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过年、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的来历与演变
压岁钱的来历与演变关于压岁钱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
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
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另一种说法就是: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
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
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
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于现在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压岁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吃的玩的,或是买学习用品和书籍,也有的流入了了网吧或是游戏厅。
除夕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除夕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关于除夕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除夕简介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
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下锅。
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的由来压岁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表达节日祝福的一种方式,更是代表着祝福和吉祥的象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压岁钱的由来及其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
一、压岁钱的起源压岁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就出来伤害人类。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门前点燃红色的火把,辟邪并驱赶这个怪兽。
后来有一位叫做"红衣公"的神仙,听说了人们的苦恼,便化身为一名乞丐,向一个家庭求取庇佑之物。
这名乞丐走遍村庄,来到一个家庭的门前,求到了一些红纸包裹的钱财,回去后将它们抛撒在村庄的各个角落。
次日一早,人们发现怪兽已经消失,家家户户都平安无事。
从此以后,人们就认为将钱放入红包给孩子们,能趋吉避凶,带来祝福与好运。
二、压岁钱的传承压岁钱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传统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行的。
从小家庭到大家庭,祖辈将压岁钱赠予孩子,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接受。
这种传统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幸福快乐。
除了家庭传统,压岁钱在社会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节庆活动中,老年人会将压岁钱赠予年轻人,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关心。
而年轻人则会将压岁钱送给长辈,以示孝顺和尊敬。
这种相互关怀和表达爱意的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独特现象。
三、压岁钱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压岁钱的形式也在发生改变。
最初的压岁钱是以硬币的形式存在的,后来逐渐演变成纸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数额。
与此同时,压岁钱的方式也有了变化,除了红包之外,还有电子红包和礼品卡等形式。
这些新的方式虽然更加方便和实用,但仍然保留着压岁钱的传统意义和价值。
此外,压岁钱的用途也在逐渐变化。
过去,孩子们通常会将收到的钱用于购买喜爱的物品,满足自己的小小愿望。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许多家长鼓励孩子们将压岁钱用于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培养孩子们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春节与压岁钱的历史渊源
春节与压岁钱的历史渊源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在这个特
殊的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家庭团聚、赏灯、放烟花、舞狮子等。
而在春节过后,长辈们会给晚辈发放压岁钱,作为祝
福和祈福的一种方式。
压岁钱,作为春节习俗的一部分,早在古代就已存在。
据史书记载,压岁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皇帝会赏给宫廷中的官员和将
士一些金银财帛,用于镇压邪恶,以求平安。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传
承到民间,成为春节期间长辈给晚辈的一种传统。
在过去的岁月中,压岁钱的形式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最初是在孩
子们睡觉的时候,长辈会放入红包中的硬币来祈福平安。
而随着社会
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压岁钱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仅限于硬币,也
包括纸币、礼品卡等形式,甚至有些人会通过电子转账的方式给予压
岁钱。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压岁钱始终传递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
在收到压岁钱的同时,晚辈也会用心收下,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
这
种传统不仅拉近了家人之间的距离,也让人们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
里感受到更多的温馨与祝福。
总的来说,春节与压岁钱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虽然形式不
断变化,但其寓意和价值却是恒久不变的。
压岁钱不仅是一种物质上
的馈赠,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家族间的情感与祈福。
希
望在未来的春节中,这一美好的传统依然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共同感受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有哪些
