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九章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3

合集下载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主要方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主要方
简言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或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 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m3/d或m3/a)
2023年12月31日12时54分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是不同的概念。 开采量是指目前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量,它只反映了取水工程
目前,我国较多的人主张将地下水资源量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 开采量(或可开采量)三类,既不用储量也不用资源,直接叫作地下 水的各种量。
下面将重点讨论这种分类。
2023年12月31日12时54分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1.补给量: 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从各种途径进入该单元 含水层(带)的水量(m3/a)。补给来源有降水渗入、地表水渗入、地下 水侧向流入和垂向越流,以及各种人工补给。实际计算时,应按天然状态 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地下水都已有不同程度 的开采,很少有保持天然状态的情况。因此,首先是计算现实状态下地下 水的补给量,然后再计算扩大开采后可能增加的补给量。这后一种称为补 给增量(或称诱发补给量、激发补给量、开采袭夺量、开采补充量等)。
2023年12月31日12时54分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许多学者考虑到地下水量的特殊性,认为不宜用“储量”这个术语来 描述地下水量,应改用“地下水资源”。 有人将地下水资源分为天然 资源和开采资源两大类,有人将其分为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和开采资 源三大类,等等。
另一些人认为,“资源”的含意应包括量和质两方面,单纯指水量时 用资源来描述不合适,不如直接用地下水的各种量来表达。

地下水量计算

地下水量计算

地下水量计算一 几个术语1 地下水补给量: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以各种形式进入含水层的水量。

2 地下水储存量:赋存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

3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地下水可开采量):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方案,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又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

二 水均衡法的计算原理对于一个均衡区,在任意时段t ∆内的补给量和消耗的水量之差,恒等于这个含水层中水体积的变化量。

th F Q Q ∆∆±=-μ消补 补Q 的项目有:降雨入渗雨渗Q ,河流入渗河渗Q ,地下水侧向河流流入Q ,越流补给越入Q ,灌溉入渗灌入Q 等。

消Q 的项目有:开采量开Q ,蒸发量蒸发Q ,地下水侧向流出流出Q ,越流流出越出Q ,泉水,溢流量等。

河流排泄量排泄Q开采量:是目前实际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的水量。

开采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

th FQ Q ∆∆+=μ补允许 这是要消耗一部分储存量,消耗储存量是有要求的,如30年内年下降不得超过10m 。

5.0=∆∆th F Q Q μ21+=补允许 保守的允许开采量: 补允许Q Q =三 均衡区,均衡期和均衡要素的确定划分均衡区:研究区域确定均衡期:一般取一个水文年;确定均衡要素:补Q 的项目有: 雨渗Q , 侧入Q消Q 的项目有: 开Q , 蒸发Q , 河渗Q , 侧出Q四 确定各项目均衡区要素值1 降雨入渗补给量⎪⎩⎪⎨⎧---⋅⋅=均衡区面积有效入渗系数降雨量雨渗F x F x Q λλ降雨量:由气象部门获得,本次取年平均降雨量600㎜;有效降雨入渗系数(指渗入到地下水面的水量除以降雨量):与包气带岩性,厚度,含水量,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密切相关;确定的方法:地中渗透仪法、分析潜水位动态法、人工降雨试验。

(本次直接给数据进行计算)由于地表岩性和包气带厚度不同,不同区有效入渗系数不同。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地下水是指土壤中和地下岩石裂隙或孔隙中蓄积的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准确计算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一、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地下水可开采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人类能够合理开采并利用的地下水总量。

影响地下水可开采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1. 地下水资源量:即地下水的总储量,受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 补给量:地下水的补给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入地下水系统的水量,受到降雨量、地表径流水量、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等因素的影响;3. 地下水流量:指地下水在单位时间和单位截面上的流动量,受到渗透性、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4. 开采量:指人类从地下水系统中抽取和利用的水量,也是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核心因素。

二、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1. 经验公式法经验公式法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开采量之间的经验关系,通过统计和分析历史数据得出的计算公式。

该方法常用的经验公式有Houlsby公式、Darcy公式等。

这些经验公式通常在具体项目中应用广泛,但适用范围较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2. 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采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学建模的方法,通过建立地下水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水的补给、流动和开采等过程,计算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数值模拟法可以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

3. 水平分段法水平分段法是根据不同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和开采特点,将地下水域划分为多个水平分段,在每个分段内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和开采数据计算可开采量。

这种方法常用于大范围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规划中,对于不同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来水平衡法来水平衡法是通过平衡地下水系统的来水量和出水量,计算地下水可开采量。

