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题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多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据此①③符合题意。

结合材料及我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特色,可知②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但材料反映不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ACD两
项。

故选B。

2.关于朝鲜核问题,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美国、日本曾多次举行六方会谈。

由参加谈判的成员国可以反映出()
A.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B.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D.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问题需中、俄、美、日等大回协
商来解决,而不是由某一个大回来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
化趋势,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3.拉美地区有很多地方直接以“救世主”(Salvador)或“耶稣”(Jesus)为名,如:萨尔瓦多(EISalva﹣dor)及其首都圣萨尔瓦多(San Salvador)、阿根廷的圣萨尔瓦多(San Salvador)、厄瓜多尔的圣萨尔瓦
多岛(Isla de Salvador)及秘鲁的赫苏斯(Jesus)等。

这反映出拉美地
区()
A. 深受欧洲殖民运动的影响
B. 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
C. 天主教信仰成为全民共识
D. 经济发展具有相似性
【答案】A
【解析】
4.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A. 江南开发
B. 民族交融
C. 政权并立
D. 南北统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汉人胡食”的习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体现,故B正确;
A、C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与魏晋时期的史实不符。

故选B。

5.王安石诗中描述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输与官家事夷狄”体现了王安石对北宋孱弱的无奈,而“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则体现了王安石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③④正确;
①②并未从题干材料中反映。

故选C。

6.《青年杂志》载文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 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B. 反对共和实行君主立宪
C. 打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D. 希望国民思想自主进步
【答案】D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国民就要摆脱奴仆思想,要有自主、自觉的国家主人意识,即民众的思想解放是实现民主政治
的根本条件,所以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7.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情况成反比。

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


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当时英国女装界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
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 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 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C
【解析】A.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手工劳动阶段,裙子的长短对生产影响不大,所以当时的服装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与思想解放
没有关系。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世纪中期的民主政治进步主要体现在议会
内部的改革,而不是女权意识的增强。

C.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整机械大生产开始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有规律快节奏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妇女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自己的服装,所以简便,短装开始逐渐流行,这主要是便于他们进行生产劳动,体现了工业革命对
妇女角色的影响。

D.对外殖民的扩张与妇女服装的改变没有关系。

8.根据如表,可以得出最合理的结论是()
A. 人口上升与赋税制度变化相关
B. 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北人南迁
C. 人口骤降的原因是暴政和叛乱
D. 唐代人口出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9.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08年,又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没能幸免。

世界性危机的发生说明()
A. 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B. 经济危机的出现是不可预测也不可避免的
C. 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D.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两次经济危机,都是从美国扩张到全球,能够体现出美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B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的。

C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涉及到全球范围,看不出越来越多的特点。

D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会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但看不
出全球化趋势加快。

故选A。

10.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农民战争史上,太平天国会聚英才之众,动员
民众之多,斗争规模之大,扩展疆域之广,纲领之完整,影响之深远,都
是空前的。

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 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B. 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
C.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答案】A
【解析】A.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体现了明显的反封建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B.太平天国提出的革命纲领都是空想,没有办法实现。

C.太平天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并不符合农民革命的实际,没有真正实施。

D.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没有体现出近代化的特点。

故选A。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评论说:“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里的“这一伟大历史贡献”是指()
A. 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蓬勃开展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社会变革”是指从一种社会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只有B项符合此意。

材料中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就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故B 项正确。

AC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12.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此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

这则材料旨在说明()A. 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
B.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C. 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
D. 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的统治者无力实现中央的高度集权,且不放心将权力交给外臣以致重蹈秦朝覆辙,故推行郡国并行制完全有必要,故选C;
材料中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认为有必要恢复分封制,但其并不否定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A;
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故B项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主旨在于揭示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非在于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排除D。

故选C。

13.抗战期间,共产党发动和武装民众形成的众多抗日根据地,不仅破坏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而且钳制了近60%的日本陆军军力。

其中“百团大战”历时3个多月,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极大震摄。

这体现了中共抗战()
A. 始终是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军
B. 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C. 是为了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D. 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灭亡的步伐
【答案】D
【解析】“不仅破坏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而且钳制了近60%的日
本陆军军力。

其中‘百团大战’历时3个多月,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极大震摄”表明中共抗战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灭亡的步伐,故D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4.下图所示为出土于3000余年前的莎草纸画。

