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文学性的修行笔记——关于前行笔记——耕耘心田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 6篇_心得体会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 6篇_心得体会

《前行的力量》读后感 6篇《前行的力量》读后感一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勇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有人把教师比作明灯,在黑暗的夜指明前进的方向;还有人把教师比作园丁,辛勤耕耘,细心看护,孕育出美丽的花朵,让幼苗茁壮成长;亦或是勤劳的小蜜蜂,分享知识的甜蜜……教师的美称数不胜数,慈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孺子牛、春雨、人梯……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他写下优美的语句,赞美的诗篇,在这里,我想说,所言非虚。

书中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让我感受颇多。

教育人的岗位或是平凡的,但使命却是伟大而光荣的。

所有人都经历了从青涩懵懂到讲台上的落落大方,游刃有余,从初入课堂,上课,摸索,反思,总结,再上课,在提高,最后得到升华的阶段。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人,才使我们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有了领路人。

他们的背景并不相同,有的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是后期自我兴趣的发展,有的在成长路上遇到荆棘,有的遇到了前行道路上的指路名师。

张敏仓老师的“心有大美,行在传承”让我看到了一个辛勤的文化传播者模样,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不断思考,开创学术领域新课题,我在这样一个洋溢着热情的老师脸上看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剪纸、泥塑、面塑等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充分体现了学科建设要以事实为基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学古创今,在过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唤起生命的觉醒。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让人为之动容,在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一条并不平坦,似乎还略带荆棘的成长之路。

正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是不同的,方法多样,途径多种,这些让我明白,教育首先要有爱,对学生,对学科,对学校,对自己;抱道不曲,拥书自雄,要有才华,要阅读,拥有可以讲述的一桶水,才能凝聚出教给学生的一杯水;要善于思考,总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总结提高,摸索,容错,纠错,寻求正确的发展之道,勇于追求真理,做一名充满人格魅力的好老师。

关于读书笔记摘抄15篇八年级下册

关于读书笔记摘抄15篇八年级下册

关于读书笔记摘抄15篇八年级下册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快乐。

八年级下册的课本让我读到了很多有趣和有深度的文章,这些文章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接下来我将分享我读书笔记摘抄的15篇作品。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段美妙的阅读旅程。

第一篇作品是《贝多芬的一生》。

这是一篇描写伟大作曲家贝多芬一生的文章。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对贝多芬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并创作了许多美妙的音乐作品。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接下来是《神奇的种子》。

这是一篇关于一棵种子的奇幻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经历了风雨洗礼,在坚强的毅力和勇气的陪伴下,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放弃的决心,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茁壮成长。

第三篇是《读库里看世界》。

这是一篇讲述了NBA巨星库里的传奇故事。

库里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毅力的运动员,他通过勤奋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篮球天才。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只要我们保持对梦想的追求,付出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篇是《改造记忆的“开关”》。

这是一篇关于记忆的文章。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了解到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训练和技巧来提高记忆力。

这篇文章给我启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更好的记忆力。

接下来是《历史的那些风云人物》。

这是一篇讲述历史人物的文章。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了解到了一些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塑造了世界的轨迹。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世界,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付出努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第六篇是《智者不用力》。

这是一篇关于智慧和力量的文章。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智慧并不是用力量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思考和理智来解决问题。

有关林清玄的书读书笔记10篇

有关林清玄的书读书笔记10篇

有关林清玄的书读书笔记10篇有关林清玄的书读书笔记10篇有关林清玄的书读书笔记1由于修行的缘故,林清玄先生的文章都带着浅浅的禅意,带着独有的东方韵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总能帮遭遇挫折的我们开启另一扇风光独好的窗户,从而心怀希望。

小学时读过的《与时间赛跑》、《桃花心木》,篇幅短小却能从中窥见生活的甘辛,时间的珍贵。

而林先生的《少年游》则是让我领悟到了他对于生命的洒脱和释然。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中深浅分明的景象,让踌躇满志的少年痴痴仰望着那仿佛停留过神鸟的高岗,将自己幻化为一株梧桐面向朝阳。

