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伶官传序》word说课稿
《伶官传序》说课稿[1].doc1
![《伶官传序》说课稿[1].doc1](https://img.taocdn.com/s3/m/d64b6cd26f1aff00bed51e67.png)
《伶官传序》说课稿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三篇《伶官传序》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确立及其依据1.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教材的编写与意图教材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伶官传序》是一篇自读课文,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
有人说,读史可以明志,读历史散文,使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经验教训。
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课文的内容和特点《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并对学生认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重要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素养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
4.学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所教的班级相对其它班级来讲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基础知识部分比较薄弱,再有一点,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不以为意,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基础,并综合以上几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指出史论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说课稿36张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说课稿36张](https://img.taocdn.com/s3/m/e8323bc94b73f242326c5f35.png)
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 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 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 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 称帝后,迷 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 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 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 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 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 射死了庄宗。
或者;探求,考察;迹象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让历史的悲剧
不再重演!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 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B、盛 以 锦 囊 结尾告诫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应当,一定)
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名词作状语
乱者四应
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作 者 写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 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 史实,借事论理,讽谏当时北宋王朝
作 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
意 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
图 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b3912439ccbff121dd368350.png)
误。 1.学生试译第一、二段: 2.提名翻译重点句子。 点名学生评价,教师根据情况点拨、 补充。
岁。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翻译课文
课堂检测、 巩固拓展 词类活用部分。点名学生上台做, 教师适时评价、补充。 1、预习本课其余段落。 2、完成《新新学案》预习新知第 4、5 步内容
三维目标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本节课题 本节课目标 《伶官传序》 欧阳修
一、作者介绍。 二、熟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三、积累前二段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课本 P89 相关链接,了解庄宗宠幸伶人的史实,思考本文的写作意 图。 《新新学案》 音频 教 PPT 学 实施方法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展示,由其他同 学纠错,教师点评并补充。 导语 :我们学了苏洵的 《六国论》 , 同学们想一想,在那篇文章中作者 讲了什么?今天要学的 《伶官传序》 与那篇文章有何相似之处? 庄宗大事年表 908 年, 24 岁, 袭晋王之位于太原。 912 年,攻燕。 913 年,破幽州, “系燕父子(刘仁 恭、刘守光)以组” 。 923 年,灭梁、 “函梁君臣之首” , 于洛阳即帝位。 926 年,皇甫晖、李嗣源叛乱,传 人亦作乱,庄宗中流矢而亡,年 42 过 程 备注
(第一课时)
科目:语文 授课时间:第 10 周 星期 五
单元(章节)课题 第 5 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朗读全文, 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结合语境,说出“与、归、易、告、虽”等词在本课中的含义。 3、学习本文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交流,理解“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伶官传序说课稿
![伶官传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e7ab0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5.png)
伶官传序说课稿1000字
《伶官传》是唐代李公佐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叙述了唐朝时期伶
官的生活和风采。
本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唐
代文化和伶官制度的重要文献。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伶官传》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在听课过
程中能够认真听讲,并对本书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伶官。
伶官是唐代专门从事艺术表演的职业
人士,他们的表演形式以说唱、舞蹈等为主。
伶官受封官职、享有
特权而备受赞赏,但同样也有违法乱纪的,面对官府的调查和审判。
伶官在唐代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小说主要讲
述了唐朝时期伶官之间的竞争和协作,以及伶官与官府、贵族之间
的纷争和冲突。
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杨志和刘洎的传奇故事。
整个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
和命运,他们的命运在唐朝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和思想。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这部小说对于唐代文化、伶官制度的影响。
《伶官传》不仅使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唐代伶官文化的方方面面,而
且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此外,《伶官传》着重描写了
伶官与官府的关系,传达了一种对于官府腐败现象的批判意味。
综上所述,李公佐的《伶官传》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化和伶官制度,也能够帮助我
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和人性。
希望大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
有所收获,深入了解这部经典著作。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伶官传序》word说课稿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伶官传序》word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c861b9eb9d528ea81c779ed.png)
《伶官传序》说课稿实验中学廖冀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实验中学的选手,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伶官传序》。
下面我将从说课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七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课依据1.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是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
本文讲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
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2. 课标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教会学生梳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的评价,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看,高二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及高中必修阶段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可以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疏通文意。
从思维发展角度看,高二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够,尤其是本文强大的逻辑性和隐含在文中的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在诵读中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可编辑修改word版)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d63bbea26925c52dc5bf28.png)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邱龙涛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 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F、古今异义:至于3、能力目标:A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1、词类活用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
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
3、简介作者:欧阳修。
4、阅读课文。
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
6、拓展练习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
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
是二十四史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师: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
扫除字词障碍。
(3 分钟)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
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本文是一篇史论。
《伶官传序》说课稿
