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变人体的体温和体液分泌等生理机能,从而影响人的情绪。

当人处于愤怒或焦虑状态时,可以选择穴位气海等进行针刺来平复情绪,使人恢复平静。

调心施六气是通过调节六气的运行来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内经》中认为,人的情绪和心态受六气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过调节六气的运行来改善心理状态是有效的方法。

当人感到郁闷或抑郁时,可以通过调节水火之气来改善情绪,如多喝温水、避免辛辣食物等。

调情施八宫是通过调节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关系来改善心理状态。

《内经》中认为,人的情绪和心态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改善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关系对心理治疗至关重要。

当人感到孤独或无助时,可以通过增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改善心理状态。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外,《黄帝内经》中还包括了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草药疗法等。

这些方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国学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医学发展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1、身心一体的观念《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发生的变化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考虑身心一体的因素。

2、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的情绪、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意切断精神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正常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3、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对应着情志,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五脏,情志的过度刺激会引发相应脏腑的疾病。

因此,在治疗中应考虑五脏六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对身心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种正,一种邪,一种表,一种里,一种阴,一种阳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黄帝内经》也发展了许多心理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五脏六腑的情志是有着联系的。

在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精神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法,调节五脏六腑的情志,达到养护身心健康的效果。

2、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引导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调节情绪、情感、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达到调整患者整个身心状态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气功调理气功调理是《黄帝内经》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气功的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神经、内分泌等途径,促进身心健康。

在治疗中,气功也可用于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1. 引言1.1 黄帝内经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对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治疗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宝典,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立足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及气血畅通。

通过调理五脏六腑,达到心身相应,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更为显著。

药膳调理、针灸调理、气功调理等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中,有效地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达到心理和身体的和谐统一。

在当前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显珍贵。

通过调整饮食、按摩穴位、练习气功以及心理疏导,人们更容易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健康。

《黄帝内经》在当代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2. 正文2.1 心理治疗理论心理治疗理论是《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认为人体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心理治疗理论强调了调理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气血畅通的重要性。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调理:《黄帝内经》指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负面情绪会导致身体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调节情志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心态调理: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提倡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维护身心健康平衡。

3. 生活调理: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提倡饮食调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状态。

4. 心理调理:《黄帝内经》认为,心理调理是通过对人的情绪、心态、思维进行疏导,使之达到平衡和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通过倾听、开导、引导等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

《黄帝内经》对于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介绍。

1.1 精神病因理论《黄帝内经》主张:“精气神三者一体,精是血液之精华,气是血液之动力,神是气之运动”(《灵枢·本神》)。

这说明了人的身体与精神是相互关联的,身体是精神的载体。

在《素问·调经论》中则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情志的变化应及时调整。

1.2 阳虚阴虚理论《黄帝内经》中有“阴阳之气逆则为病”之说,意味着健康的身体必须是阴阳平衡,如阴虚、阳虚易生病。

此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情绪及其消化和吸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1.3 情志病理理论《素问·刺禁论》中指出:“五脏之所喜,五脏之所悲,五脏之所恐,五脏之所怒,五脏之所忧。

”表明不同五脏对情感的不同反应,因此情感的失调易导致相应器官的受损,即情志病理。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风,邪之长也,其所先得者,必先得其阳。

盖阳气者,诸邪所先袭也。

”意味着风(指外部因素,如疾病、压力等)因素的作用,易使人体阳气受伤,导致身体虚弱或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和营养来保持身体健康。

2.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根据五脏之所喜、悲、恐、怒,中医针灸师使用不同的针灸手法来调整情感。

比如,情绪失衡表现为郁闷、抑郁,可采用“心主神之论”中的针灸点位,以促进身体的平衡,并最终改善心理状态。

2.2 草药治疗根据中医药理学,每种中药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辅助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例如,丹参能补血定志、当归补血补血,熏衣草能舒缓神经,藏红花可以消除抑郁等等。

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可以弥补心理治疗中的不足。

2.3 健康生活方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神仙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以上……久视则眼盲,久听则耳聋,长者失其真,少者失其宗。

《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译文|要点《灵枢·九针十二原》选自《皇帝内经》,介绍欲创著《针经》的原由、九针具五俞十二原穴用途、法则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亳,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亳(bó)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黄帝内经》的社会医学思想

