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着力于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合集下载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制三化”实施路径——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一制三化”实施路径——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

图1拔尖创新人才“一制三化”培养路径图一、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早期发现机制(一)刻画识别特征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有助于明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随后逐渐成为大中小学教研的热点。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第一步,是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生物学教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前沿视角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刻画拔尖创新人才的肖像特征。

除了具备数、理、化、生等扎实的学科基础,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朱旭通过梳理“拔尖创新人才”的诸多说法,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品质,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在社会秩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居领先位置的劳动者”[4]。

该定义高度概括了拔尖创新人才在思想道德与修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与能力、社会领先与贡献等四个维度的特征(如图2所示),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指明了方向。

图2拔尖创新人才的四个维度特征(二)搭建体验平台开放的体验平台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的途径。

高中入学伊始,学生的心智、志趣尚未定型,个人发展方向尚未明确,这时学校和教师很难对拔尖创新学生进行精准识别。

与高校拔尖创新学生选拔不同,高中阶段应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肖像特征,搭建适应学生发展的体验平台,面向全体学生零门槛开放。

学校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正向激励与引导,使拔尖创新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使其从同龄人中逐步脱颖而出。

南宁三中在高一年级学生入学时,开展了诸如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学习经验沙龙、五大学科奥赛体验课、学生社团招新晚会、体育选项课和生涯规划游园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活动涉及价值引领、人文熏陶、科技创新、艺术体育、团队合作等方面,丰富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形成自我赋能的意识。

让孩子自信地走向未来——课程建设视野下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思考与实践

让孩子自信地走向未来——课程建设视野下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思考与实践
门类 等 几 个 方 面 长 期 有 数 十个 社 团开 展 活 动 。 同 时 ,3 — 9年 级 可 以 设 立 创 新 思 维 训
拔 尖 创 新 人 才 的 早 期 培 养 培 养 需 要 良 好 文 化 氛 围 、生 长 空 间 、成 长 平 台 。 学 校 每 年 举 办 如 科 技 节 、体 育 节 、艺
具 备 资 质 的 老 师 担 任 机 器 人 制 作 、科 学 考 察 、鸟 类 观 察 、信 息 技 术 的 导 师 ,培 养 、
进 学 生 综 合 素 养 的提 升 ,有 效 促 进 拔 尖 创 新 人 才 的早 期 培 养 。 在 面 向全 体 、全 面 的 基 础 上 ,拔 尖 创 新 人 才 的早 期 培 养 是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充 分 发 展 的具 体 要 求 , 是 素 质 教 育 的基 本 要 义 。 但 是 仍 然 要 注 意 的是 ,我 们 不 要 甄 别 式 、 筛 选 式 、淘 汰 式 教 育 的 ,我 们 要 的 是 “ 让
养 (即 阅读 素 养 、数 学 素 养 、科 学 素 养 、
艺术 审美 、 运动健身 ) 、 五 心 教育 ( 即爱心 、 孝 心 、热 心 、专 心 、诚 心 )、五 项 品质 (即
健 、勇 、智 、诚 、孝 )等 正 确 价 值 的 培 养
取 向 ,打 造 符 合 学 生 实 际情 况 的方 式 ,促
指 导 学 有 余 力 、具 备 兴 趣 、潜 能 突 出 的 学
生。
加 强 与 比邻 大 学 、企 业 和 区 域 内 知 名 专 家 、教 授 的合 作 并 取 得 他 们 的 支 持 ,聘
请各领域专家担任 不同领域 、 项 目的 导 师 ,
负 责 一 定 数 量 学 生 高 端 培 养 、训 练 和 引领

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及重要性,教育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及重要性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它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熟练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则是指学生利用科学知识和科技手段进行创新的能力。

它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进行创新和发明。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二、教育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教育应该注重以下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思考、推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实验验证的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发明。

最后,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在科学领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综合评价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设置学校应当合理设置科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生活科学和科学技术等相关学科。

在不同年级和阶段,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延伸。

此外,学校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实验课程和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和研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和实验设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和创新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资源利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科学资源,开展科学实验室建设和科学设施更新。