![《伶官传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094e47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8.png)
《伶官传序》说课稿《伶官传序》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本文帮大家整理的《伶官传序》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伶官传序》。
我说课的内容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学情,说教学的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
先说教材学情。
《伶官传序》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属论说类体裁,文章层次分明、说理严密透彻,通过对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经过的讲述,总结了国君治国理政的教训,这些教训同时也是为人处事的格言,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所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并感悟这些道理,并让其成为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这既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德的过程。
再说学情。
经过必修阶段五册教材的系统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然而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关注最多的还是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很少去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这方面教师须积极加以引导。
基于以上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第二,明确这些名言警句的时代意义。
下面说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探究理解文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是怎样真正去践行这些为人处世的哲理。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教学过程。
一节成功的课,导入部分很关键,它是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的一把钥匙。
其实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对文中的`名言警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已经倒背如流了,因此,在导入设计上可以就地取材,这不仅不呆板,相反还能激发学生关注课文的兴趣,由此顺理成章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名言警句背后的故事上,随后教师顺势板书《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说课课件
![《伶官传序》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cdc8e3770bf78a64295404.png)
四、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难 点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及其历史意义与现实 意义 学情分析
五、说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
创设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欲望 增强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 促进思维发展
组织探究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 自主探究法 朗读成诵
课前预习
六、教学流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
本阶段的学 生处于高二 下学期,有 一定的文言 文知识基础
未经过系统 复习,基础 薄弱,深入 鉴赏能力不 足
三、教材目标
1、掌握文中人事、原、系、函、本 等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 心论点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对文中的一些警策语句,能够熟 读成诵。
补充晋王的生卒年(856-908年)
学生可以从第二三段找到:
庄宗受矢,时间为908年;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时间为913年; 函梁君臣之首(灭梁),时间为923年; 得难失易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失天下),时间为926年。
三、欧阳修对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 易,归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可以找到
《伶官传》序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古代散文的学习要求是: 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 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注 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 阅读体验。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 的短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 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不仅具 有讽谏北宋统治者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学生有着积 极的现实意义。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https://img.taocdn.com/s3/m/0c556a8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a.png)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解读《伶官传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篇和结尾,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2 教学内容:分析《伶官传序》的主体部分,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采用文本细读法,让学生仔细阅读和分析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伶官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伶官的定义、职责和社会地位。
分析《伶官传序》中所涉及的伶官形象和故事,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伶官传序》中的伶官形象来理解其文化背景。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伶官文化内涵的理解。
第四章:文章结构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伶官传序》的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论述思路。
4.2 教学内容:分析《伶官传序》的篇章结构,明确各段落的主题和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过渡句和连接词,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采用图表制作法,让学生用图表形式展现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关系。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第2课《伶官传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第2课《伶官传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5a63570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3.png)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
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为文主X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某某山乡时,自号醉翁。
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X,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
〞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
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
是二十四史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
释题:师: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伶官传序》说课稿
![《伶官传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9ec768cdd88d0d233d46a1a.png)
《伶官传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伶官传序》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
关于文言文阅读欣赏,《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要钩玄,精辟地指明主要内容;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是反复朗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散文,核心词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所选文章在其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上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文特色,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重点)2、通过反复朗读,对比朗读等方式揣摩本文的语言。
(难点)3、理解庄宗得失天下的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导读法;3.学生自主学习法;4.讨论法等等。
通过“因声求气”,“提要钩玄”,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进一步研究作者表达情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从而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伶官传序教案说课稿
![伶官传序教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e63d23453610661ed9f4d7.png)
伶官传序一、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4、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一)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解题:课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 (x ) 宠幸的伶官(伶人──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
《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时代背景简介: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ed1b672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69.png)
《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常见文言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了解作者观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相关知识:1、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读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做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3、关于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基础知识1、诵读全文,给加点字注音。
