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

合集下载

刘永坦:为万里海疆打造“天眼”

刘永坦:为万里海疆打造“天眼”

刘永坦:为万里海疆打造“天眼”作者:王玉琴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9年第03期2019年1月8日,國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其颁发奖章。

刘永坦负责研究的“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这个曾被英国伯明翰大学以诱人待遇苦苦挽留的“奇才”,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科研成果!刘永坦1936年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他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

母亲常在油灯下给他讲《满江红》之类的古诗词。

父亲说这些灾难的造成就是因为国家太弱,他常常告诉儿子,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

这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理解。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三时,作为预备师资到清华大学进修,返回哈工大后组建了无线电工程系。

1978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刘永坦作为国家外派留学生,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研究。

伯明翰大学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导师谢尔曼就是其中之一。

刘永坦知道,雷达本来就是英国人发明的,二战时他们凭借这种“神器”,曾让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吃尽苦头,人家在这方面确实有不少绝活。

刘永坦来进修之前,伯明翰大学曾接收过少量中国留学生。

不过,他们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了解情况之后,刘永坦心里很不是滋味。

因此,他更是铆足劲去学,发誓要做出一番名堂。

最初,谢尔曼给刘永坦布置了大量英文文献去学习。

凭借过硬的英文功底、深厚的专业知识,刘永坦很快完成了“作业”。

他的刻苦和才华赢得了谢尔曼的信赖和赏识。

谢尔曼开始让他帮带博士生,并让他参与了一种新型雷达的核心部分——高频雷达信号处理机的研究课题,该课题属于当时雷达界最前沿、难度很大的关键技术。

用雷达筑起中国的海防长城

用雷达筑起中国的海防长城

用雷达筑起中国的海防长城作者:来源:《学苑创造·B版》2019年第05期近年来,军事题材的电影异常火爆,前有《湄公河行动》,后有《战狼2》和《红海行动》,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一往无前、扬我国威的剧情点燃了许多人心中的热血。

其实祖国不仅是在充满危险的地方保护着我们,在没有炮火纷飞的地方,也在为我们筑起安全的屏障。

82岁的刘永坦院士用了近40年的时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用雷达筑成了千里海防长城,并因此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1年,从英国结束进修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坦看到祖国的海域处于无法有效监控的困境时,他很担忧。

当时我国有近300万公里海洋面积,但能有效监测的不到20%。

“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魚、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刘永坦说,“我们国家这么大的海域,没有远程探测雷达,很难保护我们的国防安全。

”于是,已经45岁的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俗称“千里眼”的雷达,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对海探测上,传统雷达其实有愧于该称号,许多东西它都“看”不到。

当时,国内对雷达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微波雷达的阶段。

微波是直线传播,所以微波雷达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因此雷达一般架在海岸边的山上,但一千多米高山上的雷达,最远也只能看一百公里左右的海域。

还有一种办法是把雷达架在船上,但桅杆再高也有限,这种方法最多只能看到20—30公里远。

刘永坦要做的新体制雷达是真正能“看”到千里的“千里眼”。

当时相关的理论研究在国内一片空白,国外只有美国有所突破但一直保密,中国要研制非常困难,相当于从“0”开始。

刘永坦研制的新体制雷达专业名称为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实际就是国际顶尖的ISAR (逆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全世界能掌握的也就几个国家,更别提逆合成孔径雷达了。

获奖者刘永坦

获奖者刘永坦

获奖者刘永坦“他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

”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院士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他坚守40年,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

如果说雷达是“千里眼”,那么新体制雷达就是练就了“火眼金睛”的“千里眼”,这款雷达不仅能“看”得更远,还能有效排除杂波干扰,发现超低空目标,对于对海远程预警来说至关重要。

入选者 叶嘉莹94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日前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

叶嘉莹从事教育事业近70年,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深受学生爱戴。

70年来,她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而且能熔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相对于前辈学者,她是更切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师。