科学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的重要场所,要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和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科学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四、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校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实验报告、科学项目展示、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

通过综合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和科研项目。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通过合理设置科学课程、注重教学方法和资源利用,以及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五育融合”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痛”

以“五育融合”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痛”

以“五育融合”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痛”作者:宁本涛高天颖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4年第04期收稿日期:2024-02-23作者简介:宁本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高天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如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重要的育人创新理念和实践范式,“五育融合”从人才培养理论纠偏与建构、学习生态变革、师资队伍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四个方面给出以“五育融合”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痛”的解决方案。

为促进“五育融合”研究和实践的纵深发展,需进一步厘清并综合把握“五育融合”的教育实质和理论逻辑,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转化与滋养中持续深化“五育融合”育人方式系统化变革,探索以“五育融合”实践促进课程的丰富化和个性化发展、整体变革育人生态、提升师资水平等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五育融合”;教育强国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4-000-05【编者按】“五育融合”是建立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之必需,也是走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究竟如何正确认识“五育融合”的相关理念,又如何从区域层面推进五育融合,让理念落地;如何让“五育融合”走向实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真实、有效地发生,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当下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期聚焦“五育融合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索”,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呈现实践中的优质样本,供大家学习借鉴。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1]。

发展科技教育,着力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江苏省天一中学

发展科技教育,着力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江苏省天一中学

54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追 踪 Profile江苏省天一中学创办于1946年,1978年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16所重点中学之一,1990年被省教委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合格重点高中”。

学校是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中国科协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试点学校、江苏省14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江苏省课程基地示范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学校。

天一中学现有66个教学班、学生近3 000人、教职工300余人。

由政府投资4亿多元建设的东亭新校区占地450亩,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以“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为建设理念,以“爱生校园、学习型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为内涵建设方向,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被多家报刊称赞为立体的教科书及最美校园。

天一中学校风优良,有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级以上专家、特级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3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省市评优课一二等奖获得者128人,全国、省专业学会理事20多人,形成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现代教育资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天一中学以“诚”为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敬业奉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着力培养“积极的生活者”。

学校教育充满了人文情怀,在教师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学校努力让每个学子都在天一校园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子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天一中学以培养积极的生活者为价值取向,探索以丰富课程为平台的自主学习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多选择的成长环境,提供更加有利学生发展的丰富资源、支持和机会,让学校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在高中阶段奠定学生积极的生活者的基本特征。

科技教育措施Â探索起步阶段(2000—2008年):成立科技社团一些兴趣趋同、学习意愿强烈的学生,按学术领域的不同,开始组建科技社团,自主运作,民主管理,在社团教师的指导下亲历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对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理解拔尖培养不是唯分是举,要有以德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品德、品行、品格的培养。

将有学科特长潜质的学生真正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科特长的培养,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才观,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实践能力。

拔尖培养不是掐尖招生,要有创新育人理念。

要把“拔尖培养”和“掐尖招生”严格区分开来,前者的重点是发现并培养人才,建立有利于各类学生“冒出来”的多样化评价制度。

当前,人才选拔模式比较单一,可能导致一些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李瑛 童泽枫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的人才被忽略。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给予这些好苗子合适的成长机会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基于“一刀切”的考试评价体系来进行选拔,而要根据各个学段的学生特点,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识别体系。

拔尖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要有协同育人理念。

要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组织体系,积极构建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内外“双循环”模式。

对内,充分调动区域内的各学段教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学段融合的抱团式联合培养机制,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整体推进。

对外,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协同,从课程、师资、社会资源等方面着力,建立常态化高端平台联动的组团式协同培养机制,以统筹的观念进行全局谋划。

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区域实践持续深化“三有三声”课堂改革。

强化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优化教学方式,深入推进以“三有三声”(有序、有趣、有效;笑声、掌声、辩论声)为特征的“生命成长型”课堂建设。

通过构建平等、民主、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创新,打造“对话、开放、创新”的课堂。

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深化,镇海区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与学校,为区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浅论创新素质教育