该方法常用于地下水流域和水库周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对于长期稳定的地下水系统较为适用。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可以 作为 水源 地及 其主 体工 程建 设设 计的 依据
出水量,可以达到B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续下表
内容 勘查阶
分级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地下水资源量研究程度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 研究程度
应用范围
C级允 许开 采量 和尚 难利 用的 资源 量 (Cd)
据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水文地质测绘、物探、 在基本查明地下水补、径、排和 钻探和带观测孔的
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和 实验室测试等资料,计算水文地 质参数。选择均衡法、解析法、 数值法等一种及以上适当的方法, 结合开采方案,对水源地的允许 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进行 初步的计算。对泉源水源地,则 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 降水量与泉水流量之间的关系, 初步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或尚 难利用的资源量。在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或是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 开采量的情况下,考虑了补给资 源、储存资源和允许误差问题, 根据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出水量 与降深关系曲线适当外推的出水
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连续3年 以上开采和动态观测资料,宜以水文 地质单元为基础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相关分析 和评价,进一步修正完善地下水渗流 场的数学模型。在水质有明显变化的 情况下,还应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 的数学模型。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 根据连续15年以上泉水流量观测数据, 进行频谱及频率分析计算,建立泉水 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或 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 开采量及其误差。在水文地质条件难 以查明或尚未查明的条件下,连续开 采5年以上、动态趋于稳定,采用计 量统计的实际开采量,可达到A级允 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的比 数的可靠程度。对于泉源水源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一、收集资料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等。

收集区域气象、水文资料,包括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流量等。

收集区域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资料,包括开采井分布、开采量、水位变化等。

二、建立模型根据收集的资料,建立区域地下水数值模型,包括地下水流动模型和地下水水位模拟模型。

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模型能够准确模拟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

三、模拟计算根据建立的数值模型,模拟计算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

对模拟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评估可开采量的可靠性。

四、确定可开采量根据模拟计算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确定区域地下水可开采量。

制定相应的地下水管理和开采方案。

五、评价影响对确定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对水资源、生态、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针对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

六、制定开采方案根据确定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地下水开采方案。

确定开采井的数量、位置和开采量。

制定开采计划和时间表。

七、监测与调整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建立监测网,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等进行实时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对地下水开采方案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可持续开采利用。

对地下水管理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八、定期评估定期对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审查,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地下水管理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需求。

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最新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

最新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

地下水资源量应按完整的地下水系统 来进行。若指定的评价区仅为地下水系统 的某个部分,水量计算时,计算区应适当 扩大,使之覆盖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评 价区包容若干个地下水系统,则应按地下 水圈划的结果,逐一评价。
二、根据“三水转化”的规律进行评价
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地表水、 地下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统一体。一 方面,地表水、地下水接受降水的补给并通 过蒸散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 地表水与地下水也不断进行着水量交换。
通常所讲的水资源评价往往是就水 量评价而言的,又称水资源数量评价。
地下水的使用价值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 面。它是否能成为有使用价值的资源,首先由 水质决定的。在水质符合利用要求的前提下。 看其可资利用的数量有多少。
因此,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同时进行水质 和水量的评价。地下水量的计算和评价比水质 评价复杂得多;一般所说的进行地下水资源评 价,都是在水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对水 量进行评价。
水资源评价主要是指对水资源数量、质量 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论证。
评价的重点对象一般是在现实经济技术条 件下便于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特别是能迅 速恢复补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的使 用价值取决于水的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
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 水质评价是水量评价的前提,水量评价 则是评价工作的核心。
地下水资源是按一定的地下水系统分 布埋藏的,不论是孔隙水、裂隙水还是 岩溶水,系统内部的水是一个有机整体, 具有密切的水动力联系和水化学组分迁 移聚集的完整性。
正确认识地下水系统的结构以及系 统与外界的联系,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 基础。特别是在区域地下水水量评价时, 更要注意与外围地区的水量联系,避免 出现水量固化在计算区和水量重复计算 的问题。

09第九章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3

09第九章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3

第九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

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方法,也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补给量。

局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还与开采的经济技术条件及开采方案有关。

有时为了确定含水层系统的调节能力,还需计算储存量。

目前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有几十种,国内大部分学者尝试对众多计算方法进行分类,有些学者依据计算方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所需资料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如表9.1的分类,以供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可依据计算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已有资料的详细程度、计算结果的精度要求等,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计算,以相互验证及优选。