2018年6月3日,叶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1800多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晋升者 李忠凯云南“80后白发书记”——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李忠凯正式获得晋升。

1月7日,在政协大姚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忠凯当选政协大姚县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李忠凯1999年10月参加工作,2018年10月被中共楚雄州委评为“楚雄州担当作为的优秀基层干部”。

此前,由于李忠凯头发花白,看起来岁数不小,在州管干部任前公示时遭网友对其年龄的质疑,实际上他是因工作的乡镇条件艰苦,所以几年后就判若两人了。

暖心者 章站亮最近,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春涛镇黄泥小学校长章站亮和25个留守孩子一起做饭吃饭的暖心视频在网上迅速蹿红,获得数万点赞。

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好,章站亮这位“校长爸爸”每天都要变换花样:煮年糕、包包子、排骨煮玉米、鱼头炖豆腐……每天上午一放学,孩子们一窝蜂涌向操场,拿火钳、提水、洗菜洗碗,开心极了!章站亮说:“这些孩子缺失的应该就是父爱和母爱吧,所以我好想用这个补偿他们缺失的爱,大家在一起吃,感觉有一种家的温暖。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甘坐冷板凳、勇做挖井人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甘坐冷板凳、勇做挖井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一个潜心铸造“地下钢铁长城”。

刘永坦和钱七虎,国之重器的两位“大工匠”,一同成为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大会现场全体起立对两位最高奖获得者鼓掌、致敬;最高奖获得者在主席台就座并为其他奖项获得者颁奖。

而在获奖之前,民众对刘永坦和钱七虎两人几乎一无所知。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金怡濂、程开甲等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重大创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代代杰出科学家的心血智慧。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甘坐冷板凳、勇做挖井人科技奖励大会,一年一度的盛典。

两位最高奖获得者坐上主席台,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为其他获奖者颁奖,这是一个国家对优秀科研人员的最高礼赞。

面壁数十年,国之重器的两位“大工匠”刘永坦、钱七虎,一个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一个潜心铸造了“地下钢铁长城”。

两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共同获得2018年度我国科技界最高奖励。

甘坐冷板凳、勇做挖井人,是基石,也是标杆。

在本次科技奖励大会的获奖者中,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新民将数学作为一生志业,30年如一日,做出了国际同行高度评价的结果;中南大学一支研究团队为解决高铁的空气动力和碰撞安全问题,20多年奋战在高寒高原环境,为铁路六次大提速作出重要贡献……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平均时间为11年,其中近一成的项目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科学家最宝贵的品格是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踏实的作风。

从这些获奖者身上,人们感受到科研人员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苦干的精神。

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大年、南仁东,从袁隆平、孙家栋等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到千千万万坚守各自岗位的普通科研人员,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科技创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

30 中国科技奖励 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奖励故事·风采│Portrait 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近40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了对海新体制雷达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全面自主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坦院士面向国家海防战略重大需求,开创了我国对海新体制探测技术研究领域,创建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攻克了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

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攻克了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系列国际性难题,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刘永坦院士还规划实施了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为构建由近海到深远海的多层次探测网、实现广袤海域探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刘永坦院士在祖国北疆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大学校长等一批科技英才。

刘永坦院士为人师表,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我国“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Portrait风 采。

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焦点人物2019.04上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

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永坦院士颁发奖章、证书。

很难想象,这位老人朴实谦虚的话语背后,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新体制雷达发展史。

40年来他心无旁骛,一直致力于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筑起“海防长城”作出了卓越贡献。

情系家国1978年,刘永坦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晋升为无线电系副教授。

同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出国外语培训班的快班,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人员之一。

这期间,他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

该工程系统被合作教授谢尔曼评价为“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

”正是通过这次难得的科研任务,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

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

世界上不少国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体制雷达,从而使“千里眼”炼就“火眼金睛”。