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有哪些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有哪些?一起来看看春节压岁钱的由来和寓意,欢迎查阅!压岁钱的来历版本一:旧时除夕有守岁、辞岁的习俗。
是夜,祭祀祖先,合家团聚欢宴娱乐,最后辞岁时,长者上坐。
受下辈礼拜,礼拜完,由长者散给小辈财物。
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
版本二: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
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
”王建的《宫词》说:“工人早起笑欢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急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足见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昌盛。
又据《资治通鉴》卷廿六中记载,时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王建《宫词》也有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
”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
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宋代成为民间重要风俗之一。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
版本三:大年除夕的晚上,很多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为什么会得到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
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
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
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的由来压岁钱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长辈在春节期间给晚辈的红包。
它不仅体现了亲情的表达和传承,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介绍压岁钱的由来及其相关传统。
一、古代的“压岁”习俗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压岁”的习俗,其含义是人们希望能够“压住”岁首的灾祸,迎来一个平安幸福的新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通常会将一些祝福的物品送给晚辈,比如金银首饰、布匹、铜钱等,这就是当时的“压岁钱”。
二、压岁钱的象征意义1. 物资保障在古代,压岁钱通常是金银首饰、铜钱等财物,这些物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长辈们将这些财物赠予晚辈,既是对晚辈的关爱与期望,也是希望他们能够有一个物质充裕的新年。
2. 祝福和吉利压岁钱还具有祝福的意义。
传统上,人们相信铜钱具有镇宅辟邪、避邪驱凶的作用,因此将铜钱放入红包中,寄托了对晚辈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生活幸福。
3. 传承与合家团圆压岁钱的给予和接受是家族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
家族中的长辈通过给晚辈压岁钱,表达了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同时也促进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
压岁钱的传承,是家庭温暖和睦的象征。
三、压岁钱的演变与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压岁钱的形式和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红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赠送压岁钱的一种主要方式,逐渐代替了古代的金银财物。
红包更加方便携带和使用,也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此外,压岁钱还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在传统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形式,比如电子红包、网络红包等。
这些新形式的出现,既实现了压岁钱传统的延续,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展现出时代的活力和创新。
总之,压岁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它既是物质的给予,也是祝福的传递,更是家庭和谐的象征。
压岁钱的由来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家族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年俗之一。
在今后的年关来临时,让我们怀着传统情感,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好的传统习俗。
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的由来压岁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项独特的风俗,作为年轻人和儿童最期待的福利之一,它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普遍。
那么,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顾名思义,是给小孩子压压岁(灵魂岁数)的钱,它起源于中国民间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名叫“年”。
每年到腊月即农历的年底,这只怪兽就会从山中走出来,伤害百姓,使得过年成为了人们最大的恐惧和困扰。
由于这只怪兽最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就开始在每年除夕的夜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同时用鞭炮及其它各种方式产生响声来驱逐这只怪兽,以保护自己的家人和财产。
在古代,人们发现只有儿童的哭声最能吓跑这只怪兽,因此人们就给儿童们包红包,希望他们在除夕的夜晚大声哭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风俗逐渐演变成了给儿童压岁钱的习俗。
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了新成员加入,代表了家族的延续和繁荣。
因此,给儿童压岁钱就成为了表达家庭对新一代成员的祝福和庇佑的一种方式。
此外,给儿童压岁钱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理财观念。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压岁钱是他们接触和管理金钱的第一步。
他们可以自行支配这笔小额资金,通过花费或储存压岁钱,他们可以学会合理支配财务收入,逐渐了解金钱的价值与重要性。