浅论创新素质教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总第92期)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2。

2008(Sum,92)教育探讨浅论创新素质教育陈红(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创新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础内涵的一种素质教育实践。

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民族兴旺发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召唤,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人才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08)02一0147—02创新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础内涵的一种素质教育实践。

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民族兴旺发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召唤,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其主旨是指以人为本,开启人的心智,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良好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优良的品格,从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创新素质教育则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础内涵的一种素质教育实践。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构成了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是创新素质的理性引导。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包括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包括在大量信息中选择、辨别知识的能力。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质。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2015师德培训讲座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08师德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古代汉语中,教和育是分开的,所谓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则是指养子使之作善也。

从义理上分析,教所强调的是技术、技艺的获得,所指向的物质世界,育所注重的是价值引导、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架构,所指向的是意义世界。

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

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1、教书育人涵义,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

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

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

上海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转基因大豆的鉴别 2、蚕豆微核实验在环境 监测中的应用 3、固氮菌的作用 4、水生生物对水中 N、P 的吸附 5、中药对大型水蚤心率 的影响 6、蔬果抑菌作用的探究 7、精油抑菌作用的探究 8、不同奶品中蛋白质含 量的测定 9、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大豆耐盐基因的预测与筛选 2、探讨从原球茎直接提取铁皮石斛原药成 分的可能性 3、铁钼离子浓度对光合细菌产氢效率的影 响和产氢废水的筛选 4、栀子果实根茎叶指纹图谱初探及提取工 艺研究 5、黄柏中高纯度小檗碱提取方法的研究 6、再生纸浆的酶法辅助漂白改性 7、水解乳蛋白替代培养基配方研制 8、免疫金试纸法快速检测“瘦肉精”研究 9、转基因黄芪毛状根培养基的替换 10、PCR 鉴定鸟类性别
上海中学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注意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性思维和探 索精神,采取“教授与自学相结合、知 识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基础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母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策略,让学生从被动
接受式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
生命科学学科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展极其迅速,中学生命科学拓展型课 程有必要从学科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出发,展示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
上海中学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新实验室建设理念与目标: 2008 年,上海中学获上海市教委批准率先开展“上海中学创新素养培育实验
项目”,在“面”上注重整体推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在“点”上设置科技实 验班(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为主),力图以“聚焦志趣”为核心,探索出 一条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为匹配“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促进学生的志 趣聚焦与创新潜能的开发,上海中学建设了包括“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室”在内的 10 个创新实验室。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省课题结题报告该课题由去年12月份提出,2010年5月份被省教研室立项为省研究课题,并由东明县第三实验小学承担。

一年来,经过我精心的研究设计以及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同事们的热心配合,我得以顺利、圆满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把他们培养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拓人才。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来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最终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达到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发展的理想效果。

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缺乏活力。

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极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僵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旧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彻底抛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为此,根据本校当前具体情况,我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意义及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确实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2)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3)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

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

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探究

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探究

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探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1)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2)三、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现状分析 (3)四、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究 (4)4.1 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5)4.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6)4.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7)4.4 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化发展 (9)五、成功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10)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2)6.1 家庭、社会与学校协同培养的挑战与应对 (13)6.2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挑战与应对 (14)6.3 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整体推进的平衡挑战与应对 (15)七、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八、结论与建议 (18)一、内容简述创新人才的定义及其重要性:阐述创新人才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当前教育背景和社会需求,指出中学阶段早期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索:介绍国内外中学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面的实践案例,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建设、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策略与方法:探讨中学阶段早期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分析在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问题。

展望与建议:对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档的简述,旨在引发对中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的关注和思考,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这一具有无限潜力的群体,早期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大学: 拔尖人才培养之道

四川大学: 拔尖人才培养之道

四川大学:拔尖人才培养之道作者:来源:《求学·志愿填报版》2020年第08期:新高考实施以来,特别强调“院校+专业”,请问贵校有哪些王牌专业呢?四川大学: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有16个一级学科进入A类,其中口腔医学学科连续四届获评全国第一。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我校3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数居全国高校第三名,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康复治疗学、美术学等专业。

