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对待研究——以首篇《逍遥游》为视角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逍遥游》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最新读《逍遥游》心得作文范文 (3篇)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偏爱于道家代表人物庄周,也喜欢看他的代表作《庄子》,其中最让我身临其境的,就是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
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
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
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
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
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
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
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
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浅析《庄子》中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97浅析《庄子》中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杨舒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摘 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著作,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对于《庄子》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其所提倡的“逍遥”境界的解读还未曾停止过,本文罗列了学界的四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同时,对《庄子》中所提倡的这种“逍遥”境界对后世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庄子;逍遥;当代启示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97-03《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著作,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庄子》的讨论自先秦延绵至今,足以见出其在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性。
《庄子》为全人类提供的精神财富宝库是巨大的,而本篇仅以《庄子》首篇《逍遥游》及其相关篇章为例,探讨《庄子》中的“逍遥”境界,以及庄子在其首篇就予以强调的这种自由精神对当代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
一、《庄子》中的“逍遥”境界解读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以鲲、鹏;蜩、学鸠等形象画面在展现庄子议论高超手段的同时,实则也以此向世界推出了一个已经绵延两千年,但至今似乎还未曾解决的课题——什么才是“逍遥”?至今学界对“逍遥”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
从西晋玄学家郭象最早的关于“逍遥”的注解至今,关于《庄子》中“‘逍遥’究竟应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的探讨与论争依旧在延续。
结合自郭象以来的诸多评述,学界关于“逍遥”境界的解读大抵有四种。
(一)“适性说”作者简介:杨舒珺(1993—),女,江苏连云港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体研究。
这一种观点认为,《庄子》中所提倡的“逍遥”境界实则是一种对于性情的契合,即“适性”。
庄子逍遥游解读
庄子逍遥游解读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一部思想著作,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的《逍遥游》是其中的一篇章节,该篇章探讨了人们如何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基础,解读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深入探究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游是指人们在心灵独立自由的状态中,无拘无束地游弋于世间,不受外界束缚的一种境界。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逍遥游的境界,通过放弃追逐名利、执着欲望,以及彻底超越人世间的看法,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认为,逍遥游的境界并非是逃避尘世的人为幻想,而是通过内心的调适得以实现的。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逐渐减少,对内心的追求逐渐增加,实现心境的清净与宁静。
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在修身养性上进行实践和修炼,通过内心的探索和思考,达到超越物质欲望的境地。
追求逍遥游的方法和技巧庄子对于追求逍遥游的方法和技巧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1.心灵的自由:庄子主张心灵的自由,认为人的内心应该独立自由地去判断和评价世界。
