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合集下载

第二讲 第2章 MCS-51单片微型计算机结构

第二讲 第2章  MCS-51单片微型计算机结构

S1
S2
S3
读下一个操作 码(丢弃) P1 P2 P1 P2 P1 P2 P1 P2 P1 P2 P1 P2 P1 P S1 S2 S3 S4 S5 S6 S1 (a) 单字节,单周期指令 例:MOV A R1
读操作码 读操作码 读第二字节
2
P1 P2 P1 P2 P1 P2 P1 P2 P1 P2 P1 P2 P1 P S1 S2 S3 S4 S5 S6 S1 (b) 双字节,单周期指令 例:ADD A dir 读操作码
MCS-51单片机的结构原理
一、计算机的经典组成 计算机的经典结构见 图1.1 所示。这种结 构是由计算机的开 拓者——数学家约 翰· 诺依曼最先提 冯· 出的,所以就称之 为冯· 诺依曼计算机 体系结构,也叫普 林斯顿结构。
图 1.1 计算机经典结构
二、 MCS-51单片机的基本组成
(一) 8051单片机的结构
﹡IP B8H ﹡IE A8H TMOD ﹡TCON TL0 TH0 TL1 TH1 PCON ﹡SCON 寄存器 SBUF
IP.7~IP.0 BFH~B8H 中断优先控制器 IE.7~IE.0 AFH~A8H 中断允许控制器 89H 定时器方式选择 88H TCON.7~TCON.0 8FH~88H 定时控制寄存器 8AH 定时器T0低8位 8CH 定时器T0高8位 8BH 定时器T1低8位 8DH 定时器T1高8位 87H 电源控制及波特率选择 98H SCON.7~SCON.0 9FH~98H 串行口控制 99H 串行口数据缓冲器
F0H E0H D0H B8H B0H A8H A0H 98H 90H 88H 80H
特 殊 功 能 寄 存 器 中 位 寻 址
FFFFH 外部 RAM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一、概述51单片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微控制器,其IO口是其最基本和重要的功能之一。

IO口可以用于输入和输出信号,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

本文将详细介绍51单片机IO口的工作原理。

二、IO口的结构51单片机的IO口由多个引脚组成,每一个引脚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工作模式。

通常,一个IO口引脚可以配置为输入模式或者输出模式,具体的配置由相应的寄存器控制。

三、IO口的输入模式当一个IO口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时,它可以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信号。

在输入模式下,引脚的电平可以是高电平(1)或者低电平(0),这取决于外部设备发送的信号。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P1口和P3口来配置引脚为输入模式。

当一个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时,相应的寄存器会设置为1,表示该引脚为输入状态。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值来获取引脚的电平状态。

四、IO口的输出模式当一个IO口引脚配置为输出模式时,它可以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在输出模式下,引脚的电平可以是高电平(1)或者低电平(0),这取决于我们设置的值。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P0口、P1口、P2口和P3口来配置引脚为输出模式。

当一个引脚配置为输出模式时,相应的寄存器会设置为0,表示该引脚为输出状态。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来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五、IO口的工作原理在51单片机中,IO口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寄存器的读写操作来实现的。

通过读取或者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配置引脚的工作模式和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对于输入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值来获取引脚的电平状态。

通过读取P1口和P3口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判断引脚的电平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

对于输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来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通过写入P0口、P1口、P2口和P3口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将引脚的电平设置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

六、IO口的应用场景51单片机的IO口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如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工业控制等。

51单片机IO端口的四种输入输出模式

51单片机IO端口的四种输入输出模式

51单片机IO端口的四种输入输出模式(by wuleisly)单片机I O口的使用对所有单片机玩家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你真的了解I O 口吗?你真的能按你的需要配置I O口吗?一、准双向口输出准双向口输出类型可用作输出和输入功能而不需重新配置口线输出状态。

这是因为当口线输出为1时驱动能力很弱,允许外部装置将其拉低。

当引脚输出为低时,它的驱动能力很强,可吸收相当大的电流。

(准双向口有3个上拉晶体管适应不同的需要)准双向口读外部状态前,要先锁存为…1‟,才可读到外部正确的状态.二、强推挽输出推挽输出配置的下拉结构与开漏输出以及准双向口的下拉结构相同,但当锁存器为1时提供持续的强上拉。