1981年金秋,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启程回国。

此刻,他的心中已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新体制雷达被称为“21世纪的雷达”。

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对航天、航海、渔业、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这种新体制雷达进行会战攻关,但由于诸多原因,最终未获成果。

1982年初春,刘永坦专程赶赴北京,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汇报,翔实地介绍了当时发达国家新体制雷达发展的动态,并畅谈了自己的大胆设想。

刘永坦、钱七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永坦、钱七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家自然科学奖 38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67 项、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奖 173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5 人,授奖总 数比 2017 年增加 5 项。
钱七虎:矢志铸盾 专业报国
人物小传: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 程大学教授,防护工程专家。60 余载从事防护工 程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 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 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 键 技 术 难 题 ,完 成 了 我 国 防 护 工 程 领 域 的 时 代 跨越。
刘永坦、钱七虎获国家
2019 年 1 月 8 日上午,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 隆重召开。2018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 278 个项目和 7 名科 技专家,合计 285 项(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予刘永坦院士和 钱七虎院士。
刘永坦:为国筑起“海防长城”
人物小传: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 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 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引领者,1991 年和 2015 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率领 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 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 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等一大批科 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
钱七虎的公众知名度不高,可在防护工程领域,这是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名字。 奋斗一甲子、报国六十年。高中毕业时,钱七虎放弃直接选派到苏联学习的机会,响应 国家号召,到新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毕业后留苏深造,学成回国,一头扎进防 护工程领域。 数十年来,钱七虎甘为人梯,以培养人才为人生乐事,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学科和人才 培养体系,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 50 余名,博士后 40 余名,帮带国家级科技人才 10 余名,其 中,有多名被评为“长江学者” “杰青” “勘察设计大师”。

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

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

为祖国筑起“海防长城”作者:贺杨柳来源:《课堂内外·作文独唱团》2019年第04期2019年1月8日,中国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并颁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共同荣获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人奖金800万元。

刘永坦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40年来,这位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致力于中国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

面对荣誉,刘永坦始终很谦逊,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

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钱七虎奋斗一甲子、报国六十年。

高中毕业时,钱七虎放弃直接选派到苏联学习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到新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

毕业后留苏深造,学成回国,一头扎进防护工程领域。

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如何铸就坚不可摧的“盾牌”,成为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

面对荣誉,钱七虎把名利看得很淡。

获奖排名的时候,钱七虎不让排他在首位,有的根本不让排上他的名。

钱七虎说:“作为一名军队的科学家,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

”热议/观点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刘永坦所说:“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以刘永坦、钱七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年高德劭,充满赤子之心,有着学者的良知,敏锐的思想,他们把一身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却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淡泊名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匠精神,执着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

刘永坦、钱七虎用执着和坚持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和“地下钢铁长城”,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反观当下,当我们将工作的技能升级成担当与责任的精神品质时,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刘永坦、钱七虎

刘永坦、钱七虎

刘永坦、钱七虎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第03期2019年1月8日,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颁发了奖章和证书。

这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都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也都怀揣着“科技报国”的伟大信念,令人敬佩。

刘永坦:为中国打造“火眼金睛”新体制雷达生于乱世,历经国难,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心中一直根植“科学报国”的想法。

1979年,刘永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进修。

当时,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正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希望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1981年秋,怀揣这份心愿,刘永坦回国了。

1989年,刘永坦团队克服经费困难、试验环境恶劣等难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雷达研制试验现场,都是荒无人烟之地,刘永坦团队常常在条件恶劣的试验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

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付出,铁打的汉子也会被击倒,疼痛难忍的腰间盘突出曾让刘永坦几个月不能行走。

有一次,在攻克某个关键技术时,他因长期劳累倒在现场,但他依旧“运筹”于病床之上,坚持和大家一起奋战,打败了挡在必经之路上的“拦路虎”。

1990年4月3日,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永坦带领团队不断地攻关、升级,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5年,这项研究成果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1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个人心得四篇