他提到了放弃自我限制和达到超然的境界,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相对性,人们可以摆脱尘世的烦恼和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2.大自然的和谐:庄子认为,人们应该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不去强求或改变它,而是以观察者的角度去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妙。
他倡导通过与自然相互融合,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地。
3.超越善恶:庄子主张超越善恶的对立,认为人们应该摆脱对善恶的执着追求,以达到心灵自由的境地。
他认为,善和恶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绝对标准,而是由人们的主观认知所决定的,因此人们应该超越善恶的界限,超越人世间的看法,才能真正获得逍遥游的状态。
4.保持内心的宁静:庄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困扰,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他提到了观察万物的心境,不为外界的变化所动,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安宁,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逍遥游》之“逍遥”价值探析
庄子《逍遥游》之“逍遥”价值探析作者:何佳慕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6期摘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具有重要地位。
历来人们对庄子“逍遥”义的理解与阐释莫衷一是,而对“逍遥”的理解无疑是正确把握庄子思想的钥匙。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快餐式消费以及娱乐性消遣虽然能够使人获得短暂的愉悦,但却使人的内心逐渐变得空虚,精神家园变得越来越荒芜,人仿佛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岸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为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庄子的逍遥境界为人们描绘了为之向往的“彼岸世界”。
对逍遥义的历史发展、内容与表现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达至庄子的逍遥境界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精神家园;逍遥境界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6-0011-05《逍遥游》常被称为《庄子》的“内篇之首”“全书之纲”,在庄子的思想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对《逍遥游》的理解是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
《逍遥游》以寓言的形式隐喻了对人生态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等种种看法以及态度。
全篇以“鲲鹏”为起点,首先通过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諷”道出“适性逍遥”;其次,通过朝菌、蟪蛄以及冥灵、大椿说明“小大之辩”,“小大之辩”是达到逍遥的前提;最后,庄子通过至人、神人、圣人具体化的人格解释逍遥。
《逍遥游》有着自己的逻辑线索,对逍遥的阐释亦是层层递进。
郭象的《庄子注》引起了当时各家的重视,以支道林为首,林希逸、陈翔道等人的不同释义最具代表性。
可见,对“逍遥”一词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阐释。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庄子所指的逍遥至今也难以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只能通过逍遥的种种表现来揣摩其内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庄子的逍遥绝不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但又不同于孔子的积极人世,更确切地说,庄子的逍遥是一种在人世中寻求超脱的境界。
《庄子》中“逍遥”境界辩
《庄子》中“逍遥”境界辩对于庄子《逍遥游》旨意传统有两种经典解释:即鹏与学鸠都逍遥和鹏与学鸠都不逍遥这两种结论。
第一种观点主要来自于郭象,他的观点清楚地体现在其对篇名《逍遥游第一》的注解上:“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郭象结论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
郭象为《庄子》作注,是托古而阐发己见,力求调和名教与自然,立足于君王专制、儒家本位,把庄子的思想中批判君王和儒家的内容玄学化了。
在玄奥的掩盖下,兜售内圣外王、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2郭象的观点虽说是囿于社会思潮之影响,没有昭示出庄子文本的真意,但是也不失为一种人生哲学。
如果不从是否符合庄子文意的角度出发,而单单从哲学的角度出发,郭象的观点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郭象的观点若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而视,就是“相对快乐”,即人们所说的快乐,其实其中有不同的层次。
而自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
万物的本性和天赋的能力各有不同,但是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当它们充分并自由发挥天赋才能时,便同样感到快乐。
鹏与蜩、学鸠就是如此——它们的飞翔能力全然不同:鹏可以做到“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则只能“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但是当它们都各尽所能地飞翔时,都感到自己非常快乐。