纵使这个轮廓模糊不清的梦境随着天明而逝,但年少时期的我们,又何尝不曾神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呢?;小时候喜欢在下雨天淋雨,不听妈妈叮嘱带伞,独自享受它的回忆,到长大后才明白妈妈对他的爱,却再也回不到稚子时期,无法避开溪畔的水花;而或是幻想自己也手执宝剑,在漆黑的夜里,在半轮弦月下,舞出朵朵剑花。

若是生命中能有这般传奇历程,自然是精彩绝伦。

但随着不断长大,我们竟不愿舍去自己年少的蓬勃豪情,满腔热血;甚至不愿面对充满未知坎坷的明天。

但作者又说,“由于翻过的页中有太多的叹息才害怕,由于后来的篇章里显示着精彩的未知才惊喜。

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条不馁的路,微小的感触已然难以遮掩它们的不足道。

”因此,只有我们勇于承担,勇于面对挫折,才能在充满烦恼的人生中成就感恩和喜悦,才有权利享受人生途中的精彩,才能在将来的一天庆幸自己没有白活。

就像文中所说的——“或然我这一去会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或然每一次秋季会暖暖地滑进来,或然我甚至去追寻一群北雁。

我的每一个足音却都相信;只要有风有雨,我们曾经一起拥有的不仅是回忆,而是延续;只要有声音的地方,你的声音将恒常响在耳际。

”阅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如一步步跨过文字的万里高山,其间的乐趣与所看到的风景,都会融入内心与血脉,使人心境澄明,豁然开朗。

有关林清玄的书读书笔记2之所以喜欢林清玄,首先是喜欢他的名字,名好姓也好。

读书是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徐圆圆

读书是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徐圆圆

读书是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读书是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篇一“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这是常生龙先生的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很有诗意的一句话,我觉得也是最打动人的,而通过读这本书就能体会到,打动人的其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

细读这本书,它的字里行间都让我感悟颇深。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少走很多的弯路。

和作者一起用阅读来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

身为特级教师的作者以10年的阅读功底,分享了50本对教师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类图书。

让学生喜欢你的诀窍,转变问题生的各种“法宝”。

杜威、佐藤学等经典著作的精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发展趋势一并展示给你。

好老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

作者给出三个诀窍:其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规律,第三要时刻以身示范。

常生龙先生的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

每个专辑里的书,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

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朴实中显功夫,他的课堂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

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

没有干巴巴的说教,但道理却深入人心。

教师离不开阅读,像常老师这样专注于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借书籍之力开拓自己的教育人生,应该是一条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条捷径。

循此捷径,努力实践,我想大部分教师都能有所收获。

读书是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篇二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

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

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_优秀读后感1000字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

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

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

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

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

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讲台站不稳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无法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要站稳讲台,就必须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做一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我们每一名教师的美好愿望。

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拥有了教师的身份和资格,并不意味着他就从此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因为这时候,教师只是他的职业,并不是他的生命。

有时候我想,教师成长的历程就是把职业与自我个体生命真实融合的过程,对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而言,“教师”这个称号,不过是一个头衔或一个标识,一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温暖的衣服,一间我们可以暂时藏身的房子,但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称号,开始时或许也是衣服,但逐渐地变为皮肤,化为血液,与生命合二为一。

在面对学生、面对教学时,他会全身心去感受,去对话,甚至去承受。

在这条路上,他笑过,哭过,热情过,失落过,困惑过,追寻过,成功过,失败过,沉寂过也辉煌过。

关于林清玄的读书笔记

关于林清玄的读书笔记

关于林清玄的读书笔记关于林清玄的读书笔记篇1最近我读了《清欢》中的《沿溪行》一文,感触颇深。

*讲述了作者平时身体不错,却总在秋冬交替时节,因过敏性体质而头晕咳嗽。

他为此十分苦恼。

可是,他很快改变了自我的态度和想法,因为它想起了镜虚禅师说的“三不求”。

“三不求”是指:一、不求绝对的健康;二、不求没有烦恼的人生;三、不求修行中始终没有障碍。

这或许在那些完美主义者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但在我看来却带着深深地禅意。

人不能求绝对的健康,因为绝对的健康有贪欲,所以古人云:“久病成良医”是有道理的。

而没有烦恼的人生也是不可行的,舒适的生活会造成人的怠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理解生命中的焦虑和痛苦。

