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观看青春派电影有感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观看青春派电影有感作文
前几天闲来无事就看了这部《青春派》,本来只是听别人推荐的说很好看,直到我看完,我才发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真的也会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
下面橙子为大家介绍观看青春派电影有感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观看青春派电影有感作文篇1
提到“青春”这一个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个性”、“活力”、“张扬”。
其实,青春是一条叛逆与稳重相互交织的成长之路。
一味叛逆,不是青春,是愚昧无知;一味稳重,亦不是青春,是死气沉沉。
当我们终于告别最初的任性茫然,练就一身成稳从容,我们亦告别了青春。
我们走在这条路上,正值青春。
而我们却不得不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与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
所有人都是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
于是我们厌倦,厌倦日复一日类似的生活,也厌倦这样一个与别人类似的自己。
我们有大把的精力,却只能把它全部消耗在书本里。
我们不满着,咒骂着,却无能为力。
因为我们不能赌上自己的未来去追求所谓的“个性张扬”。
“未来”总是比“现在”重要,所以我们要活在“现在”,却不停地为“未来”打算。
尽管,未来,未曾来。
于是我们一边抱怨,一边认命,到最后学会习惯,毕竟,这样的选择之于我们,百利而无一害。
没有谁的青春是真正无悔的,在青春的年岁里,我们本就是冲动的。
我们害怕当某一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能够想起的,只是
一片空白。
于是我们在内心深处隐隐期待着在这个最美好的年纪里,能够发生一些美好的事,好让自己不留遗憾。
或许是一次惊艳的邂逅,或许是一段甜蜜的爱恋,当这些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欣喜若狂。
而实际上,我们不过是沉浸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美梦中,犹不自知。
现实总比梦境残酷,我们躲在梦里,不愿醒来。
原本单纯的青春却因为这些事的发生而有了伤痕。
倒不如从未发生过。
正如电影中男主最后说的:“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宁愿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是晓凡。
”我们以为我们是在享受青春,实际上,我们只是自视过高。
可惜,人们在故事的开头永远无法预料故事的结局。
成长,或许是雷霆乍惊措手不及,或许是春风入夜,润物无声。
而忏悔与改过,是我们唯一的救赎。
幸而,我们还有机会改过,而不是空留无边悔恨。
幸而,这一路上,我们还有父母师长的陪伴,而不是独自一人摸爬滚打。
或许会很辛苦,但至少不孤独。
青春,只是连通幼稚与成熟的桥梁,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般轰轰烈烈。
观看青春派电影有感作文篇2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傲娇?是得瑟?是其他?
是席慕容诗歌里的《青春》?是伍佰的《青春》?是陶子(陶晶莹)、红孩儿、黄莺莺、李志……的歌?是谢晋的电影?还是韩寒写的《青春》?
又或者,青春是沈庆,他的歌里这样唱道的:“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
她/洋溢着眩目的光华像一个美丽童话/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不能入睡/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地飞/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
在所有中国作家、诗人及艺术家的作品里,我以为只有刘杰导演的电影《青春派》和沈庆有着同工异曲的意向,当然,还有情怀。
抛开青春乃至情怀的表达,我从影片看到的,还有对于现实教育体制的反讽和思考,这一点并未出现在片方或是艺人的宣传里面,这其中的缘由,我不说出来大家自然也很清楚。
如果想说简单和直白一点,《青春派》就是一部关于中国高考现形记,同时也是一部如何谋杀中国少年早恋的思考,在没有明文规定和记录的禁忌里的青春禁忌是非常可怕的,这是一张没有边际的道德法网,同时束缚着你的还有千军万马都只能通过这一条才可能有机会改变命运的高考独木桥,等等,等等,组建并构成了中国青少年们共同的回忆。