请其矢( ) 盛( )以锦囊方其系( )燕父子以组乱者四应( ) 伶( )官泣下沾襟( ) 盛( )衰之理誓天断发( ) 及仇雠( )已灭2、补写名句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三、古今异义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四、一词多义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2、归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而其归书也必速还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be0e6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4.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
(《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
(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
(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302b1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8.png)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时代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阐述《伶官传序》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序言。
2. 讨论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探讨《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资源:1. 课文前的序言。
2. 关于欧阳修的资料。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效果。
2. 检查学生对作者欧阳修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章:课文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伶官传序》的文言文表达。
2. 学生能够解读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文言文结构和用词。
2. 探讨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象征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小组讨论,识别并解释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资源:1. 课文《伶官传序》。
2. 文言文阅读指南或词典。
评估方式: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释能力。
七章: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伶官传序》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评价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1. 探讨《伶官传序》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伶官传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历史背景资料。
2. 教师讲解《伶官传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3.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伶官传序》的文学贡献。
教学资源:1. 历史背景资料。
2. 相关学术论文或评论。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的历史背景分析。
2. 学生对文学价值的理解和表述。
八章:比较研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将《伶官传序》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2.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https://img.taocdn.com/s3/m/81a3878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2.png)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
2. 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内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让学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 提问学生对《伶官传序》的背景和内容是否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2. 探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伶官传序》的文学特色。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三章:历史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唐代官场和伶官的身份地位。
2. 分析《伶官传序》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官场和伶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伶官传序》中所描述的情节和人物,分析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第四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为何写下这首诗。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文意和主旨方面解读《伶官传序》。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创作和表达,深化对《伶官传序》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伶官传序》为灵感来源。
2. 让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对《伶官传序》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伶官传序》板书设计解说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伶官传序》板书设计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36b0f71783c4bb4cf7ecd146.png)
《伶官传序》板书设计解说词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与学习。
我本次选取的是选修课本上的文言文《伶官传序》。
这是一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的史论文。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板书如下:这是一篇史论文,诗人一开始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也就是说,作者认为盛和衰都是有人事决定的。
板书:盛、衰、人事盛、衰用圈,人事用方框圈住。
接着,作者选用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进行了论证。
李存勖接受了父亲的三支箭,秉父遗志,复仇灭敌,最终得天下;而他建立了政权后,宠溺伶人,身死国灭而失天下。
板书:庄宗得天下庄宗失天下作者由这一典型事例,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板书: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把从“盛”和“衰”出发的箭头推出去,指向“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作者通过这样的结论来讽谏当朝统治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忧劳方可兴国,逸豫必定亡身。
到这里,作者并没有结束全篇,而是以此为例进一步得出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这篇课文紧紧围绕“人事”,告诉我们人事可以决定“盛”和“衰”,“人事”可以兴国,“人事”也可以亡身,而人事上的得失也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明白;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积累,有智有勇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
板书:把“人事”为中心的四条线向四个方向射出去。
其中,晋王在临死前赐给儿子三支箭,这三支箭不仅激励着庄宗励志图强,同时也给我们深刻的警示:不能忽视任何细小的事物,更不能沉迷在溺爱的事物中。
应该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同时,这篇课文除了运用事例论证外,还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
板书:对比“盛”和“衰”的对比,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对比,忧劳兴国和逸豫亡身的对比,从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都是对比性的,这种鲜明的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也使说理深刻透彻。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伶官传序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伶官传序](https://img.taocdn.com/s3/m/aad8ea8e31b765ce040814c5.png)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伶官传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伶官传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总数的40%,其中,高一以古代散文为主,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伶官传序》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都是宋代散文。
其中,《六国论》、《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从题材内容上来看,《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都是属于因事说理的游记,《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
有人说,读史可以明志,读历史散文,使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历史经验教训。
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内容:《伶官传序》属于借古讽令的史论,是篇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完成。
3、教学目的:(依据大纲和教材确定)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3、体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4、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反问句、感叹句等,是文言文中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于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是本文教材的重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尽量避免学生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首先指导学结合课文注释及补充材料,疏通文句,掌握词类活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文语法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这篇课借古讽今的史论特点及语言特色。
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及现实生活来谈一谈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人教版选修《伶官传序》word教案
![人教版选修《伶官传序》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97072252ea551810a687b0.png)
《伶官传序》教案王扬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结构特点。
3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并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和结构特点,然后以诵读带动问题,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最后结合《水浒传》对文章的主题拓展深化。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
三、解题四、复习检测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
