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经典作品评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我喜欢的三十篇新闻作品1.《暴走妈妈割肝救子》系列报道冯志刚等记者2009.10.27—2010.10.09 长江网该新闻已经报道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百度百科为其创建词条“暴走妈妈”;社会捐款不断涌入,解决了主人公陈玉蓉的家庭困难,使陈玉蓉与其子顺利完成手术;引起网友对亲情和感恩家人的思考,并获得非常良好的正面影响;记者行业的刻苦专业也被网友所体会。
它充分展现了新闻报道的正面影响,不仅提升了长江网的知名度,也弘扬了真善美,传播了新时代主旋律,对网友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2.《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任仲平 2016.06.29 《人民日报》这是一篇评论文章,它的论述手法非常值得学习。
文中大量引用方志敏、华罗庚等人的名句,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运用精选的事例和数据来说话,充满说服力,让人阅读后印象深刻;全文写作手法非常精妙,全文运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从历史讲到今天再到未来,读来亲切自然,激发读者热情和阅读兴趣,从而使得本文传播效果非常好,仅24个小时便被近180家网站进行了转载。
3.《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毛广绘 2012.05.10 《浙江日报》首先,作者的成文速度已然令我非常敬佩。
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现场查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采访了相关人物即故事,第二天便完成了这份报道,足见记者实力与功底一流。
而且本篇文章像散文一样优美的文笔和意境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展现了江山的美丽、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方面的成果,也展现了呼吁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主旨。
4.《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周岩、吴宇、拉巴次仁2006.07.01 新华社“首次”、“世界屋脊”这样的字眼都说明这个选题的重要性,然而本篇报道的篇幅却没有题目看上去那么“吓人”,而是巧妙地裁剪为短短一篇文章,且迅速、准确、全面又生动。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丁邦杰中外优秀新闻作品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丁邦杰及其新闻成就简介二、丁邦杰的新闻作品特点1.客观公正2.深入调查3.独特的视角三、丁邦杰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非洲的泪》2.《粮食》3.《难民营的春天》四、丁邦杰新闻作品的启示1.以人为本2.关注弱势群体3.强调社会责任正文一、丁邦杰及其新闻成就简介丁邦杰,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新闻奖项,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从事新闻工作数十载,一直秉持着客观公正、深入调查、独特视角的新闻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
二、丁邦杰的新闻作品特点1.客观公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丁邦杰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反映事件的本来面貌,不偏离事实,不夸大其词,更不捏造虚假信息。
他的报道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2.深入调查丁邦杰的新闻作品都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力求通过自己的报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他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挖掘出许多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新闻素材。
3.独特的视角丁邦杰的新闻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总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事件的另一面。
他的报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三、丁邦杰优秀新闻作品赏析1.《非洲的泪》《非洲的泪》是丁邦杰的一篇著名的新闻报道,它揭示了非洲大陆的贫困和落后,以及非洲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
这篇报道以其深入的调查和独特的视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2.《粮食》《粮食》是丁邦杰的另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关注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
这篇报道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数据,揭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难民营的春天》《难民营的春天》是丁邦杰关于难民问题的一篇报道。
他深入难民营,亲身感受难民的痛苦和困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难民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四、丁邦杰新闻作品的启示1.以人为本丁邦杰的新闻作品始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他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2

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现场短新闻
提出时间:1989年10月 背景:当时会议新闻太多 中宣部一位副部长在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 座谈会上提出。 中国记协和首都新闻界相继成立了“现场 短新闻评委会” 。 1989年11月28日制定并发出《“现场短新闻”评奖办法》
一、现场短新闻提出的背景