应该看到,虽然郭象的观点没有昭示出《逍遥游》一文的真意,但是他的观点却是被庄子的思想所认同的,因此是不应该被简单粗暴地抹杀的。
郭象的“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是说万物本性不是生来一致的,强求一致也并无必要,这是完全符合庄子的思想的。
这个思想虽然并非《逍遥游》一文的思想,但是在其它篇目里可以见到。
如《骈拇》篇中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也就是说,顺乎天然,乃是一切快乐的由来,而戕贼本性,服从人为,则是痛苦的由来,即《秋水》篇中北海若所说:“牛马四足,是为天。
自由的向度——《庄子·逍遥游》浅析
自由的向度——《庄子·逍遥游》浅析庄子对自由问题的阐释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如何达到这种自由?庄子在其《逍遥游》篇中给出了充分的回答。
论文试图从两个层面、三个阶段解析庄子对这一问题思考。
【Abstract】Chuang-tzu’s interpretation of freed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philosophic thought. What is real freedom?How to achieve this freedom?Chuang-tzu gives a full answer in his “A Leisurely Tour”.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Chuang-tzu’s thought about this problem from two levels and three stages.标签:庄子;自由;有待;无待1 引言在繁忙的社会之中,人总是被各种事物牵绊,想要从束缚当中解脱出来,苦苦追寻肉体和精神的自由。
然而什么是自由?如何获得自由?怎样才能摆脱尘世的烦扰与内心的挣扎?这些问题被历代哲学家反复琢磨。
庄子——一位处于战乱频仍时期的哲人,面对生命的渺小与脆弱,面对生死的困惑与不安,做出了如何通往自由的回答。
2 对“逍遥”的定义庄子关于自由问题比较集中地论述于《逍遥游》篇。
何谓“逍遥游”?魏晋玄学家郭象认为“逍遥”是:“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1]郭象认为庄子的“逍遥”是指万物虽然形体的大小、觉悟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每个个体能够顺其本性、安于本命,便是逍遥。
然而,虽然每个个体都能够达到逍遥,但是其逍遥的程度不尽相同。
低程度的逍遥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它会随着外在条件的变更而消失;而高程度的逍遥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国学论文 - -论庄子的“逍遥观”
国学论文 - -论庄子的“逍遥观”论庄子的“逍遥”观摘要:庄子的文章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深远,从庄子的“物化”、“具见”、“ 海运”、我们清晰地看出他人生境界的高远来,从而进入他逍遥的理想之境。
人生要具备见地,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人生。
“沉潜飞动”沉伏下去;“怒而高飞”搏击长空,沉潜飞动才能远走高飞。
关键词:逍遥具见物化海运《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逍遥游》在《庄子》中位居首篇,可见逍遥游思想在庄子哲学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
庄子面对着人生困境,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关照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
一、何为逍遥“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
“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是一种对精神价值追求的休闲理论。
???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核心是“道”论。
所谓道法自然,在庄子的思想中不难发现自然而然、无为而不为以及无目的又合目的等等本质特征。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宁愿“采菊东篱下”的人生态度;欧阳修流连山水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理想;李白苏轼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能够不惊不乱,依然旷达自适,无一不有庄子的影子,深受庄子濡染。
庄子一方面要求鄙弃人间的世俗道德、功名利禄,以达到远祸全身、逍遥自适的境界,另一方面要求齐同死生,不悦生亦不恶死,从而超越死生,达到真正自由的目的。
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要和世间的许多事物相对。
外物的存在限制着你不能尽得逍遥。
因此就要让它们消失。
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的,庄子却自有他的办法。
作为对象的外物不能消失,但是我们自己可以消失。
自己消失了,对象自然在你的世界中也就消失了。
古语云:心不在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我心不在,世界又何在呢?这时,对你来说剩下的只是一个清明纯粹的世界,你自然可以在其中逍遥自在的游,悠然自得。
如此,你便可以不执着于外物,不被外物束缚左右。
对逍遥游的理解和看法
对逍遥游的理解和看法
《逍遥游》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家庄子的一篇重要随笔。
这篇文章是庄子《逍遥游》的主题篇,主要描绘了徜徉自在,无拘无束的逍遥生活,体现了庄子的主张,即人应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自我解放的境界。