五、整体感知诵读第一段,思考问题:全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形式展开的?六、研读第二段。
七、研读第三、四段。
八、作业:1. 完成本节课相关导学案。
2. 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教后反思:本次《伶官传序》的讲课是我对诵读课的一次初步尝试,也算一次对自己小小的突破。
以往处理这篇文言文时,总是我讲得太多,学生读的太少,对课文结构分析过于复杂,人为的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本次授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诵读为主,以诵读带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本次授课,学生诵读的比较充分,诵读的形式也做到了多样化。
学生的诵读很好带动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对课文结构的处理上,不做过多的纠缠,概而言之,这样也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对文章主题的处理,我联系《水浒传》中“花石纲”的故事进行拓展深化,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遗憾也有很多。
在学生“写”的方面,没有涉及到,是一种缺失。
其次,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最后,课文的详略安排、文章材料的取舍,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然而都没有涉及到,也是一种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说课稿实验中学廖冀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实验中学的选手,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伶官传序》。
下面我将从说课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七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课依据1.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是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
本文讲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
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2. 课标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教会学生梳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的评价,同时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从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看,高二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及高中必修阶段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可以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完成文言知识的积累,疏通文意。
从思维发展角度看,高二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够,尤其是本文强大的逻辑性和隐含在文中的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在诵读中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所以,我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结合导学案进行教学:1. 导读法2.诵读法 3. 情景教学法 4.学生自主学习法 5.讨论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加一个早自习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本课时主要是建立在早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导学案完成第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
3.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可能存在的错误:伶(líng)官盛(shèng)衰盛(chéng)锦囊(jǐngnáng)契(qì)丹仇雠(chóu)函(hán)梁君臣之首系(xì)燕父子困于所溺(nì)为(wéi )天下笑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再齐读一遍,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疏通课文。
(三)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函:用木匣子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作动词约:订立盟约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本:推究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词作动词原:推其根本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前:向前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东:向东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夜:在夜里乱者四应名词作状语四:在四面而告以成功动词作名词成功:成功的消息泣下沾襟动词作名词泣:泪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兴、亡使动凯旋而纳之使动用法纳:使收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形容词作名词忽微:细小的事情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作名词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四)古今异义词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和他今: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相当于“以至于”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今: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指政治上的得失今: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今: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五)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的特殊句式。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请其矢,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状语后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省略句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省略句(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省略句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省略句(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省略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七)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一)导入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这样评价《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之神髓。
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目的:以沈德潜对欧阳修文章的评价作为新课的切入点,设置悬念,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复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原庄宗原: 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考察迹:事迹、迹象。
莫能与之争莫: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
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名词做动词)2.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A.此三者,吾遗恨也B.盛以锦囊C.系燕王父子以组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E.智勇多困于所溺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G.燕王,吾所立a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Fb 被动句:D Ec 判断句:A Gd 省略句:B F3.翻译下列句子: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翻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的事情吗?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翻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目的:检测第一课时积累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同时导入新课。
(三)文本探究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章提出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立论的根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论证方法:举例、正反对比、引用。
目的: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感受全文的情感基调。
2.阅读课文二、三段,填写下列表格,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得天下------ 15年----得之难; 失天下------ 3年----失之易。
目的:通过数据对比,概括庄宗的“成败之迹”,体会得失。
3.找出文中庄宗盛衰(得失天下)时的场面描写的句子。
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场面有何用意?作者认为庄宗盛衰(得失天下)的原因各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明确: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③形成鲜明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④“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目的: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感受作者情感前后的变化,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4. 作者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请用课文原话回答)•“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目的:总结全文,体会文章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结构严谨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目的:总结全文,明白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告诫北宋统治者,同时也是告诫后人。
(五)课堂延伸1.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示例:①学习中要戒骄戒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②注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目的:根据自己喜欢的警句,理解本文所提及的历史教训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中得到人生启示,实现古代作品和当代文化观念的沟通,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2.课外名言警句积累。
(1)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相关习题。
2.请你结合本文所提到的历史教训,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
目的:巩固练习,同时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