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十五):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009年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指导课件
五、其他:1、【何如】【奈何】【若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 什么”。
2、【何以】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3、【无何】 译为 “不久” “没多久”。
4、【何乃】
译为 “怎能”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例句: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文言虚词专项 复习 指导
考纲阐释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指:而、何、乎、乃、
其、且、 若、所、为、焉、也、 以、 因、于、与、则、者、之等 十八个;“在文中”指不脱离具 体语言环境,不是词典原始意义。
高考中
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是指在阅读的 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加 以解释的能力,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诵哪 个虚词有哪些用法。 近年来,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 大多引用教材中的文言语句,与所选的 阅读材料中的语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同时淡化词义的辨析而强调用法分析是 大趋势,题型比较固定。
复音虚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才,方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不久,一会儿。
虚词词性分类
• • • • • • 代词:而、何、其、若、焉、之 介词:以、为、因、于、与 副词:乃、其、且、则 连词:而、且、以、则、与 助词:乎、也、之 叹词:呜呼、嗟夫
2009年高考语文专题 虚词
3.(湖南卷)依次填入下列各旬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
①在未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不断协调利 益矛盾,科学 利益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 增长的进程。 ②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成果会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在众多的评 价中,我们通常特别 该成果所属的技术领域中的行为的 评价。 ③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 与电子传媒的兴 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 因和社会背景。 A.调整 C.整合 关注 关注 纵然 固然 B.整合 D.调整 关心 关心 纵然 固然
四、备考指导
一、吃准虚词含义
虚词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 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他的 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 实词造句。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 要吃准虚词的含义。
例1、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 办错事。 例2、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 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本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 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 去。 本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 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
例6、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 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况且/何况) 例7、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沙也不理会。(以至/以致) 野地里刮起风
本句该用“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 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 有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 对比的意味。
本句中,“以至”和“以致”都可以表示下文 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后者多指不好 的结果。而“野地里刮起风沙也不理会”,只 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不好”,因此应
4.转折复句 虽然„但是。但是,可是,却,不过, 然而, 尽管„可是„ ①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 足。 ②雨停了,可是天还是阴沉沉的。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
200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Ⅱ)一、(12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作坊(zuō)心广体胖(pán)处方(chǔ)给予帮助(jǐ)B.燕山(yān)戎马倥偬(zǒng)落枕(lào)分外高兴(fēn)C.于系(gān)呼天抢地(qiǎng)饮马(yìn)供不应求(yìng)D.泡桐(pāo)济济一堂(jǐ)空余(kòng)作者附识(shí)2.(3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B.对手在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2009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指导课件
复音虚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才,方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复音虚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如】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
样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办” 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为什么”。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二)用作副词。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表商量、祈使语气, 相当于 “可”、“还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以残加年强余揣力测,曾语不气能,毁相山当之于一“毛恐,怕其”如、土“石或何许?《”愚、公“移大山》
概”
(三)用作连词。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近年来,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 大多引用教材中的文言语句,与所选的 阅读材料中的语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同时淡化词义的辨析而强调用法分析是 大趋势,题型比较固定。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湖南卷)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答案C】
2009年高考虚词与答案
2009、2010年高考虚词一、(北京卷)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 ①及项梁之.薛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答案和解析】【答案】A【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
B项:到(动词)/的(助词)。
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
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
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
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
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二、(天津卷)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9.D三、(上海卷)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A.①周以.母故②而告以.成功B.①饭之而.去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①入其.姓名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⒚ (2分)CA/介词,表原因,因为;介词,表对象,把。
B/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因果,因而。
C/表判断,是;D/代词,他的;代词,他们。
四、(安徽卷)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扫石而.坐弃甲曳兵而.走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D.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5.CA/表顺承,就;表修饰,不译。
B/代词,他们;兼词,在那里。
C/副词,表反问,难道。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2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陶潜《陨盗》下面是陶潜的《陨盗》全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1)请断句加标点。
(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能不能再简洁一些?答案(1)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
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2)可再简洁为:蔡裔勇,声若雷。
二盗入室,裔呼,俱陨。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2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考点二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通常情况下,高考命题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一、而|相关知识||对点演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答案:(1)②(2)⑤(3)⑦(4)⑨二、何|相关知识||对点演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吾何.爱一牛( )(4)大王来何.操( )答案:(1)③(2)①(3)④(4)②三、乎|相关知识||对点演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 ) (2)郁乎.苍苍(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答案:(1)① (2)⑥ (3)④ (4)②四、乃 |相关知识||对点演练|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②(2)①(3)⑦(4)③五、其|相关知识||对点演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虚词-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虚词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一、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秋暮吟望》颔联“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两句中的“常”“偏”两字,“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方”“始”有何表达作用?【答案】表现了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二、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范成大①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