这篇文章以天地宇宙为背景,以鲲鹏的飞翔为主线,通过对各种生物的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述了庄子的逍遥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人世间的尘埃纷扰,超脱世俗之外,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这就是“逍遥游”。
文章强调的是一种超越世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境地。
庄子的这种思想有其深远的哲学意义。
他提倡的逍遥游,其实是一种生命的理想状态,是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苦和挫折时,寻找心灵的寄托,达到内心的平和。
对于现代人来说,庄子的这种逍遥思想提醒我们,在忙碌和压力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找到逍遥游的可能性,那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和休息。
总的来说,庄子的《逍遥游》让我们看到,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自由和逍遥,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地。
庄子“逍遥游”释论
庄子“逍遥游”释论《庄子“逍遥游”释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丰富深沉,深受后人的推崇。
其中,他的《逍遥游》篇章被视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逍遥游》,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
《逍遥游》一文讲述了庄子的游历经历,以及他通过逍遥游的境界所感悟到的哲学思想。
庄子通过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流转,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道理。
这与庄子的自然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他认为,万物皆有自己的自然规律,在宇宙的运行中不断地变化。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摒弃自己的私欲和欲望,让自己心灵得以自由和舒适。
庄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与自然相处并相互融合,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他用“倏忽”和“疑忽”来形容自己和自然相融合的状态,意味着他与自然之间互相渗透,如同水混合在一起一样。
这种状态让他能够逍遥自在地生活,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心灵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了人的心态和境界对于自由的影响。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要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他提倡人们放下功名利禄的欲望,不为外在的荣誉而追逐,要追求内心的真正自在与快乐。
在《逍遥游》中,庄子还通过不同的比喻和故事,来诠释自己对自由的理解。
他讲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故事,来说明人们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不要随波逐流。
他还通过比喻,将人类的欲望和追求与自然界的飞鸟进行对比,指出人类不应该被欲望所累,要追求超越欲望的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所呈现出的思想观念,深受后世各个领域的学者和普通读者的喜爱。
许多心理学家将其视为心理健康和自由的指南,指导人们如何摆脱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舒适与解放。
文学界的作家也将《逍遥游》中的意境与情感融入他们的创作中,塑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化经典。
总的来说,《逍遥游》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自身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指导。
它呼吁人们要跳出功名利禄的框架,放下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自在与快乐。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作者:何泓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中较特殊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庄子关于自由的思考。
庄子之自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逍遥”,在解释“逍遥”时,庄子先将人的视线引入瑰丽宏大的高远世界,然后陡然下降,从自然界最细微处入手,不断上升思考,引发“大小之辩”,进而试图摆脱对外界的有形世界的依赖,达到精神上的“无待”。
本文试图从“逍遥”二字本意入手分析,进而把握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背后的超然性。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大小之辩;无待作者简介:何泓睿(1992.5-),女,四川南充人,北京市朝阳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认识庄子的“自由”思想应该从“逍遥”二字入手。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曰:“清人在消,驷介廉庸,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句中的“逍遥”与上句“翱翔”相对仗,现在一般理解作自在闲适的意思。
而在《逍遥游》中,关于“逍遥”一词只有一处提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逍遥乎寝卧其下”。