推挽模式一般用于需要更大驱动电流的情况。

三、仅为输入(高阻)输入口带有一个施密特触发输入以及一个干扰抑制电路。

四、开漏输出配置(若外加上拉电阻,也可读)当口线锁存器为0时,开漏输出关闭所有上拉晶体管。

当作为一个逻辑输出时,这种配置方式必须有外部上拉,一般通过电阻外接到V c c。

如果外部有上拉电阻,开漏的I/O口还可读外部状态,即此时被配置为开漏模式的I/O口还可作为输入I/O口。

这种方式的下拉与准双向口相同。

开漏端口带有一个施密特触发输入以及一个干扰抑制电路。

关于I/O口应用注意事项:1.有些是I/O口由低变高读外部状态时,读不对,实际没有损坏,软件处理一下即可。

因为1T的8051单片机速度太快了,软件执行由低变高指令后立即读外部状态,此时由于实际输出还没有变高,就有可能读不对,正确的方法是在软件设置由低变高后加1到2个空操作指令延时,再读就对了.有些实际没有损坏,加上拉电阻就OK了有些是外围接的是NP N三极管,没有加上拉电阻,其实基极串多大电阻,I/O口就应该上拉多大的电阻,或者将该I/O口设置为强推挽输出.2.驱动L E D发光二极管没有加限流电阻,建议加1K以上的限流电阻,至少也要加470欧姆以上做行列矩阵按键扫描电路时,实际工作时没有加限流电阻,实际工作时可能出现2个I/O口均输出为低,并且在按键按下时,短接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C MOS电路的2个输出脚不应该直接短接在一起,按键扫描电路中,此时一个口为了读另外一个口的状态,必须先置高才能读另外一个口的状态,而8051单?片机的弱上拉口在由0变为1时,会有2时钟的强推挽高输出电流输出到另外一个输出为低的I/O口,就有可能造成I/O口损坏.建议在其中的一侧加1K限流电阻,或者在软件处理上,不要出现按键两端的I/O口同时为低.一种典型三极管控制电路:如果用弱上拉控制,建议加上拉电阻R1(3.3K~10K),如果不加上拉电阻R1(3. 3K~10K),建议R2的值在15K以上,或用强推挽输出。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单片机IO口结构及上拉电阻MCS-51有4组8位I/O口:P0、P1、P2和P3口,P1、P2和P3为准双向口,P0口则为双向三态输入输出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个口线。

一、P0口和P2口图1和图2为P0口和P2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

由图可见,电路中包含一个数据输出锁存器(D触发器)和两个三态数据输入缓冲器,另外还有一个数据输出的驱动(T1和T2)和控制电路。

这两组口线用来作为CPU与外部数据存储器、外部程序存储器和I/O扩展口,而不能象P1、P3直接用作输出口。

它们一起可以作为外部地址总线,P0口身兼两职,既可作为地址总线,也可作为数据总线。

图1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图2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P2口作为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的地址总线的高8位输出口AB8-AB15,P0口由ALE选通作为地址总线的低8位输出口AB0-AB7。

外部的程序存储器由PSEN信号选通,数据存储器则由WR和RD读写信号选通,因为2^16=64k,所以MCS-51最大可外接64kB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二、P1口图3为P1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P1口为8位准双向口,每一位均可单独定义为输入或输出口,当作为输入口时,1写入锁存器,Q(非)=0,T2截止,内上拉电阻将电位拉至"1",此时该口输出为1,当0写入锁存器,Q(非)=1,T2导通,输出则为0。

图3 单片机P2口内部一位结构图作为输入口时,锁存器置1,Q(非)=0,T2截止,此时该位既可以把外部电路拉成低电平,也可由内部上拉电阻拉成高电平,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P1口常称为准双向口。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输入口使用时,有两种情况:1.首先是读锁存器的内容,进行处理后再写到锁存器中,这种操作即读—修改—写操作,象JBC(逻辑判断)、CPL(取反)、INC(递增)、DEC(递减)、ANL(与逻辑)和ORL(逻辑或)指令均属于这类操作。

2.读P1口线状态时,打开三态门G2,将外部状态读入CPU。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是一种常用的微控制器,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总线结构:51单片机内部包含三条总线,分别是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这些总线连接着各个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和地址的传输以及控制信号的传递。

2. CPU核心:51单片机采用哈佛结构,具有一个8位的CPU
核心。

CPU核心包括指令执行单元、寄存器、时钟模块等,
负责指令的解码和执行、数据的处理等操作。

3. 存储器:51单片机内部包含存储器单元,包括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

ROM存储了程序代码和
常量数据,RAM用于存储运行时需要的变量和临时数据。

4. 外设接口:51单片机具有多个外设接口,如串口、定时器、IO口等。

这些接口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和控制,扩展了
单片机的功能。

5. 中断系统:51单片机内置中断系统,可以主动响应外部设
备的中断请求,实现及时的数据处理和优先级控制。

6. 时钟系统:51单片机采用晶体振荡器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以驱动CPU和各个外设模块的工作。

时钟信号的频率可根据
需要进行设置。

7. 电源管理:51单片机具有电源管理功能,可以在需要时启动或关闭各个模块,以实现节能和延长电池寿命。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原理,51单片机能够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51单片机是一种常见的微控制器,以其高性能和广泛应用而受到广大工程师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

51单片机的原理可以从其硬件结构和工作流程两方面来讲解。

首先是硬件结构。

51单片机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包括存储器管理单元、内部RAM和ROM),输入/输出端口(I/O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接口等。

CPU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其中ROM存储程序代码,RAM用于暂存数据。

I/O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定时器/计数器用于产生精确的时间延迟和计数操作。

串行通信接口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其次是工作流程。

51单片机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初始化、输入/输出控制和运算处理三个阶段。

初始化阶段主要是对各个模块的配置和初始化,例如设置时钟频率、串口波特率等。

输入/输出控制阶段通过读取输入设备(如按键、传感器等)的状态,控制外部设备(如LED灯、马达等)的状态。

运算处理阶段通过执行指令,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至于应用方面,51单片机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主要应用包括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通信系统、工业自动化等。