这样的回忆不是影片的主题,却是无数人共同的记忆,更是命运的转折点。
这看似公平的竞技背后,是各种不堪、各种扭曲乃至各种变态,无奈的是这样的情形还将持续下去。
我想说的是,如果沈庆的歌声里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记忆的部分,而中国现行的高考,恰好是杀死创造力和天才的绝佳道场,要么是噩梦要么就根本不想记起。
影片中,董子健、秦海璐的表演和角色设定则完完全全验证我前面没有直接明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事实。
有人会因此留恋回忆曾经的同样的不堪,也有人会因此温故而知新般假装想象曾经风华正茂时的意气风发…我更想说,那都是我们的假嗨意淫,无论是与电影中主角的同龄人或过来人,我们应该看到的应该远远不止这些,那才是真正希望的开始。
谢谢刘杰,我不知道是否曲解了你的本意,但我读到的这些潜在足够让我表达自己的激赏。
最后,必须要说明一句,这是部值得看的国产佳作,比那个什么“致青春”“合伙人”什么的,值得你去看一场,无论你最终感受到的是否和我的完全相异。
观看青春派电影有感作文篇3
几日前,受崔瑜琢老师邀请,在金棕榈的懊怡影城提前观看了电影《青春派》。
观影结束后,崔老师问我,怎么回?我说,坐公交。
但下楼之后,我便决定走着回去。
这部电影,是有让人走路去思考的冲动的。
从观影到今天我写文章分析这部电影,已经过去几天,这几日的沉静,让我更能理性而非感性地去赞誉该片了。
我在最近的一期一周酣的解说词里边说,当下的青年,缺少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电影,《阳关灿烂的日子》是上世纪北京大院的,《那些年》是台湾青年的,《致青春》是70后的,《小时代》是闭目塞听自我意淫的……我们为什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电影呢?因为“高考”这个带着血痕的明刀在暗地里抹杀我们的青春。
如果青春电影对这种刀光剑影避而不谈的话,那电影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小
时代”的自慰。
当然,在院线可以看到的电影中,也曾出现过一部反映高中生高考事情的电影,叫《全城高考》,也有恋爱,也有一点青春叛逆,当然,少不了一些孩子的“问题家庭”,少不了一个一心一意的班主任等等。
但该部电影,将我们的高考青春写的过于轻松,把真实的“蹂躏”感弱化了,因此,于观众的审美评断中,失去现实性,属于意淫作品。
不可以弱化高考对我们高考一代的蹂躏感,是该类型电影必须要面对的。
《青春派》正好直面了这种要求。
该部电影之所以能感染我们,应该有以下几个情感优势。
撩拨初恋
《青春派》与《那些年》近似,塑造一个初恋的人物形象,作为观影者的感情寄托,从而造成一种既定事实——我们在观看剧中的主人公羞涩恋爱经历,同时怀旧自己的曾经美好。
这种移情效果,于“干干净净”的恋爱方式上,最为有效。
当然,我并不认为发生肉体关系的恋爱便是不干净的。
只是从人的审美角度上讲,意淫的羞涩总是美好于真刀真枪的战斗。
抓住了影迷的这种心理诉求,《青春派》通过展示一段高四悲催恋爱经历的方式,来完成了让观影者去自觉体验的艺术展现方式。
这种对初恋的撩拨,又是现实主义的。
男一号与女神的神交,首先面对“高考”二字的折磨——老师给母亲打小报告;母亲当面讽刺女神姐弟恋;男一号神魂颠倒,致使考场失利,重新回归到一种恶魔般的复读中去……经历高考的一代都很清楚,我们一边渴望恋爱,一
边又对“恋爱”这两个字惧怕的要死。
因为我们总觉得,恋爱简直是高考的死对头了。
当然,我们这种感觉,是高压的环境强加给我们的。
在高考高压下的恋爱,哪怕是失恋,单相思,于大陆学生看来,都是既带着叛逆气质又有着唯美精神的。
所以,在这种坏境下,“撩拨初恋”,无疑可以撩拨到每个有高考经历的人心尖子上去的。
直逼高考
在“高考”这个主题面前说真话、讲真故事,才算是及格作品,不然,便是创作者的自我意淫。
“高考”是每个经历者的情感G点,害怕被提及,但又潜意识中期望被提及——这是一种有伤的快感。
《青春派》无疑能够带给过来人这种快感。
它没有弱化高考对参与者造成的精神伤害,也没有美化任何的“努力学习”,与之相对的,更没有丑化高考,否定高考有可能(我说的是有可能)带来的命运的改变。
这种一碗水端平的叙述方式,是现实主义的优秀技法。
现实主义,带来了事件还原的真实感。
恋爱的冲动、叛逆的躁热,与“高考”这个活动要求正好针锋相对,一个巨大的故事矛盾摆在面前,且这个矛盾,每个参与过的人都直面过——基于此,《青春派》取得了题材上的亲近性,与观影者有关。
但是,《青春派》的叙事角度,又最终超越了高考,没有让这两个字一直重压在主人公的故事起伏之上。
走出高考,一片豁然。
其实,人生除了“高考”两个字的重压之外,我们会发现还有各种各样的“两个字”重压我们,让我们丧失爱情、丧失青春……但是,在重压之下的超越,无疑是很重要的。
不能着急否定什么,但一定要试图去超越
什么。
这便是该部电影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