可见逍遥一词,在不同文本中可做不同解释,所以,关于“逍遥”二字应该回到其本身。
一、“逍遥”题解《说文解字》:“逍,逍遥,猶翱翔也。
从辵肖聲。
遥,逍遥也。
又,遠也。
从辵䍃聲。
”“逍遥”二字都从“辵”,有且行且走、停停走走的意思,因此有学者认为大多数典籍中的“逍遥”一词是用来形容那些苦闷异常、无事可做的人。
但《说文解字》在解释“逍遥”二字都从“辵”,但已经脱离基本含义有了新的发展。
逍,作翱翔讲,遥,解释为远,字面理解为一种既高且远的境界。
所以《逍遥游》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其遥远的距离。
再联系庄子本人不乏“鼓盆而歌”之类的惊人之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精神上从容强大,享受超然寂寞之人。
以逍遥游为例分析齐物齐生死无待的思想内涵自己散文的艺术成就
以逍遥游为例分析齐物齐生死无待的思想内涵自己
散文的艺术成就
“逍遥哲学”是庄子散文的基本思想。
“庄子思想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学。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
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生暮死的小生物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生命短的局限,生命长的亦是如此。
庄子讲记——第一篇逍遥游(一)
庄子讲记——第一篇逍遥游(一)第一篇逍遥游(一)《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
下面我们开始研究《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
在中国文化里头,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出来的,庄子讲的逍遥,不是西门町那个逍遥池的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过也许有一点榷庄子》里逍遥的意味。
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这个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于学佛的人要求解脱。
结果我们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又守戒,又这样又那样,认为这叫做道。
看他一点都不逍遥,越看越苦。
学佛修道要求逍遥解脱,人生既不逍遥又不解脱,这个人生是很苦的。
《逍遥游》,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
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
所以拿这个观念讲,什么叫人生?我们可以作一个答案:痛苦的累积叫人生。
人生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遥自在。
我们现在首先要对《逍遥游》做一个纲要,大家要把握这个纲要。
《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我们的方向。
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眼光、思想。
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
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个人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么道。
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
换句话说,人修道也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人生。
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就告诉我们:解脱的见。
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
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
所以能够具备了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华。
庄子“逍遥游”释论
庄子“逍遥游”释论庄子“逍遥游”释论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之一,他的文章《庄子》中的《逍遥游》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考的篇章。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的追求自由的理想,在其中表达了一种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境界。
下面将从庄子“逍遥游”的主题、内容及其哲理等方面对这篇古代经典进行解读。
首先,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是自由和逍遥。
逍遥一词具有穷尽了之的含义,意味着超脱于凡尘、舒适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庄子通过描述自然景象的美妙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逍遥生活的追求。
在《逍遥游》中,庄子以云游的方式自由自在地徜徉于天地之间,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真实。
他不受世俗规范的束缚,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心灵的超越。
其次,庄子“逍遥游”的内容是对自然和人的思考。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对山川、湖泊、鸟兽的描绘以及对风、雷、雨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具有自立、自主的特性,而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提出了追求心灵自由和超然世俗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放下俗务而以内心为中心。