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调.度/宏观调.控降.解/降.龙伏虎搪塞./敷衍塞.责B.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C.圈.养/可圈.可点喷薄./厚古薄.今重.申/老成持重.D.臧否./否.极泰来乐.府/乐.不思蜀屏.蔽/屏.气凝神【考点】11:字音.【分析】读音辨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记忆,部分词语也可以根据词义和词性来辨别读音。
【解答】A.diào/tiáo,jiàng/xiáng,sè;B.xǐng/shěng,tà/tuò,qiàn/xiān;C.juàn/quān,bó,chóng/zhòng;D.pǐ,yuè/lè,píng/bǐng。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读音的辨析,平时复习时要准备一个积累本,摘录一些常易读错、易混淆的词语强化记忆。
2.(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解答】A.搭配不当,“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可以删去“要克服”;C.表述正确;D.成分残缺,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删去“由于”。
2009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题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菁华(qīng)宁可(nì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áo)B.吐蕃(fān)庇护(bì)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C.请帖(tiě)梵文(fán)发横财(hâng)按捺不住(nà)D.链接(liàn)创口(chuā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答案)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B.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C.①⑥ /②④ /③⑦ /⑤⑧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 .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徐公何能及君也.D.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技盖至此乎.A.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儿寒乎?欲食乎.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2009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复习课件精选.ppt
二、副词:于是、就
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 为”
四、动词:沿袭、继精品续
练习:
1、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依照、根据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 3、不如因而厚遇之。《鸿》趁着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通过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因为 6、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 于是、就 7、蒙故业,因遗策。《过》沿袭 8、因击沛公于座。《鸿》趁此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依靠、凭借 1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依靠、凭借 11、善战者因其势利导之。根据
此”“从此”“因此”。
1、于是余有叹焉。《精游品 》
“与”的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比,和……比较。 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
精品
“而”的用法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 4、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5、表示假设关系: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 6、表示修饰关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精高品 之博见也。《劝》
里”等。
且焉置土石?
精品
练习:
1、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
2、牛羊何择焉?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高考语文二轮提优 (目标突破+知识回顾)课时2 虚词的判断及翻译
课时2 虚词的判断及翻译自主学习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为常见的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义的切入点。
备考时,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
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结合语境辨明具体用法;熟记固定用法和固定结构。
总之,抓住语法功用,分析逻辑关系,在阅读实践中熟悉知识。
考试时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即可。
1. 明确常见的虚词,注意积累,比较用法之间的差别与实词一样,虚词也需要积累。
对于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应熟记于心,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一是要明确不同词性的各种用法;二是做好归类整理工作;三是从语法结构入手,推断其意义。
虚词大多跟课本中的用法结合起来,所以一定要将课内虚词的用法牢牢记住。
2. 读练结合,形成能力对于虚词的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
同时,充分利用好每一次考试,因为考试时可能会遇到几个文言虚词,要记住典型例子,以培养对试题的敏感度。
3. 关注9个复音虚词9个常见复音虚词是:得无、孰与、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乃、所以。
虚词推断法:1. 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
例如:“遂扫石而坐”,是先扫石,再坐下,由此推断“而”是表顺承关系;“弃甲曳兵而走”,是一面逃跑,一面还拖着武器,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弃甲曳兵”是修饰“走”的,由此推断“而”是表修饰关系。
两个“而”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2. 全句关照法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例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也”表示感叹语气;“公子畏死耶,何泣也”中的“也”表示疑问语气。
3. 位置分析法文言文讲究整齐、对称,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与它处于同一位置的“以”也可推断其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突破训练:古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五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测试时间:90分钟)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豫州今欲何至?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G.徐公何能及君也?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D.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E.长铗归来乎,出无车F.等死,死国可乎?G.王侯将相宁有种乎?H.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I.其皆出于此乎?J.吾尝疑乎是K.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L.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3.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何可胜道也哉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F.俱其不已,告立于帝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E.今者项庄拔剑舞F.陈胜者,阳城人也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H.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J.言之,貌若甚戚者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L.王者之事毕矣5.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④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乃人见。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6.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五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测试时间:90分钟)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刘海燕姓名:成绩: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豫州今欲何至?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G.徐公何能及君也?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D.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E.长铗归来乎,出无车F.等死,死国可乎?G.王侯将相宁有种乎?H.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I.其皆出于此乎?J.吾尝疑乎是K.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L.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3.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何可胜道也哉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F.俱其不已,告立于帝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E.