在控制系统中,51单片机可以用于控制家电、机器人、机械设备等。

在嵌入式系统中,51单片机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仪表等。

在通信系统中,51单片机可以用于电话、网络和无线通信设备等。

在工业自动化中,51单片机可以用于工厂生产线控制、仪器仪表控制等。

总结起来,51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其硬件结构和工作流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而了解其应用领域,则可以为工程师在实际项目中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51单片机引脚工作原理介绍

51单片机引脚工作原理介绍

51单片机引脚工作原理介绍
51单片机是一种常用的单片机系列,其引脚工作原理如下:
1. 引脚功能,51单片机的引脚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输入、输出、中断、定时器/计数器等。

每个引脚可以通过配置寄存器来设置其功能。

2. 输入引脚,某些引脚可以配置为输入模式,用于接收外部信号。

这些引脚通常与外部传感器、开关等连接,可以通过读取引脚的电平状态来获取外部信号。

3. 输出引脚,某些引脚可以配置为输出模式,用于控制外部设备。

这些引脚通常与LED、继电器等外部设备连接,可以通过设置引脚的电平状态来控制外部设备的开关状态。

4. 中断引脚,51单片机具有多个中断引脚,用于实现中断功能。

当外部事件触发中断引脚时,单片机会暂停当前任务,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引脚可以用于处理紧急事件、实现实时响应等功能。

5. 定时器/计数器引脚,51单片机内置了多个定时器/计数器模块,用于实现定时、计数等功能。

这些模块的引脚可以配置为定时器/计数器功能,用于产生精确的时间延迟、计数外部事件等。

6. 引脚配置,通过设置相应的寄存器,可以配置引脚的工作模式、电平状态、中断触发条件等。

引脚的配置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实现,使得单片机可以根据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

总结起来,51单片机的引脚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输入、输出、中断、定时器/计数器等。

通过设置相应的寄存器,可以配置引脚的工作模式和功能,实现与外部环境的交互。

这些引脚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或触发条件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工作原理51单片机是一种常见的微控制器,它在各种电子设备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要理解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51单片机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端口和定时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CPU是单片机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执行程序指令和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输入输出端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定时器用于产生精确的时间基准。

在51单片机工作时,首先需要将程序代码下载到单片机的存储器中。

然后,CPU按照程序指令的顺序逐条执行,完成各种操作。

在执行过程中,CPU会不断地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和数据,并根据需要进行运算和逻辑判断。

同时,输入输出端口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与外部世界的通信。

在实际应用中,定时器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产生各种精确的时间信号,用于控制系统的时序和节拍。

通过定时器,我们可以实现各种精密的定时和计数功能,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除了硬件结构外,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还与其内部的指令集和编程语言密切相关。

51单片机的指令集非常丰富,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操作和算法。

同时,它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如汇编语言和C语言,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编程方式。

总的来说,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涉及到硬件结构、指令集和编程语言等多个方面。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才能真正掌握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各种实际项目中。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当然,要真正掌握51单片机,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51单片机,为电子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51单片机各引脚及端口详解

51单片机各引脚及端口详解

51单片机各引脚及端口详解51单片机引脚功能:MCS-51是标准的40引脚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分布请参照----单片机引脚图:l ~ P0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39~32号端子)。

l ~ P1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8号端子)。

l ~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21~28号端子)。

l ~ P2口8位双向口线(在引脚的10~17号端子)。

这4个I/O口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功能,大家可得学好了,其它书本里虽然有,但写的太深,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的,我这里都是按我自已的表达方式来写的,相信你也能够理解的。

P0口有三个功能:1、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做数据总线(如图1中的D0~D7为数据总线接口)2、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如图1中的A0~A7为地址总线接口)3、不扩展时,可做一般的I/O使用,但内部无上拉电阻,作为输入或输出时应在外部接上拉电阻。

P1口只做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2口有两个功能:1、扩展外部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使用2、做一般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P3口有两个功能:除了作为I/O使用外(其内部有上拉电阻),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由特殊寄存器来设置,具体功能请参考我们后面的引脚说明。

有内部EPROM的单片机芯片(例如8751),为写入程序需提供专门的编程脉冲和编程电源,这些信号也是由信号引脚的形式提供的,即:编程脉冲:30脚(ALE/PROG)编程电压(25V):31脚(EA/Vpp)接触过工业设备的兄弟可能会看到有些印刷线路板上会有一个电池,这个电池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就是单片机的备用电源,当外接电源下降到下限值时,备用电源就会经第二功能的方式由第9脚(即RST/VPD)引入,以保护内部RA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在介绍这四个I/O口时提到了一个“上拉电阻”那么上拉电阻又是一个什么东东呢他起什么作用呢都说了是电阻那当然就是一个电阻啦,当作为输入时,上拉电阻将其电位拉高,若输入为低电平则可提供电流源;所以如果P0口如果作为输入时,处在高阻抗状态,只有外接一个上拉电阻才能有效。

51单片机串口原理

51单片机串口原理

51单片机串口原理
51单片机串口原理是指通过串行通信协议实现数据的发送与
接收的一种通信方式。

串口通信可以用于串联外部设备与单片机进行数据传输,如与计算机、传感器、模块等进行数据交互。

串口通信由发送端与接收端组成。

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转换成串行数据流,通过串行引脚将数据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接收到串行数据流后,将其转换为并行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51单片机的串口通信主要依靠两个寄存器:TBUF(发送缓冲器)和RBUF(接收缓冲器)。

