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合集下载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⑴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⑵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⑶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夸张(夸大、缩小):(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如:⑴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⑵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排比:(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并举例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艺术手段,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增强言语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十大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并举例说明。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进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化。

比喻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例子:他的眼睛如同一池清泉。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的行为、感觉和特征,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特点。

拟人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并打动读者的情感。

例子:秋天的落叶轻轻飘落,宛如一位优雅的舞蹈者。

三、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句式结构或词语来强调并列的事物,加强语气表达力,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直接、有力。

排比能够使文章的修辞效果更加突出。

例子:求其友,如求其水;求其爱,如求其光;求其心,如求其真。

四、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人物或情感的描述进行夸大处理,烘托出一种戏剧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夸张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例子:他的声音大得可以震碎玻璃。

五、借代借代是通过用一个相关的词语或事物来代替自己讲述的词语或事物,起到替代和提醒的作用。

借代能够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避免重复。

例子:我闻到了梨花的香气,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六、反问反问是通过陈述时向对方提问并以此提醒或强调自己的观点。

反问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子:难道生活中只有胜利和失败吗?七、比较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对照,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较能够使文章的描述更具有说服力,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例子:她像一只雀儿般灵动的跳舞,飞舞在舞台上。

八、倒装倒装是将句子中的主谓语调换位置,使语序上与正常的语序相反。

倒装能够突出句子中的一些成分,使语气更加强烈,语言更富有节奏感。

例子:Into the room walked a man,his tall figure casting a shadow on the floor.九、设问设问是在文章中故意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和回答,从而达到引发共鸣和提醒的作用。

九种修辞手法举例

九种修辞手法举例

以下是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举例: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动作行为。

例如: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例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来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感情,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是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举例,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01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

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

更遑论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借助修辞来使自己文章的语文更加生活些。

可见,高考备考,确实该用点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

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

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

不过,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02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

关于修辞手法的作用

关于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就是打比方。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极其相似, 就可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比喻。 判断: 1、长江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江之上。√ 2、降落伞像一朵朵彩云在天空飘荡。√ 3、老李壮得像一头牛。√
4、我好像听到楼下有人喊我。 ×
5、我和爸爸长得很像。×
6、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2、 敬爱的周总理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年轻的战士。
3、 吴国的都督周瑜十分妒忌很有才干的诸葛亮。 4、 银色的雪光照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5、 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6、 时光老人给我们的礼物是珍贵的。
六、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 起强调作用。比如:
1、我不得不承认那个本是我的。“不得不”就是双重否定 (这句话的原意为:我承认那个本是我的。 ) 2、他不得不承认这是他做的 。 (意思是:他承认是他做的。)
3、不劳动,连棵花草也都养不活,这不能说不是真理。
(意思是:不劳动,连棵花草也都养不活,这是真理。)
练习: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的互换
1、这件事你不可能不知道。 2、好好学习不可能不取得好成绩。 3、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爸爸不得不参加。 4、认真学习,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5、他的学习成绩那么好,大家都佩服他。 6、能考取一所名校,这肯定是他的愿望。 7、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8、爸爸的表演很精彩。
⑩他不但改正错误,而且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三、词语的感情色彩 褒义词:是凡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尊崇、美好、 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 如:慷慨激昂 、鞠躬尽瘁、从容不迫、雄姿英发 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 词。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 如:见利忘义、一臭万年、鼠目寸光、狼子野心 中性词:是不带褒义和贬义感情色彩的词语,根据语言表 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如:念念不忘 、无奇不有、 无声无息 、 一碧万顷 例如:骄傲的贬褒用法 褒义用法:小明去市里参加数学竞赛,得了第一名,我真为 他骄傲! 贬义用法:小红期末考试得了98分,就骄傲的不得了。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1.比喻: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描写相似之处来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形象,使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句:她的笑容如阳光一般温暖。

2.比拟: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对比来突出被修饰对象的特点。

比拟可以用于形容人物特征、情感和景物等方面的描写,以使文字更具生动感和表现力。

例句:他虽为铁面无情的警察,却有一颗如黄金般温暖的心。

3.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抽象的概念或动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能力,以增强描写的表现力和形象感。

拟人可以使物象更加生动、有趣,也方便读者对其进行思考和理解。

例句:夜幕低垂,星星似乎在窃窃私语。

4.夸张: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夸大或渲染,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夸张可以使文字更加鲜明、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例句:他的身高可以媲美一座高山。

5.排比:在同一句或相邻句中使用相同结构的词语或句子,以使表达更加连贯、鲜明和有力。

排比可以使修辞效果更加突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句:爱情需要真诚、付出和理解。

6.反问:以问句的方式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或引起对方思考。

反问可以激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增强修辞的说服力和抒情性。

例句:难道生活只有苦难吗?7.借代: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使句子结构更加简洁、明了。

借代可以通过简化句子结构来保持流畅和紧凑,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例句:他的大脑是他最强大的武器。

8.对仗:在语言中通过平衡配搭、对称的句子结构来达到修辞目的。

对仗可以增加句子的节奏感和音调,使语言更加优美和和谐。

例句:风轻轻吹,雨纷纷下。

9.比较:通过对事物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对比,使句子更具说明性和感染力。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关系。

例句:他的声音如同湍急的江水,嘹亮而动听。

在这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拟人等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比较和形象描绘来增加修辞效果。

夸张、排比等通过对事物的夸大或相同结构的运用来突出表达的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效果)

