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口支援的“科教结合,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实践进程与优化对策
相 关 调 查 表 明 ,各 类 主 体 对 这 一 战略 均持 肯 定 态 度 , 高校 教 师 和 参 与 协 同培 养 学 生 的 收 获 较 大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包括 学生 待 遇 、培 养 制 度 、理 念 更 新 与 协 作 模 式 等 方 面 , 需要 对 评 价 标 准 、 激励 与 资 助 政 策 、 培 养
5 1 0 5 3 0 ) ;任 增 元 , 吉林 大 学 高教 所讲 师 ( 吉林长春 1 3 0 0 2 2 )
在 国家创 新 体系 中 ,中科 院和 高校 各 自独立 运 行 、 自成 体 系 ,虽 然都 具有 人才 培 养和科 学 研究 两
大功 能 ,在 国家 发展进 程 中发挥 着 重要 作用 ,但 由
人 行 动计 划 ” 的 重要 理 论 基 础 就 是 “ 协 同创新” 。 协 同创 新是 各个 创新 要素 的整 合 以及创 新资 源在 系 统 内的无 障碍流 动 ,协 同创新 的过 程也 是价 值增 值
的过程 ,其 本质 是 “ 通过 构建各 种 创新 平 台打破 学
于观念 和 体制 等方 面 的原 因 ,二 者 的紧 密合 作共赢
与 高校 之 间 的合 作 规 划 得更 加 系统 、全 面 、深 入 ,
提供 了长期合 作 的制度 性 与政策 性保 障 。这一 合作
中科 院与 教育 部联 合实施 “ 科教 结合 、协 同育
* 项 目基 金 :新 形 势 下 中科 院科 研 院 所 与 高 校 科 教 结 合 模 式的 实践 与研 究 ( 项 目作模式等采取优化措施 。
[ 关 键 词 ] 协 同创 新 科 教 结 合
协 同 育人
激 励 与 评 价 协 作 模 式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及实现路径研究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也逐步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一、产学研协同的切入点:(1)产学研衔接创新模式该模式针对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衔接起来,通过中介机构或团队将各自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并通过研究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2)产学研联合研究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联合研究,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并由企业与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最后归企业所有。
(3)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强调产学研之间的深度合作,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产品或项目。
高校主要职能是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则主要承担产品推广和商业运营等任务。
本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在商业实践中落地,可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缩短研发周期和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产学研知识转移模式该模式强调将高校已有的知识或技术推向市场,加速技术应用和推广。
高校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将自身的技术进行转化,和企业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1)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政策的指导、鼓励、支持和激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支持力度。
应该建立相关的资助政策,从资金和机构上支持政策落地。
(2)创新交流机制的落实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切实解决协作中的沟通问题,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共性培养,重视经验共享、资源共建。
(3)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联盟运作的监管和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性联盟的资源与组织优势,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该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企业和高校可以在该平台上自由切换、互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技术产业化。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与潜力1. 概述科教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科教协同创新指的是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科教协同创新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科教协同创新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作用科教协同创新通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首先,科研项目的参与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科教协同创新可以加速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通过与科学家和专家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并参与到真实的科学研究中,深入了解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和独立创新能力。
3. 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举例说明)以某大学为例,在某研究所设立了科研实验基地,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加入实验室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中。
例如,该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项目是研究新型材料在太阳能转换领域的应用。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并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同时,有机会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这种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理念与目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即使学生没有完全成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去接触和了解科学研究。
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某高校的一个科研中心设立了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实验室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活动,包括研讨会、创新竞赛等。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这一模式包括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和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同时注重科教融合与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方式。
本文将从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首先,学校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兴趣。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科研实验室或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和实践环境,加深他们对科学技术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企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例如,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项目给学生参与,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创新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同时,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后,社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
例如,社会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是指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互动共赢。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高校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沟通,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研究方法。
深入调查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和存在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探讨国内外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为我国提供借鉴。
提出完善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高校育人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具有以下优势和意义。
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可以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深入研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完善我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高校对口支援的深化研究
如合作双方的文化差异 、 学校类型的不 同、 各项工
东南 大学对 口支援工作 起步较 晚 , 2 0 0 6 年3
作水平 的落差等带来的协调难度 。 由此可见 , 对口 月受 教育部委 托东南大学对 口支援重 庆三峡学 支援工作必须遵照系统工程加以实施 。 具体来说 , 院, 2 0 0 7 年教育部将东南大学纳人支援西藏 民族 对 口支援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 学 院的高校序列。全校统一思想 , 认识一致 , 积极 l 、 整体性 : 对 口支援工作不 同于救助行为 , 不 学 习其他高校对 口支援的成功经验 , 多形式 、 多领 是支援学校单向输 出物资 、 师资的过程 , 而是 旨在 域 、 多 渠 道 加强 与受 援 学 校 的沟 通 、 交 流与 协 调 , 提高受援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这就需要根据受 寻求突破 , 积极开展对 口支援工作 , 在实践中摸索 援学 校 的特 点 和发 展要 求 ,双方 共 同进 行 对 口支 出对 口支援 工作 的 三种 工作 模 式 :支 援 型 工作 模