本章着重介绍几种主要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水量均衡法水量均衡法是全面研究计算区(均衡区)在一定时间段(均衡期)内地下水补给量、储存量和排泄量之间数量转化关系的方法。

通过均衡计算,得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水量均衡法是水量计算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该方法还常用于验证其他计算方法计算的准确性。

一、基本原理一个均衡区内的含水层系统,在任一时间段(△t)内的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恒等于含水层系统中水体积的变化量,即承压水潜水排补*=∆∆⋅⋅±=-μμ,,S th F S Q Q (9.1)式中:Q 补——含水层系统获得的各种补给量之和(m 3/a 或 m 3/d );Q 排——含水层系统通过各种途径的排泄量之和(m 3/a 或m 3/d );μ,μ*——重力给水度和弹性释水系数;△h ——△t 时段内均衡区平均水位(头)变化值(m );F ——均衡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m 2)。

由式(1.5)对允许开采量的分析可知,若要保持均衡区内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则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排补充Q Q Q ∆+∆=在实际工作中,应分析确定均衡区内的各个均衡项目,计算出均衡区内截取的各种排泄量和合理夺取的开采补给量,二者之和为该均衡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地下水可是个宝呢,很多地方都靠它供水呢。

那怎么算出它允许开采多少量呀?这可有不少有趣的办法哦。

有一种叫水均衡法。

简单说呀,就像看一个存钱罐,收入和支出得平衡。

对于地下水,它有补给,像降水渗进来呀,河流湖泊的水渗下去之类的,这就是收入。

然后它也有支出,像人们抽水用,还有自己往低处流走变成泉水啥的。

把这些补给量都加起来,再减去支出量,剩下的大概就是能允许开采的量啦。

不过这里面每个数据都得好好算呢,降水渗多少,和土壤的类型、植被覆盖都有关系,就像不同的存钱罐口子大小不一样,进水速度不同。

还有数值模拟法。

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就像玩模拟游戏一样。

把地下的情况,像土壤的层次结构、岩石的透水性这些都当成游戏里的场景设定。

然后根据一些已知的情况,像已经测量到的水位变化,来推测在不同开采量的情况下,地下水会怎么变化。

这个方法需要很多数据,就像游戏里要收集各种装备一样,数据越全,模拟出来的结果就越准,算出来的允许开采量也就越靠谱。

开采试验法也很常用呢。

就像做个小实验,先试着开采一段时间,看看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情况。

如果水位下降得很慢,而且没有出现什么不好的情况,像周围的井没干涸、地面也没塌陷,那就说明这个开采量可能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点小风险,要是开采太多了,可能就会对地下水造成损害,就像小朋友吃糖,吃多了牙齿会坏一样。

另外还有根据一些经验公式来计算的方法。

这些公式是前辈们根据很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

不过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得小心,因为每个地方的地质情况都不太一样,就像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不能完全照搬。

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公式进行一些调整,这样算出来的允许开采量才符合当地的地下水情况。

不管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这个宝贝资源,既让大家有水用,又不会把地下水给搞坏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

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方法,也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补给量。

局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还与开采的经济技术条件及开采方案有关。

有时为了确定含水层系统的调节能力,还需计算储存量。

目前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有几十种,国内大部分学者尝试对众多计算方法进行分类,有些学者依据计算方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所需资料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如表9.1的分类,以供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可依据计算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已有资料的详细程度、计算结果的精度要求等,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计算,以相互验证及优选。

本章着重介绍几种主要的计算方法。

1)计算范围:计算区位于范阳河、孝妇河河谷两岸及山前冲洪积平原区,总面积约139k㎡(图9.2)。

2)计算目的层:研究区孔隙含水介质为中、上更新统的亚砂土、亚粘土夹结石层及沿范阳河一带分布的全新统砂砾石层。

各地段富水性及水文地质参数差异较大,所以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同性含水介质。

3)含水层水力特征:地下水天然水力坡度小,开采降深不大,地下水为层流运动的潜水二维流。

4)侧向边界:I、V边界为补给边界,孔隙地下水系统接受丘陵岗地的地下水倒向径流补给,单宽补给量分别为0.2~0.3m3/(m·d)、0.1~0.4m3/(d·m);Ⅱ、Ⅲ边界为排泄边界,单宽流量分别为一其中一类边界点5个,二类边界点45个,内节点78个。

模拟期为1990年1月30日至1993年5月30 8,分9个时段,每个时间段包括若干个时间步长,时间步长为模型自动控制,严格控制每次选代的误差。

4.模型的识别与验证参数分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计算目的层划分为9个水文地质参数区,如图9.3所示。

