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云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科学与环境地质学重点知识点解析

云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科学与环境地质学重点知识点解析

云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球科学与环境地质学重点知识点解析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内部构造和地球表层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对于地质学专业的考研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解析云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地球科学与环境地质学的重点知识点。

1. 地球演化过程:地球演化过程是指地球各部分的形成、变化和消失等过程。

地球的形成主要包括地球原始火球时期、地幔激变时期、地壳形成时期等阶段。

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演化、大气演化和生命演化等。

地球的消失主要指地球末日论中提到的地球的毁灭。

2.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中间层,是地球最大的部分结构层。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3. 地球表层环境要素:地球表层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是地球围绕在地壳之外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等组成。

水圈是地球上的水资源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

岩石圈是地外圈的最上层部分,由岩石构成。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层次,包括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等。

4. 地球科学与环境地质学:地球科学紧密联系着环境地质学,通过地质学对地球环境进行研究和保护。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与地质学的相互关系,包括地球表层环境变化、环境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等。

地球科学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化与保护地球环境。

5. 云南省地质特点:云南省地质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与华北地台交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

云南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锌、铝、铅、铁等。

总结:地球科学与环境地质学是云南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中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层环境要素以及地球科学与环境地质学的关系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1.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华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风地质体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质量的评定因素(1)自然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各种自然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质条件的反作用。

4.人为地质作用人为剥蚀地质作用:矿山剥离盖层、工程挖掘土石、农业平整土地。

人为搬运地质作用:填筑地基、采矿、场地开挖;盲目砍伐森林,过度放牧。

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工堆积土。

人为塑造地质作用:土地、梯田;水库、运河、灌溉渠系;矿坑、陷落漏斗;人工湖、假山、道路路堤。

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地下水开采,大型水库,深井注水。

第三章1.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水土流失: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在堆积的过程。

2水环境恶化:3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

4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

5土壤污染: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质量下降,抑制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某些污染物质甚至在植物体内积累降低产量和质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6湿地减少7耕地日趋减少第四章1.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是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环境环境的制约作用。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第二章1、地质环境:狭义上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石圈称为地质环境。

广义上是由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下部组成的体系。

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3、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有多种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

4、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进行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这种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常称为“地质作用”。

5、地质环境的作用: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②提供地质资源;③接纳人类排放的废物。

6、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7、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取决于贮藏量和更新速度)。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8、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9、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①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件、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②原生地球化学背景: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环境地理学

环境地理学

1.环境地理学:是地理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他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结构,调节与发展以及改造与利用的科学,具有科学与基础科学全重性。

2.研究对象:人类-环境系统*研究任务:主要是研究某一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

3.学科特征:区域性,复杂性,时序性,应用性。

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1)与太阳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各类生物生长2)有生命活动必须的液态水3)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有较强的磁场,阻挡来自太阳风的高能粒子,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5.地球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圈层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

6.地球环境系统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

内部:地壳地幔、地核8.岩石圈界面特性:外动力作用和过程集中;不稳定性与内外营力共同作用;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作用的场所;人类的参与。

9.地球环境系统的能量来源:一是由外部环境输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

称为外来能量。

另一种是地球环境系统内部组成物质本身产生的能量,称为内生能量。

10.地球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表地面循环内地质系统循环。

11.地球环境系统的6特征:整体性开放性相对稳定性时空层次性灾害群发性人类影响日益显著。

************************************************************************************************************12.农村环境:城市及工矿区以外的广大范围的区域环境。

13.农村生态系统:是一种经过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

14.农业环境的特点:范围广阔;不稳定性;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特点:人工性社会性和区域性波动性综合性选择性开放性15.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系统+农业环境系统+人为调节控制系统16.生态破坏:是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是外界的压力和冲击超过了系统的忍耐力或阀值,它导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

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

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4. 1962 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 年代末“环境十年” ,80 年代末“减灾十年” ,90 年代末“能源十年” 。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

(P7)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

(P9)8. 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 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

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地球的环境地质学

地球的环境地质学

地球的环境地质学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地球的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包括了地质过程、地球物质的循环和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

地球的环境地质学对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预测自然灾害、保护地球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球的结构与地质过程地球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理和地质现象发生的地方,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包含了大量的岩石和矿物质。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心,由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地球的地质过程包括了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移动。

火山活动指的是地球内部熔岩的喷发和火山灰、烟尘等物质的排放。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现象,通常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这些地质过程的发生不仅影响到地球的地貌和环境,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二、地球物质的循环地球物质的循环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物质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过程包括岩石循环、水循环和生物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中岩石的形成、变质和风化等过程。

岩石通过地质作用的影响,不断地发生变化。

例如,岩石在火山活动中熔化成为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后形成新的岩石。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运动,包括了蒸发、降水、地下水和海洋水等环节。