发送端通过向TBUF写入数据
实现数据发送,接收端通过读取RBUF来获取接收到的数据。

串口通信的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送的位数,它是串口通信中十分重要的参数。

串口通信的波特率由波特发明,并以其名字命名。

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38400、115200等。

串口通信使用的是异步串行通信,即数据以比特为单位依次传送。

在每个数据字节的前后,都有一个起始位和一个或多个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通知接收端数据的到来,停止位用于标记数据的结束。

在51单片机中,通过设置相应的寄存器来配置串口的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数和校验位。

通过配置串口通信的参数,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以上就是51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通过串口通信可以
实现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为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方便和灵活性。

第六章mcs-51单片机IO端口(1)

第六章mcs-51单片机IO端口(1)
第六章mcs-51单片机IO端口(1)
准双向口:从图中结构看,引脚上的外部信号既加在三态缓 冲器的输入端上,又加在输出级FET2的漏极上,若此FET2 是导通的(相当于曾输出锁存过数据0),则引脚上的电位始 终被钳位在0电平上(除非外部信号源有极大的负载能力), 输入数据不可能正确地读入。因此P0口是一个准双向口,即 在输入数据时,应先把口置1,也就是锁存器的~Q为0,这样 使输出级的2个FET都截止,引脚处于悬浮状态,可作高阻抗 输入。这就是所谓的准双向口。
下图为P0口的某位P0.n(n=0~7)结电路和一个输出控 制电路组成。输出驱动电路由一对FET(场效应管)组成,其 工作状态受输出控制电路的控制,后者包括:1个与门、1个反 相器和1个模拟转换开关(MUX)。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控制
第六章 MCS-51的I/0
第六章mcs-51单片机IO端口(1)
单片机I/O口的使用
对单片机的控制,其实就是对I/O口的控制,无论单片机 对外界进行何种控制,或接受外部的控制,都是通过I/O 口进行的。51单片机总共有P0、P1、P2、P3四个8位双 向输入输出端口,每个端口都有锁存器、输出驱动器和输 入缓冲器。4个I/O端口都能作输入输出口用,其中P0和 P2通常用于对外部存储器的访问。
读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控制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T1
P0.n P0口
T2
引脚
MUX
读引脚
第六章mcs-51单片机IO端口(1)
2、P0作为地址/数据总线
当P0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 是从P0输出地址或数据,这时CPU发出的控制信号应为高电平1, 转换开关把反相器输出端与下拉FET接通,同时与门开锁。输出的 地址或数据信号即通过与门去驱动上拉FET,又通过反相器去驱动 下拉FET。另一种情况是从P0输入数据,这时信号仍应从输入缓冲 器进入内部总线。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mark_zhang021/blog/item/b1be42d498a70e08a08bb7f7.html(第 7/13 页)2009-8-13 17:38:05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精)_风儿休休,云儿走走
由图可见,P1端口与P0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R代替了P0端口的场效应管T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 总线。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由上图可见,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为此,在作引 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l。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I/O口。8051单片机的P1、P2、P3都是准双向 口。P0端口由于输出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l后再作读操作。 P1口的结构相对简单,前面我们已详细的分析了P0口,只要大家认真的分析了P0口的工作原理,P1口我想大家都有能力去分析, 这里我就不多论述了。 单片机复位后,各个端口已自动地被写入了1,此时,可直接作输入操作。如果在应用端口的过程中,已向P1一P3端口线输出过 0,则再要输入时,必须先写1后再读引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此外,随输入指令的不同,H端口也有读锁存器与读引脚之分。 三、P2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2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
如果该指令是输出数据,如MOVX @DPTR,A(将累加器的内容通过P0口数据总线传送到外部RAM中),则多路开关“控制”信号 为‘1’,“与门”解锁,与输出地址信号的工作流程类似,数据据由“地址/数据”线→反相器→V2场效应管栅极→V2漏极输出。 如果该指令是输入数据(读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如MOVX A,@DPTR(将外部RAM某一存储单元内容通过P0口数据 总线输入到累加器A中),则输入的数据仍通过读引脚三态缓冲器到内部总线,其过程类似于上图中的读取指令码流程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P0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在读指令码或输入数据前,CPU自动向P0口锁存器写入0FFH,破坏了 P0口原来的状态。因此,不能再作为通用的I/O端口。大家以后在系统设计时务必注意,即程序中不能再含有以P0口作为操作数(包 含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二、P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1口的结构最简单,用途也单一,仅作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使用。输出的信息有锁存,输入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P1端口的 一位结构见下图.

