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新高考生物稳态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生物稳态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高考生物稳态知识点归纳总结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高考已成为我国高中阶段学生升学的标准化考试。

生物作为其中一门科学必修课,无疑在新高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生物知识,本文将对新高考生物稳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科普的方式向读者呈现。

一、稳态的定义与特征稳态是指生物体内生理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

生物体需要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来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体温、pH值、血糖浓度等。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1. 负反馈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物体内最常见的一种调节方式。

它通过传感器、控制中枢和效应器的相互作用来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等。

2. 正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机制相对较少见,它会加强原有的变化,而不是抑制变化。

如分娩过程中的宫缩,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

三、稳态调节的具体案例1. 温度调节:温度调节是生物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

人体的体温调节,如出汗和发抖等,都是为了维持体温稳定。

2. 酸碱调节: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对于维持体内稳态非常重要。

呼吸系统可以调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肾脏则通过调节尿液的酸碱度来维持稳态。

3. 血糖调节:血糖是人体能量供应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稳态的一部分。

胰岛素和葡萄糖酮体等调节机制协同工作,确保血糖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四、稳态破坏与疾病生物体内部的稳态如遭到破坏,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体温过高引发的热射病、血压失调引起的高血压等。

因此,保持稳态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五、稳态调节的意义与应用稳态调节不仅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稳态调节对于水质污染的治理、农作物的生长管理等都有重要作用。

六、稳态调节与个体适应能力个体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适应能力。

在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生物体的稳态调节能力决定了其是否能够适应并幸存下来。

综上所述,稳态作为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在新高考生物中具有重要地位。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高中生物课程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一个重要且广泛的知识点。

内环境指的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一组恒定的内部条件,包括体温、血液浓度、pH、离子浓度等,而稳态则是指维持内环境恒定的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点。

一、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关系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人体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营养物质和氧气,排泄代谢产物和碳 dioxide等,因此与外界保持物质交换。

同时,人体还需要与外界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从而维持体温和电解质稳定。

二、重要的内环境参数1.体温:人体平均体温是37℃,上下波动范围在36~37.5℃之间。

体温的调节是维持人体功能正常运作的关键。

2.血液浓度:血液中的物质浓度需要保持恒定,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浓度、蛋白质的浓度以及水分的浓度等。

3.pH值:细胞内和细胞外的酸碱度需要保持恒定,维持在适合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范围内。

人体的正常pH值为7.4左右。

4.电解质浓度:维持体液中的离子浓度(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关键。

5.压力:正常的血压和气压维持是维持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

三、维持内环境的机制1.反馈调节:人体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恒定。

负反馈调节是一种常见的调节方式。

它是指当一些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的反馈信号来调节该参数,使其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2.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传递和调节内环境恒定。

神经冲动可以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调节各种生理反应。

3.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对各种生理过程进行调控。

例如,甲状腺素可以调节代谢速率,胰岛素可以调节血糖水平等。

4.呼吸系统的调节:呼吸系统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的恒定。

5.肾脏的调节: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泄,调节体液的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平衡。

高中 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基础知识点

高中 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基础知识点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 等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 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蛋白质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
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 I)
氨基酸衍 全身
生物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 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
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Na+内流)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 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2
7、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环境”部分考前教材基础知识必背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环境”部分考前教材基础知识必背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环境”部分考前教材基础知识必背
考点13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即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 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为逐个计数(适合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 群)和估算的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适合植物和活动 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 它们的种群密度。 3.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 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 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则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种群密度。
考点15 生态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即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它包括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遭受破坏 后,恢复原状的恢复力稳定性。 2.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负反馈调节则是自我调节能力的 基础。 3.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4.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对温室效应 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9.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和气候、食物、天敌、 传染病等环境条件的改变,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 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0.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因此无须设置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 据则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1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间可存在捕食、竞争、寄生、 共生等关系。 12.任何一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均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均 存在水平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组成(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不属于体液)2、体液之间关系: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CO2、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细胞内特有的物质: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血红蛋白等②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等③外界环境中的液体: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④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等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组成细胞外液的无机盐离子中Na+、Cl-占优势②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95%的NaCl)为等渗溶液,与细胞(外)内液渗透压相等。

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②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缓冲对)3、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三、内环境的作用①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概念: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2、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3、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的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5、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 O2、CO2 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⑴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射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等。

⑵血浆的酸碱度:7.35---7.45调节物质: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⑶正常的温度:37摄氏度。

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稳态表示生物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维持自身内部稳定的状态,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外部条件。