”最终一点,就是不求修行中始终没有障碍。

修行无障碍,求道之心就会熄灭。

这也是对“在困境中得道”的论证。

传说,一千两百年前,有一位苦思禅悟的和尚迷路了,他问大梅法师出山的路,大梅法师只说了三个字:“沿溪行”。

沿溪行?!那和尚顿时开悟:沿溪行,不就是顺着心的水流走吗?岩石,树根,落叶……对溪水都是一种障碍,可是当你有了新的认识,树根和落叶能使溪水更美,岩石与悬崖能使山溪更加壮阔。

人生的山溪也是这样。

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境与挫折,都如岩石,树根美化着我们,只要我们坦然理解这一切,就会像溪水一般,找到出山之路。

关于林清玄的读书笔记篇2林清玄是中国台湾一代文学大师,他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文学着作。

书中饱含着书墨的韵味,从生活、见闻、佛教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世界上的点点滴滴。

光是人每一天都能见到的东西,阳光、灯光、目光、霞光、月光。

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间种.种的现象。

有多少人因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阳光下展示出一副虚假的外壳;从古至今,所有的诗却从未有过写过正阳的,也许是因为人在正阳下会感到害怕吧。

此刻的人对别人充满了怀疑,把真实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此刻,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一块块珍贵的土地被人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盖楼房、盖商铺、做景点,失去了土地原先的价值——生长植物。

人生唯有前行——读书笔记

人生唯有前行——读书笔记

人生唯有前行——读书笔记人生这个题目太大了,人生包含方方面面,工作生活家庭,孩子夫妻父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贯穿人的一生。

我这半辈子过去了,才有感觉,时间一晃就没了,这半生也没做啥,怎么就过去了呢?回顾这平凡的几十年,学习,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国企、外企、下岗失业、创业……一连串的情形就在眼前。

生活的苦,就这么也过来了。

想当初,大学毕业,正好政策有变,大学生不包分配,只能自己找工作,幸亏有亲戚在国企,需要招人,正好也就进去了,想着就这么安安稳稳过到退休吧。

后来结婚生子,我在家歇产假,工资就三百多,老公又辞职下海,也没怎么赚钱,父母公婆都靠不上,那时的我,心里很苦,有一种揭不开锅的感觉。

孩子没满1岁,就赶紧上班。

刚稳定了几年,又遇到企业转制,下岗回家,还得自己找工作。

那时候外企刚好进来,自己就憋着一股劲,边找工作边报班去上已经忘的差不多的英语。

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外企工作。

工资比国企翻番,那时开心的心情无法形容,苦尽甘来的感觉。

在外企,开始几年很认真,慢慢人由勤奋到懒惰,因为啥都做熟了,得心应手了,整个人失去向前的动力,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那时的自己不学习,不上进,没目标,生活没有激情,随波逐流,自己其实心里并不快乐。

后来,企业关闭搬迁最后到被裁员,这一系列的经过,在我看来似乎在走下坡路,整个人混沌中度过。

幸好,我心底有希望的火苗,寻求外围的平衡,学习心理学,做公益,认识新朋友,参加社群,学习写作……整个人又活起来。

现在退休啦,自己创业了,为自己活,那种心情是两样的。

能帮助别人,能看到将来的样子,有目标了,后半生的精彩才开始。

前半生的不如意又如何呢?挥舞好我手中的剑,做好我自己,那是最重要的。

用欧文·斯通的话说: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相逢是缘,感恩相遇!。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3篇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3篇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3篇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

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

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

”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

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

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

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

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

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

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看了一本名著,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阔了不少。

为什么不写读书笔记并记录下来?为了不让你担心写读书笔记,这里有边肖精心整理的《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

欢迎分享。

读完这本书,我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确定自己在人生大船上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

每个人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自己。

每次看到书中的某个片段,我就不断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对家人的态度。

我感叹自己太平凡了,没有一双发现学生长处和潜力的眼睛。

平凡无一双巧手,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是老师,是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