51单片机IO口应用详解

51单片机IO口应用详解

51单片机IO口应用详解MCS-51是标准的40引脚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分布请参照单片机引脚图:这4个I/O口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功能,大家可得学好了,其它书本里虽然有,但写的太深,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的,我这里都是按我自已的表达方式来写的,相信你也能够理解的。

P0口有三个功能:1、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做数据总线(如图1中的D0~D7为数据总线接口)2、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如图1中的A0~A7为地址总线接口)3、不扩展时,可做一般的I/O使用,但内部无上拉电阻,作为输入或输出时应在外部接上拉电阻。

P1口只做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2口有两个功能:1、扩展外部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使用2、做一般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P3口有两个功能:除了作为I/O使用外(其内部有上拉电阻),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由特殊寄存器来设置,具体功能请参考我们后面的引脚说明。

有内部EPROM的单片机芯片(例如8751),为写入程序需提供专门的编程脉冲和编程电源,这些信号也是由信号引脚的形式提供的,即:编程脉冲:30脚(ALE/PROG)编程电压(25V):31脚(EA/Vpp)在介绍这四个I/O口时提到了一个“上拉电阻”那么上拉电阻又是一个什么东东呢?他起什么作用呢?都说了是电阻那当然就是一个电阻啦,当作为输入时,上拉电阻将其电位拉高,若输入为低电平则可提供电流源;所以如果P0口如果作为输入时,处在高阻抗状态,只有外接一个上拉电阻才能有效。

ALE 地址锁存控制信号:在系统扩展时,ALE用于控制把P0口的输出低8位地址送锁存器锁存起来,以实现低位地址和数据的隔离。

参见图2(8051扩展2KB EEPROM电路,在图中ALE与4LS373锁存器的G相连接,当CPU对外部进行存取时,用以锁住地址的低位地址,即P0口输出。

由于ALE是以晶振六分之一的固定频率输出的正脉冲,当系统中未使用外部存储器时,ALE脚也会有六分之一的固定频率输出,因此可作为外部时钟或外部定时脉冲使用。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51单片机是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微控制器。

它采用先进的CMOS工艺制造,内部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I/O)端口以及定时器等功能模块。

在工作时,51单片机首先通过外部晶体振荡器提供时钟信号,驱动CPU执行指令。

CPU根据程序计数器(PC)中的地址,
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然后逐条执行。

指令可以包括数据处理、控制流程、IO操作等多种功能。

存储器分为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

ROM存储了程序的指令和常量数据,而RAM用于存储程序
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数据。

CPU可以通过地址总线将指令
的地址发送到ROM或RAM中,获取相应的数据。

输入输出端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它们可以作为输入口接收外部信号,或者作为输出口发送信号给外部设备。

单片机通过向I/O端口写入或读取数据来实现与外设的交互。

定时器是单片机的另一个重要模块。

它可以生成精确的时间延迟,或者通过计数脉冲得到一段时间的长度。

定时器常用于时间测量、定时中断等应用。

在工作过程中,51单片机还会通过中断机制实现多任务处理。

当发生某种特定的事件,如外部中断、定时器中断等,单片机会暂时中断正在执行的指令,转而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是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总之,51单片机通过CPU、存储器、输入输出端口和定时器等模块的协同工作,实现了程序的运行和与外部设备的交互。

它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可编程性,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自动控制等领域。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51单片机(AT89C51)是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CMOS8位微控制器,它集成了CPU核心、ROM、RAM、I/O端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接口等功能模块。

它是基于哈佛结构的架构,具有较高的运行速度和强大的功能。

1.CPU核心:51单片机采用了8051型CPU核心,其指令集丰富,包括基本的算数逻辑操作、数据传输操作、位操作以及控制操作等。

2.存储器:51单片机内部带有4KB的可编程ROM,用于存放程序代码;同时还有128字节的RAM用于存放数据。

3.I/O端口:51单片机共有四组I/O端口,分别为P0、P1、P2和P3,每个端口都是8位的双向口。

4. 定时器/计数器:51单片机内部带有两个独立定时器/计数器,分别为Timer 0和Timer 1,它们可以用于计时、定时和外部计数等操作。

5.串行通信接口:51单片机内部带有一个串行通信接口(UART),可以实现串行数据的收发操作。

1.嵌入式系统开发:51单片机具有强大的IO口和丰富的功能模块,可用于开发各种嵌入式系统,如家电控制、电子锁、智能家居等。

2.工业自动化:51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可以实现各种传感器的数据采集、控制执行器动作、工业过程监控等功能。

3.车载电子:51单片机可以用于车辆电子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如车载仪表盘、车内电子设备控制、车载导航系统等。

4.家庭电子:51单片机可以用于各种家庭电子产品的设计与控制,如电视、音响、游戏机等。

5.学术研究:51单片机常用于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对其原理及应用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电子设计与开发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51单片机已经推出多年,技术相对较老,目前市场逐渐被更先进的32位单片机所取代。

但由于其成熟可靠、易学易用的特点,仍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51单片机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熟悉其原理及应用对于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课51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

第八课51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

第八课:51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MCS-51系列单片机片内有一个串行I/O端口,通过引脚RXD(P3.0)和TXD(P3.1)可与外设电路进行全双工的串行异步通信。

1.串行端口的基本特点8031单片机的串行端口有4种基本工作方式,通过编程设置,可以使其工作在任一方式,以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要。

其中,方式0主要用于外接移位寄存器,以扩展单片机的I/O电路;方式1多用于双机之间或与外设电路的通信;方式2,3除有方式l的功能外,还可用作多机通信,以构成分布式多微机系统。