生物循环是指生物体的生长、死亡和分解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体的有机物质会被分解并与地球的其他物质相互作用。

三、地球的环境演变地球的环境演变是指地球表面和内部在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变化。

环境演变包括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等方面。

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它可以导致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山脉的形成等现象。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

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表反射和大气循环等。

生物演化是指地球生物在漫长的时间中发生的变化和进化过程。

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整理

环境地质学相关知识整理
5、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是指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这种说法欠妥,系统的演化应强调整体性。演化是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6、延迟效应是指输入与其响应存在时间差的现象。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某一信号输入时刻与其响应的初始时刻存在时间差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某一输入信号所产生响应历时是长期的,将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延迟现象。
2、地质环境实体系统的边界可有可无,因为不同的研究者考虑的角度不同,研究的区域大小也不同。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地质环境作为一个实体系统应该明确规定其边界,既然是系统必然有边界。地质环境是开放系统,其边界是确定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能交换的界面,若不明确规定边界,就无法说清楚相关的物质和作用究竟属于地质环境内部成分的周转运动还是该系统外界的输入。但边界的位置不一定要达成统一的见解,因为根据系统圈化的相对性原则,即使是面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由于研究目的或学科视角的差异,所形成的概念系统及其边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变化可以指系统内部也可指外部环境,即可针对系统整体也可针对某一局部甚至某一个点,可以指量的改变也可以指质的改变。
宏观:系统的整体发生了改变(时、空尺度较大)
微观:系统内部的某一局部地区发生局部或微小的变化
信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是现实世界各种现象建立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信号:是信息的载体,是发送信息的手段,信号的种类越多,变化规律越复杂,能传送的信息越多。
海岸升降:海面运动和地面运动在垂直方向上的总效应
海岸变迁:海面运动和地面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总效应
海侵、海退则是这两种效应的总和,具有三维空间的含义三者均反映了海陆位置的相对变化。

环境地质学重点

环境地质学重点

环境地质学1.环境地质学:是指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问题的科学。

2.地质环境: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功能:土地具有的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功能。

4.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

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分水热能、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岩浆热能。

7.人类聚居: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

8.地质灾害:是不良地质作用的结果。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害,以及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强烈破坏的地质作用。

9.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10.地质资源:主要指地球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川、水、海洋等地球非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地下水、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

1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1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4.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15.地质环境条件: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

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性进行客观评估。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1)

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学科背景:1.环境科学的内涵: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边缘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组成的庞大科学体系,国际上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呈现理工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

2.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3.自然环境:(1)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伤害;适量CO,的存在,使地球保持着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温度;地球土壤圈为植物提供了营养和生长的基地;更有厚度适中的地壳将岩浆覆盖于地下足够的深度,但又能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从而实现地壳深部和浅部一定的物质交换,这就是地球的表层系统。

)(2)表层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①物质循环: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生态系统之间矿物元素的输人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和生物间的交换称为物质循环。

②能量流动:生命的维持除了依赖于物质的提供,还需要源不断地获取能量。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③信息传递:生态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信息传递,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各种信息流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正是有了信息流,生态系统才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4)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

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

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10环本《环境地学》复习题

10环本《环境地学》复习题

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天体:宇宙中各种各样的星体叫天体日界线:180°经线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即为日界线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黄赤交角: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即黄赤交角23°27′。

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统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d6h9min9.5s成为一个恒星年。

二、填空题:1、太阳系包括八大行星,,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两组,即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地球固体地表以内可以分为三层,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3、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经线。

5、全球共有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三、简答题:1、地球自转产生哪些地理意义?⑴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⑵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⑶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⑷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⑸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⑴太阳辐射几种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⑵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

⑶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⑷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⑸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环境地质学(考点)

环境地质学(考点)

环境地质学一,二章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地球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

地球的环境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容量指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的,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岩石性质、地质灾害情况等。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球上人类都处在一定的地球化学场作用下。

一定数量的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

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均会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3)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很差,工程经济活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是环境状况恶化。

例如,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利活动不当,很容易使土壤盐渍化加剧。

(4)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现在,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

天然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考虑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干扰。

其中,最主要的使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工程-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第一章环境地质学基本原理1.理解并掌握地质环境的概念及其三个基本元素的组成。

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是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2. 理解并掌握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1)地质环境容量:是指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

(2)地质环境质量:地质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元素决定的,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评定:a.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b.原生的地球化学背景c.地壳资源的丰富程度d.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3)地质环境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干扰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和恶性反应。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是指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的反应。

3.了解地质环境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章土地资源1.理解并掌握土地的概念及其特征。

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

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因素,是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