而在现代社会,压岁钱也逐渐演化成了一个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赠送压岁钱,不仅代表了亲情友情,也传递了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同时,对于接收压岁钱的儿童来说,这也是一种认同和鼓励,让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充满信心和努力。
总之,压岁钱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仅有着深厚的含义,也具有重要的社交和教育意义。
它不仅是孩子们喜爱的节日礼物,更是传承着家庭、友谊和社会的温暖。
无论时间如何变迁,压岁钱的存在都将让我们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体验到特殊的文化魅力。
春节与压岁钱的传统习俗
春节与压岁钱的传统习俗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
而其中一个备受关注和喜爱的习俗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作为春节期间赠予儿童的一种特殊礼物,不仅寓意着对新一年的祝福,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家族情怀和传统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春节与压岁钱的传统习俗,带您一窥中国年俗之美。
1. 压岁钱的起源与意义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古时候流行一种叫“压岁”的疫病,许多孩童在寒冷的冬天会因此而病倒。
为了避免孩子受到邪气侵害,人们将铜钱串起挂在孩子的项链上,以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给孩子们赠送一定数额的钱作为祝福与保护。
压岁钱的意义也逐渐扩展为祝愿孩子们在新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同时也寓意着家族兴旺和福运连绵。
2. 压岁钱的形式与金额按照传统,压岁钱通常以红包的形式赠送。
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喜庆,寓意着福气和瑞气。
压岁钱的金额通常是一些吉祥数字的组合,如8元、88元。
因为在汉语中,“八”字发音与“发”字相似,传达着财富和繁荣的寓意。
此外,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放置一些特别的压岁钱,比如加入一些纸币,以增添新年的喜庆氛围。
3. 压岁钱的赠送方式与时间赠送压岁钱的时间与方式因地区和家庭而异。
通常情况下,父母或长辈会在春节期间把压岁钱放入红包中,并在节日期间分发给孩子们。
在赠送压岁钱的时候,常常会配上一些祝福的话语,如“岁岁平安”、“身体健康”等等。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是家庭之间亲情的表达。
4. 压岁钱的文化意义压岁钱作为中国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几个核心价值观。
首先,它传承了家族之情。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压岁钱作为家人之间传递爱与祝福的形式,强化了家庭的凝聚力。
其次,压岁钱蕴含了关爱与祝福。
通过赠予红包和祝福语,人们表达了对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的期望。
最后,压岁钱也反映了社会责任感。
作为长辈,赠予压岁钱是一种传统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传递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支持。
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春节压岁钱的来历春节压岁钱的来历压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不过最早的压岁钱的“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儿身上带的护身符。
因为“祟”与岁谐音,所以压岁钱有“厌胜鬼祟”的巫术作用。
宋代以来,人们用现实流通钱币作为压岁钱,明清时代广泛流行。
明清时代的压岁钱,由长辈用红线将铜钱串起来,吃过年夜饭后直接给予晚辈,或者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
如果贪睡的小孩已入梦乡,长辈则要留一份,压在其枕边底下。
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从枕下翻出,一番惊喜。
使用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相联)的新钞票,因为“联”与“连”谐音,预兆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生”。
而红纸包钞票,这种压岁钱称为“吉利红包”压岁不仅用钱,跟压岁有关的还有压岁盘,压岁果子等。
压岁钱数多少不一,但能给小儿带来自主消费的喜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量与日俱增,通常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几千。
这一方面给儿童带来了年节的欢喜,但同时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压岁钱越来越多,儿童本身不能理性支配如此大数目的钱财,应该怎样合理的利用呢?有的年轻人一味追求钱的多少,互相攀比。
如果对压岁钱管理不当,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总之,不论压岁钱采用何种形式,压岁钱都是喜庆的贺岁之礼,也是长辈给予晚辈以保护的力量。
直到今天人们仍保持着给压岁钱这一传统。
春节习俗贴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春节压岁钱的文化传统
春节压岁钱的文化传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具有传统特色的节日之一。
作为四千年文化传统的体现,春节有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其中,给予压岁钱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之一。
本文将探讨春节压岁钱的文化传统,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一、压岁钱的由来压岁钱作为春节传统的一部分,源自古代的“岁首”习俗。
古人认为岁首是一年的开始,人们需要进行一些仪式和祭祀来驱逐邪气、祈求吉祥。
在民间,人们会用硬币或纸币包裹在红色纸包或红色信封中,赠送给年幼的孩子,以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幸福快乐。
二、红包的象征意义1. 驱邪避灾在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认为是能够驱邪避灾、辟邪的吉利颜色。
红包作为一种红色包装的礼物,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透过压岁钱,长辈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新的一年中避免厄运和邪气,平安健康地成长。
2. 福气连连压岁钱的送出,也是对财富的象征。
把压岁钱放在红包里,象征着福气连连、财源滚滚。
这体现了人们对孩子们未来幸福生活的祝福,也鼓励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追求成功与富裕。