同时,我校积极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布局建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与新媒体”“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打造“医学+”“信息+”等“跨学科-贯通式”人才培养平台,开设数学-经济学创新班、计算生物交叉试验班、计算金融交叉试验班等交叉专业。

:贵校都有哪些培养拔尖人才的新举措?四川大学:我校重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08年率先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挖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川大模式”,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小班化教学。

探究式小班化的教学通过教学环节的改革,让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常态化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覆盖智慧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于学生的志趣和潜质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方案,着力于学生潜质的挖掘与发展,強力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12.17•【字号】鲁教办字〔2021〕2号•【施行日期】2021.1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各市教育(教体)局,各高等学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背后是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力的竞争。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是科教强鲁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学段教育的特点,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

为加快培育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推动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系统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分级管理、协同实施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格局;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长效机制;普遍形成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开放、宽容的创新文化,高水平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精准高效的教学与活动体系,配套齐全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普遍提升,各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在国内率先形成整省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制度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三、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促进个性化发展。

2023年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3年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3年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2023年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一、“信息技术课”更名为“信息科技课”的原因4月21日上午,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课标》中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均作了调整,其中,“信息技术课”更名为“信息科技课”,并且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独立出来,成为享有独立课时的必修课。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包括信息科技课在内的16个科目的课程标准,并细化了方案的实施要求,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并要求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以评估各学段学生的学业成果。

根据中央要求,信息科技要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这就意味着,信息科技课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是中央的要求,是国家意志。

如果把以前选修的“信息技术课”比喻成“0”,那么现在纳入必修的“信息科技课”就是“1”,0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了,现在教育部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并且列入必修,这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也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信息素养应该和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具有同等的地位,信息科技课程在中小学应该和数理化生一样成为国家课程。

到今年,信息科技课终于列入了国家课程,成为必修课。

中国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跟在西方国家的后头奋起直追。

而现在中国不光要追,还要同步、还要跨越、还要引领,因此,信息科技课升级为国家课程这个从“0”到“1”的进步,是中国的一小步,也是世界的一大步,相信全球很多国家会跟随中国做类似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要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呢?这一个名词的变化将带来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

“技术”的导向,关注操作和知识点,培训的方向是熟练程度和技巧,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科技”的导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是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科技导向下培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提升。

技术导向没有办法撑起素质教育,也很难达到立德树人,因此我们要把原来重操作、重知识点的信息技术,转变成重科学、重素养的信息科技。

小学科学教师 生师比配备标准

小学科学教师 生师比配备标准

小学科学教师生师比配备标准“小学阶段的科学启蒙,目的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强调,加强小学科学教育,不仅能吸引青少年热爱科技、投身科技,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也将显著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奠定群众基础。

连年关注科普议题的周忠和今年带来的提案是有关加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

周忠和分析,科技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将科学、语言、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科学教育在教育系统内外都得到了重视。

自2017年以来,科学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开设,科学素质已纳入学生核心素养之一进行考核和培养。

2019年启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即将完成,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教材修订正在推进,科学课作为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但是,我国大多数学校对科学课依然重视不够,仅仅将它当作副课对待,上课多为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且缺乏教学资源支持。

这一局面对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造成巨大影响,后果不容小觑。

周忠和认为,其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尤为紧迫。

首先是师资力量薄弱。

调查发现,我国小学阶段的师生比为1∶19,专职科学教师在全体教师中占比不足3%,科学教师专职化率不足30%。

除北上广深和省会等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及沿海发达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小学缺少专职科学教师,县级以下专职化率仅为16%。

科学教师由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任,体育、美术老师上科学课的情况也很普遍。

科学课的课时被其他课程占用,甚至变成自习课的现象也不少见,教学质量堪忧。

其次是教学理念陈旧。

科学课仍然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缺少亲身探究的经历,体会不到科学探索的乐趣。

此外,由于人员编制和经费管理制度的制约,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员。

实验用品损耗后不能及时更新,大多用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周忠和认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急需加以重视。