教 育资 源不 均衡 配置 , 实现 高等教 育 区域 间协调 发展 的重要 举措 。 经过 十余 年的努 力 , 高校 对 1 3支援 工作
取得 了 丰硕成果 , 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 师资队伍水平、 管理干部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各方面
都 有 了较 大的进 步 。 本 文 结合 东南 大学对 口支援 工作 实践 , 运 用 系统论 的 思想 、 观 点探讨 高校 对 口支援 的
水平 ; 合作过程 中涉及双元 主体的操作和控制 , 属
于“ 合作对策 ” 型, 据此要求合作主体双方高度协
三、 对 口支 援工作模式研究—— 基于东
同, 需 要 双方 之 间 、 各 方 内部 做 大 量 的协 调 工 作 ; 南大 学对 口支援工作 实践分析 各 项工 作 的协 调 过程 中 , 必 然会 遇 到种 种 困难 , 诸
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6篇
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6篇篇1一、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理念,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对口支援号召,与对口支援学校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本年度,我们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二、工作内容1. 制定工作计划与目标在年初,我们根据对口支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了详细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计划,明确了本年度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包括优化课程资源共享、推进师资交流互访、举办联合教研活动、开展学生交流活动等。
2. 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我们与对口支援学校共同研发和优化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通过线上课程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两校的教学水平共同提升。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远程同步课堂,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到互动学习中。
3. 师资交流与培训本年度,我们组织多次师资交流互访活动。
教师之间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讨和课程设计交流,有效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 联合教研活动开展我们与对口支援学校联合开展了多次教研活动。
通过共同备课、听课、评课,深入探讨了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我们还共同开展了课题研究,推进了教育科研成果的共享和应用。
5. 学生交流活动实施在学生层面,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活动。
包括学生夏令营、冬令营、学习成果展示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两校学生之间的友谊,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
三、工作成效1.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师资交流互访,我校与对口支援学校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两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
2. 资源共享机制逐步成熟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与对口支援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逐步成熟。
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运行稳定,远程同步课堂效果显著,实现了两校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024年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一、前言____年是我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第三年,经过前两年的努力和摸索,我校对于对口支援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____年,我们进一步推进了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下面就我校____年对口支援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总体情况1. 对接学校____年,我校继续与某贫困县的两所中小学进行对口支援,其中一所是中心小学,另一所为乡村小学。
对接学校的基础情况较为艰苦,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简陋,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较低。
我校的对口支援主要围绕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改善教育资源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支援内容与方式(1)教育教学支援在教育教学方面,我校派出25名教师到对接学校进行教学支援,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
我们通过定期赴对接学校上课的方式,结合对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同时,我们还组织教研活动,与对接学校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2)教育资源支援为解决对接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和教育设备简陋的问题,我校每年组织教师志愿者队伍前往对接学校进行支教,并且捐赠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图书等。
此外,我们还与相关企业和机构合作,组织公益活动,为对接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3)教师培训支援为促进对接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对接学校的教师到我校参加培训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此外,我校还定期派出教师到对接学校进行专业指导和交流,帮助对接学校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取得的成绩1. 教学水平提升经过两年的支援,对接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接学校的学生在各学科的考试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尤其是英语学科的成绩突出。
这不仅得益于我校教师的支援,也得益于对接学校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2. 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我校的支援,对接学校的教师们得到了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
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摘要: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是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了科教协同育人的机制和途径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同育人2012年3月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
本文通过总结吉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实施科教协同育人的基本经验,探讨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一、科教协同育人是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1. 科研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是科教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五位一体的模式是其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主线,[1]上述五要素环节的良性循环,既可以表现为正向的螺旋式上升递进过程,也可以是逆向的螺旋式上升反作用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而科研院所在科研平台、项目和团队方面的优势与大学在学科、人才和团队方面的优势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等途径,实现创新要素汇聚。
因此,科研协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将是学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
2. 科教协同育人为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发展生力军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科研院所没有设立本科教育体系,又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责任,同时承担大量高层次科研项目,引领国家科学研究发展方向。
高等学校与研究所合作培养人才,为研究院所输送基础扎实、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毕业生,有利于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
如吉林大学每年就有130余名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院所就读研究生,其中中国科学院70余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60余人,这些学生为科研院所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
地方高校加强科研促进科教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加强科研促进科教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要,地方高校应加强科研,推动科教协同发展。
科研和教育是地方高校两个重要的职能,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可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在一些地方高校中,科研和教学往往存在割裂的现象,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科教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加强科研促进科教协同发展的路径。