动态报道的一个品种 新闻报道中的常见形式 实质是行进中的动态报道 是“地点”要素的具体展示和表述的形象化 现场感很强。
新闻素描
首先,它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 之必需材料。无论是消息还是通 讯,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观 点和事例两大部分。观点是阐明 文章主题的,不可没有,但是, 观点在文章中只起一个点题的作 用,真正能凸现和证明主题,并 能“抓”住读者和牵住读者眼球 的,还是典型事例。 再次,它是文章可读性的主要载 体。一篇消息或通讯有没有可读 性,关键要看它的事例是否典型 和生动。读者看一篇可读性强的 消息或通讯,他记不住所有的内 容,却可以记住一两个典型事例。
2、有目击材料和新闻现场感 何谓新闻现场感? 就是新闻报道中真切、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现场, 给受众以生动的视觉现象,使受众有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之感。 写得有现场感不等于现场短新闻。有一种意见认为 还要加上作者亲临现场获得的材料。
《刘胡兰慨慷就义》是现场短新闻吗? 这篇优秀的短新闻,不是现场短新闻,因为报道 的这件事是作者事后获悉的。
为什么提倡多采写现场短新闻呢? 一是新闻业务改革的需要。 改革当时的重长轻短现象,发扬短快活传统。 二是受众获取新闻的需求。在生活节奏加 快的时代,用较少时间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 三是新闻报道自身发展规律使然。穆青倡导写视觉 新闻——形象化新闻。
(二)现场短新闻的含义 有人认为现场短新闻是一种体裁。 我们认们称之为新闻素描; 可以写成通讯,人们称之为散文式通讯; 可以写成特写,人们 称之为特写性消息; 还用于写作和制作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口头报道、 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等。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典型报道只有在严格遵守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 的姿态迎接21世纪,才能活力不竭,长生不殁
今后在推出典型,进行典型报道时最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是要 把辩证法和辨证思考一以贯之于其中,把握好红花与绿叶 外 因与内因 整体与局部 特殊性与普遍性 先进性与广泛性等诸对 矛盾的关系
其次,这是凸现成绩和弘扬先进 的需要。媒体上的大量正面报道, 其主要宣传目的就是弘扬先进。 同样是要弘扬的典型事迹,通讯 中的事例往往更具体更详细一些。 这是因为,无论是工作通讯还是 人物通讯,都是以宣传先进经验 或先进事迹为主要传播内容的, 因此,如果全篇都是空洞的说教, 例子和事迹都是“粗线条”,读 者就不会对这个典型经验、事迹 有一个全面的、总体的认识和把 握,又怎么可能把其先进思想和 先进经验切实学到手呢?
2 中国文化为典型报道塑造了取之不竭的“原材 料”----典型,巨大的“倾销市场”---受众
3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为典型报道打下了哲 学依存根基
生存根基
发展历程
1 1949年---1956年 典型报道顺利期
2 1957年---1965年 典型报道曲折期
3 1966年---1976年 典型报道悖论期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一
消息类: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一章 解放前的新闻作品
它是消息,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 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 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 是“ 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 一个重要品种。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
经典新闻作品是指那些在新闻事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作品。
这些作品或以其犀利的观察力、深入的调查和精准的表达,或以其对
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关注,成为影响力深远的新闻范本。
本文将以《纽约时报》的报道《霍华德·波尔类克去世》为例,分析一篇经典的新闻作品。
《霍华德·波尔类克去世》是一篇发表于2024年11月1日的纽约时
报报道,该报道描述了美国插画家霍华德·波尔类克的去世事件。
这篇报
道在新闻行业被广泛传播,被认为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
首先,在标题上,《纽约时报》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直接点
明了报道主题,同时以正式的语气表达了一种庄重感。
这样的标题能够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传递了新闻报道的严肃性。
总体来说,《纽约时报》的报道《霍华德·波尔类克去世》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
第一,标题简洁明了,突出报道的主题和重要性;
第二,叙述方式简洁明了,通过引用波尔类克的话语和他人的观点,
使报道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结尾总结精辟,再次强调波尔类克的艺术宗旨和对社会的关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纽约时报》的报道《霍华德·波尔类克去世》以其简洁明了的文章结构、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成为
经典的新闻作品。
这样的报道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给后来的新
闻报道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成为新闻行业的经典范本。
中外新闻佳作评析

中外新闻佳作评析:1、新闻作品研究的基本原则:①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多读上面文件,多分析研究上面的政策)②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要用过去的方法去分析现代的作品,要有客观的心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④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⑤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2、如何做到导向正确:①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整个报道要属实,细节要真实,概括性的也要真实)②保持新闻的新鲜性(新鲜就能让人耳目一新,先声夺人)③新闻要具有重要性(只有重要的新闻才能对人有引导性,新闻要跟人的重要性连在一起)3、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①感性和理性:感性会陷入比较肤浅、片面、局限的认识,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是理性的。