串行端口有两个控制寄存器,用来设置工作方式、发送或接收的状态、特征位、数据传送的波特率(每秒传送的位数)以及作为中断标志等。

串行端口有一个数据寄存器SBUF(在特殊功能寄存器中的字节地址为99H),该寄存器为发送和接收所共同。

发送时,只写不读;接收时,只读不写。

在一定条件下,向阳UF写入数据就启动了发送过程;读SBUf就启动了接收过程。

串行通信的波特率可以程控设定。

在不同工作方式中,由时钟振荡频率的分频值或由定时器Tl的定时溢出时间确定,使用十分方便灵活。

2.串行端口的工作方式①方式08位移位寄存器输入/输出方式。

多用于外接移位寄存器以扩展I/O端口。

波特率固定为fosc/12。

其中,fosc为时钟频率。

在方式0中,串行端口作为输出时,只要向串行缓冲器SBUF写入一字节数据后,串行端口就把此8位数据以等的波特率,从RXD引脚逐位输出(从低位到高位);此时,TXD输出频率为fosc/12的同步移位脉冲。

数据发送前,仅管不使用中断,中断标志TI还必须清零,8位数据发送完后,TI自动置1。

如要再发送,必须用软件将TI清零。

串行端口作为输入时,RXD为数据输入端,TXD仍为同步信号输出端,输出频率为fosc/12的同步移位脉冲,使外部数据逐位移入RxD。

当接收到8位数据(一帧)后,中断标志RI自动置。

如果再接收,必须用软件先将RI清零。

串行方式0发送和接收的时序过程见下图。

51单片机IO端口(P1P2P3端口,漏极开路,推挽,上拉电阻,准双向口)

51单片机IO端口(P1P2P3端口,漏极开路,推挽,上拉电阻,准双向口)

单片机IO端口工作原理(P1P2P3端口,漏极开路,推挽,上拉电阻,准双向口)2009-09-17 12:58二、P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1口的结构最简单,用途也单一,仅作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使用。

输出的信息有锁存,输入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

P1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P1端口与P0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R代替了P0端口的场效应管V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总线。

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

为此,在作引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l。

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I/O口。

8051单片机的P1、P2、P3都是准双向口。

P0端口由于输出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l后再作读操作。

单片机复位后,各个端口已自动地被写入了1,此时,可直接作输入操作。

如果在应用端口的过程中,已向P1一P3端口线输出过0,则再要输入时,必须先写1后再读引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

此外,随输入指令的不同,H端口也有读锁存器与读引脚之分。

三、P2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2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P2端口在片内既有上拉电阻,又有切换开关MUX,所以P2端口在功能上兼有P0端口和P1端口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输出功能上,当切换开关向下接通时,从内部总线输出的一位数据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当多路开关向上时,输出的一位地址信号也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

对于8031单片机必须外接程序存储器才能构成应用电路(或者我们的应用电路扩展了外部存储器),而P2端口就是用来周期性地输出从外存中取指令的地址(高8位地址),因此,P2端口的多路开关总是在进行切换,分时地输出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和从地址信号线上来的地址。

单片机原理及C51应用设计-理论篇-第5章

单片机原理及C51应用设计-理论篇-第5章

图5-3 P2口的1位结构图
5.4 P3口的工作原理
P3口是一个多功能口,它除了可以作为I/O口外,还具有第二功能。
图5-4 P3口的1位结构图
例5-1:利用8个拨动开关,把8位数据送到P2口,程序读 入,然后送到P1口显示,如图5-5所示。
【C程序】: #include<reg52.h> #include<intrins.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key p2 #define led p11) { led=key; }
return 0; }
第5章 片内并行I/O接口
51系列单片机有4组I/O端口:P0、P1、P2 和P3口,每组端口都是8位准双向口,共占 32根引脚。
5.1 P0口的工作原理
P0口是一个三态双向口,可作为地址/数据分 时复用口,也可作为通用I/O接口。
图5-1 P0口的1位结构图
5.1.1 P0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 一是以P0口引脚输出地址或数据信息。 二是由P0口输入数据,此时输入的数据是从引脚通过输入缓 冲器2进入内部总线。 当P0口做地址/数据总线复用后,就不能再做通用I/O口使用了。 5.1.2 P0口做通用I/O口使用 当P0口做I/O端口使用时,CPU内部发出控制电平“0”信号 封锁与门,使输出上拉场效管T1截止,同时多路开关把输出 锁存器Q端与输出场效应管T2的栅极接通。
5.2 P1口的工作原理 P1端口是一个准双向口,结构最简单,用途也单一,仅作为 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使用。
图5-2 P1口的1位结构图
5.3 P2口的工作原理 P2口也是准双向口,有8条端口线,命名为P2.7~P2.0, 它具有通用I/O接口或高8位地址总线输出两种功能,所以 其输出驱动结构多了一个数字多路开关MUX和反相器。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是一种常见的微控制器,属于时钟让一直计数的微处理器。

它由一组硬件电路和一组存储器单元组成,用于实现数据和控制的处理。

工作原理如下:
1. 时钟信号:51单片机需要提供一个稳定的时钟信号来控制其内部操作。

时钟信号一般由晶振电路提供,通过晶体振荡器产生。

时钟信号会周期性地触发单片机的指令执行。

2. 存储器单元:51单片机有片内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

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变量。

3. CPU:控制处理器单元(CPU)是51单片机的核心部分,负责执行指令和控制整个系统的操作。

它包含ALU(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组和状态寄存器等。

4. 输入输出端口:51单片机具有多个输入输出端口,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如按键、LED、显示器等。