下面将从生态位、生态灾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态位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2.生态位分为基础性、机会性和适应性生态位。

3.生态位互补原理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减少竞争。

4.资源分割是不同物种通过选择性地利用资源来降低竞争强度的一种方式。

二、生态灾变1.环境中一些因素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称为生态灾变。

2.生态灾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绝灭。

3.生态灾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干扰等。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多样性以及物种组成的稳定性来评估。

2.种群数量的波动越小,说明生态系统越稳定。

3.种群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生物多样性、资源充足度、环境变化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2.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废水会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3.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4.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

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并掌握稳态与环境的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稳态与环境的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全面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細胞的生活的環境:1、單細胞(如草履蟲)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多細胞動物通過內環境作媒介進行物質交換養料O2養料O2外界環境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代謝廢物、CO2淋巴代謝廢物、CO2內環境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其中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毛細血管壁的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毛細淋巴管的內環境是淋巴、組織液3、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①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無機鹽中Na+、cl-佔優勢細胞外液滲透壓約為770kpa相當於細胞內液滲透壓;②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③人的體溫維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過10C).二、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1、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內環境成分相對穩定內環境穩態溫度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酸鹼度(PH值)滲透壓①穩態的基礎是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②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③穩態相關的系統:消化、呼吸、迴圈、排泄系統(及皮膚)④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人體自身調節能力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穩態會遭到破壞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第二章】三、神經調節:1、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神經系統細胞體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單位:神經元樹突突起神經纖維軸突神經元在靜息時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功能:傳遞神經衝動2、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分析綜合作用)(運動神經末梢+肌肉或腺體)3、興奮是指某些組織(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的活躍狀態的過程.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的傳導是雙向的;靜息時膜內為負,膜外為正(外正內負);興奮時膜內為正,膜外為負(外負內正),興奮的傳導以膜內傳導為標準.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突觸突觸前膜由軸突末梢膨大的突觸小體的膜①突觸的結構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細胞體的膜樹突的膜②突觸小體中有突觸小泡,突觸小泡中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後膜,使後膜產生興奮(或抑制)所以是單向傳遞.(突觸前膜→突觸後膜,軸突→樹突或胞體)③在突觸傳導過程中有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過程,所以比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慢.6、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①神經中樞位於顱腔中腦(大腦、腦幹、小腦)和脊柱椎管內的脊髓,其中大腦皮層的中樞是級中樞,可以調節以下神經中樞活動②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感知(感覺中樞在大腦皮層)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③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的主要工具,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在言語區)(S區→說,H區→聽,W區→寫,V區→看)④記憶種類包括暫態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永久記憶四、激素調節1、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2、激素是由內分泌器官(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激素進行生命活動的調節稱激素調節3、血糖平衡的調節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來源:①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佈在胰島週邊)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由胰島B細胞(分佈在胰島內)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兩者激素間是拮抗關係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促進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轉變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時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減少來源)血糖含量降低時: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於肝臟,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③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維持血糖含量的穩定,它們之間存在著回饋調節.4、激素的分級調節與回饋調節.寒冷、過度緊張等刺激(促進)(促進)(抑制)(抑制)回饋調節(濃度高時)下丘腦有樞紐作用,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分級調節與回饋調節5、激素調節的特點:(1)微量和高效(2)通過體液運輸(3)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注:激素是有機分子,資訊分子,由腺體產生後,運輸到各器官和細胞,只作用於相應的靶器官和靶細胞,激素作用是間接的.6、水鹽平衡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都在下丘腦.體溫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係:a、特點比較:比較項目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作用途徑反射弧體液運輸反應速度迅速較緩慢作用範圍準確、比較局限較廣泛作用時間短暫比較長b、聯繫:二者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1)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五、免疫調節1、基礎:免疫系統2、免疫系統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佈的場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吞噬細胞免疫細胞(發揮免疫淋巴細胞T細胞作用細胞)B細胞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數、溶菌酶.(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非特疫性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體液免疫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細胞免疫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於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而組成的.5、抗原與抗體: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6、體液免疫的過程: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抗體記憶細胞(二次免疫)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d、漿細胞來自於B細胞和記憶細胞.7、細胞免疫的過程: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淋巴因數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作用:(二次免疫)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8、免疫系統疾病: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免疫過弱、愛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並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愛滋病的主要途徑.9、免疫學的應用: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於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藥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高三生物课程的一大重点是学习生物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

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物质浓度、酸碱度和温度等参数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这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助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高三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点,包括水分平衡、酸碱平衡和体温调节等内容。