《黄帝内经》的社会医学思想

重点问题研究
1、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提出了“顺应自然,形神兼养”的养生原则。 其中,“顺应自然”是指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合理调整自己的作息和饮食。 而“形神兼养”则强调不仅要注意身体的锻炼,还要注重心理的调适和精神的修 养。
2、饮食养生:《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养生 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强调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 食原则,同时提出了“谨和五味,食宜清淡”的饮食要求。
学习和传承《黄帝内经》的社会医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推进现代社会医学的 发展,也有利于保护人类健康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 典之作。其中,中和思想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和思想强调阴阳平 衡、五行相生相克,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理念,为古代医学家们提供了 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对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内容三
引言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养生学的宝贵遗产。这部古 老的医籍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强调了预防为主,注重扶正祛邪,强调天人合 一,形神兼养等理念。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养生,《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分析关键词
1、《黄帝内经》:这部医籍是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总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社会医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医学具有重要 的启示和指导价值。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和影响,为我们提供了 宏观的医学观念和科学的方法论。《黄帝内经》的“治未病”观念、健康管理思 想、疾病预防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理论和技术,对于我们今天的健康管理、疾病预 防和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内经》大小周天理论运用于针刺治疗的验案举隅

《内经》大小周天理论运用于针刺治疗的验案举隅

《内经》大小周天理论运用于针刺治疗的验案举隅作者:黄超原徐丽华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第02期【摘要】从《内经》角度阐述徐丽华副主任医师运用大小周天理论的针刺思路,并举临床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经;大小周天;针刺【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47-02经络乃全身经气运行之通道。

生理情况下,经气充盛,流通各处,濡润肌腠,灌溉脏腑,阴平阳秘,具体表现在全身各机能的协调,人体处在健康平衡的状态。

病理情况下,阴阳失衡,经气阻滞,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或经气亏损,不荣则痛,并出现在各组织代谢紊乱,人体处在亚健康或不健康的失衡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内强调:“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由此可见,阴阳平衡乃健康之根本。

针刺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其要旨在通过调动经气,疏通经络,调畅气机,调理全身阴阳,从而达到治病防疾的功效。

运用毫针刺法刺激腧穴,则是为了梳理经络之气。

腧穴功效主要可分为近治、远治和特殊作用[1],但这样的腧穴功效分类易局限了施术者对腧穴运用的思维。

笔者在随诊徐丽华副主任医师时,发现其在针刺治疗时选择基础穴组颇具特色,其选穴的方法开拓了针刺治疗疾病的思路,丰富了辨证选穴。

徐主任针刺基础腧穴以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居多,配合有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厥阴肝经的腧穴。

其中,督脉中选取百会、印堂、水沟、承浆;任脉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并取名为“引气归元穴组”;他经则有天枢、阳陵泉、太冲、内关。

1 小周奥义,任督治本道家中称任督二脉之循环为小周天。

道家主张通过静坐调息的功法促使人体经气沿任督二脉循环流动,故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水火相交,坎离交媾,培育元气,生息化神,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医学理论、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

其中对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论述十分精辟,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心理活动对于身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当注重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平衡身体阴阳的目的。

黄帝内经提出了“心使气和”的重要原则。

心理活动能够调节气血运行,保持人体的平衡。

如果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就会影响气血的流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在治疗疾病时,应当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心理和情绪得到舒缓和调节。

黄帝内经提出了心理健康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性。

心理压力、负面情绪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康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治疗疾病时,应当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其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其中包括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调整患者的心态,尽量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增加快乐和满足感,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黄帝内经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调摄神志、音乐疗法和情志调摄等。

调摄神志是通过控制思维和情绪,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保持平和和谐。

音乐疗法是通过音乐的演奏和听觉的刺激,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其舒缓压力和负面情绪,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

情志调摄是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志向,使其积极面对生活和疾病,增强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心理健康和进行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注重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对于疾病治疗中的心理因素,也应当采取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了解和应用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从《黄帝内经》看“形神一体观”的临床运用

从《黄帝内经》看“形神一体观”的临床运用

从《黄帝内经》看“形神一体观”的临床运用“心者,君主之宫也,神明出焉”“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 与“神” 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被《黄帝内经》所重视并广泛论述,其中提到“形”的次数达 200 多次,提到“神”的次数达 190 多次。

《黄帝内经》中的“形”与“神”《素问》中提到“气合而有形”“阳化气,阴成形”,从广义来看,形,囊括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物质及其表象,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础。