2021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个人心得四篇

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刘永坦院士是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刘永坦院士研制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大气噪声及电台干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站。

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宽带信号提出了全系统的补偿技术,成功的实现了对运动目标的雷达成像。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o1994年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1月8日,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此次报告会主要由刘永坦院士的科技团队成员就院士的先进事迹作报告。

报告团成员分别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强国之梦》《四十年逐梦雷达创新一一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艰苦奋斗、刻苦攻关的故事》等为题作了报告。

报告团成员们讲述了以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为代表的哈工大人在各自领域建功立业背后的力量源泉,讲述了作为哈工大“八百壮士”典型代表的刘永坦院士如何一步步施展才华、怀揣理想、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的历程。

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报告会结束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被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在今后时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传承他爱国奉献的文化基因,要在新时代不断建功立业,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交出优异答卷。

要学习他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和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努力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贡献。

要学习他实现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的科研攻关历程,带领团队瞄准世界科技难题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学习他作为人民教师如何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每个育人环节。

“学高为师身为范,勤奋乃能向乾坤”,此次报告会就像春风一样深入人心,对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所启迪,作为人民教师,我重新审视自己,平时我也注重学习,但与刘永坦院士还有巨大的差距。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作者:陈海波来源:《科学导报》2019年第03期掌声,雷鸣般的掌声;目光,无数的目光。

人民大会堂,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现场。

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对这样的舞台并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不过,当站上2018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舞台,成为全场焦点时,观众对他却是陌生的。

当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心里喊了一声:谁是刘永坦?没有多少公众知道他,过去40年,他的周围始终是宁静的。

“外国都没人做过,你可以?”谁是刘永坦?寻找答案,先从一个选择开始。

1981年,45岁的刘永坦决定重新出发。

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做出这个决定,刘永坦并未感到一丝艰难。

此前,刘永坦已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雷达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年。

1979年,刘永坦到英国进修。

在那儿,他独自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被合作教授谢尔曼评价为“是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贡献是具有独创性的”。

这段经历给了刘永坦很大的启发,让他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

1981年结束进修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坦,发动身边的人与他一起干。

刘永坦信心十足:“根据我们现在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我们掌握的技术,只要努力,我认为完全能实现。

”当时不仅国内空白,国外的一些国家也想研制新体制雷达,但没人做到过。

一切都是零,没有先例可循。

这意味着研究风险很大,可能要干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而且还不一定能干得成。

刘永坦一个一个地找人谈,最终组成了六个人的攻关团队,但这并未打消别人的质疑:这个雷达能行吗?能解决别的雷达解决不了的问题吗?一些专家友好地提醒刘永坦:“外国都没有人做过,你凭自己的理论认为就可以?”劝他放弃。

这种艰难困阻在刘永坦的意料之中,他泰然处之,继续“往前拱”。

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信号处理技术的推动,能带来雷达技术的进步。

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40年,为中国的万裡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

9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

“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师生朋友圈“刷屏”。

“我一直在想,是什麽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院士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刘永坦院士事迹后,我得到答桉,那便是国家的需要。

我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面试,明年将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让青春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我想这是学习刘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诠释吧。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曲佳璐写下感悟。

为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永坦班”,由刘永坦院士领衔并担任班主任。

作为首届永坦班学生,高若瑜倍感骄傲和自豪:“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科研与生活条件困难重重之时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为祖国海防装上‘千裡眼’,在成就卓着之时选择向更高目标砥砺前行,在荣誉加身时捐献奖金为国家育人。

他向我们诠释,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

”“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副院长赵万春说。

赵万春所在的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团队是一支成员平均年龄仅有35岁的年轻团队。

成员们虽然年轻,却都是敢啃硬骨头、敢于创新和突破的“闯将”。

目前,他们正在全力进行黑龙江省第一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的深入研究。

团队用“非常规”的科研思想和学术思维积极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大庆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

