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
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
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
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
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
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
农业合作化问题探究
农业合作化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要实行农业合作化我国实行农业合作化,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动因。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1.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贫下中农不仅不能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这就决定了他们有组织起来的要求。
2.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资金,需要农业提供商品粮食和原料,需要农村提供工业品市场,而我国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因为,只有逐步实现农业合作化,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①3.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改造以小农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达到规模数量,从而保证快速工业化的需要,彻底解决农业拖工业后腿的问题。
②(二)主观方面的原因:1.源于一部分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高层领导干部对土地改革后农场形势变化的模糊认识③,在形势估计上,夸大了农民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和两极分化情况,过分强调两个阶段、两条道路的斗争。
④2.误认为贫农的互助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积极性的表现,把劳动互助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绝对化,并以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过工场手工业阶段用作理论论证,得出简单协作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的结论。
⑤3.把单一公有制,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当作社会主义的固定模式。
二、农业合作化步骤加快的原因农业合作化运动在短短三年里迅速完成,发展如此之快,除了这种生产关系形式对农民生产有帮助,农民积极参加外,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党的领导加强等因素有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接二连三地批判所谓右倾机会主义,人为地促进了高极社的大发展。
2.降低高级社的办社条件,一个劲地改变实现高级社的时间。
3.当时从理论上认为,从初级社转到高级社这一生产关系的改变可大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广大农村是纯而又纯的集体所有制,因此追求百分之百的农民加人高级社。
5.从客观上讲,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加之土地改革后富农经济日趋削弱,这也是高级社之所以大发展的原因。
【实用资料】三大改造课件课件PPT
一、农业合作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一五”计划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柱状图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
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难以满足经济建
“一五”计划期间,工农业发展速度有什 么差异?
设发展的需要。
一、农业合作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土改后,农村出现了部分新情况:部分农民 因天灾受损,或家人有重病,或无力耕种等出卖 自己的土地……
这种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工人成为企业主人,因而基本上 是社会主义经济。 1951年秋天,为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苏懋晋带领他的渔行,毅然捐献15万元,为志愿军购买一架战斗机。 _____年,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需要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 相比,生产资料所有制 形式发生什么变化?
集体
集体所有制
二、手工业合作化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
步骤
目标
建立生产合作社
供销合作小组-供销 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 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 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 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即按行业,不分企 业大小同时实行公私合营。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国家通过清产核资 定股给资本家支付定息。这种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支 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工人成为企业主人,因而 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经济。
乐松生 同仁堂经理 率先实行公私合营 苏懋晋(1880-1964),1937年 24000银元创办了烟台建德和渔行。 后任北京市副市长
简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简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这一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土地制度改革是首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造的基础。
通过实行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使农村土地集体化成为可能。
这一改革使得农民可以共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推行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农业合作化使得农民能够共同合作,共同经营,共同分享农业生产的成果,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推进农村工业化。
农村工业化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在农村发展工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村工业化还可以提供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同时,农村工业化还可以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作物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第五,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提供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和指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形成的小农经济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从1953年开始,中国便开始了农业合作化的土地制度,农业合作化的实质是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将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私有经济改造成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先后经历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至1953年底)、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社(1954年至1955年)和土地、耕畜、农具等折价归集体所有的高级社(1955年至1956年)三个阶段。
互助组是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由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而形成的集体劳动组织。
有临时性、季节性的互助组,也有比较固定的常年互助组。
与单干相比互助组只是以换工形式联合了农民的生产活动,在生产技术方面没什么变化,生产工具和土地仍然归农民个人所有。
由于互助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农民成立互助组的热情逐渐高涨。
从1954年开始,国家为了吸收更多的农民入社,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初级社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社员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使用,归并了农民的主要财产,如耕畜、大型农具等,农产品由社里统一支配。
每年农民按照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从集体收入中获取相应的报酬,除此之外,还包括生产资料所给付的报酬。
从这一点来看,产品分配部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所以从本质上看,农民是通过土地入股取得财产性收入来实现其所有权的。
在这个阶段,农民还拥有对土地的处分权和退股权,但是初级社部分地改变了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过渡形式,农业合作化标志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社阶段是农业合作迅猛发展的阶段,是合作社经济和集体化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高级社不再像初级社那样承认农民的私有权利,社员私有的土地全部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
其私有的耕畜、大型农具等由公社按照一定合理的价格购买成为集体财产,因而在高级社阶段不再有土地和牲畜分红,全部用集体积累购置公有性质的牲畜和农具。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社会变⾰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历史演化初期第⼀阶段1949年10⽉⾄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1951年9⽉,中共中央召开了第⼀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