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对我们有着无限信任和敬佩的天真可爱的孩子。

我们付出爱,得到更多的爱。

宇易老师说:“当一辈子老师,学一辈子当老师。

”三尺讲台是老师的舞台。

不稳定的平台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无法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用幽默的话语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每一位老师的美好愿望。

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拥有老师的身份和资格,并不代表他从此就成为了真正的老师,因为在那个时候,老师只是他的职业,而不是他的生命。

有时候,我觉得,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真正把职业生涯和自我个体生活结合起来的过程。

对于很多人甚至大多数人来说,“老师”这个称呼只是一个称呼或者一个logo,可以给我们提供保暖的衣服,一个可以暂时藏身的房子。

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称号可能一开始也是衣服,但渐渐变成了皮肤、血液、生命。

面对学生,面对教学,他会用心去感受,去倾诉,甚至去承受。

在这条路上,他笑过,哭过,热情过,失落过,迷茫过,追求过,成功过,失败过,沉默过,辉煌过。

这是一条漫长的人生之路,没有尽头,没有尽头,只有路上的风景,走到最后,走的人会成为最美的风景。

一位著名人士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修心指南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修心指南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修心指南As we journey through life,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the time to cultivate our inner selves, to enrich our hearts and nourish our souls. 在我们走过生命旅程的同时,重要的是要花时间培养内心,丰富我们的心灵,滋养我们的灵魂。

This process of tilling the soil of our hearts is essential in order to achieve a sense of inner peace and fulfillment. 这个耕耘内心的过程对于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来说至关重要。

One way to engage in this inner cultivation i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and meditation. 通过正念和冥想的实践来参与这种内心的培养。

Mindfulness helps us to focus on the present moment, allowing us to acknowledge and accept our thoughts and emotions without judgment. 正念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让我们接受并接纳我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不加评判。

By cultivating mindfulness, we can learn to let go of negative thought patterns and cultivate a more positive and compassionate mindset. 通过培养正念,我们可以学会放下消极的思维模式,培养更积极和有同情心的心态。

Meditation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quiet the mind, to connect with our inner selves, and to experience a sense of peace and tranquility. 冥想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平静下来,与内心连接,并体验平静与宁静感的机会。

读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读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读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耕耘心田,厚植情怀”“深耕心灵,有一种成长”,这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在学前教育当中,“耕耘心田”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最关键的。

准确的说,学前教育是种“灌溉的过程”,而“耕耘心田”就是要为这个过程
把苗圃准备好,把尽量多的营养源添加到孩子的心灵里,为他们播撒未来的希望种子,使他们具有更多可能,去走更美好的未来路程。

而要做好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学习,乐于探索,勇于接受挑战。

这样的孩子才能在心灵上获得最大的满足,有可能地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让他们的领导梦想更好地实现。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要让学生爱上学习、勇于尝试,就必须有一种特别的耕
耘艺术,也就是只要把孩子的心灵种植物调理好,让他们充满热情、勇敢地前进,孩子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激情和勇气,也才能播撒更多的一切美好未来。

从最基本的概念理解来说,耕耘心田,就是以当下的品质发求未来的果实,也
就是要种植舍己求他的思维,培养孩子谦虚谨慎、专注积极、奉献自信的品格,教会他们概率正确坚持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也让孩子同时充实自我,为别人奉献美好的未来。

总之,学前教育是孩子心灵心态发展的根本,耕耘心田就是要熏陶孩子的思想,淬炼他们的智慧,以求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自己未来的梦想,希望他们被更多的崇高思想感召,以达到最美好的未来。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耕耘生活的同时,别让心田荒芜了。《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是一部修心著作,由当今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希 阿荣博堪布历时七年撰著而成,针对现代生活特点,结合传统心灵修持的次第和方法,详细完整地介绍了调柔内 心、降服烦恼的修行方法。在这个崇尚物质享受的时代,大多数人忘记了精神世界的修持,拥有得越多,内心越 空虚浮躁,终日不得安乐自在。为了使更多人受益,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在调伏烦恼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觉 察和关照自心、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获得身心轻安。其实,在与烦恼开战的日日夜夜中,你 并不孤独,这本书将成为你的友伴,指引你通过缺憾重重的生活,发掘深藏于心田的安乐之源。
二、修有所成
一、甄别上师
三、依师三问
后记
谢谢观看
五、死亡对修行 者意味着什么?
六、无常的遍在
七、微细的无常 八、结语
第四章 三界无安
一、瓶中飞舞的 蜜蜂
二、六道之于我
三、谁入地狱 四、饿鬼与旁生
六、阿修罗与诸 天
五、生而为人
七、结语
第五章 因果不虚
一、事实的金石 声
二、如是因如是 果(1)
三、无欺因果 四、结语
第六章 安乐可期
第七章 依止上师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引言
目录
02 献言
03 引言2
04 金线般的传承
05
第一章 佛法修持的基 础
06 第二章 暇满难得
目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7 第三章 诸行无常
08 第四章 三界无安
09 第五章 因果不虚
010 第六章 安乐可期
011 第七章 依止上师