一、水分平衡水分平衡是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水是生命的源泉,对于所有的生物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生物体水分的平衡是通过体液内外浓度的调节来实现的。

生物体通过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控制水分的进出。

当环境中的渗透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时,进水分子的速度超过出水分子的速度,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实现水分平衡。

反之亦然。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渗透调节。

二、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人体内部环境维持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酸性物质。

这些废物需要及时排除,否则会对细胞产生不良影响。

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人体通过酸碱平衡调节系统,维持血液和组织液的酸碱度稳定。

在这个调节系统中,碳酸盐-氢盐-碳酸氢根离子三者之间的浓度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在血液循环中,呼吸作用使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产生酸性溶液,使pH值下降。

与此同时,肾脏还能排除多余的氢离子,通过调节氢离子和碳酸盐的浓度比例,维持血液酸碱平衡。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酸碱平衡。

三、体温调节体温调节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高三生物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体温是生物体内部环境恒定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细胞代谢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因此,体温调节对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人体的体温是由体温调节中枢——脑下垂体调节的。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脑下垂体会通过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引起出汗,使人体散发热量,以降低体温。

反之,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脑下垂体会刺激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以增加体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浆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温度: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必背知识点

1.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面的液体)2.体液: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3.体液组成:细胞内液(占2/3)和细胞外液(占1/3)4.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含淋巴细胞,但淋巴细胞不是只存在淋巴液中),含量最多的是水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血浆和组织液是双向,组织液只能到淋巴液,淋巴液只能到血浆)(含的物质相近)(图形))(最大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细胞内液最多,其次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较少)6.淋巴液汇聚后从锁骨下大静脉进入血浆7.组织液主要被毛细血管吸收,部分被淋巴管吸收,大分子的蛋白一般不会进行交流。

8.关于组织水肿(营养不良,肾炎,肺炎,淋巴管堵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代谢产物增多等)9.关于上下部分的含量(氧气,二氧化碳,血糖)10.关于跨膜的计算:红细胞中的氧气被最近的组织细胞利用,最少跨6层膜,最少跨12层磷脂分子层。

血浆中的葡萄糖被最近的组织细胞利用最少跨3层膜,6层磷脂分子层。

大气中的氧气进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结合至少跨多少层膜:大气中氧气—进肺泡,出肺泡(两层)--进出血管壁细胞(两层)--进红细胞(1层),共5层。

食物进入组织细胞:小肠绒毛(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组织细胞(1层),共7层11.各个细胞所生活的环境是?(组织细胞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的是组织液和淋巴液。

血细胞的是血浆)12.内环境的成分:主要是水,其余还有蛋白质,无机盐,葡萄糖,激素,血浆蛋白和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13.内环境不存在的成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细胞内的酶,消化酶,细胞上的蛋白质如载体,受体和体外环境(唾液,胃液,肠液,尿液,眼泪等)14.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区别,血液,血浆,体液区别1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定义):770kpa(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占90%),其次是蛋白质)。

酸碱度:7.35-7.45,以H2CO3-/HCO3(主要)和H2PO4-HPO42-为缓冲对和温度370C左右16.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17.内环境的稳态:一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如氧气,葡萄糖含量。

高考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技巧、技法归纳

高考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技巧、技法归纳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知识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组成(如图)①细胞外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细胞内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判断】(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

(√)(2)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

(×)【提示】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知识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成分比较:②与③④最主要的区别在于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理化性质:(1)②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②的pH一般为7.35~7.45。

(3)对于由②③④构成的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判断】(1)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HCO-3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提示】应为Na+、Cl-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DNA聚合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提示】只有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未发生剧烈的变动。

(√)知识3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3.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失调(连线)①血糖平衡失调a.发热、中暑②pH失调b.组织水肿③渗透压失调c.酸中毒、碱中毒④体温失调e.低血糖、糖尿病【提示】①-e②-c③-b④-a【判断】(1)内环境是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提示】应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内环境组成与功能2.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如下表)3.三者之间的(1)血液——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由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

(2)血浆——血液的“细胞间质”,属于细胞外液,是血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其内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要紧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和谐活动、共同坚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稳中9、稳态的调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剂1、神经调剂的差不多方式:反射神经调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剂中枢、水平稳调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坚持躯体平稳的作用大脑:调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操纵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经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够看明白文字、听明白别人说话、但自己可不能讲话5、激素调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剂激素调剂是体液调剂的要紧内容,体液调剂还有CO 2的调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 :低血糖症 高于1.2 g/L ;高血糖症、严峻时显现糖尿病。