土地具有以下特征:1.位置的固定性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2.理解并掌握水土流失、荒漠化、砂质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水土流失的类型。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作用发生的多种破坏、移动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土损失,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发的土地退化,结果导致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降低。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一、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

地质环境的范围:2.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是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①矿物资源②能量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决定: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①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含义:环境地理学上,环境是指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和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水、土壤、生物等)的综合。

2环境的分类:①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

②按环境的介质类别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土壤环境、社会环境(客观的物质因素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因素)3环境问题: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4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问题,指各种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干旱)。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指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5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研究对象: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双重性。

内容:着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环境的历史发展、演化与预测、环境污染物质的发生、分布、迁移、转化和自净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

任务:目的是要认识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趋利避害,是地理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6大气的结构:平流层臭氧的保护作用;对流层天气现象变化多端;等详细知识点。

7大气污染: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自然过程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以及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大气质量,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

8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分类:(1)按污染物的来源: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2)按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或流动污染源(3)按污染物排放方式:点源、线源、面源(4)按污染物的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

海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重要概念解析

海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重要概念解析

海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理学重要概念解析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海南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过程中,理解环境地理学的重要概念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环境地理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解析,以帮助考生加深理解。

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自然要素与现象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生物等。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海南省这样的热带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对研究热带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环境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各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工业生产、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在海南省的研究中,可以重点关注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海南省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研究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对人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等珍贵生态资源方面,需要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在海南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可以关注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不同类型的污染问题,并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

五、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自然环境,保证子孙后代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海南省这样的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在复习中,可以通过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六、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环境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关注海南省气候变化的趋势,如气温升高、降水变化等,并探讨可能的适应和应对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人—地”中的“地”指的是:地球表面。

地球自转的环境意义:
(1)、天球的周日运动;
(2)、昼夜的交替;
(3)、地球坐标的确定;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地球公转的环境意义:
(1)、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自西向东;
(2)、四季变化,太阳的回归运动;
(3)、五带的划分;
(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5)、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
大气层、海洋水层、地壳、地幔、地核
大气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风、云量、大气能见度
湿度及表示方法:反映大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水汽压(e)和饱和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高)。

相对湿度(f):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相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即f=e/E 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d=E—e
比湿(q):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空气总质量的比值,q=m湿/m总=0.622e/p
水汽混合比(Υ):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q=m湿/m干=0.622e/(p—e)
露点温度(Td):气压一定,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大气圈的层结:
对流层;(1)、从地面得到热量,高度越高,气温越低(干空气1度每100米)(2)、温度高低不同,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强度随纬度、季节及天气特征的变化而不同
(3)、地面的物质及性状的差异使对流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具有空间不均匀性。

平流层:(臭氧层空洞)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高度升高,温度下降强烈的垂直对流,没有云层
热层:没有明显的顶部高度
散逸层: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区域。

气温的水平分布:
(1)、全球等温线的总趋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北半球一月份等温线密集,即南北温差大;七月份等温线稀疏,即南北温差小;南半球有海洋调节,变化不明显
(3)、夏季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冬季相反
(4)、洋流对等温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5)、七月份最热的地方是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一月份最冷的地方是西伯利亚
气压场:
气压场的基本形式: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和高压脊、鞍行气压区
大气运动的驱动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大气环流:书上P51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
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风系。

蒸发与凝结:
蒸发:液态水转变为水汽
凝结: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
影响蒸发的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等。

凝结是发生在f≥100%(e≥E)过饱和情况下的与蒸发相反的过程。

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需有凝结核是凝结发生的条件。

水汽达到饱和的途径:
(1)、增加水汽含量
(2)、降低气温
天气系统:
气团:气团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影响中国的气团:西伯利亚、太平洋
锋面:暖锋、冷锋、准静止锋
气旋:中间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反气旋:与气旋相反
副热带高压
影响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
(1)、大气温度层结
(2)、风和湍流
(3)、地理因素
水的硬度:单位质量天然水中离子总量
水分循环的五个主要环节:蒸散、输送、凝结、降水、径流
水分循环的资源环境意义:
(1)、缓解了地表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为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是地球环境系统中营养循环的传送带
(3)、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水利资源和水资源
(4)、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机制
(5)、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6)、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赖于长期的水分循环
流域:指河流或湖泊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
流域的水量平衡
河流:指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天然水道,是汇集和输送水量及含于水中的泥沙、盐类、有机物质进入海洋、湖泊的主要通道
河流的水情要素:
(1)、水位
(2)、流速
(3)、流量
(4)、洪水和枯水
(5)、水温与冰情
湖泊:地面洼地积水形成较为宽广的水域称为湖泊。

根据湖泊成因可分为,构造湖、风成湖、海成湖、冰蚀湖、火山口湖、堰塞湖、牛轭湖等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层、土壤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海水的运动:波浪运动、潮汐运动、洋流运动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