地方高校应加强科研体系建设。
科研体系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对于促进科教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地方高校应建立一套科研管理体系,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评价、科研团队建设等。
建立科研人员评价制度,根据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表现,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地方高校应加强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是推动科教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地方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建立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协同合作机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地方高校还应开展科研项目和教学项目的双向融合,使科研项目和教学项目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地方高校应优化科研资源配置。
科研资源是科研工作的保障,对于促进科教协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地方高校应加大对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科研资源,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地方高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科研项目和合作机会,推动科教协同发展。
地方高校应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转化是科教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地方高校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提供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和支持。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加强科研促进科教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只有充分发挥科研和教育的互动效应,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协同发展,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6.09.11•【文号】教高[2006]12号•【施行日期】2006.09.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国科学院,部属有关高等学校: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后又推出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民族院校等专门项目。
5年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以下简称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为了不断提高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和适应西部大开发不断发展的需要,现就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对口支援工作的认识对口支援工作是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是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推动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维护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充分认识到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克服各种困难,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担负的任务。
二、明确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质量对口支援工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要在紧密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受援高校的实际情况,长期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加强受援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使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上新台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三、强化责任意识,推动有关各方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支援和受援高校是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主体,双方均要认真组织实施对口支援的各项具体工作,使其成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doc
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发文单位:教育部文号:教高[2001]2号发布日期:2001-6-13执行日期:2001-6-1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
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
为此,我部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下简称“对口支援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根据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简称受援高校)的学科特点和意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被指定为支援高校(见附件)。
支援高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施对受援高校的支援和全方位合作。
二、实施“对口支援计划”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争取用五年的时间,使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为受援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接本通知后,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应抓紧启动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尽快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并报我部审批。
对口高校都要积极筹集资金,保证“对口支援计划”的顺利实施,其中,以支援高校为主的支援与合作项目,所需经费由支援高校从各条渠道筹集的资金中统筹安排。
受援高校内部基本建设和派出教师进修、攻读学位等费用,主要从西部重点建设高校专项资金中自行解决。
四、我部将在教育事业发展、资金分配、教学科研项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给予倾斜政策。
支援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受援高校保持联系。
鼓励支援高校围绕受援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五、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
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要加强对“对口支援计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主管这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在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对口支援协议的顺利执行。
试析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问题及对策
试析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问题及对策【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政策执行不到位、效果评估方法不科学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包括加强政策执行监督、改进评估方法等。
对口支援政策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提出了政策调整建议,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对口支援政策的改进,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间资源共享和互助合作上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关键词】对口支援政策、高校、评估、问题、对策、效果、方法、建议、展望、重要性、调整、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是指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通过省级以上政府主导的对口支援机制,促进不同地区高校间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扩张和改革,对口支援政策在推动高校间合作与发展、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方向不明确、政策落实不力、资源配置不均衡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政策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评估,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完善政策措施、促进高校间合作共赢、推动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政策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对口支援政策有助于促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共建共享。
通过高校对口支援,可以有效整合高校之间的师资、学术、科研和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通过高校之间的对口支援,可以促进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借鉴,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术水平,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还有助于促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技与教育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共识,而协同育人则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而提出的一种育人理念。