庄子认为,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和自由的境界。
最后,庄子“逍遥游”中蕴含的哲理是人生的智慧。
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思,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权力财富的追逐,而在于内心的修炼和追求真理。
他通过自然景观的描述,寄托了他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的追求。
他提倡心灵的清净和超然,主张对外在环境保持淡泊、超脱的态度。
庄子的思想教导人们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而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
总之,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学思考的文章。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的思考,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和逍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思想教导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超越世俗的束缚,在内心中追求真理和心灵的自由。
庄子的《逍遥游》不仅让我们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实、自由和心灵的平静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刻表达了对自由和逍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逍遥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鲲鹏寓言的文本解读——以《庄子·逍遥游》为中心
也” , 如今 既然鲲 鹏 的形 躯 已经大 到 了“ 不 知 其 几 千
里也 ” 的地 步 , 则更 见 出其 “ 大” 来_ 3 ] 。如 果说 “ 不 知
其几 千里 也” 是从 静 态 的 角度 反 映 鲲 鹏外 形 的硕 大
无比, 那 么接下 来 的“ 怒 而 飞” 、 “ 海 运 则 将 徒 于 南
身为鹏 , 不远万 里 , 从北 冥 飞赴南 冥 呢?这样 的非凡
举 动具 有 怎样 的特 殊意 义 呢?对 此 , 成 玄英 解 释说 : “ 所 以化 鱼为 鸟 , 自北徂 南者 , 鸟是 凌 虚之物 , 南 即启 明之 方 ; 鱼乃滞 溺 之 虫 , 北盖幽冥之地; 欲 表 向 明背
以《 逍遥游》 篇 为中心, 细 致 解读 鲲 鹏 寓 言的 深 层 内涵 和 意 旨, 以期 深 4  ̄ A4 J ' ] 对 于庄 子 逍 遥 义 的 认 识 。
关键词 : 逍遥游 ; 鲲鹏 寓言; 解 读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0 5 3 9 ( 2 0 1 5 ) 0 6 — 0 0 5 0 — 0 5
子精 心挑选 的结 果 。从 生 物 属性 上 看 , 二 者可 以分 别归入 鱼类 和 鸟类 。而 鱼 和 鸟作 为 两种 动 物 , 对 于
人类 而言 , 具 有特 殊 的象征 意 义 。这 一 点在 日常 语 言 中有着通 俗 的反 映 , 比如 说 “ 海 阔凭 鱼跃 , 天高 任 鸟飞 ” 这句话 就直 接 显示 了鱼 和 鸟尽 情 任 性 的遨 游
此 空 间距离 的不 可测 知 正好 说 明大鹏 飞行 的无 尽遥
远 。
暗, 舍滞 求进 , 故举 南北 鸟 鱼 以示 为 道之径 耳 。 ” ( 《 庄
庄子“逍遥游”之我见——先秦散文研究[共五篇]
庄子“逍遥游”之我见——先秦散文研究[共五篇]第一篇:庄子“逍遥游”之我见——先秦散文研究摘要:庄子的“逍遥游”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以及看破红尘最终达到超凡脱俗,殊不知这些只是为他失败的人生找的漂亮的借口。
关键字:逍遥借口我见庄子“逍遥游”之我见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做过漆园吏。
世人评价他虽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侍的精神自由。
在他的“逍遥游”中,他表现出洞悉万物,看破红尘、功名、利禄、超越生死境界,最终达到了超凡脱俗。
这样的庄子让每个人都觉得他活得洒脱,将志趣寄于天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可是他真的达到了看破功名利禄了吗?其实不然,他作品中对仕途的鄙夷与不屑,这看起来更像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做法。
虽然曳尾途中说明了庄子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心甘情愿选择了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的贫穷生活,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他超脱的表现。
他只是看穿了盗国盗民的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不愿为取得功名而受人驱使,牺牲自由的同时又有可能会徒留空名。
这说明庄子而非真的鄙夷权利,不然他又怎会当初做了那个小官。
只能说他的目光比我们更加深远,虽知当官的神气、威风,但也知当官的危机,不愿意因小而失大,拿自己的生命去和功名利禄开玩笑。
所以才嚷着逍遥是生命的大事业,而此大事业就是无事无业。
庄子有一次到魏国去见魏王,当时的打扮是这样的:“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
”穿的是布衣,布衣也就是麻布,还不如今天的麻袋,而且这个麻袋还是打着补丁的;鞋子破了,要用绳子捆在脚上。
就这样去见一国之君了。
梁惠王见到庄子就说了:庄先生,你怎么搞得这么狼狈啊?庄子一听就看不起梁惠王了。
庄子说我这个叫贫穷,不叫狼狈,贫穷只是没有钱,狼狈是没有精神。
我只是没有钱,但我是有精神的。
[1]不论庄子是狼狈还是贫穷,辩来辩去不过是突显了自己的困窘。