三、压岁钱的习俗变迁虽然压岁钱的传统由来已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压岁钱的形式和方式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
1. 数额的变化过去,压岁钱的数额相对较小,主要是象征性的祝福。
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压岁钱的金额也随之增加。
照顾者们希望通过较多的红包金额来表达他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支持。
2. 数字化红包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现金压岁钱逐渐演变为通过数字化方式发放。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支付平台或手机应用发送红包给亲朋好友,便捷而高效。
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祝福和关爱的核心并未改变。
四、如何传承这一传统压岁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传承并发扬光大。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1. 教育孩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亲子教育是传承春节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父母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向孩子解释压岁钱的含义,以及参与家庭传统活动等方式,使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压岁钱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压岁钱的来历及传说故事压岁钱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有哪些你知道吗?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一起来看看压岁钱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欢迎查阅!压岁钱的来历及传说故事在我国春节期间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压岁钱,这也是很多小朋友喜欢春节的原因,可以拿着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春节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是深刻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关于压岁钱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
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
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
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
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代表着对孩子新一年的祝福,其实,“压岁”不一定要用钱,古今不用钱为孩子“压岁”的不乏其例。
宋代大文豪苏轼给其子苏迈的就是一只普通的砚台,并以亲手刻在砚台上的“以此进道常若温,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的砚铭激励儿子。
如果长辈们在春节送给孩子们的是能够激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压岁物”、“压岁言”,可能会更有意义,也不失为一种好风尚。
春节的来历故事
春节的来历故事春节的来历故事⼤全(精选8篇)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也是亲⼈团聚的⽇⼦,下⾯是⼩编整理的春节的来历故事⼤全(精选8篇),欢迎阅读参考! 春节的来历故事篇1 我国的传统节⽇可真多啊!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吗?让我⽩婧彤神探来告诉你们吧!故事要开始喽,准备好了吗? 从前,有⼀只叫“年”的怪兽,它在每年的最后跑来吃⼈。
为此,⼤家很焦急。
⼀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样急得团团转。
有个⼈知道年怕红红的和声响⼤的东西。
于是,他让⼤家贴春联,放爆⽵。
这样就把年吓跑了。
这个时候定为“春节”。
春节习俗有很多。
⽐如放炮,看春晚,贴春联与倒贴“福”字。
我呢,最喜欢放炮了呢!我欢蹦乱跳地拿着刚买的炮向楼下奔去。
“嘭”“啪”各种炮。
瞧啊,那炮像⼀朵朵美丽的⽔花,迎着光飞奔⽽去,背着光慢慢落下。
好美哦!OH!MYGOD!那⽕花直冲我奔来。
我吓得拔腿就跑,夺路⽽逃。
等⽕花熄灭了,我也跑得⽓喘吁吁了。
除了习俗,最令⼈垂涎三尺的⾮美⾷莫属了。
年糕年糕年年⾼升,汤圆汤圆团团圆圆,饺⼦饺⼦吉祥如意。
在众多的⾷俗⾥,我最爱吃的就是美味的家家团圆的汤圆了。
光看起来美,闻起来⾹,吃起来甜就能说明⼀切。
咬开⼀⼝软软黏黏的⽪呀,芝⿇流露出来。
再咬⼀⼝芝⿇,哇哦!好美味哦!正是“此味只应地上有,天上能有⼏回闻”啊! 过春节是我最喜欢的。
有年的故事,有好吃的汤圆,还有美丽的爆⽵。
“爆⽵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屠苏。
千门万户f萬热眨?馨研绿⼀痪煞?”春节,你给我们了多少快乐,我喜欢你! 春节的来历故事篇2 春节是中国最古⽼的传统节⽇之⼀,关于春节的习俗也多有很多,有贴春联,穿新⾐,拜年,给压岁钱……但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呢? 相传古时候,有⼀种叫“年”的怪兽,每当春节的时候,它就从海⾥爬上岸,把许多孩⼦都吃掉了。
⼈们算好了年从海⾥爬出来伤⼈的⽇⼦,每当这⼀天,⼈们就⼀起到⼭洞⾥去避难,有⼀位⽼奶奶腿脚不便,只能留在家⾥,有⼀位风尘仆仆的客⼈来到她的家⾥,说“我⼀定把年赶⾛,您就上⼭避难去吧!”⽼奶奶半信半疑地上了⼭。
中国春节10个风俗
中国春节10个风俗中国春节10个风俗一、扫尘《吕氏春秋》上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有在春节扫尘的节日习俗。
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包含了“除旧布新”的涵义。
大家希望通过扫尘,把一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祭神、祭祖春节前夕祭神祭祖,是一种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的习俗。
一般都是在除夕到来之前先祭神,再祭祖。
所祭的神,有的是保家仙,有的是财神、喜神,全国各地祭神大同小异,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春节祭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人们以此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春贴”等等,用精巧的文字,抒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我国民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春节来临之前,人们都会精选一副对联,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之上,为春节增添了不少的喜庆气氛。