刘永坦:给海疆装上“千里眼”

刘永坦:给海疆装上“千里眼”

CHINESE TIMES刘永坦:给海疆装上“千里眼”□/余玮/文4华人精英■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永坦院士(中)人刘永坦,湖北武汉人,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

1936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响攻坚战与持久战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第…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也正是在这…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过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作为预备师资,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

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

从此,走上讲台。

1965年春,刘永坦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承担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任务,主持并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

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文革”就开始了。

1970年,刘永坦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

积肥、种地、插秧,他的工作与无线电暂时“绝缘”,但在繁重的水田劳作之余,他坚持抽空研读携带的专业文献。

1973年重回学校后,刘永坦所在的专业正在从事声表面波的器件研究。

由于研究需要大量数字计算,他成为系里第一个学会使用计算机的人。

英国是雷达技术发源地。

世界第一台实用雷达1935年由英国人发明,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后来常常笑称自己与雷达同龄。

“改革开放对我有非常深的影响,出国后就想,落后这么多怎么办?要拼命赶上去!”当年,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外语强化培训后,1979年刘永坦作为公派访问学者来到英国进修,师从著名国际雷达权威谢尔曼教授。

看到英国的先进,刘永坦开启了他不服输的逆袭之旅。

一次难得的科研任务,让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

1981年的金秋,在英国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起程回国。

此刻,他的心中己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刘永坦说,“我学有所成,当然要回国。

在英国,无论我工作多么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成绩,终归是在给别人干活。

刘永坦:“海防长城”铸造者

刘永坦:“海防长城”铸造者

刘永坦:“海防长城”铸造者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9年第2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40年坚守,带出一支“雷达铁军”……他就是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哈尔滨工业大学(下称“哈工大”)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

继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2019年1月8日,刘永坦再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证书。

刘永坦带领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究竟新在哪儿?他介绍,这款雷达不仅能够“看”得更远,还能有效排除杂波干扰,发现超低空目标,对于对海远程预警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这个“新”字,他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40年。

1936年12月,刘永坦在南京出生。

第二年便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武汉、宜昌、重庆……刘永坦回忆说,他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让他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理解。

“永坦”是家人对他的祝愿,更代表着国人对国家的期许。

刘永坦坚信,科技可以兴国,他一定要实现这个最朴素的愿望。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工大。

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的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

短暂的两年时光,他毫不懈怠,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

这年夏天,年轻的他走上了大学讲台,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一名科技工作者。

1979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

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导师谢尔曼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永坦来进修之前,这里仅接收过少量的中国留学生并且他们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了解情况之后,刘永坦心里不是滋味。

因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铆足劲去学。

他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刘永坦:倾力筑就“海防长城”

刘永坦:倾力筑就“海防长城”

刘永坦:倾力筑就“海防长城”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2期文赵朋与刘永坦交谈是很轻松的事。

作为极少数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他学识渊博、见识广阔,与人交流时,不管是科学研究、教书育人,还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都有说不完的话。

而当话题转向毕生追逐的新体制雷达时,这位82岁的睿智老人更是仿若谈起最熟悉的老朋友,眼角眉梢都掩不住喜爱之情,话语中透露的坚定信念尤为令人心折。

与新体制雷达“死磕到底”刘永坦一辈子都在和新体制雷达“死磕”。

20世纪80年代,新体制雷达作为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成为世界各国的研发重点。

我国在7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却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因素而以失败告终。

因此,1981年的金秋,当刘永坦从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后回国,并萌发出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的宏愿时,周围人都劝他放弃,因为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却一事无成……但任凭外界如何惋惜质疑,刘永坦仍不改初衷。

只因他清楚,雷达从诞生起就显示出巨大的军事价值,与导弹、原子弹一起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新武器,而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上的需要对新体制雷达提出了需求,我国必须“跟上潮流”,及时投入研究。