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的发展。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产合作[1]农业合作化1952年冬⾄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8⽇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于3⽉26⽇发表了《关于春耕⽣产给各级党委的指⽰》,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4⽉3⽇,中共中央农村⼯作部召开第⼀次全国农村⼯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针。
[2]10⽉15⽇、11⽉4⽇⽑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作部负责⼈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切⼯作的纲,是农村⼯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股风,吹倒了⼀些不应吹倒的农业⽣产合作社。
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的思想。
12⽉16⽇,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发展时期。
[3]第⼆阶段1954年⾄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和发展。
1954年春,农业⽣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
4⽉中央农村⼯作部召开第⼆次农村⼯作会议。
农业合作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
• • • • 一.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二.健全农业合作服务体系。 三.建立现代农业合作的企业制度。 四.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建设典范
• 一.华西村 • 二.西塘村 • 三.长江村
三.大学生——主力军
•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觉悟水平。 • 二.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 的综合素质。 • 三.奋勇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
标志
• 人民公社化运动
合作化的负面影响
• 一.浮夸风 • 二.共产风
农业合作化的经验
• 一.农业合作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富裕的需要 。 • 二.从农业生产特点出发,合作优越性和农民积极 性相结合。 • 三.按经济规律办事。 • 四.坚持合作经济自主经营的性质。
二.新农村建设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 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 、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目标。
农业合作化
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 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央批准 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 结果:1955年4月,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 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 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 措施纠正偏差。 1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 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 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 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 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 布置工作,提出要求。 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 有65万个。
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 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 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 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2、背景: a: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b: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3、目的和形式 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和形式就是把 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 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 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 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1954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 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 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 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 业生产合作社。 原因: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 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 字。
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形成的小农经济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从1953年开始,中国便开始了农业合作化的土地制度,农业合作化的实质是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将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私有经济改造成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先后经历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至1953年底)、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社(1954年至1955年)和土地、耕畜、农具等折价归集体所有的高级社(1955年至1956年)三个阶段。
互助组是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由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而形成的集体劳动组织。
有临时性、季节性的互助组,也有比较固定的常年互助组。
与单干相比互助组只是以换工形式联合了农民的生产活动,在生产技术方面没什么变化,生产工具和土地仍然归农民个人所有。
由于互助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农民成立互助组的热情逐渐高涨。
从1954年开始,国家为了吸收更多的农民入社,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初级社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社员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使用,归并了农民的主要财产,如耕畜、大型农具等,农产品由社里统一支配。
每年农民按照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从集体收入中获取相应的报酬,除此之外,还包括生产资料所给付的报酬。
从这一点来看,产品分配部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所以从本质上看,农民是通过土地入股取得财产性收入来实现其所有权的。
在这个阶段,农民还拥有对土地的处分权和退股权,但是初级社部分地改变了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过渡形式,农业合作化标志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社阶段是农业合作迅猛发展的阶段,是合作社经济和集体化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高级社不再像初级社那样承认农民的私有权利,社员私有的土地全部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
其私有的耕畜、大型农具等由公社按照一定合理的价格购买成为集体财产,因而在高级社阶段不再有土地和牲畜分红,全部用集体积累购置公有性质的牲畜和农具。
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5课 三大改造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梳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合作社1.原因: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③农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④共产党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消灭剥削,共同富裕⑤到1952年底,组织起来的农户,老解放区占65%,新解放区占25% 据当时调查,粮食产量一般情况是,互助组高于单干,合作社高于互助组。