从狭义来看,《素问》说“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与经,惠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形,即人体有形之躯,包括皮、脉、筋、骨、肉等。

何谓神?《素问》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由此可知,神由精所化。

《内经》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构成生命的精微物质。

广义来说,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形象的总称;谈及“藏象理论”,提到“心主神明”,古人多认为神出自于心,心又为“君主之官”,是人体思维意识活动的中心,所以,神又有人的精神活动之义,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

后者,也被后世医家称为“狭义之神”。

简而言之,从人体整体角度来看,其机体为形,生命活动为神;以具体某一脏器的角度来看,则脏器为形,功能为神。

《黄帝内经》的“形神一体观”《黄帝内经》中的“形神一体观”主要是在于说明形体与精神辨证统一的关系。

《灵枢·决气》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即形为神之宅。

无形,则神无以依附。

形的强弱直接决定神的盛衰。

形的生理活动协调,则邪气不得入,精神得养。

如《灵枢·营卫生会》中所论述: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年轻人身体盛壮、气血充沛、气道通畅、营卫之气正常运行,故“昼精而夜瞑”。

老年人会因生理因素而导致“肌肉枯,气道涩”,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能循其道而正常运行,所以必然会出现“昼不精而夜不瞑”的情况。

《黄帝内经》针刺“治神”辨析

《黄帝内经》针刺“治神”辨析

《黄帝内经》针刺“治神”辨析
朱玲;杨峰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5(021)005
【摘要】“治神”是《内经》针灸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术语,与针刺实践密切相关,然其具体所指在经文中未有明确解释,后世医家理解也多有分歧.故通过对《内经》中
与神相关概念术语、形神关系、上下文语境以及道家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治神”乃治医家之神,而非病者之神.这与道家在进行某种高超操作技艺时对“神”的追求与重视不谋而合,与道家的思想认识密切相关.由此提示,早期针灸理论源流梳理、概念术语的厘清,在系统爬梳相关医学文献的同时,尚需从早期思想文化观念与
医学理念相互交织的层面多加审视,综合辨析.
【总页数】4页(P565-567,574)
【作者】朱玲;杨峰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
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1
【相关文献】
1.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用《黄帝内经》"治神"理论防治推拿职业病的探讨 [J], 王霖;程红云;葛湄菲
2.治神调髓法针刺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43例疗效观察 [J], 李永凯; 刘娟
3.《黄帝内经》治神针法治疗十四年痼疾一例 [J], 蒋维明
4.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针刺治神思想 [J], 瞿涛;余玲玲
5.浅谈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的针刺守神与治神 [J], 林志杰;郑易敏;张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黄帝内经》体质思想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

浅析《黄帝内经》体质思想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

浅析《黄帝内经》体质思想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作用田鸿芳;河恩惠;陈胤希;杨超;唐杰;秦秋果;赵明文;赵吉平【摘要】By classifying,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different constitutions in the earliest medical classics HuangDi NeiJing and the contents of constitutions differentiation and acupuncture, the important guidance of constitution thinking to acupuncture were explored, attempting to have deep understanding to classical theory of acupuncture and be helpful to the acupuncture in clinic.%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书中不同体质的分类方法及辨体针灸治疗的内容,探讨其体质思想对针灸治疗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期对针灸经典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针灸临床有所帮助.【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6(029)001【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体质;针灸;辨体治疗;因人制宜;《黄帝内经》【作者】田鸿芳;河恩惠;陈胤希;杨超;唐杰;秦秋果;赵明文;赵吉平【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和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些倾向性[1-6]。

重学《黄帝内经》上医针灸治神

重学《黄帝内经》上医针灸治神

重学《黄帝内经》上医针炙治神。

中医界是该迷途知返的时候了。

中医界都有共识,《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首部医学经典,开山祖师爷。

《黄帝内经》全书讨论的都是经络、针炙、养生、上医治神等,特别推崇上医针炙治神。

不主张用药是黄帝之言。

《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开门见山,先立针经,不用毒药。

特别强调针刺的特色乃“易用难忘”。

《黄帝内经》包含《灵抠》、《素问》,共一百六十二论,只有一篇名《汤液醪醴论》,但也没有提一个药名、药方,而讨论的亦是“神不使”和消肿的治法。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再看《黄帝内经》对针刺的评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针石者道也。