1982年初春,哈尔滨的积雪尚未融化,刘永坦已经坐上去北京的绿皮火车。

路上,他反复思索如何详实地介绍当时发达国家新体制雷达发展的动态,从而说服相关部门组织科技力量攻关。

至于自己未卜的前途,他却无暇分心去想了。

幸运的是,经过多次争取,1983年夏,他做的长达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被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评审通过,进而开始了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

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团队掌握了新体制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某些单项技术甚至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

在1986年7月的成果鉴定会上,50多位专家经审查、决议之后一致认为:“由于主要关键技术已经突破,证明原定方案是可行的,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完善雷达系统设计并建立实验站的条件。

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

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

Feature专题09人物简介 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两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

40年来,刘永坦领导和培育的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现工程应用,在保卫祖国海疆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刘永坦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的那一刻,他想的更多的是,他是在替整个团队领取这个奖项。

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

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随着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一段鲜为人知的艰难科研攻关历程终于为人所知。

40年来,刘永坦心无旁骛,一生执着一件事,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始终致力于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海岸线筑起一道坚固的“海防长城”。

家国情怀伴随一生“我家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前逃离南京的,如果晚一点我们都没了。

”刘永坦淡然的冷幽默中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

然而,生逢乱世,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

饱受10多年流离之苦的刘永坦自懂事起就对国难深有体会。

“虽然那时候小,但那种苦深深印在脑海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文|李丽云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做完作业后,聆听母亲用慈祥动人的声音诵读诗词和讲解家国大义时的激情。

”刘永坦很早就开始读史书、诵诗文、勤思考,培养出了很强的求知欲和爱国心。

父亲常常告诉刘永坦,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

刘永坦 放“眼”万里海疆

刘永坦 放“眼”万里海疆

卓越功勋。

说到荣膺中国科学家的最高殊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感想时,这位“海防长城”铸造者笑言:“我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在国家环境大好的情况下做了点事儿,而且这个事儿还是我们团队的力量。

获奖极其荣幸,这是给我们团队的荣誉。

”闯入“千里眼”研制的无人区1978年,刘永坦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晋升为无线电系副教授。

同年8月的一天,正在松花江边抗洪修堤的刘永坦接到去北京语言学院参加出国留学人员选拔考试的一纸通知。

那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机会,标准很高。

没有任何准备的刘永坦奔赴北京,走进阔别已久的考场。

凭借扎实的“内功”,他考上了出国外语培训班的快班。

1979年6月,刘永坦被派往英国,先后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

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聚集着一大雷达的认识尚停留在微波雷达的阶段。

微波是直线传播,所以微波雷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为了看得远,雷达一般架在海岸山上,但1000多米高山上的雷达,最远能看100公里左右的海域。

另一种办法是把雷达架在船上,桅杆高度毕竟有限,这种方法最多只能看到20~30公里远。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发射出去无线电波,根据它的回波来分析判断目标物的特性,关键技术是信息处理。

既然微波雷达只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那是否可以避开微波,通过另外一种波,不用站得高,也能看得远?刘永坦决定抛开微波雷达,研制一种新体制的对海探测雷达,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1981年,英国进修期满,伯明翰大学授予刘永坦名誉研究员称号,并以优厚待遇聘请他留校工作。

刘永坦婉言谢绝,踏上了回国的班机。

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坦,发动身边的人与他一起干。

很多人心里没底,只有刘永坦信心十足:“根据我们现在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我们掌握的技术,只要努力,我认为完全能实现。

”紧接着的一句话就不那么鼓舞人心了:“但肯定也很艰苦,因为前人没做过。

”是的,不仅国内空白,当时国外一些国家也想研制新体制雷达,但没人做到过。

刘永坦:让中国海防雷达炼就火眼金睛

刘永坦:让中国海防雷达炼就火眼金睛

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刘永坦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那一刻,他想得更多的是,他是在代表整个“外国都没人做过,你可以?”掌握的技术,只要努力,我认为完全能实现。