源汇项的确定:根据调查统计的开采量,按时段分配到相应的三角单元上;据河流上、下游的流量确定河流的渗漏量;利用降水入渗系数法确定各单元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利用灌溉回渗系数法确定灌溉回渗量。

第二类边界处补(排)的单宽流量强度根据达西定律确定。

选取1990年1月30日至5月30日的实测水位资料,分3个时段识别模型,该时段源汇项简单,有利于参数识别。

采用人工调参,间接识别模型的方法,将以上各种数据可视化地输入模型,进行正演计算,求解各节点水位,与实测水位进行比较,误差较大时,调整参数,再求计算水位。

如此反复调整计算,直至误差符合要求,取相对误差小子时段水位变幅的训者为准。

识别后的水文地质参数见表9.3。

为了进一步验证数学模型和识别后的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利∑==-n i ii W R u W Q 1)(21πϕϕ (9.3)承压井时:φR -φW =KM(H -h)潜水井时:φR -φW =1/2K(H 2-h 2)φR ——边界处的势函数;φW ——井壁处的势函数;K ——渗透系数(m/d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H ——天然水头(m );h ——观测点的动水头(m );Qi ——井 i 的流量(m 3/d );r i ,r 'i ——实井和虚井到观测点的距离(m )。

在远离地表水补给地区,应采用非稳定流干扰井公式进行计算。

如无界含水层非稳定流干扰井公式为∑==-n i ii W R u W Q 1)(41πϕϕ (9.4)式中:W(μi )——泰斯井函数,μi=r i 2/4ata ——导压系数;t ——开采时间。

在计算过程中,在拟定的开采方案基础上,反复调整开采布局(井数、间距、井位、井流量等),设计降深、开采年限及开采设备,直到开采方案达到最优为止。

【实例】据冶金部西安勘察公司韩昌彬等资料,勘察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带,气候干燥,平均年降水量为222mm,集中在7~9月3个月内。

河谷宽约500m。

除雨季外,河床常年干枯。

河谷内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平均厚17m,地下水理深2m,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补给。

两侧和底部均为岩浆岩。

勘探孔和试验孔的布置如图9.4所示。

开采方案是沿河谷中心布置9口井,井距约1km。

其布局和映射如图9.5所示。

据勘探试验资料算出并群的总出水量约为5000m3/d。

在这样的开采条件下,整个旱季(无降水和河水补给)中心区水位下降多少。

步骤1: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根据勘探试验取得的各种参数,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如下概化。

介质条件:由于含水层沿河方向的不均匀性,可分为3个场段,采用不同的参数,见表9.4。

边界条件:把河谷两岸概化为直线平行隔水边界。

疏干时间:由于区内每年7~9月3个月为雨季,有降水和河水补给,故确定流干时间为275d。

步骤2:确定计算公式,计算降深值。

根据概化后的水文地质条件,可选用潜水完整井井群干扰非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ni i i u W K Q H H S 12)(21π 式中:S ——观测井的水位下降值(m );H ——含水层平均厚度(m );Qi ——各井抽水量(rn 3/d );K ——渗透系数(m/d );W (μi )——泰斯并函数;μi =r i 2μ'/4Tt ——泰斯并函数自变量;r i ——抽水井(实、虚)与观测井距离(m );μ'——含水层延迟释水系数;T——导水系数(㎡/d);t——抽水延续时间(d)。

计算时取了5次影射,分别对中心区的11号、10号、12号及5号井进行了计算,其降深依次为6.84m、7.77m、6.80m、6.80m,仅占含水层厚度的40%~50%。

步骤3:评价。

按开采量5000m2/d,拟建布局是合理的,可作为允许开采量,在整个旱季开采疏干了含水层的40%,到雨季是可以补偿回来的。

二、开采强度法在开采面积很大的地区,如平原区农业供水,井数很多,井位分散,不宜使用干扰井群法,宜使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允许开采量。

开采强度法的原理就是把井位分布较均匀,流量彼此相近的井群开采强度公式:)]()()()([4),,(22*12*21*11*βαβαβαβαμε+++++++=*S S S S a t y x S (9.7) 式中:概率积分系数→==-=-=+=-=⎰⎰-dz e z erf d erf erf S aty l at y l at x l at x l z z y y x x 010212122)()()(),(*;2,2,2,2πττβταβαββαα式中:S*(α,β)的数值见表 9.6。