我承认庄子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但是他没有勇气直面现实,用斗争来改变自己贫穷卑贱的恶劣生活处境,只能在自己的思想天地中编织着那美丽梦幻的白日梦,去追求所谓的自然天性。
《庄子》研读(一)逍遥游
《庄子》研读(一)逍遥游《逍遥游》可分为三部分:1.第一部分写鲲鹏故事:①先写鲲化为鹏,迁于南溟,中间穿插《齐谐》、蜩、学鸠、汤、棘、斥鴳的评价。
②结尾以议论段落点明主旨,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第二部分包含四个小故事:①尧认为天下已平,而自己仍尸位素餐,故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不越俎代庖。
②肩吾和连叔谈论接舆提到的姑射山神人,连叔认为接舆语言荒诞,肩吾则认为连叔心智被屏蔽,不了解神人的高深。
③宋人到贩卖帽子,越人断发文身用不上。
④尧到姑射山见四位得道之士,茫然忘其居天子之位。
3.第三部分写惠庄辩论:①惠子讲自己有大葫芦不会用,庄子举卖不龟手药的例子批评他拙于用大,大葫芦可以做成舟泛于江湖。
②惠子讲一棵大而无用的树反驳庄子,庄子认为树大无用,方避砍伐,可以在下面逍遥而眠。
【好句摘录】彭迁南明,水击三千里。
六月他去万里休养。
而世誉而不劝,世而不相恋,视内外分,争荣辱,早已一去不复返。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鹪鹩在森林深处筑巢,但只有一只;老鼠喝了河里的水,但是河水已经满了。
虽然你的病治不好,但还是祝你过得更好。
聋子与钟鼓之声无关。
【哲理辨析】现行本《庄子》共三十三篇,以内七篇为精要,内七篇以《逍遥游》为精要,而《逍遥游》又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句为精要。
《逍遥游》包括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寓言,引出小大之辩的思想主题,后面则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进行总结概括和举例说明。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既是全书纲领,也是最高的精神境界。
一、何谓逍遥逍遥,即无待之境。
了无主客我的对待,是为无待的逍遥。
亦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境,逍遥者不外姑射山之神人。
“无待”即消弭了“物”与“我”、“事”与“功”、“名”与“实”之间的对立关系。
徐复观指出,《逍遥游》的“无己”,即是《齐物论》中的“丧我”,即是《人间世》中的“心斋”,亦是《大宗师》中的“坐忘”。
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哲学家中的诗人,是诗人中的哲学家,他的文章充满诗意和哲学思辨色彩,他的想象丰富多彩,他运用的寓言故事,虽然有可能都是他瞎编的,但是这些寓言故事很能体现他的思想。
在《庄子》一书中,最出彩的要算是他的开篇之作《逍遥游》了。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逍遥游。
逍遥,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种无所依靠完全自由自在的状态。
从庄子的思想上来看,人是不自由的,万事万物其实都谈不上自由,自由是完全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只有抛弃了人世间一切欲望,一切约束,才能达到逍遥的状态,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与天地合一、逍遥而无所待的状态。
所有有所牵挂有所依靠的状态,都不是逍遥的状态。
他的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说这个。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庄子还表达了他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所谓有用和无用、死亡和生存、永恒和短暂、美丽和丑陋、当官和在野等等,其实都是相对的。
有了善才会有恶,有了美丽才会有丑恶,这种相对而生的关系,其实都源于人的内心的价值判断,而人有了价值判断,就等于自己为自己的脖子上了枷锁,又是不自由的了。
所以,要取消一切差别,去掉一切的欲望,抛出所有的好与不好的价值评判,这样你才能真正的自由,真正达到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游的境界。
我们看看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摘要:1.逍遥游的概述2.逍遥游的主题思想3.逍遥游的文学价值4.逍遥游的现实意义正文:一、逍遥游的概述《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的第一篇,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大鹏展翅高飞、蝉和小鸟的对话等寓言故事,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由、超脱的人生态度。
全文行文优美、哲理深刻,堪称古代散文的瑰宝。
二、逍遥游的主题思想《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追求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
文章中,庄子通过对大鹏、蝉、小鸟等生物的描绘,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由、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文章中,“逍遥”一词,意味着不受外界拘束、自由自在。
在庄子看来,只有内心不受名利、地位等外在因素影响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三、逍遥游的文学价值《逍遥游》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首先,文章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学道理讲述得生动形象,使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感受到道家哲学的魅力。