今者项庄拔剑舞F.陈胜者,阳城人也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H.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J.言之,貌若甚戚者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L.王者之事毕矣5.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④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乃人见。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6.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7.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⑪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⑫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⑬得全首领以没⑭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⑮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⑯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⑰(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⑱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⑲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⑳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⑴敛赏财以送其行A.⑪与⑫相同,⑱与⑲相同B.⑬与⑭相同,⑳与⑴不同C.⑮与⑯不同,⑰与⑳相同D.⑪与⑴不同,⑯与⑰不同8.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军解,因大破之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9.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③逢蒙学射于羿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⑤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⑥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⑦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⑧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⑨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⑩每自出于管仲、乐毅A.①与⑤相同,③与⑧不同B.①与④不同,⑨与⑩相同C.⑥与⑦相同,④与⑩不同D.②与③不同,⑥与⑦不同10.对下列各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⑫唇亡则齿寒⑬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⑭今刚来,沛公恐不得有此⑮非死,则徒尔⑯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⑰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乎⑱口耳之间则四寸耳⑲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⑳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⑴项羽则受璧,置之座上⑵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⑷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A.⑪与⑫不同,⑬与⑮不同B.⑯与⑰不同,⑫与⑲不同C.⑭与⑷相同,⑵与⑶不同D.⑱与⑳相同,⑴与⑷相同11.对下列各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像) ②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无义)③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 ④吾翁既若翁(好比)⑤宋人有嫁其子者……若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假如)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你)⑦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或者) A.①③④⑥B.②③⑤⑦C.①③⑥⑦D.③⑤⑥⑦12.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父去里所,复还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④抚军不忘所自⑤太祖为流矢所中⑥皆生毛,长一寸所⑦夜以火指鼓所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13.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府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⑦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⑧今故告之,反怒为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14.对下列各句“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可得闻与? 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⑤吾与点也。
⑥子非三闾大夫与?⑦桓公知天下诸候多与己也。
⑧朝过而夕改,君子与之。
A.①②|③⑥|④⑦|⑤⑧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C.①②|③⑥|④⑤|⑦⑧D.①③|②④|⑤⑦|⑥⑧15.对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且焉置土百? ④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⑦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⑧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A.①⑧|②③|④⑦|⑤⑥B.①⑧|②④|⑤⑥|③⑦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D.①⑧|②⑤|④⑦|③⑥16.选出“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⑪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⑫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⑬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⑭辍耕之垄上⑮哀秋冬之绪风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⑰衷南夷之莫吾知分⑱白马之自也,无以异于自人之自也⑲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⑳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绪绅间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⑪⑰|⑫⑬⑲⑴⑵|⑭⑯⑳|⑮⑱B.⑪⑰⑵|⑫⑬⑲⑴|⑭⑯⑳|⑯⑱C.⑪⑰|⑫⑬⑲⑳|⑭⑯|⑮⑱⑴⑵D.⑪⑰⑵|⑫⑬⑲|⑭⑯⑳|⑮⑱⑴17.对下列句中的“其”字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⑪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⑫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⑬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⑮此皆言其可睹也⑯其熟能讥之乎⑰其若是,孰能御之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⑲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⑳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⑴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A.⑪⑬⑭⑳|⑫⑮⑯⑲|⑰⑱|⑴B.⑪⑬⑭⑮⑳|⑫⑯⑲|⑰⑱⑴C.⑪⑭⑮⑳|⑫⑯⑰⑱⑲|⑬⑴D.⑪⑭⑮⑳|⑫⑯⑲|⑬⑴|⑰⑱18.下列句中的“而”字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⑫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⑬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⑭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村成荫而众鸟息焉⑮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⑯秦军灭滑而还⑰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⑱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⑲而母,婢也⑳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⑵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壁移兵先击之A.⑪⑱|⑫⑮|⑬⑴|⑭⑳|⑯⑲|⑰⑵B.⑪⑰|⑫⑵|⑬⑱|⑭⑳|⑮⑯|⑲⑴C.⑪⑱|⑫⑰|⑬⑮|⑭⑯|⑲⑴|⑳⑵D.⑪⑰|⑫⑱|⑬⑲|⑭⑳|⑮⑯|⑴⑵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此而上不惊者为:治理,动词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动词B.若.毒之乎若:你,代词更若.役,复若.赋若:你,代词C.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于:从,介词青,取之于.蓝于:从,介词D.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故:变故,名词累官故.不失州郡也故:变故,名词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岂吾相不嫦娥侯耶?且.固命也②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B.①临视,则.虫集冠上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C.①困兽犹.斗,况国相乎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D.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②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2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黑质而.白章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B.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C.①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②术怒攻布,为布所.破D.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因.击沛公于坐②蒙故业,因.遗策B.①晏子见疑于.景公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失其所与.,不知②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D.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多于南亩之.农夫②辍耕之.垄上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典型错例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