探索育人方式改革,厚植学生创新素养

探索育人方式改革,厚植学生创新素养
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坚定追 求优秀的成长信念。教育的目标在 于使每个个体实现“ 成功的生活”, 在于建设一个“ 健全的社会”。在学 校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历代实验 人始终以“ 忠毅勤朴”为校训,形 成了“ 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实 验精神,积淀了具有实验特色的育 人文化。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 发展的需求,学校提出“ 三好两有” 即品德好、身心好、学习好、有个 性 特 长、 有 创 新 精 神 的 育 人 目 标。 我们将优秀品德、身心健康、学业 优良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三个核心 目标,引领全体教师重视学生的优 秀品德。
坚持以德为先,实施“ 守正德 育”,打好学生生命底色
德是人才的灵魂,而有才无德, 可能发展为歪才、废才。坚持以德 为先的原则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 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人才早期 培养中,需要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 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
培养创新人格。省实验中学在实践 中构筑真实德育场域,通过守正德 育课程、系列实践活动、创新素质 评价等多种途径,采取课内外相结 合的方式培根铸魂。
打造守正德育课程,落实五育 并举全面育人。守正德育课程,回 答培养什么人问题。“ 守正”,即恪 守正道,“ 守正德育”从“ 德、学、身、 趣、行”这五个方面阐述了顺应“ 五 育”并举的时代要求,落实省实验 中学“ 三好两有”的育人目标。“ 守 正德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德正、身正、 学正、趣正、行正这五个维度。
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未 来。在注重科技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科普知识渗 透课、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课、开设科技兴趣小组课、搭建 项目研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 发展。同时,通过英才计划和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建 立与武汉地区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 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定期前往武汉各高校高精实验室参 观学习,发现和培养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科学教育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

科学教育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

附件1科学教育: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是提升我国青少年乃至国民科学素养的3个主要途径。

一般来说,科学教育主要由国家立法、政府规划,这是面向青少年(中小学生),以学校课程教学模式为主进行的科学认知和传承。

科学传播系由社会组织、机构或个体引导,通过人际、媒介等多种形式实现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科学普及则是由国家立法,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共同引导,以国民为主体的科学推介和理解活动。

总体来看,科学教育是青少年乃至国民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

这是因为,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通过向中小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体系,依据科学实验等向他们普及科学方法,以及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其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使青少年乃至国民从小就萌发了科学素养的幼芽,并助力其逐步成长为植根于社会的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纵观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大都对本国青少年乃至国民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21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各国对未来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急迫需求,导致科学教育的改革应运而生——许多国家的科学教育都在造就青少年乃至国民科学素养形成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并开启了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执教科学课程的中小学科学教师,以及组织和指导课外、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科技辅导员而言,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具体最现实任务,就是投身科学教育改革,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积极探索。

实际上许多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已经这样做了:他们一方面吸收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坚持中国科学教育模式的深入实践。

本次征文即是为上述新探索搭建一个理清方向、深化研究和相互交流的平台。

下面,为广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参与本次征文活动提供几个不同的视角。

从STEM到STEAM——跨学科的科学教育对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启示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都在推行一项鼓励高中毕业生主修大学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计划——STEM教育计划,并不断加大高等院校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以获得更多具有STEM学位的未来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着力于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作者: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6年第02期
北京市第八中学
“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School of Distinction Award)由英特尔公司在美国设立,奖励在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有出色成绩的美国中小学校。

为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自2010年第25届创新大赛开始,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合作开展“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评选活动,每年选拔和奖励10所在科学教育中有出色成绩的中小学校,并在全国创新大赛终评期间颁奖。

获得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除获得奖金奖励外,还将获得由全国创新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科技教育培训、教师交流和科普活动观摩等机会。

本期介绍的是2015年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北京市第八中学。

北京八中由1921年建立的私立四存中学和1947年建立的北平八中发展而来,1949年,两校合并为北京市第八中学。

学校现在一校六址办学,本部在金融街,全校学生3600人,教职工484人,其中特级教师11人,正高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近40%。