”道乃大自然之根本,足见针石在治病中的重要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高度赞扬了针刺术的伟大、崇高及其至真价值与作用。

《灵枢·外揣篇》说:“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四时之变也。

”《灵枢·玉版篇》说:“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也,原闻其故。

歧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

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

《内经》八正神明论

《内经》八正神明论

《内经》八正神明论《内经》八正神明论《内经》是我国中医传统著作,在这部作品里包含很多经典的医学知识。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

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治神理念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陈欢
(武汉市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14)
关键词:针灸临床应用;《内经》;治神理念
中图分类号:R 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11)09-0054-02
所谓“神”即“神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外
在表现,也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示。

它包括精神、意识、心
理活动等。

《灵枢·本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
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治神”首见于《内经》,均是涉及针灸,
是对医者在针刺治疗时掌握自身和病人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的
要求。

1 治医者之神
临床针灸施术者要保持一种积极健康、专心致志的精神状
态。

《内经》曰:“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指的是施术时要神思
专一,细心观察神气变化,体会针下感应,以调养治疗患者,即治
人之神者必先治已神,研究表明这样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效
果[1-2]。

当术者精神低迷,思维混乱,或情绪浮躁时,就很难做
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自然也就无法做到细心体察患者的神情变
化和机体反应,势必会影响护理乃至整个治疗的效果。

只有心
平气和,精神集中才能正确得当的实施护理操作,以获良效。

要想提高护理和整个治疗的效果,必须首先调节自身的精
神状态和思维意识,以高度集中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
地观察、有序地观察、有效地观察,在观察中勤思考,运用娴熟的
技术来激发调动患者机体内的神气,配合治疗,使机体各系统功
能得到调整和稳定。

2 治患者之神
从中医四诊来看,首先进行的是望诊,通过望诊-望目、望
面色、望形态等以了解患者机体的整体状态,正如《灵枢·本神》
记载:“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
意”、“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内经》常
提到的“上工”,就是懂得根据人之“神”以断正气之盛衰,最终
定夺治疗之法的医生,因而“上工”治病能最终达到养神的目的,
这也就符合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对于医者而言,除了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还要善于掌控患
者的注意力。

患者的注意力指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思想和行
动上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若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就不能很好
的执行医护人员的决策,缺乏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决心。

如脑
卒中患者大都表现为注意力减弱、精神涣散等意识障碍,是常见的认知障碍之一。

应密切观察患者,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护理训练中,并逐渐增强患者对自身注意力的控制能力,更好的完成规定动作,同时控制其它不需要的动作,如训练下肢瘫痪患者步行时帮助其主动迈步,克服拖行的不良动作。

同时,应重视患者的情绪变化,调整和稳定患者的情绪,及时告知疾病的转归预后。

有些久治不愈的患者或年老体弱、长期的疾病痛苦使患者情绪低落,对治疗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怀疑态度。

对这类患者,《灵枢·师传》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通过说服、解释、鼓励、安慰等方法,关心和鼓励病人,助其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在最佳心境下接受治疗,这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4]。

3 治家属之神《内经》中针刺“治神”理论主要强调治“医者”和“患者”之神。

近年来,有学者更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即治家属之神[5]。

治家属之神是指医护人员通过向家属讲解和分析患者的病情,阐明疾病康复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并普及家庭护理和日常简易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技巧,一方面通过良好的预期临床效果来减轻家属因患者病重所承担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强家属协助治疗、坚持治疗的信心。

治家属之神,对于医护一些慢性病、老年病患者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类患者的后期康复一般由医院转入家庭,日常护理、功能锻炼等工作也随之由医护人员肩上转移到家属肩上,家属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而医院的治疗只是一小部分,要叮嘱家属留心观察患者日常生活中某些症状表现,充分发挥家属在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环境。

4 讨论“治神”思想贯穿于中医临床的诊治过程。

正如《标幽赋》所言:“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在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同样要求具备这种思想,认真对待治疗护理中的每个环节,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6]。