高考生物总复习《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总复习《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考生物总复习《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1 新人教版必修3(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①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②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

③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

④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⑤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⑥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淋巴循环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

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高二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二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二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是指一个系统在某个长时间段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高二生物学中与稳态和环境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关键因素之一。

光合作用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它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而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的能量,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些许能量损失,这是因为生物所代谢的能量被用于维持其生命活动。

能量损失的存在导致了生态系统中产量和能量的递减。

2. 营养物质的循环与稳态营养物质(如碳、氮、磷等)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对于维持稳态至关重要。

生物体通过摄取和代谢物质使之循环,而这些循环的关键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固氮等。

其中,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离子等。

3. 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群落是由多个物种组成的,其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当一个群落内物种丰富多样、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并能够协同作用时,该群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4. 生物多样性与稳态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的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群,增加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5. 人类活动对稳态与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

过度的资源开发、过度的放牧和过度的农业活动等都对生态系统的稳态造成了破坏。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环境污染都是人类活动不可忽视的后果。

综上所述,稳态与环境知识是高二生物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营养物质循环、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稳态与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而更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好我们的环境。

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内环境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3、内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

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

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

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学问梳理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其次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干脆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整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整机制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整机制。

组织液 血浆 淋巴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体液 (内环境)(3)调整途径反馈调整: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整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整方式叫做反馈调整。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加的调整。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整。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肯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殊提示】①稳态不是肯定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整,体液调整起协助作用,另外,免疫调整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实力是有肯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猛烈或人体自身的调整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整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必修三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生物体的稳态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对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稳态的概念与调节机制1.稳态:指生物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动态的内稳态和相对稳定的外稳态。

2.稳态调节机制:生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稳态,包括负反馈调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二、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1.骨骼系统的调节:骨骼系统通过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组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

2.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传导,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心跳、呼吸和食物的消化等。

3.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的代谢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如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等。

4.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消灭体内外的病原微生物维持稳态,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免疫两种机制。

三、生物体的外稳态调节2.生物体的适应性:生物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来维持外稳态,如动物的体型和行为特征的适应、植物的根系和叶片的结构适应等。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式维持稳态,包括生态平衡和生态趋同两种方式。

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高温和低温对生物体的影响。

2.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对动物的生物钟和视觉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3.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体内外稳态调节的重要因素,包括饮水和排尿等方式维持水分平衡。

4.有机物对生物的影响: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包括激素和药物等。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水污染:包括水体被废水、工业污水和农田排水等污染物质所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2.大气污染:包括空气中的颗粒物、尾气和臭氧等污染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光合作用受抑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内环境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3、内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

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

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

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2、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3、温度:37℃左右五、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稳态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1、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2、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三、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神经调节。

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神经—体液调节。

3、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四、稳态调节原理1、渗透压调节2、血浆pH稳态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从肺部排出)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H2CO3 ==== HCO3-+H2O,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

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3、体温恒定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

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

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佝偻病。

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血钙过低则会引起肌肉抽搐等疾病。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二、兴奋的传导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3)传导特征:双向性(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生物电的传导)①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使大量的钠离子留在膜外的组织液中,钾离于留在细胞膜内,由于钾离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钠离子向内扩散更容易,因此,细胞膜外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内的阳离子多,造成离子外正内负。

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

此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②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了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

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恢复为静息电位时,是主动运输方式泵出膜的。

2、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

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

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4)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

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3、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

③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脑干:呼吸中枢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2、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

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

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

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

书写文字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1、发现历程①沃泰默:胰液的分泌是神经反射②贝利斯和斯他林:胰液的分泌是受某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调节。

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③巴甫洛夫: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反射→促胰液素2、促胰液素的化学本质: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碱性多肽。

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

二、激素调节1、腺体: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存在的器官。

(1)外分泌腺:又称“有管腺”,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

如唾液腺、胃腺、肠腺、汗腺、皮脂腺、乳腺、泪腺、肝脏、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

(2)内分泌腺;又称“无管腺”,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输送到各细胞、组织或器官而发挥调节作用。

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胸腺、胰岛等。

三、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途径过程作用来路食物糖类消化吸收即“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

血糖的主要、根本来源。

吸收方式:红细胞是协助扩散,其他组织细胞是主动运输。

肝糖原分解主要调节形式,灵活调节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重要调剂(糖异生过程)去路氧化分解主要、最终利用形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重要调节,动态调节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重要储存形式(2)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2、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四、分泌调节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五、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无减少产热的途径)→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水盐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