教学班中除普通初高中外,还有创办于1985年的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始于2010年的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简称素质班)和2013年开办的中美高中课程合作项目班。

八中不仅是基础教育领域超常教育的先行者,更是同时具备世界上超常人才两种常见培养模式(少儿班的加速式、素质班的充实式)的学校。

1986年,学校制定并试行了《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成为素质教育的先驱。

八中是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性高中,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唯一一所“全面育人、办有特色”中学,素质教育和超常教育是学校的两大核心特色。

北京八中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办学成果,源于学校日臻完善的办学理念和历代八中人的不懈努力。

北京八中秉承传统,改革创新,在各项工作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科技教育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四有”特色并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致力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体系。

一是有传统。

学校1986年制定的《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确立了23项期望目标,既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又重视学生个性(或特长)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学生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同年创办了科技节,每年1届,从未间断。

多年来,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普教育,从中发现在科技活动中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通过校内外课程和资源的整合,以兴趣小组等各种科技活动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特长。

二是有人才。

八中科技骨干教师中有1名市级科技教育学科骨干教师、2名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1名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兼职科技教师100余名,校外聘任50余名,科技教师的学历均在大学本科以上。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证了科技教育持续优质地发展。

三是有高度。

表现在承办活动的高层次和学生参加活动的高规格等方面。

2011年八中承办了第II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这是该活动第2次在中学举办。

八中利用这一难得契机,与活动主办方深入沟通,在不影响活动评审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奖励活动的教育作用,策划和实施了主题为“共享科技教育之美”的系列教育活动,为该活动今后在中学举办提供了形式与内容上的借鉴。

四是有成果。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先后成立各类俱乐部共计13个,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占比连续多年达到100%。

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多次获得北京市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巴西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展示活动的多个奖项。

众多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发现兴趣,发展特长,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日臻完善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
八中本着“抓好课程建设和课堂质量实现学生的高水平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提升成就学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思路,在科技教育中着力于校本课程建设。

目前,学校开发的科学与技术课程以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为载体,通过学科教育实施科学教育,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科教育。

学校2012年开始高中自主课程实验后,按照“一主两辅四阶梯”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学业素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3个方面360分评价机制,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目前已开设的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有科学实验方法、如何查阅文献、现代技术应用、科学论文写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等,选修课有机器人创意制作、趣味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与高新技术等26门课程。

日趋成熟的科技教育体系
八中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科技教育体系,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办公室,建立了专兼职科技教师聘任制度、科技教育项目专项专人管理制度、科技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科技教师培训制度等,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保证了科技教育的持续和优质发展。

在开展科技教育过程中,学校引领教师,教师促动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学生促进教师;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带动学生;家长支持学校,学校沟通家长,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闭环运行方式,各环节之间密切连接,互相促进,形成了八中科技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教育是八中办学特色之一,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已有基础上,八中将继续在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教育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探索和实践,积极
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有效模式,在努力实现科技教育的新发展和新成就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应有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分校、友好学校、集团和协作体成员校的共同进步。

北京八中是一所具有较高科技教育水平的中学。

学校本着“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质”的育人理念。

北京八中科技教育特点可以总结为:历史悠久,发展全面,课程灵动,师资雄厚,成绩突出。

学校拥有多类型、自主性强的兴趣小组和研究社团数十个。

学校作为翱翔计划最早的基地之一,依托北京市科技俱乐部,为学生搭建校内外平台,让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北京八中科技教育投入高,学校拥有设施齐全、先进的生物组培中心、理化生实验室、天文台和机器人实验室等基础设施。

北京八中有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和市劳模组成的科技教师骨干团队,且拥有专兼职科技教师100余名。

学校的科技创新类特色课程广泛普及,重点突出。

学校不仅拥有多层次、多领域、满课时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学生还可以自主设计课程。

2011年,经市教委批准,八中开设了“高中生科技综合素质实验班”,在课程设置、活动设计、师资配备等方面更加突出学校的优势,开始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的多角度探索。

北京八中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正在加速优质发展,务实传承,求真创新,并将在科技教育领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评委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