此文物可用于研究()
A. 古代西亚的文字艺术
B. 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
C. 阿拉伯人的神话文学
D. 古代埃及的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草纸由古代埃及人发明,画中的文字属于
象形文字,因而此文物可用于研究古代埃及的社会生活,D正确;
西亚、印度、阿拉伯与题干中莎草纸发明地不符,排除A、B、C。

故选D。

15.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
A. 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建立
B. 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C. 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
D.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中国“新四大发明”方便了日常的衣食住行,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故选B;
A错误,本题与经济秩序无关;
C错误,中国此时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经济排名世界第一;
D错误,本题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无关。

故选B。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发展史:课程形态的发展阶段
——牛瑞雪《从口耳相传到云课程:课程形态视域下的课程演变史》
从上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论点: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形势的发展。

阐述: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教育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和朴素,都与社
会风俗和祭祀有关,教育手段主要是对话示范,以语言传播为主要的方式,教育对社会起到的示范作用相对较少。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然科学的进步,教
育的形式出现了班级授课制,需要为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人才,而科学知
识也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出现了分科学习,书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

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教育课程进入云课程阶段,教学形式更加多
样化教学内容也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的手段和知识的载体也越来越丰富。

总之,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内容形式的发展,反过来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
社会的进步。

【解析】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关于教育的发展,涉及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载体和技术,涉及到的地区没有规定,涉及到的时间也没有规律,学生可
以从材料中任意选择某一个方面和某一个阶段来进行具体的论述,可以从
具体某一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的特点和
对社会现实的影响来进行论述,比如,阶段涉及到的应该是,原始社会时期,而经典课程阶段涉及到的应该是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而教科书课程
阶段应该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语文课程阶段应该是与
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1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屠呦呦的主要贡献。

17.(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屠呦呦能够发明青蒿素的原因。

【答案】(1)贡献:发明青蒿素,制服疟疾,保护了人类生命健康;促进
了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西医结合,使中医药学发扬光大。

【解析】(1)根据材料“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
出的成就”“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可知,屠
呦呦发明青蒿素,制服疟疾,保护了人类生命健康;根据材料“她从整理
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
方集》”可知,屠呦呦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
“她改用乙醇冷浸法,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可知,屠呦呦将中西医结合,使中医药学发扬光大。

【答案】(2)原因:自幼树立了远大的志向;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多年
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心无旁骛、刻苦钻研的精神;疟疾肆掠,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临危受命;国家对抗虐新药研究的重视和支持;传统
中医药学的启发。

【解析】(2)根据材料“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
它的奥秘”可知,屠呦呦自幼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根据材料“屠呦呦如愿
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可知,屠呦呦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多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材料“她心
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可知,屠呦呦心无旁骛、刻苦钻研的精神;
根据材料“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9年,39岁
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可知,疟疾肆掠,危害人类
生命健康,屠呦呦临危受命;根据材料“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可知,国家对抗虐新药研究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材料“四处走
访老中医……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可知,屠呦呦受传统中医药学的启发。

18.(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
新城区的原因。

18.(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市区的形成有何特点。

并简要分析近代新市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解决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缓解旧城区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秩序;顺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

【解析】(1)从材料“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结合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和维护社会秩序可知宋政府把城市外围居民区划定为新城区的原因。

【答案】(2)特点:拆除城墙,打破城市的封闭格局;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为基础;与城市改造相关;形成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街区。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缓解城市自身规模发展带来的问题(或者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解析】(2)从材料“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

······早在清未,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可知近代新市区形成的特点,结合城市化、工商业的发展和解决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可知近代新市区发展的影响。

19.(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
“一五,计划。

【答案】变化: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

原因:近代
以前东部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促成东部自然经济较
早解体;东部地区对外交通和开放方便;近代工商业主要集中于东部。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
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

”主要体现在:从古代南北差距为主变为近代东西差距为主。

第二小问,难度相对较大,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解读近代
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近代中国东部原有的经济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
入侵,促成东部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东部地区的交通及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近代工商业的分布范围上,主要集中于东部等。

【答案】背景: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初步改变了我国
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
工业城市,推进了垒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
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
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解析】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时要做到全面,因而本问具有一定难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背景、特点、作用、局限等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去
评析“一五”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