通过读取和写入这些端口,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5. 指令执行:51单片机从程序存储器中取出指令,然后按照指令的操作码执行相应的操作。

指令可以是算术运算、逻辑运算、数据传输等。

执行完一条指令后,单片机会自动执行下一条指令。

6. 中断:51单片机可以支持中断功能,当发生特定事件时,可以中断当前的程序执行,转去处理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可以是外部中断,也可以是定时器中断等。

51单片机通过时钟信号的控制和指令的执行,实现了对数据和控制信号的处理,从而完成各种任务和功能。

它被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智能设备等领域。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工作原理51单片机是一种常见的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它的工作原理是如何的呢?本文将从内部结构、工作模式和应用实例等方面来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51单片机内部包含CPU、RAM、ROM、I/O口、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控制器等部件。

其中,CPU是整个单片机的核心,负责执行指令和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RAM用于临时存储数据;ROM则存储程序代码和常量数据;I/O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定时器/计数器可以产生精确的时间延时;串行通信控制器则用于实现串行数据通信。

这些部件协同工作,构成了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51单片机的工作模式。

51单片机有多种工作模式,包括单片机工作模式、定时器工作模式、串口工作模式等。

在单片机工作模式下,CPU按照程序顺序执行指令,完成各种功能;在定时器工作模式下,定时器可以产生精确的时间延时,用于控制各种时间相关的功能;在串口工作模式下,单片机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串行数据通信。

这些工作模式的灵活应用,使得51单片机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51单片机的应用实例。

51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比如家用电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

在家用电器中,51单片机可以用于控制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设备;在工业控制中,51单片机可以用于控制生产线、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在汽车电子中,51单片机可以用于控制发动机、车载娱乐系统、车身电子系统等。