前行笔记与众生的连接

前行笔记与众生的连接

前行笔记与众生的连接
理论上的“理解”乃至“自他相换”都是容易的,而只有自己亲身去经验那份病痛,那份混乱和危险,才会知道“理解”“慈悲”“自他相换”等的分量。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疾病也教我清楚看到众生的连接。

没生病的时候,各忙各的,谁跟谁似乎都很不一样,可等病号服一穿上,你发现形形色色的不同原来也是很容易脱掉的,就像脱掉那些日常服装,大家在疾病面前并没有太大不同,忧虑着同样的忧虑,恐惧着同样的恐惧,期待着同样的期待,说着同样的话语。

这些“同样的”对生命来说比那些“不同”更重要、更基本也更可依赖,不是吗?有句俗话,同病相怜,意思是说生同样的病让人彼此间相互理解和依赖。

但我想,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真正懂得,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知道他人的痛苦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生病时,身边的亲友总是会劝我们“想开点”“往积极的方面想”,但难以诉说的病痛,心底深藏的恐惧和忧伤,让我们疲惫不堪。

积极、消极有什么要紧,我需要的是有人真正了解我此时的感受,了解我的软弱、惊慌,以及我只求活下去(或正常活下去)的卑微希望。

理论上的“理解”乃至“自他相换”都是容易的,而只有自己亲身去经验那份病痛,那份混乱和危险,才会知道“理解”“慈悲”“自他相换”等的分量。

因为疾病,我们有了更有力的通达法教的途径。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读罢《人生处处是修行》这本书,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书中所阐述的那些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审视。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让我明白,原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喜悦还是痛苦,都是我们修行的道场。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决定去爬家附近的那座山。

原本想着这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登山之旅,却没想到变成了一场对我意志的考验。

刚踏上山路的时候,我满心欢喜,步伐轻快,欣赏着沿途的美景。

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像是在向我点头致意;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我加油鼓劲。

我心里还美滋滋地想着,这山也不难爬嘛。

然而,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的脚步也逐渐沉重起来。

额头上开始冒出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

我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每走一步都感觉像是拖着千斤重的石头。

就在我想要放弃,准备转身下山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比我年纪稍大一些的伯伯。

他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脚步却依然坚定有力。

我好奇地问他:“伯伯,您背着这么重的包,不累吗?”伯伯笑着回答我:“累啊,但山顶的风景值得我付出这份辛苦。

”说完,他继续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伯伯的话让我感到羞愧,同时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咬咬牙,跟在伯伯身后,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每走几步,我都要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

双腿像是被灌了铅一样,沉重得抬不起来。

但是,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伯伯的话,想起山顶那未知的美丽风景。

终于,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攀登,我登上了山顶。

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站在山顶,俯瞰着脚下的群山和远处的城市,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和宁静。

微风拂过我的脸庞,带走了我所有的疲惫和烦恼。

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回想着这一路的艰辛和坚持。

我突然明白,人生不就像这登山的过程吗?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困难,会感到疲惫,甚至想要放弃。

前行广释38课串讲全集笔记

前行广释38课串讲全集笔记

前行广释38课串讲全集笔记【前行广释38课简介】前行广释38课是由著名佛教导师传授的一门课程,旨在引导学员了解佛教教义,特别是修行的前行部分。

本课程通过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修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实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概述】1.前行的重要性前行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如同引导我们走向解脱道路的明灯。