3.原则:自愿互利4.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5.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集体所有)※※注:农业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公共财产)半社会主义性质义性质二、手工业合作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1.原因①建国初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国家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过程中,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②私营工商业存在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③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以及一五计划的实行,国营经济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优势④农业合作化的影响2.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5.发展: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注:什么是“公私合营”?“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属于新式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求而存在,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注:为什么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政策?这是由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①历史上民族资本家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②他们也拥护社会主义改造③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_概述及范文模板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农业合作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农民基于互助合作的原则,通过成立合作社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集体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
它既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又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
本报告将对农业合作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农业合作化带来的利弊与挑战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所涉及内容的概述,并解释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和剖析农业合作化在中国乡村地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通过对历史背景、组织与管理形式以及利弊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相关问题有更全面认识的读者参考,同时对未来农业合作化发展方向和政策进行展望和建议。
此外,本报告还将促进人们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
2. 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2.1 农业合作化的起源农业合作化是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旨在提高农村生产力和解决农村问题。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国家。
在这个时期,农民面临着土地瘟疫、贫困和不公平的土地分配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先进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探索新型的农村组织形式。
2.2 农业合作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并尝试解决土地问题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合作化政策和措施,并鼓励农民组建自己的合作社。
由于深受政府支持和激励措施,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起来。
合作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产和管理单位,在整个农村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解决了农民之间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了集中采购、销售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历史演化初期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
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农业合作化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
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
[2]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
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3]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
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
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农业合作化必须遵循()的原则。
A、强迫命令
B、自愿互利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
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农业合作化ppt
农业合作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分工和协作,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比重。
农业合作化有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 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03
农业合作化的实施方案
组织与规划
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
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农业合作化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农业合作化计划。
农业合作化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合作化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生 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合作化有利于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价 值和附加值。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04
农业合作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才短缺与流失
缺乏专业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农业合作化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来推动农业现代 化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人才吸引力 不足,导致人才短缺。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许多有 能力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导致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的人才 流失严重。
技术壁垒与信息不对称
技术更新缓慢
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缺乏技术支持,农业合作化进程 受到很大阻碍。
信息不对称
由于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对市场信息了解不足,往往导致农产品 种植结构不合理、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资金投入与风险控制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合作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 面,但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有限,导致投入不足。
八年级下册历史建立农业合作化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历史建立农业合作化的意义
1、最大的好处是国家有扶持政策,比如针对合作社的“农超对接”项目;
2、合作社相比公司具有与政府直接对话的权利,各级政府都不会小视合作社,因为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
3、合作社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比如统一采购农药化肥等农资;
4、合作社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合作社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有利于促进销售;
5、合作社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八年级下册历史建立农业合作化的意义
八年级下册历史建立农业合作化的意义
1.最大的好处是国家有扶持政策,比如针对合作社的“农超对接”项目;
2.合作社相比公司具有与政府直接对话的权利,各级政府都不会小视合作社,因为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
3.合作社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比如统一采购农药化肥等农资;
4.合作社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销售,合作社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谈判力量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可以统一种养植规格和质量,有利于促进销售;
5.合作社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0%
(三)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 (1)早发型 (1)早发型 • (早发内生型) 早发内生型) • ⇓ • 代表:英国 代表: • (2)赶超型 (2)赶超型 • (晚发外生型) 晚发外生型) • ⇓ • 代表:德、日、 代表: 苏、中
英国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 • • • • • • A.圈地运动; A.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 B.掠夺殖民地 掠夺殖民地: B.掠夺殖民地: (A)鸦片贸易 鸦片贸易; (A)鸦片贸易; (B)黑奴 苦力)贸易; 黑奴( (B)黑奴(苦力)贸易; (C)侵略战争 侵略战争; (C)侵略战争; (D)商品输出 商品输出; (D)商品输出; (E)资本输出等等 资本输出等等。 (E)资本输出等等。