“但肯定也很艰苦,因为前人没做过。

”谁是刘永坦?寻找答案,开始。

1981年,45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此前,年。

1979“是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备”“贡献是具有独创性的”更别说一所大学了;这样的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这一切在1982年初春有了转机。

刘永并畅预研部门当场拍板支随后,刘永坦着手进行细致的策划和准备。

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一份20多万字《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了,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4天的方案评审会,最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丰硕成果,在新体制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年7月,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通过鉴定。

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情怀和理想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团队成员尽管清贫,尽管每次去外场常常要工作两三个月才能回来休整几天,却依然干得有劲、觉得光荣。

”在祖国北疆,刘永坦四十年如一日,组了刘永坦很大的启发,认识。

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也有“看”不到的地方。

家开始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研究,旨在让里眼”炼就火眼金睛。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我要做的!”心中萌芽。

1981年秋,雷达之路的宏愿,起程回国。

但一切都是零,这意味着研究风险很大,时间,甚至是一辈子,刘永坦一个一个地找人谈,6个人的攻关团队,疑:这个雷达能行吗?不了的问题吗?申请课题时,有人问:美国有没有做过,英国有没有做过?家友好地提醒刘永坦:你凭自己的理论认为就可以?”劝他放弃。

展趋势,油开发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

20世纪70代中期,尝试,但由于难度太大、多因素,最终未获成功。

收看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节目观后感

收看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节目观后感

收看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节目观后感收看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节目观后感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

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深厚的龙江情怀和家国精神。

奋发图强坚守科技报国初心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

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经历,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

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出生刚刚一年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

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更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事业的决心,考入哈工大。

刘永坦靠着一种远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读书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58年,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

这年夏天,他走上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群体的一员。

1965年春,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

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就于1970年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

1973年,他重回学校。

1979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也正是在这里,刘永坦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收看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节目观后感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

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经历,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

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出生刚刚一年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

《刘永坦》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永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刘永坦,1936年12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

1 月8 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摘编自《刘永坦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2019年1 月9 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早在1991 年,经过十年科研,刘永坦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荻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随后的十余年里,从实验场转战到实际应用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更为艰辛的磨炼。

由于国际上没有完备的理论,很多技术难点亟待填补,再加上各个场城环境差异巨大,新体制雷达的“落地之旅”格外艰难。

“解决不了抗干扰问题,雷达就没有生命。

” 刘永坦说,各种各样的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发出强大的电磁千扰是最大的难题。

他带领团队进行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于2015 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城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有了新体制雷达,则实现了全覆盖。

”刘永坦告诉记者,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国防才能更安全。

(摘编自《刘永坦:“从0到1”,他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2019年1月8日新华网)材料三:新体制超视距雷达,实际就是国际顶尖的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

逆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看清数千公里乃至数万公里内的目标,目标精度可达0.12 米左右,而且是实时二维或三维成像,非常直观。

普通雷达目标只是一个光标,目标的型号信息很难判断,逆合成孔径雷达相当于看数千公里外的照片,一目了然。

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理论突破,然后在七十年代开始实验装备。

刘永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跟上研究,由于美国一直保密,中国要突破非常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ature
专题
09
人物简介
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两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

40年来,刘永坦领导和培育的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现工程应用,在保卫祖国海疆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记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
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刘永坦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的那一刻,他想的更多的是,他是在替整个团队领取这个奖项。

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

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随着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一段鲜为人知的艰难科研攻关历程终于为人所知。

40年来,刘永坦心无旁骛,一生执着一件事,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始终致力于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海岸线筑起一道坚固的“海防长城”。

家国情怀伴随一生
“我家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前逃离南京的,如果晚一点我们都没了。