四、倒贴“福”字除了贴春联,人们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但这个“福”字一般都是倒过来贴的,表示福气已经到了。
五、守岁除夕夜守岁,也是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
就是在除夕夜里,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也叫“熬年”。
守岁有两层意思:年长者守岁,是为了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含义;年轻人守岁,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
六、爆竹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的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就代表着辞旧迎新。
放爆竹还可以创造出喜庆的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
七、吃水饺、吃汤圆在我们北方过年,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一定是吃饺子。
在南方则有的吃饺子,有的吃汤圆。
现在虽然饺子已经是家常便饭,但儿时母亲包的饺子,美味无穷,依然记忆犹新,尤其是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想起来就让人流口水。
八、拜年拜年是春节的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动,很多身在外地的人,在春节前,都会赶回老家过年。
压岁钱的由来
压岁钱的由来压岁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习俗,许多人都非常熟悉。
每年过年的时候,亲朋好友都会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以示祝福和吉祥。
然而,对于压岁钱的由来,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索压岁钱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压岁钱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信仰习俗。
根据传说,有一只叫做“年兽”的怪物,每到除夕之夜就会出来伤人和捣乱。
为了保护家庭和祈求平安,人们开始在除夕之夜挂红灯、燃放鞭炮,以及贴上福字等。
然而,这并不足以吓退年兽,于是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和声音。
于是,人们开始通过发红包给孩子来避免年兽伤害。
红包起源于北宋时期,最初是以红布包裹着铜钱来给孩子们。
铜钱代表财富和吉祥,而红色则具有辟邪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逐渐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纸币和硬币。
但是红色一直保留下来,成为压岁钱的主色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压岁钱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除了现金,一些人还会给孩子们礼物或礼券作为压岁钱。
这些新的形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喜好。
值得注意的是,压岁钱的金额也因地区和个人而异。
在中国一些地区,中小孩子的压岁钱一般在几百元到一千元之间,而长辈之间的红包金额则通常更高。
此外,有些人还会根据吉祥数字和面值的谐音来选择红包金额,以增加吉祥和幸运的意义。
压岁钱习俗在中国境内广泛流传,在中国其他地区和一些亚洲国家也是如此。
然而,在国际上并不常见。
这一习俗的独特性和民间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寓意吉祥安康之外,压岁钱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储蓄意识和理财能力。
年幼的孩子收到压岁钱后,往往会由父母或长辈帮助他们进行储蓄。
这有助于孩子们学习如何管理和利用自己的财务资源。
尽管压岁钱的形式和金额可能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代表着祝福和关爱的含义是不变的。
通过传统的压岁钱习俗,人们可以传递友好和团结的信息,让人心生温暖和亲近。
总之,压岁钱作为一种古老而有趣的传统习俗,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除夕的来历与习俗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它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
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
围炉之后,长辈分压岁钱,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取其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现在则以红纸包纸钱,俗称「红包」。
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谓之守岁,民间认为守 岁具有为父母祈寿的效用,这是孝道的表现。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红包 历史
红包历史
红包,也叫利是、压岁钱等,是一种在中国文化中常见的传统礼物形式,通常以红色包装纸袋为主,内含现金。
以下是红包的历史概述:
1.起源:红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相传,古时有一种叫做“压岁钱”的风俗,人们相信在新年时给孩子们发放一些硬币或贵重的小金银物品,可以驱邪避祸,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红包。
2.春节传统:红包在春节期间尤为流行。
传统上,长辈在春节时给年幼的晚辈以及未婚的晚辈发红包,寓意着送去好运和祝福。
这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之一。
3.红色的象征意义:红包通常采用红色的包装,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幸运和富贵的象征。
这种颜色的选择反映了人们对于新年和重要场合的祝愿和庇佑。
4.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数字支付的兴起,现代人们也开始通过电子手段发送红包,例如通过手机应用发送虚拟红包。
这一数字化的趋势使得红包在社交媒体和在线支付平台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5.文化演变:红包在中国文化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表达祝福和感激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春节,也常见于婚礼、生日、过年拜年等重要场合。
总的来说,红包作为一种传统礼物,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吉祥、
幸福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除夕的来历和传说故事简介_关于除夕的民间故事