• “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即毛泽东时 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 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 ——而且是 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 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 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做的—— 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就等于 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护。 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护。如果没有毛泽 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 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 到要改革的对象。 到要改革的对象。”
1949年三国发电量之比较 1949年三国发电量之比较
发电量(亿度) 4000 3000 2000 1000 0 中国 印度 美国
1949三国铁、 1949三国铁、钢、原油、水泥(自左 三国铁 原油、水泥( 至右)产量之比较(单位:万吨) 至右)产量之比较(单位:万吨)
100% 美国 印度 中国
苏德战场: 苏德战场: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争
• 左:美军重型航母
• 右:硫磺岛战役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
• 右图:志愿军第9兵团 右图:志愿军第9 挺进长津湖途中
(二)新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
下图:1949年中印美三国原煤产量之比较 下图:1949年中印美三国原煤产量之比较
原煤(亿吨) 60 40 20 0 中国 印资源:高积累,低消费, )国家集中资源:高积累,低消费, 发展国营资本; 发展国营资本; • (2)从农业中提取资金; )从农业中提取资金; • (3)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基础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基础工业。
(四)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 2、避免两极分化 、
3、经济发展速度 德日苏中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速度对比
莫里斯· 莫里斯·迈斯纳评论毛泽东时期的工业 成就
•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 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 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 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 的国家。 的国家。 • 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 1952年 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 30%, 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 64%;而到1975 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 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 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 72 农业则仅占28 28% 农业则仅占28%了。”
德日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 国家集中资源: 国家集中资源: • 高积累,低消费,发展垄断资本; 高积累,低消费,发展垄断资本; • 争夺殖民地:发动世界大战。 争夺殖民地:发动世界大战。
(四)苏联的影响 1、苏联援助 、
2、苏联模式的巨大成就 (1)二战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8年)完成后: 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8年 完成后: • ——苏联建成大型工矿企业6000个; ——苏联建成大型工矿企业6000个 苏联建成大型工矿企业6000 •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 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 1917年的 年的3 上升到10 10%。 1917年的3%上升到10%。
(3)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 • • • • 1950年 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73%: 1950年,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长73%: 1940年增长73% ——生铁产量1920万吨 生铁产量1920万吨; ——生铁产量1920万吨; ——钢2730万吨 万吨; ——钢2730万吨; ——采煤量26100万吨 采煤量26100万吨; ——采煤量26100万吨; ——原油3800万吨 原油3800万吨; ——原油3800万吨; ——发电量910亿度 发电量910亿度。 ——发电量910亿度。
英国的早发优势
• • • • • • • • •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 芝加哥和傲德萨是我们的粮仓, 芝加哥和傲德萨是我们的粮仓, 加拿大和波国的海国家是我们的木材林, 加拿大和波国的海国家是我们的木材林, 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农场, 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农场, 而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 而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 秘鲁送来它的白银, 秘鲁送来它的白银, 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 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 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1865 1865年 ——1865年[英]杰文斯
二、农业合作化的途径方式
三、如何评价农业合作化 ——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 基本标准: 基本标准
• 1、农业合作化期间的农业生产 、 • (1)农业生产的增长 • ——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7%,棉花增长 ——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7% 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7%, 4.7%;1956年灾情严重 年灾情严重, 4.7%;1956年灾情严重,粮食产量反而比 丰收的1955年多产154亿斤。 1955年多产154亿斤 丰收的1955年多产154亿斤。 • ——水产比1952年增长87%; ——水产比1952年增长87%; 水产比1952年增长87% • ——大牲畜比1952年增长9.6%,羊增长 ——大牲畜比1952年增长9.6%, 大牲畜比1952年增长9.6% 59.6%。 59.6%。
• 90户农民经济条件下降的有29户,34户中 90户农民经济条件下降的有29户 34户中 户农民经济条件下降的有29 农下降的有11 11户 户富农上升的有5 农下降的有11户,6户富农上升的有5户, 全村真正困难的有32 32户 占总户数的20.9% 20.9%。 全村真正困难的有32户,占总户数的20.9%。 16户 共典卖土地21.5 21.5亩 其中典卖土地的 16户,共典卖土地21.5亩, 典卖房屋、农家具的28 28户 共典卖房屋13 典卖房屋、农家具的28户,共典卖房屋13 506件 送卖子女的两户。 间,卖农家具 506件,送卖子女的两户。 • ——1954 1954年龙游下范二村的调查 ——1954年龙游下范二村的调查
避免两极分化
——农业合作化的社会目标 农业合作化的社会目标 • 全乡有雇农 144户,占总户数的21.79%, 144户 占总户数的21.79% 21.79%, 出现了长工、月工、短工、牧童等。 出现了长工、月工、短工、牧童等。此外 114人 牧童35 35人 还有外籍雇工 114人,牧童35人。 • ——浙江省嘉兴县高照乡的调查 ——浙江省嘉兴县高照乡的调查
农业合作化
一、农业合作化的必然性
(一)工业化的重要地位
1933年 1933年 宋哲元第二十九军大刀队血战喜峰口
抗战期间的物资供应问题
• “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 七七”事变以来, 七七 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 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 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 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 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 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须从西 方进口。 方进口。 • 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中国国内的各种战 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 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 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 •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 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 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 待毙.... ....”——宋子文 待毙.... 宋子文
农业机械化
(2)水利建设 )
• 国家对农林 水利投资 41.9亿元 亿元, 41.9亿元, • 发放农业贷 78亿元 亿元。 款78亿元。
2、农业合作化期间的工业生产 、 一五计划.ppt 一五计划
——[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 国家 德国 日本 苏联 中国 国家 1889-1914 18891874-1929 187419281928-1958 19521952-1972 每10年经济 10年经济 增长率 33% 43% 54% 64.5% 人均增长率 17% 28% 44% 34%
• “现在农民卖地,这不好。法律不禁止, 现在农民卖地,这不好。法律不禁止, 但我们要做工作,阻止农民卖地。 但我们要做工作,阻止农民卖地。办法就 是合作社。互助组还不能阻止农民卖地, 是合作社。互助组还不能阻止农民卖地, 要合作社,要大合作社才行。 要合作社,要大合作社才行。大合作社也 可使得农民不必出租土地了, 可使得农民不必出租土地了,一、二百户 的大合作社带几户鳏寡孤独, 的大合作社带几户鳏寡孤独,问题就解决 了”。 • ——毛泽东 ——毛泽东
(2)二战时苏联的损失
• ——2千多万人死于战争; ——2千多万人死于战争; • ——1710座城市和居民点,7万多个村庄; ——1710座城市和居民点, 万多个村庄; 1710座城市和居民点 • ——31853家工矿企业、9.8万个集体农庄、 ——31853家工矿企业、9.8万个集体农庄、 31853家工矿企业 万个集体农庄 1876个国营农场 2890个拖拉机站 个国营农场、 个拖拉机站; 1876个国营农场、2890个拖拉机站; • ——65000公里的铁路和4100个车站; ——65000公里的铁路和4100个车站; 65000公里的铁路和4100个车站 • ——国民经济直接损失估计达25690亿卢布。 ——国民经济直接损失估计达25690亿卢布 国民经济直接损失估计达25690亿卢布。