在新闻赏析中要做到感性的与理性的统一:A、两者相互依赖,用感性的方式去体会,称有感性才能上升到理性。
B、感性和理性相互渗透,理性的得来又通过感性。
C、同时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唯理论二是经验论。
②个性与共性:要善于从新闻作品中人和事的特殊性中发现个性。
个性包括:A、人物性格和事件的特殊性(思想特性和行为特征)B、从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中发现个性C、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找个性。
共性需要个性来表现,共性具有隐藏性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新闻报道的共性原则:A、要符合新闻报道的一般原则,真实、准确、迅速、及时B、要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特点(如意义重大、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敏锐能发现新闻具有共同性。
)怎样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突出个性,没有个性不生动形不成特色,同时又要注意共性,没共性作品就失去了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要做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③新闻作品的主客观性的问题:客观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主要体现:规律性、实在性。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主观性是指从人的个体体验、自我意识出发对事物进行辩论分析等思维活动,主观性的因素有个人立场、观点、感情取向、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2

第三记 日益衰落的美丽山村
这个村子三面环山,依山而建。优美的景色给人以极大的愉悦 之时,也凸现出一个问题: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山村,其赖以 生存的农业如何发展?层峦叠嶂给人以美景,但是也表明此处几 乎没有平地,那么耕地从何而来? 观点现实的耕地状况直接导致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当地的农 业尚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据说,当地玉米亩产只有三四百斤, 而在过去没有使用良种的时候,仅有一二百斤!这样的农业,能 够维持一家温饱已属不易,何谈增收?
第六记 乡党委书记谈乡政 距县城不远的一个乡,是县里第二大乡,编制内干部45人,另有临时聘用的 干部及工作人员23人。"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行行政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和机构, 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干部?"乡党委书记回答:"精简乡镇人员没有去向,国家进 行行政机构改革,中央的可以精简到省里,省里的可以精简到市里,市里的精简 到县里,县里的精简到乡里,乡里再精简,那就精简到地里去啦。过去是吃皇粮, 现在得吃自己,谈何容易?" 为解决这么多干部的吃饭问题,就出现了所谓的"引税"。通过各种关系,引来 外地税源,由于要给予纳税人一定的回扣,以吸引其来此地纳税,因此又称为" 买税"。 观点这场浩浩荡荡的税费改革,抓住了现今乡村的一个关键症结,它不仅直接 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也间接地促使基层政府由不作为转向作为,使得乡村经 济得到主动、自觉的发展,从而使农民受益。
新闻策划的报道方式
集中式 系列式 连续式 组合式
“关广梅现象”之策划
《关广梅现象》 《在“关广梅现象”的背后》 《关广梅现象大对话》 《现象公开以后——“关广梅现象”讨论综述》 《“关广梅现象”提出了什么》 《论“关广梅现象”》 《来自改革实践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两个问 七八十年代的新闻作品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刘 敏
课程基本框架
中国新闻作品 外国新闻作品
中国新闻作品赏析部分,按作品年代 的线索: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新闻作品赏析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新闻作品赏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新闻作品赏析 当下新闻作品赏析
外国新闻作品部分
单篇分析
关于作品分析
按不同的体裁来分析新闻的主题、新闻 的结构等特点。 比较中国新闻写作的
新闻作品赏析 课外分组读报,推荐所读报的佳作并简 单分析 读报分类:党报机关报 晚报都市报 周报 经济类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经典作品评析”课第三次作业
评《耀眼的闪光,震耳的轰鸣,伤心的悲号——甘地遇刺》这是一篇目击记,以生动、细腻地描写把爆炸现场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像“突然,一道耀眼的白光闪过”、“一堆血肉模糊的尸体扭曲成了稀奇古怪的形状”等等,给人以强烈的冲击,现场的残酷让人心惊。
报道的标题就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概括,十分鲜明地直指事件——甘地遇刺。
文章再一步步地展开,十分紧凑,扣人心弦。
报道用开始描写的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与后来爆炸发生后的混乱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对于制造爆炸事件的人的憎恨和面对甘地遇刺内心的悲怆。
在遇刺前得描写中,还特意写到甘地去拜祭他7年前被暗杀的母亲,这在人们看到甘地遇刺后回想起来他母亲的死,增添了悲凉之意。
而结尾写到,人们不知道甘地已死,还“等待着甘地飞向他的下一站”,让人悲悯。
辛格在面对如此血腥、暴力的爆炸现场能够如此迅速地冷静下来,查看现场,预测到后来发生的骚乱,并迅速驾车离开,不得不说十分地让人敬佩,体现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极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