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
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
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
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节期间的与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期间的与压岁钱的由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最为盛大的庆祝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共度春节。
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不仅意味着放假、吃好喝好,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那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是指长辈在春节期间给予孩子的红包,这个习俗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压岁钱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下面我就为大家揭开一些谜底。
首先,压岁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只名叫“年”的凶恶怪兽,每年到了春节就出来吃人。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火光,于是他们在年的来临之前,将家门口点燃大火、张贴红色的对联,以求驱赶“年”怪。
后来,人们发现给孩子们包红色的纸包袱,里面放上一些铜钱,孩子们拿着红包在村子里走动,竟然没有被“年”怪伤害,于是这个习俗传承下来,就演变为现在的压岁钱。
其次,压岁钱也与古代的祭祖活动有关。
传统上,春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祈求祖辈保佑的时刻。
祭祖时,长辈会给予子孙一些金银财宝,用于祈求子孙福寿安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发展为给孩子们发放红包,以表达长辈对子孙们的祝福和期望。
此外,压岁钱也有着教育孩子们节约理财的意义。
春节期间,孩子们收到的压岁钱金额不等,有的多有的少,但无论多少,父母和长辈们都会告诫孩子们要好好珍惜和管理这笔钱财。
他们会鼓励孩子们在购物时理性消费,不要乱花钱。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学会理财的重要性,养成储蓄和节俭的好习惯。
最后,压岁钱也是家庭之间互相传递节日祝福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们会互相拜年,送上压岁钱,以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怀。
这种红包的赠送不仅仅是一个金钱上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传递,代表着对孩子们的关爱和祝福,也增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
总的来说,压岁钱作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金钱的赠予,更承载着对子孙福寿安康的期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引导。
在今天,压岁钱已经成为了春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礼物之一。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是什么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是什么过年春节期间正月里每天都有特定的习俗,每一天也都会有不同的饮食及习俗讲究。
那么在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都有哪些呢,下面快点来了解看看吧!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年初一开春吉祥民俗习惯:放爆竹拜年压岁钱放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
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
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
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
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注意事项: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
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严禁洒扫与倒垃圾,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 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春节的传说故事
春节的传说故事春节的传说故事春节的传说故事1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候,夜晚出去游荡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大门坐落在桃树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传统习惯。
春节的传说故事2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过年的来历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
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1.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
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2.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动物,非常厉害,人们把它叫做“年”。
“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
“年”这东西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来造成很大的灾难。
“年”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到时都熄灭灯火,整夜不眠,躲避灾害。
后来发现穿红衣,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把“年”赶跑。
于是,每到年末时,觉着“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避邪,祈求来年好运。
所以过年大放鞭炮习俗,流传到今天。
压岁钱: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汉代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因为“祟”与“岁”谐音,压“祟”钱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