其次,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古代散文的佳作。
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才华横溢的写作风格。
四、逍遥游的现实意义虽然《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源于道家哲学,但是其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困扰,很多时候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这时候,我们可以从《逍遥游》中汲取智慧,学会放下内心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同时,文章中强调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逍遥游》是一篇具有深刻哲学内涵和极高文学价值的古代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7 1 0 0 0
化, 却难 以说清。 当然庄子也没有 明讲。 但 是从此 寓言之中, 亦可以分析
但是这种 “ 有待 ” 逍 遥明显与庄子本意不同。支遁的 “ 逍遥”义已经略近庄 出其他 的意思。 为什么举 “ 鹪 鹩” 、“ 偃 鼠” 和 “ 庖丁 ” 、“ 尸祝” 的例子 来 子。 经过梳 理庄子文 本, 及 参照郭 象注、 成玄英疏后, 得 出了“ 逍 遥” 既不 作 喻呢?
庄子 “ 逍 遥” 在 于无 待, 而 不是不 待, 如 同佛老 铸在 空 上 。 庄 子 的 “ 无 待” 是在 “ 有 待” 的基础上 , 摆脱 自我的所待, 而超 脱到更大 的境界
如 此看来 , 大鹏 、 鹦都是 不 “ 逍遥 ” 的。 因为小 鸟与大鹏 皆有 所待, 只是 之 中, 这种境 界可以说是在 “ 有” 的面前称作 “ 无” , 是一种 大有。 所 待之大 小不一样而 已。 故而支道林 说 , “ 鹏 以营生之路 故 失适于体 外; 骗 以在近而笑 远, 有矜伐于心 内” ,“ 若 夫有欲 当其所足 , 足于所足, 快 然有似 天真 , 犹饥者 一饱 , 渴者 一盈 , 岂忘忝 尝于 糗粮 , 绝 觞爵于醪
同。 岂独 自通而 已! 又 从有 待者不失其所待 , 不失则 同于大 通矣。 [ 1 向秀、 郭象 从 对 待方面 解释 了逍 遥 。 分为了两层 , 一层是 “ 所 待之 逍 遥” 。 所谓 “ 所待 之逍遥 ” 是 每一个 事 物都有 不同的 “ 己性” 。 每个 个 体 都根 据 自己的不 同特 性选 择不 同所 资取的事 物, 一单满足 了这种 “ 己
对于, 沧海一粟 , 庄子讲了 《 则 阳》 之中 “ 蜗角之争”的故事。 本来两 国之 战是很大 的事情, 然 而庄 子却喻之为蜗 牛之角。 在 此庄子确实详尽 谈 及了 “ 有” 与“ 无” 之 间的对 待。 国家再大 , 浮尸 百千, 也仍然是沧海 一 粟。 不 若庄 周一 日 , 梦为蝴蝶 , 而忘其 自己。 “ 无” 也是 “ 有” , 是大有。 尧治理 国家 , 需要有 才能够治理得 好, 而天下, 本归于 自 然。 是成就 “ 有” 的背景, 也是 “ 有” 的泉源 。 当然并没有说郭象注得不妥, 已陛固然重要 , 但保持 己性的 同时, 亦 能够 抽身于此对 待之境 , 忘怀 得失, 得到逍遥 自由。 恰如肩吾所 示。 肩吾 问于 连叔 日:“ 吾闻言于接舆 , 大而无 当, 往而 不返 。 吾惊怖其言, 犹 河汉 而无极 也 ; 大有径庭 , 不近人情焉。 ” 肩吾 是扛着脑 袋, 无法忘记 自 我, 而自 我有 己性, 故而有所对 待。 但 是, 总是被 眼前之事所 蒙蔽 , 就像 是佛教 所 说的 ,“ 遍计所执性 ” 。 所 以, 肩 吾没法相 信连 叔的话 , 怎么会有 神人 吸风饮露 , 使谷 物不受 到伤 害, 就 能够丰 收呢? 连 叔接着又说 , “ 然。 瞽 者无 以与乎文章 之观 , 聋 者无 以与乎 钟鼓之 声。 岂唯形 骸 有聋盲哉 ? 夫知亦有之 。 0 】 三、 总结 人 总是被 当下的一根小 枝桠 , 一 口溪水所满足 , 难觉超 越于 己性之 外的更大 的境 界。 河伯为 何望洋兴 叹, 大概 也是因为看 到了大海 而感到 了壮美 之情 。
性” , 就 是逍 遥 的,“ 夫小大 虽殊 , 而放于 自得之 场, 则 物任其性 , 事 称
其 能, 各 当其分 , 逍 遥一 也 , 岂容 胜负于其间哉 ! 另一层 是,“ 无 待逍 遥” 。 无待 逍遥 是属于圣人 的,“ 圣人待无” , 这种 “ 无” 其实是所待各 个 个体 ( 各 体 与所 待形成 满足 己性的 “ 逍 遥”) 的有,“ 又从有待 者不失其 所待 ” , 如 此才 能与 自 然大化为 一。 向秀 、 郭象 , 这 种不离所 待的逍遥 似 乎有失庄子之 旨, 所 以郭庆 藩引家世父侍郎公所说 ,“ 天 下篇庄子 自言其 道 术从事不可 已, 上与造 物者 游。 首篇 日逍遥 游者, 庄子用无 端之词以自
喻也 。 注谓小大虽殊 , 逍 遥一 也, 似失庄子之旨。 t 3 1  ̄ - X / , 待称 之为自由。 这 点明显 失却了庄子原来 的意思。 东晋 名僧 支道 林 的解 释 与庄子本意 更为贴 切 。 支 道 林认 为 , 有所
待, 则非 逍遥 。 真正 的 “ 逍遥 ” 在于心之 自在 。 至人 之心无所 可待,“ 物 物 而不物于 物 ” , 所 以不会被 外物所 系累 。 心之至 足 , 则“ 逍遥” 自在 。
枝” 、“ 满腹 ” , 这些 都 可以说是郭 象认为 的完善 “ 己性 ” 的所 能铸于虚 空的无待之上 , 亦不是 只满足己性的 “ 有待 上 的满足 , 而是 在这 种满足 已 性 ( 或已满足 , 或未满足) 的这种前提下, 发现除了已 性 之外还有 待 。 然 而,“ 一 枝” 是不 是在 深林 之 中?满腹 之 水是不 是又 源 自浩浩 河 更 大的 “ 无待” 的存在。 流?
一
“
【 关键 词] 逍遥; 有待; 无待
一
逍遥之意
刘孝 标注云 : 向子期 、 郭子玄逍遥 义 日:“ 夫大鹏之 上九万 , 尺 鹦之
起榆 枋 , 小大虽 差, 各 任其性 , 苟当其分, 逍遥 一 也 。 然 物之芸芸 , 同资 有待 , 得 其所待 , 然 后逍 遥耳 。 唯圣人与物 冥而 循大 变 , 为 能无 待而常
文教专论I C U L T U R E A N D E D U C A T I ON
《 庄子> > 逍遥对待研究
以首篇 《 逍遥游》为视角 马 Leabharlann 王帅锋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河北保定
[ 摘 要】 郭象对 “ 逍遥” 理解为对于 “ 己 性” 的满足, 即 是“ 有待” 逍 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