专第四节开采试验法一、开采抽水法开采抽水法也称开采试验法,是确定计算地段补给能力,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在计算区拟定布井方案,打探采结合井,在旱季,按设计的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一至数月开采性抽水,抽水降落漏斗应能扩展到计算区的天然边界,根据抽水结果确定允许开采量。

评价过程如下:l)动水位在达到或小于设计降深时,呈现出稳定流状态。

在按设计需水量进行长期抽水时,主井或井群中心点的动水位,在等于或小于设计降深时,就能保持稳定状态,并且观测孔的水位也能保持稳定状态,其稳定状态均达到规范要求,而且在停抽后,水位又能较快的恢复到原始水位(动水位历时曲线如图9.9所示)。

这表明实际抽水量小平或等于开采时的补给量,按设计需水量进行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此时实际抽水量就是允许开采量。

2)动水位始终处于非稳定状态。

在长期抽水试验中,主孔及观测孔的水位一直持续缓慢下降,停止抽水后,水位虽有恢复,但始终达以所求得的补给量作为允许开采量是具有补给保证的。

但用旱季抽水资料求得的补给量作为允许开采量是比较保守的,没有考虑到雨季的降水补给量。

因此,最好将抽水试验延续到雨季,用同样的方法求出雨季的补给量,并应用多年水位、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论证,用多年平均补给量作为允许开采量。

用开采抽水法求得的允许开采量准确、可靠,但需要花费较多人力、物力。

一般适用于中小型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特别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短期内不易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作出评价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实例】某水源地位于基岩裂隙水的富水地段。

在0.2km2面积内打了12个钻孔,最大孔距不超过300m。

在其中的3个孔中进行了4个多月的开采抽水试验,观测数据见表9.7。

这些数据表明,在水位急速下降阶段结束后,开采等幅持续下降,停抽或暂时中断抽水以及抽水量减少时,都发现水位有等幅回升现象。

这说明抽水量大于补给量。

利用表9.7中的资料可列出5个方程式:①3169=Q补+0.47μF;②2773=Q补+0.09μF;③3262=Q补+0.94μF;④3071=Q补+0.54μF;⑤2804= Q补+0.19μF。

用其中任意两个方程便可解出Q补和μF值。

为了全面考虑,把5个方程搭配联解,求出Q补和μF值,结果见表9.8。

从计算结果看,由不同时段组合所求出的补给量相差不大,但μF 值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裂隙发育不均,降落满斗扩展速度不匀所致。

在用水位恢复资料进行复核,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9.9。

从以上计算结果看,该水源地旱季的补给量在2600~2700m3/d 之间,以此作为开采量是完全有保证的。

若不能满足需水量要求,还可以利用年内暂时储存量,适当增大允许开采量。

此外还应考虑总的降深大小及评价开来后对环境的影响。

二、补偿疏干法补偿疏干法是在含水层有一定调蓄能力地区,运用水量均衡原理,充分利用雨洪水,扩大可开采量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含水层分布范围不大,但厚度较大,有较大的蓄水空间起调节作用的地区;并且仅有季节性补给,旱季没有地下水补给来源,雨季有集中补给,差的地区,抽水开始对,曲线形态呈抛物线型,当水位降至一定深度后,曲线形态转化成幂曲线类型;当开采区或疏于区靠近隔水边界,或含水层规模很小,或补给条件极差时,Q-S曲线是对数曲线类型,此时抽水实验常难以达到真正的稳定,不能用不稳定的抽水资料会建立Q—S方程。

2)水位降深的影确。

水位锋深增大到一定程度,井周围出现三维流或紊流,也可能出现承压转无压的现象,都会使Q—S曲线方程无法外推预测,推断范围受到限制,一般不应超过抽水试验最大降深的1.75~2倍,超过时,预测精度全降低。

3)抽水井结构的影响。

井的不同结构(如井的类型、直径、过滤器的长度及位置等)均影响Q-S曲线形态。

如小口径井在降深较大时水跃现象明显,而大口径并可减弱水跃现象发生。

尤其是用勘探时抽水孔的口径抽水所得到的资料推测矿床疏干竖井的涌水量,会有较大误差,更不宜用此资料预测复杂井巷系统的涌水量。

另外,抽水过程中其他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也都会影响外推预测的精度。

因此,应用Q-S主线外推法,必须重视抽水试验的技术条件,抽水试验条件(包括井孔位置、井孔类型、口径、降深等)应尽量接近未来开采条件,尽量排除抽水试验过程中其他干扰因素。

(二)计算方法与步骤第一步,建立各种类型Q-S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