本文将针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首先,我们将阐述科教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明确科教融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将探讨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实践,探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科技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协同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科教融合和协同育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科教融合的理念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协同育人则是实现科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因此,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是当今教育领域所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必要性,并总结应用研究的成果和展望。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将在未来对于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第一部分为引言,旨在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读者对该主题的关注。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展示主要论述的框架和安排。
最后,我们将明确本研究的目的,以指导后续论述。
第二部分为正文,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阐述科教融合的概念和意义。
包括从教育和科技的角度解释科教融合的内涵以及科教融合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探讨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实践。
通过介绍协同育人的内涵、参与主体和价值,阐明协同育人在科教融合中的作用和实践方式。
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发展历程
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发展历程一、初始阶段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高校对口支援的初步尝试。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高校间开始相互支援,资源共享,以提升各自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初始阶段的高校对口支援主要是在北京、上海等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开展,支援方式以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为主。
二、试点阶段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对口支援工作逐渐向全国范围内推广。
这一阶段,国家选择了部分高校作为支援方和受援方,开展对口支援试点工作。
试点阶段的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开始关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也重视受援高校的发展需求,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支援方式,如教师挂职、学生实习等。
三、全面推广阶段进入21世纪,高校对口支援工作逐渐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高校对口支援机制,扩大支援范围,增加支援项目等方式,推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此阶段,高校对口支援工作不仅关注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还开始重视受援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深化改革阶段2005年以后,高校对口支援工作进入深化改革阶段。
这一阶段的高校对口支援开始关注受援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如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
同时,国家开始探索高校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推动受援高校与支援高校间的全面合作与交流。
在深化改革阶段,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如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科研平台等。
五、优化调整阶段近年来,高校对口支援工作进入优化调整阶段。
国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需求,对高校对口支援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方面,加大对西部等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支援力度,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加强受援高校的自主发展能力建设,推动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此外,高校对口支援工作也开始注重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六、创新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高校对口支援工作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2024年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2024年学校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2024年,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对口支援的号召,全面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
在教育对口支援的框架下,我们坚持服务于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原则,立足于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对2024年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总结。
一、工作总体概述今年,我校共对接了3所农村地区学校和2所贫困地区学校,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口支援工作。
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并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前往学校开展了相关工作。
在教育资源、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旨在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教育资源支持今年,我们向对口支援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
首先,我们为学校捐赠了一批图书和教育器材,丰富了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资源。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些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平台,开展了自习辅导和兴趣小组活动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师资培训支持为了提高对口支援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师资培训活动。
通过邀请学校的专家教师来我校进行授课、观摩,同时组织学校教师到学校进行研修,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我们还举办了一些交流座谈会,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互动。
四、课程建设支持针对对口支援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我们制定了具体的课程建设方案。
通过组织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估,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提高了学校的课程质量。
我们还鼓励学校开展特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五、教育改革研究和政策指导为了更好地支持对口支援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我们组织了一些研究活动和政策指导。
通过研究对口支援学校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学校提供指导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和指导,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进程。
六、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针对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的情况,我们进行了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
高校对口支援的内容
高校对口支援的内容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之一。
支援高校会针对受援高校的学科发展需求,提供学科建设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包括学科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
通过学科建设,受援高校可以提升学科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师资培训师资培训也是高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之一。
支援高校会针对受援高校的教师队伍现状,提供师资培训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术研究等方面。
通过师资培训,受援高校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是高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之一。
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可以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等。
