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巾全会精神宣讲提纲(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进一步推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全区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省委、区委决策部署上来,推进裕安跨越崛起,区委决定在全区开展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

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改革
(大家知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今天宣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二、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推进裕安跨越崛起。


第一部分: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主要有两个问题: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二、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主要内容)
一、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之为一届“无可伦比”的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被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称之“为世博会事业树立了新标杆”,创造了参展方数量最多、参观者人数最多等诸多纪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取得的成绩主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回顾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们看到)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这里,给大家说一个数字:“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38万亿元,对比数据,你就不难发现,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十一五”的五年就等于再造了一个中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

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以上。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体制保障。

开放型经济水平继续提升,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1.42万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万亿美元,增长一倍,上升为世界第二位,其中,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

同时,利用外资持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全面展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3.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在实际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出当初预期情况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基本实现。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获得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进,政
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不断提高,保证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5.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种田纳粮”的铁规远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即使是史书中推崇备至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能做到临时的轻徭薄赋。

给“种田纳粮”的历史画上句号是前无古人之举,惠及我国亿万农民,必将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流芳千古)。

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6.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战略思想,通过对外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

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承担与我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近些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就业机会。

国际社会对我国政
策主张更加关注,对我国声音更加重视,进一步树立了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首先,从国际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
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国际经济规划改革深入进行,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千方百计对我国在战略上围堵、安全上威胁、发展上牵制、主权上干涉、形象上丑化、思想文化上渗透,对我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其次,从国内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然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人均GDP 进入3000美元门槛,“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存在;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人
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任重道远。

二、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主要内容(共有四个问题)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核心有两点)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科学发展”在中国编制五年规划史上首次被明确为“主题”,贯穿其中、统领全篇,这将给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新思路、新途径、新基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过去我们对于发展的认识往往被浓缩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被浓缩为GDP的发展,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甚至是有害的,造成了在我国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

这在本质上是发展还不够科学的表现。

当前和今后时期,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是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

《建议》中提出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四个更加、一个促进”就是围绕“科学发展”展开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

2.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建议》中,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定为整个“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这也是这次规划建议最突出的精神实质。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建议》从五个方面做出了明确部署: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
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九大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4、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6、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7、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8、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些目标,把“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关切和期盼,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

目标清晰,催人奋进。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十大任务)
《建议》部署的“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分为经济发展、
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共十项任务。

第一,关于经济建设(五个方面)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建议》首次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独立一个章节进行了具体论述,而且将其臵于十大发展任务之首,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三条详尽措施。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长期以来,消费一直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

目前,中国依然处于“消费抑制阶段”,即经济高增长、居民高储蓄和低消费共存。

只有消除了抑制消费的因素,居民最终消费的潜力才可能得到释放。

《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强调扩大内需战略还有国际因素考量。

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中国不能再过度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如果能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

”金融危机暴发后,中国采取了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
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居民收入,改进消费结构、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

实践证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是成功的。

未来五年,应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减轻居民的教育、养老、医疗负担。

可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也为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对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这几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

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利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耕地安全、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要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要面向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准确把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网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产业的变化方向,明确攻关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关系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

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等一系
列以协调生产力结构性矛盾问题的战略。

从区域发展背景来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重心将发生转移。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十二五”期间,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受地价、资源、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的约束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经济重心将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所以要发挥欠发达地区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

要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抓住城乡人口结构转折的重大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城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结构调整。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切实加强节约增效和生态环保,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关于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三个方面)
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时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7.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了一个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