”刘永坦淡然的冷幽默中饱含着对
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

然而,生逢乱世,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

饱受10多年流离之苦的刘永坦自懂事起就对国难深有体会。

“虽然那时候小,但那种苦深深印在脑海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文|李丽云
科学之友2019-03
 10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做完作业后,聆听母亲用慈祥动人的声音诵读诗词和讲解家国大义时的激情。

”刘永坦很早就开始读史书、诵诗文、勤思考,培养出了很强的求知欲和爱国心。

父亲常常告诉刘永坦,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

自强、强国的梦想从小就在他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这种在唐诗宋词里熏陶出的家国情怀,此后伴随刘永坦科研攻关一生。

13岁那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让他坚定了刻苦学习、科技兴国的信念。

1953年,刘永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学习,成绩优异的刘永坦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

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

这年夏天,他走上哈工大讲台,正式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向科学进军的科技工作者。

异域求学赢得尊重
1979年6月,刘永坦走出国门开始异域求学。

他进修所在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合作教授谢尔曼就是其中之一。

刘永坦的勤奋、刻苦和才华赢得了谢尔曼的信赖和赏识。

谢尔曼开始让他帮着带博士生,并让他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中。

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一年多以后,刘永坦顺利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

谢尔曼评价说:“刘永坦独立完成的工程系统是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重要。

他的贡献是具有独创性的。

”进修期间,伯明翰大学授予刘永坦“名誉研究员”称号。

通过这次难得的科研任务,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

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

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研究,从而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此在刘永坦心中萌芽、诞生。

1981年金秋,怀揣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的宏愿,进修结束后的刘永坦立刻起程回国。

执着游说终获立项
带着梦想和信念,留学归来的刘永坦满腔赤诚地开始向哈工大、向国家有关部门宣讲他的“雷达故事”,但很多人不信,当时“新体制雷达”还只是一个概念,国外也没有做成。

“美国做出来了吗?英国做了吗?”这是刘永坦被回问最多的话。

游说立项在1982年初春有了转机,刘永坦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详实介绍了发达国家新体制雷达发展的动态,并畅谈了自己的大胆设想。

预研部门当场拍板
支持。

随后,刘永坦着手进行细致的策划和准备。

经过10个月的连续奋战,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了。

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召开整整4天的方案评审会,最后与会专家们一致表决通过这份报告。

Feature
专题
11
“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面对质疑勇往直前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有人劝说见好就收吧。

刘永坦不仅没有停下,而且选择了一条更加难走的路——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力量组建一个更大的团队,走一条产学研结合之路。

这一次,他知道不止需要8年。

回忆起从实验场地转战到实际应用场地的岁月,团队成员都唏嘘不已:很多理论、技术上的难点和空白仍然需要去解决、去填补,再加上地域环境的差异,实际工作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历经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

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院士说:“刘永坦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不向国外封锁低头,不惧卡脖子,靠不服输的劲头通过完全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刘永坦团队敢于碰硬,敢于啃硬骨头,40年坚持围绕一个方向一个领域,取得成就,获得两项科技进步一等奖,这种价值导向和科研精神传承非常宝贵。


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

面对几十年可能默默无闻甚至失败的风险,刘永坦率领团队成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

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刘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预研项目“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获得丰硕成果,在新体制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

50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用两年多时间在技术攻关中取得重大进展,掌握了新体制雷达主要关键技术,某些单项技术已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

已具备进一步完善雷达系统设计并建立实验站的条件。

”从此,新体制雷达从预研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坚守荒野静待花开
按常人逻辑,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预研使命,完全可以结题报奖了,但他认为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用于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验证。

1986年,刘永坦开始主持“新体制雷达研究”。

雷达研制试验现场都是荒无人烟之地,刘永坦团队常常在条件恶劣的试验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临到春节前一两天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有志者,事竟成。

这群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顶风冒雪,日晒雨淋,终于在198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

1990年4月3日,对于团队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刘永坦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取得重大突破。

当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成员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泪水背后有成功的喜悦,有8年来不为外人知晓的艰辛。

1990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