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受援高校可以弥补自身课程资源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学生交流项目学生交流项目是高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之一。
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可以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包括交换生项目、短期访学项目等。
通过学生交流项目,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实验室共建实验室共建是高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之一。
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可以共同建设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实验室共建,受援高校可以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六、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是高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之一。
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可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讲座等。
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七、校园文化交流校园文化交流是高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之一。
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可以开展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艺演出、文化节等。
通过校园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双方校园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26Computer Education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2-0126-05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科教融合下计算机专业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133192522)。
第一作者简介:刘真,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与知识工程,zhliu@。
0 引 言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文件,强调“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引领示范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2019年4月,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旨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注重环境浸润熏陶,促进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教育部与中科院共同主办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为培养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机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刘 真1,李清勇1,张 平2,李 琳2(1.北京交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 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191)摘 要:为落实教育部与中科院共同主办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以及教育部出台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出科教融合的计算机拔尖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以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8 年联合创办的“IT 菁英班”为例, 探讨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拔尖人才培养途径和具体举措,总结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和改进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 教 育部 安排 , 中 国科 大对 口支 援 西南科 技 大 的师 资 、 学科 建设提 升 。
学。经过十余年的对 口支援工作开展 , 西南科技大学
“
一
对一”对 口支援模式导致的支援高校与受援
的师资队伍建设 、 人才培养 、 学科建设 和科学研究取 高校在学科结构差异性 、 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单一等问 得 了重要 发 展 。在 师 资建设 方 面 , 西南科 技 大学 共 有 题 , 在其他各组对 口支援高校中同样客观存在 。为了
一
然而 ,在师资队伍博士学位 比例大幅提升的同 结合 、 协 同创新” 的经验引入对 口支援工作 , 使对 口支 时, “ 一对一” 对 口支援模式的一些缺陷和问题也暴露 援的“ 输血” 传统模式向“ 造血” 的创新模式转换 , 这种 出来。西南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在学科布局 、 学缘结构 机制创新 的模 式为今后对 口支援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 方面仍然面临瓶颈和制约。
何 淳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党政办公室 , 安徽 合肥 2 3 0 0 2 6 )
摘
要: 高校 对 口支援是教育部 实施 的支援 西部 高校发展 的计 划 , “ 科教 结合 , 协 同创 新” 模式, 是 一种支援方与 受
援方优 势互补 , 互相取长补短 的模 式 , 这种模 式以“ 协 同创新 ” 为载体 , 联合 校外 的科研机 构 , 把教 育与科研资 源有机 结 合, 把 各方优势聚集 为一体 , 改 变了过去“ 输血” 方式的支援 , 不仅 使 受援 高校 受益 , 而且使 支援 高校 扩大 了“ 协 同创 新”
2 0 1 4年 2月
社会科学家
S oCI AL S CI ENTI S T
F e b . , 2 0 1 4
( 第 2期 , 总第 2 0 2期 )
【 教育新探索】
( No . 2 , G e n e r a l N o . 2 0 2 )
高校对 口支援的“ 科教结合 , 协同创新” 模式研究
2 8 2人在 中国科 大 进行学 历深 造 、挂职锻 炼 和访 问学 破解学科结构差异性等难题 , 教育部近期启动 了新一
习, 取得 了以下成效 : 1 . 师资队伍学历 、 职称大幅度提 轮对 口支援工作 , 大力推进高校“ 组团式 ” 对 口支援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1 5
的视野 , 是 机 制 创 新 的对 口支援 模 式 。
关键词 : 高校对 口支援 , 科教 结合 , 模式创新 , 共 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 G 9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4 ) 0 2 — 0 1 2 1 — 0 4
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 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 高; 2 币 资 队伍中专家 、 学者型人 才数量增加 ; 3 . 师资 教育 , 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 , 教育部于 2 0 0 1 队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成功组建了 2 0 余个校级教 年实施 了对 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首批指定 学科研创新团队、 1 个 四川省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 1 个
突破 口。
口支援 的实践中 , 中国科大与西南科大共同把 “ 科教
中国科大 以基础学科为主 , 而西南科技大学 以工 程学科为主。西南科技大学 的基础学科和师资队伍已 在中国科大支持下有了较好的发展。但两校 的学科差 异性导致在工程学科领域难 以有深入的合作 和显著
一
、
Hale Waihona Puke 对 口支援模式的发展与缺陷
基金项 目: 课题组参与讨论 和写作的还有 : 熊成 、 汤茜 、 郑红群 作者简介 : 何淳宽( 1 9 7 7 一 ) , 籍 贯湖南道 县 , 管理学博士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 党政办公室 副主 任, 研究方向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高校管理。
1 21
2 0 1 2年 8月 3 1日, 清 华 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农 业 大 同创新 的 目标 和主体 。协 同创 新 的前 提 是优 势互 补 、 学等 2 2所 高校 “ 组 团式 ” 对 口支援 新 疆 大学 、 石 河子 互 动双 赢 , 要求 跨学 科 、 跨 区域 、 跨 行业 。高 校要 找准 大学 、 塔 里木 大学 正式启 动 。教育 部推 出 “ 组 团式 ” 对 自身 的发展 定 位 , 分析 自身 的优 势 与 特 色 , 选择 合 适 口支援 工 作 , 是 创新 对 口支 援模 式 、 丰 富对 口支 援 内 的“ 科教 结 合 、 协 同创 新 ” 主体 , 建立 服务 国家 战略 , 对
“
了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 、 中国科大等 1 3 所高校 , 采取 国家级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在多年的工作中, 双方在 对一” 的方式 , 实施对受援高校 的支援和全方位合 教师进修 、 学历学位教育、 干部挂职锻炼 、 联合共建博
一
作。对 口支援工作实施 l 0 多年来 , 先后经历 了“ 一对 士后流动站 、 干部培训 、 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探索了 ” 模式 、 “ 组 团式” 模式等 ,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对 创新模式 ,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容、 提升对 口支援能力 , 推动新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 接区域需求, 支撑 自身发展的协同创新引领机制。 展的重大举措 。新一轮的“ 组团式” 对 口支援工作 , 破 3 . 高校协同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解了“ 一对一” 模式 的学科差异性 、 学缘结构单一性限 量 的主线。协同创新不仅给高校带来科研成果、 学术 制, 能够使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 、 人才培养质量 、 交流 、 产业收益等 , 更为主要 的在于依托研究院所和 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显著提升 。 科 技型企 业培养科 技领军 人物和拔 尖创新 人才 。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