微积累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 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 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 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 重字。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设题角度 借代
20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 新高考1 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 设问排比
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命题特点 修辞手法: ①过去,该考点是放在仿写等语用题中间接考 查,现在单独设题考查,凸显了高考对此的高 度重视。 ②命题不再是判断修辞手法的简单考法,而是 就某一修辞手法,要求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体现了考查的深度。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①命题主要角度是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 ②分析比较表达效果综合了语言表达及文章结 构多个角度,体现了考查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上述两个考点,一般采用简答题型。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

新高考Ⅰ 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
对偶 修辞手法:
2021
表达效果。(5分)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
①过去,该考点是放在仿写等语用题中间接考 查,现在单独设题考查,凸显了高考对此的高
全国甲 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拟人 度重视。
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 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 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 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 《向上的台阶》)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 长于抒情。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9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1.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3)种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她象一朵花。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成了)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她是一朵花。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把敌人比喻为虎豹、熊罴)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判断:春雨象花针,象细丝。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统称比喻,做题时可以不用细分,但可以作为判断比喻修辞额依据。

2.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2)种类①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小鸟在歌唱。

②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语文修辞手法是考试时常见的考点,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

【例句】: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作用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作用】: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事物)____的特点,流露出作者____的感情。

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用分析】: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增强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

名称
特点
三个或Hale Waihona Puke 个以上结构相同、排
意思相关,语 气一致的短语
或句子连接在
比 一起。
类别
短语排比
句子排比
示例
苏州刺绣以色彩鲜艳、图案清晰、 针法细致、形态逼真而驰名中外。
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 声音绘制感情。
注意:在运用这种修辞时,需要注意的是用来构成排比的内容不能重复, 不能互相包含。
5、对 偶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 忍闻。
6、排比
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 ①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②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③ 增添语言的节奏感、旋律 美; ④ 有力地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4构思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伏笔铺垫等。
常见修辞手法(9种):
1、比喻 2、 比拟 5、对偶 6、排比
3、借代 4、夸张 7、反问 8、设问 9、反复
1、 比喻
含义: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说明另一 事物。 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 或化冗长为简洁。

两次以上重复相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同开头的段落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
麦……
反复与排比 相似处:是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 二者的区别是: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其修辞作用在于强调突出。 排比着眼于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修辞作用在于加强气势。 运用反复的句子不一定形成排比,排比句也不一定使用反复的词语。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组成。

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和对偶等。比喻是通过相似点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有明喻、暗喻等,能化平淡为生动。比拟则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包括拟人和拟物,使描绘更形象。借代是用相关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如特征代本体,能简化表达。夸张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形象等进行扩大或缩小,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等,可增强感染力。对偶则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对的意思,有正对和反对等,使语言更凝练。在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时,需注意保持与所描写环境气氛的协调,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且不能失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一、知识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

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修辞性表达中的技巧和方法,可以
增强文字的艺术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比喻
二、拟人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
人的形象和感受,增强作品的形象感和表现力。

拟人能够使描写更具象化,增加情感和思想的投射,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共鸣。

三、夸张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描写进行强烈放大,以夸大其特征、强调
其意义或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夸张常常用于哲理作品、讽刺作品或幽默作
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四、对比
五、排比
排比是将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
排列,以增强修辞效果和节奏感。

排比可以强调重要的事物,突出特定的
感觉或思想,使文章更加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它能够提高读者的注意力和
理解力,增加作品的说服力。

六、反问
七、比较
八、反复
反复是指在文本中反复强调其中一种思想、观点或情感,以加强其影响力和记忆力。

反复可以通过重复关键词、精心布置的句子结构或场景设置等方式实现。

反复能够加深读者对其中一种思想或情感的理解和认同,增加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九、借代
综上所述,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作用效果和作文比较,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作家可以更好地与读者沟通,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方法技巧二 常见修辞方法分类例析

方法技巧二 常见修辞方法分类例析

结 构
对偶 句子 对偶
——
浅; 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 中空。
返回
3.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 凝练,抒情酣畅。 4.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1)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 相关。 (2)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六)排比 1.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 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 修辞方法。
博喻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 花……正如一粒粒 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 的美人。
那小姑娘 例句 好像一朵 花一样。
那又浓又翠 的景色, 简直 就是一幅青 山绿水画。
返回
5.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 冗长为简洁。 6.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 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 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比拟 1.概念: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法。它包括 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 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 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返回
2.种类 类别 连续 反复 形 式 间隔 反复 特点 例句
接 连 重 复 相 同 的 词 盼望着,盼望着,东 语或句子,中间没有 风来了,春天的脚步 其他词语间隔 重复运用词语或句 子,中间间隔其他词 语或句子 近了。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 国倒愈像一个国,失 了东三省谁也不响, 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2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2

九种常见的修辞⼿法的作⽤2九种常见的修辞⼿法的作⽤:1.⽐喻、拟⼈:⽤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动、形象、具体,给⼈以鲜明的印象;化⽆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鲜明的印象,产⽣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强。

6.排⽐: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增加语势,起强调作⽤,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往往⽤排⽐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

⽤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问⾃答。

作⽤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肯定,⽬的是加强语⽓,起强调作⽤。

9.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某些词语、句⼦或者段落等。

作⽤:强调突出,增强语⽓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同时,反复的修辞⼿法还可以使诗⽂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语⾔美。

常见表现⼿法及其作⽤1、联想、想象:联想由⼀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个典型。

想象是⼈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是丰富⽂章内容,使⼈物形象更丰满、⽣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动感⼈,增添艺术感染⼒。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章更含蓄些,运⽤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寻味。

4、对⽐(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一、知识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

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

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2)拟物(借物模拟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比喻与比拟的比较】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