在这部分课程中,导师强调了前行的重要性,提醒学员在修行过程中,要将前行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

2.修行的次第和方法课程详细介绍了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包括从基础的信仰、发心,到具体的观想、念诵等。

这些内容为学员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修行路径,使他们在修行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

3.解脱道的基石本课程强调,解脱道的基石在于出离心和菩提心。

出离心是对轮回生死的恐惧和对解脱的渴望;菩提心则是为利益众生而追求圆满觉悟。

这两者是修行的根本,也是迈向解脱的关键。

4.普贤上师言教的重要性普贤上师的言教是修行的指南,遵循这些教诲,学员可以更好地把握修行的方向和进程。

课程中,导师对普贤上师的教言进行了深入解读,使学员更加明确了修行的目标和方法。

【如何运用课程内容于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课程内容运用到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信仰和发心,时刻保持对解脱的渴望;2.按照课程中教授的修行次第和方法,有序地进行修行;3.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努力摆脱轮回的束缚,利益众生;4.以普贤上师的教诲为指南,指导自己的修行道路。

【总结与建议】前行广释38课为学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修行方法,使他们在修行道路上更加明确和坚定。

通过认真学习本课程,学员可以为自己积累宝贵的修行经验,最终迈向解脱的彼岸。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 优秀读后感1000字 初一读书笔记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 优秀读后感1000字 初一读书笔记

《前行的力量》读书笔记优秀读后感1000字初一读书笔记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

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

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

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

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讲台站不稳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无法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要站稳讲台,就必须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做一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是我们每一名教师的美好愿望。

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拥有了教师的身份和资格,并不意味着他就从此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因为这时候,教师只是他的职业,并不是他的生命。

有时候我想,教师成长的历程就是把职业与自我个体生命真实融合的过程,对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而言,教师这个称号,不过是一个头衔或一个标识,一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温暖的衣服,一间我们可以暂时藏身的房子,但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称号,开始时或许也是衣服,但逐渐地变为皮肤,化为血液,与生命合二为一。

在面对学生、面对教学时,他会全身心去感受,去对话,甚至去承受。

在这条路上,他笑过,哭过,热情过,失落过,困惑过,追寻过,成功过,失败过,沉寂过也辉煌过。

这是一条漫长的生命之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有的只是路上的风景,走到最后,走的人就成了最美的风景。

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位优秀教师如果他的教学水平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提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没有养成一个好习惯-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

教师读书笔记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笔记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笔记《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读书心得爱促理解适时放下作者:一行禅师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文章梗概:一个普遍的现象:身边的很多人会抱怨任务辛苦、事情不公、运气不佳、社交障碍等,由此引发对上班这一行为的反感,厌恶。

其实不管是工作还是我们日常生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无论我们遇见什么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在锻炼我们的心性。

无论是繁琐的小事,还是重要紧急的事情,无时不刻不在磨炼我们的内新。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少一份烦躁,多一份从容。

珍爱生活,珍爱工作生活和工作执行的主体都是我们人,把二者区分开来看待,难免有些偏颇。

工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待生活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都应是充满感恩的淡定和从容。

摒弃那种热爱生活,凑合工作的心态,毕竟在我们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工作相伴。

如果我们每天对待工作冷眼相看,生活将会被抱怨多掩盖,阳光很难照进我们生活。

尤其是作为教师这一行业,如果缺乏了这一热爱,我感觉应冷冰冰的离开。

面对着心思纯净的学生,我们唯有以爱相待,守护着这份美好。

如果带着抱怨、愤怒的情绪从教,那么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别人。

选择教师,就选择了爱人,即便我们的爱还难以成为大爱,但我们应在此路上不断的前行。

对于工作我们应保持正念,对于我们自己选择的工作我们应报以感恩,对于我们遇到的心思纯净的孩子,我们应感恩;对于工作中遇到的烦心事,我们调整自己状态,锻炼自己的心智,我们仍然要心存感恩。