这些应用实例充分展示了51单片机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51单片机是一种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微控制器,其内部结构复杂,工作模式多样,应用实例丰富。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读-修改-写指令需要得到端口原输出的状态,修改后再输出,读锁存器而不是读引脚,可以避免因外部电路 的原因而使原端口的状态被读错。 P0端口是8031单片机的总线口,分时出现数据D7一D0、低8位地址A7一AO,以及三态,用来接口存储器、外部电路与外部设备。 P0端口是使用最广泛的I/O端口。 2、作为地址/数据复用口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mark_zhang021/blog/item/b1be42d498a70e08a08bb7f7.html(第 5/13 页)2009-8-13 17:38:05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精)_风儿休休,云儿走走
在访问外部存储器时P0口作为地址/数据复用口使用。 这时多路开关‘控制’信号为‘1’,‘与门’解锁,‘与门’输出信号电平由“地址/数据”线信号决定;多路开关与反相器的输 出端相连,地址信号经“地址/数据”线→反相器→V2场效应管栅极→V2漏极输出。 例如:控制信号为1,地址信号为“0”时,与门输出低电平,V1管截止;反相器输出高电平,V2管导通,输出引脚的地址信号为低 电平。请看下图(兰色字体为电平):
/mark_zhang021/blog/item/b1be42d498a70e08a08bb7f7.html(第 7/13 页)2009-8-13 17:38:05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精)_风儿休休,云儿走走
由图可见,P1端口与P0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R代替了P0端口的场效应管T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 总线。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由上图可见,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为此,在作引 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l。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I/O口。8051单片机的P1、P2、P3都是准双向 口。P0端口由于输出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l后再作读操作。 P1口的结构相对简单,前面我们已详细的分析了P0口,只要大家认真的分析了P0口的工作原理,P1口我想大家都有能力去分析, 这里我就不多论述了。 单片机复位后,各个端口已自动地被写入了1,此时,可直接作输入操作。如果在应用端口的过程中,已向P1一P3端口线输出过 0,则再要输入时,必须先写1后再读引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此外,随输入指令的不同,H端口也有读锁存器与读引脚之分。 三、P2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2端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
反之,控制信号为“1”、地址信号为“1”,“与门”输出为高电平,V1管导通;反相器输出低电平,V2管截止,输出引脚的地址 信号为高电平。请看下图(兰色字体为电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ark_zhang021/blog/item/b1be42d498a70e08a08bb7f7.html(第 6/13 页)2009-8-13 17:38:05
在输入状态下,从锁存器和从引脚上读来的信号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例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低电平后,锁存器Q= 0,Q非=1,场效应管T2开通,端口线呈低电平状态。此时无论端口线上外接的信号是低电乎还是高电平,从引脚读入单片机的信 号都是低电平,因而不能正确地读入端口引脚上的信号。又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高电平后,锁存器Q=1,Q非=0,场效应管T2截 止。如外接引脚信号为低电平,从引脚上读入的信号就与从锁存器读入的信号不同。为此,803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 上,有如下约定:为此,805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上,有如下约定:凡属于读-修改-写方式的指令,从锁存器读入信 号,其它指令则从端口引脚线上读入信号。 读-修改-写指令的特点是,从端口输入(读)信号,在单片机内加以运算(修改)后,再输出(写)到该端口上。下面是几条读--修改写指令的例子。 ?/P> ANL P0,#立即数 ORL P0,A INC P1 DEC P3 CPL P2 ;P0→立即数P0 ;P0→AP0 ;P1+1→P1 ;P3-1→P3 ;P2→P2
2、读锁存器 通过打开读锁存器三态缓冲器读取锁存器输出端Q的状态,请看下图(红色箭头):
/mark_zhang021/blog/item/b1be42d498a70e08a08bb7f7.html(第 4/13 页)2009-8-13 17:38:05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精)_风儿休休,云儿走走
/mark_zhang021/blog/item/b1be42d498a70e08a08bb7f7.html(第 2/13 页)2009-8-13 17:38:05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精)_风儿休休,云儿走走
来了)。如果下一个时序控制脉冲信号来了,这时D端的数据才再次传送到Q端,从而改变Q端的状态。 多路开关: 在51单片机中,当内部的存储器够用(也就是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时,这里讲的存储器包括数据存储器及程序存储器)时,P0口 可以作为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口(即I/O)使用,对于8031(内部没有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 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P0口就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那么这个多路选择开关就是用于选择是做为普通I/O口使用还是作 为‘数据/地址’总线使用的选择开关了。大家看上图,当多路开关与下面接通时,P0口是作为普通的I/O口使用的,当多路开关是 与上面接通时,P0口是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的。 输出驱动部份: 从上图中我们已看出,P0口的输出是由两个MOS管组成的推拉式结构,也就是说,这两个MOS管一次只能导通一个,当V1导通 时,V2就截止,当V2导通时,V1截止。 与门、与非门: 这两个单元电路的逻辑原理我们在第四课数字及常用逻辑电路时已做过介绍,不明白的同学请回到第四节去看看。 前面我们已将P0口的各单元部件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讲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P0口做为I/O口及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的具体工 作过程。 1、作为I/O端口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P0口作为I/O端口使用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0(低电平),看上图中的线线部份,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同时与与门的一个输 入端是相接的,我们知道与门的逻辑特点是“全1出1,有0出0”那么控制信号是0的话,这时与门输出的也是一个0(低电平),与 让的输出是0,V1管就截止,在多路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是0(低电平)时,多路开关是与锁存器的Q非端相接的(即P0口作为I/O口 线使用)。 P0口用作I/O口线,其由数据总线向引脚输出(即输出状态Output)的工作过程: 当写锁存器信号CP 有效,数据总线的信号→锁存器的输入端D→锁存器的反向输出Q非端→多路开关→V2管的栅极→V2的漏极到 输出端P0.X。前面我们已讲了,当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0时,与门输出为低电平,V1管是截止的,所以作为输出口时,P0是 漏极开路输出,类似于OC门,当驱动上接电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下图就是由内部数据总线向P0口输出数据的流程图(红色箭头)。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精)_风儿休休,云儿走走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这是我看到过的最详细的介绍!! 比好多的教课书讲的要清楚,明白,详细,易懂的多! 一、P0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0端口8位中的一位结构图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P0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一个与非门、一个与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再看图的右边,标号 为P0.X引脚的图标,也就是说P0.X引脚可以是P0.0到P0.7的任何一位,即在P0口有8个与上图相同的电路组成。 下面,我们先就组成P0口的每个单元部份跟大家介绍一下: 先看输入缓冲器: 在P0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三态门有三个状态,即在其的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 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大家看上图,上面一个是读锁存器的缓冲器,也就是说,要读取D锁存器输出端Q 的数据,那就得使读锁存器的这个缓冲器的三态控制端(上图中标号为‘读锁存器’端)有效。下面一个是读引脚的缓冲器,要读 取P0.X引脚上的数据,也要使标号为‘读引脚’的这个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引脚上的数据才会传输到我们单片机的内部数据 总线上。 D锁存器: 构成一个锁存器,通常要用一个时序电路,时序的单元电路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一个触发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进制数 (即具有保持功能),在51单片机的32根I/O口线中都是用一个D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大家看上图中的D锁存器,D端是数据输入 端,CP是控制端(也就是时序控制信号输入端),Q是输出端,Q非是反向输出端。 对于D触发器来讲,当D输入端有一个输入信号,如果这时控制端CP没有信号(也就是时序脉冲没有到来),这时输入端D的数 据是无法传输到输出端Q及反向输出端Q非的。如果时序控制端CP的时序脉冲一旦到了,这时D端输入的数据就会传输到Q及Q非 端。数据传送过来后,当CP时序控制端的时序信号消失了,这时,输出端还会保持着上次输入端D的数据(即把上次的数据锁存起
/mark_zhang021/blog/item/b1be42d498a70e08a08bb7f7.html(第 8/13 页)2009-8-13 17:38:05
51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精)_风儿休休,云儿走走
可见,在输出“地址/数据”信息时,V1、V2管是交替导通的,负载能力很强,可以直接与外设存储器相连,无须增加总线驱动 器。 P0口又作为数据总线使用。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时,P0口输出低8位地址信息后,将变为数据总线,以便读指令码(输入)。 在取指令期间,“控制”信号为“0”,V1管截止,多路开关也跟着转向锁存器反相输出端Q非;CPU自动将0FFH(11111111,即 向D锁存器写入一个高电平‘1’)写入P0口锁存器,使V2管截止,在读引脚信号控制下,通过读引脚三态门电路将指令码读到内部 总线。请看下图
/mark_zhang021/blog/item/b1be42d498a70e08a08bb7f7.html(第 3/13 页)2009-8-13 17:38: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