参考文献:[1] 潘春光.“治神”在卒中运动康复中的作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 ].2008,10(6):108-110.
·54·湖北中医杂志 2011年第33卷第9期
[2] 胡永善,吴毅.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
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7(2):105-107.
[3] 赵若华,李彩兰.加强护理观察能力的培养,提升中医院护理质量
[J].医学信息,2010,6:1596-1597.
[4] 穆秀花.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与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10,17(2):184.[5] 谢感共,吴建文,文胜.浅谈“治神”在中风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J].江苏中医药,2005,26(1):45-46.
[6] 赵丽雪.卒中偏瘫患者分期康复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0,32
(3):449-450.
(收稿日期:2010-10-27 编辑:姚玲)
虫类药治疗顽疾
董汉华
(湖北省汉川市中医医院,湖北汉川431600)
关键词:虫类药;临床运用;案例
中图分类号:R28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704(2011)09-0055-01
虫类药即动物药,乃血肉有情之品。

特点是性善走窜,通达内外,功效独特。

笔者在治疗某些顽固性病证时,在辨证基础上常加用虫类药,疗效均有提高。

现介绍典型病例如下。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刘某,男,62岁,2010年2月8日初诊。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1周,转侧困难,受凉痛甚,右下肢麻木,手足不温,舌红,苔薄白,舌下脉络青紫。

腰椎C T示:腰椎间盘突出。

曾服用“壮腰健肾丸”、“双氯芬酸钠片”等药均无效。

诊断为腰痛,证属肾虚寒凝、血络瘀阻。

治拟温肾补阳、活络止痛。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附片(先煎)10g,细辛10g,麻黄10g,独活20g,牛膝15g,杜仲15g,淫羊藿15g,续断15g,川乌(先煎)10g,乳没各15g,元胡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3剂后,腰痛、肢麻同前。

虑其腰痛剧烈,一般草药之药力难以直达病所,遂于上方加全蝎(研末)6g,蜈蚣(研末)6g,乌梢蛇(研末)10g,生地12g。

3剂后,腰痛、肢麻减轻。

守上方继服5剂后,腰痛等症消失。

嘱其卧硬板床,勿持重物,劳逸结合。

随访1年未发腰痛。

按: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则骨病。

老年人肾阳虚不能温煦手足,致腰部冷痛、手足不温;阳虚生内寒,寒凝气滞,血络瘀阻,不通则痛,故腰痛剧烈、下肢麻木。

治疗上以温补肾阳、通络止痛为主。

加入虫类药深入经髓骨骱,钻透剔邪,祛风定痛,舒利关节;配伍生地滋阴以制虫类偏燥之性。

全蝎、蜈蚣皆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均为治风要药,两者常同用;乌梢蛇性善走窜、外达皮肤、内走脏腑,能透骨搜风,常用于顽痹久病不愈、肢体麻木者。

2 支气管哮喘
崔某,女,4岁,2009年10月28日初诊。

患儿痰鸣、气喘反复发作1年余。

每遇天冷或受寒则发。

哮喘发时用抗生素、激素静脉滴注可缓解。

在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刻诊:呼吸气促,喉中痰鸣,痰白,流清涕,口不渴,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紧。

体检:体温36.5℃,双肺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辨证属寒痰伏肺、肺失宣肃。

治拟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用小青龙汤加味:麻黄3g,细辛2g,干姜3g,五味子6g,杏仁5g,射干5g,款冬花6g,陈皮6g,苍术5g,僵蚕3g,地龙5g,蝉蜕3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3剂后,喘、鸣症状减轻。

守上方10剂后,诸症消失。

继以香砂六君丸、参蛤散调治半年。

随访1年哮喘未发。

按:《景岳全书》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

医者临证当辨已发、未发。

本例发作期证属寒痰伏肺,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中麻黄、杏仁、射干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陈皮、苍术理气燥湿化痰;款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

哮喘具有起病较快、病情多变等特点,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特性相似。

加入虫类药僵蚕、地龙、蝉蜕入络搜风、解痉平喘,与草药合用可增强平喘之疗效。

现代研究认为:僵蚕能兴奋肾上腺皮质;蝉蜕有抗组胺、白三烯作用;地龙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而平喘;陈皮、苍术皆能抗组胺。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哮喘治疗的基本原则。

发作期多攻邪治标,缓解期当扶正固本。

香砂六君丸、参蛤散能补脾益肾,减少或控制哮喘的发作。

(收稿日期:2011-03-17 编辑:冀振华)
·
55
·
2011年9月第33卷第9期S e p.2011.V o l.33,N o.9 湖北中医杂志
H u b e i J o u r n a l o f T C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