爱我们的工作,爱我们的生活。

爱自己,慢慢行走我每天紧张的起床,没有心思注意到微露的晨曦。

我匆匆的买了早餐,路上解决。

我工作中步履匆匆,似乎走得快一些,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可是,我发现即便我再紧急、再迅速,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忙忙碌碌,碌碌无为。

下班回家,身心俱疲,无心养身,无力养心。

把自己逼的这么累,不由得有些心疼自己。

有句话说的很对:“爱自己,才可以更好的爱别人”。

读书笔记《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

读书笔记《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

读书笔记《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读书笔记《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这本书写得真美……这是从樊登读书的文字稿里面,截取了一段关于我们一天中的正念修行……从起床到计划,到穿衣到刷牙,到出门到工作再到回家……反观我们是不是匆匆忙忙,从来没有享受其中的过程呢?这是不是你的一天……在闹钟三番五次的吵闹下,你终于不情愿地起床了,胡乱地在上班路上三两口吞下了早餐或者干脆不吃拉倒。

毫无知觉地重复着昨天的工作,直到上司跑来责问你这个月的报表格式怎么还在延续上个月已经在会议上淘汰的旧版,你虽然表面上道歉不已,但心底里却对他竖起一万个中指——做完就行了,那么刻板有什么用!终于忙完了,下班回到家里,忙着将买来的半成品菜肴做成晚饭,和孩子一起吃完,就将他赶回房里去做作业,而你就摊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地按着遥控器,几分钟换一次台。

(或者抱着手机)一晚上很快就这么过去了,虽然无趣,你还是拖延到了半夜11点半才开始着手洗漱,也来不及听孩子讲讲学校发生的趣事、与伴侣讨论一下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年初买的那几本书,理所当然都还包着密封的塑料纸。

一天就要过去了,想到明天仍是这样开始,你有点心不甘地爬上了床,嗯,明天一定要来点不一样的,可是究竟如何改变呢?当然是正念……苏醒清晨醒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感受,觉知自己的存在,觉知生命赋予的馈赠。

发现自己在呼吸,发现自己拥有接下来的24小时、拥有窗外明媚的阳光和天空。

这时候,可以对自己念一首短偈:苏醒后,我看见蓝天。

双手合十,心怀感恩。

立愿起床后,花一点时间弄清自己这一天的期望与愿心,内观自己,辨识出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想法,将自己导向正念,关切慈悲,并立下心愿,计划今天仍将以慈悲与正念地度过。

而念诵偈子是一种强化觉知的辅助方法,有助于我们安住当下,深觉自我的行为。

在此推荐偈子一首:静坐,微笑。

新的一天破晓。

我立愿深入正念地生活。

着衣每天起床,穿衣往往会是我们忽略的一个步骤。

穿衣服的时候,你通常在想什么呢?一行禅师曾是个小沙弥的时候,在每天穿上僧袍的过程中,发现细致进入这一行为的觉知,也是开启新的一天,强化正念的仪式时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满文学性的修行笔记——关于前行笔记
——耕耘心田的读后感
在我们人类开始需要宗教的岁月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里的佛经就是被各国王室严格收藏的,甚至在印度的天竺国时期,如果有佛经被带出国界,是违背国法,会被投入大牢,因为珍贵的佛经被视为国家秘藏,即便如此,因无法描述的因缘力和愿力,依然有僧人冒着生命危险把经书带出国界,传播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传播到更远的族群和文化里。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被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剖膊藏经,漂洋过海,带至广州,经菩萨戒弟子房融请译又润文,才有了汉语版的经文得以进入中国人的文化命脉,流转至今日。

而此经最被人们赞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优美的文学语意,很多文人因为这样的文学性而朗朗诵读,古文不错的朋友可以找来房融润文的原版读读。

同样因为无法描述的因缘和愿力,在XX年的九月,大圆满传承行者,和汉地众生有着不可思议因缘的希阿荣博堪布,发布了他的新书,关于大圆满前行的实修笔记《前行笔记——耕耘心田》,令人惊奇的是,这本相对“专业”的修行笔记,在刚发行一个月就突破了上万册,有的人问我,现在已经很难有人静下心来读书了,更别提“深奥”的寻求智
慧之书,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受欢迎?而且只要开始阅读进去,就会完全忘掉这些所谓的“深奥”或“专业佛教徒“这样的标签呢?
我个人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相信这是一个大圆满行者面对这个时代人们的特点,运用了非常文学化的语言来引领我们这些世俗的,固执的,愚笨的心灵,所以他的文字优美,入口即化,毫不晦涩”我可以摘选其中的几个小段落,你读读看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在“修行与无常”这个章节里堪布这样写道“原来佛陀时代的全明星阵容是这样的——在喜马拉雅山麓清新的阳光中,佛陀托钵赤足而行,在他的身后是我们熟悉的阿难,舍利子,须菩提,迦叶,㤭陈如,目犍连,难陀,阿那律这些前王子,前印度首富,前著名哲学家,前少爷,前理发师等五花八门出生但现在就只有一个身份就是佛陀座下的比丘,他们也托钵赤足,安静而高贵地走过郊野阡陌,尘土在他们脚下飞舞,于清晨透明的阳光里形成一笼薄薄的雾霭”……,怎么样?是不是画面清晰动人,空间里充满光线的温暖感。

我甚至喜欢朗诵这样的段落“益西登德仁波切示寂的那几天里,天空出现巨大的彩虹,整个玲珑寺笼罩在一片绚烂透明的光晕中,人在弥漫的虹光里活动,水里,人的身上,动物的身上,到处可以见到形状各异的彩虹。

此外,大地震动,天雨妙华,空中传来海螺法鼓的声音,所有这些经续上讲到的成就者示寂景象都一一呈现。

”这是
关于死亡最美丽的描述了吧,这是成就者的死亡,但如此绚烂,明亮,甚至直抵心底的暖意涌动。

如果不是堪布的境界如此清晰,怎么可能使用文字如流水般自然,圆润,充满亲和力,在缓缓阅读的进程里,这些画面,这些情感,这些概念,都如铺展开的草原,山坡,溪流,树木,高山,云端……自然舒畅的带领我们进入修行者的世界里去。

如果说这是文学性带来美好感受的的一面,那我们再来看看他是如何描述一个我们完全不了解时空“饿鬼与旁生”的世界——“在海底最深处,周围一片冰冷漆黑,有些微小生物,没头没脑,没手没脚,福报小到几乎什么都长不出来,但仍然有嗔害之心,狡诈之心,攻击诱捕其他生物,有的像虫子大小,没有消化系统,没有神经系统,没有任何生理组织和结构而言,全部的生命便在在冰冷的黑暗深处用这一个细胞来吃喝排泄……即便那些凶猛巨大的旁生,也是杀业累累,它们没得选择,活一天就杀一天……海里有多少种旁生,便有多少种痛苦……”这样令人恐惧的地方,我们在刚刚放映的美国大片《海王》里看到似曾相识的海沟族。

如果观众在惊叹导演温子仁的想像力的时候,其实堪布在自己的书里早已叙述了这种空间的存在和原因。

这也是文学描述的力量。

我们常常可以接受在科学探索中的未知和可能性,但我们却又非常矛盾的不接受佛经里提到未知和可能性,我们的
心就是这样固执,缺乏好奇和弹性,所以堪布在序言里这样写道“华智仁波切曾经把外前行比喻为耕耘心田,我们的内心混乱刚强,通过外前行把心田里的杂草乱石除去,翻整耕耘,使之成为良田,为后面的修行打好准备……”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也许这本书的文学性就是堪布温柔的手,开朗的笑声,甚至帅气的外表,让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不想离开,这本书也散发这样的气质,在我们躁动不安,充满怀疑的心里,堪布需要这样的方式来让我们走进他的修行世界,看到他境界里的画面,情感,理性,甚至智慧。

哪怕我们静静的读过一次,也算没有忘记那个剖开自己胳膊,把经书藏在自己的皮肤下面的僧人般剌密谛,没有忘记充满才华的大唐宰相房融,没有忘记如金线般心心相传的大圆满修行者们,就像穿越千年的琼浆玉液,哪怕今天有一滴因你的福报而落入心中,也要满心欢喜的接纳,酝酿。

让自己在这样不可思议的因缘和传承里,成为幸运的参与者,寻道者,终将获得解脱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